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蔡林縉
Tsai-Lin, Chin
論文名稱: 夢想傾斜:「運動—詩」的可能──以零雨、夏宇、劉亮延詩作為例
The Dreaming-Slope: on Ling Yu, Xia Yu and Liu Liang-yen’s Poetry Under the Concept of “Movement-poem”
指導教授: 翁文嫻
Yung, Man-Ha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2
中文關鍵詞: 巴什拉德勒茲運動-詩零雨夏宇劉亮延語言動能
外文關鍵詞: Gaston Bachelard, Gilles Deleuze, movement-poem, Ling Yu, Xia Yu, Liu Liang-yen, language dynamics
相關次數: 點閱:106下載:2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嘗試透過兩位法國哲學家,加斯東‧巴什拉(Gaston Bachelard)與吉爾‧德勒茲(Gilles Deleuze)的哲學論述,自二者思想體系裡提取些許可供對話、焊接、相互深化的概念,從中推論「運動-詩」(movement-poem)的詩學想法,並以零雨、夏宇、劉亮延之詩作進行文本閱讀──試圖透過不同詩人作品之實際分析,印證「運動-詩」此詩學概念在不同對象上可能呈現的差異與風格。希望通過不同的詩學評論方法,打開現代詩學評論某種新的批評面向。

    本論文架構六章:首章緒論以海德格「詩與思的對話」導出問題意識:朝向詩語言的存有論。接著說明本文之研究路徑,以及針對兩位哲人相關的研究進行文獻回顧,介紹本論文章節內容安排,同時說明選擇零雨、夏宇、劉亮延詩作為分析對象的理由。第二章聚焦於論證「運動—詩」此詩學理念,分四步驟焊接巴什拉與德勒茲哲學論述,逼出「運動—詩」此詩學理念。接續三章則分別透過零雨、夏宇、劉亮延的詩作分析,具體實踐(實驗)「運動—詩」此詩學理念──且分別透過空間、時間、身體三種向度來閱讀三位詩人不同的詩語言風格。第六章為全論文總結,回顧本文成果並提出本研究所衍生出的問題面向。

    In order to broaden the possibility of poetics, this thesis tries to read the poetry of Ling Yu, Xia Yu and Liu Liang-yen under the concept of “movement-poem” derived from two French philosophers, Gaston Bachelard and Gilles Deleuze.

    My thesis is organized into six chapters. In the first chapter, I introduce the motivation and methodology of my study. The second chapter reckons the concept of “movement-poem” which is based on Bachelard’s poetics of Rêverie (Dream) and Deleuze’s theory named Nomadology. Then, I utilize the concept to analyze the works of Ling Yu, Xia Yu and Liu Liang-yen in the following three chapters. Moreover, I discuss their different writing styles in three aspects: space, time and body.

    After the textual interpretation, the last chapter is the conclusion of my thesis that not only reviews the result of the study but mentions other related issues. The notion of “movement-poem” brings the different ontology and epistemology of poetics, provides us another aesthetic to read and experience. By reading poetry, we could realize what Deleuze reminds us: Style in a great poet is always a style of life, a new possibility of living, and a way of existing……

    第一章 緒論 1 一、問題意識:朝向詩語言的存有論 1 二、研究路徑:從「意象」到「運動-詩」 6 三、巴什拉和德勒茲的引介與應用概況:以台灣為主軸 14 四、論文章節內容簡介 20 第二章 「運動—詩」理念追探 23 一、自夢清醒:容格與巴什拉的論述脈絡 23 二、從巴什拉跨主體到德勒茲游牧主體 27 三、詩學存有論之個體化歷程:巴什拉、德勒茲對容格的翻寫 32 四、斜坡—平面:運動—詩 38 第三章 鬆綁又癱瘓的繩子:零雨詩的語言特技─空間拓樸 47 一、德勒茲思想的繩線?一種「地理哲學」 47 二、零雨詩中「表演主體」的空間展演 49 三、夢境/鏡:角色布置的「虛擬空間」 60 四、「空的」空間:「我」變成「這些複數」 75 五、「虛無」:詩語言的空間拓樸 86 第四章 關於反面,隱匿王后:夏宇時間甬道裡的無限分身 91 一、為更趨向存在,我們給時間以時間 91 二、「開始」的方式:差異哲學與永恆回歸 95 三、可以讓我幸福:詩語言的重複,與走音 99 四、初級氣氛:虛擬雲霧湧動的「當下時刻」 107 五、背著物質,迂迴翻轉:德勒茲思想之拓樸雙面與夏宇的詩語言 114 六、隱匿王后,(不)可見的城市:時間甬道裡的無限分身 123 第五章 一定有什麼濕了:劉亮延詩的身體劇場 135 一、身體—詩的另類姿態:詩語言的「無器官身體」 135 二、花痴的身體呢喃:身體—詩的動態序列 139 三、極限速度間的光之獨白:特寫詩語言的微運動 144 四、自我抽離是為自我感知:持續繁殖又壓縮的角色運動 151 五、雙重的皺褶:身體-詩,以及個體化歷程的姿態回應 159 第六章 結語:未來,無止盡的逃逸路線…… 165 一、空間,時間,身體:「運動—詩」的三種實踐向度 165 二、虛擬哲學:中西「動能」相遇的平面與問題場域 167 三、詩學:存有與美學的匯流 170 參考書目 173

    一、 詩集

    夏宇。《備忘錄》。台北:夏宇出版,1986。
    夏宇。《腹語術》。台北:唐山,2003(二版五刷)。
    夏宇。《摩擦.無以名狀》。台北:唐山,2005(二版五刷)。
    夏宇。《Salsa》。台北:唐山,2004(五刷)。
    夏宇。《粉紅色噪音 =Pink noise》。台北:夏宇出版,2008。
    零雨。《城的連作》。臺北:現代詩季刊社,1990。
    零雨。《消失在地圖上的名字》。臺北,時報文化,1992。
    零雨。《特技家族》。台北:現代詩,1996。
    零雨。《木冬詠歌集》。台北:唐山,1999。
    零雨。《關於故鄉的一些計算》。台北:聯豐書報,2006。
    零雨。〈A和B和#〉。《現在詩08期 妖怪純情詩》。曾淑美編。台北:心靈工坊,2009。
    劉亮延。《你那菊花的年代》。花蓮市:國立東華大學華文社,1999。
    劉亮延。《有鬼》。台北:一方,2002。
    劉亮延。《牡丹刑》。台北:李清照私人劇團,2008。

    二、 專著

    Artaud, Antonin(翁托南‧阿鐸)。《劇場及其複象》(Le Théâtre et son Double)。劉俐譯註。台北:聯經,2003。
    Bachelard, Gaston(加斯東‧巴什拉)。《空間詩學》(La Poétique de L’espace)。龔卓軍、王靜慧譯。台北:張老師,2003。
    Bachelard, Gaston。《夢想的詩學》(La Poétique de la Rêverie)。劉自強譯。北京:三聯,1996。
    Bachelard, Gaston。《火的精神分析》(La Psychanalyse du Feu)。杜小真,顧嘉琛譯。長沙:岳麓書社,2005a。
    Bachelard, Gaston。《水與夢:論物質的想像》(L’eau et les Rêves: essai sur l’imagination de la matière)。顧嘉琛譯。長沙:岳麓,2005b。
    Baudelaire, Charles Pierre(波特萊爾)。〈現代生活的畫家〉。郭宏安譯。《1846年的沙龍:波特萊爾美學論文選》。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2。414-450。
    Bergson, Henri(柏格森)。《時間與自由意志》(Time and Free Will)。吳士棟譯。北京:商務,2005。
    Bogue, Ronald。《德勒茲論文學》(Deleuze on Literature)。李育霖譯。台北:麥田,2006。
    Brook, Peter(彼得‧布魯克)。《空的空間》(The Empty Space)。台北:中正文化,2008。
    Brooks, Peter(彼德‧布魯克斯)。《身體活:現代敘述中的欲望對象》(Body Work: Objects of Desire in Modern Narrative)。朱生堅譯。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
    Deleuze, Gilles. Francis Bacon: the Logic of Sensation. Trans. Daniel W. Smith. London: Continuum, 2003. (《弗蘭西斯.培根:感覺的邏輯》。董強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7。)
    Deleuze, Gilles. Negotiations: 1972-1990. Trans. Martin Joughin. New York: Columbia UP, 1995. (《哲學與權力的談判:德勒茲訪談錄》。劉漢全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Deleuze, Gilles. The Fold: Leibniz and the Baroque. Trans. Tom Conley.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93. (《福柯 褶子》。于奇智,楊潔譯。長沙市:湖南文藝出版發行,2001。)
    Deleuze, Gilles. Proust and signs: the complete text. Trans. Richard Howard. London: Athlone Press, 2000.(《普魯斯特與符號》。姜宇輝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
    Deleuze, Gilles.《德勒茲論傅柯》(Foucault)。楊凱麟譯。臺北:麥田出版,2000。
    Deleuze, Gilles. 《電影Ⅰ:運動-影像》(Cinéma I: Ľimage–mouvement)。黃建宏譯。臺北:遠流,2003。
    Deleuze, Gilles. 《電影II:時間-影像》(CinémaII: Ľimage–temps)。黃建宏譯。臺北:遠流,2003。
    Deleuze, Gilles. Difference and Repetition. Trans. Paul Patton. London: Continuum, 2004.
    Deleuze, Gilles. Nietzsche and Philosophy. Trans. Hugh Tomlinson. London: Continuum, 2006 .
    Deleuze, Gilles and Félix Guattari. A thousand plateaus: capitalism and schizophrenia. Trans. Brian Massumi. London: Continuum, 2004.
    Deleuze, Gilles and Félix Guattari. Kafka: toward a minor literature. Trans. Dana Polan.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1986.
    Deleuze, Gilles and Félix Guattari.《何謂哲學?》(Qu’est-ce que la philosophie?)。林長杰譯。臺北:臺灣商務,2004。
    Deleuze, Gilles and Claire Parnet. “The Actual and the Virtual.” DialogueⅡ. Trans. Eliot Ross Albert. London: Continuum, 2002.(〈當下與虛擬〉。楊凱麟譯。《當代》147【1999.11】:12-15。)
    Eagleton, Terry(伊果頓)。《理論之後》(After Theory)。李尚遠譯。臺北:商周出版,2005。
    Foucault, Michel(傅柯)。《主體解釋學》(L’Herméneutique du Sjet)。余碧平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Foucault, Michel。《性經驗史》(Histoire de La Sexualitié)。余碧平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Heidegger, Martin(馬丁‧海德格)。《在通向語言的途中》(Unterwegs Zur Sprache)。孫周興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a。
    Heidegger, Martin(馬丁‧海德格)。《林中路》(Holzwege)。孫周興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b。
    Jullien, François(余蓮)。《淡之頌:中國思想與美學》(ELOGE DE LA FADEUR: A partir de la pensée et de l’esthétique de la Chine)。卓立譯。臺北縣:桂冠,2006。
    Jullien, François。《勢:中國的效力觀》(La Propension des Choses)。卓立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Jung, C. G(C. G.‧容格)。《榮格自傳:回憶‧夢‧省思》(Memories, Dreams, Reflections)。劉國彬、楊德友譯。台北:張老師,1997。
    Jung, C. G.(C. G.‧容格)編。《人及其象徵:容格思想精華的總結》(Man and His Symbols)。龔卓軍譯。台北:立緒文化,1999。
    Leibniz, Gottfried Wilhelm(萊布尼茲)。《單子論》(La Monadologie)。錢志純譯。臺北:五南,2009。
    Merleau-Ponty, Maurice(梅洛龐蒂)。《眼與心:身體現象學大師梅洛龐蒂的最後書寫》(LŒ’il et l’Esprit)。龔卓軍譯。臺北:典藏藝術家庭,2007。
    Nijinski, Vaslav F.(尼金斯基)。《尼金斯基筆記》(Nijinski Cahiers: le Sentiment)。劉森堯譯。台北:心靈工坊,2002。
    Owen, Stephen(宇文所安)。《中國文論:英譯與評論》。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2003。
    Parr, Adrian. The Deleuze Dictionary.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05.
    Parry, Amie Elizabeth(白瑞梅). Interventions into Modernist Cultures: Poetry from beyond the Empty Screen. Durham & London: Duke University, 2007.
    Poulet, Geoges(喬治‧布萊)。《批評意識》(La Conscience Critique)。郭宏安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2。
    Starobinski, Jean(讓‧斯塔羅賓斯基)。〈波佩的面紗〉。《批評意識》。郭宏安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2。271-285。
    Stein, Murray。《變形:自性的顯現》(Transformation: Emergence of the Self)。喻陽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3。
    Tarkovsky, Andrey(安德烈‧塔可夫斯基)。《雕刻時光》(Die versiegelte Zeit)。陳麗貴、李泳泉譯。台北:萬象,1993。
    王婉容。〈永遠前衛的彼得‧布魯克〉。Peter Brook(彼得‧布魯克)。《空的空間》。台北:中正文化,2008。165-176。
    古繼堂。《台灣青年詩人論》。台北:人間,1996。
    朱靜美。《意象劇場:非常亞陶》。台北:揚智文化,1999。
    李元貞。《女性詩學:台灣現代女詩人集體研究1951-2000》。台北:女書文化,2000。
    李育霖。《翻譯閾境:主體、倫理、美學》。台北:書林,2008。
    李癸雲。《朦朧、清明與流動:論台灣現代女性詩作中的女性主體》。台北:萬卷樓,2002。
    李癸雲。《結構與符號之間:台灣現代女性詩作之意象研究》。台北:里仁,2008。
    孟樊。《台灣後現代詩的理論與實際》。台北:揚智,2003。
    林燿德。《一九四九以後》。台北:爾雅,1986。
    林芷琪。〈筆名、都市與性別:論夏宇詩與李格弟歌詞的雙聲辨位〉。封德屏編。《異同、影響與轉換:文學越界學術研討會:2005青年文學會議論文集》。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2006。
    奚密。《現當代詩文錄》。台北:聯合文學,1998。
    奚密。〈夏宇的女性詩學〉。吳燕娜,魏綸編。《中國婦女與文學論集》第一集。台北:稻鄉出版社,1999。273-305。
    耿一偉。〈《空的空間》之前與之後〉。Peter Brook(彼得‧布魯克)。《空的空間》。台北:中正文化,2008。6-15。
    翁文嫻。《創作的契機》。台北:唐山,1998。
    高友工。《中國美典與文學研究論集》。台北:台灣大學,2004。
    陳世驤。《陳世驤文存》。臺北市:志文,1972。
    陳永國編、譯。《游牧思想》。長春:吉林人民,2003。
    陳義芝。《從半裸到全開:台灣戰後世代女詩人的性別意識》。台北:台灣學生,1999。
    陳義芝。《聲納:台灣現代主義詩學流變》。台北:九歌,2006。
    程抱一。《中國詩畫語言研究》。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
    曾琮琇。《台灣當代遊戲詩論》。台北:爾雅,2009。
    楊小濱。《否定的美學:法蘭克福學派的文藝理論和文化批評》。台北:麥田,1995。
    楊小濱。〈書面訪談錄——楊小濱專訪零雨〉。零雨。《特技家族》。台北:現代詩,1996。161-170。
    楊小濱。《歷史與修辭》。蘭州:敦煌文藝,1999a。
    楊小濱。〈冬日之旅——讀零雨詩集《木冬詠歌集》〉。零雨。《木冬詠歌集》。台北:唐山,1999b。3-14。
    楊凱麟。〈從傅柯到德勒茲〉。《德勒茲論傅柯》。楊凱麟譯。臺北:麥田出版,2000。9-36。
    楊凱麟。〈虛擬與文學:德勒茲文學論〉。《德勒茲論傅柯》。楊凱麟譯。臺北:麥田出版,2000。233-261。
    萬胥亭。《德勒茲‧巴洛克‧全球化》。台北:唐山,2009。
    葉維廉。《秩序的生長》。台北:志文,1971。
    葉維廉。《比較詩學》。台北:東大,1983。
    廖咸浩。〈物質主義的叛變——從文學史、女性化、後現代之脈絡看夏宇的「陰性詩」〉。鄭明俐編。《當代台灣女性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1993。237-276。
    劉紀蕙。〈牡丹刑,詩人的舞踏劇場〉。《牡丹刑》。台北:李清照私人劇團,2008。無頁碼。
    鄭慧如。《身體詩論》。台北:五南,2004。
    簡政珍。《詩心與詩學》。台北:書林,1999。
    簡政珍。《台灣現代詩美學》。台北:揚智,2004。
    龔卓軍。〈空間原型的閱讀現象學〉。Gaston Bachelard。《空間詩學》。龔卓軍、王靜慧譯。台北:張老師,2003。20-33。
    龔卓軍。《身體部屬:梅洛龐蒂與現象學之後》。臺北:心靈工坊文化,2006。

    三、 期刊論文

    何乏筆(Fabian Heubel)。〈能量的吸血主義——李歐塔、傅柯、德勒茲與中國房中術〉。《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5(2004.09):259-86。
    何乏筆。〈修養與批判:傅柯《主體詮釋學》初探〉。《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5.3(2005.09):5-32。
    何乏筆。〈跨文化批判與當代漢語哲學:晚期傅柯研究的方法論反思〉。《揭諦》13(2007.06):29-53。
    何乏筆。〈養生的生命政治:由于連莊子研究談起〉。《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8.4(2008.12):115-138。
    何乏筆。〈從權力技術到美學修養:關於傅柯理論發展的反思〉。《哲學與文化》37.3(2010.03):85-102。
    李秀娟。〈悲傷母親、逼真女人:阿莫多瓦《我的母親》的動態顯影〉。《中外文學》35.6(2006.11):57-83。
    孟樊。〈超前衛的聲音:評夏宇的詩〉。《台北評論》4(1988.03):130-45。
    林志明。〈「間」與崇高:由內在之「間」到歷史的符號〉。《哲學與文化》36.10(2009.10):55-80。
    邱漢平。〈單子、褶曲與全球化:人文學科再造的省思〉。《中外文學》32.6(2003.11):111-137。
    邱漢平。〈〈德勒茲論藝術〉專輯弁言〉。《中外文學》37.4(2008.12):9-12。
    侯建州。〈詩與歌:臺灣華文現代詩與歌詞的關係問題試析〉。《玄奘人文學報》9(2009.07):47-80。
    翁文嫻。〈論臺灣新一代詩人的變形模式〉。《中山人文學報》13(2001.10):85-101。
    翁文嫻。〈新詩語言結論的傳承和變形〉。《成大中文學報》15(2006.12):179-198。
    翁文嫻。〈《詩經》「興」義與現代詩「對應」美學的線索追探:以夏宇詩語言為例探研〉。《中國文哲研究集刊》31(2007.09):121-48。
    張小虹。〈電影的臉〉。《中外文學》34.1(2005.06):139-75。
    張小虹。〈臺北慢動作:身體-城市的時間顯微〉。《中外文學》36.2(2007.06):121-54。
    張小虹。”Transnational Affect: Cold Anger, Hot Tears, and Lust, Caution.” Concentric: Literary and Cultural Studies Vol.35(March 2009): 31-50.
    張小虹。〈愛的不可能任務:《色│戒》中的性-政治-歷史〉。《中外文學》38.3(2009.09):9-48。
    張靄珠。〈謊言實錄:楊德昌「恐怖份子」的性、謊言、暴力〉。《中外文學》33.3(2004.08):15-37
    陳大為。〈台灣後現代主義詩學的評議和演練——評簡政珍《台灣現代詩美學》〉。《書目季刊》40.4(2007.03):117-124。
    陳俊榮(孟樊)。〈夏宇的後現代語言詩〉。《中外文學》38.2(2009.06):197-227。
    陳瑞文。〈觸覺空間與平滑空間-德勒茲論培根的思想開展與特色〉。《現代美術學報》14(2007.11):11-52。
    陳瑞文。〈德勒茲的圖表史觀特徵〉。《中外文學》37.4(2008.12):13-58。
    陳瑞文。〈德勒茲圖表徵候學的前身〉。《藝術觀點》37(2009a.01):36-41。
    陳瑞文。〈德勒茲複合性的創造理論〉。《藝術觀點》38(2009b.04):79-84。
    陳瑞文。〈以問題性為核心的美學經驗:德勒茲的圖表思想〉。《現代美術學報》17(2009c.05):11-43。
    陳瑞文。〈德勒茲的影像-運動及主體性視野〉。《藝術觀點》39(2009d.07):74-79。
    陳瑞文。〈《皺褶:萊普尼茲與巴洛克》的文體影像化與歷史視野〉。《藝術觀點》41(2010.01):105-112。
    陳義芝。〈夢想導遊論夏宇〉。《當代詩學》2(2006.09):157-169。
    湯舒雯。〈零雨詩的黑白辯證、光影幻術與黃昏風景〉。《臺灣詩學學刊》13(2009.08):179-205。
    黃冠閔。”Image and Imagination at the Crossroads: On Bachelard and Baudrillard.” NCCU Philosophical Journal Vol.9(December 2002): 25-62.
    黃冠閔。〈巴修拉論火的詩意象〉。《揭諦》6(2004.04):163-94。
    黃冠閔。〈音詩水想——倫理意象之一環〉。《藝術評論》16(2006.03):101-24。
    黃冠閔。〈飄零乎?安居乎?——土地意象與責任意識〉。《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8.2(2008.06):193-220。
    黃冠閔。〈想像論的分歧:巴修拉與沙特〉。《國立政治大學學報》22(2009a.07):37-81。
    黃冠閔。〈巴修拉詩學中的寓居與孤獨:一個詩的場所論〉。《哲學與文化》36.10(2009b.10):81-107。
    黃建宏。〈科幻極短篇——德勒茲的電影眼世界〉。《當代》147(1999.11):58-73。
    黃建宏。〈行為(動)如何可能?:無器官身體的思維-身體〉。《藝術家》65.4(2007.10):268-273。
    黃建宏。〈晶體-影像:活化隱喻還是去隱喻?〉。《中外文學》37.4(2008.12):59-82。
    黃建宏。〈從晶體-影像到離散色彩:以王家衛、彭浩翔、馬修‧巴尼為例〉。《中外文學》38.3(2009.09):83-114。
    楊凱麟。〈虛擬的邏輯與影像的意義——柏格森、影像、德勒茲〉。《當代》147(1999.11):38-57。
    楊凱麟。〈德勒茲哲學中零度影像之建構〉。《揭諦》5(2003a.06):215-237。
    楊凱麟。〈德勒茲「思想-影像」或「思想=影像」之條件及問題性〉。《臺大文史哲學報》59(2003b.11):337-367。
    楊凱麟。〈自我的去作品化:主體性與問題化場域的傅柯難題〉。《中山人文學報》18(2004.春):29-47。
    楊凱麟。〈考古學空間與空間考古學——傅柯的「異質拓樸學」〉。《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5.3(2005a.09):75-97。
    楊凱麟。〈駱以軍的第四人稱單數書寫(2/2):時間製圖學〉。《清華學報》35.2(2005b.12):369-403。
    楊凱麟。〈駱以軍的第四人稱單數書寫(1):空間考古學〉。《中外文學》34.9(2006a.02):283-304。
    楊凱麟。〈分裂仔(Schizo)與創作(1/2):從語言切入的極限經驗〉。《藝術觀點》29(2006b.04):77-83。
    楊凱麟。〈二(特異)點與一(抽象)線——德勒茲思想的一般拓樸學〉。《臺大文史哲學報》64(2006c.05):173-189。
    楊凱麟。〈分裂分析傅柯Ш——內在性知識論與內在性倫理學〉。《中山人文學報》23(2006d冬):15-28。
    楊凱麟。〈分裂分析傅柯ІV:界限存有論與邊界─事件系譜學〉。《中外文學》37.3(2008.09):45-61。
    楊凱麟。〈分裂分析傅柯:文學布置中的越界〉。《臺大文史哲學報》71(2009a.11):185-208。
    楊凱麟。〈《西夏旅館》的運動-語言與時間-語言:駱以軍游牧書寫論〉。《中外文學》38.4(2009b.12):41-76。
    廖玉如。〈空的空間:彼得‧布魯克的《哈姆雷特的悲劇》與呂柏伸的《哈姆雷》研究〉。《成大中文學報》23(2008.12):123-156。
    廖咸浩。〈異夢為何同床?:中文現代詩中現代主義詩學與國族再造的糾結〉。《臺灣文學研究集刊》6(2009.08):1-28。
    劉士民。〈零雨詩作中封閉與逃離的思辨〉。《東方人文學誌》8.1(2009.03):201-26。
    劉正忠。〈違犯.錯置.污染——臺灣當代詩的屎尿書寫〉。《臺大文史哲學報》69(2008.11):149-183。
    劉永皓。〈排演、重複與愛的幻覺——分析王家衛的《花樣年華》〉。《戲劇學刊》10(2009.07):7-24。
    蔡秀枝。〈傷勢/傷逝:《2046》中的時空重返〉。《中山人文學報》23(2006冬):157-188。
    蔡林縉。〈「模子.翻譯.喧嘩」——從葉維廉詩學之轉向看臺灣現代詩語言雜燴的現象〉。《臺灣詩學學刊》11(2008a.06):67-88。
    蔡林縉。〈演員‧角色‧符號——王家衛的「電影生產線」〉。《電影欣賞學刊》26.3(2008b.09):115-129。
    蔡林縉。〈夢想傾斜:「運動—詩」的可能——以零雨、夏宇詩作為例〉。《中外文學》38.2(2009.06):229-270。
    鍾玲。〈夏宇的時代精神〉。《現代詩》13(1988.12):7-11。
    鍾玲。〈臺灣女詩人作品中的中西文化傳統〉。《中外文學》16.5(1987.10):58-109。

    四、 學位論文

    李淑君。《低限馬戲——夏宇詩的遊戲策略》。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林怡翠。《詩與身體的政治版圖——台灣現代詩女詩人情欲書寫》。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林苡霖。《夏宇詩的歧路花園》。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邱俊達。《朝向詩意空間:論巴舍拉《空間詩學》中的現象學》。高雄:國立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許麗燕。《論夏宇詩中的離散美學——以《Salsa》為評析對象兼及其它》。台北:國立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07。
    陳柏伶。《據我們所不知的——夏宇詩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黃文鉅。《記憶的技藝:以夏宇、零雨、鴻鴻為考察》。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五、 其他

    《詩路》。2005.11.15〈http://dcc.ndhu.edu.tw/poemroad/ling-yu/〉。
    李格弟。〈雨中的操場〉。陳建騏製作。《幾米幸運兒音樂劇原聲帶》。亞神音樂,2007。
    李格弟。〈痛並快樂著〉。齊秦。《痛並快樂著》。上華唱片,1995。
    侯莞亭訪談、撰稿。〈劉亮延:我只作和我生命經驗有關的戲〉。《台北市文化局文創藝站》(http://www.culturalindustry.org/realstagenewdetail.php?id=59)
    夏宇。《夏宇愈混樂隊》。SONY,2002。
    陳珊妮。《如果有一件事是重要的+粉紅色EP》。亞神音樂,2008。
    陳珊妮。《乘噴射機離去》。友善的狗,1995。
    蘇打綠。《春.日光》。環球唱片,2009。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