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沈明財 Shen, Ming-Tsai |
|---|---|
| 論文名稱: |
戰後初期屏東地區政治演變之研究―從接收到二二八事件(1945-1947) Research on the Political Transition of Pingtung Area in the Early Postwar Period—From Takeover to the 228 Incident(1945-1947) |
| 指導教授: |
鄭梓
Zheng, Zi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 論文出版年: | 2019 |
| 畢業學年度: | 107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239 |
| 中文關鍵詞: | 接收 、屏東市 、市參議會 、屏東三四事件 |
| 外文關鍵詞: | Take-over, Pingtung City, City Council, Pingtung March 4 Incident |
| 相關次數: | 點閱:204 下載:95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探討的是戰後初期屏東市的政治變遷。日治時期,總督府於1920年以「屏東」取代「阿緱」作為地名,距今已將近百年之久,從最早隸屬高雄州的屏東郡屏東街,到1933年升格為高雄州屏東市,再到戰後1945年底改制為臺灣省屏東市,是當時九個省轄市之一,與戰後由高雄州改制為高雄縣的行政層級是相同的。
這一特殊的歷史階段,肇因於戰後國民政府的軍事接收與行政接管,因此,首先須探討二戰結束前,美國與中國如何規劃佔領與接收臺灣,以及戰後實際的軍事接收行動和行政版圖重整的過程。在地方行政機關建立後,為達成國府實行憲政目標而擬定之計畫,因此,行政長官公署在全臺進行民意代表的選舉,各縣市菁英積極投入下,陸續成立區民代表會、縣市參議會、省參議會。故探討屏東市地方民意代表與民意機構亦是本文之重點。行政長官公署在統治一年四個月後爆發的二二八事件,在屏東市亦發生「三四事件」,市政府與市參議員在事件中的角色更須進一步探討。
This thesis explores the political changes of Pingtung City in the early stage after World War II. During the Japanese Rule Period, the Office of the Governor-General took “Pingtung” as the name of the place in 1920; since then, it has been over one hundred years. At the earliest, Pingtung City was affiliated to Pingtung Street, Pingtung County of Kaohsiung State; not till 1933, it was upgraded to be Pingtung Pingtung City, Kaohsiung State and then it was reorganized as Pingtung City, Taiwan Province in the end of 1945 after the war. At that time, it was one of nine provincial cities with the same administrative level as that of Kaohsiung County, re-organized from Kaohsiung State after the war.
Such a particular historical stage was initiated from the military and administrative take-over of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after World War II. Accordingly, we should first investigate how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planned the occupancy and take-over of Taiwan before World War II ended as well as the postwar process of the actual military take-over action and the reorganization of the administrative territory. After the administrative authorities were built up, the plans were drawn up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national government’s goal of implementing the constitution, so that the administrative executive office held the election of the delegates, in which the elitists of each county and city actively took part. Hence, such councils were set up one by one as the district delegates council, the county and city consultative council and the provincial consultative council. As a consequence, to make an exploration of the local delegates and their authorities of Pingtung City is also one of key issues of this thesis. After the administrative executive office ruled for one year and four months, the 228 Incident broke out and the March 4th Incident also took place in Pingtung City, in which the roles of the city government and the city councilmen have to be even further studied.
一、史料
(一)檔案史料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檔案》。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藏,1945年10月-1947年5月。
(二)檔案史料彙編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
《二二八事件資料選輯(一)》。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年6月。
《二二八事件資料選輯(五)》。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7年6月。
全民日報社主編
《臺灣省首屆參議員名鑑》。臺北:全民日報社,1951年。
屏東市政府編
《屏東市政府工作概況》。屏東:屏東市政府,1947年。
屏東市參議會秘書室編
《臺灣省屏東市參議會第一屆第一、二次大會記錄彙編》。屏東:屏東市參議會秘書室,1947年1月。
《臺灣省屏東市參議會第一屆第三次大會記錄彙編》。屏東:屏東市參議會秘書室,1947年1月。
《臺灣省屏東市參議會第一屆第四次大會記錄彙編》。屏東:屏東市參議會秘書室,1947年6月。
《臺灣省屏東市參議會第一屆第五次大會記錄彙編第二冊》。屏東:屏東市參議會秘書室,1947年7月。
許雪姬主編
《保密局臺灣站二二八史料彙編(一)》。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5年。
《保密局臺灣站二二八史料彙編(二)》。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6年。
陳興唐主編
《臺灣「二‧二八」事件檔案史料》上下卷。臺北:人間出版社,1992年2月。
陳雲林主編
《館藏民國臺灣檔案彙編》第56、57冊。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年12月。
張瑞成編
《臺籍志士在祖國的復臺努力》。臺北:中國國民黨黨史會,1990年6月。
《光復臺灣之籌劃與受降接收》。臺北:中國國民黨黨史會,1990年6月。
《抗戰時期收復臺灣之重要言論》。臺北:中國國民黨黨史會,1990年6月。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印
《二二八事件文獻輯錄》。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1年。
《二二八事件文獻續錄》。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2年。
《二二八事件文獻補錄》。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年。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人事室編
《臺灣省各機關職員錄》。臺北: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人事室,1946年7月。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民政處編行
《臺灣民政第一輯》。臺北: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民政處,1946年5月。
《臺灣省民意機關法令輯覽》。臺北: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民政處,1946年9月。
《臺灣省民意機關之建立》。臺北: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民政處,1946年11 月。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新聞室編
《臺灣暴動事件紀實》。臺北: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新聞室,1947年4月。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編;徐國章譯註
《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第一篇,中譯本‧Ⅰ》。南投:臺灣文獻館,2005年。
薛月順編
《臺灣省政府檔案史料彙編: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時期(一)》。臺北:國史館,1996年。
《臺灣省政府檔案史料彙編: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時期(二)》。臺北:國史館,1998年。
《臺灣省政府檔案史料彙編: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時期(三)》。臺北:國史館,1999年。
(三)政府公報
《臺灣省屏東縣第十八屆縣長選舉選舉公報》。屏東:屏東縣選舉委員會,2018年11月。
(四)報紙
《民報》,1946年4月11日,2版。
《自由時報》,2016年2月28日,A2版。
三、專書
George H. Kerr原著;詹麗茹,柯翠園譯,《重譯校註被出賣的臺灣》。臺北:臺灣教授協會,2014年2月。
王呈祥,《美國駐臺北副領事葛超智與「二二八事件」》。臺北:海峽學術,2009年4月。
王景弘,《強權政治與臺灣:從開羅會議到舊金山和約》。臺北:玉山社,2008年9月。
王建生、陳婉真、陳湧泉合著,《一九四七臺灣二二八革命》。臺北:前衛出版社,1990年。
王御風,《臺灣選舉史》。臺中:好讀,2016年1月。
井出季和太著、郭輝編譯,《日據下之臺政》卷三。臺北:海峽學術,2003年11月。
安倍明義,《臺灣地名研究》。臺北:武陵出版社,1987年。
李筱峯,《臺灣戰後初期的民意代表》。台北:自立晚報,1986年2月。
李筱峰、陳孟絹著,《二二八消失的臺灣菁英2》。臺北:玉山社,2015年2月。
李錦旭主編,《邁向屏東學:認識論、社會結構與社區營造》。臺北:開學文化;屏東:屏東大學,2017年5月。
呂自揚,《打狗・阿猴・林道乾:尋找高雄平埔族的身影》。高雄:河畔,2014年12月。
吳文星,《日據時期在臺「華僑」研究》。臺北:臺灣學生,1991年。
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臺北:正中,1992年。
吳文興等,《高雄地區大觀》。高雄:東壁印務局,1949年3月。
吳巍主編,《南臺灣人物誌》。臺北:東南文化出版社,1956年12月。
近藤正己著;林詩庭譯,《總力戰與臺灣:日本殖民地的崩潰》上。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4年9月。
林木順,《臺灣二月革命》。臺北:前衛出版社,1990年2月。
林孝庭著;黃中憲譯,《意外的國度:蔣介石、美國、與近代台灣的形塑》。新北:遠足文化,2017年3月。
林純美編著,《蕉神吳振瑞回憶錄暨「剝蕉案」真相始末》。臺北:林豐喜出版,1989年9月。
施雅軒,《臺灣的行政區變遷》。臺北:遠足文化,2003年。
侯坤宏,《研究二二八》。臺北:博揚文化,2011年1月。
麥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著,《麥帥回憶錄》。臺北:王家,1988年5月。
章子惠,《臺灣時人誌第一集》。臺北:國光出版社,1947年3月。
陳君愷,《解碼二二八:解開二二八事件處理大綱的歷史謎團》。臺北:玉山社出版事業公司,2013年。
陳俐甫,《禁忌•原罪•悲劇—新生代看二二八事件》。臺北:稻鄉出版社,1990年4月。
陳翠蓮,《派系鬥爭與權謀政治:二二八悲劇的另一面相》。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5年。
陳翠蓮,《重構二二八:戰後美中體制、中國統治模式與臺灣》。新北:衛城出版,2017年2月。
黃秀政、張勝彥、吳文星著,《臺灣史》。臺北:五南,2002年。
張炎憲、李筱峯,《二二八事件回憶錄》。臺北:稻鄉出版社,1989年1月。
張炎憲、高淑媛採訪記錄,《混亂年代的臺北縣參議會(1946-1950)》。臺北縣:北縣文化,1996年。
張炎憲等,《二二八事件責任歸屬研究報告》。臺北: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2006年2月。
張亞中,《二二八事件讀本》。臺北:孫文學校,2019年1月。
曾慶國,《二二八現場:檔案直擊》。臺北:臺灣書房,2010年1月。
曾慶國,《二二八現場:劫後餘生》。臺北:臺灣書房,2010年1月。
照史,《高雄人物評述第二輯》。高雄:春暉出版社,1985年8月。
楊振隆總編輯,《二二八歷史教育與傳承學術論文集》。臺北:二二八基金會,2009年6月。
楊護源,《光復與佔領:國民政府對臺灣的軍事接收》。臺北:獨立作家,2016 年8月。
鄭梓,《本土精英與議會政治—臺灣省參議會史研究(1946-1951)》。臺中:鄭梓,1985年6月。
鄭梓,《戰後臺灣議會運動史之研究—本土精英與議會政治(1946〜1951)》。臺北:華世出版社,1988年3月。
鄭梓,《戰後臺灣的接收與重建:臺灣現代史研究論集》。臺北:新化圖書,1994年。
鄧孔昭編,《二二八事件資料集》。臺北:稻鄉出版社,1991年2月。
劉道義,《為什麼要廢省?—我國行政區的檢討與調整》。臺北:劉道義出版,1997年。
賴澤涵、馬若孟、魏萼合著,羅珞珈譯,《悲劇性的開端—臺灣二二八事變》。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3年2月。
賴澤涵總主筆,《「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4年。
薛化元主編,《臺灣歷史年表終戰篇Ⅰ(1945-1965)》。臺北:業強,1993年。
鍾堅,《臺灣航空決戰》。臺北:麥田,1996年。
蘇新,《憤怒的臺灣》。臺北:時報文化,1993年2月。
蘇全福,《屏東縣鄉賢傳略(增訂本)》。屏東:錦繡中華企業社,2010年6月。
四、地方志
古福祥纂修
《屏東縣志稿》卷一〈地理志〉。屏東:屏東縣文獻委員會,1962年12月。
《屏東縣志》卷首〈大事記〉。屏東:屏東縣文獻委員會,1965年7月。
《屏東縣志》卷三〈政事志・行政篇〉。屏東:屏東縣文獻委員會,1969年5月。
王世慶編纂
《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七〈政治志・建置沿革篇〉。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1年6月。
李汝和主修
《臺灣省通志》卷三〈政事志・地方自治篇〉。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0年6月30日。
《臺灣省通志》卷十〈光復志・光復準備篇〉。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0年6月30日。
陳子波、賴建銘纂修
《高雄縣志稿政事志民政篇上冊》。高雄:高雄縣文獻委員會,1962年12月。
陳其南著
《重修屏東縣志》緒論篇(上冊)〈地方知識建構史〉。屏東:屏東縣政府,2014年11月。
黃典權總編纂
《重修屏東縣志》卷三〈政事志・選舉篇》。屏東:屏東縣政府,1998年11月。
《重修屏東縣志》卷六〈人物志〉。屏東:屏東縣政府,1997年10月。
五、期刊論文、單篇論文
J. B. Jacobs原著,陳俐甫.夏榮和合譯,〈臺灣人與中國國民黨1937-1945—臺灣「半山人」的起源〉,《臺灣風物》第40卷第2期,臺北:臺灣風物雜誌社,1990年6月,頁17-52。
王俊昌,〈見證臺灣地方自治史—從基隆街協議會到基隆市議會〉,《檔案季刊》第11卷第2期,臺北:檔案管理局,2012年6月,頁40-55。
王御風,〈從日治屏東市(街)議員看社會領導階層之變遷(1920-1945)〉,《屏東文獻》第11期,屏東:屏東縣政府,2007年12月,頁51-83。
王御風,〈地方學的發展與挑戰〉,《思與言》第49卷第4期,臺北:思與言雜誌社,2011年12月,頁31-55。
朱浤源、黃文範,〈葛超智在二二八事件中的角色〉,《二二八事件六十週年紀念論文集》,臺北:臺北二二八紀念館,2008年3月,頁423-462。
杜正宇,〈日治時期的「高雄」飛行場研究〉,《高雄文獻》第1卷第2期,高雄: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2011年9月,頁93-121。
杜正宇,〈日治下臺南永康機場的時空記憶〉,《臺灣文獻》第63卷第1期,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12年3月,頁229-284。
杜正宇,〈日治下的臺南機場〉,《臺南文獻》創刊號,臺南:臺南市政府文化局,2012年7月,頁27-54。
杜正宇、謝濟全,〈盟軍記載的二戰臺灣機場〉,《臺灣文獻》第63卷第3期,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12年9月,頁339-397。
杜正宇、傅朝卿,〈日、臺飛行場的源流與空間配置:1910至40年代〉,《臺灣文獻》第65卷第3期,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14年9月,頁221-265。
杜正宇、丁文婷,〈臺南地區日軍飛行場的空間配置與軍事遺跡〉,《臺南文獻》第6輯,臺南:臺南市政府文化局,2014年12月,頁43-74。
李國銘,〈十七世紀中葉屏東平原的村落與記事〉,收入《族群、歷史與祭儀:平埔研究論文集》,臺北縣:稻鄉,2004年,頁35-71。
李筱峰,〈「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與陳儀的對策〉,收入陳琰玉、胡惠玲編,《二二八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1)》,臺北:二二八民間研究小組,1992年,頁167-194。
李筱峰,〈戰後初期臺灣社會的文化衝突〉,收入張炎憲、李筱峰、戴寶村主編,《臺灣史論文精選》下,臺北:玉山社,1996年,頁273-302。
李鎧揚,〈1920年後臺灣地方行政中街庄議會的運作〉,《臺灣學研究》第19期,新北:國立臺灣圖書館,2016年1月,131-170。
吳沁昱,〈戰後初期新竹政治的活動—以新竹市參議會為中心(1946-1950)〉,《竹塹文獻》第58期,新竹:新竹市政府文化局,2014年12月,頁144-161。
吳乃德、陳明通,〈政權轉移和菁英流動:臺灣地方政治菁英的歷史形成〉,收入張炎憲、李筱峰、戴寶村主編,《臺灣史論文精選》下,臺北:玉山社,1996年,頁351-385。
利天龍,〈日治時期屏東公園的創設、管理與地景變遷〉,《屏東文獻》第19期,屏東:屏東縣政府,2015年12月,頁3-84。
卓文義,〈中國空軍在臺接收與轉進臺灣〉,《筧橋學報》第1期,高雄:空軍軍官學校,1994年11月,頁3-18。
林玉茹,〈1945年以來臺灣學者臺灣史研究的回顧—課題與研究趨勢的討論(1945〜2000)〉,《臺灣史料研究》第21號,臺北:財團法人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2003年9月,頁2-33。
林品秀,〈葛超智與臺灣〉,《檔案季刊》第10卷第1期,臺北:檔案管理局,2011年3月,頁28-39。
洪志銘,〈屏東地名由來〉,《屏東文獻》第2期,屏東:屏東縣政府,2000年12月,頁31-34。
洪致文,〈二戰時期日本海陸軍在臺灣之飛行場〉,《臺灣學研究》第12期,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2011年12月,頁43-64。
洪敏麟,〈二二八事件與白色恐怖事件在中部〉,《中縣文獻》第10期,臺中:中縣文化局,2004年6月,頁51-92。
侯坤宏,〈情治單位在二二八事件中的角色〉,收入李旺台總編輯,《二二八事件新史料學術論文集》,臺北: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2003年,頁18-52。
馬有成,〈戰後初期國府接管臺灣之籌畫〉,《臺灣風物》第59卷第4期,臺北:臺灣風物雜誌社,2009年12月,頁9-62。
馬有成,〈臺灣受降籌備組織:臺灣前進指揮所之研究〉,《臺灣史料研究》第40期,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2012年12月,頁24-68。
翁嘉禧,〈二二八事件時期臺灣經濟政策的特質及其影響〉,收入高雄市文獻委員會編,《紀念二二八事件60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高雄市文獻會,2008年,頁117-149。
翁嘉禧,〈二二八事件時期臺灣經濟危機之探討〉,收入楊振隆總編輯,《二二八歷史教育與傳承學術論文集:二二八事件62週年學術研討會》,臺北:二二八基金會,2009年6月,頁295-325。
陳文樹,〈屏東空軍基地和民用機場的沿革變遷〉,《屏東文獻》第15期,屏東:屏東縣政府文化局,2011年12月,頁140-153。
陳佳宏,〈二戰結束前後「半山」權力角色之分析〉,收入黃煌雄編,《三代臺灣人:百年追求的現實與理想》,新北:遠足文化,2017年10月,頁205-243。
陳芳明,〈「四十二條政治要求」的再閱讀〉,收入高雄市文獻委員會編,《紀念二二八事件60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高雄市文獻會,2008年,頁221-235。
陳亮州,〈光復初期的高雄縣參議會—以檔案管理局管有檔案為例〉,《檔案季刊》第11卷第2期,台北:檔案管理局,2012年6月,頁28-39。
陳若蘭,〈臺灣初次地方選舉:日本殖民政府的制度性操作〉,《臺灣史研究》第22卷第3期,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5年9月,頁139-175。
陳翠蓮,〈三民主義青年團與戰後台灣〉,《法政學報》第6期,1996年7月,頁71-88。
陳儀深,〈論臺灣二二八事件的原因〉,收入陳琰玉、胡惠玲編,《二二八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1)》,臺北:二二八民間研究小組,1992年,頁27-75。
陳儀深,〈再探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關於其政治立場與角色功能的評估〉,收入張炎憲、陳美容、楊雅慧編,《二二八事件研究論文集》,臺北:財團法人吳三連史料基金會,1998年,頁153-168。
陳儀深,〈臺灣主體、中國屬島、或其他?—論葛超智《被出賣的臺灣》所揭露美國對臺政策〉,《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83期,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4年,頁133-156。
莊忠山,〈日治時期高雄州之政界人物(上)〉,《高市文獻》第23卷第1期,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2010年3月,頁56-94。
許雪姬,〈葉郭一琴女士訪問記錄〉,《口述歷史》第三期,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年2月,頁285-288。
許雪姬,〈臺灣光復初期的民變:以嘉義三二事件為例〉,收入賴澤涵主編,《臺灣光復初期歷史》,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院研究所,1993年11月,頁169-222。
許雪姬,〈二二八事件時高雄市的綏靖〉,收入黃俊傑編,《高雄歷史與文化論集》,高雄:財團法人陳中和翁慈善基金會,1994年4月,頁163-197。
許雪姬,〈高雄二二八事件真相再探〉,收入高雄市文獻委員會編,《紀念二二八事件60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高雄市文獻會,2008年,頁171-214。
許登源,〈二‧二八前夕的臺灣經濟〉,收入陳映真總編輯,《2.28六十週年特輯》,臺北:人間,2007年,頁70-92。
國史館編,〈謝東閔傳〉,收入於《國史擬傳第十輯》,臺北縣新店市:國史館,2001年。
曾令毅,〈「航空南進」與太平洋戰爭:淡水水上機場的設立與發展〉,《臺灣文獻》第63卷第2期,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11年6月,頁141-190。
曾令毅,〈二次大戰前日軍在臺航空兵力發展之初探〉,《臺灣國際研究季刊》第8卷第2期(臺北:2012年夏季號),頁69-90。
曾令毅,〈殖民地臺灣在日本帝國航空圈的位置與意義:以民航發展為例(1936-1945)〉,《臺灣文獻》第63卷第3期,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12年9月,頁41-87。
曾令毅,〈戰後初期中國空軍在臺灣的接收與派系鬥爭(1945-1947)〉,《臺灣文獻》第66卷第3期,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2015年9月,頁5-52。
黃克武、洪溫臨,〈悲劇的歷史拼圖:金山鄉二二八事件之探析〉,《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36期,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1年12月,頁1-44。
黃富三,〈「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與二二八事件〉,收入賴澤涵主編,《臺灣光復初期歷史》,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院研究所,1993年11月,頁127-168。
楊護源,〈終戰後臺灣軍事佔領接收的籌備準備〉,《高雄師大學報》第37期,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2014年,頁1-16。
楊護源,〈〈臺灣省收復計畫大綱〉與〈臺灣省佔領計畫〉的簡介與史料價值〉,《臺灣史料研究》第44期,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2014年12月,頁88-96。
楊護源,〈國民政府對臺灣的軍事接收:以軍事接收委員會為中心〉,《臺灣文獻》第67卷第1期,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16年3月31日,頁39-79。
楊護源,〈二戰前後臺灣接收和軍事佔領的論述與籌劃〉,《高雄師大學報》第40期,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2016年12月,頁1-20。
楊護源,〈戰後臺灣軍事接收新局的開展:從日軍遣返到台灣軍事設施會議〉,《臺灣史料研究》第47期,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2016年6月,頁29-55。
歐素瑛,〈二二八事件期間縣市首長的角色與肆應〉,《臺灣史研究》第21卷第4期,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4年12月,頁57-103。
歐素瑛,〈二二八事件中縣市參議會的角色與肆應〉,收入許雪姬主編,《七十年後的回顧:紀念二二八事件七十週年學術論文集》,2017年12月,頁335-395。
鄭志敏,〈二二八事件與高雄地區的醫界人士〉,收入高雄市文獻委員會編,《紀念二二八事件60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高雄市文獻會,2008年,頁13-53。
鄭志敏,〈從「市參議員」到「悽慘議員」—論二二八事件前後的第一屆高雄市參議員〉,收入楊振隆編,《二二八歷史教育與傳承學術論文集》。臺北:二二八基金會,2009年6月,頁393-459。
鄭梓,〈抗戰時期對於「收復臺灣」之輿論反映〉,收入《臺灣史研究暨史料發掘研討論文集》。高雄:中華民國臺灣史蹟研究中心,1986年11月,頁11-40。
鄭梓,〈戰後臺灣省制之變革—從行政長官公署到臺灣省政府(1945-1947)〉,《思與言》第26卷第1期,臺北:思與言雜誌社,1988年5月,頁133-146。
鄭梓,〈國民政府對於「收復臺灣」之設計—臺灣接管計劃之草擬、爭議與定案〉,《東海大學歷史學報》第9期,臺中:東海大學歷史學系,1988年7月,頁191-213。
鄭梓,〈復臺前夕祖國派臺籍人士的最後言論與主張—以「臺灣民聲報」為中心的初步分析〉,收入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編輯,《臺灣史研究暨史蹟維護研討會論文集》,臺南:臺南市政府,1990年6月,頁69-96。
鄭梓,〈戰後臺灣行政體系的接收與重建—以行政長官公署為中心之分析〉,《思與言》第29卷第4期,臺北:思與言雜誌社,1991年12月,頁217-259。
鄭梓,〈戰後北臺灣地方政制之變革—以「臺北州」到「臺北縣」為例〉,《臺灣史研究》第6卷第1期,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00年9月,頁93-131。
鄭梓,〈戰後臺灣地方與中央關係之演進與轉折—從「光復邊區」到「反共中樞」(1945-1950)〉,收入《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第五屆討論會》。臺北:國史館,2000年12月,頁2025-2052。
鄭梓,〈試探南瀛地區近代「行政建制」之變革:從戰前「臺南州」到戰後「臺南縣市」的歷史轉折〉,收入《南瀛的歷史、社會與文化》,臺南:南縣府,2008年4月,頁37-75。
鄭梓,〈圖文解構:戰後臺灣政權轉移的關鍵時刻〉,收入《第三屆「歷史上的民眾與社會」暨慶賀呂士朋教授米壽學術研討會》。臺中:東海大學歷史系,2014年9月,頁1-30。
鄭梓,〈重返1945:再探終戰之際首批國軍如何登陸臺澎〉,收入《臺灣與抗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15年10月,頁1-39。
鄭梓,〈戰後臺灣的接收、復員與重建—從行政長官公署到臺灣省政府〉,收入呂芳上主編,《戰後初期的臺灣(1945-1960s)》。臺北:國史館,2015年10月,頁003-044。
鄭喜夫,〈臺灣行政區劃之沿革〉,《中國地方自治》第52卷第8期,臺北:中國地方自治編輯委員會,2000年,頁4-38。
蔡秀美,〈二二八事件期間中部縣市政府之肆應與處置〉,收入許雪姬主編,《七十年後的回顧:紀念二二八事件七十週年學術論文集》,2017年12月,頁397-448。
蕭聖鐵,〈臺灣二二八事件的經濟與文化背景:社會期望理論之應用〉,收入陳琰玉、胡慧玲編,《二二八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1)》,臺北:二二八民間研究小組,1992年,頁77-113。
顏清梅,〈光復初期臺灣米荒問題初探〉,收入賴澤涵主編,《臺灣光復初期歷史》,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院研究所,1993年11月,頁79-105。
蘇瑤崇,〈論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軍事佔領體制」與其問題〉,《臺灣文獻》第60卷第2期,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9年6月,頁1-43。
蘇瑤崇,〈二戰中美軍攻臺計畫〉,收入《第三屆臺灣近代戰爭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高雄市關懷臺籍老兵文化協會,2013年10月,頁1-25。
蘇瑤崇,〈戰後臺灣米荒問題新探(1945-1946)〉,《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集刊》第86期,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4年12月,頁95-134。
蘇瑤崇,〈論戰後(1945-1947)中美共同軍事佔領臺灣的事實與問題〉,《臺灣史研究》第23卷第3期,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6年9月,頁85-124。
六、學位論文
王御風,《近代臺灣地方議會與領導階層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1920- 1960)》。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6月。
吳勇正,《戰後臺灣戶政變革之研究—從「接收復員」到「清鄉戒嚴」(1945-1949)》。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6月。
許雄飛,《屏東市眷村之沿革與變遷—以大鵬七村、凌雲三村為例》。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陳咨仰,《戰後臺灣地區海軍的接收與重建(1945-1946)》。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碩士論文,2012年6月。
蔡森益,《二戰前後屏東市空間發展模式之比較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6月。
蔡錫謙,《日治時期屏東市街都市與建築發展之歷程》。新竹:私立中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1月。
蘇聖雄,《「奸黨煽惑」—蔣中正對二二八事件的態度與處置》。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6月。
七、工具書
許雪姬總策劃,《臺灣歷史辭典》。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年。
張炎憲主編,《二二八事件辭典》。臺北縣新店市:國史館;臺北市:二二八基金會,208年2月。
張炎憲主編,《二二八事件辭典》別冊。臺北縣新店市:國史館;臺北市:二二八基金會,2008年2月。
八、網路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檔案資料庫」,網址:
http://www.th.gov.tw/digital/digital.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