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蔡惠任
Tsai, Hui-Jen
論文名稱: 居民社區意識與環境改善計畫推行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以台南縣「生活環境改造計畫」中鄉村型社區為例
Correlation between sense of community and the satisfaction of environment improvement measures-A Case Study on the Rural Communities in Tainan County
指導教授: 張珩
Zhang, He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規劃與設計學院 - 建築學系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3
中文關鍵詞: 環境改造社區意識滿意度生態社區
外文關鍵詞: Sense of community, Satisfaction, Environmental improvement, Ecological communities
相關次數: 點閱:181下載:1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近年來,隨著對永續發展以及生態環保理念的重視,社區環境所關心的課題,亦由社區建設的需求,逐漸趨向對社區生態環境的維護與改善。因此,台南縣政府環保局於民國87年,開始配合行政院環保署推動執行「生活環境改善計畫」,期望能成功營造「生態社區」。

    國內大部分生活環境改造計畫的研究,都是集中在探討政策及民眾參與。然而,一個政策是否能於地方落實推動,其居民對於地方的意識、行為及態度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本研究期望能透過瞭解居民背景屬性與社區意識,並進一步探討居民對生活環境改善計畫的滿意,以提出後續相關環境計畫的建議。

    本研究針對台南縣七個鄉村型社區居民進行問卷調查,總共回收有效問卷362份,藉以瞭解居民背景屬性的結構,社區意識的認同感以及環境改善的滿意程度。經由因素分析、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卡方考驗、積差相關和典型相關分析等分析方法檢定。得到下列結果:

    1、居民對於社區意識認同程度中「抽象心理」的認同程度,普遍高於「實質行動」的認同程度。

    2、居民對於生活環境改善計畫滿意度中「主流項目」的認同程度,普遍高於「非主流項目」的認同程度。

    3、社區居民「背景屬性」與「社區意識」之間有顯著關係,不同居民背景屬性其社區意識認同強度亦會有所不同。

    4、社區居民「背景屬性」與「環境改善滿意度」之間有顯著關係,不同居民背景屬性其環境改善滿意度認同強度亦會有所不同。

    5、居民「社區意識」與「生活環境改善計畫滿意度」之間有顯著關係。

    In recent years, regarding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ncept, the community are concerned about the issue of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By supporting the community construction needs and safeguarding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improvements require advancing gradually. Therefore, the Bureau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ainan County with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dministration Executive Yuan promotes “The living environmental reforms of plan” looking forward to implementation a Ecological Community successfully.

    The majority of domestic research in “The living environmental reforms of plan” has focused on policy and citizen participation. However, implementation of an effective policy are affected mainly by sense、behavior and attitude of local residents.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is to understand the background of residents and sense of community, which assist to explore “The living environmental reforms of plan” satisfaction of residents. Can offer it for environmental of plan reference.

    The central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understand the background and characteristic of residents, the identification sense of community and the satisfaction of improvement. Data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questionnaire of 362 community residents in 7 Tainan communities. To address this issue, Factor Analysis, Independent-Samples T Test, one-way ANOVA, Chi-square Test,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d 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 were conducted. The results show:

    1.In identification sense of community for residents, recognition of "abstract psychology" is generally higher than "real action" .

    2. Satisfaction of the living environmental reforms of plan for residents, recognition of "main items" is generally higher than "secondary items".

    3.Relationship between background of residents and sense of community is significantly related. Different backgrounds of residents’ attribute, their sense of community will be different.

    4.Relationship between environmental improvement satisfaction and sense of community is significantly related. Different backgrounds of residents’ attribute, their environmental improvement satisfaction will be different.

    5.”Sense of community” for residents i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Satisfaction of the living environmental reforms of plan “.

    第一章 緒 論 1-1 研究動機與目的 1-1-1 研究動機--------------------------------------------1 1-1-2 研究目的--------------------------------------------2 1-2 研究範圍與對象 1-2-1 研究範圍--------------------------------------------3 1-2-2 研究對象--------------------------------------------4 1-3 研究方法----------------------------------------------5 1-4 研究流程----------------------------------------------6 第二章 文獻回顧 2-1 生活環境改造計畫之發展歷程 2-1-1 創造城鄉新風貌方案----------------------------------8 2-1-2 台南縣生活環境改造計畫-----------------------------10 2-1-3 小 結----------------------------------------------13 2-2 永續與生態社區 2-2-1永續發展相關理論------------------------------------14 2-2-2永續社區的定義與相關研究----------------------------15 2-2-3生態學理論------------------------------------------17 2-2-4生態社區定義及相關研究------------------------------18 2-2-5小 結-----------------------------------------------20 2-3 社區意識與認知 2-3-1 社區的意義-----------------------------------------21 2-3-2 社區意識理論與定義---------------------------------22 2-3-3 認知心理學發展過程與相關理論-----------------------26 2-3-4小 結----------------------------------------------30 2-4 態度與滿意度 2-4-1態度的定義與組成要素--------------------------------31 2-4-2態度的特性與環境行為相關研究------------------------34 2-4-3滿意度定義與相關研究--------------------------------35 2-4-4 小 結---------------------------------------------37 2-5 文獻回顧結論-----------------------------------------38 第三章 實證研究與問卷設計 3-1 研究架構與假設 3-1-1 研究架構-------------------------------------------40 3-1-2 研究主題與假設-------------------------------------41 3-1-3 研究假設檢定與分析方法-----------------------------42 3-2 問卷設計與統計分析方法 3-2-1 社區意識問項設計-----------------------------------51 3-2-2 生活環境改造計畫滿意度問項設計---------------------53 3-2-3 居民背景屬性---------------------------------------55 3-2-4 問卷統計分析方法-----------------------------------57 3-3 實證研究對象 3-3-1 台南縣生態環境概況---------------------------------59 3-3-2 台南縣鄉村型生態社區發展概況-----------------------60 第四章 實證結果分析 4-1 樣本分析 4-1-1 研究母體與抽樣-------------------------------------64 4-1-2 居民背景屬性分析-----------------------------------65 4-2 居民社區意識分析 4-2-1 項目分析與信度分析---------------------------------71 4-2-2 居民社區意識組成構面之因素分析---------------------75 4-3 居民環境改善滿意度分析 4-3-1 項目分析與信度分析---------------------------------79 4-3-2 居民環境改善滿意度組成構面之因素分析---------------81 4-4 居民社區意識與背景屬性分析 4-4-1 居民社區意識主成份得分與背景屬性-------------------84 4-4-2居民社區意識高低類群與背景屬性----------------------90 4-4-3居民社區意識因素構面與背景屬性----------------------94 4-5 居民環境改善滿意度與背景屬性分析 4-5-1 居民環境改善滿意度主成份得分與背景屬性------------100 4-5-2居民環境改善滿意度高低類群與背景屬性---------------106 4-5-3居民環境改善滿意度因素構面與背景屬性---------------111 4-6 居民社區意識與環境改善滿意度相關分析 4-6-1居民社區意識因素構面與環境改善滿意度因素構面相關分析-115 4-6-2居民社區意識變項與環境改善滿意度變項相關分析-------11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5-1 結論與應用 5-1-1結 論---------------------------------------------119 5-1-2環境計畫應用與建議---------------------------------126 5-2後續研究建議-----------------------------------------129 參考文獻 一、英文文獻--------------------------------------------130 二、中文文獻--------------------------------------------133 附 錄 附錄一 本研究問卷---------------------------------------139 附錄二 台南縣鄉村型社區調查資料-------------------------143

    一、英文文獻

    01、Allport ,Gordon W.(1964) Taking stock of America's attitudes on cultural diversity: an
    analysis of public deliberation on multiculturalism , assimilation and intermarriage.
    Journal of Comparative Family Studies, Vol. 3:164-195.
    02、At Kisson, Alan( 1996)Developing indicators of sustainable community:lessons from
    sustainable Seattle,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view, Vol. 16, N0.4-6: 337-350.
    03、Barraza, L. & Walford, R. A. (2002). Environmental comparison between English and
    Mexican school children. Education Research, Vol. 8, No. 2:171-189.
    04、Bell, Scott(2002)Spatial Cognition and Scale:A Child’s Perspectiv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Vol. 22, No.l-2: 9-27.
    05、Bloom, B.S., Englehart, M.D., Furst, E.J., Hill, W.H.& D.R. Krathwohl,(1956)A taxonomy
    of education objectives: Handbook 1. The cognitive domain, New York: David Mcky co.
    06、Bridger, Jeffrey C. & Luloff, A.E.,(1999)Toward an interactional to sustainable community
    development,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development, Vol.15, No.4:377-387.
    07、Costanza, Robert, and Herman Daly(1992)Natural capital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nservation Biology, No.1:37-45。
    08、Dewey, J.(1916)Democracy and Education, N.Y., Macmilliam.
    09、Eyers, V.G.(1975)Environmental Knowledge and belief among tenth grades students in
    Austalia . PH.D. Dissertation, Oregon State University.
    10、Fisher, J.D., Bell, P.A.& A. Baum(1984)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New York: CBS
    College :18-57.
    11、Gee, GC, Takeuchi DT.( 2004)Traffic stress, vehicular burden and well-being: a multilevel
    analysis,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Vol. 59:405-414.
    12、Gidarakou, Isabella(1999)Young Women's Attitudes Towards Agriculture and Women's
    New Roles in the Greek Countryside: A First Approach,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Vol. 15,
    No. 2: 147-158.
    13、Giuliani,Ian(1995)Sustainable communities with particular particular reference tolocal
    plans,Renewable Energy,Vol.8:295-300。
    14、Green, Ian(1996)Sustainable communities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local plans, Raeburn
    Energy , Vol.8, No.1-5:295-300.
    15、Grothmann, Torsten & Patt, Anthony( 2005)Adaptive capacity and human cognition: The
    process of individual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Vol.15,
    No. 3:199-213.

    16、Huizingh, E.K.R.E. & Vrolijk H.C.J.(1995)Decision support for information systems
    management: Applying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University of Groningen, Research
    Institute SOM.
    17、John Sinclair et al.(2001) Collins Cobuild–English Dictionary for Advanced Learners:
    515-568.
    18、Kaiser, Florian G., WGlfing, Sybille, Fuhrer, Urs(1999)Environmental Attitude and
    Ecological Behaviour,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Vol. 19, No. 1:l-19.
    19、Knez, Igor(1995)Effects of indoor lighting on mood and cognition,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Vol. 15, No. 1:39-51.
    20、Looijen, R.C. & Van Andel, J.(1999)Ecological communities: conceptual problems and
    definitions, Perspectives in Plant Ecology ,Evolution and Systematics , Vol.2,No.2:
    210-222.
    21、Maslow, A . H.(1969)Theory Z,Journal of Transpersonal Psychology,Vol.1:31-47。
    22、Moscovici, S.(1994)Social consciouness and it’s history , Culture and psychology
    Vol.4:411-429。
    23、Maser. C.(1997)Sustainable Community Development, Delray Beach, FL. St . Lucie Press:61-76。
    24、Mead L.M. & Rogers K.J.(1997)Enhancing a manufacturing business process for agility,
    Portla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and Technology: 638-641.
    25、Nijkamp, P. and Townroe, P.(1991)Urban sustainability analysis : new research departures. In: Sustainability of Urban System-A Cross-national Evolution Analysis of Urban Innovation:305-312, Hong Kong: Avebury .
    26、Oliva, R. L.(1981)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of satisfaction processes in retailing
    Setting , Journal of Retailing , Vol.57:25-48。
    27、Paraskevopoulos, S., & Padeliadu, S.(1998)Environmental knowledge of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in Greece,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Vol. 29, No. 3:55-60.
    28、Paterson, D. & Connery, k.(1997)Reconfiguring the edge city ecological design parameters in defining the form of community,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Vol. 36: 327-346.
    29、Register, R.(1987) Ecocity Berkeley, California: North Atlantic book.
    30、Robert, P. & Hunter, C.(1991)Managing the metropolitan environment: the challenge for
    European cities. Planning Outlook: 57-60.
    31、Roseland, Mark(2000)Sustainable community development: integrating Environmental,
    economic, and social objectives, Progress in Planning , Vol. 54, No. 2:73-132.
    32、Rosenberg, M.J.(1981)Attitude Organization and Change",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
    33、Shamansky, S. L. & Clausen, C. L.(1980)Levels of prevention : Examination of the
    concept, Nursing Outlook, Vol. 28, No. 2:104-108.

    34、Steel, Brent S.(1996)Thinking Globally and Acting Locally ? Environmental Attitudes,
    Behavi our and Activism,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Vol. 47, No. 1: 27-36.
    35、Streever, W. J, Callaghan-Perry, M, Searles, A, Stevens, T, Svoboda, P(1998)Public
    attitudes and values for wetland conservation in New South Wales, Australia,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Vol. 54, No. 1:1-14.
    36、Unger, D.G. and A. Wandersman(1985)The Importance of Neighbors: The 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Components of Neighboring,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No. 13:139-169.
    37、Wackernagel, M., and Rees, W.(1996)Our Ecological Footprint-Reducing human impact
    on the earth, Gabriola Island. B.C., Canada:New Social Publishers.
    38、Wackernagel, K(1994)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Appropriated Carrying Capacity: A Tool
    For Planning Toward Sustainability.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39、Wallner, Astrid, Hunziker, Marcel, Kienast, Felix,(2003)Do natural science experiments
    influence public attitudes towards environmental problems?",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Vol. 13, No. 3:185-194.
    40、WCED(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1987) Our common
    futur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41、Weber, A.L.(1991)Introduction to Psychology, HarperCollins College, New York.
    42、Zack, Naomi(1999)Symposium: feminism and ecological communities, Ethics and the
    Environment, Vol.4, No.1:57-61.

    二、中文文獻

    期刊論文部份
    01、王柏青、候錦雄(1995)〈關渡溼地遊客環境態度類群之研究〉《觀光研究學報》,第l卷,第4期:l-20。
    02、王明傑(1999)〈台北市社區參與於實質環境營造機制之研究〉《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03、王春勝(2001)〈從居民社區意識、觀光發展態度與衝擊探討高雄旗津區定位之策略〉《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04、王小璘、翁瑞禧(2004)〈都市社區居民對生態社區認知與環境態度之研究〉《第五屆造園景觀與環境規劃設計研究成果發表會》:106-122。
    05、李永展、何紀芳(1995)〈社區環境規劃之新範型〉《建築學報》,第12期:113-122。
    06、李永展、洪菁谿(1999)〈生態社區之營造〉《水資源管理季刊》,第2期:16-21中華水資源管理協會。
    07、李得全、賴明洲、薛怡珍(2005)〈生態城市之規劃一以台南市為例〉《永續人居環境研討會》:3-1-3-28,中華民國永續發展學會。
    08、李秀玲(2005)〈社區意識與社區休閒活動參與關係之研究-以台中市社區為例〉《靜宜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
    09、李漢鏗、周宜賢(2002)〈烏溪流域水質永續指標及評量系統之建立〉《環境規劃與管理研討會》:53-61,中華民國環境工程學會。
    10、宋念謙(1997)〈都市居民社區意識與景觀管理維護態度關係之研究-以台中市黎明住宅社區為例〉《東海大學景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1、吳秋田(2000)〈社區居民之意識與產業文化活動認同關係之研究-以白河蓮花節為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2、吳孟勳(2001)〈生態街道與城市永續發展之探討〉《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13、吳珮雯(2001)〈高雄市居民社區意識、社區參與及對社區發展協會滿意度之關係研究〉《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4、吳涵宜(2002)〈社區環境改造中民眾參與程度之探討-以溫州公園與福林社區為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15、林鑑澄(1986)〈由國人的空間意識探討都市開放空間形式與活動特質之契合〉《中國文化大學實業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16、林振春(1995)〈凝聚社區意識-建構社區文化〉《社區發展季刊》,第69期:25-39。
    17、林憲德(1997)〈永續發展深入各領域,建築市場亟待做環保-「生態社區」,有七大評估指標〉《環耕》,第8期:64-73。
    18、林登秋、林文雄、紀正良、梁晏綾(2000)〈影響大一學生環境知識因子之探討〉《中國地理學會會刊》,第28期:93-107。
    19、林暉月(2001)〈居民的社區意識與社區公共事務參與態度及方式關係之研究-以台南市為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0、林妍君(2001)〈社區參與在台北社區環境改造應用之研究-以東榮社區和萬和社區為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21、沈世宏(2005)〈永續城市指標系統之建立〉《永續人居環境研討會》:3-29-3-42,中華民國永續發展學會。
    22、柯瓊芳(1998)〈為什麼他們生活比較滿意?歐體十二國的比較研究〉《政治大學社會學報》,第28期:1- 23。
    23、柯惇貿(1999)〈社區居民對社區總體營造的認知與態度〉《逢甲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24、徐震(1979)〈社區一詞的用法及其演進〉《社區發展季刊》,第6期:8-12。
    25、侯錦雄、宋念謙(1998)〈都市居民社區意識與景觀管理維護關係之研究-以臺中市黎明住宅社區為例〉《建築學報》,第24期:51-65。
    26、倪進誠、林冠慧、張長義(2004)〈生態社區之理念探究與城鄉新風貌的架構初擬〉《環境與世界》,第10期:1-22。
    27、洪本利、洪振方、毛群欽(2003)〈大高雄地區國中小學生環境態度與水污染概念之研究〉《2003年環境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535-546。
    28、張 珩、刑志航(2004)〈生態社區理念於社區環境落實之研究-以台南縣鄉村型社區為例〉《建築與規劃學報》,第5卷,第1期:29-47。
    29、張進吉(2005)〈社區居民意識及態度對發展參與式生態旅遊策略影響之研究-以七股鄉龍山社區為例〉《屏東科技大學農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30、崔玉霞(2002)〈農村居民對發展休閒農業態度之研究-以南投縣和興社區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
    31、黃啟峰、廬志銘(1995)〈全球永續發展的緣起與發展〉《工業污染防治》,第56期:1-23。
    32、黃偉晉(1999)〈台灣創造城鄉新風貌行動方案執行過程評估研究〉《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33、黃信勳(2001)〈台灣空間規劃典範遞移之考察-以台北市地區環境改造計畫為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34、黃德生(2005)〈台南縣下營鄉廟前大街執行創造城鄉新風貌之成效研究〉《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35、彭連煥(2005)〈社區民眾參與社區成人教育活動及社區意識關係之研究〉《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36、詹世樑、吳書萍(2003)〈永續性社區發展之系統模擬-以平等里社區為例〉《都市與計畫》,第30卷,第1期:63-86。
    37、詹世州(2003)〈探討「台灣二十一世紀議程」生態理念於社區環境落實之研究-以台南縣生態社區之發展為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38、莊奇勳、蕭怡雯(2004)〈以焚化爐STS模組教學探討國小學童環境認知及態度之成效〉《第二十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發表會》:138-146。
    39、賈式琛(2004)〈社區意識與地方依附對生態旅遊發展態度影響之研究〉《世新大學觀光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40、楊文燦、黃琬君(1995)〈遊客對遊憩衝擊認知之研究〉《土地管理學報》,第2 期:101-127。
    41、游以德、呂適仲、王凱民(2003)〈鄉村地區發展生態社區選址評估模式之研究-以苗栗縣獅潭鄉為例〉《農業經營管理》,第9期:132-148,中國農業經營管理學會。
    42、廖秀梅(2000)〈生態旅遊的地方認知-以台南縣七股鄉為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43、廖孟儀(1998)〈建立生態社區準則之研究-以苗栗縣獅潭鄉聚落為例〉《台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44、郭彰仁(1998)〈由遊客環境態度之觀點探討公園不當行為管理策略-以台中市為例〉《東海大學景觀研究所碩士論文》。
    45、郭鴻儀(2004)〈社區環境改造對居住環境意識影響之研究〉《立德大學地區發展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46、郭瓊瑩(2005)〈台北市生態都市規劃〉《永續人居環境研討會》:3-43-3-57,中華民國永續發展學會。
    47、歐聖榮、陳明川(2003)〈社區居民對生態旅遊衝擊認知與發展態度之研究-以嘉義縣山美村為例〉《第五屆休閒、遊憩、觀光學術研討會》:104-117。
    48、歐聖榮、蕭芸殷(1998)〈生態旅遊遊客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第11卷,第3期:35-58。
    49、陳仲偉(2000)〈社區居民對民營企業參與社區活動態度之研究〉《逢甲大學建築及都市計晝研究所碩士論文》。
    50、陳資雲(2001)〈從城鄉景觀之特色探討台灣地區城鄉風貌改造之方向〉《雲林科技大學營建工程系碩士論文》。
    51、陳清江(2002)〈眷村居民居住品質滿意度與對社區改建需求之研究〉《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52、陳知遠(2002)〈婦運團體參與地區環境改造之研究-以榮星花園改造案為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53、陳金玉(2003)〈社區環境改造下之民眾參與、衝突與溝通-以新竹市內湖老街景觀改造之三個衝突經驗為例〉《玄奘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54、陳令慧(2004)〈社區居民之社區意識及其對地區發展之認知與期望-以台北市士林區個案研究〉《台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55、陳淑君(2004)〈居民對文化資產保存認知與願付價格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
    56、賴奕錚(2003)〈以生態城市觀點檢視台灣城市發展之環境課題〉《台北大學都市計晝研究所碩士論文》。
    57、盧昭宏(1997)〈社區居民環境意識形成之研究-以奇岩社區為例〉《淡江大學建築學系都市計劃組碩士論文》。
    58、盧禹璁(1999)〈一個模範都市社區之社區意識形成過程研究-以台南市金華社區為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59、鍾溫清1996)〈地方居民對於濁水溪口設置水鳥保護區之態度研究〉《東海大學景觀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60、蔡祈賢(1996)〈社區意識與社區發展〉《社會福利期刊》,第124期:21-26。
    61、蔡佳容(1996)〈快速成長郊區社區識的形成-曉蘭杜區居民鄰里公私場域連繫與社區參與〉《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62、謝銘維(1998)〈影響鄉村居民對生活品質改善認知因素之探討-以改善農漁村社區環境實施計晝地區為例〉《中興大學農業推廣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63、謝政勳(2002)〈都市永續發展指標適用性評估-以高雄市為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64、鄧美娥(2004)〈縣市層級公部門推動民眾參與社區環境改造工作之研究〉《中華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65、鄭碧方(2006)〈參與環保署社區環境改造計畫之社區現況分析〉《台中教育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66、蕭博彥(2003)〈一個地方意像認知模型之建構-以淡水地區為例〉《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書籍報告部分
    67、丁祖蔭、強贛生(1998)《社會心理學》,五洲出版社,台北。
    68、王鴻濬、邱奕儒(1999)《玉井生態村之土地利用最佳化分析與生態建築規劃》,國科會科學技術資料中心,台北。
    69、王瑞香(1996)《環境倫理學-對於自然界的義務與自然界的價值》,國立編譯館,台北。
    70、行政院(2003)《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晝(2002-2007)》。
    71、行政院經建會(1998)《創造城鄉新風貌操作手冊》。
    72、台南縣政府(2004)《台南縣城鄉風貌整體發展綱要計劃成果發表研習營工作手冊》,台南縣政府。
    73、台南縣政府(1996)《台南縣綜合發展計畫一》,台南。
    74、台南縣政府(1996)《台南縣綜合發展計畫二》,台南。
    75、台南縣政府環保局(1998)《87年度創造城鄉新風貌台南縣推動社區生活環境改造成果專輯》,台南。
    76、台南縣政府環保局(1999~2000)《88下半年度暨89年度創造城鄉新風貌台南縣推動社區生活環境改造成果專輯》,台南。
    77、台南縣政府環保局(2001)《90年度創造城鄉新風貌台南縣推動社區生活環境改造成果專輯》,台南。
    78、朱錦忠(1999)《生態學》,高立出版杜,台北。
    79、吳明隆、涂金堂(2004)《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二版》,五南圖書出版社,台北。
    80、李永展(1995)《環境態度與環保行為》,胡氏圖書出版,台北。
    81、李永展(1999)《永續發展-大地反撲的省思》,巨流出版社,台北。
    82、李金泉(1997)《SPSS/PC/實務與應用統計分析》,松崗電腦圖書資料公司,台北。
    83、李美技(1986)《社會心理學理論研究與應用》,大洋出版社,台北。
    84、林瑞欽(1993)《社區意識的概念-測量與提振策略》,新台灣社會發展學術叢書,台北。
    85、林憲德(1994)《現代人類的居住環境》,胡氏圖書出版,台北。
    86、林瑞欽(1994)《社區意識的概念-測量與提振策略》,中華民國公益活動促進會,台北。
    87、林鎮洋(1998)《推動民眾參與水庫集水區管理實施計畫》,經濟部水資源局,台北。
    88、林憲德(1997)《綠建築社區的評估體系與指標之研究-生態社區的評估指標系統》,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台北。
    89、林瑞欽、劉邦富等著(2000)《新台灣社會發展學術叢書:社區篇》,中華民國公益活動促進會發行,台北。
    90、林傑斌等(2004)《SPSS 12統計建模與應用實務》,博碩文化,台北。
    91、周昌宏(1996)《植物生態學》,聯經出版專業公司,台北。
    92、胡濤等(1995)《中國的可持續發展研究-以概念到行動》,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台北。
    93、施鴻志等(1996)《社區實質環境品質評估作業手冊》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台北。
    94、徐震(1980)《社區與社區發展》,正中書局,台北。
    95、孫儒泳等(1996)《普通生態學》,藝軒圖書出版社,台北。
    96、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永續發展組(200l)〈都市永續發展指標的建立〉《國政研究報告》,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台北。
    97、張華葆(1994)《社會心理學理論》,三民書局,台北。
    98、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東華書局,台北。
    99、張紹勳、林秀娟(1995)《SPSS for Windows統計分析一初答統計與高等統計(上)(下)》,松崗電腦圖書公司,台北。
    100、張坤民(1997)《可持續發展論》,中國環境學出版社,台北。
    101、酒井隆、賴虹燕(2004)《問卷設計、市場調查與統計分析實務入門》,博智文化出版社,台北。
    102、黃俊雄(1987)《最新生物學》,藝軒出版,台北。
    103、黃書禮(1999)《生態土地規劃使用》,詹氏書局出版,台北。
    104、黃書禮(1996)《台北市都市永續發展指標與策略研擬之研究》:18-25,台北大學(原中興法商)都市計晝研究所,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委託研究。
    105、楊國樞、文崇一等(1989)《社會及行為科研究法(上)(下)》,東華書局,台北。
    106、游以德(1999)《環境生態學》,地景企業出版,台北。
    107、蔡勇美,郭文雄(1984)《都市社會學研究領域及理論》,巨流圖書公司,台北。
    108、蔡漢賢主編(1991)《社會工作詞典》,中華民國社區發展研究訓練中心,台北。
    109、蔡宏進(1991)《社區原理》,三民書局,台北。
    110、鍾聖校(1990)《認知心理學》,心理出版社,台北。
    111、鄭麗玉(1993)《認知心理學-理論與應用》,五南圖書,台北。
    112、鄭昭明(1995)《認知心理學-理論與實踐》,桂冠心理學叢書,台北。
    113、鐘倫納(1993)《應用社會科學研究法》,台灣商務印書館,台北。
    114、環佑實業有限公司(2000)《台南縣生活環境改造計畫期末報告》,台南縣環保局委託,台南。
    115、饒見維(1994)《知識場論:認知、思考與教育統合理論》,五南圖書,台北。
    116、Jeffrey A. McNneey (1997)《保護世界的生物多樣性》,薛達元等譯,地景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台北。
    117、Joseph Leitmann(200l)《永續都市:都市設計之環境管理》,吳綱立、李麗雪譯,六合出版社,台北。
    118、Sears,D.O.&Freedman,J.&L.A.Peplau (1991)《社會心理學》,黃安邦譯,五南圖書,台北。
    119、Zeisel, J.(1987),《研究與設計-環境行為的研究》,關華山譯,漢威出版社,台北。

    下載圖示 校內:2013-08-19公開
    校外:2013-08-19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