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倩顏
Chan, Sin-Ngan
論文名稱: 清代不孕或無子婦女之研究
The research of infertile women or women who didn't give born of boy in the Qing Dynasty
指導教授: 江達智
Chiang, Ta-Chih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23
畢業學年度: 11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82
中文關鍵詞: 清代婦女求子之道不孕無子生育禮俗
外文關鍵詞: women in the Qing Dynasty, ways of seeking children, infertility, childlessness, birth etiquette
相關次數: 點閱:138下載:3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傳宗接代、延續血脈是傳統中國宗法制觀念的最核心思想,男女的結合亦是為了延續宗族,婦女在婚姻關係中的存在價值就是其生育能力。丈夫可以「無子去」之理由來休棄沒有生育能力的婦女。本文以討論清代不孕或無子婦女為研究主題,探討禮教、律例等規範如何影響著她們的人生,亦會透過刑案,考察「七出」律例在社會的實踐,揭示了不孕或無子婦女因其不能生育而遭丈夫及夫家的嫌棄,清代社會仍視「無子」是妻子的錯。
    其次,以清代針對女子不孕的醫書和醫案為重點,探討清代醫書的求子之道及了解清代不孕或無子婦女向醫者求醫時的情況。最後,本文亦會嘗試探究民間的求子之道,如祈求生育女神、求子習俗、收養等等,以證實清代婦女肩負著重大的生育責任。

    The core idea of the Chinese patriarchal clan system is to carry on the family line and continue the bloodline. The existence value of women in the marriage relationship is their reproductive ability. Husbands can divorce their wives in the reason of they didn't give born on boy. This thesis focuses on discussing infertile women or women who didn’t give born on boy in the Qing Dynasty, and explores how ethics, laws and other norms affect their lives.
    Secondly, according to the medical books and records about female infertility in the Qing Dynasty, to discuss ways of seeking children in the medical books of the Qing Dynasty and to understand the situations of infertile women or women who didn’t give born on boy in the Qing Dynasty when they have medical supports form doctors. Finally, in order to prove that women in the Qing Dynasty shouldered great reproductive responsibilities, this thesis also tries to explore the folk ways of seeking children, such as praying to the goddess of fertility, customs of seeking children, adoption, etc.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回顧 2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章節架構 6 第二章 清代不孕或無子婦女之概況 10 第一節 禮教對婦女的規範 10 第二節 律例對不孕或無子婦女的規範 14 第三節 不孕或無子婦女所面對的處境 16 第三章 清代醫書的求子之道 22 第一節 古典醫書對女子不孕的描述 22 第二節 清代醫書對婦女不孕之治療方法 25 第三節 清代針對女子不孕的醫案 31 第四節 小結 36 第四章 清代民間的求子之道 39 第一節 求子信仰 39 第二節 求子習俗與巫術 48 第三節 收養 49 第五章 結語 51 徵引書目 53 一、史料 53 二、專書 55 三、期刊論文 56 四、會議論文 57 五、學位論文 57 附錄一 59 附錄二:醫案 65

    一、史料
    佚名,朱斐譯注,《黃帝內經》,新北,新視野出版社,2018。
    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收入於黃永武編,《敦煌寶藏》,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1,蘇慈爾譯本。
    竺法護譯,《正法華經》,收入於《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https://cbetaonline.dila.edu.tw/zh/T0263_010,最後瀏覽日期:2022年12月6日,高麗海印寺本。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校勘記[清]阮元撰,《禮記註疏》,上海:中華書局,1936,阮刻本。
    [漢]戴德撰,《大戴禮記》,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聚珍版叢書本。
    [魏]王肅注,朱益明標點:《孔子家語》,廣州:大達圖書供應社,1934。
    [南齊]褚澄撰,《褚氏遺書》收入於《文淵閣四庫全書》,合肥:黃山書社,2009,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梁]宗懍撰,[隋]杜公瞻注;薑彥稚輯校,《荊楚歲時記》,北京:中華書局,2018。
    [唐]釋義淨,華濤釋譯,《南海寄歸內法傳》,臺北:佛光文化出版社,1998,高麗海印寺本。
    《戒顯筆記》,臺北: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21。
    [明]黃仲昭修纂,《八閩通志》,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
    [明]萬全撰,《廣嗣紀要》,收入於傅沛藩、姚昌綬、王曉萍主編,《萬密齋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
    [明]張介賓撰,《景岳全書》,收入於《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第8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明]應檟撰,《大明律釋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據續修四庫全書影印。
    [清]于慎行《登泰山記》,收入於[清]陳夢雷編纂,[清]蔣廷錫校訂,《方輿彙編:山川典》,成都:中華書局,1985。
    [清]沈之奇撰,懷效鋒,李俊點校,《大清律輯註》,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清]沈又彭,《沈氏女科輯要》,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83。
    [清]何求,《閩都別記》上中下,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7。
    [清]沈金鰲撰,《婦科玉尺 六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據續修四庫全書影印。
    [清]李晚芳撰,《女學言行纂:三卷》,收入於《明清婦女著作數據庫》,https://digital.library.mcgill.ca/mingqing/search/details-poem.php?poemID=47602&language=ch,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1月9日。
    [清]吳薌厈,《客窗閒話》收載於《明清筆記史料叢刊》 清卷第四冊 ,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2000,影印本。
    [清]姚夏編,陳梓增訂,《張楊園先生年譜》,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北京圖書館藏珍本。
    [清]俞震纂輯,《古今醫案按》,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
    [清]孫采鄰,《竹亭醫案》收入於《中醫古籍珍稀抄本精選》第9冊下,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
    [清]徐珂:《清稗類鈔》,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
    [清]徐靈胎著,江忍庵增批,林直清校勘,《徐靈胎醫書全集》,新北:五洲出版社,2013。
    [清]陳士鐸撰,岐伯編輯,《校正石室秘錄》,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8。
    [清]陳修園撰,《女科要旨》,福州: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1982。
    [清]梁紹壬,《兩般秋雨盦隨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清]陳夢雷編纂,蔣廷錫校訂,《古今圖書集成》,成都:中華書局,1985。
    [清]程國彭撰;費伯雄批,《費批醫學心悟》,香港:友聯出版社,1961。
    [清]傅山撰,《傅青主女科》,臺北:商務印書館,1966。
    [清]喻昌撰,《寓意草》,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1。
    [清]馮楚瞻撰,《馮氏錦囊秘錄》,收入於《馮氏錦囊秘錄雜症大小合參》,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清]齊有堂撰,《齊氏醫案》,收入於《故宮珍本叢刊》第375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據清嘉慶十一年齊氏家刻本影印。
    [清]鄭元良撰,《鄭氏家傳女科萬金方》,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98。
    [清]樊封,《南海百詠續編》,收入於《廣州史志叢書》,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0。
    [清]《點石齋畫報》,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3。
    [清]魏之琇編,《續名醫類案》,收入於《續修四庫全書》子部,第784冊,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清]譚瑩,《樂志堂文集》,上海:上海古籍版社,2010,清咸豐十年吏隱園刻本。
    [清]顧祿撰,《清嘉錄》,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
    北京圖書館金石組編,《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彙編》第61冊,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周鐘岳撰,《新纂雲南通志》,第134冊,卷253,南京,鳳凰出版社:2009。
    周贊元等纂修,《廣西省懷集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75,據民國5年鉛印本影印。

    二、專書
    王國良,《冥祥記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
    王躍生,《清代中期婚姻衝突透析》,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白馥蘭(Francesa Bray)著,江湄,鄧京力譯,《技術與性別:晚期帝制中國的權力經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2006。
    任維愈主編,《中國道教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宋兆麟,《中國生育、性、巫術》,臺北:漢忠文化出版社,1997。
    李貞德,《女人的中國醫療史:漢唐之間的健康照顧與性別》(臺北:三民書局,2008年)。
    邢莉,《華夏諸神: 觀音卷》(臺北:雲龍出版社,1999年)。
    吳綺、羅天尺、李調元、黃芝、顏嵩年,《清代廣東筆記五種》,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6。
    祝慶祺,《刑案匯覽三編》,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4。
    徐曉望,《福建民間信仰源流》,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
    郭立誠,《中國生育禮俗考》,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9。
    郭松義,《倫理與生活——清代的婚姻關係》,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張福清編註,《女誡:女性的枷鎖》,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6。
    鈴木清一郎著,馮作民譯,《增訂臺灣舊慣習俗信仰》,臺北:眾文出版社,1989。
    萬建中,《中國民俗通志(生養志)》,濟南:山東教育,2005。
    鄭曉江,《生育的禁忌與文化》,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4。
    鄭秦、趙雄編,《清代「服制」命案:刑科題本檔案選編》,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
    劉慧,《泰山信仰與中國社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戴炎輝,《中國法制史》,臺北:三民書局,1971。
    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臺北:里仁出版社,1984。
    龐泮池,《龐泮池婦科論叢》,臺北:知音出版社,1992。

    三、期刊論文
    丁國峰,〈「七出三不去」制度的歷史源流及其影響〉,《理論建設》,第1期 (2012),頁38-42。
    石淪金,〈廣東僑鄉和海外華僑華人的金花夫人信仰考察〉,《華僑華人文獻學刊》,第1期(2019),頁151-167。
    田海林、王芳,〈論清代的碧霞元君信仰〉,《山東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5期(2017),頁86-95。
    杜金,〈清代高層官員推動下的「官箴書」傳播———以陳宏謀、丁日昌為例〉,《華東政法大學學報》,第6期(2011),頁62-69。
    金眉,〈從「無子」出妻看唐代「七出三不去」離婚制度的實踐〉,《史學月刊》,第2期(1993),頁103-104。
    孫文娟,〈傳統社會中的女性身體〉,《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1期(2015),頁18-23。
    孫少華,〈「九子母」的形象衍化及其文學與文化意蘊〉,《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2014),頁137-147。
    徐大基,〈《古今醫案按》及其學術思想初探〉,《香港中醫雜誌》第3期(2018),頁1-7。
    祝平一,〈藥醫不死病,佛度有緣人:明、清的醫療市場、醫學知識與醫病關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68期(2010),頁1-50。
    夏廣興、鮑靜怡,〈漢傳佛教中的鬼子母形象衍變考述〉,《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期(2017),頁52-58。
    〈婦幼的守護神─臨水夫人〉,收入於《臺灣女人》https://women.nmth.gov.tw/?p=1847,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1月9日。
    陳秀芬,〈情志過極,非藥可愈——試論金元明清的「以情勝情」療法〉,《新史學》,第1期(2014),頁1-50。
    張孟珠,〈人身安全之憂:清代貞節實踐的困境〉,《政大史粹》,第10期(2006),頁89-130。
    張曉蓓,〈清代婦女在婚姻關係中的商品性探討〉,《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2期(2001),頁125-127。
    項裕榮,〈九子母·鬼子母·送子觀音——從「三言二拍」看中國民間宗教信仰的佛道混合〉,《明清小說研究》,第2期(2005),頁171-181。
    劉正剛、黃建華,〈民問信仰的正統化取向——明清廣東金花夫人形象的演變〉,《安徽史學》,第5期(2012),頁5-13。
    盧嘉琪,〈清代醫籍中所呈現的廣嗣思想〉,《興大歷史學報》,第21期(2009),頁71-105。
    謝志斌,〈送子觀音信仰民俗的源流與形態〉,《平頂山學院學報》,第1期(2017),頁90-94。
    謝明良,〈鬼子母在中國——從考古資料探索其圖像的起源與變遷〉,《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第27期(2009),頁107-139。
    蕭玉娟,〈節日習俗中的求子巫術意涵〉,《東方人文學誌》,第10期(2010),頁15-38。

    四、會議論文
    李勤璞,〈醫學與佛教:漢醫五不女思想的形成〉,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疾病的歷史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0年6月16-18日),頁1-58。

    五、學位論文
    王雅儀,〈臨水夫人信仰與故事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史國棟,〈清代中期婚姻終止的法律規定與實踐〉,桂林:廣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史碩士論文,2010。
    田夢菲,〈中醫養生學視域的明清時期求嗣文獻研究〉,南京: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養生學碩士論文,2019。
    吳靜芳,〈「積善」與「用藥」:明代求子方法的傳播與應用〉,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碩博士班博士論文,2012。
    徐大川,〈宋至清初間的求子與不孕治療〉,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張欣,〈清後期南部縣婦女權利研究——以《南部檔案》為中心〉,南京:南京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碩士論文,2020。
    康詩瑀,〈臺灣臨水夫人信仰之研究─以白河臨水宮、台南臨水夫人媽廟為例〉,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黃建華,〈明清廣東金花夫人信仰研究〉,廣州:暨南大學歷史文獻學碩士論文,2010。
    黃麗玲,〈《女四書》研究〉,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涂豐恩,〈從徽州醫案看明清的醫病關係(1500-1800)〉,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董慧,〈清代女教讀物研究〉,西安:陝西師範大學教育學碩士論文,2014。
    董蕊,〈清代不孕症文獻整理及診療特色研究〉,哈爾濱:黑龍江中醫藥大學中醫學碩士論文,2011。
    趙喻,〈從《禮記・內則》等篇看周代婦女的社會地位〉,西安:陝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史碩士論文,2007。
    盧嘉琪,〈清代廣嗣思想研究〉,香港:香港浸會大學哲學博士論文,2007。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