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王天一
Wang, Tian-Yi
論文名稱: 論中止犯之己意判斷——從失敗未遂到己意學說
On the Judgment of the Discontinued Crime’s Voluntariness—From Failed Attempt to Voluntariness Theories
指導教授: 王效文
Wang, Hsiao-Wen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社會科學院 - 法律學系
Department of Law
論文出版年: 2020
畢業學年度: 10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348
中文關鍵詞: 中止犯己意失敗未遂中止動機
外文關鍵詞: Discontinued Crimes, Voluntariness, Failed Attempt, Discontinued Motive
相關次數: 點閱:132下載: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在中止犯的研究中,最為值得討論,也是問題最多的,就是犯罪中止的己意問題。但現有的己意學說數量總計十數種之多,彼此關係錯綜複雜,增加了己意認定的難度。面對這種複雜的情況,有必要對現有的己意研究重新加以整理,依循科學的研究路徑,先對法國、德國、日本、台灣以及中國大陸刑法典中的未遂立法加以分析,再將排除中止意思的失敗未遂情形從己意判斷中剔除,最後系統整理與綜合現有的心理說與規範說兩派己意認定學說,最終選擇更為合理的己意解釋學說,為中止犯的認定提供幫助。
    首先,從立法沿革看來,中止犯的條文經歷了從學理推導到立法明文規定的發展過程。未遂立法先於中止犯立法而產生。法國共和暦4年(1796年)法律首次創設了未遂條款,但直到1810年《法國刑法典》為止,中止犯還只能從條文規定的對立面中推導得出。德國立法者在1871年 《帝國刑法典》第46條中,首次明文規定了不可罰的未遂類型,然而己意尚只能從法條文字中推導得出。之後的1975年的第二刑法修正案制定了全新的中止犯條款,不但將法條名稱定為中止,而且明文規定「己意」作為中止犯的成立要件。
    作為繼受法國家,日本舊刑法的未遂條文融合了共和暦4年(1796年)法律、《拿破崙刑法典》以及1871年德國《帝國刑法典》等多部法律的內容,但其中並未獨立的設置中止犯條文。而在1907年《日本刑法典》(日本現行刑法)中則增加了中止犯的規定,並將己意明文規定為中止犯的成立要件。受日本刑法影響甚深的《欽定大清刑律》亦採用了明文規定的己意的立法方式。在民國建立之後,自1912年《暫行新刑律》至1935年《中華民國刑法》,雖然刑法典歷經了多次修改,但仍繼續使用「己意」一詞,並沿用了《欽定大清刑律》中止犯規定的基本框架。即便2005年台灣立法者參考1975年德國刑法第24條,而對《中華民國刑法典》的中止犯規定進行了全面的修正,中止犯條文的變化也主要表現在增加準中止與共犯中止的規定方面。中國大陸於1979年公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其中止犯的規定在內容上與2005年修法之前的《中華民國刑法》相類似,不同之處在於該條文中未使用「己意」而是採用「自動」。1997年以刑法修正案名義所頒布的、實質意義上的新刑法典, 繼續使用「自動」一詞,但其實質含義與己意並無不同。
    其次,中止犯減免刑罰的規定是各國刑法典中止犯規定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而減免刑罰的依據則可決定包括己意在內的中止犯成立要件的範圍,因此在將中止犯認定為個人解除/減免刑罰要件之後,還需要對中止犯減免刑罰的根據加以確定。在比較諸多學說之後,本文認為刑罰目的說更為合理,可以在己意判斷時發揮補充作用。
    再次,在界定行為人是否己意實行中止行為之前,需要先判斷行為人是否具有中止意思。針對這種排除中止犯成立的情況,理論上將其稱為失敗未遂。失敗未遂並非一個新近創設的概念,其最初的理論源頭可追溯至17世紀法國刑法理論中的delictum perfectum。在失敗未遂引入德國學界之後,歷經幾代學者的闡釋,尤其是Schmidhäuser和Roxin所重新進行的理論建構,它的含義從客觀上未發生犯罪結果,轉變為主觀上認為犯罪無法既遂。失敗未遂所排除的中止意思包括放棄意思與防止意思,換言之,失敗未遂既可以出現於未了未遂,也可以出現於既了未遂之中。又因為失敗未遂的成立必須要在時間上加以限定,則由此可以順帶解決文獻上已有諸多討論的可重複實行的犯行成立能否成立中止犯的問題。本文認為採取個別舉動說更符合現實情況,即將行為人每一次主觀上認識到犯罪目的無法實現均認定為失敗未遂,排除中止犯的成立。在失敗未遂最後章節,另外提出三種失敗未遂的類型:無法實現犯罪構成要件、犯罪對象與犯罪目的不一致、行為對象低於預期,以便於失敗未遂在教學與司法實務中的運用。
    最後,本文認為己意心理說之下的質量標準說更為合理。該說首先以自主他主動機對己意做質的劃分,並以中止動機的強度來確定自主與他主的界限。但在質量標準說誕生之時,尚未出現主觀的失敗未遂概念。因此現在我們完全可以用失敗未遂替換原學說中因「絕對的不可能」而被歸入非己意中止的部分。修正後的學說既將失敗未遂與己意判斷連結起來,又同時完全符合規範目的的要求。

    This essay is about the definition of the voluntariness of the discontinuation of a crime. It examines the state of attempt legislation in various contries, and analyzes the evolution of failed attempt concept, defining its meaning and category, applying it into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voluntariness of the discontinuation of a crime. Comparing with dozens of voluntariness theory, the psychological quality-quantity standard theory is the most reasonable. On the quality level, the theory emploies the autonomous and heteronomous motivation to make a distinction between voluntary and unvoluntary discontinuation. And on the quantity level, puts the intensity of discontinuation’s motive into practice. Moreover, the subjective failed attempt concept can be added to the quality-quantity standard theory, to make a connection between failed attempt concept and voluntariness theory. In the meantime, it also adjusts to the requirement of normative purpose.

    緒論 1 第一章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章 研究路徑與方法 2 第三章 論文架構 3 第一編 中止己意的實定法背景——立法條文與理由 5 第一章 未遂立法沿革考察——以法國、德國、日本、台灣、中國大陸為例 5 第一節 法國未遂條文的立法沿革 5 第一項 1791年《法國刑法典》 5 第二項 共和暦4年(1796年)法律 6 第三項 1810年《法國刑法典》 (《拿破崙刑法典》) 7 第四項 小結 9 第二節 德國未遂條文的立法沿革 10 第一項 1871年《帝國刑法典》 10 第一款 立法背景 10 第二款 未遂立法規定 10 第三款 小結 14 第二項 1975年刑法典 15 第一款 修法背景 15 第二款 未遂立法規定 17 第三款 小結 28 第三節 日本未遂條文的立法沿革 29 第一項 1880年(明治13年)《日本刑法典》 29 第一款 立法背景 29 第二款 未遂立法規定 31 第三款 小結 35 第二項 1907年(明治40年)《日本刑法典》 35 第一款 修法背景 35 第二款 未遂立法規定 36 第四節 晚清至民國未遂條文的立法沿革 40 第一項 1911年《欽定大清刑律》 40 第一款 未遂立法規定 40 第二款 小結 42 第二項 1912年《暫行新刑律》 42 第三項 1928年《中華民國刑法》 44 第一款 修法背景 44 第二款 未遂立法規定 46 第三款 小結 51 第四項 1935年《中華民國刑法》 51 第一款 修法背景 51 第二款 未遂立法規定 52 第三款 小結 56 第五項 2005年修正《中華民國刑法》 56 第一款 未遂立法規定 57 第二款 小結 62 第五節 中國大陸未遂條文的立法沿革 62 第一項 197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63 第一款 立法背景 63 第二款 未遂立法規定 66 第三款 小結 80 第二項 199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80 第一款 修法背景 81 第二款 未遂立法規定 82 第六節 總結 88 第二章 中止犯減免刑罰根據與己意之關係 90 第一節 問題的提出 90 第二節 中止犯在犯罪階層中的位置 90 第三節 中止犯減免刑罰之根據 92 第四節 本文觀點:刑罰目的說作為己意學說的補充 93 第二編 己意判斷的前置階段——失敗未遂 96 第一章 失敗未遂的概念變遷 96 第一節 前言 96 第二節 客觀失敗未遂的產生與發展 98 第一項 失敗未遂的起源:delictum perfectum 98 第二項 義大利刑法學說中的失敗犯罪:delitto frustrato 102 第三項 法國刑法中的犯罪失敗:délit manqué 103 第四項 德國刑法學說中的失敗未遂:v. Feuerbach~v. Liszt 105 第一款 v. Feuerbach──未遂行為的三階段劃分 105 第二款 v. Liszt的客觀失敗未遂概念 107 第一目 1881年第1版教科書 107 第二目 1919年第21、22版教科書 109 第三目 1932年第26版教科書 110 第三節 失敗未遂從客觀向主觀過渡 111 第一項 Otto——失敗未遂與主觀認知的初步關聯 111 第二項 Hruschka──主觀失敗的未遂概念的建立 114 第一款 失敗的未遂概念提出及意義 114 第二款 失敗的未遂排除中止犯成立之原因 116 第三款 失敗的未遂之類型 118 第四款 理論貢獻與存在問題 119 第四節 主觀失敗未遂的最終形成 121 第一項 Schmidhäuser── 失敗未遂概念的簡化 121 第一款 內容概述 121 第二款 評價——概念簡化所帶來的問題 123 第二項 Roxin── 失敗未遂論述的集大成 125 第一款 Roxin失敗未遂的理論建構 125 第一目 失敗未遂定義與排除中止犯成立的原因 125 第二目 失敗未遂的類型 126 第三目 對放棄可重複實行犯罪問題的改造 129 第四目 否定既了失敗未遂 130 第二款 Roxin失敗未遂學說的影響 131 第五節 小結 133 第二章 失敗未遂內涵的再闡釋 136 第一節 失敗未遂概念在台灣的傳播 136 第二節 失敗未遂排除中止犯成立的原因 137 第一項 排除己意 138 第二項 排除中止行為 138 第三項 排除中止意思 140 第一款 中止意思的內涵 140 第二款 中止意思與己意的區分 143 第三款 關於排除中止意思的不同學說 144 第一目 排除放棄意思 145 第二目 排除放棄意思與防止意思 147 第四項 本文觀點 148 第一款 應當認可既了未遂的失敗 149 第二款 客體錯誤不妨礙失敗未遂的成立 151 第三節 失敗未遂成立的限定條件 152 第一項 失敗未遂中的時間因素 152 第二項 從時間因素到可重複的實行行為 153 第一款 時間因素、行為數與中止行為 153 第二款 「放棄可重複實行的犯行」辨析 155 第三項 可重複的實行行為學說評介 158 第一款 犯罪計畫說 158 第一目 RGSt 39, 220(1906年)160 第二目 RGSt 43, 137(1909年) 161 第三目 BGHSt 4, 180(1953年) 162 第四目 BGHSt 10, 129(1956年)164 第五目 BGHSt 14, 75(1960年) 166 第六目 BGHSt 22, 176(1968年) 169 第七目 BGHSt 22, 330(1969年) 170 第八目 小結 172 第九目 評價 173 第二款 中止臨界說 175 第一目 BGHSt 31, 170(1982年) 176 第二目 BGHSt 33, 295(1985年)178 第三目 BGHSt 34, 53(1986年) 180 第四目 BGHSt 35, 90(1987年) 183 第五目 BGHSt 36, 224(1989年)184 第六目 BGHSt 40, 304(1994年)186 第七目 評價 187 第三款 整體衡量說(實行臨界說)187 第一目 BGHSt 40, 75(1994年) 188 第二目 BGHSt 41, 368(1995年)189 第三目 BGHSt 43, 381(1997年) 189 第四目 評價 192 第四款 個別舉動說 194 第一目 內容 194 第二目 評價 195 第五款 修正的個別舉動說 199 第六款 修正的整體衡量說(Roxin)200 第一目 內容 201 第二目 評價 202 第七款 綜合說 203 第一目 內容 203 第二目 評價 205 第八款 犯罪手段說 205 第一目 內容 206 第二目 評價 207 第九款 小結 208 第四節 對失敗未遂否定說的反駁 210 第一項 反對失敗未遂的理由 210 第二項 對否定說的否定 211 第三章 失敗未遂的類型 213 第一節 無法實現犯罪構成要件 214 第一項 事實上的不可能 214 第二項 法律上的不可能 215 第二節 行為對象與犯罪目的不一致 219 第一項 行為對象是人 219 第二項 行為對象是物 220 第三節 行為對象低於預期 222 第一項 數量/數額低於預期 222 第一款 RGSt 24, 222(1893年)/RGSt 55, 66(1920年) 222 第二款 RGSt 70, 1(1935年)224 第三款 BGHSt 4, 56(1953年)225 第四款 判決評釋與補充 227 第二項 質量低於預期 230 第一款 RGSt 45, 6(1911年)230 第二款 BGHSt 13, 156(1959年) 231 第一目 案情簡介 231 第二目 判決評釋 231 第三項 行為對象低於預期的特殊情況 233 第四項 小結 235 第三編 己意判斷的核心——學說爭鳴與選擇 237 第一章 失敗未遂與非己意中止的關係 237 第二章 己意的德國重要實務判決整理 238 第一節 概述 238 第二節 行為人心理判斷 238 第一項 帝國法院時期判決 238 第一款 RGSt 16, 182(1887年) 238 第二款 RGSt 37, 402(1905年)239 第一目 判決簡介 239 第二目 判決評價 241 第三款 RGSt 38, 402(1905年)242 第四款 RGSt 54, 326(1920年)243 第五款 RGSt 57, 278(1923年)244 第六款 RGSt 65, 145(1931年)245 第二項 聯邦最高法院時期判決 246 第一款 BGHSt 21, 216(1967年)246 第二款 BGHSt 35, 184(1988年)247 第三款 BGH NStZ 1994, 428 248 第三節 規範目的判斷 249 第一項 帝國法院時期——RGSt 47, 74(1913年)249 第二項 聯邦最高法院時期——BGHSt 9, 48(1956年)251 第三章 己意界定的學說分歧 254 第一節 己意心理說概覽 255 第一項 客觀說 255 第一款 內容:外部障礙與主觀意思的二分判斷法 255 第二款 評價:根據客觀事實判斷行為人主觀內容 257 第二項 純主觀說 258 第一款 內容:以行為人主觀心理狀態判斷己意 258 第二款 評價:未考慮行為人心理狀態的量變 261 第三項 行為人利益說 262 第一款 內容:建立個人利益與己意的正相關聯繫 262 第二款 評價:利益與行為人心理分屬不同的評價階層 264 第四項 自主、他主說 265 第一款 內容:己意=自主,非己意=他主 265 第二款 評價:只是對己意進行語詞替換 266 第五項 一般人經驗說 266 第一款 內容:以一般人作為己意判斷的尺度 266 第二款 評價:淪為法官經驗說 270 第六項 質量標準說 272 第一款 內容:自主/他主動機+中止動機強度 272 第二款 評價:修正後即可採納的己意判斷學說 276 第一目 用失敗未遂理論加以修正 276 第二目 質量標準說的具體應用 277 第七項 限定的主觀說 278 第一款 內容:心理判斷與倫理相結合 278 第二款 評價:倫理取代心理,與規範目的相混淆 281 第八項 逐步判斷說(張明楷) 282 第一款 內容:限定主觀說、純主觀說、一般人經驗說分階段適用 282 第二款 評價:各學說判斷標準無法調和 284 第九項 小結 284 第一款 己意判斷心理說內容概要 284 第二款 本文見解 286 第十項 心理說的反對意見概述 286 第一款 心理說標準不確定 287 第二款 心理說無法與中止犯立法目的/解除刑罰的原因相關聯 287 第三款 規範說不違反罪刑法定原則 288 第三節 己意規範說概覽 288 第一項 法道德說(Bockelmann)289 第一款 內容:成立己意需符合法道德 289 第二款 評價:「法道德」判斷標準模糊 290 第二項 犯罪意志說 291 第一款 內容:建立犯罪意志強度與己意的負相關 291 第二款 評價:未能提出新見解 292 第三項 犯罪者理性說 292 第一款 內容:建立犯罪者理性與己意的負相關 292 第二款 評價:「犯罪者理性」無法確定 299 第四項 法震撼效果說 301 第一款 內容:建立法震撼效果與己意的負相關關係 301 第二款 評價:未考慮量變因素 302 第五項 重返合法道路說 (Ulsenheimer)/衝突可靠理論 (Walter) 303 第六項 小結 305 第一款 己意判斷規範說內容概要 305 第二款 本文見解 306 第七項 規範說的理論缺陷 306 第一款 違反罪刑法定原則 306 第二款 存在循環論證的嫌疑 307 第三款 無法與倫理性相分離 308 第四款 判斷標準更加難以把握 309 第五節 混合說 310 第一項 心理與規範折衷說 310 第一款 舊折衷說 310 第二款 新折衷說(張鵬) 312 第三款 評價 313 第二項 「獨立」學說 314 第一款 不法罪責說 (Jakobs) 314 第二款 民法規範說 (Herzberg) 315 第三款 罪責原則說 (Jäger) 316 第四款 人格態度說(團藤重光) 318 第五款 評價 319 第四編 結語 320 參考文獻 329 一、中文部分 329 (一)專書 329 (二)學位論文 333 (三)期刊論文與專書論文 333 (四)網路資料 337 (五)立法資料 338 (六)詞典 338 二、外文部分 339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一)專書
    1. A.H.特拉伊寧著,薛秉忠、盧佑先、王作富、沈其昌譯,犯罪構成的一般學說,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58年。
    2. B.M.契希克瓦節主編,中央人民政府法制委員會編譯室、中國人民大學刑法教研室譯,蘇維埃刑法總則,北京:法律出版社,1955年。
    3. 大谷實著,黎宏譯,刑法總論 新版第二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
    4. 大塚仁著,馮軍譯,刑法概說(總論)第三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
    5. 川端博著,余振華譯,刑法總論二十五講,臺北:元照,1999年。
    6. 中央政法幹部學校刑法刑事訴訟法教研室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講義,北京:群眾出版社,1982年。
    7. 今井嘉幸著,李大釗、張潤之譯,中國國際法論,東京:秀光舍,1915年。
    8. 王作富,中國刑法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8年。
    9. 王皇玉,刑法總則,4版,臺北:新學林,2018年。
    10. 王覲,中華刑法論,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2005年。
    11. 丘宏達著、陳純一修訂,現代國際法,修訂3版,臺北:元照,2017年 。
    12. 甘添貴,刑法總論講義,臺中:作者自版,1988年。
    13. 甘添貴,刑法之重要理念,臺北:瑞興,1996年。
    14. 甘添貴、謝庭晃,捷徑刑法總論(修訂版),臺北:作者自版,2006年。
    15. 朱榮華主編,各國刑法比較研究,武漢:武漢出版社,1995年。
    16. 米鐵男,特拉伊寧的犯罪論體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
    17. 西田典之著,劉明祥、王昭武譯,日本刑法總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
    18. 何勤華主編,法國法律發達史,新北:韋伯文化,2004年。
    19. 何勤華主編,德國法律發達史,臺北:韋伯文化,2004年。
    20. 克勞斯•羅克辛著,王世洲等譯,德國刑法學總論. 第2卷,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年。
    21. 李立眾,犯罪未完成形態適用,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2年。
    22. 李在祥著,韓相敦譯,韓國刑法總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
    23. 李秀清、何勤華,外國法與中國法:20世紀中國移植外國法反思,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
    24. 李海東主編,日本刑事法學者(上),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年。
    25. 邢志人,犯罪預備研究,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01年。
    26. 阮齊林,刑法學,3版,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1年 。
    27. 周光權,刑法總論,3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年 。
    28. 周冶平,刑法總論,5版,臺北:作者自版,1972年 。
    29. 岡田朝太郎口述,熊元翰編、張勇虹點校,刑法總則,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
    30. 松原芳博著,王昭武譯,刑法總論重要問題,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4年。
    31. 林山田,刑法通論(上),增訂10版,臺北:作者自版,2008年 。
    32. 林山田,刑罰學,臺北:臺灣商務,1992年。
    33. 林亞剛,刑法學教義(總論),2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 。
    34. 林東茂,一個知識論上的刑法學思考,2版,臺北:五南,2001年。
    35. 林東茂,一個知識論上的刑法學思考,3版,臺北:五南,2007年。
    36. 林東茂,刑法總則,臺北:一品,2018年。
    37. 林鈺雄,新刑法總則,6版,臺北:元照,2018年 。
    38. 牧野英一著,陳澤承譯,日本刑法通義,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
    39. 金日秀、徐輔鶴著,鄭軍男譯,韓國刑法總論:第11版,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年。
    40. 俞寬賜,國際法新論,臺北縣:啓英文化,2002年。
    41. 前田雅英著,曾文科譯,刑法總論講義,6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
    42. 柯葛壯主編,新中國刑事法60年,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9年。
    43. 柯耀程,刑法釋論 I,臺北:一品文化,2014年。
    44. 徐逸仁,故意犯罪階段形態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2年。
    45. 袁彬,準中止犯研究,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5年。
    46. 馬克昌主編,犯罪通論,3版,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9年。
    47. 馬克昌,比較刑法原理:外國刑法學總論,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年。
    48. 高銘暄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孕育和誕生:一個工作人員的札記,北京:法律出版社,1981年。
    49. 高銘暄主編,中國刑法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年。
    50. 高銘暄主編,刑法學原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
    51. 高銘暄、趙秉志主編,犯罪總論比較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52. 高銘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孕育誕生和發展完善,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53. 高橋則夫、馮軍主編,中日刑法比較研究:高銘暄教授榮獲早稻田大學名譽博士學位祝賀文集,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7年。
    54. 張希坡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史,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8年。
    55. 張明偉,學習刑法——總則篇,2版,臺北:五南,2011年。
    56. 張明楷,未遂犯論,北京/東京:法律出版社/成文堂,1997年。
    57. 張明楷編著,刑法的私塾,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
    58. 張明楷,刑法學,5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16年。
    59. 張壽民,俄羅斯法律發達史,臺北:韋伯文化,2004年。
    60. 張鵬,中止犯自動性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年。
    61. 畢英賢主編,蘇聯,增修版,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89年 。
    62. 許玉秀,主觀與客觀之間,臺北:作者自版,1997年。
    63. 許澤天,刑總要論,2版,臺北:作者自版,2009年。
    64. 郭君勳,案例刑法總則,修訂版,高雄:作者自版,1988年 。
    65. 陳子平,刑法總論,3版,臺北:元照,2015年。
    66. 陳家林,外國刑法通論,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9年。
    67. 陳樸生,實用刑法,10版,臺北:作者自版,1985年。
    68. 陳興良、周光權,刑法學的現代展開 I,2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年。
    69. 陳興良主編,刑法總論精釋,3版,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16年。
    70. 陳興良,本體刑法學,3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年。
    71. 陳興良,教義刑法學,3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年。
    72. 陳興良,規範刑法學,3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年。
    73. 斯特法尼等著,羅潔珍譯,法國刑法總論精義,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年。
    74. 程紅,中止犯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5年。
    75. 華夏,日本的法律繼受與法律文化的變遷,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5年。
    76. 黃仲夫編著,簡明刑法總則,3版,臺北:犁齋社,2014年。
    77. 黃常仁,刑法總論──邏輯分析與體系論證,2版,臺北:作者自版,2009年。
    78. 黃源盛纂輯,晚清民國刑法史料輯註(上)、(下),臺北:元照,2010年。
    79. 黃榮堅,基礎刑法學(下),4版,臺北:元照,2012年。
    80. 黃德明,現代外交特權與豁免問題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年。
    81. 黃翰義,刑法總則新論,臺北:元照,2010年。
    82. 黃遵憲,日本國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83. 楊大器,刑法總則釋論,20版,臺北:作者自版,1998年 。
    84. 楊春洗、楊敦先、郭自力,中國刑法論(第五版),5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
    85. 葉高峰主編,故意犯罪過程中的犯罪形態論,開封:河南出版社,1989年。
    86. 董必武,董必武政治法律文集,北京:法律出版社,1986年。
    87. 雍琦,法律邏輯學,臺北:五南,2009年。
    88. 趙秉志主編,兩岸刑法總論之比較研究,臺北:五南,1998年。
    89. 趙秉志主編,犯罪總論問題探索,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
    90. 趙秉志,犯罪未遂形態研究,2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
    91. 劉俊文、池田溫主編,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
    92. 蔡墩銘,刑法總論,修訂10版,臺北:三民,2013年 。
    93. 鄭健才,刑法總則,臺北:作者自版,1985年。
    94. 鄭澤善,刑法總論爭議問題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
    95. 黎宏,刑法學總論,2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16年。
    96. 蕭宏宜,未遂與犯罪參與,臺北:三民,2015年。
    97. 謝振民編著、張知本校閱,中華民國立法史,上海:正中書局,1948年。
    98. 韓忠謨,刑法原理,最新修訂版,臺北:韓聯甲,2011年。
    99. 蘇俊雄,刑法總論 II,修正版,臺北:作者自版,1998年。

    (二)學位論文
    1. 林宥均,中止未遂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95年。
    2. 鄭藝懷,中止犯基礎理論之探究與開展,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105年。
    3. 潘怡宏,未遂犯之研究──以未遂犯之可罰性基礎與一般成立要件為核心,國立中興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85年。

    (三)期刊論文與專書論文
    1. H.ф.庫茲涅佐娃著,王作富譯、盧優先校,蘇維埃刑法中的預備行為和未遂的責任的幾個問題,收於:北京政法學院刑法教研室(主編),外國刑法研究資料,北京:內部發行,1982年6月,頁283–294。
    2. H.ф.庫茲涅佐娃著,解士彬譯、薛秉忠校,蘇維埃刑法中犯罪的自動放棄,收於:北京政法學院刑法教研室(主編),外國刑法研究資料,北京:內部發行,1982年6月,頁295–318。
    3. U. Murmann著,馮聖晏、彭文茂譯,未遂不法與中止未遂,臺北大學法學論叢,第106期,2018年6月,頁91–266。
    4. 井田良著,許恒達譯,論日本繼受德國刑法,月旦法學雜誌,第283期,2018年12月,頁164–174。
    5. 王世洲,聯邦德國刑法改革研究,外國法譯評,1997年第2期,1997年5月,頁71–82。
    6. 王昭武,論中止犯的性質及其對成立要件的制約,清華法學,第7卷第5期,2013年9月,頁71–85。
    7. 王效文,中止犯減免刑罰之理由,收於:李聖傑、許恒達(主編),犯罪實行理論,臺北:元照,2012年4月,頁349–375。
    8. 甘添貴,中止犯之基本理念,中興法學,第22期,1986年3月,頁145–178。
    9. 余振華,刑法未遂犯之變革及適用問題,收於:同作者,刑法深思•深思刑法,2005年9月,頁94–127。
    10. 吳正順,障礙未遂犯立法例之比較考察,刑事法雜誌,第6卷第2期,1962年4月,頁46–58。
    11. 李立眾,中止犯減免處罰根據及其意義,法學研究,2008年第4期,2008年7月,頁126–143。
    12. 李貴連,20世紀初期的中國法學,收於:同作者,近代中國法制與法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11月,頁181–201。
    13. 林山田,評刑法修正草案,臺大法學論叢,第20卷第1期,1990年12月,頁151–204。
    14. 林山田,論中止未遂,收於:同作者,刑事法論叢(一),再版,臺北:作者自版,1997年3月,頁25–61。
    15. 林山田,論去犯罪化與去特別化,收於:同作者,刑法的革新,臺北:學林文化,2001年8月,頁125–158。
    16. 林東茂,未遂犯,月旦法學雜誌,第138期,2006年11月,頁209–219。
    17. 牧野英一著,洪復青譯,障礙未遂與中止未遂之區別,軍法專刊,第1卷第1期,1952年5月,頁17–18。
    18. 周冶平,五十年來之我國刑法(續),法律評論,第27卷第5期,1961年5月,頁2–9。
    19. 洪福增,中止犯之理論與實用,軍法專刊,第1卷第6期,1952年1月,頁14–18。
    20. 洪福增,西德新刑法修正之趨勢,刑事法雜誌,第2期,1957年6月,頁8–22。
    21. 洪福增,著手中止與實行中止之區別及中止犯之己意,刑事法雜誌,第7期,1959年7月,頁67–72。
    22. 柯耀程,評德國刑法競合論「行為單數」概念,收於:同作者,變動中的刑法思想,修訂2版,臺北:作者自版,2001年9月,頁367¬–394。
    23. 柯耀程,競合論的基本前提,月旦法學教室,第53期,2007年2月,頁46–56。
    24. 莊勁,犯罪中止自動性之判斷──基於積極一般預防的規範性標準,政法論壇,2015年第4期,2015年7月,頁60–74。
    25. 徐昌錦,爭論不休的不能犯與中止犯,台灣法學雜誌,第191期,2012年1月,頁86–105。
    26. 徐育安,中止犯,法學講座,第11期,2002年11月,頁19–29。
    27. 徐育安,中止犯法理基礎之檢討與重建,臺北大學法學論叢,第105期,2018年3月,頁187–236。
    28. 陳樸生,中止未遂與未遂中止,法令月刊,第38卷第2期,1987年2月,頁43–47。
    29. 張平,論中止犯的成立要件,收於:劉明祥(主編),武大刑事法論壇(第二卷),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5年9月,頁480–521。
    30. 張明楷,中止犯中的「造成損害」,中國法學,2013年第5期,2013年10月,頁112–122。
    31. 張明楷,中止犯減免處罰的根據,中外法學,第27卷第5期,2015年10月,頁1306–1323。
    32. 張明楷,論放棄重複侵害的行為性質,中外法學,第29卷第6期,2017年12月,頁1456–1476。
    33. 張鵬,中止犯自動性的司法認定,刑事法評論,第31卷第2期,2012年12月,頁384–415。
    34. 張麗卿,不能犯或自始不能發生結果之準中止犯,台灣法學雜誌,第180期,2011年7月,頁110–116。
    35. 彭文華,中止犯自動性的目的限縮,法學家,2014年第5期,2014年10月,頁92–108。
    36. 黃士軒,中止犯減免處罰根據的探討——以我國學說與實務為中心,收於:吳俊毅、薛智仁(主編),刑法總則修正十年之回顧與前瞻,臺北:新學林,2019年4月,頁197–250。
    37. 黃惠婷,失敗未遂或己意中止?,月旦法學教室,第29期,2005年3月,頁30–31。
    38. 黃惠婷,論中止犯之「己意」──兼評實務上之相關判決,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72期,2005年7月,頁26–40。
    39. 黃源盛,大清新刑律的禮法爭議,收於:同作者,中國傳統法制與思想,臺北:五南,1998年10月,頁335–396。
    40. 黃源盛,從法繼受觀點比較晚清與日本刑事立法的近代化,收於:同作者,中國傳統法制與思想,臺北:五南,1998年10月,頁397–421。
    41. 曾淑瑜,中止犯修法前後之檢討,收於:蔡碧玉等合著,刑法總則修正重點之理論與實務,臺北:臺灣刑事法學會出版,2005年9月,頁207–243。
    42. 蔡聖偉,法律繼受過程中的概念錯換── 以 「不能未遂」 一詞為例,月旦法學雜誌,第214期,2013年3月,頁214–224。
    43. 蔡墩銘,因一時恐懼而中止犯罪之行為,刑事科學,創刊號,1960年7月,頁64–69。
    44. 鄭偉,德國刑法的最新發展,法學,1997年第4期,1997年4月,頁37–39。
    45. 鄭逸哲,「普通未遂犯」即非「廣義中止犯」的「可罰未遂犯」──重新正確定位「未遂犯」、「普通未遂犯」、「中止犯」和「準中止犯」間的關係,法令月刊,第58卷第2期,2007年2月,頁49–64。
    46. 鄭逸哲,「未遂的原因」在刑法上的角色定位——從犯罪論層次「統一」的「未遂犯」概念到刑罰論層次的「普通未遂犯」、「中止犯」和「『準』中止犯」三者區分,台灣法學雜誌,第348期,2018年7月,頁1–11。
    47. 翟唳霞,中止犯之初步研究,刑事法雜誌,第39卷第2期,1995年4月,頁36–54。
    48. 劉幸義,由法學方法論角度論未遂之概念、結構與修法,月旦法學雜誌,第123期,2005年8月,頁34–42。
    49. 盧映潔,中止犯的成立,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36期,2002年7月,頁200–204。
    50. 韓忠謨,西德關於未遂犯之新立法,刑事法雜誌,第15卷第6期,1971年12月,頁1–14。
    51. 韓忠謨,西德一九六九年刑法總則編重要立法原則之分析,社會科學論叢,第21期,1972年5月,頁333–473。
    52. 謝望原,論中止犯減免刑罰之根據──以比較刑法為視角,華東政法大學學報, 第81期,2012年3月,頁20–27。
    53. 謝望原,內地中止犯成立要件與刑事責任根據──以比較法為視角,收於:李聖傑、許恒達(主編),犯罪實行理論,臺北:元照,2012年4月,頁377–395。
    54. 謝開平,中止未遂之性質與檢驗,台灣法學雜誌,第291期,2016年3月,頁141–146。

    (四)網路資料
    1.全國法規資料庫,中華民國刑法沿革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History.aspx?pc¬o¬d¬e=C0000001s(瀏覽日期:2019年12月24日)。
    2. 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9085/(瀏覽日期:2019年12月30日)。
    (五)立法資料
    1. 日本刑法典,陳子平、謝煜偉、黃士軒譯,2版,臺北:元照,2018年。
    2. 德國刑法典,王士帆等譯,臺北:元照,2017年。
    3. 德國刑法典,馮軍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
    4. A.蓋爾青仲編,鄭華、王增潤、趙涵輿譯,蘇聯和蘇俄刑事立法史料彙編,北京:法律出版社,1956年。
    5. 中國人民大學蘇聯東歐研究所編譯,蘇聯和各加盟共和國立法綱要彙編,北京:法律出版社,1982年。
    6. 何佳馨點校,新譯日本法規大全(點校本)第一卷,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
    7. 南洋公學譯書館初譯、商務印書館編譯所補譯校訂,新譯日本法規大全(點校本)第二卷,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
    8. 高銘暄、趙秉志編,中國刑法規範與立法資料精選,2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14年。
    9. 高銘暄、趙秉志編,新中國刑法立法文獻資料總覽(第二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年。
    10. 許玉秀編,新學林分科六法:刑法,10版,臺北:新學林,2011年 。
    11. 蕭榕,世界著名法典選編.刑法卷,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1997年。

    (六)詞典
    1. 夏征農、陳至立主編,大辭海.語詞卷,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年。
    2. 吳金瑞編,拉丁漢文辭典,臺中:光啟出版社,1965年。
    3. 葉本度主編,朗氏德漢雙解大詞典(修訂版),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年。
    4. 黑龍江大學俄語語言文學研究中心辭書研究所編,大俄漢詞典,2版,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 。
    5. 漢斯.于爾根.海林格著,付天海、劉穎譯,德語糾錯詞典,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4年。
    6. 莊慧麗,德語同義詞,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7年。
    二、外文部分
    1. Amelung, Knut, Zur Theorie der Freiwilligkeit eines strafbefreienden Rücktritts vom Versuch, ZStW 120 (2008), S. 205–245.
    2. Bar, Carl Ludwig v., Gesetz und Schuld im Strafrecht. Fragen des geltenden deutschen Strafrechts und seiner Reform, Bd. II – Die Schuld nach dem Strafgesetze, Stockstadt am Main 1907 (Nachdruck 1997). (zit.: Gesetz und Schuld im Strafrecht)
    3. Bauer, Anton, Lehrbuch des Strafrechts, 2. Aufl., Göttingen 1833 (Nachdruck 1996). (zit.: Strafrecht Lb)
    4. Bauer, Wolfram, Der strafbefreiende Rücktritt vom unbeendeten Versuch ein Problem der subjektiven „Geschäftsgrundlage“ (Tatgrundlage). Vom fehlgeschlagenen zum sinnlosen Versuch, wistra 1992, S. 201–208.
    5. Baumann, Jürgen, 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 5. Aufl., Bielefeld 1968. (zit.: Strafrecht AT)
    6. Baumann, Jürgen/Weber, Ulrich/Mitsch, Wolfgang/Eisele, Jöger, 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 12. Aufl., Bielefeld 2016. (zit.: Strafrecht AT)
    7. Bergmann, Matthias, Einzelakts- oder Gesamtbetrachtung beim Rücktritt vom Versuch?, ZStW 100 (1988), S. 329–358.
    8. Berner, Albert Friedrich, Wie unterscheiden sich der beendigte und der unbeendigte Versuch, und ist auch bei dem beendigten Versuch noch ein Rücktritt möglich?, GS 17 (1865), S. 81–112.
    9. Bloy, René, Anm. zu BGH Beschl. v. 13.01.1988 - 2 StR 665/87, JR 1989, S. 69–72.
    10. — Die dogmatische Bedeutung der Strafausschließungs- und Strafaufhebungsgründe, Berlin 1976.
    11. Bockelmann, Paul, Wann ist der Rücktritt vom Versuch freiwillig?, in: ders., Strafrechtliche Untersuchungen, Göttingen 1957, S. 171–184.
    12. Borchert, Uwe/Hellmann, Uwe, Die Abgrenzung der Versuchsstadien des § 24 Abs. 1 Satz 1 StGB anhand der objektiven Erfolgstauglichkeit, GA 1982, S. 429–450.
    13. Bottke, Wilfried, Mißlungener oder fehlgeschlagener Vergewaltigungsversuch bei irrig angenommenem Einverständnis? Zugleich Besprechung von BGH, Urteil vom 24. 6. 1993 — 4 StR 33/93, JZ 1994, S. 71–75.
    14. — Strafrechtswissenschaftliche Methodik und Systematik bei der Lehre vom strafbefreienden und strafmildernden Täterverhalten, Ebelsbach 1979.
    15. Brand, Christian/Wostry, Thomas, Kein Rücktirtt vom beendeten »fehlgeschlagenen« Versuch?, GA 2008, S. 611–624.
    16. Burkhardt, Björn, Der „Rücktritt“ als Rechtsfolgebestimmung. Eine Untersuchung anhand des Abgrenzungsproblems von beendetem und unbeendetem Versuch, Berlin 1¬975. (zit.: Der „Rücktritt“ als Rechtsfolgebestimmung)
    17. Buschmann, Arno, Textbuch zur Strafrechtsgeschichte der Neuzeit: die klassischen Gesetze, München 1998. (zit.: Textbuch zur Strafrechtsgeschichte der Neuzeit)
    18. CalendarHome.com, Convert a date, https://calendarhome.com/calculate/convert-a-date (Stand: 11. 05. 2018).
    19. Das französische Strafgesetzbuch. Code pénal, übersetzt von Lüdicke, Lieselotte, 2. Aufl., Berlin 2009.
    20. Daum, Edmund/Scheck, Werner, Langenscheidt Handwörterbuch Russisch, Berlin/München 2009.
    21. Dohna, Alexander Graf zu, Die Freiwilligkeit des Rücktritts vom Versuch im Lichte der Judikatur des Reichsgerichts, ZStW 59 (1940), S. 541–548.
    22. Dornseifer, Gerhard, Der in Not geratene Giftmischer, JuS 1982, S. 761–766.
    23. Elliott, Catherine, French criminal law, New York 2001.
    24. Fahrenhorst, Irene, Rücktritt vom Versuch des Totschlags. Zur Abgrenzung des fehlgeschlagenen Versuchs vom unbeendeten und beendeten Versuch, NStZ 1987, S. 277–279.
    25. Feltes, Thomas, Der (vorläufig) fehlgeschlagene Versuch. Zur Abgrenzung von fehlgeschlagenem, beendetem und unbeendetem Versuch, GA 1992, S. 395–426.
    26. Feuerbach, Paul Johann Anselm v., Lehrbuch des gemeinen in Deutschland gültigen peinlichen Rechts, Gießen 1801 (Nachdruck 1996). (zit.: Peinliches Recht Lb)
    27. — Lehrbuch des gemeinen in Deutschland gültigen peinlichen Rechts, 5. Aufl., Gießen 1812 (Nachdruck 2010). (zit.: Peinliches Recht Lb, 5. Aufl.)
    28. — Lehrbuch des gemeinen in Deutschland gültigen peinlichen Rechts, 11. Aufl., Gießen 1832 (Nachdruck 1997). (zit.: Peinliches Recht L¬b, 11. Aufl.)
    29. Feuerbach, Paul Johann Anselm v./Mittermaier, Karl Joseph Anton, Lehrbuch des gemeinen in Deutschland gültigen peinlichen Rechts. Mit vielen Anmerkungen und Zusatzparagraphen und mit einer vergleichenden Darstellung der Fortbildung des Strafrechts durch die neuen Gesetzgebungen, 14. Aufl., Gießen 1847 (Nachdruck 1986). (zit.: Peinliches Recht Lb, 14. Aufl.)
    30. Fischer, Thomas, Strafgesetzbuch und Nebengesetze, Kommentar, 60. Aufl., München 2013. (zit.: Fischer)
    31. Frank, Reinhard, Das Strafgesetzbuch für das Deutsche Reich, 18. Aufl., Leipzig 1931. (zit.: Strafgesetzbuch)
    32. Freund, Georg, 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 Personale Straftatlehre, 2. Aufl., Berlin/Heidelberg 2009. (zit.: Strafrecht AT)
    33. Frister, Helmut, 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 Ein Studienbuch, 7. Aufl., München 2015. (zit.: Strafrecht AT)
    34. Geilen, Gerd, Zur Abgrenzung zwischen beendetem und unbeendetem Versuch, JZ 1972, S. 335–343.
    35. Georges, Karl Ernst/Georges, Heinrich, Ausführliches lateinisch-deutsches Handwörterbuch. Aus den Quellen zusammengetragen und mit besonderer Bezugnahme auf Synonymik und Antiquitäten unter Berücksichtigung der besten Hilfsmittel, Bd. I - A – H., 8. Aufl., Hannover, Leipzig 1913 (Nachdruck 1998). (zit.: Ausführliches lateinisch-deutsches Handwörterbuch)
    36. Goldschmidt, James, Die Lehre vom unbeendigten und beendigten Versuch, Breslau 1897 (Nachdruck 1977).
    37. Gössel, Karl Heinz, Über den fehlgeschlagenen Versuch, ZStW 87 (1975), S. 3–43.
    38. Gropp, Walter, 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 4. Aufl., Berlin/Heidelberg 2015. (zit.: Strafrecht AT)
    39. Grünwald, Gerald, Zum Rücktritt des Tatbeteiligten im künftigen Recht, in: Stratenwerth, Günter u.a. (Hrsg.), Festschrift für Hans Welzel, Berlin/New York 1974, S. 701–718.
    40. Haas, Volker, Zum Rechtsgrund von Versuch und Rücktritt, ZStW 123 (2011), S. 226–259.
    41. Hauf, Claus-Jürgen, Der Große Senat des BGH zum Rücktritt vom unbeendeten Versuch bei außertatbestandlicher Zielerreichung, MDR 1993, S. 929–931.
    42. Heinitz, Ernst, Streitfragen über Versuchslehre, JR 1956, S. 248–252.
    43. Heinrich, Bernd, 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 5. Aufl., Stuttgart 2016. (zit.: Strafrecht AT)
    44. Heintschel-Heinegg, Bernd v., Versuch und Rücktritt. Eine kritische Bestandsaufnahme, ZStW 109 (1997), S. 29–57.
    45. Hepp, Ferdinand Carl Theodor, Versuche über einzelne Lehren der Strafrechtswissenschaft, Heidelberg 1827 (Nachdruck 1997).
    46. Herzberg, Rolf Dietrich, Der Rücktritt durch Aufgeben der weiteren Tatausführung, in: Schwind, Hans-Dieter (Hrsg.), Festschrift für Günter Blau zum 70. Geburtstag, Berlin/New York 1985, S. 97–121.
    47. — Grund und Grenzen der Strafbefreiung beim Rücktritt vom Versuch. Von der Strafzwecklehre zur Schulderfüllungstheorie, in: Küper, Wilfried (Hrsg.), Festschrift für Karl Lackner zum 70. Geburtstag, Berlin/New York 1987, S. 325–366.
    48. — Gesamtbetrachtung und Einzelakttheorie beim Rücktritt vom Versuch: Entwurf einer Synthese, NJW 1988, S. 1559–1567.
    49. — Grundprobleme des Rücktritts vom Versuch und Überlegungen de lege ferenda, NJW 1991, S. 1633–1642.
    50. — Der Rücktritt vom Versuch als sorgfältiges Bemühen, in: Hirsch, Hans Joachim/Wolter, Jügen/Brauns, Uwe (Hrsg.), Festschrift für Günter Kohlmann zum 70. Geburtstag, Köln 2003, S. 37–51.
    51. Hippel, Robert v., Deutsches Strafrecht, Bd. II, Berlin 1930 (Nachdruck 2001). (zit.: Strafrecht Lb II)
    52. Hruschka, Joachim, Zur Frage des Wirkungsbereichs eines freiwilligen Rücktritts vom unbeendeten Versuch, JZ 1969, S. 495–499.
    53. Jäger, Christian, Der Rücktritt vom Versuch als zurechenbare Gefährdungsumkehr, München 1996.
    54. — Das Freiwilligkeitsmerkmal beim Rücktritt vom Versuch. Ein Beitrag zur Angleichung von Täterschafts- und Rücktrittslehre, ZStW 112 (2000), S. 783–810.
    55. — Examens-Repetitorium 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 7. Aufl., Heidelberg 2015. (zit.: Examens-Repetitorium AT)
    56. Jakobs, Günther, Die Bedeutung des Versuchsstadiums für die Voraussetzungen eine¬s strafbefreienden Rücktritts, JuS 1980, S. 714–718.
    57. — Anm. zu BGH Beschl. v. 13.01.1988 - 2 StR 665/87, JZ 1988, S.518–520.
    58.— 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 Die Grundlagen und die Zurechnungslehre, 2. Aufl., Berlin/New York 1991. (zit.: Strafrecht AT)
    59. — Rücktritt als Tatänderung versus allgemeines Nachtatverhalten, ZStW 104 (1992), S. 82–104.
    60. — System der strafrechtlichen Zurechnung, Frankfurt am Main 2012.
    61. Jescheck, Hans-Heinrich/Weigend, Thomas, Lehrbuch des Strafrechts. Allgemeiner Teil, 5. Aufl., Berlin 1996. (zit.: Strafrecht AT)
    62. Klein, Ernst Ferdinand, Grundsätze des gemeinen Deutschen und Preussischen peinlichen Rechts, Halle 1796 (Nachdruck 1996).
    63. Krauß, Detlef, Der Strafbefreiende Rücktritt vom Versuch, JuS 1981, S. 883–890.
    64. Krey, Volker/Esser, Robert, Deutsches 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 Studienbuch in systematisch-induktiver Darstellung, 6. Aufl., Stuttgart 2016. (zit.: Strafrecht AT)
    65. Kühl, Kristian, 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 8. Aufl., München 2017. (zit.: Strafrecht AT)
    66. Küpper, Georg, Grenzen der normativierenden Strafrechtsdogmatik, Berlin 1990.
    67. Lackner, Karl, Anm. zu BGH Beschl. v. 13.01.1988 - 2 StR 665/87, NStZ 1988, S. 404–406.
    68. Lackner, Karl/Kühl, Kristian/Heger, Martin, Strafgesetzbuch, Kommentar, 29. Aufl., München 2018. (zit.: Lackner/Kühl/Heger)
    69. Lampe, Ernst-Joachim, Rücktritt vom Versuch „mangels Interesses“ – BGHSt 35, 184, JuS 1989, S. 610–616.
    70. Lang-Hinrichsen, Dietrich, Bemerkungen zum Begriff der „Tat“ im Strafrecht. unter besonderer Berücksichtigung der Strafzumessung, des Rücktritts und der tätigen Reue beim Versuch und der Teilnahme (Normativer Tatbegriff), in: Bockelmann, Paul/Kaufmann, Arthur/Klug, Ulrich (Hrsg.), Festschrift für Karl Engisch zum 70. Geburststag, Frankfurt am Main 1969, S. 353–379.
    71. Leipziger Kommentar zum Strafgesetzbuch, hrsg. v. Laufhütte, Heinrich Wilhelm/Saan, Ruth Rissing-van/Tiedemann, Klaus, Bd. I – §§ 1–31, 12. Aufl., Berlin 2006. (zit.: LK-StGB/Bearbeiter)
    72. Liszt, Franz v., Das Deutsche Reichsstrafrecht. Auf Grund des Reichsstrafgesetzbuchs und der übrigen strafrechtlichen Reichsgesetze. Unter Berücksichtigung der Rechtsprechung des Reichsgerichts, Goldbach 1881 (Nachdruck 1997). (zit.: Das deutsche Reichsstrafrecht)
    73. Liszt, Franz v./ Schmidt, Eberhard, Lehrbuch des Deutschen Strafrechts, 21/22. Aufl., Berlin/Leipzig 1919 (Nachdruck 1997). (zit.: Strafrecht Lb, 21/22. Aufl.)
    74. — Lehrbuch des Deutschen Strafrechts, Bd. I – Einleitung und Allgemeiner Teil, 26. Aufl., Berlin/Leipzig 1932 (Nachdruck 2012). (zit.: Strafrecht Lb, 26. Aufl.)
    75. Maiwald, Manfred, Psychologie und Norm beim Rücktritt vom Versuch, in: Gössel, Karl Heinz/Triffterer, Otto (Hrsg.), Gedächtnisschrift für Heinz Zipf, Heidelberg 1999, S. 255–270.
    76. Maurach, Reinhart/Gössel, Karl Heinz/Zipf, Heinz/Dölling, Dieter/Laue, Christian/Renzikowski, Joachim, 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 Teilband 2, 8. Aufl., Heidelberg u.a. 2014. (zit.: Strafrecht AT/2)
    77. Mayer, Hellmuth, 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 Stuttgart/Köln 1953. (zit.: Strafrecht AT)
    78. Mayer, Max Ernst, Der Allgemeine Teil des deutschen Strafrechts, 2. Aufl., Heidelberg 1923 (Nachdruck 1997). (zit.: Strafrecht AT)
    79. Mezger, Edmund, Strafrecht. Ein Lehrbuch, Berlin/München 1949. (zit.: Strafrecht Lb)
    80. Mommsen, Theodor, Römisches Strafrecht, 2. Aufl., Leipzig 1899 (Nachdruck 1990).
    81. Münchener Kommentar zum Strafgesetzbuch, hrsg. v. Joecks, Wolfgang/Miebach, Klaus, Bd. I – §§ 1–37, 3. Aufl., München 2017. (zit.: MK-StGB/Bearbeiter)
    82. Nomos-Kommentar zum Strafgesetzbuch, hrsg. v. Kindhäuser, Urs/Neumann, Ulfrid/Paeffgen, Hans-Ulrich, Bd. I – §§ 1–79b, 5. Aufl., Baden-Baden 2017. (zit.: NK-StGB/Bearbeiter)
    83. Otto, Harro, Fehlgeschlagener Versuch und Rücktritt, GA 1967, S. 144–153.
    84. — Fehlgeschlagener Versuch und Rücktritt, Jura 1992, S. 423–431.
    85. — Grundkurs Strafrecht. Allgemeine Strafrechtslehre, 7. Aufl., Berlin 2004. (zit.: Grundkurs AT)
    86. Puppe, Ingeborg, Zur Unterscheidung von unbeendetem und beendetem Versuch beim Rücktritt. Zugleich eine Besprechung der Entscheidung des BGH vom 22. 8. 1985 - 4 StR 326/85, NStZ 1986, S. 14–18.
    87. — 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 im Spiegel der Rechtsprechung, 3. Aufl., Baden-Baden 2016. (zit.: Strafrecht AT)
    88. Ranft, Otfried, Zur Abgrenzung von unbeendetem und fehlgeschlagenem Versuch bei erneuter Ausführungshandlung, Jura 1987, S. 527–534.
    89. Rengier, Rudolf, Anm. zu BGH Urt. v. 12.11.1987 - 4 StR 541/87, JZ 1988, S. 930–933.
    90. — 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 8. Aufl., München 2016. (zit.: Strafrecht AT)
    91. Roxin, Claus, Literaturbericht. Allgemeiner Teil, ZStW 77 (1965), S. 60–105.
    92. — Über den Rücktritt vom unbeendeten Versuch, in: Lüttger, Hans (Hrsg.), Festschrift für Ernst Heinitz zum 70. Geburtstag, Berlin 1972, S. 251–276.
    93. — Kriminalpolitik und Strafrechtssystem, 2. Aufl., Berlin/New York 1973.
    94. — Der fehlgeschlagene Versuch. Zugleich ein Beitrag zum Problem der wiederholten Ausführungshandlung, JuS 1981, S. 1–9.
    95. — Anm. zu Urteil des BGH v. 5.12.1985 — 4 StR 593/85, JR 1986, 423–427.
    96. — 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 Bd. II – Besondere Erscheinungsformen der Straftat, München 2003. (zit.: Strafrecht AT II)
    97. — 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 Bd. I – Grundlagen. Der Aufbau der Verbrechenslehre, 4. Aufl., München 2006. (zit.: Strafrecht AT I)
    98. — Der fehlgeschlagene Versuch – eine kapazitätsvergeudende, überflüssige Rechtsfigur?, NStZ 2009, S. 319–321.
    99. — Einzelaktstheorie und Gesamtbetrachtungslehre, in: Stuckenberg, Carl-Friedrich/Gärditz, Klaus Ferdinand (Hrsg.), Strafe und Prozess im freiheitlichen Rechtsstaat. Festschrift für Hans-Ullrich Paeffgen zum 70. Geburtstag am 2. Juli 2015, Berlin 2015, S. 255–265.
    100. Sauer, Wilhelm, Allgemeine Strafrechtslehre. Eine lehrbuchmäßig Darstellung, Berlin 1955. (zit.: Allg. Strafrechtslehre)
    101. Scheurl, Guntram v., Rücktritt vom Versuch und Tatbeteiligung mehrerer, Berlin 1972.
    102. Schlüchter, Ellen, Normkonkretisierung am Beispiel des Rücktrittshorizonts, in: Festschrift für Jürgen Baumann zum 70. Geburststag, Bielefeld 1992, S. 71–87.
    103. Schmidhäuser, Eberhard, 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 Lehrbuch, Tübingen 1970. (zit.: Strafrecht AT)
    104. — 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 Lehrbuch, 2. Aufl., Tübingen 1975. (zit.: Strafrecht AT, 2. Aufl.)
    105. — 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 Studienbuch, 2. Aufl., Tübingen 1984. (zit.: Strafrecht AT Stud.)
    106. Schönke, Adolf/Schröder, Horst, Strafgesetzbuch, Kommentar, 30. Aufl., München 2019. (zit.: Sch/Sch/Bearbeiter)
    107. Schröder, Horst, Die Freiwilligkeit des Rücktritts vom Versuch, MDR 1956, S. 321–324.
    108. — Grundprobleme des Rücktritts vom Versuch, JuS 1962, S. 81–87.
    109. Schubert, Werner, Der Code pénal des Königreichs Westphalen von 1813 mit dem Code pénal von 1810 im Original und in deutscher Übersetzung, Frankfurt am Main 2001.
    110. Schünemann, Bernd, Nulla poena sine lege? Rechtstheoretische und verfassungsrechtliche Implikationen der Rechtsgewinnung im Strafrecht, Berlin/New York 1978. (zit.: Nulla poena sine lege?)
    111. — Die deutschsprachige Strafrechtswissenschaft nach der Strafrechtsreform im Spiegel des Leipziger Kommentars und des Wiener Kommentars, GA 1986, S. 293–352.
    112. Stratenwerth, Günter/Kuhlen, Lothar, 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 Die Straftat, 6. Aufl., München 2011. (zit.: Strafrecht AT)
    113. Streng, Franz, Rücktritt und dolus eventualis — Freiwillige Aufgabe der Tat trotz entfallenen Tatinteresses?, JZ 1990, S. 212–220.
    114. — Anm. zu BGH Urt. v. 24. 06. 1993 - 4 StR 33/93, NStZ 1993, S. 581–584.
    115. Systematischer Kommentar zum Strafgesetzbuch, hrsg. v. Wolter, Jürgen, Bd. I – §§ 1–45b, 8 Aufl., Köln 2013. (zit.: SK-StGB/Bearbeiter)
    116. Ulsenheimer, Klaus, Grundfragen des Rücktritts vom Versuch in Theorie und Praxis, Berlin/New York 1976.
    117. Vormbaum, Thomas/Welp, Jürgen, Das Strafgesetzbuch: Sammlung der Änderungsgesetze und Neubekanntmachungen, Bd. I – 1870 bis 1953, Baden-Baden 1999. (zit.: Das Strafgesetzbuch I)
    118. Vormbaum, Thomas, Einführung in die moderne Strafrechtsgeschichte, Berlin/Heidelberg 2009.
    119. Walter, Michael, Der Rücktritt vom Versuch als Ausdruck des Bewährungsgedankens im zurechnenden Strafrecht, Göttingen 1980.
    120. — Bestimmung der Freiwilligkeit beim Rücktritt vom Versuch, GA 1981, S. 403–411.
    121. Welzel, Hans, Das Deutsche Strafrecht, 11. Aufl., Berlin 1969. (zit.: Strafrecht Lb)
    122. Wessels, Johannes/Beulke, Werner/Satzger, Helmut, 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 45. Aufl., Heidelberg 2015. (zit.: Strafrecht AT)
    123. Wikisource, Protocole final concernant le rétablissement des relations amicales entre la Chine et les différentes Puissances représentées en Extrême-Orient, signé à Pékin, le 7 septembre 1901, https://fr.wikisource.org/wiki/Protocole_de_paix_Boxer (Stand: 24.05.2018).
    124. Wörner, Liane, Der fehlgeschlagene Versuch zwischen Tatplan und Rücktrittshorizont, Baden-Baden 2009.
    125. Yamanaka, Keiichi, Betrachtungen zum Rücktritt vom Versuch anhand der Diskussion in Japan, ZStW 98 (1986), S. 761–792.
    126. Zachariä, Heinrich Albert, Die Lehre vom Versuche der Verbrechen, Göttingen 1836 (Nachdruck 1997).
    127. актов, Законодательство СССР. Библиотека нормативно-правовых, УГОЛОВНЫЙ КОДЕКС Р.С.Ф.С.Р. РЕДАКЦИИ 1926 ГОДА, http://www.libussr.ru/doc_ussr/ussr_3132.htm. (Stand: 18.08.2018).
    128. 末道康之,フランス刑法における未遂犯論,東京:成文堂,1998年。
    129. 鄭永寧訓點,訓點法國律例,東京:信山社,1882年。

    無法下載圖示 校內:2025-01-15公開
    校外:不公開
    電子論文尚未授權公開,紙本請查館藏目錄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