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筑鈞
Chang, Chu-Chun
論文名稱: 從《天樂正音譜》看吳歷對西方信仰的接受與轉化
Acceptance and Transformation of Western Beliefs Of Wu li through Tianyue Zhengyin Pu
指導教授: 高美華
Kao, Mei-Hua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on the job class)
論文出版年: 2021
畢業學年度: 10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4
中文關鍵詞: 吳歷天樂正音譜傳教士文學接受與轉化中西融合
外文關鍵詞: Wu Li, Tianyue Zhengyin Pu, missionary literature, acceptance and transformation, Chinese and Western integration
相關次數: 點閱:50下載: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吳歷是明末清初中國籍的傳教士,《天樂正音譜》這本著作是彌撒禮拜進行時使用的樂曲,更是他努力地嘗試天主教在地化的詮釋而有的成果。明末清初,耶穌會傳教士的傳教策略,皆用心地結合中西文化,以期天主教義能夠在中國更普遍的傳揚。

    吳歷成長環境中所交遊的師友,使他擁有儒釋道與天主教文化思想的濡養,因著對於信仰的奉獻與熱情,期盼將西方的天主教義廣傳給中國人民,他以中國傳統的散曲來創作西方的彌撒樂曲,完成了《天樂正音譜》。這部作品無論在內容與結構上,都與西方信仰文化以及音樂藝術相互的融合,《天樂正音譜》所展現的風貌,具有時代的意義,成為中西文化傳播交流史上獨特的存在,更為傳教史留下深遠的影響。

    本論文從《天樂正音譜》的內容與結構兩方面,來看作品如何透過「格義」的方式,以儒家或佛家的語彙和概念,詮釋天主教的思想與信仰,讓外來文化得以被人民所接受,亦探討作品裡中西信仰與音樂藝術上互涉的狀況。

    《天樂正音譜》不僅是集結文學與音樂的作品集,更是作者吳歷信仰生命的展現。透過這部作品探究吳歷對西方信仰的接受與轉化,而他自身對於天主信仰的感動亦能被看見。《天樂正音譜》所呈現的文化融合,讓更多人看到吳歷這位中國傳教士生命奉獻的意義與價值。

    Wu Li, a late Ming early Qing dynasty Chinese missionary, created “Tianyue Zhengyin Pu” to interpret localization of Catholicism. Strategies of Jesuit missionaries at the time were to combine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hoping that Catholicism spread more generally in China.
    Wu Li was raised with Confucianism, Buddhism, Taoism, and Catholic ideologies. Dedicated and enthusiastic for faith, he hoped to spread Western Catholicism to the people. He used Chinese traditional Sanqu to compose Western Mass music completing “Tianyue Zhengyin Pu” by integrating both content and structure with the culture of Western faith and musical art. The styles and features shown in “Tianyue Zhengyin Pu” portraye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times, holding a unique historical place in communications and exchang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leaving profound impacts on missionary history.
    This thesis looks at how “Tianyue Zhengyin Pu” interprets content and structure of Catholicism via Confucian or Buddhist concepts through "Geyi," so that this foreign culture could be accepted and applied by the locals, exploring interaction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beliefs, as well as music and art within this piece of work.
    “Tianyue Zhengyin Pu” is not only a collection of literature and music, but also an expression of the author Wu Li's faith in life and impression of God's beliefs. The cultural fusion presented in “Tianyue Zhengyin Pu” allows more people to see the meaning and value of Wu Li’s lifelong dedication as a Chinese missionary.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文獻回顧……………………………………………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11 第二章 耶穌會傳教士在明末清初的傳教策略……………………13 第一節 明末清初的時代背景與社會環境………………………………14 第二節 明末清初傳教策略的選擇與運用………………………………23 第三節 吳歷在地化的詮釋與成果………………………………………29 第三章 吳歷對西方信仰文化的接觸與內化………………………34 第一節 吳歷的生平與交遊………………………………………………35 第二節 思想文化的接受與轉化…………………………………………43 第三節 信仰儀式的進程與使命…………………………………………46 第四章 從《天樂正音譜》看中西文化融合與時代意義…………50 第一節 《天樂正音譜》的內容與結構……………………………………50 第二節 《天樂正音譜》與西方信仰文化的交融…………………………64 第三節 《天樂正音譜》與西方音樂藝術的互涉…………………………69 第四節 《天樂正音譜》的啟發與影響……………………………………72 第五章 結論………………………………………………………………75 參考文獻……………………………………………………………79 附錄 《天樂正音譜》各篇章旨內容與用韻分析…………………88

    一、傳統文獻

    〔先秦〕《古文尚書》(北京 : 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0)。
    〔先秦〕《論語》(《中國名著選譯叢書3》,臺北:錦繡文化企業,1992)。
    〔唐〕李白著,〔清〕王琦注:《李白詩歌全集》(北京:今日中國出版社,1997)。
    〔明〕朱權:《太和正音譜》(臺北:學海出版社,1980)。
    〔明〕朱權:《太和正音譜‧序》(《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三冊,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
    [明]徐光啟:《徐光啟集﹒辯學章疏》(臺北:明文書局,1986)。
    〔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北京:中華書局,1997)。
    〔清〕何世貞:《崇正必辨》(康熙十一年,1672)。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臺北:藝文印書館,1992)。
    [清]陳溥編,繆氏刻:《安道公年譜》(《東倉書庫叢刻 》本,清光緒間)。
    [清]顧炎武:《日知錄》,嚴文儒,戴揚本校點《顧炎武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清]《墨井集》(徐家匯印書館,1909)。

    二、近人論著

    (一) 專書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台南:持名堂印經會,2006)。
    方豪:《方豪六十自訂稿》(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69)。
    方豪:《吳漁山先生三巴集校釋.引言》(《吳漁山(歷)研究論集》,香港:崇文書店,1971)。
    方豪:〈校刻天樂正音譜跋〉(《方豪六十自定稿》下冊,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69)。
    方豪:《中國天主教史人物傳》(香港:香港公教真理學會,1970)。
    王星琦:《元明散曲史論》(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
    王星琦:《元明散曲--大俗之美的張揚與泛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
    王志成、思竹:《神聖的渴望--一種宗教哲學》(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
    王汎森:《明末清初儒學的宗教化——以許三禮的告天之學為例》,收錄於《晚明清初思想十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王治心:《中國基督教史綱》(香港:香港公教真理學會,1970)。
    托馬斯.阿奎那著,周克勤等譯:《神學大全》第15冊(臺南:碧嶽學社∕高雄:中華道明會,2008)。
    艾儒略:《彌撒祭義》,收錄於鐘鳴旦、杜鼎克、蒙曦編《法國國家圖書館明清天主教文獻》第16冊(臺北:臺北利氏學社,2009)。
    伍維曦:《紀曉姆.德.馬肖的《聖母彌撒》--文本與文化研究》(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10)。
    沈定平:《明清之際中西文化交流史--明代:調適與會通》(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汪志勇:《元人散曲新探》(臺北:學海出版社,1996)。
    汪經昌:《南北曲小令譜》(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
    利類思:《彌撒經典》收錄於鐘鳴旦、杜鼎克、王仁芳編《徐家匯藏書樓明清天主教文獻續編》第15冊,(臺北:利氏學社,2013)。
    利類思:《〈崇正必辨〉序》,記載於清,何世貞《崇正必辨》,康熙十一年(1672)刊本。
    李天綱:《中國禮儀之爭:歷史、文獻和意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李小諾:《審美心理視野下的西方音樂體裁》(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11)。
    李昌集:《中國古代散曲史》(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1991)。
    李小諾:《審美心理視野下的西方音樂體裁》(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11)。
    李惠綿:《王驥德曲論研究》(臺北: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2)。
    李奭學:《中國晚明與歐洲文學--明末耶穌會古典型證道故事考詮》(臺北: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社,2005年)。
    余三樂:《早期西方傳教士與北京》(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
    狄剛:《神學辭典》(臺北:光啟出版社,1996)。
    何俊:《西學與晚明思想的裂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杜赫德編,鄭德弟、呂一民、沈堅譯:《耶穌會士中國書簡集--中國回憶錄上卷》(鄭州:大象出版社,2005)。
    金秉洙:《衝突與融合——佛教與天主教的中國當地語系化》(臺北:光啟書局,2001)。
    林治平:《基督在中國本色化》(今日中國出版社,1998)。
    林仁川、徐曉望:《明末清初中西文化衝突》(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
    林金水、鄒萍:《泰西儒士利瑪竇》(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0)。
    林照蘭:《全名散曲中的南曲體制研究》(臺北:學海出版社,2009)。
    尚智叢:《傳教士與西學東漸》(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2012)。
    周康燮主編:《吳漁山(歷)研究論集》(香港:崇文書店,1971)。
    周萍萍:《十七、十八世紀天主教在江南的傳播》(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卓新平:《相遇與對話--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國際學術研討會文集》(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
    邵義強:《宗教音樂精神2》,(台南:復文書局,2005)。
    吳梅:《顧曲麈談 中國戲曲概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吳漁山、趙侖著:《續口鐸日抄》,收錄於章文欽:《吳漁山集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07)。
    吳漁山:《感詠聖會真理》其九,收錄於章文欽:《吳漁山集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07)。
    吳梅:《南北詞簡譜》(臺北:學海出版社,1997)。
    秦家懿:《儒與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
    孫尚揚:《明末天主教與儒學的交流和衝突》(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
    高龍鞶:《江南傳教史》,周士良譯(上海:天主教上海教區光啟社,2008)。
    高華士著、趙殿紅譯、劉益民審校:《清初耶穌會士魯日滿常熟帳本及靈修筆記研究》(鄭州:大象出版社,2007)。
    夏咸淳:《晚明士風與文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
    徐海松:《清初士人與西學》(北京:東方出版社,2000)。
    陳垣:《吳漁山先生年譜》(北京:輔仁大學,1937)。
    陳垣:《明末吳漁山先生歷年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
    陳垣:《陳垣學術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0)。
    陳寅恪:《陳寅恪先生全集》(臺北:九思出版有限公司,1977)下冊。
    陳義海:《明清之際--異質文化交流的一種範式 》(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7)。
    陳小魯:《基督宗教音樂史》(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
    陳義孝:《佛學常見詞彙》(臺北:文津出版社,1990)。
    陳志超:《陳垣全集》第七冊(安徽大學出版社,2009)。
    陳寶良:《上帝的使徒--明末清初的耶穌會士》(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1)。
    張顯清:《明代後期社會轉型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張國剛:《明清傳教士與歐洲漢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張國剛:《從中西初識到禮儀之爭--明清傳教士與中西文化交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張西平:《中國和歐洲宗教與哲學交流史》(北京:東方出版社,2001)。
    張惟驤:《清代毗陵名人小傳》(臺北:明文書局,1985)。
    許之漸:《宗統編年序》,載清紀蔭《宗統編年》,收錄於趙曉梅、士登班瑪編《中國禪宗大典》第7冊(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9)。
    章文欽:《澳門歷史文化》(北京:中華書局,1999)。
    章文欽:《吳漁山集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07)。
    章文欽:《吳漁山及其華化天學》(北京:中華書局,2008)。
    梁乙真:《元明散曲小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
    費賴之著,馮承鈞譯:《入華耶穌會士列傳》(臺北:商務印書館,1938)。
    富壽孫:《唐人絕句評注》(臺北:宏業書局,1982)。
    黃永武:《敦煌寶藏》第33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2年)。
    黃一農:《兩頭蛇 明末清初第一代天主教徒》(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鄒保祿:《從歷史觀點看彌撒禮儀的演變》(台南:聞道出版社,1994)。
    溫肇桐:《清初六大畫家》(臺北:世界書局,1945)。
    《清初六大畫家》(臺北:莊嚴出版社,1981)。
    傳印法師:《中華律藏‧歷代大藏經律部文獻‧印度撰述9》(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9)。
    輔仁神學著作編譯會:《神學詞語彙編》(臺北:光啟文化,2005)。
    蒲蓋著,明燈社譯:《西洋聖者列傳》(上海:上海廣學社,1940)。
    鄭昶:《中國畫學全史》(臺北:台灣中華書局,1982)。
    鄭天祥:《羅文藻史集》(高雄總主教公署,1962)。
    劉泓:《歐洲天主教與文化》(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9)。
    穆啟蒙編、侯景文譯:《中國天主教史》(臺北:光啟文化,2004)。
    賴品超:《從文化全球化看中外宗教交流史》(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宗教與中國社會研究中心,2018)。
    謝伯陽:《全明散曲》第四冊(濟南:齊魯書社,1994)。
    謝和耐著,耿昇譯:《中國與基督教:中西文化的首次撞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韓鍾恩:《音樂美學與歷史》(臺北:洪葉文化,2002)。
    韓鍾恩:《音樂美學與審美》(臺北:洪葉文化,2002)。
    羅錦堂:《錦堂論曲》(臺北:聯經出版,1979)。
    鐘鳴旦、杜鼎克、蒙曦:《法國國家圖書館明清天主教文獻》16.17冊(臺北:臺北利氏學社,2009)。
    顧衛民:《中國天主教編年史》(上海:上海書店,2003)。
    顧長聲:《傳教士與近代中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龐迪我:《七克》(合肥:黃山書社,2009)。
    A.Dudink:“The Holy Mass in Seventeenth and Eighteenth Century China:Introduction to and Annotated Translation of Manual for Attending Mass,”in A Lifelong Dedication to the China Mission: Essays Presented in Honor of Father Jeroom Heyndrickx, CICM, on the Occasion of His 75th Birthday and the 25th Anniversary of the F. Verbiest Institute K. U. Leuven, ed. by S. Lievens & N. Golvers (Leuven, Belgium: F. Verbiest Institute, 2007)。
    Eugene Feifel, “Wu Yü-shan: In commemoration of the 250th anniversary of his Ordination to the Priesthood in the Society of Jesus”.( Peking: Monumenta Serica (3), 1938),論文集名為“Culture , Art , Religion: Wu Li(1632—1718) and His Inner Journey”,該書為澳門利氏學社研究叢書第3種,以英文刊行。

    (二)學位論文
    沈瑋:《從山水詩到天學詩-- 吳歷詩歌研究》(《首都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李聚剛:《明末清初儒家基督徒會通儒耶的人文精神--以徐光啟為個案》(《陝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1)。
    段蘊珊:《融合之美》(《曲阜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
    馬月冰:《性理由來與道親 擬向真原細問津》(《華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0)。
    張羽:《明末清初儒家基督徒敬天愛人思想研究》(北京:《首都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
    張中鵬:《許之漸與「康熙歷獄」--兼論許之漸的西學人脈關係》(暨南:《暨南大學碩士論文》,2007)。
    曾麗娟:《文化融合與接軌-天主教彌撒祭祀語彙與臺灣本地文化之關係研究》(高雄師範大學臺灣文化及語言研究所,2009)論文摘要。
    趙盛楠:《吳歷詩歌二題》(上海:《上海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

    (三)期刊論文
    古偉瀛:〈明末清初耶穌會士對中國經典的詮釋及其演變〉(《臺大歷史學報》第25期,2000年6月),頁85–117。
    白才儒:〈明末社會危機與耶穌會士在華傳教的根本衝突〉(《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1卷第3期,2004年5月),頁107–114。
    代國慶:〈明清之際天學詩中的瑪利亞〉(《宗教學研究》第1期,2014年3月),頁201–206。
    朱湘鈺:〈告子性論定位之省思--從〈性自命出〉與告子性論之比較談起〉(《師大學報》人文與社會類第52期,2007年10月),頁19–35。
    朱則傑、黃治國:〈陳瑚「蓮社」與《頑潭詩話》〉(《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43卷第6期,2013年11月),頁155–163。
    任剛:〈吳歷《天樂正音譜》與清初散曲的天主教傳播〉(《勵耘學刊》第2期,2018年12月),頁84–95。
    艾立中:〈論《太霞新奏》與吳江派散曲家之關係〉(《蘇州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5卷第1期,2008年2月),頁85–89。
    何平:〈歐洲文化特徵芻議〉(《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67期,2005年12月),頁1–7。
    余同元:〈明清社會近代轉型與轉型障礙〉(《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10卷第5期,2011年10月),頁58–69。
    沈定平:〈瞿太素的家世、信仰及其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作用〉(《中國史研究》第1期,1997年2月﹚,頁135–146。
    李東華:〈方豪與現代中國史學研究的轉變〉(《臺大歷史學報》第21期,1997年12月),頁261–272。
    李如濤、唐玉:〈原始儒家文化教化說與天下觀〉(《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2卷1期 ,2007年2月),頁44–47。
    李倍雷:〈吳歷:文人、居士、天主教士與畫家〉(《文化雜誌》,2014年9月),頁20–29。
    李工:〈「晚明現象」:一道商品經濟的曙光〉(《社會科學論壇》第9期,2016年9月),頁153–159。
    周韜:〈耶穌會早期布教與中日傳統社會背景〉(湖南:《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36卷2期,2007年3月),頁125–128。
    周金雷、羅群:〈論晚明傳教士在地方社會中的角色扮演--以艾儒略與福建地區為例〉(《浙江社會科學》2010卷4期,2010年4月),頁107–109。
    林志強:〈詞彙、概念與中西文化交流史之間——評介章文欽《吳漁山及其華化天學》〉(《史學研究》第23期,2010年5月),頁233–249。
    林辰硯:〈朱權戲曲理論在創作中的呈現〉(《有鳳初鳴年刊》第14期,2018年6月),頁55–70。
    俌孝先:〈文學的功用:西方人士的觀點〉(《中外文學》 4卷1期,1975年6月),頁82–105。
    洪力行:〈十七、十八世紀中國天主教聖樂相關文獻初探〉(《哲學與文化》第40卷第1期,2013年1月),頁3–20。
    洪力行:〈重讀吳歷〈天樂正音譜〉—以〈稱頌聖母樂章〉為例〉﹙《基督教文化學刊》第1期,2013年5月﹚,頁187–208。
    洪力行:〈錢德明的《聖樂經譜》:當地語系化策略下的明清天主教聖樂〉(《中央大學人文學報》第45期,2011年1月),頁1–29。
    孫晨薈:〈明清時期北京地區的天主教音樂〉(《黃河之聲》24期,2014年12月),頁12–14。
    徐錦才:〈「江南文化」內涵散論〉(《嘉興學院學報》第17卷第4期,2005年7月),頁114–117。
    徐子方:〈戲曲與古琴的生命互動--論朱權及其二譜〉(《文化遺產》第2期,2010年4月),頁69–74。
    徐曉鴻:〈吳歷及其天學詩四〉(《天風》第9期,2010年8月),頁46–48。
    章文欽:〈方豪教授與吳漁山研究〉(《輔仁歷史學報》,2012年3月),頁177–205。
    章文欽:〈吳漁山的生平及其著作〉(《文化雜誌》,2004年7月),頁112–130。
    郭熹微:〈明末天主教與中國道德重建〉,(《哲學與文化》29卷9期,2002年9月),頁825–835。
    郭磊、李傳宗:〈彌撒套曲音樂結構的形態發展及其演變〉(《山東藝術學院學報》第1期,2012年2月),頁27–32。
    陳寶良:〈新名詞與新生活--晚明社會的活力與多樣性〉(《中國文化研究》第1期,2004年2月),頁11–13。
    陳寶良:〈明代社會轉型與文化變遷〉(《中州學刊》第188期,2012年3月),頁137–141。
    陳偉:〈中國基督教音樂先河〉﹙《中國宗教》第8期,2013年8月﹚,頁48–49。
    張鎧:〈羅文藻及其在「禮儀之爭」中的歷史地位與影響〉(《北京行政學院學報》第4期,2017年7月),頁117–128。
    張和平:〈晚明社會的經濟與人文〉﹙《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第1期,1993年4月﹚,頁39–46。
    張亭立:〈淺論晚明江南地區的經濟發展與經世思潮〉(《商場現代化》505期,2007年6月),頁67–68。
    張顯清:〈晚明社會的時代特點〉﹙《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2卷6期,2005年12月﹚,頁5–6。
    張顯清:〈晚明:中國早期近代化的開端〉﹙《河北學刊》第1期,2008年1月﹚,頁63–68。
    張博:〈《天樂正音譜》天主教中國音樂化的探索〉(《中國宗教》第2期,2018年2月),頁60–61。
    張先清:〈明清宗族社會與天主教的傳播--一項立足於東南城鄉的考察〉,摘錄自卓新平:《相遇與對話--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國際學術研討會文集》(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9月),頁151–185。
    曾美芳:〈張顯清主編《明代後期社會轉型研究》〉(《明代研究》第14期,2010年6月),頁175–182。
    曾崢、孫宇鋒:〈利瑪竇的中西文化交流之理念和價值〉﹙《江西社會科學》第9期,2013年9月﹚,頁119–123。
    黃燕:〈神學內涵與音響形式趣味的二元對立與相容--中世紀至文藝復興時期彌撒音樂發展歷程淺探〉(《星海音樂學報》第1期,2008年3月),頁16–21。
    黃慧玲:〈論析崑曲曲牌音樂之體製規律及其變異--以《牡丹亭‧遊園》為例〉(《音樂研究》第17期,2012年12月),頁23–49。
    黃晨敏:〈羅文藻吳漁山簡論〉(《安徽史學》第4期,1998年11月),頁34–37。
    景遐東:〈江南文化傳統的形成及其主要特徵〉(《浙江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1卷,第4期,2006年8月),頁13–19。
    賈未舟:〈儒學與宗教對話:以儒家基督徒為視角〉(《江漢論壇》第5期,2009年5月),頁57–61。
    楊雅惠:〈明末清初抒情傳統的跨文化美學濫觴--以吳歷為主的考察〉(《漢學研究》第34卷第4期,2019年12月),頁275–319。
    趙義山:〈明代成化、弘治間南曲之盛行與曲文學創作之復興〉(《文藝研究》第12期,2005年12月),頁92–100。
    劉春玲:〈晚明社會風氣異變述論〉(《陰山學刊》第18卷第6期,2005年12月),頁68–72。
    劉耘華:〈「敬天」與「成人」:清初太倉文人的道德踐履新探〉(上海:《比較經學》第4期,2014年7月),頁151–202。
    劉耘華:〈行旅與尋夢:吳漁山詩歌中的信仰世界〉(《道風》第1期,2012年1月),頁261–289。
    潘鳳娟:〈形神相依、道器相成:再思徐光啟與跨文化對話〉﹙《道風:基督教文化評論》第43期,2015年7月﹚,頁209–233。
    蔣向艷:〈吳歷研究綜述〉(《國際漢學》第2期,2016年6月),頁165–170。
    韓思藝:〈明末清初耶儒慈善思想和實踐的會通與轉化〉(《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9期,2013年9月),頁58–65。
    簡良如:〈性善論的成立--《孟子.告子上》前六章人性論問題分析〉(《臺大文史哲學報》第71期,2009年11月),頁63–97。
    (四)網路資源
    《天主教方濟會思高讀經推廣中心》:「彌撒的結構、要素與部分」,網址: https://www.ccreadbible.org,檢索日期:2020年4月25日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