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史瑋馨
Shih, Wei-Hsing
論文名稱: 論廖瓊枝《王魁負桂英》創作形式與表演傳承
On the Creative Form and Performance Inheritance of Qiong-Zhi Liao’s Wang Kuei’s Betrayal Guei-Ying
指導教授: 施德玉
Shih, Te-Yu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藝術研究所
Institute of Art Studies
論文出版年: 2020
畢業學年度: 10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8
中文關鍵詞: 歌仔戲幕表戲王魁負桂英廖瓊枝
外文關鍵詞: Taiwanese opera(歌仔戲(ge-zi-xi), scenario(幕表戲mu-biao-xi), Wang Kuei’s Betrayal Guei-Ying, Qiong-Zhi Liao
相關次數: 點閱:151下載: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歌仔戲從傳統口述大綱的幕表戲到現代書寫劇本,為1980年代開始轉型於現代劇場後,以因應劇場的各個專業設備,而將劇本精緻化,故事於早期主要為:歷史、傳說、愛情為主;近代則是加入有文學背景的編劇,而有跨文化的移植改編劇本,或直接獨立原創的新編劇本產生。為符合當代多變且多元的藝文發展,新穎的劇本與演員的新詮釋是現今眾所關注的焦點。
    《王魁負桂英》是廖瓊枝為教學所創編,也是薪傳歌仔戲劇團的代表作,歷經二十餘年,於2017年傳藝金曲獎入圍「最佳團體年度演出獎」獲得肯定,學生張孟逸以飾演焦桂英獲得「最佳演員獎」。本文首先梳理廖瓊枝《王魁負桂英》劇本淵源;其次梳理劇本、腳色人物、排場的展演形式變遷歷程;其三梳理從安歌時期到音樂設計時期的曲調調整,分析曲體結構,以及廖瓊枝為該劇編腔,探討音樂部分的創作歷程;其四藉由焦桂英腳色的舞台詮釋分析廖瓊枝與張孟逸表演藝術之傳承;最後結論提出該劇的重要性與筆者研究後的啟發。
    期望透過本文研究成果對筆者於創作有更進一步學習外,也能探討傳統戲的重要性對當代社會於藝文需求的提升。

    From the “scenario”(幕表戲mu-biao-xi) of Taiwanese opera(歌仔戲ge-zi-xi)traditional oral outline to the modern script, in the 1980s, began to transform into the modern theater. In response to the various professional equipment of the theater, and the script refined, the story in the early period mainly for: history, legend, love story; Recently,it is produced with independent original new scripted production. In order to meet the contemporary changeable and diverse artistic development, the novel script and the new interpretation of the actors draws attention now.

    Wang Kuei’s Betrayal Guei-Ying (王魁負桂英)is Qiong-Zhi Liao’s creation for teaching, but also the representative work of the Shing Trun Taiwanese opera troupe, after more than 20 years, in the 2017 The Golden Melody Awards for Traditional Arts and Music was recognized as the "Best Group Annual Performance Award",Liao’s student Meng-Yi Zhang who plays Gui-Ying Jiao won the "Best Actress Award". This paper first use the script origing from Qiong-Zhi Liao’s Wang Kuei’s Betrayal Guei-Ying, secondly organize the script, characters, and the stage of the exhibition change series.Thirdly,it uses the form"An-Ge"period to the "music design" period of the tune adjustment, analysis of the structure of the tune.Ms. Qiong-Zhi Liao to explores the creation of music parts of the cavity.Fourth,by analyes Gui-Ying Jiao,Qiong-Zhi Liao and Meng-Yi Zhang performing arts inheritance.

    It is expected that through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this paper, the author can further study the creation, but also can explore the importance of traditional drama to the contemporary society in the entertainment needs of the promotion.

    中文摘要 a 英文摘要 b 誌謝 e 目次 i 表目次 iv 圖目次 v 譜例目次 vi 凡例 vii 緒論 1 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二、 文獻探討 3 三、 研究方法與步驟 11 四、 研究範圍 15 五、 研究的重要性 15 第一章 《王魁負桂英》劇本探源 17 第一節 文本探源 18 第二節 臺灣京劇、豫劇之改編創作 25 一、京劇俞大綱版本 25 二、臺灣豫劇版本 27 第三節 廖瓊枝《王魁負桂英》劇本探源 28 第四節 京劇、豫劇、歌仔戲《王魁負桂英》版本之比較 31 小結 33 第二章 展演形式變遷歷程 35 第一節 劇本形式之變遷 35 一、《負心郎》到《王魁負桂英》 38 二、1997~2016年《王魁負桂英》 40 第二節 腳色人物之變化 43 第三節 排場之變化 46 一、〈夢兆〉 46 二、〈壽宴〉 47 三、〈活捉〉 47 小結 52 第三章 音樂創作與特色 55 第一節 編腔創作 57 第二節 曲體結構 67 一、《負心郎》唱曲曲體結構 68 二、1997~2016年《王魁負桂英》唱曲曲體結構 70 第三節 音樂設計─編曲、作曲 78 一、過場音樂 80 二、情境音樂 81 三、強樂 84 四、唱腔過奏 85 小結 88 第四章 廖瓊枝表演藝術之傳承─以張孟逸為例 91 第一節 廖瓊枝的傳習計畫 91 第二節 張孟逸的學習背景 94 一、啟蒙─參加宜蘭高商地方戲曲社 94 二、養成─加入蘭陽戲劇團 95 三、精進─甄選廖瓊枝傳習計畫藝生 95 第三節 張孟逸的演出經歷 96 一、 「生」行的演出 97 二、 北管戲 97 三、 蘭陽戲劇團 98 四、 薪傳歌仔戲劇團 99 五、 許亞芬歌子戲劇坊 100 六、 其他劇團 101 第四節 從焦桂英看廖瓊枝與張孟逸表演藝術之傳承 102 小結 106 結論 107 參考文獻 109 附錄一 訪談張孟逸 115 附錄二 訪談張孟逸 119 附錄三 訪談廖瓊枝 123

    一、 著作
    〔宋〕沈括。《夢溪筆談‧卷一‧故事一》。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出版,1983,頁6。
    〔宋〕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一百九十三》,收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 第三一七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出版,1998,頁222-223。
    〔宋〕周密。《齊東野語》,收錄於《全宋筆記 第七編 十》。上海:大象出版社,2015。
    〔宋〕李獻民。《雲齋廣錄》。(全名《新雕雲齋廣錄》),金刊本,藏臺灣臺北國家圖書館。
    〔明〕王玉峰撰,吳書蔭點校。《焚香記》,收錄於《明清傳奇選刊─焚香記、偷甲記》。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89。
    〔明〕徐渭。《南詞敘錄》,收錄於《叢書集成三編32》。臺北:新文豐,1996,頁207-214。
    〔明〕葉子奇。《草木子.卷四.雜俎篇》,收錄於《明清筆記史料叢刊(明)87》。北京:中國書店出版,2000,頁83。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卷四十一.辛部.莊嶽委談下》。上海:上海書店出版,2001,頁431。
    張炫文。《臺灣歌仔戲音樂》。臺北:百棵文化事業公司,1982。
    曾永義。《臺灣歌仔戲發展與變遷》。臺北:聯經出版社,1988。
    俞為民。《宋元南戲考論》。臺北:臺灣商務,1994。
    黃麗貞。《南劇六十種曲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5。
    王安祈。《傳統戲曲的現代表現》。臺北:里仁書局,1996。
    廖瓊枝著,邱秋惠編。《歌仔戲小旦基本身段、步法、指法、水袖》上下冊。臺北:國立臺灣戲曲專科學校,2000年。
    楊馥菱。《臺灣歌仔戲史》。臺北:晨星出版社。2002年。
    游素凰。《廖瓊枝歌仔戲唱腔之運用》。臺北:學海出版社,2003。
    蔡欣欣。《臺灣歌仔戲史論與演出評述》。臺北:里仁書局,2005。
    林茂賢。《歌仔戲表演型態研究》。臺北:前衛出版社。2006年。
    吳儀鳳。《王魁故事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1。
    施德玉。《中國地方小戲及其音樂之研究【修訂本】》。臺北:國家出版社,2013。
    林鶴宜。《東方即興劇場:歌仔戲「做活戲」(下編)》。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6。
    曾永義。《戲曲學(四)─「戲曲歌樂基礎」之建構》。臺北:三民書局,2017。
    二、 期刊論文
    柯銘峰。〈臺灣歌仔戲「音樂設計」與「編腔」設計概念〉,《臺灣戲專學刊6》,(2003年3月),頁123-131。
    周以謙。〈淺談歌仔戲「器樂」和創作〉,《臺灣戲專學刊6》,(2003年3月),頁133-139。
    三、 學位論文
    莊桂櫻。〈論歌仔戲唱腔即興方式之應用〉。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李珮君。〈現今舞臺歌仔戲劇本之探究舉隅〉。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6。
    陳俊玉。〈廖瓊枝歌仔戲舞臺演出本之研究〉。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陳孟亮。〈明華園戲劇團《濟公活佛》音樂變遷之研究〉。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葉嘉中。〈九O年代臺灣地區現代歌仔戲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
    郭君柔。〈王海玲豫劇表演藝術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
    柯銘峰。〈電視調對臺灣歌仔戲曲調運用的研究〉。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周于甄。〈國樂樂師對當代歌仔戲音樂發展之影響〉。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張元真。〈臺灣1991-2004年間「劇場歌仔戲」音樂設計手法探討──以河洛歌子戲團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許玉儀。〈「蘭陽戲劇團」發展與管理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鄉土文化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劉南芳。〈臺灣內臺歌仔戲定型劇本的語言研究─以拱樂社劇本為例〉。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1。
    鍾怡君。〈「創統與創新」─河洛歌子戲團的發展(1991-201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11。
    陳歆翰。〈新編曲調在精緻歌仔戲中的運用──以尚和歌仔戲劇團六劇為例〉。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表演藝術碩士班,碩士論文,2013年。
    許伯榆。〈當代臺灣歌仔戲的音樂設計:以薪傳歌仔戲劇團作品為例〉。臺中教育大學音樂學系碩士論文,2016。
    四、 辭典資料
    上海藝術研究所、中國戲劇家協會上海分會編。《中國戲曲曲藝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1。
    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戲曲 曲藝》編輯委員會、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輯部編。《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曲藝卷》。上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5。
    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戲曲 曲藝》編輯委員會、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輯部編。《中國大百科全書》。臺北:錦繡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
    張月中主編。《中國古代戲劇辭典》。黑龍江: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3。
    五、 網站資料
    細說‧戲說http://karensie.blogspot.tw/2015/12/1041224.html,檢索日期:2017.11.15
    電影《王魁與桂英》,上映日期:1952.11.04,導演:屠光啟,主演:歐陽莎菲─焦桂英、羅維─王魁,製片地:香港,語言:華語。檢索網址:https://baike.baidu.com/item/%E7%8E%8B%E9%AD%81%E4%B8%8E%E6%A1%82%E8%8B%B1,檢索日期:2019.07.21。
    腳色人名為嚴世玉(王魁)、吳明華(焦桂英)。檢索網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y3RnMG2v7k「106.10.02 秀琴歌劇團 負心郎14」、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vl-wAXZ5hs 「99.04.28葉麗珠 負心郎1(世玉、明華在海宮廟詛咒)」,檢索日期:2019.07.17。
    陳韻妃:〈豫劇本色的情感表現《王魁負桂英》〉,表演藝術評論臺,檢索網址:https://pareviews.ncafroc.org.tw/?p=17080。檢索日期:2019.09.01。
    麥寮拱樂社,創辦人陳澄三先生,首次使用「定型劇本」和發展「錄音班」。資料來源:文化部臺灣大百科全書。檢索網址: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21054。檢索日期:2019.09.30。
    六、 影音資料
    1997年《王魁負桂英》「盛秋藝宴」國家戲劇院演出影帶。
    1999年《王魁負桂英》「傳統戲劇月」新舞臺演出影帶。
    2000年《王魁負桂英》巴黎行前保安宮演出影帶。
    2000年《王魁負桂英》「夏日藝術節」法國巴黎演出記錄影帶。
    廖瓊枝歌仔戲經典劇目精華版《王魁負桂英》。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出版,初版2000年,再版2018。
    【經典豫劇】《王魁負桂英》。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豫劇團出版,錄製地點:大東文化藝術中心,錄製日期:2015年4月12日,出版日期:2015年11月。
    薪傳歌仔戲劇團《王魁負桂英》。薪傳歌仔戲劇團製作發行,演出地點:臺中葫蘆墩文化中心,演出日期:2016年8月27日。
    七、 論文集論文
    許再添口述,蔡玉雲紀錄整理。〈臺灣歌仔戲文場伴奏及安歌傳統〉《海峽兩岸歌仔戲創作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建會,1997.6,頁221-238。
    陳松民。〈薌劇(歌仔戲)【七字調】、【雜碎調】唱詞結構的變化與唱腔發展的關係〉,《百年歌仔─2001年海峽兩岸歌仔戲發展交流研討會》。(2003年9月),頁251-261
    徐麗紗。〈臺灣歌仔戲哭調唱腔檢析〉,《海峽兩岸歌仔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6年6月),頁193-230。
    林茂賢。〈蘭陽戲劇團的營運〉,《民族藝術傳承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教育部,1994年。
    八、 劇本資料
    曾永義主持。《負心郎》《歌仔戲劇本整理計畫報告書》第一冊。臺北: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1995。
    俞大綱。《俞大綱全集─劇作卷》,臺北:幼獅,1987。

    九、 講座紀錄
    《王魁負桂英》講座,主持人:紀慧玲,對談人:廖瓊枝、張孟逸。《戲路北斗星》2018朝戲講堂,主辦單位: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日期:2018.02.24,地點:臺灣戲曲中心臺灣音樂館B1視聽室。
    十、 訪談紀錄
    筆者電話訪談張孟逸,訪談日期:2017.12.13。
    筆者訪談張孟逸,於宜蘭住宅,訪談日期:2018.02.23。
    筆者訪談林顯源,於木柵星巴克,訪談日期:2019.03.26。
    筆者訪談廖瓊枝,於戲曲學院木柵校區,訪談日期:2019.12.05。
    筆者電話訪談黃雅蓉,訪談日期:2019.12.11。
    筆者訪談廖瓊枝,於新店住宅,訪談日期:2020.4.18。

    下載圖示 校內:2022-09-01公開
    校外:2022-09-01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