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光慧
Chang, Kuang-Hui
論文名稱: 郭象「跡冥圓融」論與王導、謝安的證成
Gao Xiang "Gi Ming Yuan Jen" Lun and Wang Dao, Xie An De Cheng Chen
指導教授: 江建俊
Chien-Chung, Chia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on the job class)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8
中文關鍵詞: 郭象跡冥圓融王導謝安
外文關鍵詞: Gi Ming Yuan Jen, Gao Xiang, Xie An, Wang Dao
相關次數: 點閱:104下載:2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郭象的「跡冥圓融」思想不單具有時代性,還影響到西晉末期以下士人心態與思想上的轉變。尤其是東晉兩位舉足輕重的宰相,一位是主導東晉偏安的開國宰相王導,另一位是贏得淝水大捷的風流宰相謝安,他們兩人正是郭象「跡冥圓融」論的最佳體現者,一方面不離世間,完成安家立國的使命,另一方面於內在精神上,又不失清虛通朗的氣度。在玄與儒融合得宜之下,使他們「即跡即冥」、「即冥即跡」且「跡冥圓融」,呈顯出在入世中求出世之樂,在出世中得入世之利的人生境界。故本論文即循郭象「內聖外王」的理想人格之迹,以探王、謝的應世之道,以檢驗學說落實於政務之利弊得失,藉以補一般玄學史只談形上思想,或一般史學單論史料人物的不足,希望將玄理影響玄風,玄風證成玄理,二者做一結合與探究。

      第一章:緒論。旨在對本文的研究動機、研究範圍、研究步驟與研究現況提出說明。

      第二章:郭象「跡冥圓融」之底蘊。主要著眼於呈現郭象思想,透過「自生獨化」,將「適性逍遙」和「內聖外王」之道作一理論結合,以做為之後探討王導與謝安的張本。

      第三章:王導於「跡冥」論的具體圓成。旨在呈現王導以儒立身,以玄應世,既能匡主寧邦,又得名士風流的人生。

      第四章:謝安於「跡冥」論的圓熟練達。旨在呈現謝安既能建功宇內,又得吟嘯世外的夷廣人生。

      第五章:結論。總結全文,王導與謝安落實郭象的「跡冥論」,對於東晉政壇而言,兩人於緩和衝突、協調矛盾、穩定政局,功不可沒,這正是將玄心運用於外功上,且在建功立業時,又不忘於生活中處處展露灑脫飄逸的風采,呈現風流與為政並俱、出處得宜的人生。

    none

    郭象「跡冥圓融」論與王導、謝安的證成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步驟 ………………………………… 2 第三節 研究現況回顧 …………………………………… 3 第二章 郭象「跡冥圓融」之底蘊 第一節 「自生獨化」之宇宙觀 ………………………… 9 一 有與無 ………………………………………………10 二 物自生爾 ……………………………………………14 三 獨化相因 ……………………………………………17 第二節 「適性安命」之人生觀 …………………………23 一 自足其性 …………………………………………24 二 跡與所以跡 …………………………………………28 三 適性逍遙 …………………………………………31 第三節 「遊外冥內」之政治觀 …………………………38 一 無心順有 ………………………………………………40 二 任其自為 ………………………………………………44 三 內外相冥 ………………………………………………49 第四節 小結 ………………………………………………55 第三章 王導於「跡冥論」的具體圓成 第一節 寄人國土,心常懷慚 ……………………………58 一 政失準的,王朝崩潰 …………………………………58 二 士族政治,偏安心境 …………………………………60 第二節 匡主寜邦 …………………………………………66 一 戮力王室,綏撫新舊 …………………………………66 二 審時度勢,行憒憒之政 ………………………………70 第三節 名士風流 …………………………………………77 一 神情朗達,任真澹如 …………………………………77 二 清談雅趣,玄鑑劭邈 …………………………………82 第四節 小結 ………………………………………………89 第四章 謝安於「跡冥論」的圓熟練達 第一節 由山林到魏闕 ……………………………………91 一 桓氏專權,家門危機 …………………………………91 二 前秦虎視,疆場多虞 ………………………98 第二節 安內禦外 ……………………………………101 一 鎮以和靖,夷盧建功 ………………………………101 二 不存小察,弘以大綱 ………………………………105 第三節 風流灑落 ……………………………………111 一 風神秀徹,攖寧鎮定 ………………………………111 二 閒情雅致,清談妙賞 ………………………………118 第四節 小結 …………………………………………128 第五章 結論 …………………………………………130 參考書目 …………………………………………………142

    參考書目

    壹、專書部分
    (ㄧ)
    四書集註 (宋)朱熹集註 長安出版社 1990年
    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 (清)阮元校勘 大化出版社 1982年
    說文解字注 許慎撰 段玉裁注 王雲五主編 台灣商務印書館 1965年

    (二)
    三國志 陳壽 洪氏出版社 1984年
    史記會注考證 瀧川龜太郎 中新書局 1982年
    新校本晉書并附編六種 楊家駱編 鼎文書局 1987年
    宋書 (梁)沈約 北京中華書局 1974年
    南齊書 (梁)蕭子顯 鼎文書局 1975年
    廿二史劄記 (清)趙翼 華世出版社 1977年
    漢晉學術編年 劉汝霖 長安出版社 1979年
    東晉南北朝學術編年 劉汝霖 長安出版社 1979年
    資治通鑑 司馬光 洪氏出版社 1980年
    通典 (唐)杜佑撰 北京中華書局 1988年
    讀通鑑論 王夫之 商務印書館 1936年
    高僧傳 釋慧皎 廣文書局 1976年

    (三)
    王弼集校注 樓宇烈 北京中華書局 1980年
    老子校釋 朱謙之 漢京出版社 1985年
    莊子集釋 郭慶藩 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1年
    新譯莊子讀本 黃錦鋐註譯 三民書局 1997年
    世說新語箋疏 余嘉鍚 華正書局 1993年
    顏氏家訓 顏之推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0年
    新譯顏氏家訓 李振興、黃沛榮、賴明德 三民書局 1993年
    顏氏家訓集解 王利器 北京中華書局 1993年
    人物志及注校證 郭模 文史哲 1986年
    人物志今註今譯 陳喬楚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7年
    抱朴子 葛洪 新文豐出版社 1998年

    (四)
    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 張溥輯 文津出版社 1979年
    漢魏六朝百三家集辭注 殷孟倫 木鐸出版社 1982年
    全上古三代秦漢六朝文 嚴可均輯 北京中華書局 1958年
    文心雕龍 劉勰撰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79年
    藝文類聚 歐陽詢 台北中文出版社 1980年
    嵇中散集 嵇康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72年
    全唐詩 清.聖祖御定 文史哲出版社 1987年
    文苑英華 (宋)李昉等編 大化出版社 1985年
    書斷 唐.張懷瓘 百部叢書集成

    (五)
    郭象莊學平議 蘇新鋈 台灣學生書局 1968年
    向郭莊學之研究 林聰舜 文史哲出版社 1981年
    非有非無之間 湯一介 正中書局 1985年
    郭象與魏晉玄學 湯一介 谷風出版社 1987年
    郭象評傳-理性的薔薇 盧國龍 廣西教育出版社 1996年
    郭象玄學 莊耀郎 里仁出版社 1998年
    郭象 湯一介 東大出版社 1999年
    中國歷代思想家(六)-郭象 黃錦鈜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9年
    玄智、玄理與文化發展 戴璉璋 中研院文哲所 2002年
    才性與玄理 牟宗三 台灣學生書局 2002年
    中國思想通史-魏晉南北朝思想篇 侯外廬主編 人民出版社 1957年
    中國思想史 錢穆 台灣學生書局 1982年
    中國哲學原論 唐君毅 台灣學生書局 1984年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 錢穆 東大圖書公司 1985年
    中國哲學發展史-魏晉南北朝卷 任繼愈 人民出版社 1988年
    中國哲學大綱 張岱年 藍燈文化出版社 1992年
    新編中國哲學史 馮友蘭 人民出版社 1992年
    中國古代思想史論 李澤厚 人民出版社 1994年
    中國哲學史 任繼愈 人民出版社 1994年
    中國哲學論集 余敦康 遼寧大學出版社 1998年
    莊老通辨 錢穆 東大圖書 1991年
    雙溪獨語 錢穆 台灣學生書局 1981年
    玉函山房輯佚書 (清)馬國翰 文海出版社 1967年

    中國知識階層史論 余英時 聯經出版社 1980年
    中國古代游藝活動 楊蔭深 國文天地出版社 1989年
    中國文化史 (上、中、下) 柳詒徵 正中書局  1970年
    中古學術論略 張蓓蓓 大安出版社 1991年
    中國文學史 葉慶炳 台灣學生書局 1992年
    中國魏晉南北朝藝術史 黃新普 人民出版社 1994年
    中國魏晉南北朝思想史 羅宏曾 人民出版社 1994年 
    唐代政治史述論稿 陳寅恪 台灣商務印書館 1994年
    中國政治思想史-秦漢魏晉南北朝卷 劉澤華 人民出版社 1996年
    中國心性論 蒙培元 台灣學生書局 1996年
    中國山水文學研究 章尚正 學林出版社 1997年
    中國史綱要 翦伯贊 人民出版社 1983年
    中國通史 范文瀾 人民出版社 l986年
    國史大綱 錢穆 台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
    中國美學史大綱 葉朗 人民出版社 1985年
    中國美學史 李澤厚、劉綱紀 里仁書局 1986年

    六朝思想史 孫述圻 南京出版社 1992年
    六朝人生哲學 卞敏 南京出版社 1992年
    六朝人才觀念與文學 林童照 文津出版社 1995年
    六朝社會文化心態 趙輝 文津出版社 1996年
    高蹈人間-六朝文人心態史 孫若風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1年

    士人皇帝宦官 馬良懷 岳麓書社 2003年
    兩晉南北朝士族政治之研究 毛漢光 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 1966年
    放達不羈的士族 王曉毅 文津出版社  1990年
    兩晉南朝的士族 蘇紹興 聯經出版社  1993年
    中古土族現象研究 陳明 文津出版社 1994年
    中古文人生活 王瑤 三人行出版社 1974年
    中古文人風采 何滿子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年

    魏晉南北朝史 王仲犖 人民出版社 1980年
    魏晉風氣與六朝文學 朱義雲 文史哲出版社  1980
    魏晉清談 唐翼明 東大圖書公司 1981年
    漢末人倫鑑識之總理則 江建俊 文史哲出版社 1983年
    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 萬繩楠整理 黃山書社 1987年
    魏晉玄學史 許杭生 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1989年
    魏晉思想與談風 何啟民 台灣學生書局  1990年
    魏晉南朝江東世家大族述論 方北辰 文津出版社  1991年
    魏晉思想史 許杭生 桂冠圖書公司 1992年
    魏晉風度 甯稼雨 東方出版社 1992年
    東晉文藝繫年 張可禮 山東教育出版社 1992年
    魏晉風度研究-崩潰與重建中的困惑 馬良懷 中國社科院出版社 1993年
    魏晉名士 孔繁 巴蜀書社 1994年
    魏晉思想 賀昌群等著 里仁書局 1995年
    魏晉玄談 孔毅 遼寧教育出版社 1995年
    魏晉的自然主義 容肇祖 東方出版社 1996年
    魏晉南北朝儒學流變之省察 林登順 文津出版社 1996年
    魏晉名士與玄學清談 蔡振豐 黎明文化出版社 1997年
    魏晉士人之思想與文化研究 尤雅姿 文史哲出版社 1998年
    魏晉儒道互補之研究 蔡忠道 文津出版社 2000年
    魏晉玄學新論 徐斌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年
    魏晉名士人格研究 李清筠 文津出版社 2000年
    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 唐長孺 出版社及出版年月不詳

    三國兩晉玄佛道簡論 許杭生 齊魯書社 1991年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 湯用彤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7年
    陳寅恪史學論文選集-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 陳寅恪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年

    玄學趣味 高華平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7年
    玄妙之境 張海明 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7年
    玄意幽遠—魏晉風度研究 戴燕 人民出版社  1997年
    玄學與魏晉士人心態 羅宗強 文史哲出版社 1992年 
    玄學通論 王葆玹 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1996年

    東晉門閥政治 田余慶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89年
    世族與六朝文學 程章燦 黑龍江教育出版 1998
    隱士與解脫 冷成金 作家出版社 1997年1月
    《EQ》丹尼爾.高曼,張美惠譯 時報文化出版社 1996年

    金明館叢稿初編-述東晉王導之功業 陳寅恪 里仁書局 1981年
    簪纓世家-兩晉南朝琅邪王氏傳奇 蕭華榮 三聯書店 1995年
    開國宰相:王導 馮秉瑞 台北實學社出版 2002年
    王謝世家之興衰:我國門閥政治之一(個案)研究 孫以繡 自印 1967年
    華麗家族:兩晉南朝陳郡謝氏傳奇 蕭華榮 三聯書店 1994年
    六朝顯族謝安世家 周淑舫、趙中山 人民出版社 1997年
    東晉南朝的謝氏文學集團 丁福林 黑龍江教育出版 1998
    謝氏源流研究專集 世界謝氏宗親總會 1994年

    貳、論文與期刊

    (一) 學位論文
    郭象思想研究 徐潔珠 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77碩士論文
    郭象思想研究 鄭煥鍾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85碩士論文
    魏晉「自生」概念研究 李玲珠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1991碩士論文
    魏晉玄學的自然觀與自然美學研究 林朝成 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1992博士論文
    魏晉儒道會通思想研究─以向郭跡冥論為中心而展開 王素娟 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92碩士論文
    王弼與郭象聖人論 盧桂珍 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1992碩士論文
    郭象的性論及人生、政治思想 鍾芳姿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研究所1996碩士論文
    魏晉玄論與士風新探-以情為綰合及詮釋進路 吳冠宏 國立臺灣大學中研所1997年博士論文
    郭象玄冥哲學之研究 陳錦湧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1999碩士論文
    郭象思想研究 鍾竹連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1999博士論文
    從「適性安命」到「達生肆情」-西、東晉士人應世思想之轉折 王岫林 成大中文
    所1999年碩士論文
    魏晉尚達之風研究 李虹瑩 成大中文所2000年碩士論文
    東晉南朝陳郡陽夏謝氏的興衰:一個門閥士族的個案研究 林志偉 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2001碩士論文

    (二)期刊論文
    郭象之形上思想 江建俊 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985年11月
    裴頠崇有論探微 江建俊 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988年1月
    郭象的命論 吳玉如 中國學術年刊1994年3月
    郭象《莊子注》中「玄冥之境」的弔詭性──有與無的辯證 盧桂珍 華梵大學第五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郭象自生說探義 謝如柏 中國文學研究2002年6月
    郭象「莊子注」之「自生」義試析 陳啟文 哲學與文化 2002年2月
    郭象的自生說與玄冥論 戴璉璋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995年9月
    對郭象人生論的考察 曾春海 哲學與文化1997年5月
    郭象論自然與名教 胡森永 靜宜人文學報1995年6月
    郭象自生獨化論與有無之辯 王曉毅 第四屆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再探「小大之辯」-郭象注《莊子.逍遙遊》之檢討 蔡僑宗 中正大學研究生集刊第二號.思想編2000年9月
    郭象玄學中涵藏的論證模式-以「待而非待」、「為而非為」的分析為主 盧桂珍 哲學與文化2002年6月
    郭象注莊的特色 唐亦男 第四屆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適性即逍遙-郭象人生哲學的旨歸 任萬明 天水師範學院學報2001年8月
    莊子「游」的意識對魏晉名士游浪山水之影響 江建俊 第五屆先秦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大人理境與無君思想 江建俊 第二屆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莊子逍遙遊與向郭注之義理形態辯析 莊耀郎 第三屆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
    從世說新語看晉宋文學觀念與魏晉美學新風 程章燦 南京大學學報人文哲學社科版1989年1月
    東晉門閥世族散論 黃正潘、田澤濱 蘇州大學學報1990年第一期
    山林寄詩情、奇葩有異香-東晉謝太傅一門二十多位文學家 周淑舫 中國文化月刊l998年2月
    芝蘭玉樹、山水清音-謝氏宗風與山水詩的傳承 鬱慧娟 陰山學刊第14卷第1期,2OO1年3月
    兩晉琅邪王氏宗教信仰初探 孫麗 東嶽叢論1998年第二期
    東晉王導的歷史評價 鄭智鴻 史苑2001年6月
    魏晉人物品評風尚初探--以「世說新語」中琅琊王氏為例 方碧玉 中興史學1994年12月
    中古大士族之個案研究──琅琊王氏 毛漢光 原刊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37本,今收錄於中國中古社會史論 聯經出版社1988年
    陶淵明與魏晉風流 袁行霈 第一屆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研討會論文集
    魏晉時期儒家人格的玄學化歷程 李建中 華中師範大學學報2000年7月
    論儒道兩家之互為體用義 曾昭旭 鵝湖月刊1995年10月
    魏晉自然與名教之爭探義 曾春海 國立政治大學學報1990年6月
    漢魏之際儒道關係與士人心態 王曉毅 漢學研究1997年6月
    魏晉玄學家的聖人觀 莊耀郎 國文學報1993年6月
    魏晉的人生哲學 程林輝 孔孟月刊1994年8月
    試論淝水之戰為什麼南勝北敗與苻堅敗亡後的北方局勢 王仲犖 文史哲1955年12月
    淝水戰前秦晉形勢之研究 張震 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980年5 月
    南朝門第中人心態探討 何啟民 政治大學學報第47期1983年5月
    從世說新語看魏晉清談之內容(上)唐翼明 東方雜誌復刊1990年5月
    從世說新與看魏晉清談之內容(下)唐翼明 東方雜誌復刊1990年6月
    世說新語名士言談中的用典技巧 梅家玲 台大中文學報 1988年11月
    世說新語別解──容止篇 張蓓蓓 文史哲學報 第37期1989年12 月
    東晉南朝士大夫與佛教的關係 張宇 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第12期1993年
    逍遙與政治-謝安玄學人格探微 黃聖平 歷史學研究2004年第6期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2005-06-22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