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吳鵬基 Wu, Peng-Chi |
|---|---|
| 論文名稱: |
明嘉靖年間林希元的地方治理觀念與實踐 Lin Xi-yuan’s Local Governance Concepts and Practices during the Jiajing Era of Ming Dynasty |
| 指導教授: |
鄭永常
Cheng, Wing-Sheung |
| 學位類別: |
博士 Docto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 論文出版年: | 2024 |
| 畢業學年度: | 112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286 |
| 中文關鍵詞: | 林希元 、地方治理 、海洋貿易 、災荒賑濟 、北方兵變 、安南莫登庸 |
| 外文關鍵詞: | Lin Xi-yuan, local governance, marine trade, famine relief, mutiny in the north, Mạc dynasty of Vietnam |
| 相關次數: | 點閱:102 下載:0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明嘉靖朝為明代國勢盛衰轉變的轉捩點,林希元為閩南沿海出身的理學名宦,他的一生幾乎含括了整個明嘉靖朝,而在仕途上屢屢得失進退的他,不僅曾於中央朝廷為官,更多時候則是在地為宦,甚至是成為歸鄉仕紳。然而,無論宦海如何的浮沉、官階如何的升降,他總是能用前瞻的思維及眼光,持續關懷地方的困境與問題,並以不拘一格、別出心裁的學思,為當地治理創造出一套合宜的解決辦法與建議。從漳泉海洋貿易與盜寇的問題,到泗州災荒的荒政賑濟;從廣東鹽、屯與學政的改革,到北方大同、遼東兵變的處理;從欽州的重建振興,到主戰安南收復失地;從地方的請賑、禦寇,到海貿弛禁、設安邊館等,可以發現在地方治理所涉及的區域相當多樣、項目也非常多元,而這也盡顯他在鄉土、海洋、貿易、邊疆的觀念與意識,是以多面向理解明嘉靖朝及其後續朝代政策大勢,不可或缺的一環。在如此複雜的環境及事務中,林希元所展現出的不只是地方治理觀念與實踐,更重要的是觀念到實踐的歷程是如何的復古到創新、理論到試驗、現實到成規,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The Jia-Jing era represented a turning point for the path of Ming Dynasty’s national powers. During this period lived a prominent scholar named Lin Xi-Yuan, who specialised in Neo-Confucian studies. Hailing from the Hokkien region on the southeastern shoreline, Lin’s life spanned almost the entirety of the Jia-Jing era. Throughout his long life, Lin experienced numerous ups and downs in his political career. He served numerous positions, not only in the central government, but more commonly as a local officeholder or gentry. However, despite the fluctuations in his official career and titles, Lin continued to care greatly about his people and their struggles. Thanks to his visionary insight, Lin could develop unique and creative solutions for different issues or provide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improvement.
Lin’s outstanding problem-solving skills enabled him to handle a great variety of difficult tasks in places all over China. Some of his notable achievements include settling marine trade affairs and pirate disputes in the southeastern prefectures of Zhangzhou and Quanzhou, providing relief for famine refugees in the Si prefecture on the northern plains, initiating reforms in the salt trade and education system in the southeastern province of Guangdong, defeating rebel forces in the northern region of Datong, quelling mutinies on the Liaodong Peninsula, reconstructing the earthquake-stricken Qinzhou prefecturein the southwest, and finally campaigning for the recovery of lost land on the border with Annan (known today as Vietnam) .
The extensive list above clearly shows the versatile nature and wide ranging workload of local governance. In order to cope with such a formidable venture, one must possess an equally diverse skill set. This includes a firm grasp in local matters, knowledge in marine incidents, trading negotiation skills, vigilance in national defence and shrewdness in foreign policies. A multifaceted comprehension of these matters is essential in understanding the progression of political developments in the Jia-Jing era, and other periods of the Ming Dynasty. Under such complex circumstances, Lin Xi-Yuan displayed not only great expertise in policy-making, but also an exceptional capability to incorporate wisdom from the pages of history with insight from his own experiences.
This infusion between old and new greatly assisted Lin with his demanding career. Furthermore, his flexible mindset enabled him to turn idealistic values into reality, before integrating them into the social norm. Much like the process of an experiment, Lin’s endeavours would idealistically lead to a great achievement. That is, to fulfil the four noble goals of all Chinese scholars - implement moralistic values throughout society, provide care and welfare for the masses, revive the neglected teachings of Confucianism, and ultimately bring peace and serenity to the world.
On the other hand, through the research on this topic, the time sequence of the research can be extended to the Taiwanese immigrants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s well as the evolution of folk religious beliefs in Taiwanese society today. In other words, this research has continuity with today’s southern Fujian culture.
The value of a piece of writing or an object usually hinges on individual perceptions. However, in the case of historical documents and antiquities, they preserve the traces of our ancestors' lives and emotions, waiting to be unveiled by researchers. Consequently, as researchers, our aim is to analyze and examine these relics, endeavoring to grasp the sentiments and ideas of people from the past. We put ourselves in their shoes and think from their perspectives, and finally, sort the information into context by crosschecking various materials with our own criteria for evaluation.
However, the context compiled by researchers is simply a preliminary and tentative structure. We can expect that over time, a historical document or antiquity may gain increasing significance and influence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At that point, it exists not just as a tangible material but also carries intangible spiritual and societal significance. Therefore, we must shift our focus from personal emotions to the expression of collective sentiments, and interact and communicate with the public. This process ultimately forms historical research based on the mutual understanding and empathy between researchers, individuals from the past, and the public.
The method mentioned above was initially applied at the discovery of the family records and writings of Lin Xiyuan, a gentry from the Ming Dynasty in China. Following the thorough study of Lin Xiyuan, the scale of research was expanded, covering the related beliefs and societal elements in the coastal region of Wanggong, Changhua. This process helped construct a regional consciousness based on the thoughts and feelings of Lin Xiyuan.
It is essential to note that this emotionally integrated research approach, involving empathy and understanding of Lin Xiyuan's thoughts and feelings, and subsequent interaction with public emotions in the coastal region of Wanggong, Changhua, results in a dynamic outcome that can be continually adjusted and updated from various perspectives, rather than a static and singular conclusion.
一、史料
1. (宋)董煟,《救荒活民書》,收入《中國荒政全書 第一輯》,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年。
2. (明)王世貞,《弇州四部稿》,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集部冊二一九。
3. (明)任洛,《遼東志》,台北:台聯國風出版社,1969年。
4. (明)朱元璋,《御制大誥》,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史部冊八六二。
5. (明)朱廷立,《鹽政志》,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史部冊839,卷七。
6. (明)朱紈,《甓餘雜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市:莊嚴文化,1997年,集部七十八冊。
7. (明)何喬遠,《名山藏》,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8. (明)何喬遠,《閩書》,福州市: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1995年。
9. (明)吳朴,《龍飛記略》,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市: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史部九冊。
10. (明)李文鳳,《越嶠書》,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莊嚴文化,1996年,史部冊一六三。
11. (明)李輔,《全遼志》,收入《遼海叢書》,台北:藝文出版社,1971年。
12. (明)林希元 著、何丙仲 校注,《林次崖先生文集》,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5。
13. (明)林希元 著、林海權 點校,《林次厓先生文集》,北京:北京商務出版社,2018。
14. (明)林希元,《同安林次崖先生文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莊嚴文化出版社,1997年,集部冊74-75。
15. (明)林希元,《易經存疑》,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72年。
16. (明)林希元,《南京大理寺志》,收入《金陵全書・乙編・史料類》,南京:南京出版社,2016年。
17. (明)林希元,《重刊次崖林先生四書存疑》,收入《域外漢籍珍本文庫 第四輯 經部 冊六》,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年。
18. (明)林希元,《欽州志》,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台北市: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冊19。
19. (明)林希元,《嘉靖永春縣志》,台北:永春文獻社,1973年。
20. (明)林希元始修,(清)林道坦續修,《林希元家譜》,福建師範大學圖書館收藏。
21. (明)俞大猷,《正氣堂集》,收入《四庫未收書輯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伍輯二十冊。
22. (明)柯維騏,《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焦太史編輯國朝獻徵錄‧南京兵部右侍郎陳公琳傳》,臺南縣:莊嚴文化,1997年,史部冊一百二。
23. (明)茅瑞徵,《皇明象胥錄》,臺北:京華出版社,1968年。
24. (明)夏言,《桂洲先生奏議》,哈佛燕京圖書館收藏,冊七。
25. (明)孫允中,《雲中紀變》,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莊嚴文化,1997年,史部冊四十九。
26. (明)孫承澤,《春明夢餘錄》,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子部冊一七五。
27. (明)徐孚遠、陳子龍 等輯,《皇明經世文編‧席文襄公奏疏•南畿賑濟疏》,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北京:北京出版社出版發行,2000年,集部冊二十四。
28. (明)徐學謨,《世廟識餘錄》,台北:國風出版社,1965年。
29. (明)袁宏道,《瀟碧堂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集部冊一三六七。
30. (明)張孚敬,《太師張文忠公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莊嚴文化,1997年,集部冊七十七。
31. (明)張岳,《小山類稿》,收入《四庫全書珍本》,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4年。
32. (明)張朝瑞,《皇明貢舉考》,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莊嚴文化,1996年,史部冊二六九。
33. (明)張溶 監修,《明世宗實錄》,台北:中央研究院,1984年。
34. (明)張燮 著,《東西洋考》,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35. (明)梁兆陽 撰,《海澄縣志》,收入《稀見中國方志彙刊》,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1992年。
36. (明)郭棐,《萬曆廣東通志》,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莊嚴文化,1997年,史部冊一九七。
37. (明)陳仁錫,《皇明世法錄》,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38. (明)陸容,《菽園雜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39. (明)曾惟誠,《帝鄉紀略》,台北:成文出版社,1985年。
40. (明)費宏等 監修,《明武宗實錄》,台北:中央研究院,1984年。
41. (明)黃景昉,《國史唯疑》,北京:商務印書館,2020年。
42. (明)董倫 等修,《明太祖實錄》,台北:中央研究院,1984年。
43. (明)董穀,《碧里雜存》,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44. (明)劉存德,《結甃堂遺稿》,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4年。
45. (明)劉健 等監修,《明孝宗實錄》,台北:中央研究院,1984年。
46. (明)劉惟謙,《大明律》,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史部冊二七六。
47. (明)鄭舜功,《日本一鑑窮河海話》,北京:文物出版社,2022年。
48. (明)鞏珍著 向達校注,《西洋番國志、鄭和航海圖、兩種海道針經》,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49. (明)戴璟,《嘉靖廣東通志初藳》,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莊嚴文化,1997年,史部冊一八九。
50. (明)韓邦奇,《苑洛集》,收入《四庫全書珍本》,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4年。
51. (明)嚴從簡,《殊域周咨錄》,台北:京華出版社,1968年。
52. (明)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
53. (明)顧炎武,《日知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
54. (清)方瑞蘭 修,《光緒泗虹合志》,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安徽府縣志輯》,南京市:江蘇古籍出版社,1988年。
55. (清)王鴻緒,《橫云山人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56. (清)印光任,《澳門紀略》,上海市:上海書店出版,2003年。
57. (清)何兆瀛,《兩廣鹽法志》,美國哈佛燕京圖書館藏,1884年。
58. (清)吳宜燮 修,《乾隆海澄縣志》,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上海:上海書店出版,2000年。
59. (清)李清馥,《閩中理學淵源考》,台北:臺灣商務出版社,1971年。
60. (清)杜昌丁,《乾隆永春州志》,台北:永春文獻社,1972年。
61. (清)沈定均 修,《漳州府志》,臺北市:朱商羊出版社,1965年。
62. (清)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
63. (清)屈大均,《廣東新語》,合肥:黃山書社,2009年。
64. (清)夏燮,《明通鑑》,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史部冊三六五。
65. (清)秦炯纂修,《詔安縣志》,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福建府縣輯31》,上海:上海書店出版,2000年。
66. (清)郝玉麟等,《康熙廣東通志》,臺北:臺灣商務出版社,1983年。
67. (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68. (清)清高宗 敕選,《明臣奏議》,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冊六。
69. (清)鄭一崧,《乾隆永春州志》,台北:永春文獻社,1973年。
70. (清)鄭功勳,《康熙永春縣志》,收入《清代孤本方志選 第一輯》,北京:線裝書局,2001年。
71. (清)魯曾煜,《廣東通志》,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臺灣商務出版社,1983年。
72. (清)龍文彬,《明會要・職官七》,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史部冊七九三。
73. (清)懷蔭布修,《乾隆泉州府志》,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年。
74. 吳士連、范公著、黎僖 等,《大越史記全書》,哈佛燕京圖書館收藏,日本慎山堂刻本,1884年。
二、專書
1. 伊永文,《明代社會日常生活》,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2020年。
2. 朱永嘉,《從萬曆到康熙:一次歷史週期率的典型剖析》,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23年。
3. 吳振漢,《明清之際的史家與明史學》,台北:遠流出版社,2019年。
4. 李孝悌,《晚明泉州的士大夫:開海、商業與宗教》,台北:聯經出版社,2023年。
5. 杜洪濤,《戍鼓烽煙:明代遼東的衛所體制與軍事社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年。
6. 林水波 主編,《理學名宦林希元》,北京:中國文化出版社,2015年。
7. 林水樹、陳國政,《濁世廉臣林希元祖》,彰化縣:林希元祖廟第十七屆管理委員會,2023年。
8. 林連宗,《林希元生平暨祖廟興建紀實》,彰化:作者印行,2017年。
9. 金門縣金門學研究會,《金城鎮志》,金門縣:金門縣金城鎮公所,2009年。
10. 胡吉勛,《威柄在御:明嘉靖初年的皇權、經世與政爭》,北京:中華書局,2021年。
11. 徐茂明,《江南士紳與江南社會(1368-1911年)》,上海:中西書局,2021年。
12. 張星烺,《中西交通史料匯編》,北平:輔仁大學圖書館,1930年。
13. 張海英,《走向大眾的「計然之術」──明清時期的商書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9年。
14. 張顯清、林金樹 主編,《明代政治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
15. 陳光貽,《稀見地方志提要》,山東:齊魯書社出版,1987年。
16. 陳旭,《明代瘟疫與明代社會》,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16年。
17. 陳篤彬、蘇黎明,《泉州古代書院》,山東:齊魯書社,2003年。
18. 賀喜、科大衛 主編,《水上人的歷史人類學研究》,上海:中西書局,2021年。
19. 馮賢亮,《明清之際的江南社會與士人》,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23年。
20. 黃仁宇,《十六世紀明代中國之財政與稅收》,北京:九州出版社,2019年。
21. 黃國信、葉錦花、李曉龍、除靖捷,《煮海成鹽:明清灶戶與濱海社會建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3年。
22. 黃國珍 黃炳奎編修,《民國欽縣志》,台北市:臺北市廣東欽廉同鄉會,1990年。
23. 楊加順、唐蕙韻整理,《金門民間文學集-傳說故事卷・林希元祭祖》,金門:金門縣文化局,2006年。
24. 劉永華,《禮儀下鄉:明代以降閩西四保的禮儀變革與社會轉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9年。
25. 劉昭民,《中國歷史上氣候之變遷》,臺北:臺北商務印書館,1982年。
26. 蔣武雄,《明代災荒與救濟政策之研究》,新北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0年。
27. 鄧雲特,《中國救荒史》,上海:上海書店出版,1984年。
28. 鄭永常,《來自海洋的挑戰──明代海貿政策演變研究》,新北市:稻鄉出版社,2004年。
29. 鄭永常,《征戰與棄守:明代中越關係研究》,台南市:成大出版組,1995年。
30. 鄭振滿,《明清福建家族組織與社會變遷》,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20年。
31. 龍登高,《市場中國兩千年》,北京:東方出版社,2023年。
32. 謝曉暉,《製造邊緣性:10-19世紀的湘西》,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社,2020年。
33. (日)羽田正,張雅婷 譯,《從海洋看歷史:東亞海域交流300年》,北京: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23年。
34. (日)佐藤仁史,《近代中國的鄉土意識》,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7年。
35. (日)村上衛,王詩倫 譯,《海洋史上的近代中國──福建人的活動與英國、清朝的因應》,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年。
36. (日)岡本隆司,馬雲超 譯,《何謂明代:「危機」下的世界史與東亞》,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23年。
37. (日)森正夫,《「地域社會」視野下的明清史研究──以江南和福建為中心》,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7年。
38. (日)濱下武志,李侑儒 等譯,《海的亞細亞:濱下武志跳脫陸地中心的史學視野,海洋如何奠定亞洲的貿易、移民、世界觀和國際秩序》,新北:大家出版社,2023年。
39. (日)鶴見尚弘、吳滔、陳永福 主編,《日本學者明清賦役制度史研究》,上海:中西書局,2023年。
40. (加)卜正民,方駿 等譯,《縱樂的困惑:明代的商業與文化》,北京:三聯書局,2004年。
41. (美)包筠雅,杜正貞、張林 譯,《功過格:明清時期的社會變遷與道德秩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
42. (美)富路特、房兆楹 主編,陳瑞鈴 等譯,《明代名人傳1-6冊》,北京:北京時代華文書局,2015年。
43. (美)竇德士,謝翼 譯,《皇帝與首輔:嘉靖帝的四季》,北京:九州出版社,2021年。
44. (英)C. R. 博克舍 編注,何高濟 譯,《十六世紀中國南部行紀》,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45. (英)喬治・休士(George Hughes),張躍軍 譯,《廈門及其周邊地區:來自一位廈門海關稅務司的觀察》,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23年。
三、期刊論文
(一)期刊
1. (日)片山誠二郎,〈明代海上貿易と沿海地方鄉紳層〉,《歷史學研究》,1952年,164號,頁23-32。
2. 王一樵,〈從「輔翼聖教」到「改正經傳」:林希元思想研究〉,《史耘》,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2004年9月,第十期,頁23-45。
3. 田汝康,〈《渡海方程》-中國第一本刻印的水路簿〉,收入陳佳榮、朱鑒秋編著,《渡海方程輯注》,上海:中西書局,2013年,頁273。
4. 何乃川,〈林希元的易學觀〉,《鷺江職業大學學報》,廈門:鷺江職業大學,2000年3月,卷八第一期,頁80-82。
5. 冷東,〈明嘉靖朝之安南事件〉,《中國邊疆史地研究》,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院,1998年,第三期,頁39-51。
6. 吳舒嵐,〈議禮到議征──從林希元看議禮派「以禮立論」政治思想特徵〉,《閩台文化研究》,漳州市:閩南師範大學閩南文化研究院,2020年,第一期,頁24-30。
7. 吳曉,〈明清廣西對外貿易述略〉,《學術論壇》,南寧市:廣西社會科學院,2005年,第十一期,頁143-146。
8. 李育富,〈論林希元《易經存疑》對《周易本義》的注疏價值〉,《信陽師範學院學報》,信陽市:信陽師範學院,2013年7月,卷33,第四期,頁28-32。
9. 李秋芳,〈災害危機與明代佛、道二教〉,《北方論叢》,哈爾濱市:哈爾濱師範大學,2010年,第三期,頁80-83。
10. 李秋芳,〈林希元救荒思想述論〉,《農業考古》,南昌市:江西省社會科學院,2008年6月,頁3-6。
11. 杜樹海,〈欽州西部的地方歷史與都峒之民祖先記憶的創制〉,《民族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2009年,第二期,頁67-76。
12. 肖滿省,〈欽州知州林希元功績考〉,《欽州學院學報》,欽州市:欽州學院,2013年9月,卷28,第九期,頁6-9。
13. 林金暖,〈林希元論征莫登庸〉,收入《同安文史資料十》,廈門市:同安縣委員會文史資料工作組編,1990年,頁98-105。
14. 林家瑞 整理,《同安林氏世系譜略》,民間私藏,頁29-30。
15. 林家瑞,〈林希元年譜〉,收入《同安文史資料十》,廈門市:同安縣委員會文史資料工作組編,1990年,頁93-97。
16. 林家瑞,〈理學名宦林希元傳略〉,收入《同安文史資料十》,廈門市:同安縣委員會文史資料工作組編,1990年,頁88-92。
17. 林麗月,〈閩南士紳與嘉靖年間的海上走私貿易〉,《臺灣師大歷史學報》,台北市: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1980年,第八期,頁91-111。
18. 邵永忠,〈歷代荒政史籍述論〉,《淮北煤炭師範學院學報》,安徽:淮北煤炭師範學院,2006年6月,卷27第三期,頁16-22。
19. 胡業成,〈從對抗到妥協──嘉靖年間明廷對遼東兵變的處理〉,《哈爾濱學院學報》,哈爾濱市:哈爾濱學院,2020年2月,頁109-115。
20. 徐心希,〈試論明清時期閩南文化的經世致用趨勢──以林希元和李光地為例兼論科舉文化的變化〉,第三屆閩南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5年。
21. 徐心希,〈試論林希元對明代封建教育的批判〉,《紀念《教育史研究》創刊二十周年論文集(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頁2009-2014。
22. 徐長生,〈《同安林次崖先生文集》新見刻書史料考〉,《集美大學學報》,廈門:集美大學,2019年10月,卷22第四期,頁22-31。
23. 徐曉望,〈林希元、喻時及金沙書院《古今形勝之圖》的刊刻〉,《福建論壇》,福州市:福建社會科學院,2014年,第三期,頁75-80。
24. 章慈芳,〈林希元在欽州〉,《欽南文史》,欽州市:欽南區政協,2010年9月。
25. 陳中雨,〈中國涉外關係的政策選項──以明代廷議征伐安南的歷史實踐為例〉,《北商學報》,台北市:國立台北商業大學,2017年7月,第三十二期,頁73-90。
26. 陳文源、李寧艷,〈莫登庸事件與明代中越關係的新模式〉,《暨南學報》,廣州市:暨南大學,2010年1月,第一期,頁153-164。
27. 陳自強,〈吳朴及其《龍飛紀略》〉,《閩台文化交流》,漳州市:漳州師範學院,2008年12月,第四期,頁136-141。
28. 陳自強,〈論吳朴及其《龍飛紀略》〉,收入陳佳榮、朱鑒秋編著,《渡海方程輯注》,上海:中西書局,2013年,頁294。
29. 陳佳榮,〈《順風相送》作者及完成年代新考〉,收入《跨越海洋-「海上絲綢之路與世界文明進程」國際學術論壇文選》,寧波博物館、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年8月,頁343-358頁。
30. 陳佳榮,〈再說《順風相送》源自吳朴的《渡海方程》〉,《海洋史研究(第十輯)》,北京市: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年6月,頁354-364。
31. 陳前軍,〈明代荒政思想析論〉,《東方論壇》,青島市:青島大學,2016年,第五期,頁60-76。
32. 陳廣宏,〈王慎中與閩學傳統〉,《文學遺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2009年,第四期,頁89-100。
33. 陳學文,〈朱紈抗倭衛國的歷史功績〉,《福建論壇》,福州市:福建社會科學院,1983年,第六期,頁82-85。
34. 陶建平,〈明代謫宦與南方少數民族地區〉,《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南寧市:廣西民族大學,1991年,第四期,頁32-38。
35. 傅小凡,〈閩南理學及其主要特徵〉,《哲學動態》,廈門:廈門大學哲學系,2008年,第四期,頁75-79。
36. 彭炳華,〈林希元的木雕像及其他〉,收入《同安文史資料四》,同安縣委員會文史資料工作組編,1984年,頁113。
37. 黃忠鑫、徐靜琼,〈中越邊界變動背景下的親州佐雜設置(1368-1888)〉,《雲南大學學報》,昆明市:雲南大學,2018年,卷17,第三期,頁63-68。
38. 黃金、王飛霞,〈古代中國移民與越南社會開發──以明末清初時期為例〉,《八桂橋刊》,南寧市:廣西華僑歷史學會,2007年9月,第三期,頁73-76。
39. 黃晶晶,〈論林希元的海洋意識〉,《閩南師範大學學報》,漳州市:閩南師範大學,2014年,第三期,頁40-44。
40. 楊自平,〈論林希元《易經存疑》的義理發揮與致用思想〉,《中國文哲研究集刊》,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8年3月,第三十二期,頁131-179。
41. 廖大珂,〈早期葡萄牙人在福建的通商與衝突〉,《東南學術》,福州市:福建社會科學研究院,2000年,第四期,頁152-172。
42. 賓長初,〈濁世廉臣 理學名宦──林希元在欽州的治績〉,《南國早報》,桂林市:廣西日報社,2009年6月16日。
43. 劉婷玉,〈「朱紈之死」與閩南士紳林希元──兼論嘉靖年間閩南區域秩序之變遷〉,《明代研究》,台北:中國明代研究學會,2013年6月,第二十期,頁35-58。
44. 鄭樑生,〈明嘉靖間浙江巡撫朱紈執行海禁始末〉,收入《中日關係史研究論集(五)》,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頁1-34。
45. 蕭發生、方志遠,〈明代前期荒政中的腐敗問題〉,收入《中國古代災害史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頁248-257。
46. 鞠明庫,〈明代救災用人問題初探〉,《江西社會科學》,南昌市:江西省社會科學院,2010年7月,頁137-141。
47. 顏水立,〈林希元種樹〉,收入《同安文史資料四》,廈門市:同安縣委員會文史資料工作組編,1984年,頁114。
48. 顏立水,〈林希元反迷信〉,收入《同安文史資料四》,廈門市:同安縣委員會文史資料工作組編,1984年,頁114-115。
(二)學位論文
1. 王一樵,《從「吾閩有學」到「吾學在閩」:十五至十八世紀福建朱子學思想系譜的形成及實踐》,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2. 王世超,《《林次崖先生文集》研究》,合肥市:安徽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8年。
3. 伍美洁,《林希元與正嘉之際文學走向》,重慶市:西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8年。
4. 何巧芝,《明代荒政思想探討》,太原市:山西財經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5. 李珍珍,《明代中後期荒政思想研究:以林希元及其《荒政叢言》為中心的考察》,武漢市:華中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8年。
6. 黃新晨,《林希元詩文研究》,漳州市:閩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9年。
7. 熊小聰,《明清贛閩粵交界區域程朱理學與陽明心學的盛衰變化》,福州市:福建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
8. 趙海峰,《蔡清哲學思想研究》,湘潭市:湘潭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校內:2026-01-01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