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羅世銘
Lo, Shih-Ming
論文名稱: 地方治理下壓力團體參與都市計畫政策形成之研究以嘉義市湖子內興村主要計畫變更為例
A Study on Pressure Groups Participated in Urban Plan Policy-Making Process of Local Governance
指導教授: 陳麗紅
Chen, Lih-Homg
謝宏昌
Horng-Chang, Hsieh,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規劃與設計學院 - 都市計劃學系
Department of Urban Planning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6
中文關鍵詞: 壓力團體嘉義市湖子內協同式規劃地方治理政策網絡治理地方都市計畫政策
外文關鍵詞: collaborative planning, local urban plan policy-making, chiayi, pressure group, local governance, governance, policy network
相關次數: 點閱:206下載: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工業化與全球化影響國家機關在政策形成過程的功能與角色。有限的行政資源無法滿足工業化影響下膨脹的地方發展需求,相對地民間團體逐漸地累積豐厚的資源。由下而上的政策形成概念「治理」於焉出現,主張政策應該透過多數行動者共同運作產生,並且行動者間是公開、平等與信賴的關係。Rhodes (1997)提出政策網絡概念認為不同政策範疇,政策行動者構築不同的政策網絡連帶地影響政策利益的分配結果。在台灣,壓力團體在21 世紀的重要性隨民主制度發展與威權轉型將越趨重要,探討嘉義市(湖子內、興村)主要計畫變更個案,發現地方行政組織的科層式結構中內部資訊流動不佳和都市規劃功能被工具化的配合取得環保用地,地方民眾雖然關心規劃內容也無從瞭解充分的資訊情況下,以家族性、血緣關係與功能性團體及地方行政機關形成一種以土地利益聚合的政策社群壟斷政策利益。在英國,新工黨執政以來應用治理概念與配合壓力團體的政策參與系統形成政策,從柴契爾時代的市場化理念轉變成為基於網絡關係的政策形成模式發現,雖然治理的概念更具有民主化的代表性,但是政策網絡的範圍界定上與政策責任的分配仍然是重要的問題。21 世紀的規劃專業為解決政策利益被壟斷狀況,二十世紀末期規劃學者Healey 在治理的涵構下提出協同式的規劃理,建議政府內部與民間規劃師應該認知到政策多元的本質,並透過長期的、意識形態等角度勾勒出地方都市計畫政策網絡的全貌建構議題網絡的發揮政策多元功能,提升二十一世紀都市計畫政策多元與可行性。

     After 1999, the urban planning policy was one of the local authoritys' accountability in Taiwan. In late twentith century, the public authority's have under such challenge such as golobalization, post-industrial society etc... In England, studies of governance based on the fragemented and multi-dimentional policy circumstance suggested the policy process are matter. Generally speaking, the concept of governance is broader than government.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the governance policy must be formed under the base of stakeholder's
    agreement. The pressure groups are one of the major elements of publuc policy formulation. One major research question of the study is how the participation of pressure groups and the urban planning policy formulation of local governance perspective. The Second is The
    Collaborative perspective of planning appeared in 1990 and the planning policy must fully communication rationale. Based on the local governance theory and collaborative perspective, the research intended to give some advice to local public authourity and planners. The broader the participation of pressure groups, the better of governance policy outcome.

    第一章 緒論....................................6 第一節 研究緣起與研究動機............................6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內容............................7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研究限制............................8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流程............................9 第二章 地方治理的政策形成、壓力團體參與和協同式規劃的理念.............12 第一節 地方治理概念的政策形成..........................12 第二節 政策網絡概念中的壓力團體參與.......................20 第三節 協同式規劃的政策形成運作原則.......................27 第四節 相關理念綜合分析.............................32 第三章 英國地方治理發展與壓力團體參與機會與機制..................36 第一節 從地方政府到地方治理的發展歷程......................36 第二節 政策諮議系統與壓力團體參與機會......................39 第三節 規劃政策形成過程中的壓力團體參與.....................46 第四節 英國地方治理的發展與壓力團體參與綜合分析.................49 第四章 台灣地方都市計畫政策形成過程的壓力團體參與機會...............52 第一節 威權轉型過程的地方政治與壓力團體參與...................52 第二節 都市計畫政策草案形成過程中壓力團體參與機會................56 第三節 政策形成過程中壓力團體參與綜合分析....................62 第五章 嘉義市(湖子內、興村地區)主要計畫變更過程壓力團體參與個案分析.......69 第一節 中央集權化的環保政策與嘉義市垃圾處理...................69 第二節 主要計畫變更政策草案的發展脈絡......................72 第三節 主要計畫變更過程中壓力團體參與的個案分析.................76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81 附錄........................................83 參考文獻......................................94

    一、中文文獻
    Brunner, Georg 《比較政府論》 鄒忠科、黃松榮譯 臺北:五南 1995
    Herzog, Thomas 《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 朱柔若譯 台北:揚智 1996
    Heywood, Andrew 《政治學》 林文斌、劉兆隆譯 台北:韋伯 1997
    Lindblom, Charles E. and Woodhouse, Edward J. 《最新政策制定的過程》 陳恆      鈞、王崇

    斌、李珊瑩譯 臺北/韋伯出版社 2001
    丁仁方 《威權統合主義:理論、發展與轉型》 臺北:時英 1999
    丁致成 《城市多贏策略:都市計畫與公共利益》 臺北:創興 1997
    王振寰 《誰統治台灣?轉型中的國家機器與權力結構》 台北:巨流 1996
    丘昌泰 《公共政策:當代政策科學理論之研究》 台北:巨流 1995
    丘昌泰、余致力、羅清俊、張四明、李允傑 《政策分析》 臺北:空中大學 2001
    余致力 《民意與公共政策:理論探討與實證研究》 臺北:五南 2002
    周志龍 〈全球化、國土策略與台灣都市系統變遷〉:《都市與計劃》 第二十九卷第
         四期 2004:491-512。
        〈台灣新都市主義與都市規劃的挑戰〉:《都市與計劃》 第三十一卷第三期
         2004:195-213。
    周育仁 《政治學新論》 台北:瀚蘆 2002
    林水波、施能傑、葉匡時 《強化政策執行能力之理論建構》 臺北:研考會 1993
    林水波、張世賢 《公共政策》 臺北:五南三版 1987
    柯三吉 《公共政策與政治經濟論叢》 臺北:時英 1991
    胡康大 《英國政府與政治》 臺北:揚智 1997
    孫同文 《從威權政府到民主治理:台灣公共行政理論與實務之變遷》 臺北:元
         照 2003
    桂宏誠 〈制定遊說法之背景分析-以美國「聯邦遊說管理法」及「遊說公開法」為
         例〉:《國政研究報告》 臺北: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2002
    張明貴 《政治學:政府與政治》 台北:五南 2004
    陳聯平 《十年回顧:台灣地區垃圾焚化爐營建實錄》 台北:佰悅 2004
    章英華,傅仰止,瞿海源主編 《社會調查與分析: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檢討與前瞻》
        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995
    彭錦鵬編 《美國政黨與利益團體》 臺北:中研院歐美研究所 1994
    彭懷恩 《比較政治學》 臺北:風雲論壇 2001
    湯京平、陳金哲 〈新公共管理與鄰避政治:嘉義縣市跨域合作為例〉:《政治科學
         論叢》 Vol.23, 2005:101-162
    黃俊英,廖達琪,丘昌泰 《政策諮詢制度之建立與運用》 臺北:研考會 1994
    黃琛瑜 《英國政府與政治》 臺北:五南 2001
    奧爾森 《集體行動的邏輯》 (1971) 董安琪譯(1989) 臺北:遠流一版 1971
    楊泰順 《建立遊說活動管理制度之研究》 臺北:研考會 1993
    廖坤榮 〈台灣農會經營管理的困境:網絡理論的分析〉:《政治科學論叢》 vol. 16,
         2002:163-190
    廖峰香,葉明徳 《政治學》 台北:空大 1996
    趙永茂 《台灣地方政治的變遷與特質》 台北:瀚蘆 1997
    蔡明惠 《台灣鄉鎮派系與政治變遷:河口鎮山頂與街仔的爭鬥》 臺北:洪業文化
         1998
    鍾京佑 〈全球治理與公民社會:台灣非政府組織參與國際社會的觀點〉:《政治科
         學論叢》 vol.18, 2003:23-52
    二、外文文獻
    Allemnedinger, Philip 《Planning Theory》 New York:Palgrave 2002
        〈New Labour, New Planning? The Trajectory of Planning in Blair’s        Britain〉:《Urban Studies》 vol. 37, No. 8, 2000:1379-1402
        〈From New Right to New Left in UK Planning〉:《Urban Studies》 21,57-     79,2003
    Allemndinger, Philip and Tewdwr-Jones, Mark 《Planning Futures》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2002
    Bovaird, Tony and Löffler, Elke ed. 《Public Management and Governance》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2003
    Burns, Danny 〈Can Local Democracy Survive Governance?〉:《Urban         Studies》vol.37, No. 5-6, 2000:963-973
    Goss, Sue 《Making Local Governance Work: Networks, Relationships and      Management of Change》 New York:Palgrave 2001
    Harris, Neil 〈Collaborative Planning: From Theoreticial Foundations to Practive
         Form〉:《Planning Future》 Philip Allmendinger and Mark Tewdwr-Jones      ed. 2002:21-43
    Hay, Colin (ed.) 《British Politics Today》 Blackwell Publishers:Malden 2002
    Healey, Pasty 〈Towards a More Placed-focused Planning System in Britain〉:     《The Governance of Place》 Sydney::Ashgate 2001
    James, Simon 《British Government: A reader in policy making》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1997
    Knoke, David 《Political Network: The Structural Perspectiv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Leibovitz, Joseph 〈Institutional Barriers to Associative City-region         Governance: The Politic of Institution-building and Economic Governance in Canada’s Technology Triangle〉:《Urban Studies 40,No. 13,       2003:2613-2642
    Luckin, David and Sharp, Liz 〈Remaking Local Governance through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The Case of the UK Community Waste Sector〉:《Urban
        Studies》vol.41, No.8, 2004:1485-1505
    Miller, Charles 《Lobbying Government: Understanding and Influencing the        Corridors of Power》 New York:Basil Blackwell 1987
    Macleod, Gordon ; Raco, Mike and Ward, Kevin 〈Negotiating the Contemporary       City: introduction〉:《Urban Studies》vol. 40, No. 9, 2003: 1655-      1671
    Newman, Peter 〈Changing Patterns of Regional Governance in the EU〉:《Urban
         Studies》 vol.37, No. 5-6, 895-908, 2000
    Rhodes, R.A.W 《Understanding Governance:Policy Network, Governance, 
        Reflexivity and Accountability》 Buckingham:Open University 1997
        〈The New Public Administration of the British State〉:《British         Politics Today》 Hay ed. 2002:101-126
    Richardson, Jeremy J. 《Pressure Group》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1993
    Stoker, Gerry 《The Politics of Local Government》 London:Macmillan 1993
    Smith, Martin J. 《Pressure, Power and Policy》 New York:Harvester heatsheaf     1993
    Williams, Andrew 〈Governance and sustainability:an investigation of the role     of policy mediators in the European Union policy process〉:《Policy      and politics》vol.32, no1, 2004:95-110

    下載圖示 校內:2006-08-03公開
    校外:2006-08-03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