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朱弘煜 Chu, Hung-Yu |
---|---|
論文名稱: |
隱微的韌性:王秀蓮自選建築作品與她的時代 Resilience in the Unseen: Hsiu-Lien Wang's Selected Architectural Works and Her Era |
指導教授: |
吳秉聲
Wu, Ping-She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規劃與設計學院 - 建築學系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
論文出版年: | 2024 |
畢業學年度: | 11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48 |
中文關鍵詞: | 臺灣戰後建築 、戰後建築史 、建築師 、王秀蓮 、時代韌性 |
外文關鍵詞: | Taiwan Post-War architecture, Post-War Architectural History, Architect, Hsiu-Lien Wang, Resilience |
相關次數: | 點閱:124 下載:86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以臺灣戰後第二代建築師王秀蓮為研究對象,以「隱微的韌性」為題,探討王秀蓮自選建築作品及其背後所隱含的時代敘事。並以建築圖說分析與口述訪談作為主要研究方法。首先,梳理了王秀蓮的生命歷程,以此探究其性格特質與執業軌跡;隨後,分別從住宅與公共建築的角度出發,探討王秀蓮在不同建築類型中的設計實踐。
王秀蓮自省立工學院建築系畢業後,嫁入家庭並自行開業。在戰後以男性為主的建築執業環境中,她身兼家庭主婦與建築師的雙重身分,其執業生涯與家庭變遷緊密扣合,甚至以「一個家庭主婦的副業」自述其「做建築」的工作,建築對她而言,不只是個人設計表現,也是家庭經濟維生的工具。在多重的限制中,她依然在建築設計上找到突圍的機會。
在建築空間層面,王秀蓮以在地環境為啟發,提出「不謀殺氣候」的建築觀,並在設計實踐中探究內外空間「介面」的處理手法。在住宅設計上,以東門路自宅中為其代表,並在1970-1980年代開展出一系列的迴廊式陽台住宅,也隨房地產市場興起,應用於販厝建築之中,構成一個世代的臺南風貌;而在公共建築中,展現對外部環境的關懷與對地形的回應,從廊道延伸出的坡道語言,將水平向度的連結發展成垂直向度的體驗。在材料使用與建築表面表現上,則講求「看久袂厭」的視覺美學,展現均衡比例構成,自幼習得的裁縫手藝,更賦予建築在視覺之上,多一層細膩的手藝感。
本研究雖聚焦於「建築空間分析」,但也重視「建築生產過程」,藉由兩者的交織,試圖牽引出王秀蓮隱微在宏觀建築史視角下的時代韌性,同時期待為臺灣戰後建築師的書寫提供新的敘事角度。
This study examines Hsiu-Lien Wang , a second-generation post-war Taiwanese architect, focusing on her selected architectural works and the embedded era narratives under the theme of " Resilience in the Unseen." This study employs architectural drawing analysis and oral history interviews as its primary research methods. It begins by tracing Wang's life journey to examine her character traits and professional trajectory. It then delves into her design practices across residential and public architectural typologies.
After graduating from the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at the Taiwan Provincial College of Engineering, Wang married and established her own practice. Operating within the male-dominated post-war architectural field, she navigated dual roles as a homemaker and an architect, intertwining her career with her family’s evolution. She described her architectural work as "a housewife's side job," emphasizing its dual role as both a practical tool for economic sustenance and a platform for professional expression. Despite numerous constraints, she found ways to innovate within her designs.
In terms of architectural space, Hsiu-Lien Wang drew inspiration from the local environment, proposing a concept of architecture that "does not compromise the climate." Her design practice explored the treatment of the "interface" between interior and exterior spaces. Her Dong-men Road residence serves as a representative example, which l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a series of corridor-style balcony residences during the 1970s and 1980s. These designs were later applied to commercial housing during the rise of the real estate market, shaping the architectural landscape of a generation in Tainan. In public architecture, her work demonstrated a sensitivity to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and a preference for integrating with the terrain. The language of ramps, derived from extended corridors, evolved from horizontal connections into vertical experiential spaces.
Regarding material use and architectural surface expression, Wang emphasized a "timeless aesthetic" that "never grows tiresome," showcasing balanced proportions. Her lifelong sewing skills lent an additional layer of delicate craftsmanship to her architectural designs, enriching their visual appeal with subtle yet refined details.
Although this study emphasizes "architectural space analysis," it also considers the "process of architectural production." By intertwining these dimensions, this study aims to reveal Wang's resilience within the broader framework of architectural history, while contributing a fresh narrative perspective to the study of Taiwanese post-war architects.
1、專書
Juhani Pallasmaa(2015)。《肌膚之目—建築與感官》(第三版)(劉星、任叢叢譯)。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原出版年2012)
Minoru Yamasaki(1979). A Life in Architecture. New York : Weatherhill.
Robert Venturi(1980)。《建築中的複雜與矛盾》(葉庭芬譯)。臺北:尚林。(原出版年1966)
王秀蓮編(2015)。《靜植:王秀蓮,走過一甲子1954-2012建築檔案集》。未出版。
王建柱(1976)。《室內設計學》。臺北:視覺文化。
中華民國信用合作社聯合社(1990)。《臺灣地區信用合作發展史》。臺北:宏盛打字印刷行。
中國時報編輯部(2011)。《台灣久久:台灣百年生活印記》。臺北:天下遠見。
吳玉成編(2004)。《成功大學建築學系六十週年紀念系友訪談錄》。臺南:成大建築系文教基金會。
吳光庭(2015)。《意外的現代性:臺灣現代建築論述文集》。臺北:田園城市。
李濟湟(1994)。《走過建築系四十年:母系開創、成長與茁壯:一個教學工作者的記述》。臺南:成大建築系文教基金會。
阮慶岳、王增榮(2021)。《建築的態度:戰後臺灣建築師群像》。臺北:田園城市。
林玉茹、林建廷(2018)。《雙城舊事:近代府城與臺北城市生活記憶口述歷史》。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徐明松(2012)。《蔡柏鋒:不帶偏見的形式實驗者》。新北:木馬文化。
徐明松、王俊雄(2008)。《粗獷與詩意:臺灣戰後第一代建築》。新北:木馬文化。
張維斌(2015)。《空襲福爾摩沙:二戰盟軍飛機攻擊臺灣紀實》,臺北:前衛。
國家發展委員會(2016)。《臺灣經濟發展歷程與策略2016》。臺北:國家發展委員會。
黃金麟、汪宏倫、黃崇憲(2010)。《帝國邊緣:台灣現代性的考察》。臺北:群學。
殷寶寧(2019)。《現代性的魅惑:修澤蘭與她的時代》。臺北:典藏藝術家庭。
殷寶寧(2015)。《性別與設計:建築與女性主義的邂逅》。臺北:典藏藝術家庭。
臺灣省政府建設廳(1984)。《民國70年臺灣省政府優良建築師專輯》。臺北:臺灣省政府建設廳。
臺灣省政府建設廳(1987)。《民國72年臺灣省政府優良建築師專輯》。臺北:臺灣省政府建設廳。
臺灣省建築師公會(1995)。《臺灣建築(上、下冊)》。臺中:臺灣省建築師公會。
臺灣省建築師公會臺南市辦事處(2010)。《archimeeting U見築展覽專輯》。臺中:臺灣省建築師公會。
傅朝卿(1996)。《光復後臺南市現代建築》。臺南:臺南市文化局文化資產課。
傅朝卿(2004)。《叱吒臺灣建築風雲:走過一甲子的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臺南:成大建築文教基金會。
傅朝卿主編(2004)。《金長銘先生紀念集》。臺南:成大建築文教基金會。
傅朝卿(2013)。《臺灣建築的式樣脈絡》。臺北:五南圖書。
傅朝卿(2019)。《圖說臺灣建築文化史: 從十七世紀到二十一世紀的建築變遷》。臺南:臺灣建築史學會。
詹伯望(2012)。《王秀蓮建築師口述歷史紀錄》。未出版。
小川正、吉岡亮介(1968)。《現代建築家シリーズ ミノル・ヤマサキ》。美術出版社。
吉阪隆正、鈴木恂(1969)。《現代建築家シリーズ オスカー・ニーマイヤー》。美術出版社。
2、期刊文章
Philip Johnson(1955) The Seven Crutches of Modern Architecture. Perspecta, Vol. 3 (1955), pp. 40-45
王立甫、馬以工(1979)。〈訪吳明修〉。《建築師》,第49/50期。頁95-103。
王槑(1980)。〈邁向超現代建築〉。《建築師》,第69期。頁11-18。
王維周(2015)。〈十九世紀法國美術學院建築教育的理想範型建立〉。《建築學報》,第 93 期。頁21-40。
何文振(1983)。〈房地產的英雄史觀〉。《房屋市場》,第157期。
吳明修(2005)。〈我學習建築的過程(上)〉,《成大建築簡訊》。第37期。頁20-22。
許麗玉(2018)。〈建築的記憶,技藝與轉化〉。《建築師》,第522期。頁109-116。
曾瓊英(1974)。〈一年來房地產事業的回顧與展望〉。《房屋市場》,第18期。頁80-81。
植野弘子(2010)。〈日本統治時期臺南之高等女學校學生:從生命史觀察「日本」經驗與傳統習俗〉。《南瀛歷史、社會與文化II》。頁143-174。
夏瑞娟、蘇玉珠(1978)。〈五年來的房地產市場〉。《房屋市場》,第48期。頁50-60。
建築師雜誌編輯室(1977)。〈建築師的家〉。《建築師》,第36期。頁42-45。
蕭百興(1999)。〈來自彼岸的「新」聲―戰後初期「省立工學院(省立成大)」建築設計的論述形構(1940中-1960初)〉。《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33期。頁133-185。
3、碩博士學術論文
王文安(1987)。《光復後臺灣居住空間型態的演變與未來發展之研究》。私立淡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
王增榮(1983)。《光復後台灣建築發展之研究(1945-1976)》。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
王學承(2022)。《不懈的嘗試—王昭藩建築作品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
朱怡臻(2020)。《南方女建客:台灣戰後第一代本土女性建築師王秀蓮》。私立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思玲(1999)。《臺灣省立工學院之學院派建築教育承續途徑與結果探討》。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
袁明道(2005)。《日治時期台灣建築教育發展之研究》。私立中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
袁國華(1996)。《臺灣當代建築的後現代經驗(1980年代~1990年代)》。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
陳凱劭(1993)。《台灣建築的現代語言》。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
陳建州(1990)。《由社會背景與生活方式看平民居住空間 : 以 1954 年以後臺灣鄉村地區新建之平民住宅為研究對象》。私立淡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
郭炳宏(1993)。《臺灣現代建築地域主義初探》。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翔姿(2004)。《臺灣建築思潮於戰後現代化過程之發展研究(1945-2000年)》。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空間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俊昇(1996)。《1950-60年代台灣學院建築論述之形構--以金長銘/盧毓駿/漢寶德為例》。私立淡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
廖于萱(2022)。《常民住所選擇之價值觀初探―以1980年代《房屋市場月刊》為研究對象》。私立淡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
4、網路資料
University of Nebraska–Lincoln Libraries網站。 上網日期:2024年8月5日。檢自:https://historicbuildings.unl. edu/image gallery.php?id=99
半月城津網站。上網日期:2023年6月11日。檢自:https://sinkasiraya.com/
美麗深呼吸@FaceShow - 悅芬專訪:《台灣第一位執業女性建築師-王秀蓮女士》(2017) 上網日期:2023年5月10日。檢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MVr_ccVBzI
校園生活記憶庫網站,臺灣歷史博物館。上網日期:2023年5月8日。檢自:https://school.nmth.gov.tw/search/detail/R-12-000001-648360
聖功女中官方網站。上網日期:2024年7月20日。檢自:https://www.skgsh.tn.edu.tw/Platform/About?ID=13
殷寶寧(2017)。〈看見修澤蘭,看見女性與建築〉。《女科技人電子報》第113期。 上網日期:2023年10月25日。檢自:http://www.twepress.net/new/seminar/item/114-seminar-113-1
臺灣教會公報網站。上網日期:2024年7月21日。檢自:https://tcnn.org.tw/archives/97449
5、影音資料
藝術很有事:《第51集【女性建築師】專輯》(公共電視,2019)
6、其他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2006)。〈無障礙設施設計規範研訂之研究〉,內政部建築研究所自行研究報告。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所畢業生聯誼會(1993)。《通訊錄》。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2019)。〈戰後臺灣現代建築師譜系調查研究(1945-1971) 成果報告書〉,國立臺灣博物館。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1996)。〈臺南市第二級古蹟臺南地方法院調查研究及修護計畫〉。臺南市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