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王禹升
Wang, Yu-Sheng
論文名稱: 牛罵頭文化石製品之製作技術特徵──以安和遺址福和段96地號打製石片為例
Lithic techn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Niumatou Culture: A case study of flake striking of the Land no.96, Fuhe section, Anho Archaeological Site
指導教授: 劉益昌
Liu, Yi-Cha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考古學研究所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
論文出版年: 2025
畢業學年度: 11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05
中文關鍵詞: 石製品製作技術特徵打製石片銳稜砸擊法安和遺址牛罵頭文化
外文關鍵詞: lithic, technological characteristic, flake striking, ridged-hammer bipolar flaking, Anho site, Niumatou culture
相關次數: 點閱:52下載:3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分析主體以安和遺址福和段96地號探坑試掘階段以及搶救發掘階段之石質遺物,並著重在打剝石片的技術特徵觀察上。透過單一文化層遺址打製技術特徵之觀察分類與統計以及整合過往文獻材料,藉以釐清臺灣中部平原區域新石器時代中期的打製石製品的製作原則以及在定義為牛罵頭文化的這個文化類緣概念中,其打製石製品製作技術的特徵。
    分析結果上,顯示該地號為一處初級的石器製作地點,牛罵頭文化在臺中盆地的遺址中,過往雖認為聚落中也兼行石器製作,但也許在石器製作上也有不同地點分別進行不同層級加工程序的可能。製作技術特徵分類上,明顯得知該地點在製作工具的選擇上是以卵礫石為主體進行後續加工的,以礫石石核為主體的石製品中以石核以及相應後續產生的不同程度打剝的石胚為主,如粗製礫石斧鋤形器、多次打剝的礫石石胚、1-2次簡單打剝的礫石石胚等一系列過程產品。製造技術特徵觀察上,石片與石核形式顯示高比例的錘擊法雖為主流,但仍具一定數量的兩極法或銳稜砸擊法石製品,並且打片技術中並未見到預製打擊台面的情形,多以礫石石皮面打擊製作,石片多以第一片為使用原則,但也零星可見以礫石石核連續在同一條打擊軸線上生產之帶小塊石皮台面的石片。
    觀察石製品製作技術特徵為石器分析的重要方法,而過去在臺灣的石器分析研究進程上多以石器之型態、功能或原料等視角分類以作為建構一個考古遺址或考古學文化的石器組合樣貌,製作技術的特徵則較少作為比較不同遺址與考古學文化的石器組合要素。製作技術特徵作為分類方式來釐清區域性類型能對於型態與功能差異小的現狀有所突破,並可嘗試討論更多議題。

    This study focuses on lithics from the Anho site, specifically from the Fuhe section, Land no.96, during both the test excavation and rescue excavation phases. The analysis emphasizes the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flake striking. By integrating previous literature and observing the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flaked stone tools from a single cultural layer site, this study aims to clarify the production principles of mid-Neolithic chipped stone in the central plains of Taiwan and the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pped stone within the cultural concept defined as the Niumatou culture.

    The analysis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site predominantly used cobbles for subsequent processing. The observation of production techniques revealed that while hammering was the predominant method, there were also a significant number of bipolar and ridged-hammer bipolar flaking techniques. The flake removed technique did not involve pre-prepared striking platforms, and most flakes were produced using the cortex of the cobble. The first flake from a core was typically the primary product, but occasionally, multiple flakes were produced along the same axis of a single cobble core.

    摘要 I Lithic techn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Niumatou Culture: A case study of flake striking of the Land no.96, Fuhe section, Anho Archaeological Site II 致謝 VI 目錄 IX 圖目錄 XII 表目錄 XVI 圖版目錄 XVII 第壹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背景與目的 1 第二節、研究動機 2 第三節、問題意識 5 第四節、論文架構 7 第貳章、文獻回顧 9 第一節、歐美地區的石器研究 9 第二節、臺灣的石器研究發展簡史 12 第參章、研究範圍與材料 23 第一節、研究範圍 23 一、牛罵頭文化內涵與其變遷 23 二、相關遺址之自然環境 36 三、安和遺址研究簡史 40 第二節、研究材料 47 一、發掘結果與層位概況 47 二、遺跡現象概況 52 第肆章、研究方法 57 第一節、分類的原則 57 第二節、製作特徵觀察 61 一、原料 61 二、取材與製胚 61 三、修整 64 四、石片疤 64 五、石片形式 64 六、再利用 67 七、石核形式 67 八、使用痕 68 第三節、統計與比較 69 第伍章、研究結果與討論 71 第一節、分析結果 71 一、依型態功能特徵分類結果 71 二、依製造技術特徵分類結果 83 第二節、綜合討論 100 一、本研究討論 100 二、相關遺址討論 103 第陸章、結論與後續討論 131 第一節、結論 131 第二節、後續討論 135 一、生態區位與製作技術 135 二、關於兩極法或銳稜砸擊法 138 第三節、研究限制 150 參考文獻 153 中文文獻 153 英文文獻 164 圖版 167

    中文文獻
    王益人
    2004〈碰砧石片及其實驗研究之評述〉《桃李成蹊集---慶祝安志敏先生八十壽辰》,主編鄧聰、陳星燦,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考古藝術研究中心,頁22-29。
    王幼平
    2005《石器研究:舊石器時代考古方法初探》,北京大學出版社。
    石璋如
    1950〈台灣有肩石斧與有段石斧的經濟階段〉,台灣文化6(2):11-12。
    朱正宜
    2019 〈新屋區榕樹下遺址在臺灣史前史的重要性〉《桃園文獻》,第8期,頁43-54。
    朱正宜、蔡佳輔
    2015〈南投縣集集鎮長山頂II遺址搶救發掘概報〉,《2014年臺灣考古工作會報》:336-368。
    朱正宜、張益生、劉鵠雄、葉沛明(朱正宜等 2016)
    2016 《西濱快速公路56K+140-56K+320段榕樹下文化遺址緊急搶救發掘成果報告書(定稿本)》交通部公路總局西部濱海公路北區臨時工程處委託庶古文創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執行之報告。
    朱正宜、鍾亦興、楊鳳屏、劉鵠雄、戴志家、張益生、戴瑞春、劉益助、葉沛明(朱正宜等 2017)
    2017《桃園市市定遺址大園尖山遺址範圍調查暨出土文物展示評估及推廣計畫成果報告書》桃園市政府文化局委託庶古文創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執行之報告。
    朱正宜、邱水金、張蓉真、張益生、戴瑞春、宋昱潔、莊詩盈、蔡佳輔、王郡弘、鄭琪蓁(朱正宜等 2021)
    2021《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新建野生動植物復育及急救園區」基地內遺址搶救發掘與監看計畫期末報告(修正版)》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委託財團法人樹谷文化基金會執行之報告。
    何傳坤、屈慧麗
    2005《臺中市新市政中心預定地試掘期末報告》,臺中:臺中市文化局
    宋文薰
    1954-5〈本系舊藏圓山石器(一)(二)(三)〉。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第4.5.6.期:(一)28-38、(二)44-58、(三)34-45,民國43、44年。
    1980〈由考古學看台灣〉,載《中國的臺灣》,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宋文薰譯,鹿野忠雄原著
    1955《臺灣考古學民族學概觀》,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李濟
    1951〈殷墟有刃石器圖說〉,《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23本下冊:523-619,民國41年。
    李炎賢
    1984〈關於石片台面的分類〉《人類學學報》第3卷第3期。
    李光周
    1985〈臺灣:一個罕見的考古學實驗室〉《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第34 期。
    李英華、侯亞梅、Eric BOEDA(李英華等 2009)
    2009〈舊石器技術研究法之應用———以觀音洞石核為例〉《人類學學報》第28卷第4期。
    李作婷
    2010〈台灣史前社會的稻作研究-矽酸體與石刀的綜合研究〉,《坐在卑南談天說地「一個跨界的思考與整合的場域」工作坊》,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主辦。
    沈辰、王社江、陳虹(沈辰等 2011)
    2011〈碰砧法技術再研究:模擬剝片實驗數據的數理統計學分析〉《考古一生 安志敏先生紀念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頁156-178。
    屈慧麗
    2022〈從台灣中部早期繩紋陶的文化內涵探索與澎湖群島史前遺址之關聯〉《澎湖學第二十一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澎湖縣政府文化局。
    屈慧麗、黃文樹、蔡衡(屈慧麗等 2010)
    2010〈從惠來遺址出土遺物和古土壤形態探討臺中盆地史前環境〉,《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72:35-66。
    屈慧麗、閻玲達、張綵驊、王維安、陳曉萱(屈慧麗等 2015)
    2015〈臺中市安和路遺址發掘報告〉《2014年度臺灣考古工作會報報告集》。
    林朝棨、周瑞燉合編
    1974《臺灣地質》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南投。
    林淑芬、屈慧麗、鄭建文
    2011〈史前石器中西瓜石石材的岩石名稱和產地研究〉,《2010年臺灣考古工作會報研討會論文集》(上冊)。
    2013〈史前石器中西瓜石石材的岩石名稱研究—兼論台灣的史前變質火山岩石材〉,《田野考古》第十六卷第二期。
    邱鴻霖、陳立晏、林雨璇(邱鴻霖等 2024)
    2024《桃園科技工業園區第二期開發案內白沙屯・埔頂遺址(南區)試掘計畫期末成果報告定稿本》桃園市政府地政局委託國立清華大學執行之報告。
    邵美華
    2015〈三抱竹南遺址橄欖石玄武岩石斧製作工藝初步研究〉,《2014年度臺灣考古工作會報報告集》。
    洪曉純
    2000《臺灣、華南和菲律賓之石錛研究》。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洪曉純、楊淑玲、阮金容、飯塚義之、Peter Bellwood(洪曉純等 2012)
    2012〈海外出土的台灣玉及卑南文化要素〉,《田野考古》第十五卷第一期。
    凌純聲
    1956〈中國台灣與東亞的巴圖石匕兵器及其在太平洋與美洲的分布〉。《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第7期:1-22,民國45年。
    孫寶鋼
    1977〈魚池鄉的考古調查〉《臺灣省濁水溪大肚溪流域考古調查報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七十》:303-326。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臺北。
    馬東東、裴樹文
    2019〈舊石器時代砸擊法剝片技術相關問題探討〉《人類學學報》第38卷第4期:584-597。
    高星、沈辰 主編
    2008《石器微痕分析的考古學實驗研究》,科學出版社,北京。
    張光直 編
    1977《臺灣省濁水溪大肚溪流域考古調查報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七十》,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臺北。
    張光直
    1995〈中國東南海岸的「富裕的食物採集文化」〉《中國考古學論文集》,臺北市:聯經,頁157-170,原載於1987《上海博物館集刊》4。
    1999《考古學專題六講》。臺北:稻香出版社。
    張森水
    1983〈我國南方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的若干問題〉《人類學學報》第2卷第3期:218-230。
    張勝彥 總編纂
    2010《臺中縣志(續修) 文化志》,臺中縣政府,臺中縣豐原市。
    張勝前、劉睿喆、周怡昕、董兵、趙軍、劉輝(張勝前等 2022)
    2022〈銳棱砸擊技術與舊新石器時代過渡〉《江漢考古》第180期:59-69。
    張勝前
    2024《讓石頭說話:中國史前石器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曹澤田
    1978〈貴州水城硝灰洞舊石器文化遺址〉,《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第16卷第1期:67-73。
    1982〈貓貓洞舊石器之研究〉,《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第20卷第2期:155-164。
    郭素秋、戴瑞春、陳得仁、吳美珍(郭素秋等 2008)
    2008《彰化縣遺址普查計畫第一期:彰化市、福興鄉、花壇鄉、芬園鄉、員林鎮》彰化:彰化縣文化局。
    郭素秋、吳美珍、廖倫光(郭素秋等 2010)
    2010《99年臺中市遺址、古蹟及歷史建築監管通報計畫成果報告暨古蹟歷建巡查表》臺中市文化局委託臺灣打里摺文化協會之計畫報告。
    郭素秋、簡史朗
    2014《彰化縣牛埔遺址調查研究與試掘計畫成果報告》彰化:彰化縣文化局。
    郭意嵐
    2014 《臺中市福和段332地號新建工程遺址考古試掘調查評估計畫》東昇工程顧問有限公司委託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之報告。
    陳仲玉
    1979《臺灣史前打製斧形石器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國川纂修
    2008《臺中市志‧地理志》臺中市政府,臺中。
    黃士強、臧振華、陳仲玉、劉益昌(黃士強等 1993)
    1993《臺閩地區考古遺址普查研究計畫第一期研究報告》中國民族學會專案研究叢刊(二),內政部委託中國民族學會之研究報告。
    楊貴三、沈淑敏
    2010《臺灣全志 卷二 土地志 地形篇》,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南投。
    溫天賜
    2014《台灣史前時代巴圖形器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葉美珍
    1987《卑南文化農業型態之探討》。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臧振華
    2012〈再論南島語族的起源與擴散問題〉,《南島研究學報》3:57-119。
    臧振華
    2015〈澎湖七美島史前玄武岩石器工業與其貿易體系〉《臺灣史前史專論》,臺北市,中央研究院。
    臧振華,洪曉純
    2001《澎湖七美島史前石器製造場的發現和初步研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2:4,頁889-940。
    臧振華、李匡悌
    2013《南科的古文明》臺東市:臺灣史前博物館。
    臧振華、李匡悌、朱正宜(臧振華等 2006)
    2006《先民履跡---南科考古發現專輯》臺南縣政府編印。
    趙金勇
    2016〈八里下罟坑遺址之形成過程探微〉《田野考古》第十八卷,第二期,頁37-70。
    2018〈仁愛鄉Tabuluk石器作坊遺址分析與研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八十九本,第二分,頁201-245。
    趙金勇、陳仲玉、鍾亦興(趙金勇等 2013)
    2013《曲冰史前遺址群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南投縣政府文化局。
    劉益昌
    1982《台北縣樹林鎮狗啼山遺址》。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1986〈苗栗縣三義鄉三櫃坑遺址試掘報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7(2):351-410。
    1995《鯉魚潭水庫計畫地區第二期史蹟調查暨伯公壠遺址發掘計畫報告》台灣省水利局中部水資源開發工程處委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之報告。
    1999《存在的未知 臺中地區的考古遺址與史前文化》,豐原:臺中縣立文化中心。
    2002《臺灣原住民史 史前篇》,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南投。
    2003a〈「臺灣玉器製造技術」與研究方法的初步檢討〉,收錄於《「新世紀的考古學―文化、區位、生態的多元互動」學術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2003b〈臺灣玉器流行年代及其相關問題〉,收錄於臧振華主編《史前與古典文明》(中央研究院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歷史組)。台北:中研院史語所。
    2011《臺灣全志 住民志 考古篇》,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南投。
    2013〈臺灣史前時代玉器製造與資源控制〉,收錄於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東亞考古的新發現》。臺北:中央研究院。
    2015〈玉器的交換體系研究—製造與資源控制〉《臺灣史前史專論》,臺北市,中央研究院。
    2019《典藏台灣史(一)史前人群與文化》玉山社出版。
    劉益昌、曾宏民、李佳瑜(劉益昌等 2007a、2007b)
    2007a《臺中縣考古遺址普查與研究計畫遺址登錄表》臺中縣文化局委託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考古學研究專題中心之研究報告,清水:臺中縣文化局。
    2007b《臺中縣考古遺址普查與研究計畫研究報告》臺中縣文化局委託中央研究院 人社中心考古學研究專題中心之研究報告,清水:臺中縣文化局。
    劉益昌、林美智、顏廷伃、曾宏民(劉益昌等 2008)
    2008《臺中縣和平鄉 Babao 遺址(2008)》,「臺中縣和平鄉 Babao 遺址搶救發掘計畫」第二階段發掘出土標本整理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書。清水:臺中縣文化局。
    劉益昌、林美智、伍姜燕(劉益昌等 2009)
    2009《苗栗縣考古遺址補查計劃成果報告書》,苗栗:苗栗縣政府國際文化觀光局。
    劉益昌、厲以壯、蔣秉真(劉益昌等 2017)
    2017《台中市西屯區惠順段 113 地號出土遺物整理計畫結案報告書》,台中:台中市文化資產處。
    劉益昌、厲以壯、董又慈(劉益昌等 2018)
    2018 《臺中市西屯區惠民段 145 地號出土遺物整理計畫結案報告》,台中:台中市文化資產處。
    劉益昌、蔣秉真、王禹升(劉益昌等 2020)
    2020 《臺中市西屯區安和遺址福和段332 地號出土遺物整理成果報告書》,東昇工程顧問公司委託月湖文化實業有限公司執行。
    劉益昌、蔣秉真、王禹升(劉益昌等 2021)
    2021《高雄市那瑪夏區民權國民小學附設幼兒園基地民權考古遺址考古搶救發掘計畫成果報告書》,高雄市政府教育局委託國立成功大學考古學研究所執行。
    劉克竑
    1990《卑南文化矛鏃形器之研究》。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6〈大馬璘遺址的文化內涵〉《國立臺灣博物館學刊》59(1):1-10。
    劉克竑、何傳坤
    2001〈台灣中部新石器時代晚期營埔遺址的石器工藝〉,「中台灣鄉土文化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台中市政府文化局。
    劉麗華
    2018《牛罵頭文化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人類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厲以壯
    2015《淡海新市鎮配水池新建工程水碓尾遺址搶救發掘暨施工中文化監看工作成果報告書》世久營造探勘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委託社團法人台灣打里摺文化協會執行之報告。
    厲以壯、顏廷伃
    2012《新建野生動植物復育及急救園區基地內遺址調查評估成果》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委託台灣打里摺文化協會之報告。
    厲以壯、劉益昌
    2008《雲林縣古坑大坪頂 I﹑II遺址範圍及內涵評估計畫成果報告雲林縣古坑鄉大坪頂遺址》雲林縣政府委託台灣打里摺文化協會之報告。
    2012《雲林縣古坑大坪頂遺址受湖山水庫遷建道路計畫影響工程前考古發掘計畫結案報告書》雲林縣政府文化處委託佛光大學文化資產與創意學系之報告。
    潘英海、厲以壯
    2015《「臺中市西屯區福和段 332 地號進行住宅大樓新建工程考古搶救發掘計畫」發掘階段報告書》,東昇工程顧問有限公司委託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執行。
    鄧聰
    2002〈台灣出土馮原式石拍的探討〉,《人類學的比較與詮釋—慶祝陳奇祿教授八秩華誕國際學術研討會》。
    蕭清松、蔣秉真、王禹升(蕭清松等 2022)
    2022《110年度新竹縣考古遺址普查計畫成果報告書》新竹縣政府文化局委託足印文化有限公司執行之報告。
    鍾亦興、朱正宜、宋昱潔、張益生、戴瑞春、劉鵠雄、蔡佳輔(鍾亦興等 2012)
    2012《桃園縣大園國小新建校舍涵蓋『大園尖山遺址』搶救發掘計畫成果報告書》桃園縣政府文化局委託財團法人樹谷文化基金會執行之報告。
    簡史朗、郭意嵐
    2012《101年臺中市遺址監管通報系統計畫》臺中市文資產管理中心委託社團法人臺灣打里摺文化協會執行。
    顏廷伃
    2018《105年度臺中市遺址監管及管理維護計畫-後續擴充結案報告書 遺址巡查記錄表》臺中市文化資產處委託言古文化有限公司執行之報告。
    譚繼山譯,國分直一、金關丈夫原著
    1990a 《台灣考古誌》,武陵出版社。
    1990b〈有肩石斧、有段石斧及黑陶文化〉,《台灣考古誌》,武陵出版社。
    Ignacio de la TORRE、Rafael MORA、裴樹文、馬東東(Ignacio de la TORRE等 2021)
    2021《舊石器時代早期石製品分析方案》,《人類學學報》,第40卷第4期。
    Matthew, Johnson
    2005 [1999]《考古學理論導論》,魏峻 譯,長沙:岳麓書社。Archaeological Theory: An Introduction.
    Odell, George H. (Odell 2015[2004])
    2015[2004]《破譯史前人類的技術與行為:石製品分析》,關瑩、陳虹 譯;高星、沈辰 審校。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Lithic Analysis.
    Renfrew, Colin
    2010[2007]《史前:文明記憶拼圖》,張明玲 譯。臺北市:貓頭鷹出版。Prehistory:the making of the human mind.
    Sharer, Robert J. & Ashmore, Wendy
    2009[2003]《考古學:發現我們的過去》,余西云等 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英文文獻
    Andrefsky, William
    2005 Lithics: Macroscopic Approaches to Analysis. Cambridge Univ Pr.
    Chang, K. C. & collaborators
    1969 Fengpitou, Tapenkeng, and the Prehistory of Taiwan. Yale University Publications in Anthropology No. 73
    Inizan, M. L., Reduron-Ballinger, M., Roche, H., and J.Tixier
    1999 Technology and Terminology of Knapped Stone. Nanterrel : C.R.E.P..
    Ignacio de la Torre
    2011 The origins of stone tool technology in Africa: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Phil. Trans. R. Soc. B 366, 1028–1037
    Lewis R. Binford
    1979 Organization and Formation Processes: Looking at Curated Technologies, Journal of Anthropological Research, Vol. 35, No. 3(Autumn, 1979), pp.255-273.Published By: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Odell, George H.
    2000 Stone Tool Research at the End of the Millennium: Procurement and Technology,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Research 8(4):269-331
    2004 Lithic analysis, Manuals in Archaeological Method, Theory and Technique(MATT)
    Semenov, S.A.
    1973 Prehistoric Technology. Translated by M.W. Thompson, Third Impression. Adams & Dart.
    Stiner, Mary C., and Steven L. Kuhn
    1992 Subsistence, technology, and adaptive variation in middle paleolithic Italy.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94:306-339.
    Yen-Jean Chen, Ke-Hung Liu, and Whei-Lee Chu(Chen et al. 2017)
    2017 New Record of Water Deer(Hydropotes inermis) from Iron Age Archeological Sites in Central Taiwan. Collection and Research (2017)30: 23-31.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