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萬恩庭 Wan, En - Ting |
|---|---|
| 論文名稱: |
《莊子》物化觀研究 The Research of Zhuangzi’s Cogitation of Reification |
| 指導教授: |
葉海煙
Yeh, Hai - Ye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22 |
| 畢業學年度: | 110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21 |
| 中文關鍵詞: | 莊子 、物化 、自然 、齊物 、逍遙 、氣 |
| 外文關鍵詞: | Zhuangzi, reification(wu hua), nature(zi ran), equalizing (Qi-wu), free(Xian-yao) |
| 相關次數: | 點閱:77 下載:16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莊子的物化觀,以體踐工夫、生活工夫為核心,並且,與齊物、逍遙的理境內容聯繫。本文首先透過研究先秦神話之化生觀、《周易》結構之內涵,與老子道論、自然觀後,認為莊子物化觀在具有流動性、多變性、通貫性與和諧性的道行歷程中開展,而,齊物、逍遙之境界,亦在此歷程顯豁。「氣」之能量令身心轉化,由「虛己」、「喪我」之修養工夫,返歸道行之自然歷程,和通萬物與我為一體無別(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進而,因任物之自化,與之俱化的自然歷程,溝通物我之動態關係,及萬物自化之實現潛能,都在此體踐中發展。對此,本文研究莊子物化觀,而對於莊子的工夫論、視域觀、語言觀、倫理觀、自然美學、齊物與逍遙之境界,有所闡發,申明莊子物化之精神。
Zhuangzi's cogitation of reification(wu hua) is centered on self-cultivation and life exercise, and is related to the content of Zhuangzi's realm and agape of equalizing (Qi-wu) and free(Xian-yao).Through the study of “Metaplasia”from the myths of metamorphosis in the pre-Qin period, the connotation of the structures of "Zhouyi", and Laozi's theories of Taoism and nature(zi ran), this thesis points out that Zhuangzi’s cogitation of reification develops in Dao’s process of fluidity, variability, coherence and harmony. The realm of equalizing and free is also emerging in the process.The energy of Qi transforms the mind and the body, and through the self-cultivation of "empty oneself (xu ji)" and "forget oneself(wu sang wo)", it returns to the process of Tao, so as to harmonize and connect objects and myself within one(tian di yu wo bing sheng, wan wu yu wo wei yi).The process of allowing this course of natural transformation to be going on, the dynamic development of communication, and the potential for the realizability of the self-transformation(zi hua) of all things emerges within one’s life exercise.
徵引及參考文獻
專書
古籍(依成書時間為序)
春秋.孔子述,王書林譯註:《論語譯註及異文校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冊上下。
戰國.荀況撰,張覺校注:《荀子校注》(長沙:岳麓書社,2006年)。
戰國.莊周撰,晉.郭象注,唐.成玄英疏,清.郭慶藩集釋:《莊子集釋》(臺北:商周出版,2018年)。
東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許惟賢整理:《說文解字注》(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東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趙伯雄整理:《周禮注疏.春官宗伯》(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
魏.王弼等著:《老子四種》(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
晉.向秀注:《南華真經評注》,收於蕭天石主編:《中國子學名著集成》冊56(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年)。
南朝宋.劉義慶編撰,劉孝標注,余嘉錫箋疏:《世說新語箋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北宋.呂惠卿撰,湯君集校:《莊子義集校》(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南宋.林希逸口義:《南華真經口義(正統道藏本)》,收於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編:《諸子集成新編》冊六(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
南宋.褚柏秀撰:《南華真經義海纂微》,收於清.永瑢、紀昀等編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057(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朱得之撰:《莊子通義》(合肥:黃山書社,2009年)。
明.瞿汝稷集:《指月錄》,收於四庫未收書籍刊編纂委員會編:《四庫未收書輯刊》參輯冊26(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明.釋性通撰:《南華發覆》,收於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冊957(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明.釋德清注,黃曙輝點校:《莊子內篇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
清.王夫之撰:《莊子解》,(臺北:河洛圖書,1974年)
清.王先謙著:《莊子集解》(臺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
清.林雲銘著:《增註莊子因》(臺北:廣文書局,1968年)。
清.宣穎撰:《莊子南華經解三十三卷》收於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冊957(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馬其昶撰,馬茂元編次:《定本莊子故》(合肥:黃山書社,2014年)。
清.章太炎撰:《齊物論釋定本》,收於《章太炎全集第一輯》冊五(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近人著作(依作者姓名筆劃為序,同作者之著依出版時間為序)
方東美著:《生生之德》(臺北:黎明文化公司,1979年)。
方東美著,馮滬祥譯:《中國人的人生觀》(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0年)。
方東美著:《中國人生哲學概要》(臺北:問學出版社,1980年)。
方東美著:《華嚴宗哲學》冊上下(臺北:黎明文化,1983年5月再版)。
方東美著:《原始儒家道家哲學》(臺北:黎明文化,2004年)。
方東美著,孫智燊譯:《中國哲學及其發展(上冊)》(臺北:黎明文化公司,2004年)。
方勇著:《莊子學史》冊1-3(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王博著:《莊子哲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日〕池田知久著,黃華珍譯:《《莊子》——「道」的思想及其演變》(臺北:國立編譯館,2001年)。
牟宗三:《現象與物自身》(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82年三版)。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臺灣學生,1983年)。
牟宗三著:《才性與玄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八版)。
牟宗三講述,陶國璋整構:《莊子《齊物論》義理演析》(香港: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1998年)。
何乏筆編:《跨文化漩渦中的莊子》(臺北:臺大人社高研院東亞儒學研究中心,2017年)。
吳汝鈞《機體與力動:懷德海哲學研究與對話》(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4年)。
宗白華著:《論文藝的空靈與充實》,收於氏著:《宗白華全集》卷2(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
邱宜文著:《山海經的神話思維》(臺北:文津出版社,2002年)。
〔德〕馬丁.海德格著,王慶節、陳嘉映著:《存在與時間》(臺北:久大,1990年)。
〔德〕馬丁.海德格著,孫周興選編:《海德格爾選集》冊上(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6年)。
唐君毅著:《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臺北:學生書局,1978年)。
〔德〕恩斯特.卡西勒(Ernst Cassirer)著,甘陽譯:《人論》(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徐復觀著 《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初版十二刷)。
〔匈〕麥可·波蘭尼(Michael Polanyi, 1891-1976)、哈里·普羅施(Harry Prosch )著,彭淮棟譯:《意義》(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4年)。
陳奎德著,傅偉勳、韋政通主編:《懷德海》,(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陳鼓應《莊子今註今譯》冊上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9年九版)。
陳鼓應 《莊子哲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
陳鼓應著:《道家易學建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3年)。
陳鼓應《老莊新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二版)。
陳啟天著:《莊子淺說》(臺北:台灣中華書局,1986年)。
陳榮華著:《海德格《存在與時間》闡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7年)。
陳德和著:《從老莊思想詮詁莊書外雜篇的生命哲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
康韻梅著:《中國古代死亡觀之探究(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叢刊之95)》(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4年)。
馮友蘭著:《中國哲學史新編》冊二(臺北:藍燈文化公司,1991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臺北:台灣商務,2014年)。
張岱年著:《中國哲學大綱》(臺北:藍燈文化,1992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冊一(臺北:三民書局,1997年增訂九版)。
〔瑞〕畢來德著,宋剛譯:《莊子四講》(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
傅佩榮:《傅佩榮解讀莊子》(臺北:立緒文化,2002年)。
張淑玲:《方東美的生命觀與西方創化思想》(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1年)十二編冊50。
張默生著:《莊子新釋》(臺北:漢京文化公司,1983年)。
葉朗著:《中國美學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葉海煙著:《老莊哲學新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葉海煙著:《道家倫理學:理論與實踐》(臺北:五南圖書出版,2016年)。
葉海煙著:《莊子的生命哲學》(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21年三版)。
楊柳橋著:《莊子譯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楊儒賓主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3年)。
楊儒賓著:《儒門內的莊子》(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
劉笑敢著:《莊子哲學及其演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
蔣錫昌著:《莊子哲學》(上海:上海書店,1992年)。
劉紹瑾著:《莊子與中國美學》(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89年)。
賴錫三著:《莊子靈光的當代詮釋》(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中心,2008年)。
賴錫三著:《當代新道家:多音複調與視域融合》(臺北:台大出版中心,2011年)。
賴錫三著:《道家的倫理關懷與養生哲學》(臺北:五南出版社,2021年)。
韓林合著:《虛己以游世——《莊子》哲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蘇新鋈著:《郭象莊學平議》(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0年)。
學位論文
洪千雯《先秦道家哲學中「自然」的理論意義》(臺灣大學文學院哲學博士論文,2019年07月)。
葉樹勳:《先秦道家「德」研究》(北京:清華大學哲學博士論文,2013年06月)。
期刊論文及研討會論文
丁孝明:〈論《莊子》以「氣」為核心的美學思想〉《正修學報》第十八期(2005年12月),頁31-46。
丁孝明:〈《莊子》「以天合天」的美學意涵〉《正修通識教育學報》第十一期
(2014年06月),頁1-18。
王向清、周蓉:〈《莊子》物化思想論析〉《哲學研究》第六期,(2015年),頁63-67。
王邦雄:〈莊子齊物論儒墨兩行之道〉《鵝湖月刊》第一七卷第八期總號第二○○(1992年02月),頁9-13。
王怡波:〈論蘇軾對《莊子》「物化」視角之繼承和發展〉,《樂山師範學院學報》第22卷第8期(2007年8月),頁4-7。
〔美〕史泰司(Walter Terence Stace)著,楊儒賓譯:《冥契主義與哲學》(臺北:正中書局,1998年)。
牟宗三主講、盧雪昆記錄:〈齊物論講演錄(一)〉《鵝湖月刊》第二十七卷第七期總號第三一九(2002年01月),頁1-10。
李美燕:〈從「莊周夢蝶」論莊子的「物化」觀〉,《屏東師範學院學報》第十期(1997年),頁355-370。
沈清松:〈從隱喻到崇高——中、法美學對話的幽徑之一〉《哲學與文化》第36期(2009年10月),頁35-53。
沈曉柔:〈古代中國「化生觀」之探討——從《山海經》變形神話到莊子氣化論〉《輔仁宗教研究》第三十九期(2019年秋),頁17-36。
宋灝:〈由列維納斯的回應思維與日本石庭來談論《莊子》「與物化」〉《臺大文史哲學報》(2017年01月),頁151-178。
〔日〕佐藤將之:〈中國古代變化觀念之演變暨其思想意義〉《政大中文學報》(2005年06月),頁51-85。
〔美〕拉塞爾.雅各比(Russell Jacoby)著,姚建彬譯:《殺戮欲——西方文化中的暴力根源》(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年)。
林明照:〈《莊子》「兩行」的思維模式及倫理意涵〉《文與哲》第28期(2016年06月),頁269-292。
林明照:〈《莊子》他者倫理中的情感性〉《哲學論集》第四十九期(2018年02月),頁61-79。
林明照:〈論《莊子》的心氣關係〉《哲學與文化》第四十六卷第八期(2019年08月),頁57-74。
林漢彬:〈試探《莊子》「莊周夢蝶」的幾種詮釋取向及效用〉《東華中國文學研究》創刊號(2002年06月),頁31-54。
孟濟永:〈莊子:真人,聖人,神人,至人〉《哲學論集》第26期(1992年),頁33-59。
林鎮國:〈莊子形上世界的描述與圓教系統的完成〉《鵝湖月刊》第31期(1978年01月),頁13-21。
陳其誠:〈論《莊子》美學的實踐基礎:以「真人」概念為核心所展開的省察〉《問學集》第十八期(2011年06月),頁141-151。
陳政揚:〈以「知」與「真知」的分析為核心:論莊子由「忘」達「道」的境界工夫〉《國立臺南大學人文與社會研究學報》第47卷第1期(2013年),頁33-51。
陳康寧:〈《莊子》的解構哲學與他者倫理〉《思與言》第59卷第1期(2021年03月),頁29-50。
張誠:〈莊子「物化」說平議〉《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一期,頁71-75。
梁徐寧:〈莊子的「物化」概念解析〉,《中國哲學史》第4期(2001年),頁47-51。
曾春海:〈「氣〉在魏晉玄學與美學中的理論蘊義〉《哲學與文化》第卅三卷第八期(2006年08月),頁67-81。
葉海煙:〈莊子〈齊物論〉的對話倫理〉《哲學與文化》廿九卷第八期(2002年08月),頁681-688。
葉海煙:〈莊子形上學的思維向度與理論型態——以莊子天論為核心的展開〉《哲學與文化》第34期(2007年10月),頁85-96。
楊儒賓:〈莊子的「巵言」論──有沒有「道的語言」〉,收入劉笑敢主編:《中國哲學與文化第二輯:注釋、詮釋,還是創構?》(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頁12-40。
楊儒賓:〈莊子與人文之源〉《清華學報》41卷第4期(2011年12月),頁587-620。
楊儒賓:〈遊之主體〉《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四十五期(2014年09月),頁1-39。
鄧青:〈本性獨化與萬物轉化:論《莊子》的「物化」思想〉,《鵝湖月刊》第四十七卷第三期總號第五五五,頁23-39。
廖怡嘉:〈探討《莊子.齊物論》中「物化」觀念之形成〉《問學集》(2009年02月),頁262-271。
劉笑敢:〈老子哲學:作為最高價值之自然〉,收於孫正聿、劉笑敢等撰:〈價值與文化:中國改革開放40年筆談〉《當代中國價值觀研究》(2018年第五期)總第17期,頁7-10。
劉笑敢:〈析論《莊子》書中的兩種「自然」〉《哲學動態》(2019年12期),頁39-45。
劉振維:〈論莊子物化的哲學蘊義〉《朝陽學報》第十三期(2008年9月),頁379-404。
歐崇敬:〈從《周易古經》到《莊子.逍遙遊》與內篇三文本的內在理路關聯分析:中國哲學的起源與第一個創造轉化的時代:中國哲學的「第一個兩百年」〉《開南管理學院通識研究集刊》第六期(2004年12月),頁205-232。
賴錫三:〈牟宗三對道家形上學詮釋的反省與轉向——通向「存有論」與「美學」的整合道路〉《臺大中文學報》第25期(2006年12月),頁283-332。
鍾振宇:〈莊子的氣化現象學〉《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四十二期(2013年03月),頁109-148。
鍾振宇:〈批判的氣論——莊子氣論之當代開展〉,收於何乏筆主編:《跨文化漩渦中的莊子》(臺北:臺大人社高研院東亞儒學研究中心,2017年),頁239-277。
外文資料
〔日〕白川靜著:《字統》(東京:平凡社,2004年)。
〔日〕加藤常賢著:《漢字の起源》(東京:角川書店,197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