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李王瀚 Lee, Wang-Han |
|---|---|
| 論文名稱: |
生命‧政治‧神話─戰後台灣義人塑像 Life‧Politics‧Myth─Statues of “Dedicator” in Postwar Taiwan |
| 指導教授: |
蕭瓊瑞
Hsiao, Chong-Ray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 論文出版年: | 2006 |
| 畢業學年度: | 94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38 |
| 中文關鍵詞: | 義人 、神話學 、人物紀念塑像 、社會動員 、法西斯主義 、道德論述 |
| 外文關鍵詞: | social mobilization, fascism, moral discourse, dedicator, memorial statue, mythology |
| 相關次數: | 點閱:139 下載:25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台灣人,尤其是經歷過戰後戒嚴時期的台灣人,對於人物紀念塑像應該不至於感到陌生。因為幾乎整個戒嚴時期,人物紀念塑像都一直不斷地被大量製造與設立;而在當時所生產的塑像作品中,有不少到今日還依舊存在。這些人物紀念塑像所表現的對象多為當代的重要政治人物(尤以「國父」孫文以及「領袖」蔣介石數量最多);因此,在一般人的聯想與認知當中,往往將這些塑像與政治之間輕易畫上等號;甚至直接以「國父銅像」或「蔣公銅像」來作為所有人物紀念塑像的統稱,極少表現出其他認知的可能性。
但實際上,戰後大量出現的人物紀念塑像並非如此單純而均質的一個整體,當代政治人物並非人物紀念雕塑在題材上的唯一選擇。在這一段時期的紀念雕塑歷史中,甚至出現過一系列特殊的作品;這些作品以「義人」─即為拯救他人而犧牲生命者─為表現的對象。這些「義人」原先的身分均儘是平凡的市井小民,他們與當時統攝一切的國家機器距離遙遠,和著重「國族歷史」的大敘事體系更缺乏直接關聯;但因他們的捨生救人行為,而被國家所重視、表彰,進而採用建造塑像的方式來加以紀念。這種現象在紀念塑像發展史中並不常見,與傳統觀點中將人物紀念塑像單純視為威權時代領袖崇拜風氣產物的論述似乎也有所落差。
因此,本研究主要將透過美術史學的觀點,探究這一系列獨特的義人紀念塑像作品在造型與美感上可能具有的意義;並且將這一論證過程根植於歷史學的觀點上,考察它們在整體時代、社會脈絡中所佔據的位置,最後嘗試為其賦予具有歷史意義的詮釋。希望能為這一特殊作品類型、以及與之伴隨出現的特殊現象提出可能的思索方向,同時也重新反省過去論者面對人物紀念塑像時所秉持的化約式與泛論式論述建構所可能造成的問題。
Taiwanese—especially who had experienced curfew period after the war—ought to be pretty familiar with memorial statues for the reason that there had been a lot of them sculptured and founded during that era. Furthermore, a lot of memorial statues still remains until now. Those memorial statues were mostly dedicated to important political figures (particularly “National Father” Sunwen and “leader” Jiang Jieshi—which are the most copious and commonly seen); thu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mmon associations and comprehension, people oftentimes simply draw equal signs between those statues and politics, or even generally referring all memorial statues as “National Father bronze memorial statue” or “Lord Jiang bronze memorial statue.” Correspondingly, emergence of other forms of awareness and expressions are scarcely feasible.
However, the established memorial statues were not that simple nor did possess equivalent qualities of integrities. In fact, political figures of that era were not the only choice of subject matter in the field of memorial statues. During this period in the memorial statues history, a new series of innovative and unique artworks took “dedicator”—who had sacrificed themselves to help and rescue others—as subject matter had emerged. These virtuous men were originally merely laymen who were remotely connected to governmental local authorities or even hardly possessed direct association with grand narrative schemes who always emphasized on the history of nationhood. Nevertheless, these brave virtuous men were willing to sacrifice themselves to help and save others. Thus, the nation built memorial statues to show their appreciations, honors and commemorations towards these heroic virtuous men. Such phenomenon was rarely to be seen in the development of memorialization history and quite different from the conservative perspective—which used to regard memorial statues as common practice to show deepest and greatest admiration towards leaders from the authoritarian period.
Hence, this study applies art history’s vantage point to probe into essence of aesthetics and forms that can be derived from this series of these unique statues; furthermore along with the historical viewpoint, this research is also delving into influences and inspiration of these memorial statues towards entire society during the whole period, and eventually making an attempt to make an approach to historical interpretation. This type of unique artworks is also expected to provide possibilities open to another path of new studies in the future, as well as reflections of plausible problems induced by reductionism and general discussion discourses proposed by the preceding theorists.
一、原始資料
1.《台灣日日新報》
2.《中央日報》
3.《聯合報》
4.《新藝術》月刊,台北市:廿世紀社
5.國立編譯館編,《高級小學國語課本》
6.國立編譯館編,《國民學校國語課本初級》
7.國立編譯館編,《國民小學生活與倫理課本》
8.國立編譯館編,《國民小學社會課本》
9.國民黨中央宣傳部編,《新生活運動言論集》,未註出版地:正中,1928年
10.蔣介石,《民生主義育樂兩篇補述》,台北市: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1953年
11.張其昀主編,《先總統蔣公全集》,台北市:中國文化大學,1984年
12.郭恆鈺、羅梅君主編,許琳菲、孫善豪譯,《德國外交檔案》,台北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1年
13.童勝男監修、施添福編纂,《新竹市志》,新竹市:新竹市政府,1996年
14.道藩藝文中心主編,《張道藩先生文集》,台北市:九歌,1999年
二、近人著述(按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一)專書
1.Arnold Silcock著,王德昭譯,《中國美術史導讀》,台北市:正中書局,1960年
2.Benedict Anderson 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佈》,台北市:時報文化,1999年
3.Bernard Rocher等著,林貴榮、許連高譯,《巴黎‧都市‧建築‧文化》,台北市:博遠,1990年
4.Denny Roy著,何振盛、杜嘉芬譯,《台灣政治史》,台北市:台灣商務,2004年
5.Harriet F. Senie , Sally Webster編、慕心等譯,《美國公共藝術評論》,台北市:遠流,1999年
6.Henri Michel著,黃發典譯,《法西斯主義》,台北市:遠流,1993年
7.Henry Focillon著,吳玉成譯,《造型的生命》,台北市:田園城市,2001年
8.Jacque Maquet著,武珊珊等譯,《美感經驗:一位人類學者眼中的藝術》,台北市:雄獅,2003年
9.John Berger著,劉惠媛譯,《影像的閱讀》,台北市:遠流,1998年
10.John King Fairbank(費正清)著,張理京譯,《美國與中國》,台北縣:左岸文化,2003年
11.Kevin Lynch著,宋伯欽譯,《都市意像》,台北市:臺隆,1986年
12.Malcalm Miles著,簡逸珊譯,《藝術‧空間‧城市─公共藝術與都市遠景》,台北市:創興,2000年
13.Mike Crang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化地理學》,台北市:巨流,2003年
14.Paul Fissell著,陳信宏譯,《愛上制服:制服的文化與歷史》,台北市:麥田,2004年
15.Peter Burke著,許綬南譯,《製作路易十四》,台北市:麥田,2005年,二版
16.Roland Barthes著,許薔薔、許綺玲譯,《神話學》,台北市:桂冠,1997年
17.Rudolf Arnheim著,滕守堯、朱疆源譯,《藝術與視知覺》,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
18.Toby Clark著,吳霈恩譯,《藝術與宣傳》,台北市:遠流,2003年
19.Walter Benjamin著,林志明譯,《說故事的人》,台北市:台灣攝影工作室,1998年
20.又吉盛清,魏廷朝譯,《台灣今昔之旅【台北篇】》,台北市:前衛,1997年
21.不著撰人,《新藝術論》,台北縣:蒲公英,1986年
22.不著撰人,《蒲浩明雕塑集》,台北市:飛元藝術中心,1992年
23.中國地理學會,《野柳風景管理制度及地景保育技術改進之研究》,台北縣:野柳風景特定區管理所,2000年
24.尤傳莉,《台灣當代美術大系‧議題篇:政治‧權力》,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3年
25.片倉佳史著、姚巧梅譯,《台灣土地‧日本表情:日治時代遺跡紀行》,台北市:玉山社,2004年
26.王菊生,《造型藝術原理》,哈爾濱:黑龍江美術出版社,2000年
27.呂紹理,《水螺響起:日治時期台灣社會的生活作息》,台北市:遠流,1998年
28.李正文,《體積與空間:雕塑藝術再欣賞》,台北縣:視傳文化,2000年
29.李良仁,《雕塑技法》,台北市:藝風堂,1995年
30.李宗芹,《傾聽身體之歌─舞蹈治療的發展與內涵》,台北市:心靈工坊,2001年
31.李清志,《都市偵探的世紀末台北觀察》,台北市:田園城市,2001年
32.李筱峰、劉峰松,《台灣歷史閱覽》,台北市:自立晚報,1998年,二版
33.周來祥、周紀文,《美學概論》,台北市:文津,2002年
34.林果顯,《「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之研究(1966-1975)》,台北縣:稻鄉,2005年
35.侯宜人,《自然‧空間‧雕塑:現代雕塑透視》,台北市:亞太,1994年
36.若林正丈著、洪金珠、許佩賢譯,《台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台北市:新自然主義,2004年,二版
37.孫振華,《生命‧神祇‧時空─雕塑文化論》,中國杭州市:浙江美術學院出版社,1990年
38.徐祥,《雕刻工藝理論與技法之研究》,高雄市:復文,1978年
39.袁藝軒,《閒窺石鏡清我心─歐洲雕塑的故事》,台北市:三民,2002年
40.張景森,《台灣的都市計劃(1895-1988)》,台北市:業強 1996年
41.畢恆達,《空間就是性別》,台北市:心靈工坊,2004年
42.畢恆達,《空間就是權力》,台北市:心靈工坊,2001年
43.陳柔縉,《台灣西方文明初體驗》,台北市:麥田,2005年
44.陳繩正,《城市雕塑藝術》,瀋陽市:遼寧美術出版社,1998年
45.傅天仇,《移情的藝術─中國雕塑初探》,台北市:丹青,1987年
46.馮宏,《法西斯主義與三○年代中國政治》,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1998年
47.黃承令,《感人的紀念性公共藝術》,台北市:藝術家,2005年
48.黃金麟,《歷史、身體、國家:近代中國的身體形成》,台北市:聯經,2000年
49.黃昭堂著,黃英哲譯,《台灣總督府》,台北市:前衛,1993年
50.楊成寅、黃幼鈞,《鬼斧神工─中外雕塑藝術鑑賞》,台北市:書泉,1994年
51.楊恩寰,《審美心理學》,台北市:五南,1993年
52.葉立誠,《台灣服裝史》,台北市:商鼎,2001年
53.葉立誠,《服飾美學》,台北市:商鼎,2000年
54.趙雅博,《藝術哲學散論》,台中市:台中市立文化中心,1991年
55.劉心皇編,《當代中國新文學大系》,台北市:天視,1980年
56.蕭炳欽,《城市空間藝術》,台北市: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2003年
(二)單篇論文
1.李美蓉,〈從媒材表現形式─論台灣雕塑現象〉,收錄於台北市立美術館展覽組編輯,《探討台灣現代雕塑─雕塑媒材與造型的對語》,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1993年
2.周婉窈,〈日治末期「國歌少年」的統治神話及其時代背景〉,《海行兮的年代》,台北市:允晨文化,2003年
3.保羅‧雷比諾訪問,陳志梧譯,〈空間、知識與權力:與米歇‧傅寇對談〉,收錄於夏鑄九、王志弘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市:明文書局,2002年,二版
4.胡佛,〈台灣威權政治的傘狀結構〉,收入氏著,《政治學的科學探究(四):政治變遷與民主化》,台北市:三民,2004年,二版
5.孫成義,〈肖像攝影創作意識的審美認識〉。收錄於中華攝影教育學會編,《人像攝影學術論文集》,台北市:中華攝影教育學會,1996年
6.許和義,〈木材與雕塑〉;台北市立美術館編,《遙望羅丹─觀念、媒材、空間的沉思》,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1995年
7.陳弱水,〈說「義」三則〉,收入氏著《公共意識與中國文化》,台北市:聯經,2005年
8.溫浩邦,〈「吳鳳傳說」、歷史心性與文化人類學〉,收錄於若林正丈、吳密察主編,《跨界的台灣史研究─與東亞史的交錯》,台北市:播種者,2004年
9.劉紀蕙,〈台灣文化場域內「中國符號」與「台灣圖像」的展演與變異〉,收入氏著,《孤兒、女神、負面書寫》,台北市:立緒,2000年
(三)期刊論文
1.邱雅芳,〈越界的神話故事─吳鳳傳說從日據末期到戰後初期的承接過程〉,《台灣文獻》第56卷第4期,南投市:國史館台灣文獻館,2005年12月,頁121-153
2.夏鑄九,〈殖民的現代性營造─重寫日本殖民時期台灣建築與城市的歷史〉,《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40期,台北市: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2000年12月,頁47-82
3.陳光中,〈社會運動發展中政府的角色─中國青年救國團的一個詮釋〉,《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報》第26期,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1993年5月,頁58-72
4.劉紀蕙,〈三十年代中國文化論述中的法西斯妄想以及壓抑:從幾個文本徵狀談起〉,《中國文哲研究期刊》第16期,台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0年3月,頁95-149
5.鄭水萍,〈台灣戰後雕塑的破與立(上)〉,《雄獅美術》第273期,台北市:雄獅,1993年11月,頁22-48
6.鄭水萍,〈台灣戰後雕塑的破與立(中)〉,《雄獅美術》第274期,台北市:雄獅,1993年12月,頁57-65
7.鄭水萍,〈台灣戰後雕塑的破與立(下)〉,《雄獅美術》第275期,台北市:雄獅,1994年1月,頁59-66
8.簡弘毅,〈撐開反共的大傘〉,《水筆仔:台灣文學研究通訊》第12期,新竹市:水筆仔工作群,2001年4月,頁7-19
(四)學位論文
1.吳思慧,《公共藝術生產的公共過程與「公共性」建構─以台北市東區捷運通風口藝術案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2.吳嘉陵,《二十世紀台北市公共藝術的探討》,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3.宋曉雯,《日治時期圓山公園與臺北公園之創建過程及其特徵研究》,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4.林熹俊,《公共藝術與社會互動關係的研究》,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5.林慧宜,《「崇高」的發展─從康德前到康德後》,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6.徐裕健,《都市空間文化形式的變遷:以日據時期台北為個案》,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博士論文,1993年
7.張榕庭,《戰後台灣民族精神教育之研究(1951-1996)》,淡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8.張簡裕益,《台灣近代炭精筆遺像研究》,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造型藝術研究所西畫組碩士論文,2004年
9.陳志梧,《空間變遷的社會歷史分析:以日本殖民時期的宜蘭地景為個案》,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
10.黃玫瑄,《宋代旌表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95年
11.黃猷欽,《製作孫逸仙、蔣介石─台北市各級公立學校內偉人塑像設置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12.黃靜婷,《藝術與政治:納粹德國「大德國藝術展」與「頹廢藝術展」》,台北市立師範學院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13.楊玉如,《公共空間戶外雕塑造型意象研究》,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14.廖淑婷,《權力與空間形塑之研究─以台北市都市公園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15.蔣珮宜,《臺灣都市圓環變遷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16.鄭玩香,《戰後台灣電影管理體系之研究(1950-1970)》,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17.遲恆昌,《從殖民城市到哈日之城:台北西門町的消費地景》,國立台灣大學建築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18.蘇昭英,《文化論述與文化政策:戰後台灣文化政策轉型的邏輯》,國立藝術學院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三、工具書籍(按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1.Peter Brooker著,王志弘、李根芳譯,《文化理論辭彙》,台北市:巨流,2003年
2.吳密察監修,遠流台灣館編,《台灣史小事典》,台北市:遠流,2000年
3.李永熾監修,薛化元主編,《台灣歷史年表:終戰篇》,台北市:業強,1993年
4.黃才郎計畫主持,曾媚珍等編輯,《台灣地區戶外藝術彙編(北部篇)》,高雄市:高雄市立美術館,1998年
5.黃才郎計畫主持,曾媚珍等編輯,《台灣地區戶外藝術彙編(中部篇)》,高雄市:高雄市立美術館,1998年
6.黃才郎計畫主持,曾媚珍等編輯,《台灣地區戶外藝術彙編(南部篇)》,高雄市:高雄市立美術館,1998年
7.廖炳惠編,《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辭彙編》,台北市:麥田,2003年
8.顏娟英,《台灣近代美術大事年表》,台北市:雄獅,1998年
四、網際網路資源
1.新竹市政府文化局網頁 http://www.hcccb.gov.tw/
2.法源法律網 http://www.lawbank.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