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建德
Li, Chien-Te
論文名稱: 十八世紀四川的糧食市場整合——以成都平原為中心
A Study of Grain Market Integration in Sichuan in the 18th Century: With Focus on Chengdu Plain
指導教授: 謝美娥
Hsieh, Mei-E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5
中文關鍵詞: 米價糧價清單市場整合
外文關鍵詞: grain prices, grain price lists, market integration
相關次數: 點閱:130下載:1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篇研究以官方檔案中的糧價數據為史料,運用科學的計量統計方式進行地區物價(米價)的研究。從清代四川省糧價清單中的府州級資料,經過可靠性評估後,對摘取的米價數據資料遺漏值部份加以插補調整,而得可靠的米價數列進行長期趨勢與相關分析。最後以定性史料輔助解釋相關分析所得的結果,以探索成都平原地區糧食市場整合的程度。
    有關清代糧價史的研究,就糧食有餘的地區而言,目前長江上游(即四川)地區是欠缺的;而在以糧價研究市場整合的版圖上,四川的這一塊也尚未補上。先前學者驗證市場整合研究,多採用清代糧價清單的數據史料,本篇論文亦同。所不同者,乃本篇研究聚焦在巨區內的市場整合情形,即次級區域內的府州市場,有別於先前研究者專對巨區間核心城市彼此市場關係的研究方式。
    至於四川糧價清單陳報書寫方式,在乾隆前半時期並無一定的原則,大致而言,隨陳報者主觀的意志而定;在乾隆二十年(1755)後,才有了較為可資辨別的一致書寫原則。
    本研究對長江上游巨區內的次區域所做計量統計分析的結果,證實了十八世紀成都平原五府州的米價變動趨勢幾乎完全一致,米價走勢軌跡的波峰波谷幾近重疊。在1775-1776年的對外軍事行動前後時期,五府州的米價同步走到最高點;在1765年後到十八世紀結束前,米價變動都是緩步下降的趨勢。而相關分析的係數值均高達0.9以上,顯示為高相關,再輔以相關史料的解釋,足以說明此五府州屬於同一個市場區,並且有著極高度的整合。

    This thesis aims at investigating the grain market integration in Sichuan Province, China via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commodity prices, in particular grain prices, adapted from the historical data in the official documents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around 18th century.
    So far researches in this part of Chinese history have not drawn much academic attention, and in studying the grain market integration in China, Sichuan has been ignored. In stead of looking at the market relationships between some core cities in an area, as found in the previous relevant studies, this research takes a broader perspective by focusing on the market integration in an area.
    On the basis of literature review, grain price lists in the official reports in the Qing Dynasty provide consistent data for relevant researches. However, the style of this kind of report was not regulated by 1755, so the reports vary from person to person. Hence, to use the reports in the data analysis for this research, the numbers in the grain price lists need to be justified and sometimes, supplemented.
    The main finding of this thesis is that the fluctuation of grain prices in Chengdu Plain matches that in the whole Sichuan area. During a battle period (from 1775 to 1776), the grain prices reached the peak, and in the later part of the 18th century, the prices gradually dropped in Chengdu Plain as well as in Sichuan. The coefficient is above 0.9 in the data analysis, suggesting that the market in this area is highly integrated.

    目錄 表目錄 圖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回顧 3 第三節 研究史料與研究方法 20 第二章 成都平原地區米價數據的探索 31 第一節 四川糧價清單的書寫 31 第二節 成都平原地區米價數據的可靠性評估與遺漏值的處理 52 第三章 成都平原地區的糧食市場整合 73 第一節 成都平原地區的農業經濟 73 第二節 成都平原地區米價的長期趨勢 78 第三節 成都平原地區的糧食市場整合 97 第四章 結論 109 徵引書目 113

    徵引書目
    一、史料
    周開慶,《四川經濟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2年。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文獻股,《宮中檔乾隆朝奏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2年。
    張龍甲等修、龔世瑩等纂,《彭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清光緒四年刊本。
    楊芳燦等撰,《四川通志》,臺北:華文書局,1967年,清嘉慶二十一年重修本。
    楊家駱主編,《中國經濟史料.清代編》,臺北:鼎文書局,1977年。
    羅綬香等纂,《犍為縣志》,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8年。
    數位資料庫網址:http://140.109.152.38/。
    二、專書
    王笛,《跨出封閉的世界── 長江上游區域社會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2年。
    王業鍵,《清代經濟史論文集》,臺北:稻鄉出版社,2003年。
    全漢昇,《中國經濟史論叢》,臺北:稻禾出版社,1996年。
    施堅雅著,王旭等譯,《中國封建社會晚期城市研究》,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
    施堅雅主編,葉光庭等譯,《中華帝國晚期的城市》,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張清溪、許嘉棟、劉鶯釧、吳聰敏,《經濟學:理論與實際》,臺北:新陸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
    陳春聲,《市場機制與社會變遷───十八世紀廣東米價分析》,臺北:稻鄉出版社,2005 年。
    郭聲波,《四川歷史農業地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
    葉顯恩主編,《清代區域社會經濟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謝美娥,《清代臺灣米價研究》,臺北:稻鄉出版社,2008年。
    顏月珠,《統計學》,臺北:三民書局,1991年。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上海:中國地圖出版社,1982年。
    Lee, James Z. State And Economy In Southwest China, 1250-1850, unpublished.
    Rawski, Thomas G. and Lillian M. Li ed. Chinese History in Economic Perspective,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2.
    三、論文
    崔憲濤,〈清代中期糧食價格發展趨勢之分析〉,《史學月刊》,1987年第6期,頁37-42。
    崔憲濤,〈清代糧食價格持續增長原因新探〉,《學術研究》,2001年第1期,頁98-102。
    張瑞威,〈十八世紀江南與華北之間的長程大米貿易〉,《新史學》,21卷第1期,2010年3月,頁149-173。
    彭凱翔,〈評Sui-wai Cheung, The Price of Rice: Market Integration in Eighteenth-Century China〉,《新史學》,21卷第1期,2010年3月,頁175-182。
    謝美娥,〈清代物價史研究成果評述〉,2006年,未發表。
    謝美娥,〈餘米運省濟民居,兼及西浙與東吳───十八世紀臺米流通及其與週邊地區糧食市場整合的再觀察〉,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及太空與地球信息科學研究所聯合主辦,「明清時期江南市場經濟的空間、制度與網絡國際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2009年10月5-6日。
    謝美娥,〈十九世紀淡水廳、臺北府的糧食市場整合研究〉,淡江大學歷史學系、臺北縣淡水鎮公所聯合主辦,「第五屆淡水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淡江大學、淡水鎮公所,2010年10月15-16日。
    賴建誠,〈李明珠論華北饑荒〉,《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60期,2008年6月,頁 169-176。
    Li, Lillian M. “Integration and Disintegration in North China's Grain Market, 1738-1911,”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Vol. 60, No. 3(September 2000), pp. 665-699.

    下載圖示 校內:2014-02-18公開
    校外:2016-02-18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