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王筱瑄
Wang, Hsiao-Hsuan
論文名稱: 論唐寅筆下的女性形象
Image of the Women in Tang Yin's Painting
指導教授: 劉梅琴
Liu, Mei-Chi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藝術研究所
Institute of Art Studies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21
中文關鍵詞: 唐寅臣妾意識仕女畫閨怨題畫詩
外文關鍵詞: Tang Yin, Male and female servants-consciousness, Paintings of Women, Poetics of female grievance, Painting-poetry
相關次數: 點閱:118下載:4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唐寅(1470-1523),其藝術表現在畫史上有「明四大家」的美譽;在民間中,他的聲名則伴隨著如「點秋香」的傳奇而家喻戶曉。但實際上,唐寅的真實人生並不如傳奇渲染得那樣美好。他早年獲得「南京解元」之時,確實曾有一段風光的時節,但在蒙受科舉弊案之冤後,人生驟變,此後,他終其一生都與「被世道所遺棄的痛楚」並存著。這種遭遇橫逆的心境,在中國文人長久以來的「臣妾意識」下,使他難以自我的身分發聲,所以便藉由仕女畫中的女性為其代言,透過畫面情境的塑造,來抒發自我內心的憤懣、悲傷或其他有所寓意的隱言。此外,唐寅還別開生面的將「閨怨」的情思融入他的創作中,使他的仕女畫跳脫傳統的題材表現,成為能傳情寓意的媒介,從一種「客觀的描繪」轉變為「主觀情感的體現」。在唐寅所創作的仕女畫中,題畫詩扮演著重要的元素,以書寫角度而論:它區分為「自我寫照」與「歷史典故轉化」兩類。前者是從自我的觀點出發,發個人之感傷;後者則是藉由歷史典故為載體,以旁觀者的角度表達諷諭或反思。唐寅仕女畫的風格,依本研究所論,可分為:摹擬期、蛻變期與成熟期。早期,處於師學多家的狀態,此時的仕女畫風格多變;中期,已有相似的仕女畫面目,纖眉、細眼、小嘴;晚期,則融合各家筆法,呈現出自我的風貌。

    Tang Yin (1470-1523), in the history of painting, the art of Tang Yin performance was “the Four Masters of Ming Dynasty”one of the world; in folk, Along with his reputation as the “Scholar”in the well-known legend. But in fact, Tang Yin real life is not good. In his early, he took first place in provincial examination in Nanking; this moment is his best time. But in the cloud of scandal, he give up hope of a bureaucratic career, after this time, he has been coexistence of with the pain. This feeling, under the Chinese literati “Male and female servants-consciousness”, he difficult to speak with a male identity, so use the women in Paintings of Women to express his thoughts.Besides, Tang Yin created a new way in his painting. He uses the “Poetics of female grievance” to his Paintings of Women. This way, made his painting escape the performance of traditional subject matter. From the “objective describe”into the “reflect subjective feelings.” In Tang Yin’s Paintings, Painting-poetr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From the terms of meaning, it does can be divided into “Self-portrait” and “Historical allusions transformation”. The former i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self, express him self’s sentimental, the latter is by historical references as a carrier, a spectator's point of view to express allegorical or reflection. The Types and Meanings of Tang Yin's Paintings of Women Can be divided into imitate stage, an evolutionary period and maturity. In his early years, Style of Paintings of Women is varied because he was in a state of learning. In middle stage, have emerged similar style, slender eyebrow, slim eyes and small mouth. Finally, has integrated various strokes and showing self-style.

    目錄 緒論 研究動機與目的1 文獻回顧3 研究方法15 研究範圍與對象17 研究架構18 第一章明代女性的社會面向19 第一節禮法與教化的綑綁20 一、禁錮女性的禮教20 二、旌表制度與女教23 第二節情慾與淫風的興盛26 一、追求性靈的滿足26 二、青樓業的繁盛29 第三節士人與妓的交往33 一、士妓相親33 二、文人化的妓女37 第四節 對女性的審美理想41 一、男性心中的理想42 二、病態的審美觀45 第二章唐寅所形塑的女性形象52 第一節雅化的青樓女子53 一、妓的社會形象53 二、士妓文化的體現58 第二節對象物的選擇63 一、神話人物63 二、宮妓67 三、文士72 第三節歷史軼事的再現78 一、陶穀贈詞78 二、王蜀宮妓83 三、文士崔涯與妓李端端86 第三章唐寅畫中女性圖像的意涵90 第一節以畫代言的抒情91 一、仕女畫中的詩畫關係91 二、畫中的自我寫照98 第二節自我觀照的省思104 一、歷史典故的轉化104 二、臣妾意識的擴張108 第三節畫中物品的陪襯性作用114 一、功名的追求114 二、世棄的意象120 三、屏風的意象122 第四章唐寅處理女性圖像的手法探析126 第一節精細與豪放兼具127 一、師承關係的影響127 二、仕女畫風格的分期132 第二節與同期畫家風格的異同140 一、從吳偉〈歌舞圖〉談起140 二、唐寅與仇英風格的異趣143 第三節開創的新意與對後世風格的影響146 一、閨怨情思的入畫 146 二、柔弱纖細的女性形象151 結論156 引用文獻160 附表170 圖片索引190 圖錄192 圖版出處218

    引用文獻

    一、中文書目
    (一)古籍
    (周)卜商:《詩序》,明津逮秘書本。
    (三國)何晏:《論語》,四部叢刊日本正平本。
    (漢)孔安國:《尚書》,四部叢刊景宋本。
    (漢)王逸:《楚辭》,四部叢刊景明翻宋本。
    (漢)司馬遷:《史記》,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漢)桓寬:《鹽鐵論》,四部叢刊景明嘉靖本。
    (漢)班固:《漢書》,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漢)許慎:《說文解字》,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清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本。
    (漢)劉安:《淮南鴻烈解》,四部叢刊景鈔北宋本。
    (漢)劉熙:《釋名》,四部叢刊景明翻宋書棚本。
    (漢)鄭玄:《周禮》,四部叢刊明翻宋岳氏本。
    (漢)鄭玄:《禮記》,四部叢刊景宋本。
    (晉)崔豹:《古今注》,四部叢刊三編景宋本。
    (晉)張華:《博物志》,清指海本。
    (南北朝)蕭統:《文選》,胡刻本。
    (唐)王維:《王摩詰文集》,宋蜀本。
    (唐)白居易:《白氏長慶集》,四部叢刊景日本翻宋大字本。
    (唐)李白:《李太白集》,宋刻本。
    (唐)李白:《李太白詩集注》卷,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唐)李延壽:《北史》,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唐)李商隱:《李義山詩集》,四部叢刊景明嘉靖本。
    (唐)李肇:《唐國史補》,明津逮秘書本。
    (唐)杜甫:《錢注杜詩》,清康熙本。
    (唐)房玄齡:《晉書》,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唐)皇甫冉:《皇甫冉詩集》,四部叢刊三編景明本。
    (唐)范攄:《雲溪友議》,四部叢刊續編景明本。
    (唐)孫棨:《北里志》,清香豔叢書本。
    (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明津逮秘書本。
    (唐)張籍:《張文昌文集》,續古逸叢書本景宋蜀本。
    (唐)馮翊:《桂苑叢談》,民國景明寶顏堂秘笈本。
    (唐)溫庭筠:《溫庭筠詩集》,四部叢刊景清述古堂鈔本。
    (唐)韓愈:《東雅堂昌黎集注》,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明顧氏文房小說本。
    (宋)司馬光:《家範》,明天啟六年刻本。
    (宋)朱勝非:《紺珠集》,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吳自牧:《夢梁錄》,清學津討原本。
    (宋)李昉:《太平廣記》,民國景明嘉靖談愷刻本。
    (宋)車若水:《腳氣集》,民國景明寶顏堂秘笈本。
    (宋)辛棄疾:《稼軒長短句》,元大德三年刊本。
    (宋)周密:《癸辛雜識》,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洪邁:《萬首唐人絕句詩》,明嘉靖刻本。
    (宋)張邦基:《墨莊漫錄》,四部叢刊三編景明鈔本。
    (宋)張瑞義:《貴耳集》,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梨靖德:《朱子語類》,明成化九年陳煒刻本。
    (宋)郭茂倩:《樂府詩集》,四部叢刊景汲古閣本。
    (宋)陳仁子:《文選補遺》,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陳鑒:《東漢文鑒》,清嘉慶宛委別藏本。
    (宋)曾慥:《類說》,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程顥:《二程遺書》,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楊无咎:《逃禪詞》,明刻宋名家詞本。
    (宋)葉夢得:《避暑錄話》,明津逮秘書本。
    (宋)歐陽修:《新五代史》,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宋)鄭文寶:《南唐近事》,民國景明寶顏堂秘笈本。
    (宋)蘇軾:《東坡詞》,名刻宋名家詞本。
    (宋)蘇軾:《蘇文忠公全集》,明成化本。
    (宋)釋文瑩:《玉壺清話》,清知不足齋叢書本。
    (元)辛文房:《唐才子傳》,清佚存叢書本。
    (元)脫脫:《宋史》,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四部叢刊三編景元本。
    (明)文徵明:《甫田集》,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明)方學漸:《心學宗》,清康熙繼聲堂刻本。
    (明)王三聘:《事物考》,明嘉靖四十二年刻本。
    (明)王士性:《廣志繹》,清康熙十五年刻本。
    (明)王世貞:《弇州山人四部續搞》,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明)王世貞:《藝苑卮言》,明萬曆十七年武林樵雲書舍刻本。
    (明)王世懋:《王奉常集》,明萬曆刻本。
    (明)王立道:《具茨集》,清文淵閣四庫全書補配清文津閣四庫全書本。
    (明)王守仁:《王文成公全書》,四部叢刊景明隆慶本。
    (明)王英:《王文安公詩文集》,清樸學齋鈔本。
    (明)史傑:《襪線集》,明弘治四年史誠刻本。
    (明)田藝蘅:《詩女史》,明嘉靖三十六年刻本。
    (明)申時行:《大明會典》,明萬曆內府刻本。
    (明)朱謀垔:《畫史會要》,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明)江天一:《江止庵遺集》,清康熙刻本。
    (明)何喬遠:《名山藏》,明崇禎刻本。
    (明)佚名:〈陸士衡集〉,《六朝詩集》,明嘉靖刻本。
    (明)吳稼竳:《玄蓋副草》,明萬曆刻本。
    (明)宋濂:《宋學士文集》,四部叢刊景明正德本。
    (明)李贄:《山中一夕話》,明刻本。
    (明)汪砢玉:《珊瑚網》,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清道光七年姚氏刻同治八年補修本。
    (明)周汝登:《王門宗旨》,明萬曆刻本。
    (明)岳正:《類博稿》,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明)俞弁:《逸老堂詩話》,清鈔本。
    (明)施紹莘:《花影集》,明末刻本。
    (明)胡奎:《斗南老人集》,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明)胡廣:《禮記大全》,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明)唐志契:《繪事微言》,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明)唐寅:《唐伯虎先生集》,明萬曆刻本。
    (明)徐復祚:《花當閣叢談》,清借月山房彙鈔本。
    (明)徐熥:《幔亭詩集》,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明)祝允明:《懷星堂集》,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明)袁中道:《珂雪齋集》,明萬曆四十六年刻本。
    (明)張朝瑞:《忠節錄》,明萬曆刻本。
    (明)張鳳翼:《處實堂集》,明萬曆刻本。
    (明)梅鼎祚:《青泥蓮花記》,明萬曆刻本。
    (明)陳獻章:《白沙子》,四部叢刊三編景明嘉靖刻本。
    (明)彭大翼:《山堂肆考》,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明)賀復徵:《文章辨體彙選》,清文淵閣四庫全書補配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明)馮惟訥:《古詩記》,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明)馮夢龍:《古今譚概》,明刻本。
    (明)楊慎:《升菴集》,清文淵閣四庫全書補配清文津閣四庫全書本。
    (明)董其昌:《容臺集》別集卷四,明崇禎三年董庭刻本。
    (明)董斯張:《廣博物志》,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明)蔣一葵:《堯山堂外紀》,明刻本。
    (明)謝肇淛:《五雜組》,明萬曆四十四年潘贋祉如韋館刻本。
    (明)歸有光:《震川集》,四部叢刊景清康熙本。
    (明)顧起元:《客座贅語》,明萬曆四十六自刻本。
    (明)顧起元:《說略》,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清)卞永譽:《式古堂書畫彙考》,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清)尤侗:《明史擬稿》,清康熙刻本。
    (清)方薰:《山靜居畫論》,清知不足齋叢書本。
    (清)王士禎:《帶經堂集》,清康熙五十年程哲七略書堂刻本。
    (清)王士禎:《帶經堂詩話》,清乾隆二十七年刻本。
    (清)王士禎:《漁洋山人精華錄》,四部叢刊景林佶寫刻本。
    (清)安岐:《墨緣彙觀錄》,清粵雅唐叢書本。
    (清)余懷:《板橋雜記》,清康熙刻說鈴本。
    (清)佚名注,(唐)杜甫撰:《杜詩言志》卷七,揚州廣陵古籍刻印社校刻本。
    (清)吳榮光:《辛丑銷夏記》,清道光刻本。
    (清)吳衡照:《蓮子居詞話》,清嘉慶刻本。
    (清)李調元:《全五代詩》,清函海本。
    (清)沈大成:《學福齋集》,清乾隆三十九年刻本。
    (清)沈自南:《藝林彙考》,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清)沈辰垣:《歷代詩餘》,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清)沈德潛:《說詩晬語》,清乾隆刻沈歸愚詩文全集本。
    (清)官修:《題畫詩》,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清)林直:《壯懷堂詩初稿》,清咸豐六年福州刻本。
    (清)俞正燮:《癸巳類稿》,清道光日益齋刻本。
    (清)姜紹書:《無聲詩史》,清康熙觀妙齋刻本。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清嘉慶二十年經韻樓刻本。
    (清)紀容舒:《玉臺新詠考異》,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清)唐仲冕編:《六如居士外集》,清昭代叢書本。
    (清)孫岳頒《御定佩文齋書畫譜》,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清)徐沁:《明畫錄》,清讀畫齋叢書本。
    (清)秦祖永:《畫學心印》,清光緒朱墨套印本。
    (清)張廷玉:《明史》,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清)張岱:《陶菴夢憶》,清乾隆五十九年文誥刻本。
    (清)曹寅:《全唐詩》,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清)曹寅:《全唐詩》,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清)陳文述:《頤道堂集》,清嘉慶十二年刻道光增修本。
    (清)陳鼎:《東林列傳》,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清)陸圻:《新婦譜》,清檀几叢書本。
    (清)陸時化:《吳越所見書畫錄》,清乾隆懷烟閣刻本。
    (清)陸紹曾:《古今名扇錄》,清鈔本。
    (清)曾燠:《江西詩徵》,清嘉慶九年刻本。
    (清)馮桂芬:《(同治)蘇州府志》,清光緒九年刊本。
    (清)黃鉞:《壹齋集》,清咸豐九年許文深刻本。
    (清)葉廷琯:《吹網錄》,清同治八年刻本。
    (清)褚人穫:《堅瓠集》,清康熙刻本。
    (清)趙翼:《陔餘叢考》,清乾隆五十五年湛貽堂刻本
    (清)錢泳:《履園叢話》,清道光十八年述德堂刻本。
    (清)錢謙益:《列朝詩集》,清順治九年毛氏汲古閣刻本。
    (清)戴震:《戴東原集》,四部叢刊景經韵樓本。
    (清)繆荃孫:《藝風堂文續集》,清宣統二年刻民國二年刻本。
    (清)聶先:《百名家詞鈔》,清康熙綠蔭堂刻本。
    (清)龐元濟:《虛齋名畫錄》,清宣統烏程龐氏上海刻本。

    (二)專書
    (明)唐寅:《六如畫譜》,台北:藝文出版社,1971。
    (明)唐寅:《唐伯虎全集》,台北:漢聲出版社,1975。
    孔慶東:《青樓文化》,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8。
    王宗英:《中國仕女畫藝術史》,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9。
    王書奴:《娼妓史》,台北:代表作國際圖書出版社,2006。
    江兆申:《關於唐寅的研究》,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6。
    何政廣:《唐伯虎畫集》,台北:雄獅出版社,1970。
    吳企明:《傳世名畫題詩品賞》,昆明:雲南人民書版社,2006。
    李民實編:《明代考選制度》,台北:考選部,1984頁。
    李孟君:《唐詩中的女性形象研究》,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8。
    李維琨:《明代吳門畫派研究》,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8。
    汪涤:《明中葉蘇州詩畫關係研究》,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
    孫敏:《風流書家—唐伯虎的生平及其藝術》,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5。
    徐林:《明代中晚期江南士人社會交往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徐建融:《元明清繪畫研究十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高木森:《明山淨水:明畫思想探微》,台北:三民出版社,2005。
    高洪興:《纏足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5。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編:《明中葉人物畫四家特展—杜堇、周臣、唐寅、仇英》,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0。
    康正果:《風騷與艷情—中國古典詩詞的女性研究》,台北:雲龍出版社,1991。
    張法:《中國文化與悲劇意識》,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
    張淑香:《抒情傳統的省思與探索》,台北:大安出版社,1992。
    莊申:《扇子與中國文化》,台北:東大出版社,1992。
    莊嚴出版社編輯部編:《明代四大畫家》,台北:莊嚴出版社,1981。
    陳伉與曹惠民:《唐伯虎詩文書畫全集》,北京:言實出版社,2005。
    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1997。
    陳思和:《文學中的妓女形象》,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1990。
    陳書良:《唐伯虎評傳》,台北:桂冠出版社,2002。
    陳傳席:《唐寅》,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
    單國強:《古書畫史論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1。
    單國強:《明代繪畫史》,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1。
    單國強:《院體浙派繪畫》,香港:商務印書館,2007。
    費絲言:《由典範到規範—從明代貞節烈女的辨識與流傳看貞節觀念的嚴格化》,台北:台大出版委員會出版,1998。
    楊仁愷:《中國書畫》,台北:南天出版社,1992。
    楊靜盦:《明唐伯虎先生寅年譜》,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1980。
    熊秉真與呂妙芬編:《禮教與情慾:前近代中國文化中的後現代性》,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9。
    樊波:《中國畫藝術專史.人物卷》,江西:江西美術社,2008。
    鄧嘉德編:《明代院派畫家仇英.漢宮春曉圖卷》,成都:四川美術出版社,1998。
    鄧慶平:《夜深千帳燈—明代兩性關係史》,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8。
    鄭文惠:《詩情畫意—明代題畫詩的詩畫對應內涵》,台北:東大出版社,1995。
    盧壽榮:《唐寅畫傳》,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4。
    蕭國亮:《中國娼妓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
    遲慶國與易東升編:《中國歷代繪畫名家作品精選.唐寅》,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10。
    錢天善:《明三家畫題畫詩研究(上)》,台北:花木蘭出版社,2008。
    羅一平:《歷史與敘事:中國美術史中的人物圖像》,廣州:岭南美術出版社,2006。
    譚錦家:《唐寅書藝研究》,台北:漢光文化出版社,1999。
    嚴明:《中國名妓藝術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

    (三)翻譯書
    Carl G. Jung著,龔卓軍譯:《人及其象徵》,台北:立緒文化出版社,1999。
    Marilyn Yalom著,何穎怡譯:《乳房的歷史》,台北:先覺出版社,2000。
    Hippolyte Taine著,傅雷譯:《藝術哲學》,台中:好讀出版社,2004。
    Arnold Hauser著,居延安譯:《藝術社會學》,台北:雅典出版社,1988。

    二、西文書目

    Anne De Coursey Clapp:The painting of T’ang Yin ,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1.
    James Cahill, Painting at the shore:Chinese painting of the early and middle Ming dynasty , New York: Weatherhill, 1978.
    James Cahill, The compelling image :nature and style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ese painting, Cambridge, Mass. :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2.
    Panofsky, Studies in Iconology: humanistic Themes in the Art of the Renaissance , New York : Harper&Row, 1972.
    R.H. van Gulik, Erotic colour prints of the Ming period ,Brill Academic Pub, 2004.
    Wu Hung: The double screen: medium and representation in Chinese painting ,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6.

    三、文集論文

    王鴻泰:〈青樓名妓與情藝生活—明清間的妓女與文人〉,熊秉真、呂妙芬編:《禮教與情慾:前近代中國文化中的後現代性》,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9,頁73-123。
    石守謙:〈浙派畫風與貴族品味〉,《風格與世變》,台北:允晨文化出版社,1996,頁181-228。
    朱光潛:〈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藝術和實際人生的距離〉,朱光潛:《談美》台中:晨星出版社,2003,頁22-31。
    何懷碩:〈苦澀的美感〉,何懷碩:《苦澀的美感》,台北:立緒文化出版社,1998,頁138-145。
    陳衡恪:〈文人畫之價值〉,郎紹君、水中天編:《二十世紀中國美術文選》上,上海:上海書畫書版社,1999,頁67-73。
    單國強:〈仇英及其《人物故事》冊〉,單國強:《古書畫史論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1,頁174-178。
    單國強:〈古代仕女畫概論〉,單國強:《古書畫史論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1,頁378-392。
    單國強:〈吳門四家的藝術特色〉,單國強:《古書畫史論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1,頁158-173。
    單國強:〈肖像畫類型芻議〉,單國強:《古書畫史論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1,頁343-353。
    單國強:〈明四家作品的鑒與賞〉,單國強:《古書畫史論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1,頁179-199。
    黃克武:〈不褻不笑:明清諧謔世界中的身體與情慾〉,熊秉真、余安邦編:《情欲明清—遂欲篇》,台北:麥田出版社,2004,頁23-64。
    董家遵:〈歷代節婦烈女的統計〉,鮑家麟編:《中國婦女史論集》,台北:稻鄉出版社,1988,頁111-117。
    劉芳如:〈明中葉人物畫四家〉,國立故宮博物院:《明中葉人物畫四家特展—杜堇、周臣、唐寅、仇英》,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0,頁26-34。
    魯迅:〈我之節烈觀〉,魯迅:《墳》,台北:風雲時代出版社,1989,頁123-137。
    錢鍾書:〈中國詩中國畫〉,錢鍾書:《七綴集》,台北:書林出版社,1990,頁1-34。
    錢鍾書:〈詩可以怨〉,錢鍾書:《七綴集》,台北:書林出版社,1990,頁123-141。

    四、期刊論文
    (一)中文期刊
    尹泓:〈嫦娥奔月神話的意象和母題分析〉,《中州學刊》5期(2010),頁190-194。
    王洪源:〈唐寅的《杏花仕女圖》〉,《文物》9期(1983),頁94。
    王富鵬:〈論唐寅性格的女性化特徵及成因〉,《韶關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7卷2期(2006),頁1-3。
    石守謙:〈浪蕩之風—明代中期南京的白描人物畫〉,《美術史研究集刊》1期(1994),頁39-52。
    朱龍興:〈共賞春宵—唐寅《陶穀贈詞圖》的風格與意涵〉,《中原學報》32卷4期(2004),頁599-617。
    江兆申:〈從唐寅的際遇來看他的詩書畫〉,《故宮學術季刊》3卷1期(1985),頁1-13。
    余祖坤:〈悲怨文學的文人性格原因探析〉,《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1卷5期(2004),頁103-105。
    李玉珍:〈豁達與纖細的對話—唐寅人物畫的表現〉,《中國語文》104卷6期(2009),頁99-108。
    沈以正:〈文人畫家職業畫家:論明四家中的唐寅和仇英〉,《中國美術》1期(1987),頁67-78。
    沈謙:〈嫦娥奔月的象徵意義〉,《中外文學》15卷3期(1986),頁4-19。
    孟春艷:〈看與被看—唐寅仕女畫的兩種模式〉,《國畫家》1期(2009),頁60-61。
    柯基生:〈金蓮秘性—纏足與性的解析〉,《歷史月刊》128期(1998),頁69-74。
    夏美馴:〈從美術史上看明代四家的成就〉,《藝術學報》30期(1981),頁45-66。
    孫植:〈唐寅與唐寅詩〉,《廣西右江民族師專學報》17卷1期(2004),頁85-88、95。
    孫綠江:〈曹植筆下女性形象的文化意義〉,《社科縱橫》2期(2000),頁67-69。
    徐玲玲:〈秋風紈扇圖〉,《半月選讀》18期(2008),頁75。
    張高評:〈蘇軾題畫詩與意境之拓展〉,《成大中文學報》22期(2008),頁23-60。
    琴曉梅:〈晚清時期山東婦女的禮教觀念分析—以地方志所載《列女傳》為對象〉,《山東省農業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卷5期(2004),頁114-115。
    華勇:〈中國傳統屏風與人居文化〉,《湖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4卷4期(2006),頁72-73。
    馮幼衡:〈唐寅仕女畫的類型與意涵—江南第一風流才子的曠古沉哀〉,《故宮學術季刊》22卷3期(2005),頁55-90。
    黃湘云:〈品味或流俗?明中葉吳中地區題畫詩與審美意識研究〉,《中極學刊》7期(2008),頁23-43。
    楊大年:〈談唐寅的《前蜀宮妓圖》〉,《蘇州絲綢工學院學報》2卷1期(1995),頁22-24。
    楊隽:〈臣妾意識與女性人格—古代士大夫文人心態研究之一〉,《四川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期(1991),頁95-104。
    楊菱菱:〈美人香草意千秋—評改琦的仕女畫藝術〉,《平頂山師專學報》18卷3期(2003),頁48-50。
    趙曉虎:〈中國古代文人的臣妾意識〉,《文藝評論》6期(2011),頁155-158。
    劉芳如:〈中國仕女畫之美〉,《故宮文物月刊》6卷2期(1988),頁20-35。
    劉芳如:〈明中葉人物畫四家—唐寅〉,《故宮文物月刊》18卷7期(2000),頁56-78
    鄭倍倍:〈明清仕女畫柔弱化形成的原因及審美特徵〉,《徐州教育學院學報》20卷4期(2005),頁117-118。
    閻慰鵬:〈唐寅所繪宮妓圖的定名問題〉,《故宮博物院院刊》3期(1981),頁52-54。
    龐鷗:〈唐寅《吹簫仕女圖》偽訛考辨〉,《中國書畫》7期(2010),頁74-75。

    (二)西文期刊
    Ellen Johnston Laing, “Chinese Palace-Style Poetry and the Depiction of a Palace Beauty,” The Art Bulletin, Vol.72(2),1990, p.284-295.
    James Cahill,“Tang Yin and Wen Zhengming as Artist Types: A Reconsideration,” Artibus Asiae, Vol.5(2/1),1993,p.228-248.
    Mary H. Fong, “Images of Wome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 Women’s Art Journal , Vol.17(1), 1996, p.22-27.

    五、碩士論文

    Lauren S. Nemroff , The Figure Paintings of Tang Yin, New York University, 2005.
    方麗杰:《古代詩文中的臣妾意識批判》,內蒙古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2004。
    朱龍興:《論唐寅〈陶穀贈詞圖〉中的情色意涵》,新竹:交通大學,1998。
    吳國富:《論唐寅適志游》,上海:上海師範大學,2007。
    吳蘭英:《唐寅題畫詩研究》,上海:上海大學,2008。
    李立明:《唐寅及其詩歌研究》,台北:東吳大學,2008。
    李承鋒:《唐寅心態及其詩歌研究—兼論明中葉吳中士風》,湖北:湖北大學,2003。
    李清斌:《唐寅《江山驟雨圖》與《溪岸圖》關係研究》,上海:上海師範大學,2010。
    馬宇輝:《唐伯虎點秋香考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7。
    高靖琪:《唐伯虎與風流才子—歷史與傳說的糾葛》,台中:東海大學,2010。
    張玉慧:《《閱微草堂筆記》之文士生活研究》,桃園:中央大學,2009。
    許翠雲:《唐代閨怨詩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1989。
    許麗媛:《唐寅人格探析》,廈門:廈門大學,2007。
    買艷霞:《唐寅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10。
    楊繼輝:《唐寅年譜新編》,蘇州:蘇州大學,2007。
    劉暢:《唐寅、祝允明曲化詞研究》,黑龍江:黑龍江大學,2008。
    謝丹:《唐寅文學研究》,蘇州:蘇州大學,2008。
    魏輝:《唐寅畫史地位考》,陝西:陝西師範大學,2010。
    譚銀順:《唐寅生平及其詩文研究》,台北:政治大學,1993。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