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吳志銘 Wu, Zhi-Ming |
|---|---|
| 論文名稱: |
隱忍與批判——徐冰當代藝術創作研究 Forbearance and Criticism——A Study on Xu Bing's Contemporary Art |
| 指導教授: |
王雅倫
Wang, Ya-Lu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藝術研究所 Institute of Art Studies |
| 論文出版年: | 2021 |
| 畢業學年度: | 110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45 |
| 中文關鍵詞: | 徐冰 、中國當代藝術 、隱喻和批判 、禪 、觀念藝術 |
| 外文關鍵詞: | Xu Bing,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Criticism and metaphor, Zen, conceptual art |
| 相關次數: | 點閱:152 下載:20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徐冰是一位遊走於東西當代藝術的,國際型藝術家,他的藝術創作從中國大陸動盪的年代中成長,北京到美國紐約,徐冰處於不同的環境中,藝術上都能獲得巨大成功和反響,於1999年徐冰獲得美國麥克阿瑟天才獎,證明其真正被國際受接受。
筆者將從1979年後的「中國當代藝術」出發探析中國當代藝術家——徐冰藝術創作之餘中國當代藝術的借鑑和啟示。二十世紀七〇年代末至八〇年代,中國當代藝術運動諸如「星星美展」、「85新潮」隨之展開,並湧現出一批有影響力的當代藝術家,如黃永砯、穀文達、艾未未、蔡國強和徐冰等,其中藝術家徐冰毫無疑問已經成為了中國大陸最為重要的藝術家之一。首屆「威爾士視覺藝術獎」評價徐冰說「徐冰是一位能夠超越文化界線,將東西文化相互轉換,用視覺語言表達他的思想和現實問題的藝術家」這樣的評價也側面印證徐冰的觀點,因其自稱以思維的突破為主要創作方向,但徐冰藝術創作中實則還蘊藏著「禪思想」、「隱喻」、「批判」以及藝術家的「隱忍」等內涵,這樣的蘊藏的思想,顯露藝術家性格的同時,也側面揭露「批判性」和作品外在搭配,對作品最終詮釋可能性的影響。
本論文將首先結合文獻資料,平鋪直敘徐冰本人及其藝術創作,與大時代下中國當代藝術的梳理,通過實例論證研究徐冰的重要性;其次,將從上文所引申出的特性深入分析,展開三個方面禪思想、隱喻和批判以及藝術創作中的心境,這是本論文通過探討所得出三個徐冰藝術創作給予當代藝術發展之啟示的重要部分;其三,將徐冰藝術創作與同時代相應背景的藝術家進行參照;最後,綜上所述,論述分析徐冰對於中國當代藝術的關聯和脈絡,結合各界對徐冰正負面評價,並得出徐冰藝術創作對中國當代藝術的啟示與借鑑,即「隱忍」、「隱喻」、「批判」和「不可明說的默契」等內涵在藝術創作中的重要性。
Xu Bing is an international artist who lives in the contemporary art of the East and the West. His artistic creation began duringthe turbulent years of Mainland China, from Beijing to New York, USA. Though Xu Bing grew in different environment, he can achieve great success and sensation in his artistic works. In 1999, Xu Bing was the winner of MacArthur Fellows Program, which is also known as the “Genius Grant”, , making him internationally recognized.
Apart from Xu Bing’s artistic creation, the author will also analyze the development and message brought by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after year 1979. From the late 1970s to the 1980s, several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movements such as the "Star Art Exhibition" and the "85 New Wave" appeared, and thus a group of influential contemporary artists emerged worldwide, such as Huang Yongping, Gu Wenda, Ai Weiwei, Cai Guoqiang and Xu Bing. , who undoubtedly becom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rtists in Mainland China. As mentioned in thehe 1st "Welsh Visual Arts Awards", mentioning , "Xu Bing is an artist who can transcend cultural boundaries, convert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s, and express his thoughts and real problems in visual language." The above review also reaffirms Xu Bing’s value and prospect as he claims to focus on breakthrough thinking as his main creative direction. However, Xu Bing’s artistic creations still consists connotations such as "Zen thought", "metaphor", "criticism" and the artist's "forbearance". While revealing the artist's character of criticalness in his artistic piece, it also reveals how the external collocation works on the possibility of his final interpretation.
This dissertation will start with combining the literature references toto describe Xu Bing himself and his artistic creation, sorting out the relationship with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 and demonstrating the importance of Xu Bing through examples; then, it will compare Xu Bing's artistic creation with corresponding background. Chapter 2 will further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derived from the above in depth, and explore the three aspects of Zen thought, metaphor and criticism, and the state of mind in artistic creation. This is the three important parts of Xu Bing’s artistic creation that give inspira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art. Finally, it discusses and analyzes Xu Bing’s connection and context to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 and draws conclusions on Xu Bing’s artistic creation and the messages brought by the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which are the importance of "forbearance", "metaphor", "criticism" and "unexplainable tacit understanding" in artistic creation , and media use and arrangement by Xu Bing.
一、中文書目
卡邦 (Pierre Cabanne) 著,張心龍譯,《杜象訪談錄》,臺北 : 雄獅,1986年初版。
鈴木大拙,《禪學入門》,北京:三聯書店,1988年8月第1版第1刷。
Gregory Battcock編,連德誠譯,《觀念藝術》,臺北:遠流,1992年5月初版第1刷。
李陀,《中國前衛藝術》,牛津大學出版社,1994年初版。
楊惠南,《禪史與禪思》,臺北:三民書局,1995年4月初版。
高名潞,《中國當代美術史1985-1986》,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月2刷。
呂彭,《中國當代藝術史1990-1999》,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0年3月第1版第1刷。
高名潞,《世紀烏托邦:大陸前衛藝術=The Century’s Utopia:Trends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Avant-Garde Art》,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01年5月初版。
高千惠,《在藝術界河上-當代藝術思路之路=Between the Boundaries-A Jouney to Comtemporary Art》,臺北:藝術家,2001年6月初版。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第1刷。
邹躍進,《新中國美術史:1949-2000》,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刷。
唐昕,《花家地1979-2004中國當代藝術發展親歷者談話錄》,北京:中國英才,2005年12月第1版第1刷。
巫鴻,《徐冰:煙草計畫》,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1刷。
高名潞,《牆:中國當代藝術的歷史與邊界》,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第1刷。
黃永砅,《‘85新潮檔案II》,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版第1刷。
呂澎,《20世紀中國藝術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2月第1版第1刷。
海倫·威斯格茲(Helen Westgeest),曾長生、郭書瑄譯,《禪與現代美術——現代東西方藝術互動史》,臺北:典藏藝術家,2007年6月初版。
霍少霞,《星星藝術家:中國當代藝術的先鋒1979-2000》,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07年7月初版。
印紅標,《失蹤者的足跡——文化大革命期間的青年思潮》,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楊照、李維菁,《我是這樣想的 蔡國強》,台北縣中和市:INK印刷文學,2009年11月初版。
呂彭,《中國當代藝術的歷史進程與市場化趨勢》,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1月第1版第1刷。
李鳳鳴、許玉鈴訪問,《新中國新藝術——中國當代藝術家訪問錄》,臺北:藝術家,2010年3月初版。
王其鈞編著,《傳統與摩登的混血——後現代主義美術》,重慶:重慶出版社,2010年6月第1版第1刷。
張曉凌,《消費主義時代中國社會的文化寓言:中國當代藝術考察報告》,長春:吉林美術出版社,2010年7月第1版。
艾未未,《此時此地》,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9月初版。
羅伯森(美),麥克丹尼爾(美)著,匡驍譯,《當代藝術的主題:1980年以後的視覺藝術》,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11年7月第1版第1刷。
呂澎、易丹,《1979年以來的中國藝術史》,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1年9月第1刷。
魯虹,《中國先鋒藝術1978-2008》,臺北:藝術家,2011年11月初版。
沃利斯(Wallis,B.)主編,宋曉霞等譯,《現代主義之後的藝術:對表現的反思》,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3月。
朱永明,《視覺語言探析:符號化的圖像型態與意義》,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12月第1版第1刷。
謝宏聲,《圖像與觀看》,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1月第1版第1刷。
易英,《中國當代藝術批評》,臺北:五南,2012年6月初版1刷。
劉永仁,《談艾未未》,臺北:北市美術館,2012年6月初版。
高木森,尹彤雲譯,《東西藝術比較》,臺北:東大,2012年9月初版1刷。
王嘉驥,《徐冰:回顧展》,臺北:北市美術館,2014年12月版。
鄭勝天,《走近當代藝術家:鄭勝天的五十一次訪問》,臺北:典藏藝術家庭,2014年11月初版。
麥克爾·蘇立文著,陳衛和、錢崗南譯,《20世紀中國藝術與藝術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9月第4刷。
許玉玲訪問,《中國當代藝術60家:藝術家訪談錄》,《藝術家》雜誌策劃專訪,臺北:藝術家,2015年3月初版。
皮力,《從行動到觀念:晚期現代注意藝術理論的轉型》,台北:典藏藝術家,2015年11月初版。
徐冰,《我的真文字》,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年11月第1版第1刷。
易中天,《易中天中華史:禪宗興起》,浙江:浙江文藝出版社,2016年1月。
朱朱,《灰色的狂歡節:2000年以來的中國當代藝術》,臺北:典藏藝術家,2016年8月初版。
許玉玲訪問,《藝術·創造·時代:中國當代藝術家訪問錄》,《藝術家》雜誌策劃專訪,臺北:藝術家,2016年12月初版。
肖嚴,《背後的故事:徐冰「背後的故事」評論集+影像志》,北京:生活書店,2017年1月第1版。
安靜主編,《白立方內外:ARTFORUM當代藝術評論50年》,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7年6月第1版第1刷。
巫鴻,《廢墟的故事:中國美術和視覺文化中的『在場』與『缺席』》,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7月第1版第1刷。
溫鐵軍,《解構現代化:溫鐵軍演講錄》,北京:東方出版社,2020年8月第1版第1刷。
徐冰,《徐冰:從天書到地書》,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20年8月第1版第1刷。
徐冰,《徐冰》,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21年1月第1版第1刷。
徐冰,《徐冰:思想與方法》,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21年1月第1版第1刷。
二、外文書目
Hsingyuan Tsao, Roger T Ames,Xu Bing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 Cultural and Philosophical Reflections,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011.
HOLY BIBLE-ENGLISH/CHINESE(NKJV·UNION VERSION),Hongkong:Chinese Bible International Limited,2013.
Sarah E. Fraser, Yu-Chieh Li,Xu Bing: Beyond the Book from the Sky,Springer, Singapore,2020.
三、碩博士論文
于學文,〈中國當代藝術中的西方模板〉,中國藝術研究院,2010年。
李盼,〈徐冰藝術及對其批評的研究〉,南京藝術學院,2017年。
李燕南,〈感受徐冰的裝置作品——論85新潮以來中國裝置藝術的材料語言轉換與表達〉,華東師範大學,2011年。
陳懷宇,〈徐冰作品的審美性分析〉,湖南師範大學,2017年。
單月,〈「禪」與中國當代藝術創作的聯繫初探〉,大連理工大學,2016年。
潘鴻,〈藝術創作中「度」的控制〉,大連工業大學,2013年。
蘇曉潔,〈從徐冰的作品看當代藝術「觀念」的重要性〉,湖北美術學院,2016年。
張思琪,〈黃永砯藝術觀念研究(1980—1995)〉,南京藝術學院,2019年5月6日。
莫艾,〈藝術:感受與深入世界的路徑——由黃永砯1980年代藝術思考時間談起〉,中國美術學院學報,2020年第10期。〈〉
四、期刊論文
尹吉男,〈複數性繪畫的全新境界〉,《藝術家》,1989年1月第164期。
栗憲庭,《我作為〈中國現代藝術展〉展覽人的自供狀》,《美術史論》,1989年3期。
莊夢穎、初苗,〈徐冰藝術作品分析——悖論下的「系統」〉,藝術科技。
楊成寅,〈新潮美術論綱〉,《新美術》(浙江美術學院學報),1990年03期。
楊小樣,〈尋找中國當代藝術之路〉,當代藝術風雲錄。
宋曉霞,《陳丹青訪談錄》,《美術觀察》,1997年8月15日第3期。
劉宗超,《實驗漢字美術報》,2002年1月5日。
賈方舟,〈批評的力量——中國當代美術演進中的批評視角與批評家角色〉,文藝研究,2003年5月,第106-118頁。
高名潞,《天才出於勤奮,觀念來自手工——藝人徐冰》,《中華手工》,2004年第1期,第65-69頁。
徐冰、殷雙喜、馮博一,〈觀念的生長——徐冰、殷雙喜、馮博對話錄〉,美術研究,2005年3月。
紀玉華、陳燕,〈批判話語分析的新方法:批評隱喻分析〉,廈門大學學報,2007年6月。
徐冰,《〈鳳凰〉終究無法脫離「破爛」的本質》,北京青年報,2010年7月15日。
劉予超,〈我得益於社會主義背景——對話徐冰〉,南方人周刊,2009年。
張思琪,〈黃永砯藝術觀念研究(1980—1995)〉,南京藝術學院,2019年5月6日。
莫艾,〈藝術:感受與深入世界的路徑——由黃永砯1980年代藝術思考時間談起〉,中國美術學院學報,2020年第10期。
林潔,〈徐冰:不立文字的禪意與深意〉,北京青年報,2021年4月30日。
五、網路資料
呂澎,〈傳統才剛剛開始〉,中國99藝術網,檢索日期:2021年4月17日星期六。
王南溟,《沒有崇高的拉奧孔:「天書」時代與陪葬的「小紅人」》,雅昌藝術網專稿,檢索網址:http://blog.artron.net/space-63187-do-blog-id-60366.html,檢索時間:2022年1月4日。
易英,《艺术史的社会学批评》,雅昌艺术网专稿,檢索網站:2007-06-28.http://comment.artron.net/20070912/n34253.html,檢索時間:2022年1月4日。
徐冰官方網站,檢索時間:2021年5月4日。
陳嘉瑤, 〈艾未未 1億顆陶瓷葵花籽 藝術評論〉,ARTALKS官方網站,2020年01月10日 00時43分發表。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pCmGc7AP1Q,檢索時間:2021年11月30日。
Cai Guo-Killer - artnet Magazine. www.artnet.com. [2017-08-09],檢索時間:2021年12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