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林雋晏 Lin, Chun-Yen |
|---|---|
| 論文名稱: |
公有古蹟由私人經營管理之法制研究 Legal Research on the Contracting-out of Management regarding the Public Monuments |
| 指導教授: |
許登科
Hsu, Teng-Ko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社會科學院 - 法律學系 Department of Law |
| 論文出版年: | 2023 |
| 畢業學年度: | 111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65 |
| 中文關鍵詞: | 公有古蹟 、委託經營管理 、民營化 、擔保國家 、促參法 、政府採購法 |
| 外文關鍵詞: | the public monuments, the contracting-out of management, privatization, the Ensuring State, Act for Promotion of Private Participation in Infrastructure Projects, Government Procurement Law |
| 相關次數: | 點閱:107 下載:26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國家為加速以及促進公有古蹟之活化與應用,引進民間力量,以公私協力之方式執行公有古蹟經營管理,而現行實際運作情況,行政機關大致以三種模式透過不同之法規範,以促參法執行的促參模式、以財產管理自治條例推行之委託經營模式、以及透過出租標租程序進行的出租模式。本文先以古蹟背後之憲法上意義為論述基礎,提出國家本於憲法上所建構之文化國家,對於公有古蹟之保存與教育責無旁貸,古蹟蘊含歷史的累積或有特殊歷史事件之關聯,與國民精神、文化有強烈之連結,自我文化與精神的認同涉及國民自我實現屬於公共利益之範疇,故國家欲將經營管理公有古蹟轉由私人執行時,回應到文化國下的規範與保障係屬必要。且本文觀察各模式下的法規範與個案之契約內容,如「原臺灣總督府專賣局臺南支局安平分室委外經營管理案」、「花蓮縣縣定古蹟檢察長宿舍委託營運管理契約」,認為國家所欲推行之公有古蹟活化、再利用之政策,應屬於整體任務的民營化,由私人獨立規劃經營管理,藉由功能民營化類型下的出租標租、政府採購法等法制執行之,存在適用正當性之疑問。故在本文之論述層次下,對於現行私人執行公有古蹟經營管理之法制適用狀況總結提出幾點建議,第一,正確認識私人經營管理公有古蹟係實質民營化得體現,應優先適用促參法執行之。第二,應回歸適用文資法,藉由文資法為契約之形塑與指引。第三,應加強於事前之財務評估,並契約中落實補助與評鑑制度。以確保公有古蹟經營管理所欲達成之文化資產保護與教育目的。
To accelerate and promote the revitaliz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public monuments, the government introduces private sector participation and implements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by contracts in the management and operation of these sites. Currently, there are three main models employed by administrative agencies, each governed by different regulations: 1、the promotion and participation model to encourage public participation through Act for Promotion of Private Participation in Infrastructure Projects , 2、the entrusted operation model implemented through the Municipal Self-Government Ordinance for the Property Management , 3、 the leasing model carried out through a bidding process.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constitutional significance behind the monument sites and argues that as a cultural nation constructed by the constitution, the government has an indisputable responsibility to preserve and educate the public about the public monuments. These sites embody the history or associations with significant historical events, and they are strongly linked to the national spirit and culture. The identification and realization of our own culture and spirit are within the realm of public interest, making it necessary for the government to establish norms and safeguards when entrusting the management of public monument sites to private entities.
Furthermore,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legal regulations and contractual content of various models, such as the "Outsourced Management Case of Former Tainan Office of the Tainan Branch " and the "Contract for Commissioned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Prosecutor's Dormitory as a County-Designated Heritage Site in Hualien County." It concludes that the government's policy of revitalizing and reusing public monument sites should involve the privatization of overall tasks, with private entities independently planning and managing operations. However, there are legitimate concerns regarding the application of laws such as the leasing processes and Government Procurement Law under the framework of partial privatization. Therefore, within the scope of this article, several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regarding the application of legal regulations to privately managed public heritage sites. First, it is crucial to recognize that private management of public monuments sites represents entire privatization and should Priority apply the Act for Promotion of Private Participation in Infrastructure Projects. Second, a return to the applic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Preservation Act should guide contractual agreements. Third, strengthening pre-assessment of finances and incorporating subsidy and evaluation systems into contracts is necessary to ensure the protection and educational objectives of cultural assets achieved through the management of public heritage sites.
專書
1、 吳庚、陳淳文,《憲法理論與政府體制》,三民書局,2015年9月。
2、 李建良,2011行政管制與行政爭訟-民營化時代的行政法新趨勢,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12月。
3、 李惠宗,憲法要義,臺北;元照,2015年第7版。
4、 林明鏘,民營化與制度實踐,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21年04月。
5、 林錫堯,行政法要義,臺北:元照,四版,2016年。
6、 法治斌、董保城,憲法新論,臺北;元照,2020年3月
7、 許育典,《公民文化權、文化法制與古蹟保存》,臺北:元照,2017年。
8、 許育典,《文化憲法與文化國》,臺北:元照,2013年。
9、 陳敏,行政法總論,新學林,臺北市,九版,2016年9月。
10、 傅朝卿譯,《國際歷史保存及古蹟維護:憲章、宣言、決議文、建議文》,文化部,臺北,2002年。
11、 程明修,行政法之行為與法律關係理論,臺北市:新學林,2005年,初版。
12、 詹鎮榮,公私協力與行政合作法,臺北市:新學林,2016年,2 版。
13、 賴恆盈,行政法法律關係論之研究:行政法學方法論評析,臺北市:元照,2003年。
期刊論文
1. Hartmut Bauer;李建良,民營化時代的行政法新趨勢(Neue Tendenzen des Verwaltungsrechts im Zeitalter der Privatisierung),臺灣法學雜誌,第 203 期,2012年07月01日,頁51-71。
2. 文芸、傅朝卿,當代社會中遺產價值的保存與維護,臺灣建築學會「建築學報」第 84 期,2013 年 6 月,頁 77-96。
3. 王服清,〈公有文化資產出租民間的正當性爭論及中央立法界限〉,《科技法律評析》,9期,2016年,頁1-56。
4. 王毓正,論市立醫院委託經營契約於公、私法屬性判斷上之爭議—以高雄高等行政法院九十六年度訴字第三五九號裁定為中心,月旦法學雜誌,155期,2008年4月,頁 229-238。
5. 王韻茹,國家對文化保存與維護的憲法義務—以文化資產保存法為觀察,高大法學論叢,第 17 卷.第 1 期,2021年,頁1-43。
6. 江嘉琪,ETC契約之公私性質爭議:以臺北高等行政法院九四年停字第一二二號裁定與九四年訴字第七五二號判決為中心,臺灣本土法學雜誌,第81期,2006年,頁112-115。
7. 吳宗憲、曾凱毅,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政策為何成為臺北市政府的選擇?—交易成本理論的初探性應用,文官制度季刊‧ 第二卷第三期,2010年7月,頁107 – 149。
8. 李建良; Bauer, Hartmut,Entwicklungsperspektiven des Verwaltungsvertrags im deutschen Verwaltungsrecht:德國行政法上行政契約發展面面觀,臺灣法學雜誌,203 期,2012年07月01日,頁72-95。
9. 林依仁,文化憲法的意義(上)(下),月旦法學雜誌,總號:290, 2019年07月,頁164-188。
10. 林萬億,社會福利民營化——停看聽,《台灣社會福利的發展──回顧與展望》,台北:五南,1999年,頁245-278。
11. 夏鑄九,臺灣的古蹟保存:一個批判性回顧,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學報,第九期,1998年12月,頁1-9。
12. 張桐銳,行政法與合作國家, 月旦法學雜誌, 2005年6月,121期,頁25-53。
13. 張錕盛,行政法學另一種典範之期待:法律關係理論,月旦法律雜誌,121期,2005年6月,頁54-87。
14. 許育典,文化國與文化公民權,東吳法律學報第十八卷第二期,2006年12月,頁1-42。
15. 許育典,國家目標條款,月旦法學教室,30 期,2005 年 4 月,頁 38-39。
16. 許宗力,論行政任務的民營化,當代公法新論(中)翁岳生教授七秩誕辰祝壽論文集,2002年07月。
17. 許秉翔,〈臺南市古蹟公辦民營的制度探討〉,《建築學報》,86期,2013年,頁207-229。
18. 許登科,民事法院對行政上契約爭議的審判權,月旦法學教室,第244期,2023年2月,頁26-41。
19. 許登科,行政法上認證與驗證之制度建構及其法理──以德國產品安全法為中心,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2021年7月 (72期),頁69-127。
20. 許登科,促參法規範下 BOT 案爭議之解析─以權利金、違約金、強制接管、契約性質爭議為中心,臺灣環境與土地法學雜誌,16期,2015年6月,頁13-22。
21. 許登科,促參案締約前政策變更之補償與賠償──以三則最高行政法院相關判決為中心,成大法學,第41期,2021年6月, 頁53-127。
22. 許登科,建管任務民營化與國家管制─以增訂第三方公正勘驗機制之法制探討為中心,月旦法學雜誌,261 期,2017 年 2 月,頁 97-117。
23. 許登科,面對促參法與推動促參案的幾個基本法理初探──以相關法院見解為中心的交互呈現與分析,月旦法學雜誌,234期,2014年11月,頁119-138。
24. 許登科,程序民營化與私程序法之建構,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期末報告(計畫編號 MOST 106-2410-H-006-055-)2017 年。
25. 許登科,釋字第七○九號解釋釋放之訊息與延伸思考,月旦裁判時報,23 期,2013 年 10 月,頁84-109。
26. 許登科、許照生,促參法之締約程序法律關係中申請人的地位與權利保障,東吳法律學報,27 卷 1 期, 2015 年 7 月,頁41-90。
27. 郭幸萍、吳綱立,公私合夥觀點之古蹟再利用委外經營決策影響因素之研究:多群體分析,「建築學報」,84 期,2013 年 6 月,頁141 - 161。
28. 陳妙芬,「文化國的原則與實踐」,收錄於蕭高彥主編,憲政基本價值,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中心,2009 年 6 月。
29. 陳希舜、余騰耀主編,專題報告-民間參與公共建設之困難與挑戰-個案檢討與省思,財團法人中技社,2017年09月。
30. 陳淑芳,文化憲法,法政學報,2005年6月,頁227-262。
31. 陳清秀,委託經營法制及實務問題之探討,當代公法新論(中)翁岳生教授七秩誕辰祝壽論文集,2002 年 7 月
32. 陳清秀,委託經營管理法制概說,2017年03月
33. 陳雅慧,淺論我國古蹟管理經營之委託私人—以文化資產保存法第18條為中心,玄奘法律學報,第八期,2007年12月,頁107-146。
34. 傅朝卿,我國文化資產保存法執行上面臨的問題探討─以建築與空間類為例,律師雜誌,346 期,頁27-36。
35. 詹鎮榮,公有財產提供民間使用之法制框架及契約形式——以臺北市政府為例,法令月刊,2015年08月,66卷8期,頁9-26;2015年9月,66卷9期,頁32-50。
36. 詹鎮榮,國有土地出租爭議之審判權歸屬-以台中高等行政法院 104 年度訴字第 53 號判決出發,興大法學,第19期,2016年5月,頁157-200 。
37. 榮芳杰、傅朝卿,〈古蹟委外經營制度對文化遺產管理功能之影響:以R.O.T.與O.T.模式爲例〉,《建築學報》,2008年,66期,頁167-188。
38. 劉淑瓊,績效、品質與消費者權益保障:論社會服務契約委託的責信課題,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9卷2期,2005年9月,頁31–93。
碩博論文
1. 王文偉,論古蹟保存之法制度-建構一個符合文化資產保存理念及財產權保障概念的古蹟保存環境,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年 7 月。
2. 甘眞綝,公有古蹟委外經營之法制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17年。
3. 許登科,德國擔保國家理論為基礎之公私協力(ÖPP)法制─對我國促參法之啓示,國立臺灣大學 法律學研究 所博士論文,2008 年。
4. 陳長文,公有建築類文化資產委外經營管理之法律分析,吳大學法學院法律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17年1月。
5. 陳雅慧,古蹟管理維護法制問題之研究,東吳大學法學院法律學系博士班博士論文,2016年7月。
6. 陳寶雲,公有閒置舊建築委外經營管理問題之探討-並以臺中市長公館及臺中市放送局為例,南華大學美學與視覺藝術學系碩士班,2008年。
7. 魏漢陽,歷史性建築保存活化機制之探討:修復、再利用、委外經營之整合操作,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論文,2012年。
8. 蘇子程,古蹟文化經營之探討-以臺灣地區第一級公有古蹟為例,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研究所,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