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戴君雅
Tai, Chun-Ya
論文名稱: 新世紀臺灣繪本中的母親意象
Mother Images in Contemporary Taiwanese Picturebooks
指導教授: 吳玫瑛
Wu, Mei-Y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台灣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Taiwanese Literature(on the job class)
論文出版年: 2023
畢業學年度: 11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0
中文關鍵詞: 繪本身體母親意象母職
外文關鍵詞: picturebooks, body, mother images, motherhood
相關次數: 點閱:113下載:1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從古典宗教的聖母形象、繪畫藝術的母愛圖像至社會期待的完美母親,母性不僅是文學刻劃下對於現實母親的寫照,同時反映一個世代對於母親角色的集體想像與期望。而以繪本圖文交錯的特性刻劃母親角色與所處環境的整體意象,呈現出實質身體與抽象關係、個體狀態與文化背景的集合概念,進而窺探當代母親於社會發展與家庭結構中的自我定位。
    本研究企圖梳理臺灣繪本中所形構的母親意象,嘗試運用繪本中文字與圖像的兩大元素分析近代臺灣母親樣貌,並聚焦臺灣 2021 年母性相關繪本作品於身體和話語之下所展現的母性意識。以《注音練習》中運用注音符號訴說臺灣女性的生命故事,由母親角色重拾文字學習的契機,遊走於時間、空間的流動並尋覓女性發聲途徑;以《母親記事》中兩個世代母親作為第一人稱的表述與對比,描繪出臺灣不同時代下母親角色於女性身體上的生理體驗、於母職經驗中的心理感受;而《失能旅社》中抽離母親角色的存在而以具體空間物件描繪抽象母性情感,並嘗試探究母性價值對於生命的意義。
    藉以繪本中文字描述與圖像語言所交織的母親意象,探究母親角色企圖展現何種母親樣貌與意識,以及母親角色如何透過話語表述自我並建構主體,進而回應臺灣女性如何在母職之內或之外重新定義自我,並尋找母性價值於個體生命或整體文化中的真正意涵。

    Images, such as the Virgin Mary in Christian religions, portray the ideal mother that our society expects. However, mother images exist not only in art and literature, but transcend them in life. Mother images exist both in the abstract and the real, as expressed in texts and images. Compared to the usage of text only, the usage of texts and pictures provide a clearer way to describe mother images.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mother images represented in three Taiwanese picturebooks, by examining both the words and the illustrations, and how they relate to the concept of mother images. More specifically,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Taiwanese mother images and the experience of motherhood and social expectations across different time periods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誌謝 IV 目次 V 圖目次 VIII 第一章 緒論 0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01 一、研究動機與發想 01 二、研究範圍與目的 06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09 一、研究方法09 二、研究架構11 第三節 相關文獻之探究 12 一、圖文交織而成的繪本 12 (一)插圖成為圖像語言 12 (二)繪本作為一類文學 14 (三)圖像與文字的交織 16 (四)跨年齡的蘊含讀者 19 二、 從女性主義至母性意識 24 (一)文學下的女性言說 24 (二)屬於誰的母性身體 27 (三)母職跨界的流動性 30 第四節 預期成果與貢獻 33 第二章 臺灣繪本的母性脈絡 34 第一節 臺灣繪本的發展概況34 一、臺灣繪本發展歷程 34 二、臺灣繪本出版事業 36 (一)繪圖風格與媒材技術 36 (二)出版背景與議題選材 37 第二節 臺灣繪本的母性梳理 39 一、臺灣繪本中的「母」39 二、「母」的童年意義 41 三、文化交織的「母」 46 四、空缺存在的「母」 50 五、「母」的空間流動 54 第三節 母性脈絡的承先啟後 60 第三章 母親身體的生理與心理 62 第一節 母親的身體場域64 一、身體牢籠與空間困境 64 二、身體於空間的流動性 71 第二節 母親的身體流動 77 一、由內而外的身體追尋 77 二、自身於心的精神回溯 81 第三節 母性的情感內涵 86 一、母性的產出與回歸 86 二、缺席而存有的母性 92 第四章 母性話語的述說與權利 99 第一節 未完的母性語言 100 一、習而不得的語言 100 二、她無法說的語言 104 第二節 母性欲言的話語 106 一、母親之間的多重面向 106 二、母親話語之中的自我 109 第三節 他者言說的母性 114 一、身而為母的框架 114 二、母性價值的再現 117 第五章 結語 121 第一節 研究概述與結論 122 第二節 研究省思與建議 124 參考書目 125

    (一)主要研究文本
    Gami。《失能旅社》(臺北:大辣,2021)。   
    林廉恩。《母親記事》(臺北:城邦文化,2021)。
    林儀、薛慧瑩。《注音練習》(臺南:南一書局,2021)。 
    (二)繪本文本
    Hélène Delforge, Quentin Gréban。《母親》。王美秀譯(臺北:城邦文化。2019)。
    Iwona Chmielewska、金熙靜。《心的房子》。張棋惠譯(臺北:格林文化,2013)。
    Stéphane Servant, Emmanuelle Houdart。《有時母親,有時自己》。周伶芝譯(新北:字畝文化,2017)。
    工作傷害受害人協會、陳瑞秋。《陪媽媽兜風》(臺北:小兵出版,2020)。
    林良、趙國宗。《媽媽》(臺北:信誼基金出版,1979)。
    林小杯。《喀達喀達喀達》(臺北:中國計量出版社,2014)。
    林小杯、海狗房東。《媽媽是一朵雲》(臺北:巴巴文化,2019)。
    周見信、楊富閔。《機車媽媽》(新北:聯經出版,2022)。
    阿尼默。《情批》(臺北:大塊文化,2020)。
    孫心瑜。《酒釀》(臺北:聯經出版,2017)。
    孫心瑜。《艾瑪.媽媽》(臺北:小魯文化,2018)。
    徐素霞。《媽媽,外面有陽光》(新竹:和英文化,2003)。
    陳盈帆、陳又凌。《媽咪怎麼了?》(臺北:聯經出版,2016)。
    曾陽晴、萬華國。《媽媽買綠豆》(臺北:信誼基金出版,1988)。
    詹筱帆。《大人的童話:她》(臺北:城邦文化,2021)。
    劉育豪、劉宗瑀。《我有兩個媽媽》(臺北:城邦文化,2020)。
    (三)外文相關專書
    Teresa Colomer,Bettina Kümmerling-Meibauer and Cecilia Silva-Díaz. New Direction In Picturebook Research. New York: Taylor &Francis e-Library,2010.
    (四)翻譯專書
    David Buckingham。《童年之死:在電子媒體時代下長大的孩童》,楊雅婷譯(臺北:巨流圖書,2003)。
    David F, Lancy。《童年人類學》,陳信宏譯(臺北:貓頭鷹出版,2017)。
    James Fox。《世界是什麼顏色?》鄭煥昇譯(臺北:商周出版。2022)。
    Julia Kristeva。《語言,這個未知的世界》馬新民譯(上海:復旦大學,2005)。
    Julia Kristeva。《思考的危境克莉斯蒂娃訪談錄》吳錫德譯(臺北:麥田出版,2005)。
    Kassia St Clair。《色彩的履歷書-從科學到風俗,75種令人神魂顛倒的色彩故事》,蔡宜容譯(臺北:本事出版。2017)。
    Kathryn Woodward。《身體認同:同一與差異》,林文琪譯(北縣:韋伯文化。2004)。
    Linda McDwell。《性別、認同與地方-女性主義地理學概說》。王志弘、徐苔玲譯(臺北:群學出版。2006)。
    Michael Payne。《閱讀理論-拉康、德希達與克莉斯蒂娃導讀》。李奭學譯(臺北:國立編譯館,1996)。
    Molly Bang。《圖像語言的秘密:圖像的意義是如何產生的?》。宋珮譯(臺北:大塊文化,2018)。
    Nancy J, Chodorow。《母職的再生產:心理分析與性別社會學》。張君玫譯(臺北:群學出版,2007)。
    Pierre Boudieu。《藝術的法則-文學場域的生成與結構》。石武耕、李沅洳、陳羚芝譯(臺北:典藏藝術家庭。2016)
    Perry Nodelman。《話圖:兒童圖畫書的敘事藝術》。楊茂秀、黃孟嬌、顏淑女、林玲遠、郭鍠莉譯(臺東:兒童文化藝術基金會,2010)。
    Simone de Beauvior。《第二性》。邱瑞鑾譯(臺北:貓頭鷹出版。2013)。
    Toril Moi。《性/文本政治:女性主義文學理論》。王奕婷譯(臺北:巨流圖書,2005)。
    (五)中文專書
    Sendpoints。《解構版面視覺設計》(臺北:邦聯文化,2022)。
    羽茜。《媽媽的自由-給那些隱沒在女兒、妻子、媳婦、母親角色後的自己》(臺北:時報文化出版,2019)。
    呂理政。《台灣女人記事-生活篇》(臺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2015)。
    吳鄭重。《廚房之舞:身體和空間的日常生活地理學考察》(臺北:聯經出版,2010)。
    紅糖美學。《板式設計》(臺北:邦聯文化,2019)。
    洪文瓊。《臺灣圖畫書發展史-出版觀點的解析》(臺北:傳文文化,2004)。
    洪郁如。《近代台灣女性史:日治時期新女性的誕生》(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7)。
    柯惠鈴。《她來了:後五四新文化女權觀,激越時代的婦女與革命,1920-1930》(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18)。
    柯惠鈴。《民國女力:近代女權歷史的挖掘、重構與新詮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19)。
    施舜翔。《性、高跟鞋與吳爾芙-一部女性主義論戰史》(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8)。
    徐學。《地母與瘋婦:臺灣女性半世紀》(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11)。
    徐素霞。《臺灣兒童圖畫書導賞》(臺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2002)。
    郭書瑄。《生命縮圖:圖像小說中的人生百態》(臺北:典藏藝術家,2022)。
    郭書瑄。《插畫考-那個開創風格的時代與藝術大師們》(臺北:大雁文化,2007)。
    郝廣才。《好繪本如何好》(臺北:格林文化事業,2007)。
    陳芳明。《臺灣新文學史》(臺北:聯經出版,2011)。
    陳玉金。《臺灣兒童圖畫書的興起與發展史論(1945-2016)》(臺北:萬卷樓圖書,2020)。
    陳玉金。《繪本原創力-臺灣會創作者的故事》(臺北:天衛文化圖書,2015)。
    陳玉箴。《臺灣菜的文化史:食物消費中的國家體現》(臺北:聯經出版,2020)。
    黃淑貞。《以石傳情:談廟宇石雕意象及其美感》(臺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2006)。
    畢恆達。《找尋空間的女人》(臺北:張老師文化事業。1996)。
    游素玲。《母職研究再思維-跨領域的視野》(臺北:五南出版,2009)。
    楊小濱。《感性的形式:閱讀十二位西方理論大師》(臺北:聯經出版,2012)。
    張小虹。《後現代/女人:權力、慾望與性別表演》(臺北:聯合文學,2006)。
    蔡淑惠、劉鳳芯。《在生命無限綿延之間-童年、記憶、想像》(臺北:書林出版,2012)。
    鄭明娳。《當代臺灣女性文學論》(臺北:時報文化出版,1993)。
    盧世祥。《我們台灣人-台灣國民性探討》(臺北:允晨文化,2021)。
    賴俊雄。《批判思考:當代文學理論十二講》(新北:聯經出版,2020)。
    謝世忠。《幽靜人類學-文化的匿跡與現身》(臺北:秀威科技,2020)。
    顧燕翎。《女性主義理論與流變》(臺北:貓頭鷹出版,2019)。
    顧燕翎。《女性主義選讀》(臺北:貓頭鷹出版,2022)。
    顧燕翎。《臺灣婦女運動:爭取性別平等的漫漫長路》(臺北:貓頭鷹,2020)。
    (六)期刊論文
    William Moebius、馬祥來。〈圖畫書符碼概論〉,《兒童文學學刊》3期(2000.05)
    尤嘉莉。〈臺灣兒童圖畫書出版現況與未來發展之研究〉,《中華印刷科技年報》(2010.03)。
    林素珍。〈溫馨、甜蜜、歡於之外-兒童圖畫書對「死亡」的詮釋〉,《國文學誌》6期(2002.12)。
    紀大偉。〈情感的輔具:弱勢,勵志,身心障礙敘事〉,《文化研究》15 期(2012.09)。
    范銀霞。〈圖像小說的表現形式與意義建構之關係〉,《藝術研究期刊》10期(2014.12)。
    俞彥娟。〈女性主義者對母親教穡的批判:波娃和傅瑞丹〉,《成大西洋史集刊》10期(2002.06)。
    郭建華。〈從後殖民論述觀點評論臺灣兒童圖畫書中的臺灣文化再現〉,《兒童文學學刊》16期(2006.11)。
    郭鍠莉。〈童年的美味-臺灣本土圖畫書中的飲食〉,《兒童文學學刊》10期(2003.11)。
    陳惠娟、郭丁熒。〈「母職」概念的內涵之探討-女性主義觀點〉,《教育研究集刊》41輯(1998.07)。
    黃秋芳。〈在「小說」與「童話」邊緣-從「小說童話」看「兒童」與「成人」兩大文學板塊相互靠近〉,《兒童文學學刊》7期(2002.05)
    潘淑滿。〈臺灣母職圖像〉,《女學學誌》20期(2005.12)。
    鄧郁生。〈療傷的旅程:陳致元繪本《想念》之圖像藝涵與生命療癒〉,《人文研究期刊》14期(2018.12)。
    賴素秋。〈臺灣兒童圖畫書理念流變〉,《兒童文學學刊》10期(2003.11)。
    顏訥。〈「善母」與「惡母」:從「女職」與「母性」觀點詮釋王禎和小說中的女性形象〉,《淡江中文學報》19期(2008.12)。 
    蘇紹連。〈無意象詩.論—意象如何?如何無意象?〉,《新地文學》17期(2011.09)。
    蘇雅慧。〈死亡教育的存在意義與內容:人對死亡的思考〉,《通識教育學報》10期(2006.12)。
    劉鳳芯。〈1984-2000兒童圖畫書在臺灣的論述內涵、發展與轉變〉,《兒童文學學刊》12期(2004.12)。
    劉馥菁。〈畫家隱藏在圖畫書中的女性自我意識—從巴貝.柯爾的頑皮公主系列談起〉。《臺中教育大學學報:人文藝術類》26 期(2012.12)。
    (七)學位論文
    李婉瑈。〈當代傑出繪本風格整理與分析-以臺灣出版繪本為例〉,(臺北:國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系造形藝術碩士論文,2014)
    汪仁雅。〈圖畫書中母親形象之遞嬗-以《有時母親,有時自己》、《媽媽的畫像》、《母親》為例〉(臺東: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許慧兒。〈當代女性散文中的母職與飲食書寫(90年代~2017)〉,(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學位論文,2018)
    黃愛真。〈徐素霞《媽媽,外面有陽光》圖畫書中的女性主體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陳麗雲。〈幾米繪本藝術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專班碩士論文,2011)。
    陳柔琦。〈以性別角度分析身體意象主題之兒童圖畫書〉,(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學系碩士論文,2019)。
    廖翠萍。〈兒童圖畫書中的父母親形象之探析〉(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國語文教學碩士班,2005)。
    劉佳珍。〈1990年以降台灣女作家散文中的母職經驗探究〉,(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教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