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林鶴音 Lin, Ho-Yin |
|---|---|
| 論文名稱: |
稼軒詞中人物意象之研究 An Exploration from the figure image modeling in Jia Hsien’s poem |
| 指導教授: |
王偉勇
Wang, Wei-yung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on the job class) |
| 論文出版年: | 2006 |
| 畢業學年度: | 94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72 |
| 中文關鍵詞: | 南宋 、辛棄疾 、仕隱 、意象 |
| 外文關鍵詞: | Official and eremite sentiment, Image, Xin Qiji,Southern Song Dynasty |
| 相關次數: | 點閱:123 下載:4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辛棄疾是南宋最傑出的愛國詞人,他的詞作具有強烈深沈的愛國感情。然而他懷著滿腔肝膽忠忱南渡歸宋,卻不為朝廷所看重,而且屢次受到誣陷排擠,只好過著蕭閒頹放卻又內懷激憤的生活。仕途上的三進三出,使他終生在仕、隱之間擺盪徘徊,因此其詞作經常呈現「仕」與「隱」的情感糾結,本論文便以稼軒詞中用典之「人物意象」塑造,來瞭解詞人仕隱之情懷。
本論文共分七章:
第一章 緒論:敘述研究動機,確立研究範圍,說明研究方法。
第二章 稼軒生平及其相關背景概述:簡述稼軒生平,介紹創作背景,略論稼軒詞作風格。
第三章 「意象」概說:闡述「意象」之源流及釋義,分析「意象」之形成手法及類型。
第四章 稼軒詞中文臣與武將形象之探究:界定「文臣」與「武將」之形象,分析詞作中「文臣」與「武將」之代表人物在詞作中之意涵。
第五章 稼軒詞中隱士與漁父形象之探究:界定「隱士」與「漁父」之形象,分析詞作中「隱士」與「漁父」之代表人物在詞作中之意涵。
第六章 稼軒詞中佳人與文人形象之探究:界定「佳人」與「文人」之形象,分析詞作中「佳人」與「文人」之代表人物在詞作中之意涵。
第七章 結論:針對稼軒詞中人物意象所指涉之意涵做總結。
Xin Qiji is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most outstanding patriotic excellent poet, his poem has the intense deep patriotic sentiment. However he is loyal and devoted to Southern Song Dynasty, yet his thoughts are ignorant by royal government.Moreover, he is framed up over and again.At last, he can’t help but live a depressed and resentful life. Being rejected in his official career makes him struggle between being an official or a hermit all his life.As a hermit Xin Qiji expressed his patriotic feelings, grief, and indignation in his poems by the skills of metaphor and analogy on figure image. In this paper,we will introduce and discuss the official and eremite sentiment from the figure image modeling in Jia Hsien’s poem.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seven chapters: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Express research motive, establish research scope, and explain research method.
Chapter Two: History and background:Describe Jia Hsien’s life story,writing background,and style of poem.
Chapter Three:Introduction of image:Explain the origin and definition of image,and analyze it’s forming skills and techniques.
Chapter Four: Research of hero and villian from the figure image modeling in Jia Hsien’s poem:Define prime minister and tycoon from the figure image, and analyze the implication of prime minister and tycoon from the figure image modeling in Jia Hsien’s poem.
Chapter Five:Research of eremite and fish from the figure image modeling in Jia Hsien’s poem:Clarify eremite and fish from the figure image,and analyze the meaning of eremite and fish from the figure image modeling in Jia Hsien’s poem.
Chapter Six: Research of beauty and literati from the figure image modeling in Jia Hsien’s poem:Discriminate beauty and literati from the figure image, and analyze the meaning of beauty and literati from the figure image modeling in Jia Hsien’s poem.
Chapter Seven: Conclusion. Make the summary of figure image modeling in Jia Hsien’s poem
參考書目
一、專書類
(一)稼軒作品
周濟《宋四家詞選》,臺北:藝文印書館,1968年9月
鄺利安箋注《宋四家詞選箋注》,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1年1月
辛棄疾撰、鄧廣銘輯校《辛稼軒詩文鈔存》,臺北:華正書局,1979年3月
鄭騫《詞選》,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2年4月
薛祥生《稼軒詞選注》,臺北:崧高書社,1985年8月
林俊榮《稼軒詞新探與選譯》,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6年3月
石恆昌、玉貴福《男兒到死心如鐵:辛棄疾作品賞析》,臺北:開今文化出版公司,1993年
12月
黃葵,李孝仁《辛棄疾詞精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
汪誠《稼軒詞選析》,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11月
吳則虞《辛棄疾詞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6月
朱德才《增訂注釋全宋詞》,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年5月
李卓藩《稼軒詞探賾》,臺北:天工書局,1999年10月
劉斯奮選注《辛棄疾詞選》,臺北:遠流出版公司,2000年6月
鄧廣銘《稼軒詞編年箋注》,臺北:華正書局,2003年9月
(二)稼軒生平、傳記、文學史
姜林洙《辛棄疾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4年10月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達史》,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4年8月
杜呈祥《辛棄疾評傳》,臺北:正中書局,1976年9月
鄧慶銘《辛棄疾》,臺北:國家出版社,1982年5月
金榮華《增訂中國文學史初稿》,臺北:福記文化圖書公司,1983年5月
楊家駱編《宋史》,臺北:鼎文書局,1983年11月
劉維崇《辛棄疾評傳》,臺北:黎明文化出版公司,1983年5月
陳桂芬《金戈鐵馬辛稼軒》,臺北:莊嚴出版社,1984年3月
喻朝剛《辛棄疾及其作品》,臺北:時代文藝出版社,1989年3月
陳滿銘《蘇辛詞比較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89年1月
吳熊和《十大詞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7月
汪誠《辛棄疾:慷慨豪放的愛國詞家》,臺北:幼獅出版社,1990年1月
王曙《宋詞故事》,臺北:貫雅出版社,1990年1月
徐漢明《稼軒集》,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6月
陶爾夫、劉敬圻《南宋詞史》,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12月
夏承燾、游止水《辛棄疾》,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3年4月
程千帆、吳新雷《兩宋文學史》,高雄:麗文文化出版公司,1993年10月
譚丕模《中國文學思想史合璧》,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2月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1994年8月
李勤印、張建業《中國詞曲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2月
木齋《唐宋詞流變》,北京:京華出版社,1997年9月
鞏本棟《辛棄疾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12月
楊海明《唐宋詞史》,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
劉揚忠《唐宋詞流派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3月
傅承洲《蘇辛詞傳》,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
(三)研究論著
宋史座談會編輯《宋史研究集》第十四輯,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83年7月
王偉勇《南宋詞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4月
張峻榮《南宋高宗偏安江左原因之探討》,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3月
王兆鵬《宋南渡詞人群體研究》,臺北:文津出版公司,1992年3月
孫崇恩、劉德仕、李福仁《辛棄疾研究論文集》,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3年2月
高柏園《莊子內七篇思想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4月
王曉毅《中國古代人才鑑識術——「人物志」譯注與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1994年8月
《第一屆詞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4年11月
甯發新《一代名媛王昭君》,臺北:漢欣文化公司,1995年1月
王仁祥《先秦兩漢的隱逸》,臺北:臺大出版委員會,1995年5月
玄默《莊子的智慧》,臺北:國家出版社,1996年4月
郭永榕《杜甫文學遊歷:杜少陵傳》,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8月
蔡鎮楚《宋詞文化學研究》,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7月
王文進《仕隱與中國文學—六朝篇三卷》,臺北:臺灣書店,1999年10月
錢鴻瑛等《唐宋詞:本體意識的高揚與深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11月
趙曉嵐《姜夔與南宋文化》,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年5月
木齋等《中國古代詩人的仕隱情結》,北京:京華出版社,2001年6月
王偉勇《詞學專題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3年4月
(四)詞學、詩學論著
陳廷焯《白雨齋詞話》
王國維《人間詞話》
王灼《碧雞漫志》
王士禎《花草蒙拾》
周濟《介存齋論詞雜著》
況周頤《蕙風詞話》
吳衡照《蓮子居詞話》
以上詞話均引自:
唐圭璋編《詞話叢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年2月
梁令嫺《藝蘅館詞選》,臺北:中華書局,1970年10月
譚獻《譚評詞辨》,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1年1月
顧龍振《詩學指南》,臺北:廣文書局,1973 年4月
周子文《藝藪談宗》,臺北:廣文書局,1973年9月
丁仲祜《清詩話》,臺北:西南書局,1979年11月
徐釚《詞苑叢談》,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2月
丁仲祜《續歷代詩話》,臺北:藝文印書館,1983年6月
陸時雍《詩鏡總論》,臺北:藝文印書館,1983年6月
劉若愚《中國詩學》,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3年10月
李東陽《麓堂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劉熙載《藝概》,臺北:華正書局,1988年9月
鍾嶸著、汪中選注《詩品注》,臺北:正中書局,1990年8月
司空圖《二十四詩品》,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5月
何文煥《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5月
釋皎然《詩式校注》,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10月
吳戰壘《中國詩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3 年11月
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4年11月
陳慶輝《中國詩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12月
楊海明《唐宋詞主題探索》,高雄:麗文文化出版公司,1995年10月
李若鶯《唐宋詞鑑賞通論》,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6年9月
黃永武《詩與美》,臺北:洪範書店,1997年4月
葉嘉瑩《唐宋詞名家論稿》,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
歐麗娟《杜詩意象論》,臺北:里仁書局,1997年12月
黃永武《中國詩學》,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9年6月
陳滿銘《詞林散步──唐宋詞結構分析》,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0年1月
葉嘉瑩《唐宋詞十七講》,臺北:桂冠圖書公司,2000年2月
葉嘉瑩《名篇詞例選說》,臺北:桂冠圖書公司,2000年2月
葉嘉瑩《迦陵說詞》,臺北:桂冠圖書公司,2000年6月
仇小屏《古典詩詞時空設計美學》,臺北:文津出版社,2002年11月
陳佳君《虛實章法析論》,臺北:文津出版社2002年11月
林淑貞《中國詠物詩「託物言志」析論》,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2年6月
唐圭璋等編《宋詞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年8月
(五)意象學、心理學、文學理論
Benedetto Croce《美學原理》,臺北:正中書局,1979年12月
Rudolt Amheim《藝術與視知覺心理學》,臺北:雄獅圖書公司,1982年9月
蔡英俊《意象的流變》,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2年10月
朱先潛《西方美學史》,臺北:漢京文化出版公司,1982年10月
王夢鷗《古典文學論探索》,臺北:正中書局,1984年2月
陳雪帆《美學概論》,臺北:文鏡文化事業公司,1984年12月
伍蠡甫《西方文藝理論名著選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年11月
彼德瓊斯編;裘小龍譯《意象派詩選》,廣西:灕江出版社,1986年8月
RENE & WELLEK 著、梁伯傑譯《文學理論》,台北:水牛出版社,1989年3月
鄭明娳《現代散文構成論》,臺北:大安出版社,1989年3月
李澤厚《華夏美學》,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4月
蔡英俊《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臺北:大安出版社,1990年8月
陳植鍔《詩歌意象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8月
RitaL. Atkinson《心理學》,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91年7月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臺北:大夏出版社,1991年12月
邱明正《審美心理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3年4月
葉朗主編《現代美學體系》,臺北:書林出版社,1993年8月
唐景凱《中國詞的物體意象》,廣州:廣東人民出版,1993年8月
夏之放《文學意象論》,廣東:汕頭大學出版社,1993年12月
童慶炳《中國古代心理詩學與美學》,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4年8月
劉雨《寫作心理學》,高雄:麗文文化出版公司,1995年3月
吳曉《詩歌與人生:意象符號與情感空間》,臺北:書林出版社,1995年3月
王夢鷗《中國文學理論與實踐》,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5年11月
汪裕雄《意象探源》,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4月
李澤厚《美的歷程》,臺北:三民書局,1996年9月
張紅雨《寫作美學》,高雄:麗文文化出版公司,1996年10月
張法《中西美學與文化精神》,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2月
劉安彥《心理學》,臺北:三民書局,1997年10月
康丁斯基《藝術的精神性》,臺北:藝術家出版社,1998年9月
王長俊《詩歌意象學》,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00年8月
李清筠《時空情境中的自我影像》,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10月
胡雪岡《意象範疇流變》,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2年1月
周來祥、周紀文《美學概論》,臺北:文津出版社,2002年2月
梁一儒、戶曉輝、宮承波《中國人審美心理研究》,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2年3月
陳佳君《辭章意象形成論》,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5年7月
二、古籍類
王充《論衡》,臺灣:商務印書館,1939年12月
劉勰著,范文瀾註《文心雕龍》,香港:商務印書館,1960 年6月
王雲五主編、永瑢等編《四庫全書總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11月
趙升《朝野類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3月
謝枋得《謝疊山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3月
臺灣中華書局編《陶淵明詩文彙評》,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9年4月
林逋《和靖詩集》,臺北:中華書局,1969年5月
史浩《鄮峰真隱漫錄》,臺北:商務印書館,1971年
崔敦禮《宮教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2年
王國維《宋元戲曲考》,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4月
李白《李太白全集》,臺北:河洛圖書公司,1975年5月
徐松纂《宋會要輯稿》,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6年
司馬光《資治通鑑》,臺北:明倫出版社,1977年
陳邦瞻《宋史紀事本末》,臺北:鼎文書局,1978年3月
陳亮《龍川集》,臺北:鼎文書局,1978年11月
劉克莊《後村先生大全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李心傳《建炎以來繫年要錄》,臺北:文海出版社,1980年6月
司馬遷《史記》,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10月
陶宗儀《書史會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
劉昫撰《舊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1月
李延壽撰《南史》,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1月
范曄《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4月
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11月
蕭子顯《南齊書》,臺北:鼎文書局,1983年4月
洪興祖《楚辭補注》,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9月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臺北:蘭臺書局,1983年10月
班固、顏師古撰《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83年10月
沈約撰《宋書》,臺北:鼎文書局,1984年1月
陳善《捫虱新話》,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曾丰《緣督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陳文蔚撰《陳克齋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王弼著,韓康伯注《周易王韓注》,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5年3月
皇甫謐《高士傳》,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6月
周密《武林舊事》,臺北:廣文書局,1985年6月
朱熹《朱子語類》,臺北:華世出版社,1987年1月
李宗侗註譯《春秋左傳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4月
汪莘《方壺存稿》,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年
朱熹《詩集傳》,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1989年6月
康駢《劇談錄》,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1月
王稱《東都事略》,臺北:中央圖書館,1991年2月
房玄齡撰《晉書》,臺北:鼎文書局,1992年11月
陳壽《三國志》,臺北:鼎文書局,1993年2月
章學誠《文史通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7月
張葆全主編《新編今註今譯昭明文選》,臺北:黎明文化出版公司,1995年8月
清聖祖《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1月
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辯證》,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1月
王嘉《拾遺記》,臺北:黎明文化出版公司,1996年12月
劉義慶《世說新語》,臺北:古籍出版社,1997年10月
孔子《論語》,臺南:能仁出版社,1998年
劉真倫、岳珍選編《歷代筆記小說精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1月
馮家金重編、惠棟註疏《周易繫辭傳》,臺北:頂淵出版社,1999年2月
鄭玄、孔穎達注疏,李學勤主編《毛詩正義》,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2001年10月
錢仲聯主編《清詩紀事》,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年4月
三、期刊論文
梁揚〈辛詞用典問題初探〉,《廣西大學學報》第2期,1980年11月
CarolineSpurgeon著、鍾玲譯〈先秦文學中楊柳的象徵意義〉,《古典文學》第七集上冊,臺北:學生書局,1985年8月
李文平〈霸王之心……談「史記」中項羽之心理分析〉,《歷史月刊》第78期,1994年7月
石 紅 英〈辛棄疾與陶淵明〉,《山東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1期
趙立新、安栓虎《兩宋之交武將的崛起與文臣控兵之反復》,《河北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3期
鄧紅梅〈辛棄疾與陶淵明〉,《蘇州大學學報》,1998年第2期
陳學祖〈稼軒詞典故之符號學闡釋〉,《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3期
李興寧〈從「戰國策」一書中論范雎及遠交近攻戰略〉,《中國文化月刊》第221期,1998年8月
季平、李青松〈千里清秋登臨意〉,《彭城職業大學學報》第13卷第3期,1998年9月
彭雅玲〈皎然意境論的內涵與意義─從唯識學的觀點分析〉,《國立臺北師範學院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六期,1999年9月
陳林坡〈論辛稼軒詞的美學內涵〉,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0年5月
陳學祖〈典故內涵之重新審視與稼軒用典之量化分析〉,《柳州師專學報》第15卷第3期,2000年9月
林素英〈從「史記」論張良的生命智慧〉,《花蓮師院學報》第十期,2000年10月
張雲鵬〈論胡塞爾意識的意向性結構分析〉,《濰坊學院學報》第1卷第1期,2001年10月
黃躍舟〈心物同形同構關係的詩性闡釋〉,《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2期
劉志偉〈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英雄」傳記〉,《蘭州大學學報》,2002年第3期
白福才〈論辛詞用典的美學特徵〉,《延安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第4期
林鍾勇〈宋人擇調之翹楚:「浣溪沙」詞調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6月
趙慧先〈悲壯沈鬱含蓄蘊藉---稼軒詞的藝術風格論〉,《承德民族師專學報》第22卷第4期,2002年4期
王榮祖〈兔死狗烹悲韓信〉,《歷史月刊》第178期,2002年11月
程昇輝:〈「廉頗老矣,尚能飯否?」……論南宋詞中的「嘆老」情志〉,《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第八期,2002年12月
傅才武〈煮酒論英雄.中國古代英雄標準探微〉,《歷史月刊》第182期,臺北:歷史智庫出版公司,2003年3月
鄭英志〈唐代意境觀詩論的起源與發展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5月
陳宜伶〈南宋詞人心中之理想都城〉,國立東華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7月
戴妙芬〈向子諲「酒邊詞」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11月
黃琛雅〈東坡詞月意象探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5月
王偉勇〈稼軒「雜體詞」探析〉,《宋代文學研究叢刊》第十期,高雄:麗文文化出版公司,2004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