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任遠
Chen, Jen-Yuan
論文名稱: 南投縣立延平國小九二一災後重建校園用後評估
A Post-Occupancy Evaluation in Reconstructed Campus of Yen-ping Elementary School, Nan-tou, after 921 Earthquakes in 1999
指導教授: 賴光邦
Lai, Kwang-Ba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規劃與設計學院 - 建築學系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8
中文關鍵詞: 「新校園運動」校園重建延平國小用後評估九二一
外文關鍵詞: earthquakes, Post-Occupancy Evaluation, elementary school
相關次數: 點閱:166下載: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1999年9月21日台灣地區發生芮氏規模7.3的強烈地震,不僅人員傷亡慘重,平房、高樓建築物倒塌毀損,連同一向被賦予緊急疏散、急難救災功能的校園亦難以倖免,數以千計的校園房舍遭受地震摧殘破壞殆盡。

      震災後,社會各界為使學生能儘快復學,在教育部「新校園運動」的號召下,大
    量的民間捐款以及救援的人力物力,積極投入校園重建工程。在公、私部門的共同努力下,引進參與式規劃設計、教育改革、「最有利標」發包等理念,企圖營造一個符合新世紀教育理念的校園環境。

      迄今,校園重建工程已陸續完工,學生亦相繼遷入新校舍上課。然而,地震發生之初因政府急於展現重建成果、縮短各校復學時間以及社會各界的期盼等壓力,導致校園重建從規劃設計到工程發包的工作時程僅約三個月,再者,經由設計者依據各項規範、對教育改革的認知以及其建築的專業技能所營造的新校園空間,是否真實反應教育改革理念與符合使用者需求,成為檢視校園重建成果的重要觀察指標。

      因此,本研究藉由校園使用者(學生)的觀點,以不同於建築專業者的角度,檢視使用者與重建校園空間之間的關係。經由在同一場所(基地),歷經不同空間情境(新、舊校園)的同一使用者(學生)所呈現的使用行為模式,以「用後評估」的方式,對九二一震災的校園重建成果作一的檢驗與評估。

      准此,本研究的研究重點可大致歸納為以下幾點:
    1、評估延平國小新校園的規劃成果與服務成效是否符合使用者的需求。
    2、評估延平國小新、舊校園空間之使用者行為,與使用情形的差異。
    3、提供延平國小校園中長期發展的改善建議。
    4、檢視「新校園運動」理念在延平國小重建校園的實行成效。

     September. 21.1999, a powerful earthquakes(Richter Scale 7.3)took place in Taiwan, it caused serious damages with people casualties and building collapses, even thousands of campus endowed with urgency evacuating and disaster santching were destroyed.
     For help students backing to schools as fast as possible after the earthquakes, people
    around the society followed the call of 「New Campus Movement」 set off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a great number of offertory and material plunged into campus reconstruction. With the cooperation by government and private, they ushered in ideals of participating design and education reformation etc, attempted to establish a new campus corresponded to new era education concepts.
     Up to now, reconstructed campuses have completed successional and students also moved
    to new buildings. But inasmuch as reasons of government shortened the time backing to school for showing the result of reconstruction in a short time, and the expectation from society, result in the time from planning to constructing is only three months, moreover, the new campus designed by standards, ideals of education reformation and professional skills of architecture came to the important observational fingerposts of reconstructed campus.
     Therefore, the study postmortems the relations between users and reconstructed campus by the viewpoints of users of campus (students) differed from professional in architecture. Besides to evaluate and inspect the works of campus reconstruction after 921 earthquake by「P.O.E」through behavior models of identically users(students)who experienced identically place(site)different environment(new and old campus).
     Therefore,the points of study we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To evaluate the results of Yen-ping Elementary School new campus planning and the service of new campus spaces whether match the needs of user.
    2、To evaluate the behavior at Yen-ping Elementary School new and old campus, and the differences in situations of using.
    3、To establish improvable suggestions as references for Yen-ping Elementary School campus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4、To postmortem the result of the ideal of「new campus movement」practiced in Yen-ping Elementary School new campus.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1-1 第二節 研究目的……1-1 第三節 研究前提……1-2 第四節 研究範圍……1-2 第五節 研究內容……1-5 第六節 研究方法……1-5 第七節 研究流程……1-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開放教育理念……2-1 第二節 九二一校園規劃與重建政策……2-4 第三章 用後評估與問卷調查工作 第一節 用後評估……3-1 第二節 問卷調查工作……3-5 第四章 問卷調查結果分析—戶外空間 第一節 基本資料 1、 學生……4-1 2、 教職員……4-1 第二節 校園環境 1、 校門……4-2 2、 圍牆……4-5 3、 校園綠化……4-7 4、 建築外觀……4-10 5、 校園開放……4-13 6、 校園空間……4-15 第三節 戶外活動空間 1、 運動場……4-17 2、 球場……4-20 3、 遊戲場……4-22 4、 「露台+溜滑梯+小山丘」……4-24 5、 溜冰場……4-31 6、 中庭……4-33 7、 田園教學區……4-34 8、 無障礙環境……4-35 第五章 問卷調查結果分析—室內空間 第一節 教學行政空間 1、 普通教室……5-1 2、 專科教室……5-4 3、 活動中心……5-7 4、 教職員辦公室……5-11 第二節 附屬空間 1、 走廊……5-13 2、 學生廁所……5-15 3、 教職員廁所……5-18 第六章 評估與檢討……6-1 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7-1 參考文獻……參-1 附錄 附錄一 延平國小重建計畫書……附1-1 附錄二 延平國小重建歷程……附2-1 附錄三 延平國小校園重建會議記錄……附3-1 附錄四 「新校園運動」歷程……附4-1 附錄五 慈濟功德會的的重建理念……附5-1 附錄六 建築師的設計理念……附6-1 附錄七 校長的校園重建理念……附7-1 附錄八 延平國小校園建築使用後評估問卷(學生)……附8-1 附錄九 延平國小校園建築使用後評估問卷(教職員)……附9-1 附錄十 問卷調查統計紀錄表……附10-1 附錄十一 延平國小新建校園平面圖……附11-1 附錄十二 延平國小舊校園平面圖……附12-1 附錄十三 「國民小學設備標準」與「國民中小學設備基準」……附13-1

    一、教育心理
    陳伯璋、盧美貴(1991):開放教育。臺北市:師大書苑。
    呂正雄、王立行(1994):教育革新-改善國民小學教育之方案研究。臺北市:五南出版社。
    鄧運林(1994):現代開放教育。高雄市:高雄復文出版。
    黃政傑(1995):開放與前瞻-新世紀中小學教育改革建議書。臺北市:漢文出版社。
    任懷鳴等(1996):從人口趨勢看臺灣地區小班小校之規劃。臺北市:行政院教改會。
    蘇南芬、林信甫譯(1996):一所沒有牆壁的學校。臺北市:中威技術顧問公司。
    鄧運林(1997):開放教育新論。高雄市:高雄復文出版。
    鄧運林(1997):開放教育日本經驗。高雄市:高雄復文出版社。
    楊思偉(1997):新教育實踐:開放教育、鄉土教育、田園教學之分析。臺北市:師大書苑。
    林偉人、林進材(1998):開放的學校規劃與經營。臺北市:師大書苑。
    吳新華(1999):開放教育與小班教學精神。臺南巿:臺南師院實習輔導處。
    林惠真(1999):海闊天空開放教育。臺北市:國際村文庫書店。

    二、環境心理
    漢寶德譯(1973):環境心理學-建築之行為因素。臺中市:境與象出版社。
    黃健敏譯(1981):建築設計+環境.心理。臺北市:北屋出版社。
    王錦堂譯(1987):環境心理學。臺北市:茂榮圖書公司。
    常懷生譯(1995):建築環境心理學。臺北市:田園城市出版社。
    危芷芬譯(1995):環境心理學。臺北市:五南出版社。
    關華山譯(1996):研究與設計-環境行為研究的工具。臺北巿:田園城市出版社。

    三、校園規劃
    國民小學設備標準(1981)。台北市:教育部。
    李政隆譯(1982):學校教育設施與環境的計畫。臺北巿:大佳出版社。
    林萬義(1986):國民小學學校建築評鑑之理論與實際。臺北市:五南出版社。
    蔡保田(1986):學校建築研究的發展。臺北市:五南出版社。
    林勤敏(1986):學校建築的理論基礎。臺北市:五南出版社。
    蕭驚鴻(1988):國民中小學建築設備專題研究。臺北市:臺灣書店。
    張蓓莉(1991):無障礙校園環境之參考標準。臺北市:教育部高教司。
    張蓓莉、林坤燦(1992):無障礙校園環境實施手冊。臺北市:師大特殊教育中心。
    湯志民(1992):學校建築與校園規劃。臺北市:五南出版社。
    江哲銘(1993):國民中小學校園規劃設計準則之研究。臺南市: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畢恆達(1994):台北縣國民中小學校園環境整體規劃設計手冊。臺北縣:台北縣政府教育局。
    劉王賓(1996):臺北市無障礙環境設計手冊。臺北市:臺北市政府。
    黃世孟(1996):開放教育實施計畫中學校建築設施規劃之課題。臺北市:國科會。
    建築學會(1999):地震受災國民中小學建築規劃設計規範。臺北市:教育部校園重建小組。
    黃世孟(1999):台北市學校建築規劃基準之調查研究。臺北市:台北市政府教育局。
    曾漢珍(1999):台北市西松國小校舍更新整體規劃及建築計畫書編制工作。臺北市:臺北市西松國小。
    李永烈(1999):國民中小學學校建築特色專輯。臺北市:教育部。
    湯志民編(2000):二十一世紀的學校建築與設施。臺北市:學校建築研究學會。
    黃世孟(2000):學校建築研究-黃世孟學校建築論文集。臺北市:建築情報雜誌社。
    湯志民編(2001):e世紀的校園新貌。臺北市: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
    湯志民編(2002):優質的學校環境。臺北縣: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
    湯志民(2002):學校遊戲場。臺北市:五南出版社。
    湯志民(2002):台灣的學校建築。臺北市:五南出版社。
    國民中小學設備基準(2002)。臺北市:教育部。
    潘慧玲編(2002):學校革新:理念與實踐。臺北市:學富文化。

    四、九二一校園重建
    公共電視公司(1998):校園重建創意和理念的結合。臺北市:公視文化基金會。
    江哲銘(2000):九二一震災國民中小學建築規劃設計作品展覽及研討會。臺南市:成大建築系。
    高強華(2000):學校重建與學校革新。臺北市:台灣師範大學。
    黃世孟(2000):九二一地震給台灣學校建築之新機會:建築師,304期,98頁。
    林敏朝(2000):吾土有情、常懷感恩心。建築師,304期,106頁。
    林惠文(2000):台灣慈濟世界的慈濟-萬千生靈希望所寄。建築師,304期,107頁。
    曾旭正(2000):埔里五校開創校園與社區重建的新模式。建築師,304期,122頁。
    關華山(2000):布農小朋友的學校。建築師,304期,128~129頁。
    曾光宗(2000):建立新校園的契機。建築師,307期,64~67頁。
    曾光宗、李其然(2000):新校園運動的理想與困境。建築師,310期,65~67頁。
    教育部統計處編(2000):九二一及一○二二大地震教育部救災及復健統計。臺北市:教育部。
    林美琪編(2000):震盪中的人間至情(卷一~卷五)。臺北市:慈濟文化志業中心。
    陳榮昌(2001):延平兒童—校園重建落成紀念專刊。南投縣:南投縣延平國小。
    釋證嚴(2001):銀樺樹下的春天。臺北市:慈濟文化志業中心。
    曾旭正、李其然(2001):波瀾與岩石—新校園運動的故事。建築師,316期,65頁。
    史英(2001):建立在新思想之上的新校園運動。建築師,316期,68~71頁。
    范巽綠(2001):讓我們為下一代蓋個好學校。建築師,316期,72~74頁。
    林盛豐(2001):校園重建中九二一重建推動委員會的角色。建築師,316期,75頁。
    呂欽文(2001):一場政策目標與設計品質的角力。建築師,316期,78~81頁。
    陳永興(2001):開創新的教學空間模式。建築師,316期,65~67頁。
    林惠文(2001):從新校園運動採最有利標談起。建築師,317期,128~129頁。
    游惠卿(2001):從新校園運動看公共工程與最有利標。建築師,317期,130頁。
    曾旭正(2001):在新校園中照見獨特的台灣性。建築師,317期,132~133頁。
    林志成(2001):學校建築設計的溝通與發展。建築師,317期,140~143頁。
    蔡元良(2001):構思落實教育理念的新學習環境。建築師,317期,148~149頁。
    楊瑞禎(2001):記災區學校重建規劃設計參與經驗。建築師,317期,150頁。
    黃承令(2001):新校園環境的課題、回響與展望。建築師,317期,154~157頁。
    翁金山(2001):有機城市的核心體。建築師,319期,40~43頁。
    鄭素卿編(2001):英勇投入—九二一大地震救災總報告。南投市:南投縣政府。
    鄭素卿編(2001):堅忍奮鬥—九二一大地震重建總報告。南投市:南投縣政府。
    鍾起岱編(2002):重建地區24鄉鎮市九二一重建成果願景與重大施政彙編。南投縣:行政院九二一震災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
    黃榮村編(2003):為下一代蓋所好學校。臺北市:百巨國際文化。

    五、研究方法
    Snyder J(1979):Architectural Research。New York:VNR。
    Zimring C et al(1980):P.O.E-An Overview Environment & Behavior。12(4),429頁。
    Kosecoff J、Fink A(1982):Evaluation Basis-A Practitioner`s Manual。London: Sage
    Publication。
    李琬琬譯(1983):建築物用後評估簡介。建築師,107期,32~38頁。
    Seclter S(1984):Architectural Evaluation。Architectural Record。
    楊國樞(1989):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上冊)。臺北市:東華書局。
    建成環境用後評估研究之理論與應用研討會論文集(1991)。臺南市。
    Wolfgang F.E. Preiser、Harvey Z. Rabinowitz、Edward T. White(1991):Post-Occupancy Evaluation。New York:Van Nostrand reinhold Company。
    陳格理(1993):大學圖書館建築用後評估研究-以中原大學圖書館為例。臺中市:
    捷太出版社。
    林進田(1993):抽樣調查:理論與應用。臺北市:華泰書局。
    陳膺強(1994):應用抽樣調查。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陳格理(1996):評估準則在用後評估研究之檢討。第二屆建築理論與應用研討會論文集,301~308頁。
    陳格理(1997):圖書館建築與用後評估研究。大學圖書館,第一卷第4期。
    朱瑞淵、王昭正譯(1999):郵寄問卷調查。臺北市:弘智出版社。
    傅仰止譯(1999):改進調查問卷:設計與評估。臺北市:弘智出版社。
    徐華英譯(2000):問卷調查應用入門。臺北市:小知堂。
    朱若柔譯(2000):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臺北市:揚智文化。
    潘明宏、陳志瑋譯(2003):最新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臺北縣:韋伯文化。

    六、研究論文
    黃富祥(1995),中原建研所碩論:
    以「用後評估」探討國中校園空間之規劃設計:以台北市立百齡國中為例。
    王馨敏(2000),政大教育系碩論:
    九二一地震震災學校環境重建問題之研究:以南投縣和臺中縣國民中小學為例。
    游春生(2002),花蓮師院國民教育所碩論:
    校園更新規劃設計過程中使用者用後評估之探討:以頭城國中為例。
    趙益祥(2002),淡江建研所碩論:
    九二一地震後南投新建小學之研究。
    許碧蕙(2002),政大教育系碩論:
    校園規劃「用後評估」之研究:以南投縣九二一震災重建國小為例。
    李述藺(2002),暨大教育與行政所碩論:
    南投縣國民中學校園重建用後評估之研究。
    黃宗輝(2002),暨大教育與行政所碩論:
    南投縣九二一震災後影響國民中小學校園重建因素之研究。
    蔡秋東(2002),彰師大教研所碩論:
    九二一震災學校建築之重建規劃與實施研究:以臺中縣大道國中為例。
    簡夙蓮(2003),臺東師院教研所碩論:
    從使用後評估的觀點探討國小校園空間。
    李美慧(2003),雲科大空間設計系碩論:
    九二一震災重建校園空間規劃之研究:以南投縣(市)國民小學為例。
    許岷弘(2003),政大公共行政系碩論:
    九二一災後重建執行評估之研究:組合屋拆遷與校園重建之個案分析。
    林家暉(2004),台科大建研所碩論:
    慈濟九二一希望工程重建中小學空間形式研究:以黃建興建築師作品為例。
    謝明達(2004),淡江建研所碩論:
    九二一大震災區「新校園運動」的形成及其影響。
    余淑敏(2004),南華大學環境與藝術研究所碩論:
    九二一震災後重建國小校園新式硬體設備使用與維護之研究:以「遠東建築獎-九二一校園重建特別獎」為例。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2005-02-15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