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莊淑珺
Zhuang, Shu-Jun
論文名稱: 王蘭沚及其《無稽讕語》研究
指導教授: 陳益源
Chen, Yi-Yua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7
中文關鍵詞: 王露無稽讕語小說分析綺樓重夢王蘭沚
相關次數: 點閱:53下載: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論文提要

      本論文以王蘭沚及其《無稽讕語》作為研究對象,第一章緒論,陳述研究動機、研究方法以及預期成果。而論文主要重點,則分成二、三、四、五等四章,進行討論分析。第二章討論的是王蘭沚及其作品,第三章討論的是《無稽讕語》的承先啟後,第四章討論的是《無稽讕語》的故事類別與功能,第五章討論的是《無稽讕語》的思想內容暨藝術技巧,第六章則是結論。

      第二章,將焦點集中於王蘭沚作家及作品,第一節作者方面,宏觀介紹整理王氏過去生平資料,並比對歷史所載王露多筆史料,及其和王蘭沚《無稽讕語》〈臺陽妖鳥〉中自述重疊者,對照出直接證據以及旁證,證實二人實為同一個人。再者,更進一步對王氏之所以遭乾隆罷官革職的原因,作更詳細、完整的析論。第二節則針對王露的著作《無稽讕語》、《綺樓重夢》作介紹,包括過去研究成果、版本、內容大要、文學風格。

      第三章,討論《無稽讕語》的承先與啟後,以及其傳承於文學思想的淵源、對後世的流變與影響。第一節論述《無稽讕語》一書產生的時代氛圍,從小說文學史的創作潮流、政治環境影響下的文人心態、社會經濟的具體影響等三點切入,進行耙梳;第二節則專門討論清代的禁書背景,並對於《無稽讕語》之所以被禁的原因進行考察;第三節則重在承先,由志怪文學、傳奇小說、史傳文學、民間傳說、情色文學、俳諧笑話、宗教觀念等,包括文學傳統暨思想傳統各方面,予以追溯《無稽讕語》於各脈絡之所繼承;第四、五節則重在啟後,因此第四節從作者的角度出發,討論王蘭沚前後二部小說之間的關係,前者《無稽讕語》如何影響後作者《綺樓重夢》;第五節則由探析《無稽讕語續編》是偽作的考證切入,以驗證《無稽讕語》的流行以及其對於後代小說的具體影響。

      第四章,討論《無稽讕語》的文本故事功能,由於考慮不同題材影響文本功能也有異,筆者先將書中依題材內容區分為四類:仙妖鬼狐、奇聞軼事、諧趣滑稽、歷史風俗等類故事,並依照所佔篇幅的多寡,依序進行功能的討論。

      第五章,討論《無稽讕語》的思想內容以及藝術技巧分析,第一節先從思想內容的統整歸納入手,分別從儒家傳統的承繼與發揚、道家傳統的繼承與創新、雜揉的宗教觀、政治與社會現實的反映、文人白日夢的渴求與滿足、性別意識的侷限與突破、作者人生態度的反映等幾點探析文本思想。第二節則針對《無稽讕語》藝術技巧作探析,像是人物、情節、敘事、語言等各方面,進行文本分析。

      本論文針對王蘭沚及其作品《無稽讕語》,作了全面性的探討,不僅在文獻材料上有所補充,對於文學藝術上,也予以肯定。

    none

    王蘭沚及其《無稽讕語》研究 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預期成果------------------------------------------2 第二章 王蘭沚生平及著作-------------------------------------------5 第一節 王蘭沚生平--------------------------------------------------6 一、王蘭沚生平-------------------------------------------------------6 二、王蘭沚即王露----------------------------------------------------12 三、王蘭沚罷官緣由--------------------------------------------------32 第二節 王蘭沚著作-------------------------------------------------36 一、《無稽讕語》----------------------------------------------------36 二、《綺樓重夢》----------------------------------------------------38 第三章 《無稽讕語》的承先啟後-----------------------------------45 第一節 《無稽讕語》的時代氛圍-------------------------------------45 第二節 《無稽讕語》禁書背景考察-----------------------------------48 一、清小說禁毀情況--------------------------------------------------48 二、《無稽讕語》禁毀原因--------------------------------------------51 第三節 《無稽讕語》文學暨思想探源---------------------------------52 一、文學形式溯源----------------------------------------------------52 1.源於志怪----------------------------------------------------------52 2.源於傳奇----------------------------------------------------------54 3.源於史傳----------------------------------------------------------55 4.源於民間傳說------------------------------------------------------56 二、文學內容溯源----------------------------------------------------57 1.情色題材探源------------------------------------------------------57 2.俳諧題材探源------------------------------------------------------60 3.宗教觀念探源------------------------------------------------------61 第四節 《無稽讕語》對《綺樓重夢》之影響---------------------------63 一、風格------------------------------------------------------------64 1.諧謔俚俗的幽默創作態度--------------------------------------------64 2.誇張荒謬、天馬行空的藝術手法--------------------------------------68 二、題材------------------------------------------------------------69 1.性的窺密、揭露與滿足----------------------------------------------70 2.地方風俗民情的紀錄------------------------------------------------70 3.作者經驗成為創作題材----------------------------------------------72 4.作者思想的繼承----------------------------------------------------74 第五節 論《無稽讕語續編》是偽作-----------------------------------75 一、關於《無稽讕語續編》--------------------------------------------75 二、從王蘭沚生卒年考------------------------------------------------78 三、從思想內容比較--------------------------------------------------78 四、從藝術技巧比較--------------------------------------------------81 第四章 《無稽讕語》故事分類與功能---------------------------------89 第一節 仙妖鬼狐類故事功能-----------------------------------------89 一、勸色戒淫--------------------------------------------------------90 二、勸善積德--------------------------------------------------------92 三、勸好生不殺------------------------------------------------------93 四、勸至孝尊親------------------------------------------------------94 五、諷刺政治現實、社會現實------------------------------------------96 六、刺迂儒、無才者--------------------------------------------------97 第二節 奇聞軼事類故事功能-----------------------------------------97 一、勸色戒淫--------------------------------------------------------98 二、勸治獄有德------------------------------------------------------99 三、勸女子婦德-----------------------------------------------------100 四、勸善積德-------------------------------------------------------102 五、刺社會現實-----------------------------------------------------102 第三節 諧趣滑稽類故事功能----------------------------------------103 一、搏君一笑-------------------------------------------------------104 二、寓諷刺於諧趣---------------------------------------------------106 第四節 歷史風俗類故事功能----------------------------------------108 一、保留風土民情---------------------------------------------------108 二、記錄歷史實錄---------------------------------------------------109 第五節、《無稽讕語》其他消極功能-----------------------------------110 一、作為性幻想的滿足-----------------------------------------------110 二、為顯文才-------------------------------------------------------111 三、為遊戲而作-----------------------------------------------------112 第五章 《無稽讕語》思想內容與藝術技巧----------------------------115 第一節 《無稽讕語》思想內容探析----------------------------------115 一、儒家傳統的承繼與發揚-------------------------------------------115 二、道家傳統的繼承與創新-------------------------------------------117 三、雜揉的宗教觀---------------------------------------------------118 四、政治與社會現實的具體反映---------------------------------------120 五、文人白日夢的渴求與滿足-----------------------------------------122 六、性別意識的侷限與突破-------------------------------------------123 七、作者人生態度的反映---------------------------------------------124 第二節 《無稽讕語》藝術技巧--------------------------------------125 一、人物-----------------------------------------------------------125 1.人物多是外在命運型形象-------------------------------------------125 2.扁平人物多於圓形人物---------------------------------------------126 3.利用映襯對比以凸顯人物特色---------------------------------------127 4.外部描寫著重在人物行為、語言,內部心理描寫鮮少-------------------128 5.各類故事有其特殊描繪人物手法-------------------------------------130 二、情節-----------------------------------------------------------131 1.仙妖鬼狐類故事---------------------------------------------------132 2.奇聞軼事類故事---------------------------------------------------134 3.諧趣滑稽類故事---------------------------------------------------135 4.歷史風俗類故事---------------------------------------------------135 三、敘事-----------------------------------------------------------136 1.融合志怪體的限知與史傳體的全知視角-------------------------------136 2.人稱多是第三、第一人稱-------------------------------------------137 3.敘事時間以順敘最多,間雜補敘、預敘、倒敘-------------------------138 四、語言-----------------------------------------------------------138 1.誇張不實的虛幻語言-----------------------------------------------139 2.俚俗幽默的諧趣語言-----------------------------------------------139 3.史傳褒貶的莊重語言-----------------------------------------------139 第六章 結論-----------------------------------------------------141 參考書目-----------------------------------------------------------145 附錄一:《無稽讕語》故事內容大要-----------------------------------151 附錄二:《無稽讕語》故事分類表-------------------------------------159

    參考書目

    一、 古籍

    北魏‧魏收,《魏書》,台北:藝文印書館,1958年。
    明‧劉若愚,《酌中志》,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明‧劉鑾,《五石瓠》,藝文印書館,1972年。
    明‧醉西湖心月主人,《宜春香質》,侯忠義主編,《明代小說輯刊》第二輯,成都:巴蜀書社,1995年。
    明‧劉若愚,《酌中志》,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明‧劉鑾,《五石瓠》,藝文印書館,1972年。
    明‧醉西湖心月主人,《宜春香質》,侯忠義主編,《明代小說輯刊》第二輯,成都:巴蜀書社,1995年。
    唐‧李延壽,《北史》,台北:藝文印書館,1958年。
    唐‧李延壽,《南史》,台北:藝文印書館,1958年。
    清‧王蘭沚,《無稽讕語》,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刻本。
    清‧蘭皋居士,《復逢佳話雨齋詩鈔》,清嘉慶十四年(1809)抄本。
    清‧蘭皋居士,《綺樓重夢》,台北:建宏出版社,1995年。
    清‧趙翼,《甌北詩鈔》,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清‧盧德嘉,《鳳山縣採訪冊》,《臺灣方志》第73輯,台北:宗青圖書公司。
    清‧福康安、鄂輝奏摺,《宮中檔案乾隆朝揍摺》第67輯,乾隆53年3月22日。
    清‧佚名,《無稽讕語續編》,光緒二十二年(1896)刊本。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光緒七年(1881)刊本之影印本。
    漢‧戴德撰,《大戴禮記‧本命》第十三卷,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
    漢‧班固《漢書、藝文志》卷十,《二十五史》第4冊,台北:藝文印書館,1958年。
    錢穆,《莊子纂箋》,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3年。
    嚴北溟、嚴捷譯注,《列子譯注》,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

    二、 專書

    一粟,《紅樓夢書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丁光玲,《清代臺灣義民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王利器,《元明清三代禁毀小說戲曲史料》,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80年。
    王清原等編纂,《小說書坊錄》,北京:北京圖書館,2002年。
    王彬,《禁書、文字獄》,北京:中華工人出版社,1992年。
    毛德富、節紹生、閩虹,《中國古典小說的人文精神與藝術風貌》,成都:巴蜀書社,2002年。
    北京市天龍長城文化藝術公司編,《清代臺灣檔案史料全編》,北京:學苑出版社,1999年。
    石昌渝,《中國小說源流論》,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4年。
    古亦冬,《禁書詳解‧中國古代小說卷》,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1993年。
    占驍勇,《清代志怪傳奇小說集研究》,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03年。
    向楷,《世情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
    安平秋、章培恆主編,《中國歷代禁書目錄》,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年。
    任繼愈等,《中國道教史》,台北:桂冠出版社,1991年。
    呂啟祥、林東海主編,《紅樓夢研究稀見資料彙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
    李修生、趙義山主編,《中國分體文學史‧小說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李劍國,《唐五代志怪傳奇敘錄》,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3年。
    杜貴晨,《傳統文化與古典小說》,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1年。
    吳志答,《中國文言小說史》,山東:齊魯書社,1994年。
    吳九成,《聊齋美學》,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吳哲夫,《清代禁毀書目研究》,台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69年。
    吳盈靜,《清代臺灣紅學初探》,台北:大安出版社,2004年。
    林依璇,《無才可補天——紅樓夢續書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周慶華,《佛教與文學的系譜》,台北:里仁書局,1999年。
    周啟志主編,《中國通俗小說理論綱要》,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佛光大辭典編修委員會編,《佛光大辭典》,高雄:佛光出版社,1988年。
    佛斯特,《小說面面觀》,台北:志文出版社,2002年。
    韋政通,《中國思想史》,台北:水牛出版社,1991年。
    柯林烏著,陳明福譯,《歷史的理念》,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87年。
    秦國經主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清代官員履歷檔案全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1997年。
    孫琴安,《中國性文學史》下冊,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5年。
    徐岱,《小說型態學》,浙江:杭州大學出版社,1992年。
    祖國頌,《敘事的詩學》,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3年。
    高羅佩,《中國古代房內考——中國古代的性與社會》,李零、郭曉惠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馬福清,《明清鬼狐》,遼寧:遼寧大學出版社,1991年。
    康正果,《重審風月鑑——性與中國古典文學》,台北:麥田出版社,1996年。
    張在舟,《曖昧的歷程:中國古代同性戀史》,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
    張俊,《清代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
    張稔穰,《中國古代小說藝術教程》,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1年。
    婁子匡主編,《明清笑話》,《國立北京大學中國民俗學會民俗叢書》,台北:東方文化,1970年。
    胡文彬,《冷眼看紅樓》,北京:中國書店,2001年。
    胡文彬,《紅樓長短論》,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年。
    胡適,《中國章回小說考證》,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
    苗壯,《筆記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
    賀長齡等編,《清經世文編》(上),卷23,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頁188~190。
    黃子平主編,《中國小說與宗教》序文,香港:中華書局,1998年。
    傅騰宵,《小說技巧》,台北:洪葉文化,1996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台北:三民書局,1997年。
    楊義,《中國古典小說史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楊義,《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
    《臺灣文獻提要叢刊》,臺灣:大通書局。
    《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10冊《臺灣通志》,臺灣:大通書局。
    《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16冊《平臺紀事本末》,臺灣:大通書局。
    《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64冊《清高宗實錄選輯》,臺灣:大通書局。
    《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76冊《清史稿臺灣資料集輯》,臺灣:大通書局。
    《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84冊《福建通志臺灣府》,臺灣:大通書局。
    《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102冊《欽定平定臺灣紀略》,臺灣:大通書局。
    《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140冊《續修臺灣縣志》,臺灣:大通書局。
    《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213冊《海濱大事記》,臺灣:大通書局。
    熊秉真、余安邦合編,《情慾明清——遂欲篇》,台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
    趙伯陶,《市井文化與市民心態》,漢口: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趙建忠,《紅樓夢續書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年。
    寧稼雨編,《中國文言小說總目提要》,濟南:齊魯書社,1996年。
    葛兆光,《道教與中國文化》,台北:東華書局,1989年。
    魯迅,《中國小說史論文集》,台北:里仁書局,1992年。
    董國炎,《明清小說思潮》,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
    樊美鈞,《俗的濫觴》,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
    歐陽健,《古代小說禁書漫話》,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1年。
    歐陽健,《古代小說禁書漫話》,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1年。
    葉德輝,《書林清話》卷七,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3年。
    葉桂桐,《中國古代小說概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
    葉德均,《戲曲小說叢考》,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
    劉世劍,《小說概說》,高雄:麗文文化,1994年。
    劉妮玲,《臺灣的社會動亂——林爽文事件》,台北:久大文化出版社,1989年4月。
    劉葉秋等編,《中國古典小說大辭典》,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
    劉達臨,《中國性史圖鑑》,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2003年。
    劉苑如,《六朝志怪的常異論述與小說美學》,台北:中研院文哲所,2002年。
    潘樹廣等著,《古代文學研究導論——理論與方法的思考》,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8年。
    陳壽祺等撰,《福建通志》,華文書局,清同治十年(1871)重刊本。
    陳益源,《古典小說與情色文學》,台北:里仁書局,2001年。
    陳慶浩、王秋桂主編,《思無邪匯寶》,臺北:臺灣大英百科公司,1995年。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陳文新,《文言小說審美發展史》,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年。
    錢鍾書,《管錐編》,香港:中華書局,1980年。
    韓南,《中國短篇小說》,台北:國立編譯館,1997年。
    蒲安迪,《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
    蕭颯、王文欽、徐智策,《幽默心理學》,台北:吳氏圖書有限公司,1991年。
    顏清洋,《蒲松齡的宗教世界》,台北:新化圖書公司,1996年。
    譚達人,《幽默與言語幽默》,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7年。
    羅鋼,《敘事學導論》,雲南:雲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顧青、劉東葵,《冷眼笑看人間世:古代寓言笑話》,台北:萬卷樓,1999年。

    三、 期刊論文

    卜貝,〈焚書與禁書〉,《歷史月刊》,1995年11月,
    王佩琴,〈紅樓夢續書研究〉,《紅樓夢學刊》1998年3月。
    王旭川,〈清代《紅樓夢》續書的三種模式 〉,《紅樓夢學刊》2000年4月。
    朱振武,〈論《聊齋志異》創作題材的三個源頭〉,《蒲松齡研究》1999年第4期。
    李天鳴,〈林爽文事件中的諸羅戰役〉,《故宮學術季刊》19卷1期,2001年。
    吳淑媛,〈林爽文之亂與柴大紀之獄〉,《國家論壇》,1972年4月。
    高玉海,〈紅樓夢續書理論及裕瑞的批評〉,《紅樓夢學刊》2003年3月。
    莊吉發,〈清初天地會與林爽聞之役〉,《大陸雜誌》,1970年12月。
    詹頌,〈乾嘉文言小說作者閱讀視野與作品故事來源〉,《蒲松齡研究》,2003年第1期。
    實之,〈臺灣十八世紀的林爽文起義〉,《國文天地》,1990年4月。
    寧稼雨,〈文言小說界限與分類之我見〉,《明清小說研究》1998年第4期。
    趙建忠,〈紅樓夢續書的源流嬗變及其研究〉,《紅樓夢學刊》1992年第4輯。
    趙建忠,〈《紅樓夢續書研究》補考 〉,《紅樓夢學刊》1998年3月。
    鞏聿信,〈文言小說創作動機研究——之一:勸誡教化型〉,《聊城師範學院學報》,第6期,2001年。
    劉平,〈拜把結會、分類械鬥與林爽文起義〉,《史聯雜誌》,1999年11月。
    劉平,〈林爽文起義原因新論〉,《清史研究》,2000年2期。
    劉心皇,〈禁書四條件〉,《大學雜誌》,1979年4月。
    陳妮昂,〈由「紅樓夢」及其續書探討賈寶玉之角色變遷〉,《國文天地》1993年12月。
    蕭相愷,〈《中國文言小說家評傳》前言:文化的‧民間的‧傳說的——中國文言小說的本質特徵——兼論文言小說觀念的歷史演進〉,《明清小說研究》2003年第1期。

    四、 學位論文

    劉慎元,《明清艷情小說的繼承、呈現與影響》,嘉義:南華大學文學所碩士論文,2002年。
    劉佩雲,《性別、創造力、自我檢校與幽默感的關係》,台北: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陳克嫻,《明清長篇世情小說中的笑話研究——以金瓶梅、姑妄言、紅樓夢為中心之考察》,花蓮:花蓮師範學院民間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2005-07-22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