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郭義得 Kuo, Yi-Te |
|---|---|
| 論文名稱: |
清代閩海常關組織與職能之研究 A Study on the System and the Function of Fukien Maritime Customs during the Ching Dynasty |
| 指導教授: |
劉石吉
Liu, Shih-Chi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 畢業學年度: | 98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61 |
| 中文關鍵詞: | 閩海關 、海關 、常關 、福州將軍 、準泰 |
| 外文關鍵詞: | Fukien Maritime Customs, Maritime Customs, Native Customs, Foochow General, Chun Tai |
| 相關次數: | 點閱:81 下載:2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康熙23年(1684),閩海關設立,有福州南台、泉州廈門兩處衙門,之後添設徵稅口岸和稽查口岸。道光年間,因為鴉片戰爭,中國出現洋關,即便如此,常關並未遭到裁廢,洋關侵佔到的是常關比較富庶地盤。光緒27年(1901)辛丑和約,將位於洋關五十里內之常關口岸併入洋關系統,對常關的衝擊更加巨大。
閩海關監督初設是派遣專差。雍正年間以地方官兼管,這也是當時最常見的安排。乾隆3年(1738)開始由福州將軍兼管,管關將近170年,到了光緒33年(1907)回到地方官閩浙總督兼管。福州將軍為八旗駐防將軍,並不善於財政,由其掌管,一般的解釋是國防安全因素,當時實際的考量是閩浙總督業務繁雜,加上雍正年間監督準泰兼任福州將軍,將這兩種身份妥善銜接,發揮關鍵角色。
閩海關的職責在於港口巡哨、船舶管理、貨品稽查、稅銀徵收。稅銀徵收項目有船稅、貨稅、雜稅,徵銀不足則由管關官員賠補,尤其洋關設立後,常稅更加不足,於是清政府採用洋稅來撥補常稅。康熙23年(1684)台灣進入清朝版圖,屬福建省管轄,便納入閩海關的課徵對象。之後,福州將軍也成為台灣口岸的最高管關者,一直到台灣設省後,循地方官兼管模式,轉由台灣巡撫劉銘傳兼管常關口岸。
In the 23rd year of the reign of Emperor Kang Hsi (1684), Fukien Maritime Customs were established. Maritime Custom Houses were set up at Nantai, Foochow and Amoy, Chuanchow. Taxation ports and inspection ports were set up afterward. During the reign of Emperor Tao Kuang, Foreign Customs were founded due to the Opium War. Even so, Native Customs did not be abolished. Nevertheless, Foreign Customs entered the rich and populous areas of Native Customs’ region. In the 27th year of the reign of Emperor Kuang Hsu (1901), ports of Native Customs which were 50 Li (a unit of length equal to half kilometer) within Foreign Customs were merged into the system of Foreign Customs based on Peace Protocol of 1901. Thus Native Customs were greatly affected.
At first, the position of the Superintendent of Fukien Maritime Customs was a full-time job and was served by a dispatched official. During the reign of Emperor Yung Chung, the position of the Superintendent was served concurrently by a district official, which was a common arrangement then. From the 3rd year of the reign of Emperor Chien Lung (1738), the position of the Superintendent was served concurrently by Foochow General, which lasted for almost 170 years. In the 33rd year of the reign of Emperor Kuang Hsu (1907), the position of the Superintendent became served concurrently by the district official--Min-Che (Fukien and Chekiang) Governor General. Foochow General, Tartar General on garrison duty, was not good at finance. The general reason why the position of the Superintendent was served by Foochow General was related to national defense and security. At that time, the business of Min-Che Governor General was diverse and complicated. During the reign of Emperor Yung Chung, Chun Tai, the Superintendent as well as the Foochow General, played both key roles well.
The duties of Fukien Maritime Customs were port patrol, ship management, merchandise inspection and taxation. Taxation included ship tax, merchandise tax, etc. When tax revenue was not sufficient, officials in charge of taxation had to compensate for the insufficiency. After Foreign Customs were founded, tax revenue from Native Customs was even more insufficient. Therefore, the Ching Government used the revenue from Foreign Customs to compensate for the lack of the revenue from Native Customs. In the 23rd year of the reign of Emperor Kang Hsi (1684), Taiwan became part of the Ching territory, under the jurisdiction of Fukien Province. Consequently, Fukien Maritime Customs started to levy a tax from Taiwan. Afterward Foochow General also served as the superintendent of the Customs at Taiwan Port. After Taiwan became a province, the Governor of Taiwan Liu Ming-chuan, a district official, concurrently served as the superintendent of the Native Customs, which followed the convention.
一、 史料
(一) 檔案及官方史料
1. 《宮中檔奏摺檔案》(以日期排列)
(1) 文獻編號:402001264,雍正7年5月12日。
(2) 文獻編號:402001297,雍正7年5月12日。
(3) 文獻編號:402001283,雍正7年閏7月26日。
(4) 文獻編號:402001259,雍正7年12月8日。
(5) 文獻編號:402001319,雍正8年4月8日。
(6) 文獻編號:402001284,雍正8年5月26日。
(7) 文獻編號:402001285,雍正8年5月26日。
(8) 文獻編號:402001305,雍正9年6月13日。
(9) 文獻編號:402001316,雍正10年2月3日。
(10) 文獻編號:402001304,雍正10年閏5月24日。
(11) 文獻編號:402001288,雍正11年2月20日。
(12) 文獻編號:402001310,雍正11年2月20日。
(13) 文獻編號:402001301,雍正13年4月24日。
(14) 文獻編號:406005433,咸豐3年11月15日。
(15) 文獻編號:406006757,咸豐5年9月19日。
(16) 文獻編號:406006913,咸豐5年10月13日。
(17) 文獻編號:406007375,咸豐5年12月16日。
(18) 文獻編號:406014664,咸豐11年7月7日。
2. 《內閣大庫檔案》(以日期排列)
(1) 登錄號:014530,乾隆5年3月7日。
(2) 登錄號:104671,雍正7年2月8日。
(3) 登錄號:012874,乾隆7年10月22日。
(4) 登錄號:011900,乾隆8年4月18日。
(5) 登錄號:054045,乾隆8年9月11日。
(6) 登錄號:051720,乾隆9年5月20日。
(7) 登錄號:073203,乾隆10年9月4日。
(8) 登錄號:074828,乾隆11年2月15日。
(9) 登錄號:024824,乾隆11年4月19日。
(10) 登錄號:184923,乾隆14年4月28日。
(11) 登錄號:073417,乾隆17年2月28日。
(12) 登錄號:094235,乾隆19年1月24日。
(13) 登錄號:097584,乾隆19年7月24日。
(14) 登錄號:097759,乾隆19年9月17日。
(15) 登錄號:105248,乾隆25年2月9日。
(16) 登錄號:076492,乾隆25年3月4日。
(17) 登錄號:025929,乾隆25年8月27日。
(18) 登錄號:024188,乾隆26年3月19日。
(19) 登錄號:147501,乾隆28年3月。
(20) 登錄號:021257,乾隆33年10月2日。
(21) 登錄號:084561,乾隆34年6月15日。
(22) 登錄號:026303,乾隆34年7月23日。
(23) 登錄號:064961,乾隆49年6月23日。
(24) 登錄號:099375,乾隆52年4月。
(25) 登錄號:046398,乾隆52年11月15日。
(26) 登錄號:105525,乾隆54年1月30日。
(27) 登錄號:094851,乾隆54年2月。
(28) 登錄號:046814,乾隆58年12月12日。
(29) 登錄號:103796,乾隆60年3月。
(30) 登錄號:188394,嘉慶元年11月19日。
(31) 登錄號:188977,嘉慶2年8月。
(32) 登錄號:001924,嘉慶3年12月16日。
(33) 登錄號:000451,嘉慶4年4月2日。
(34) 登錄號:176748,嘉慶12年5月。
(35) 登錄號:116853,嘉慶13年4月6日。
(36) 登錄號:040533,嘉慶14年10月15日。
(37) 登錄號:112336,嘉慶18年8月6日。
(38) 登錄號:169192,嘉慶21年9月23日。
(39) 登錄號:180794,道光3年5月。
(40) 登錄號:184783,道光3年11月20日。
(41) 登錄號:074082,道光13年8月。
(42) 登錄號:156747,道光13年8月。
(43) 登錄號:170642,道光13年8月。
(44) 登錄號:126380,道光16年7月。
(45) 登錄號:182708,道光24年2月15日。
(46) 登錄號:182198,道光25年。
(47) 登錄號:171219,道光27年11月29日。
(48) 登錄號:118512,道光28年3月。
(49) 登錄號:149021,道光29年1月19日。
(50) 登錄號:060718,道光30年12月21日。
(51) 登錄號:190688,咸豐元年2月28日。
3.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宮中檔奏摺(雍正朝)》,台北:故宮博物院,1978。
4. 《雍正朝漢文硃批奏摺彙編》,南京:江蘇古籍,1991。
5. (清)雍正十年敕編,《硃批諭旨》,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
6.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宮中檔奏摺(乾隆朝)》,台北:故宮博物院,1982。
7.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嘉慶道光兩朝上諭檔》,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8. (清)張廷玉,《新校本明史》,台北市:鼎文,1978。
9. 《明太祖實錄》,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影印,1967。
10. 史稿校註編纂小組編篡,《清史稿校註》,台北:國史館,1986。
11. 《清世祖實錄》,北京:中華書局影印,1985-1987。
12. 《清聖祖實錄》,北京:中華書局影印,1985-1987。
13. 《清高宗實錄》,北京:中華書局影印,1985-1987。
14. 《清世宗實錄》,北京:中華書局影印,1985-1987
15. 《清仁宗實錄》,北京:中華書局影印,1985-1987
16. 《清宣宗實錄》,北京:中華書局影印,1985-1987。
17. 《清文宗實錄》,北京:中書局影印,1985-1987。
18. 《清德宗實錄》,北京:中華書局影印,1985-1987。
19. 《康熙起居注》,北京:中華書局影印,1984。
20. (清)王先謙,《東華錄(康熙朝)》,清光緒間刊本,台北:大東,1968。
21.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清代中琉關係檔案選編》,北京:中華出版,1993。
22. (清)托津等纂,《清會典事例(嘉慶朝)》,台北:文海,1991-1992。
23. (清)朱壽明編,《東華錄(光緒朝)》,台北:文海,1920。
24. (清)昆崗等編《清會典事例(光緒朝)》,北京:中華書局,1991。
25. 故宮博物院文獻館輯,《文獻叢編》,台北:台聯國風,1964。
26. (清)高宗敕撰,《清朝文獻通考》,據萬有文庫十通本影印,台北:新興書局,1958。
27. (清)席裕福輯,《皇朝政典類纂》,據光緒29年刊本影印,臺北:成文,1982。
28. (清)鄂爾泰等修,《八旗通志》,吉林長春:東北師範大學,1986。
29. (清)賈楨等纂,《籌辦夷務始末(咸豐朝)》,據民19年故宮博物院用抄本影印,收錄於《近代中國史料叢刊》,台北:文海,1970。
30. (清)劉錦藻撰,《清朝續文獻通考》,據萬有文庫十通本影印,台北:新興書局,1959。
31. (清)寶鋆等修,《籌辦夷務始末(同治朝)》,據民19年故宮博物院用抄本影印,收錄於《近代中國史料叢刊》,台北:文海,1971。
32. 《清朝通志》,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臺灣商務,1983。
(二) 地方志、筆記及其他(依作者筆畫)
1. (清)丁紹儀,《東瀛識略》,清同治12年刊本,台北:大通,1987。
2. (日)川口長孺,《台灣割據志》,台北:大通,1983。
3. (清)王之春,《清朝柔遠記》,北京:中華書局,2000。
4. (清)王必昌,《重修台灣縣志》,清乾隆17年刻本,台北:大通,1984。
5. (清)王家勤編,《王靖毅年譜(一)》,《台灣文獻匯刊》,廈門:廈門大學,2004。
6. (清)王澐,《漫遊紀略》,民國上海進步書局石印版,(清)梁章鉅撰,《筆記小說大觀》,台北:新興,1979。
7. 王鍾翰點校,《清史列傳》,北京:中華出版,1988。
8.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主辦,《歷史檔案》,北京:歷史檔案雜誌社,1985。
9. 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編,《清史編年》,北京:中國人民大學,1985。
10. 左樹夔修,《金門縣志》,陳支平主編《台灣文獻匯刊》,廈門:廈門大學,2003。
11. (清)江日昇,《台灣外誌》,濟南:齊魯書社,2004年5月。
12. (清)江日昇,《台灣外記》,台北:大通,1987。
13. (清)江宸英,《海防總論》,台北:廣文書局,1969。
14. (清)李元春,《台灣志略》,據道光15年青照堂叢書刊本,台北:大通,1984。
15. (清)李桓輯,《國朝耆獻類徵初編》,光緒10-16年影印,台北:明文,1985。
16. (清)李鴻章,《李文忠公選集》,台北:大通,1987。
17. (清)杜臻,《粵閩巡視紀略》,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台北:文海,1983。
18. (清)吳慶坻,《蕉廊脞錄》,據民國吳興劉氏刊本影印,《筆記小說大觀》,台北:藝文印書館,1970。
19. (清)沈之奇撰;懷效鋒、李俊點校,《大清律輯註》,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
20. (清)林楓,《榕城考古略》,福州:海風出版社,2001。
21. (清)林豪,《澎湖廳志》,台北:大通,1984。
22. (清)周凱,《廈門志》,清道光19年刊本,南投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
23. (清)周璽,《彰化縣志》,清道光16年刊本,台北:大通,1984。
24. (清)姚瑩,《中復堂選集》,台北:大通,1984。
25. (清)姚瑩,《東槎紀略》,清道光24年刊本,台北:大通,1984。
26. (清)施琅,《靖海紀事》,台北:大通,民1987。
27. (清)柯培元,《噶瑪蘭志略》,台北:大通,1984。
28. (清)洪若皋,《南沙文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縣:莊嚴文化,1997。
29. 故宮博物院文獻館編,《史料旬刊》,北京:京華印書局,1931。
30. (英)施美夫,《五口通商城市遊記》,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7。
31. (美)馬士,《東印度公司對華貿易編年史》,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1。
32. (清)夏琳,《閩海紀要》,台北:大通,1987。
33. (清)夏琳,《閩海紀略》,台北:大通,1987。
34. (清)夏爕,《中西紀事》,《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35. (明)海外散人,《榕城紀聞》,南京:江蘇古籍,2000。
36. 徐珂,《清稗類鈔》,民國5年影印,北京:中華,1984。
37. (清)陳培桂,《淡水廳志》,清同治10年刊本,台北:大通,1984。
38. (清)陳國瑛,《台灣采訪冊》,台北:大通,1984。
39. (清)陳壽祺,《福建通志(同治朝)》,同治10年影印,台北:華文,1968。
40. (清)許旭,《閩中紀略》,清道光24年刊本,台北:大通,1987。
41. (清)連橫,《台灣通史》,台北:大通,1984。
42. (清)張師誠,《一西自記年譜》,同治8年刊本影印,《台灣文獻匯刊》,廈門:廈門大學,2004。
43. (明)張燮,《東西洋考》,北京:中華書局,1985。
44. (清)張學禮,《使琉球記》,收錄於《清代琉球紀錄集輯》,台北:大通,1984。
45. (清)勒德洪,《平定三逆方略》,台北:大通,1987。
46. (清)賀長齡,《皇朝經世文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台北:文海,1971。
47. (清)葛士濬《皇朝經世文續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台北:文海,1972。
48. (清)楊捷,《平閩紀》,台北:大通,1987。
49. (清)劉銘傳《劉壯肅公奏議》,清光緒32年刊印,台北:大通,1987。
50. (清)新柱,《福州駐防志》,據乾隆進呈抄本影印,茅海建主編,《清代兵事典籍檔冊匯覽》,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
51. (清)福格,《聽雨叢談》,《近代中國史料叢刊》,台北:文海,民1971。
52. 福建通志局編纂,《福建通紀》,據民國11年刊本影印,台北:大通,1968。
53. (清)德福撰,《閩政領要》,乾隆21-28年抄本,《台灣文獻匯刊》,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4。
54. (清)盧德嘉,《鳳山縣采訪冊》,台北:大通,1984。
55. (清)錢儀吉,《碑傳集》,《近代中國史料叢刊》,台北:文海,民1973。
56. 薛起鳳撰,《鷺江志》,《台灣文獻匯刊》,廈門:廈門大學,2004。
57. (清)魏源,《聖武記》,《近代中國史料叢刊》,台北:文海,1967。
58. 《天妃顯聖錄》,台北:大通,1987。
59. 《台案彙錄甲集》,台北:大通,1987。
60. 《台案彙錄丙集》,台北:大通,1987。
61. 《台灣府輿圖纂要》,台北:大通,1984。
62. 《台灣海防檔》,台北:大通,1987。
63. 《台灣私法商事編》,台北:大通,1987。
64. 《台灣中部碑文集成》,台北:大通,1987。
65. 《海濱大事記》,台北:大通,1984。
66. 《欽定平定台灣紀略》,台北:大通,1987。
67. 《清奏疏選彙》,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
68. 《清季申報台灣紀事輯錄》,南投:台灣文獻委員會,1997。
69. 《福建通志台灣府》,台北:大通,1984。
70. 《福建沿海航務檔案(嘉慶朝)》,《台灣文獻匯刊》,廈門:廈門大學,2004。
71. 《新清史》,中研院漢籍電子文獻,台北市:中央研究院,1999。
72. 《鄭氏史料續編》,台北:大通,1984。
二、 近人著作(依作者筆畫排列)
(一)專書
1. 王宏斌,《清代前期海防:思想與制度》,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2. (美)史景遷,《曹寅與康熙—一個皇室寵臣的生涯揭秘》,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05。
3. 古鴻廷,《清代官制研究》,台北:五南,1999。
4. 江恆源,《中國關稅史料(一)》,台北:學海出版社,1970。
5. 李金強,《區域研究:清代福建史論》,香港:香港教育出版,1996。
6. 李金明,《廈門海外交通》,廈門:鷺江出版社,1996。
7. 李啟宇,《廈門史略》,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6月。
8. 李鄉瀏、李達,《福州地名》,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9. 杜家驥,《清朝簡史》,福州:福建人民,1997。
10. 吳松弟主編,《中國百年經濟拼圖:港口城市及其腹地與中國現代化》,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6。
11. 呂淑梅,《陸島網絡:台灣海港的興起》,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9(2007年4月重印)。
12. 林仁川,《福建對外貿易與海關史》,廈門:鷺江出版社,1991。
13. 祁美琴,《清代榷關制度研究》,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04。
14. 姚梅琳,《中國海關史話》,北京:中國海關出版社,2005年。
15. 政協泉州市委員會編,《泉州與臺灣關係文物史跡》,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5。
16. 泉州海關編,《泉州海關志》,廈門:廈門大學,2005。
17. (美)馬士(Morse ,H.B.);張匯文等譯,《中華帝國對外關係史》,上海:上海書店,2000。
18. 徐曉望主編;楊彥杰、劉大可撰,《福建通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19. 陳支平、詹石窗主編,《透視中國東南:文化經濟的整合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3。
20. 陳東有,《走向海洋貿易帶—近代世界市場互動中的中國東南商人行為》,南昌:江西高校,1998。
21. 陳詩啟,《中國近代海關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2. 陳國棟,《東亞海域一千年:歷史上的海洋中國與對外貿易》,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6。
23. 陳嘉瓶、張聰慧、方文圖編,《廈門地志》,廈門:鷺江出版社,1995。
24. 張仲禮,《東南沿海城市與中國近代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1996。
25. 張曉寧,《天子南庫—清前期廣州制度下的中西貿易》,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9年。
26. 張耀華,《圖說舊中國海關歷史》,北京:中國海關出版發行,2005。
27. 黃智偉,《省道台一線的故事》,台北:貓頭鷹出版,2002。
28. 黃國盛,《鴉片戰爭前的東南四省海關》,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
29. 郭松義等著,《清朝典章制度》,長春:吉林出版社,2001。
30. 許毓良,《清代台灣的海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31. 曾國棟,《台灣的碑碣》,台北:遠足文化,2003。
32. 葉振輝,《打狗歷史圖說》,高雄市:高市史博館,2000。
33. 楊天宏,《口岸開放與社會變革—近代中國自開商埠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2。
34. 楊國楨,《閩在海中:追尋福建海洋發展史》,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8。
35. 楊國楨,《東溟水土:東南中國的海洋環境與經濟開發》,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3。
36. 廈門大學中國海關史研究中心編,《中國海關與中國近代社會》,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5年。
37. 福州海關編,《福州海關志》,廈門:鷺江出版社,1991。
38. 福州港史志編輯委員會,《福州港史》,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6。
39. 潘剛兒、黃啟臣、陳國棟編著,《廣州十三洋行之一:潘同文(孚)行》,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6。
40. 戴一峰,《區域性經濟發展與社會變遷:以近代福建地區為中心》,長沙:岳麓書社出版社,2004。
41. (日)濱下武志,《中國近代經濟史研究:清末海關財政與通商口岸市場圈》,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
42. 藍達居,《喧鬧的海市:閩東南港市興衰與海洋人文》,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9(2007年4月重印)。
43. NG Chin-Keong, The Amoy network on the China Coast , Singapore: Singapore University Press 1983.
(二)期刊論文
1. 丁春梅、林京榕,〈清政府對琉球朝貢貿易政策初探〉,《海交史研究》,第51期(2007年第1期),泉州:中國海外交通史研究會,2007。
2. 仁智勇,〈晚清海關監督制度初探〉,《歷史檔案》,2004年第4期,北京:歷史檔案雜誌社,2004。
3. 朱振聲,〈從福州的幾處古跡看古代中琉關係〉,《海交史研究》,第3期,1981,泉州:中國海外交通史研究會,1981。
4. 朱德蘭,〈清初遷界令時中國船海上貿易之研究〉,《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2輯,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2002年11月。
5. 林仁川,〈明代中琉貿易的特點與福建市舶司的衰亡〉,《海交史研究》,第13期(1988年第1期),泉州:中國海外交通史研究會,1988。
6. 林仁川,〈清代福建通商口岸的開放及其對鄰近地區的正面影響〉,《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8輯,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2002年5月。
7. 陳自強,〈就華夷變態談康熙年間海外交通貿易的若干情形〉,《海交史研究》,第18期(1990年第2期),泉州:中國海外交通史研究會,1990。
8. 陳詩啟,〈我的史學研究經歷〉,《從明代官手工業到中國近代海關史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4年9月。
9. 陳國棟,《清代前期的粵海關》,台北: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1980。
10. 陳國棟,〈1780-1800,中西貿易的關鍵時代〉,《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6輯,台北:中研院中山人文社科所,1997。
11. 陳國棟,〈清代中葉以後重要稅差專由內務府包衣擔任的幾點解釋〉,許倬雲等主編,《第二屆中國社會經濟史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漢學研究資料及服務中心印行,1983年6月。
12. 郭宗保,〈市舶制度與海關制度比較:兼談陸地邊關與海關有關的問題〉,《海交史研究》,第13期(1988年第1期),泉州:中國海外交通史研究會,1988。
13. 連心豪,〈近代中國通商口岸與內地:廈門、泉州常關內地稅個案研究〉,戴一峰主編,《中國海關與中國近代社會》,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5年。
14. 許毅明,〈泉州海關的設立及其歷史演變〉,《海交史研究》,第13期(1988年第1期),泉州:中國海外交通史研究會,1988。
15. 許毅明,〈閩海關(福建常關)歷史沿革初探〉,《海交史研究》,第21期(1992年第1期),泉州:中國海外交通史研究會,1992。
16. 張靜,《清代前期閩海關的設置與福建沿海城市的興盛》,福州:福建師範大學,2005。
17. 彭澤益,〈清初四榷關地點和貿易量考察〉,《社會科學戰線》,1984年,第3期,長春:社會科學戰線雜誌社,1984。
18. 楊欽章,〈從若干碑銘看清代中前期泉州的海關及貿易〉,《海交史研究》,第13期(1988年第1期),泉州:中國海外交通史研究會,1988。
19. 廈門海關、泉州海關、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聯合調查組,〈泉州海關史跡調查〉,《海交史研究》,第13期(1988年第1期),泉州:中國海外交通史研究會,1988。
20. 廖聲豐,〈乾隆實施一口通商政策的原因:以清代前期海關稅收的考察為中心〉,《江西財經大學學報》,總第51期(2007年第3期)。
21. 劉序楓,〈清政府對出洋船隻的管理政策〉,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9輯,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2005年5月。
22. 劉奇俊,〈清初開放海禁考略〉,《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報》,1994年第3期,福州:福建師範大學學報編輯部,1994。
23. 賴正雄,〈清康乾時期的中琉貿易〉,《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5年第3期,廈門: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編輯部,2005。
24. 藍達居、林元平,〈論閩東南港市海洋人文的研究〉,《海交史研究》,第38期(2000年第2期),泉州:中國海外交通史研究會,2000。
25. 譚銳,〈淺析晚清海關監督職權變化及其原因〉,《樂山師範學院學報》,第22卷,第10期,2007年10月。
三、 工具書(依作者筆畫排列)
1. 王冠倬,《中國古船圖譜》,北京:三聯書店,2000。
2. 王鐵崖,《中外舊約彙編》,北京:三聯書店,1957年9月。
3. 孫修福編譯,《中國近代海關高級職員年表:1861-1948》,北京:中國海關出版社,2004年。
4. 孫修福、陳詩啟主編,《中國近代海關常用詞語英漢對照寶典》,北京:中國海關出版社,2002年。
5. 高秀靜主編,《福建省地圖冊》,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2003。
6. 章伯鋒編,《清代各地將軍都統大臣等年表:1786-1911》,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8月重印。
7. 湯象龍,《中國近代海關稅收和分配統計》,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8. 趙德義、汪興明編,《中國歷代官稱辭典》,北京:團結出版社,1999年9月。
9. 錢實甫編,《清代職官年表》,北京:中華出版,1980。
10.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96。
校內:立即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