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王宣筑 Wang, Hsuan-Chu |
|---|---|
| 論文名稱: |
歷史區域中高齡者的社區生活與環境營造的參與 -以臺南市中西區南美里溫陵社區的參與為例 The Study on the Elderly’s participation abou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mmunity life and Environment in Historical Area - A Practical Research on the Wen-Ling Community in Tainan City |
| 指導教授: |
陳世明
Chen, Shih-Ming |
| 共同指導教授: |
鄭淑惠
Cheng, Shu-Hui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規劃與設計學院 - 建築學系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22 |
| 畢業學年度: | 110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41 |
| 中文關鍵詞: | 高齡者社區生活與環境營造 、在地老化 、社區組織 、青銀共學共作 、自主參與 、自主學習 |
| 外文關鍵詞: | community living and community environment for the elderly, aging in place, community organizations, intergenerational learning and creating, Autonomous participation, self-directed learning |
| 相關次數: | 點閱:97 下載:25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在地老化是我國高齡者政策長期目標,大部分的中高齡者都希望在自己熟悉的社區環境中老去。相對於此,應有適切的資源與運作機制,支持高齡者於在地老化中,自主學習地參與社區生活與空間環境發展,以延長高齡者在社區的健康餘命。由於在地的社區組織在推動社區活動與串聯社區資源扮演著關鍵性的角色,社區組織與高齡者參與的自主性與看法對社區生活與環境的發展不可忽略。因此本研究的目的主要在:1)透過文獻掌握社區組織與高齡者在社區老化過程中的角色扮演,並藉由高教深耕計畫與大學社會責任(USR)計畫的相關文獻整理,掌握大學師生的教學對社區組織與高齡者在社區生活與環境營造上,可能帶來的幫助;2)探討社區組織與高齡者在南美里的社區參與以及近年的外部組織與資源連結中,對社區生活與環境營造的發展現況與侷限;3)南美里場域團隊透過老照片蒐集與podcast錄製活動,掌握社區高齡者對過去生活與環境的記憶與經驗,並藉訪談掌握社區高齡者對未來社區活動與空間的看法,以有助於高齡者參與社區生活與環境營造的展開的可能性。研究成果如下:
一、以社區為主體的社區生活與環境營造的自主參與的展開
從文獻回顧中,超高齡社會是牽動整個社會的發展,是整體社會要共同關心的議題,以社區生活與環境營造的角度來看,社區組織與高齡者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第一個是,高齡者在超高齡社會下的角色,高齡者退休時,正有著豐富的知識與人生經驗,之於社區的發展是最佳的經驗分享者與社區人力資源,因此善用日益增加的高齡人力資源,有助於社區生活與環境的發展;第二個是,談在地老化時,可以得知社區組織是具地緣主體的角色,一方面掌握自身社區資源與環境,另一方面是可以帶動居民彼此關心與相互照顧,並做為社區資源整合的重要橋梁,因此社區組織對於未來在地社區經營的自主極具重要性。第三個是,儘管社區面臨多樣的議題下,開始有多方資源注入協助社區發展,但主體仍是社區的居民,外部的資源團體所扮演的是催化與擾動的角色。同時亦非單單僅以專業規畫者處理為主,而是需引導社區居民能積極自主的參與,透過人與人的互動、人與環境的認識,不斷的學習而成長,提升社區的自主性與自發性。
二、高齡者參與過程中自主學習的特質的展現
(一) 社區高齡者對社區活動與空間的看法:
高齡者參與社區生活與環境營造的過程中,他們對於社區的人、活動與空間的看法,其並不容易在社區中自己發展。而本研究經由老照片的蒐集與Podcast錄製的方法,分享以社區生活者為主體的看法,並經由與成大USR南美里場域團隊的參與互動,逐漸展現自主學習的能力且能逐漸提出社區生活與環境的相關看法。此社區組織與高齡者對社區發展自主思考能力的提升,將是使社區生活與環境能永續發展的另一重要關鍵。彙整參與過程中高齡者提出的看法,可以得知近年社區活動發展以關懷社區高齡者為主,而舉辦活動的社區空間,除目前的社區照顧關懷據點、活動中心,還有南美館二館、關帝廳、十全行、二府口公園,都是未來可以再嘗試去加強或連結的機會點。
(二)參與態度與自主學習的特質:
高齡者在活動過程中,參與態度由消極或害羞表達,逐漸轉變為積極與自信,並開始有學習的能力展現。在高齡者參與活動中,是可感受自主的態度與自主學習的展現。同時,活動的參與是有別於一般個人的各自學習,而是人跟人的互動參與的群體學習,且是能帶動群體的正向成長成效。其對高齡者在社區生活與空間營造參與的未來,將可期待有更主動的積極的作為。研究者經由實踐過程所形成的經驗反思,可看見高齡者在參與過程中所呈現的自主學習與自主性的成效,可使高齡者在社區發展上扮演關鍵性角色,有助與高齡者未來社區生活與空間營造的發展。
(三)學生進入社區場域的實踐對高齡者自主參與的幫助:
高齡者在社區生活與空間營造上,並非透過社區組織單獨運作就能呈現,而是需要有相關的支持體系來協助。外來團體的成大USR南美里場域團隊的參與,即是藉學校師生教學來協助高齡者參與的支持體系。藉由Podcast錄製過程,帶動學生與高齡者的共學共做與群體參與,並促成彼此相互的關係連結。這樣的跨世代社會關係的連結與合作的參與過程中,逐漸可看到高齡者在社區生活與空間營造的看法與參與的價值與意義。藉此社區組織與高齡者的學習成長的歷程的蓄能,將可期待能展開具體的討論對未來社區生活經營的想像與行動。
The research site is located in the Wen-Ling Community of Nanmei Village, Tainan City, and then the research object consists of both the elderly and university students.The study was conducted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USR program, using the memory experiences of the elderly through the sharing of old photos and the recording of podcasts as the research method. By observation of the community, we can learn the current status and limitations of community organizations and the elderly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mmunity life and environment in Nanmei Village in terms of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and recent external organizations and resource connections. In the follow up, through the collection of old photos and Podcast recording activities, we aim to grasp the experiences of the elderly in the community about the past life and environment, and to have the views of the elderly about the future community activities and space, so as to help the elderly to participat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mmunity life and environment. It is hoped that this will contribute positively to the future management of community life and environment in the Wen-Ling Community, as well as the promotion of the regeneration of the historic district.
Hamilton, E(1992).Adult Education for Community Development.New York:Greenwood.
文化部台灣社區通(2011)。「六星計畫」 六大面向。
檢自: https://communitytaiwan.moc.gov.tw/Item/Detail/%E3%80%8C%E5%85%AD%E6%98%9F%E8%A8%88%E7%95%AB%E3%80%8D-%E5%85%AD%E5%A4%A7%E9%9D%A2%E5%90%91。
王光旭(2016)。臺灣老人社區生活參與之初探。社區發展季刊,(154),132-147。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6)。社區健康營造工作手冊。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出版。
呂寶靜(2012)。臺灣老人社會整合之研究:以社區生活參與為例。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13(2),90-96。
李聲吼 (2010)。高雄市社區培力與永續發展之探討。「城市發展」半年刊,(10),24-33。
吳淑瓊、莊坤洋(2001)。在地老化:台灣二十一世紀長期照護的政策方向。台灣公共衛生雜誌,20(3),20。
陳世明(2019)。大學社會責任計畫的展開與社會實踐導向建築人才培育的可能性。臺灣建築學會會刊雜誌,2019,11-16。
陳世明(2019)。大學社會實踐與建築教育展開的可能性。臺灣建築學會會刊雜誌,2019,9-10。
陳世明(2019)成功大學-場域實踐型建築人才培育構想,成大USR計畫成果展暨共學培力論壇-因應在地需求的場域實踐型人才培育,93-97,台南市。
陳柏宗(2008)。社區組織推動老人社區照顧之研究-以台南市長榮社區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臺南市。
夏春祥(1998)。文化象徵與集體記憶的競逐-從台北市凱達格蘭大道談起。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1),57-96。
郭瑞坤、徐依鈴、張秦瑞、沈逸晴(2013)。社區議題與社區自主性關聯之探討。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 ,17(1),1-39。
郭登聰,建構「高齡友善城市」:從活躍老化到在地老化的重要課題—以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為例。輔仁社會研究,(4),1-42。
翁毓秀(1999)。家庭福利社區化初探,社區發展季刊,(87),135-151。
國立成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中心(2021)。入世學術人–國立成功大學2020大學社會責任報告書。臺南市:國立成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中心。
國立成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中心(2022)。咱行ê路 牽手成行 -國立成功大學 2021年大學社會責任報告書。臺南市:國立成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中心。
邱泯科、林伶惠(2010)。以竹苗照顧關懷據點為例探討我國老人社區式服務模式。社區發展季刊,(129),392-409。
黃源協(2001)。臺灣社區照顧的實施與衝擊-福利多元主義的觀點。臺大社會工作學刊,(5),53-101。
曾思瑜(2018年3月)。高齡者「多元社區照顧服務環境」的展開。建築師雜誌 。
游輝禎、徐志宏(2013)。高齡化社會生活環境發展之研究。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廖俊松(2004)。社區營造與社區參與:金鈴園與邵社的觀察與學習。社區發展季刊 ,(107),133-145。
臺南市中西區公所(2009)。98年機關新聞輯要。永福里康樂藝文中心啟用揭牌及里志工隊成立授旗。
檢自:
https://web.tainan.gov.tw/tnwcdo/News_Content.aspx?n=26173&s=7705401#。
劉宏鈺、吳明儒、吳曉君,(2012)。高齡者社區參與對心理福祉的影響:以屏東縣社區關懷據點為例。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6(3),45-80。
衛生福利部(2018)。106年老人狀況調查報告。台北市:衛生福利部。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11)。何謂社區健康營造。
檢自: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580&pid=903。
賴兩陽(2004)。社區發展協會推動福利社區化的策略分析。社區發展季刊,(106),68-78。
關華山(2017)。療癒性環境應用於高齡社會之評估研究。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委託研究報告。
蕭阿勤(1999)。「民族主義與臺灣一九七〇年代的「鄉土文學」:一個文化(集體)記憶變遷的探討」。臺灣史研究,6(2),7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