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施淑敏
Shih, Shu-Min
論文名稱: 物流專業部門之教育訓練需求探討-以P公司為例
指導教授: 張淑昭
Chang, Sui-Cho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管理學院 - 企業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on the job class)
論文出版年: 2003
畢業學年度: 9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6
中文關鍵詞: 教育訓練需求組織分析工作分析人員分析
相關次數: 點閱:97下載: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西方有句諺語:「如果你不知走向何處,又何必介意走的是那條路。」這句話用於訓練規劃上,正可說明了解明確方向與需求的重要性。如此才不至於做完訓練後,產生不知為何而訓之感。
    本研究採實證研究方式主要在探討企業如何了解專業人員的訓練需求,進而給予適當且明確之的訓練。其研究對象為國內某企業集團旗下之物流公司(在此簡稱P公司)的五個專業單位員工。由於為質性研究,故在研究設計上,參考文獻資料後運用組織分析、工作分析、人員分析等觀念透過專家訪談及問卷調查二種方式建立P公司核心專業部門之『核心專業規範』,並以『核心專業規範』為依據,透過訪談方式探討各核心專業單位員工在各項能力的具備程度,進而了解各單位專業人員明確的訓練需求。
    在研究結果方面,本研究建立了P公司五個專業單位之『核心專業規範』,其內容的呈現以「工作知識」、「工作技能」及「工作態度」三大項為主,並依其重要性原則排列以提供P公司做為人員專業能力具備程度之檢視與訓練參考。在訓練需求結果方面發現:各專業單位人員的訓練需求上顯示「個人化」之訓練需求會較「共同化」的訓練需求大;而部門與部門之共同性訓練需求交集部份較少。
    由於本研究是採取實證研究方式進行訓練需求之探討,故其研究模式及研究結果除了提供個案公司做主要參考外,亦可提供給一般企業組織做為專業人員訓練需求檢視之參考。

    目錄 Ⅰ 表目錄 Ⅱ 圖目錄 Ⅴ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範圍 3 第三節 研究流程 5 第四節 專有名詞釋義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人力資本與教育訓練 7 第二節 教育訓練的意涵 12 第三節 教育訓練需求評估理論 20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34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4 第二節 研究設計 35 第四章 個案分析 41 第一節 個案公司簡介 41 第二節 核心專業規範分析 44 第三節 教育訓練需求分析 8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5 第一節 結論 105 第二節 建議 114 參考文獻 117 附錄一:工作標準規範問卷(附錄一) 122 附錄二:工作標準規範問卷(附錄二) 124 表2-1組織分析之資料來源 25 表2-2工作分析之資料來源 29 表2-3人員分析之資料來源 32 表3-1 P公司核心專業部門 36 表3-2各式問卷說明 39 表4-1 P公司歷年來營收及損益狀況 47 表4-2 91年同業稅後淨利比較 47 表4-3歷年來財務獲利能力 47 表4-4任務關係對照表 52 表4-5各核心專業單位之使命 53 表4-6工作分析執行步驟 54 表4-7 KSAs訪談之內外部專家明細表 58 表4-8企劃TEAM之KSAs訪談結果 59 表4-9業革TEAM之KSAs訪談結果 60 表4-10品保TEAM之KSAs訪談結果 61 表4-11技術TEAM之KSAs訪談結果 62 表4-12資訊系統TEAM之KSAs訪談結果 63 表4-13 KSAs專家基本資料表 65 表4-14企劃TEAM KSAs新增資料表 66 表4-15業革TEAM KSAs新增資料表 68 表4-16品保TEAM KSAs新增資料表 70 表4-17技術TEAM KSAs新增資料表 72 表4-18資訊系統TEAM KSAs新增資料表 74 表4-19企劃TEAM工作知識(一般)重要性程度分析 77 表4-20企劃TEAM工作知識(核心專業)重要性程度分析 77 表4-21企劃TEAM工作知識(物流概念)重要性程度分析 78 表4-22企劃TEAM工作技能重要性程度分析 78 表4-23企劃TEAM工作態度重要性程度分析 78 表4-24業革TEAM工作知識(一般)重要性程度分析 79 表4-25業革TEAM工作知識(核心專業)重要性程度分析 79 表4-26業革TEAM工作知識(物流概念)重要性程度分析 80 表4-27業革TEAM工作技能重要性程度分析 80 表4-28業革TEAM工作態度重要性程度分析 80 表4-29品保TEAM工作知識(一般)重要性程度分析 81 表4-30品保TEAM工作知識(核心專業)重要性程度分析 81 表4-31品保TEAM工作知識(物流概念)重要性程度分析 82 表4-32品保TEAM工作技能重要性程度分析 82 表4-33品保TEAM工作態度重要性程度分析 82 表4-34技術TEAM工作知識(一般)重要性程度分析 83 表4-35技術TEAM工作知識(核心專業)重要性程度分析 83 表4-36技術TEAM工作知識(物流概念)重要性程度分析 84 表4-37技術TEAM工作技能重要性程度分析 84 表4-38技術TEAM工作態度重要性程度分析 84 表4-39資訊系統TEAM工作知識(一般)重要性程度分析 85 表4-40資訊系統TEAM工作知識(核心專業)重要性程度分析 85 表4-41資訊系統TEAM工作知識(物流概念)重要性程度分析 86 表4-42資訊系統TEAM工作技能重要性程度分析 86 表4-43資訊系統TEAM工作態度重要性程度分析 86 表4-44企劃TEAM主管評估與人員自評比較表 88 表4-45業革TEAM主管評估與人員自評比較表 91 表4-46品保TEAM主管評估與人員自評比較表 94 表4-47技術TEAM主管評估與人員自評比較表 97 表4-48資訊系統TEAM主管評估與人員自評比較表 100 表4-49企劃、業革及品保TEAM之訓練需求 103 表4-50技術、資訊系統TEAM及五個單位共同之訓練需求 104 表5-1企劃TEAM工作標準規範 106 表5-2業革TEAM工作標準規範 107 表5-3品保TEAM工作標準規範 108 表5-4技術TEAM工作標準規範 109 表5-5資訊系統TEAM工作標準規範 110 圖1-1研究流程 5 圖2-1教育訓練的意義 14 圖2-2教育訓練的目的 15 圖2-3訓練基本程序 16 圖2-4企業訓練體系 17 圖2-5訓練和人力資源發展過程模型 18 圖3-1本文架講 34 圖3-2研究執行流程 40 圖4-1 P公司組織圖 41 圖4-2 P公司作業流程圖 42 圖4-3 P公司物流網絡架構圖 43 圖4-4 89~91三年與同業稅後淨利比較 48 圖4-5 89~91三年與同業稅後股東權益報酬率比較 48 圖4-6 89~91三年與同業稅後純益率比較 49 圖4-7 89~91三年與同業稅後每股盈餘比較 49

    1.中華民國物流協會(2003),”物流新世紀-2003特輯”,中華民國物流協會。
    2.朱浤源主編(1999),”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正中。
    3.朱靜郁(1995),”訓練需求評估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4.吳定 等(1999),”公務人員訓練需求調查之研究”,考試院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專案委託研究。
    5.吳秉恩(1996),”企業教育訓練策略與訓練成效之研究--以組織學習觀點分析”,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
    6.吳萬益、林清河(2000),”企業研究方法”,華泰。
    7.呂貞儀(2002),”企業推動知識管理與教育訓練的研究-以中華汽車為例”,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技術與職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8.宋偉航譯(1998),”智慧資本–資訊時代的企業利基”。台北:智庫。
    9.李大偉(1993),”如何建立企業內教育訓練體系”。就業與訓練,11卷5期,頁62-71。
    10.李俊穎民(2001),”汽車修理業教育訓練需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11.李漢雄(2001),”人力訓練與發展”,台北:空大。
    12.李聲吼(1998),”人力資源發展”。台北:五南。
    13.李豐光(2000),”我國政府採購人員教育訓練需求評估及實證調查之研究”,私立東吳大學企管系碩士論文。
    14.狄家葳(2000),”訓練成效評估之研究-以台灣跨國企業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商研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15.周談輝民(1993),”訓練需求調查評估”,人事月刊,17卷6期:頁17-23。
    16.林大容譯(1999),”智慧資本–如何衡量資訊時代無形資產的價值”,台北:麥田出版
    17.林欽榮(1998),”人力資源管理”,台北:前程。
    18.施郁芬(1997),”企業訓練體系的建立與效益”。就業與訓練,15卷5期,頁75-80。
    19.施能傑等民(2002),”績效導向理念應用於公務人員訓練規劃之研究”,行政院公務人力發展中心委託研究,台北:公務人力發展中心,未出版。
    20.經濟部商業司(1996),”國際商業物流管理研討會論文集”,經濟部。
    21.張火燦(1996),”策略性人力資源管理”,台北:揚智文化。
    22.張添洲(1999),”人力資源-組織、管理、發展”。台北:五南。
    23.許恒勝(1998),”企業環境、管理才能與人力資源管理效能相關性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24.郭崑謨(2000),”人事管理第二版”,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25.陳永甡(2000),”教育訓練品質的探討”,品質管理月刊,36卷8期:頁66-70。
    26.陳吟旭(1999),”台灣大型企業教育外包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勞工關係研究所碩士論文。
    27.陳明漢等(1992),”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實務手冊”,台北:中華民國管理科學學會。
    28.陳國嘉(1991),”如何做好員工訓練--企業人手冊9”,台北:遠流。
    29.彭台臨(1989),”人力發展理論與實施”,台北:三民。
    30.黃同圳、許宏明(1995),”國內高科技產業教育訓練制度現況調查,就業與訓練”,13卷5期,頁29-34。
    31.黃柏燊(2002),”警察人員核心工作能力之研究:以刑事警察局為個案分析”,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在職專班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32.黃英忠(1989),”現代人力資源管理”,台北:華泰。
    33.黃英忠(1993),”產業訓練論”,台北:三民。
    34.黃誌瑩(2001),”教育訓練制度規劃之個案研究---以K公司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35.蓋浙生(1993),”教育經濟與計劃”,台北:五南。
    36.劉秀娟、湯志安譯(1998),”人力資源管理-取得競爭優勢之利器”,台北:揚智。
    37.劉宜靜民(2000),”高階行政人員核心能力之分析:五國的經驗與啟示”,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38.黎守明(2000),”訓練經理MANUAL及訓練管理規程”,台北:蓋登視。
    39.簡建忠(1995),”人力資源發展”,台北:五南。
    40.簡建忠民(1994),績效需求評析,台北:五南。
    41.簡貞玉譯;Raymond A.Noe原著(2000),員工訓練與能力發展,台北:五南。

    1.Blanchard, P.Nick and James W. Thacker(1999) “Effective Training: Systems, Strategies, and Practices”.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2.Brody,M.(1987).”Helping Workers to Work Smarter”, Fortune,115(12), pp.86-88.
    3.Buckley, Roger and Jim Caple (1990)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ining”. 3rd ed. London: Kogan Page Ltd.
    4.Cohen, S.(1988).”Big Ideas for Trainers in Small Companies”,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52(4), pp.26-30.
    5.DeSimone, R. L., and David M. Harris(1998)”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2nd ed. Fortworth, Tex.: The Dryden,pp.235-253.
    6.Dzinkowski, Ramona ( 2000), “The measurement and management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An introduction”, Management Accounting, 78(2), pp.32-36.
    7.Edvinsson, L. and Malone, M. S. (1999), ”Intellectual Capital,” HarperCollins Publishing, Inc.: New York.
    8.Flanagan, J. C(1954) “The Critical Incident Method,” Psychological Bulletin,pp.327-358.
    9.Francesco, S. (1999),“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Australia”, Robert Coco.
    10.Furnham, A.(1997).”Firethe Training department”,Across the Board,34(3), pp.9-10.
    11.Gilbert,T. F., “Proxeconomy: A System Approach to Identifying Training Needs,” Management of Personnel Quarterly, Fall 1967, pp.20-33.
    12.Goldstein, I. L (1986).” Training in organizations : Needs assessment,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2rd ed.. Monterey, CA: Brooks/Cole.
    13.Goldstein, I. L. (1980) “Training in Work Organization,” Annual Review in Psychology,pp31-32.
    14.Goldstein, I. L(1992) “Training in Organizations: Needs Assessment,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3rded. Pacific Grove, Calif.: Brooks-Cole.
    15.Lawire, J. (1990) “Difference between training, education and develop- ment,” Personal Journal, Vol. 69, pp.44-45.
    16.McCormick, E(1979) “Job Analysis”. New York: AMACOM and Evaluation. 2 nd ed. Pacific Grove, Calif.: Brooks-Cole,pp.166-171.
    17.McGehee, W. and Thayer, P. W.(1961) “Training in Business and Industry”, New York Wiley.
    18.Miller, R. B.(1962) “Task Description and Analysis.” In R. M. Gagne (ed.), Psychological Principles In Systems Development.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pp.121-135.
    19.Miller, R. B. Parry (1997).“Evaluating the Impact of Training:A Collection of Tools and Techniques”, American Society for Training & Development, pp.24-27.
    20.Moore, M. L., and P. Dutton1978 “Training Needs Analysis: Review and Critiqu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3,pp.532-545.
    21.Nalder, L.(1970),”Developing Human Resource” Huston TX: Gulf Publishing Co..
    22.Psacharopoulos,George & Richard Layard.(1979).”Human Capital & theEarings:British Evidence & a Critique”,Review of Economic,I(1),pp.53-56.
    23.Roos, J.,Roos, G., Edvinsson, L., & Dragonetti, N.C. (1998),” Intellectual capital – Navigating in the new business landscape”,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Washington Square,pp.36-54.
    24.Sleezer,CatherineM.(1993)“Training Needs Assessmentat Work : ADynamic Process”,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Quarterly, 4(3) pp.247-264.
    25.Tessin,M.J.(1978).”Once again Why Training” Training,15(7)pp.89-103.
    26.Van Buren, Mark E. (1999), “A yard stick for knowledge management”,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53,pp.71-74.

    下載圖示 校內:2006-08-05公開
    校外:2006-08-05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