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梁瓊芳
Liang, Chiung-Fang
論文名稱: 台灣女性影展中的女身與女聲
Female Bodies and Women's Voices in Women Make Waves Film Festival Taiwan
指導教授: 饒夢霞
Rau, Meng-Shya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社會科學院 - 教育研究所
Institute of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20
畢業學年度: 10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9
中文關鍵詞: 台灣女性影展性別教育身體情慾創傷
外文關鍵詞: Women Make Waves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gender education, body, eroticism, trauma
相關次數: 點閱:79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台灣女性影展是由關心女性、性別平等運動的導演、學者、專家、運動者共同支持創辦及經營的影展。該影展記錄了台灣性別各種議題的演進和趨勢,參展作品展現了不同性別認同與意識的內涵,歷經性別運動不同階段,並展現出不同女性議題。本研究目的以台灣女性影展中的女性身影及聲音為主軸,探討影像中的女性身體情慾、自我認同,面對疾病的身體以及台灣慰安婦面對身心靈創傷,藉由鏡頭述說,展開的自我療癒的過程。研究方法採用文本分析,其研究結果得知女導演的女性視角呈現女性的話語,而且為女性詮釋發聲;同時研究發現影像中的女性主張女人的情慾自由,不只是要找回女人對身體的自主追求,使得本來難以復原的痛楚,更透過影像就好似在進行對於無數次「心理治療」,最後獲得自我生命和解。本研究建議將女性影像應用於教育的相關議題。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discuss the female body and female voice in the Taiwan Women's Film Festival as the main axis, to explore the female body's lust, self-identity, body in the face of disease, and Taiwan's comfort women in the face of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trauma. The healing process. The research method adopts text analysis, and the research results present women's discourse from the female perspective of female directors, and also give voice to female interpret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research finds that the women in the video advocate women's sexual freedom, not just to regain women's independent pursuit of the body , making the pain that is difficult to recover, through the video, it seems to be performing countless "psychological treatments", and finally obtain the reconciliation of self-life. This study suggests the application of images of women to relevant issues in education.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 誌謝IV 目錄V 圖目錄 V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2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台灣女性影展之意涵及相關研究 13 一、台灣女性影展之意涵 14 二、台灣女性影展的相關研究 22 第二節 影像中的身體情慾之相關研究 34 第三節 影像中的身體創傷之相關研究 42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47 第一節 研究方法 47 第二節 研究對象 48 第三節 資料分析 60 第四章 研究發現與討論 63 第一節 女性身體情慾與自我認同性別主體之呈現 63 第二節 女性面對身體病痛之自我對話 79 第三節 台籍慰安婦的歷史傷痕與生命和解 87 第四節 不願被忽視的親密暴力與家暴創傷 103 第五節 小結 107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109 第一節 研究發現與潛在貢獻 109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未來建議 111 參考文獻 113 中文部分 113 英文部分 117 附錄一:女性影像學會歷年重要活動一覽表 119 附錄二:歷屆台灣女性影展主題與展出子單元 123 附錄三:女性影展歷屆台灣參展影片一覽表 133 附錄四:與身體、情慾、疾病、創傷等主題的女性電影 167

    中文部分
    王秀雲(2016)。導言—以身體為基地。載於楊永年(主編),性別與社會(iii頁)。 台南市:成大出版。
    王慰慈(1999)。女性與身體的自我對話。載於陳儒修、黃慧敏、鄭玉菁(主編),凝視女像:56種閱讀女性影展的方法(43-54)。臺北市:遠流出版。
    王慰慈(1999)。情慾的公開書寫。載於陳儒修、黃慧敏、鄭玉菁(主編),凝視女像:56種閱讀女性影展的方法(62-63)。臺北市:遠流出版。
    王慰慈(1999)。情慾的公開書寫。載於陳儒修、黃慧敏、鄭玉菁(主編),凝視女像:56種閱讀女性影展的方法(66)。臺北市:遠流出版。
    王佳華(2014)。候鳥飛來時:花蓮女性影展志工之組織與性別展演探究。國立東華大學課程設計與潛能開發學系碩士論文,花蓮縣。
    王曉斌(2021)。繪畫治療應用於伴侶外遇創傷女性成效之研究。樹德科技大學碩士論文。
    何歆(2019)。台灣獨立影展的組織系統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文傳播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
    李元貞 (2014)。前景看好。載於李元貞(主編),眾女成城-台灣婦運回憶錄(上) (75)。臺北市:女書文化出版。
    李泳泉(2000)。告別奮不顧身的年頭—回顧台灣反對運動影像記錄。紀錄台灣:台灣紀錄片研究書目與文獻選集(下)。李道明、張昌彥主編。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財團法人國家電影資料館。359-363。
    李泳泉(2006)。全景學派的誕生:臺灣紀錄片的趨勢觀察(1990-2000)。臺灣當代影像:從紀實到實驗1930-2003。王慰慈主編。臺北市:同喜文化。59-66。
    李道明(1994)。近一百年來台灣電影及電視對台灣原住民的呈現。電影欣賞,12(3)。55-64。
    李道明(2006)。紀錄片的回顧與前瞻。台灣當代影像:從紀實到實驗1930-2003。 王慰慈主編。臺北市:同喜文化。56-58。
    李道明(2006)。台灣紀錄片的美學問題初探。台灣當代影像:從紀實到實驗1930- 2003。王慰慈主編。臺北市:同喜文化。72-76。
    李道明(2013)。紀錄片:歷史、美學、製作、倫理。臺北市:三民書局。
    李墨(1995),當代電影理論的性別辯證(上),電影欣賞,60,84-85。
    吳秀菁(2015),《蘆葦之歌》(影片),婦女救援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勝琦國際多媒體股份有限公司。
    周美玲(2001),《私角落 Corner’s》(影片),同喜文化出版工作室。
    周美玲(2007),《刺青》(影片),中央電影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林芳玫(1999)。小珍與身體的故事。載於陳儒修、黃慧敏、鄭玉菁(主編),凝視女像:56 種閱讀女性影展的方法(132-133)。臺北市:遠流出版。
    林書怡 (1999)。搖滾寶貝,女人恰恰—記第六屆女性影展。載於陳儒修、黃慧敏、鄭玉菁 (主編),凝視女像:56種閱讀女性影展的方法(284、287-289)。臺北市: 遠流出版。
    林語芩(2017)。瘦身女性身體意象與美貌迷思經驗之探討。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黃玉珊(1998,June),女性影像在台灣,中外文學,1( 27) ,92。
    黃玉珊(1999)。新視界的開創—記第一屆女性影展。載於陳儒修、黃慧敏、鄭玉菁 (主編),凝視女像:56種閱讀女性影展的方法(263)。臺北市:遠流出版。
    黃玉珊(2003),女性電影在台灣-台灣女性影像創作中的歷史意識,收錄於《2003年第十屆女性影展國際論壇》,30-40。
    黃惠偵(2017)。自序--傷痕,沒有什麼好丟臉!。載於林孜懃(主編),她和她的T媽媽 (19-20)。臺北市:遠流出版。
    黃惠偵(2017)。《日常對話》《她和她的T媽媽》(影片),得利影視股份有限公司發行。
    郭笑芸(2008),《最遙遠的愛》(影片),法律扶助基金會花蓮分會製作發行。
    社團法人台灣女性影像學會(2006),載於社團法人台灣女性影像學會(主編), 女性·影像·書(XI)。臺北市:書林出版。
    唐文慧(1999)。競逐生死的場域—談子宮自由與合法墮胎權。載於陳儒修、黃慧 敏、鄭玉菁(主編),凝視女像:56種閱讀女性影展的方法(141-147)。臺北市:遠流出版。
    廖玉芳(2004)。凝視身體─女性身體的變貌與潛藏意義。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袁伊文(2004)。「世紀女性台灣風華」女性紀錄片之個案研究。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袁嘉鈺(2016)。以服務設計觀點探討影展服務:以台灣國際女性影展為例。大同大學工業設計學系(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迷走(1990),激進的魅影–《獨立製片在台灣》的隨想(11)。電影欣賞,48。
    高莉蓉(2011)。事件行銷中關鍵要素之研究-以影展行銷為例。世新大學公共關係 暨廣告學研究所(含碩專班)碩士論文,臺北市。
    陳素芳(2014)。推薦序—果敢女戰士。載於李元貞(主編),眾女成城-台灣婦運回憶 錄(上) (17)。臺北市:女書文化出版。
    陳儒修 (1999)。飛彈沒來,女性影展成功—記第三屆女性影展。載於陳儒修、黃慧敏、鄭玉菁(主編),凝視女像:56種閱讀女性影展的方法(272)。臺北市:遠流出版。
    陳麗貴 (1999)。TINA的無奈、女超人的悲哀。載於陳儒修、黃慧敏、鄭玉菁 (主編),凝視女像:56種閱讀女性影展的方法(186、188-190)。臺北市:遠流出版。
    陳芯宜(2018),《尋找乳房》(影片),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基金會發行。
    游惠貞(1994),女性與影像-女性電影的多角閱讀(11)。臺北市:遠流電影館。
    游惠貞(1999)。女性主義鼓譟發聲的浪頭—記第二屆女性影展。載於陳儒修、黃慧 敏、鄭玉菁(主編),凝視女像:56種閱讀女性影展的方法(268)。臺北市:遠流出版。
    游婷敬(2004)。凝視與對望—端睨九十年代台灣女性電影原貌。臺南藝術大學音像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市。
    張杏玉(2015)。文化銘刻的女性身體意象與創作策略。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博士論文。
    楊久穎(1999)。她搖滾,故她存在。載於陳儒修、黃慧敏、鄭玉菁(主編),凝視女像:56種閱讀女性影展的方法(220-221)。臺北市:遠流出版。
    楊家雲(1998)。《阿媽的秘密》(影片),婦女救援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勝琦國際多媒體股份有限公司。
    楊雅喬(2021)。當家庭崩塌時–創傷的辨認與復元的敘說探究。玄奘大學碩士論文。
    樓偉琇(2009)。放開那女孩:從女性身體經驗談慾望與婚姻形成。國立臺南藝術大學碩士論文。
    葉惠民(1996)。女性影展:次公共領域的形成初探。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市。
    葉姿麟(1999)。感恩最多—記第五屆女性影展。載於陳儒修、黃慧敏、鄭玉菁 (主編),凝視女像:56種閱讀女性影展的方法(280-281)。臺北市:遠流出版。
    蔡淑雅(2007)。女體逾越:論台灣女性藝術家攝影影像之女性身體。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劉森堯(1985,November),女性電影與女性主義電影, 電影欣賞,18,37-38。
    劉恩任(2006)。身體政治的詮釋與批判—女性身體之在地體現。國立中山大學碩士論文。
    鄭至慧(1999)。乳房在密室中告解。載於陳儒修、黃慧敏、鄭玉菁(主編),凝視女像:56種閱讀女性影展的方法(39)。臺北市:遠流出版。
    鄭至慧(1999)。從沒有單位到集體發聲,收於楊澤主編,狂飆八○──記錄一個集 體發聲的年代(61-72),臺北市: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鄭淑麗(1999)。數位流浪者。載於陳儒修、黃慧敏、鄭玉菁(主編),凝視女像:56種 閱讀女性影展的方法(108)。臺北市:遠流出版。
    鄭淑麗(2000),《I.K.U》(影片),社團法人台灣女性影像學會。
    鄭淑麗(2017),《FluidØ 體液》(影片),社團法人台灣女性影像學會。
    許慧茹(2008),《黑晝記》(影片),臺灣民族誌影像學會。
    謝慧諭(2013)。台灣新生代女性身體影像作品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英文部分
    Aufderheide,P.( 2007).Documentary Film: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Oxford & N.Y.: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arnouw,E.(1993).Documentary:A History of the Non-fiction Film. New York:OxfordUniversity Press.
    Barnouw,E.(2002).“The Work of Art in the Age of its Technical Reproducibility.”In Selected
    Writings,(3),1935-1938. Eds. By Howard Eiland and Michael W. Jennings.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01-133.
    Benjamin,W.(1992). Illuminations. Trans. Harry Zohn. London:Fontana Press.
    Bruzzi,S.(2000). New documentary:A critical introduction. N.Y. & London:Routledge.
    Chiu,K-f.(2007).“The vision of taiwan new documentary.” In cinema Taiwan:Politics, popularity and state of the art. ( Eds.)Darrell W.D. and Chen, R.S. London:Routledge.17-32.
    Chiu,K-f.(2010).“The subaltern woman’s voice and the(film-)making of modern taiwan.”In. Gender, Discourse and Self in Literature:Issues in Mainland China, Taiwan and Hong Kong.(Eds.)K-k Tam and Terry S-h Yip. H.K.: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193-215.
    Chow,R.(1995).Primitive passions:visuality, sexuality, ethnography,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cinema. N.Y.: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Corner,J.(1996). “Documentary theory.” the art of record:A critical introduction to documentary. Manchester & N.Y.: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9-30.
    Levinas,E.(1998a). Otherwise than being, or, beyond essence. Trans. Alphonso Lingis.Pittsburgh:Duquesne University Press.
    Nichols, B.(2001). Introduction to documentary. 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Rabinowitz,P.(1994). They must be represented:The politics of documentary. London & N.Y.:Verso.
    Renov,M.(2004). The subject of documentary. 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Rosen,P.(1993).“Document and documentary: on the persistence of historical concepts.”In theorizing documentary.(Eds.)M.R. N.Y. & London: Routledge.58-59.
    Ruby,J.(2000).“Speaking for, speaking about, speaking with, or speaking alongside.”picturing culture:Explorations of film and anthropology. Chicago &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220.
    Sang, T-l D.(2012). “Reclaiming taiwan’s colonial modernity:the case of viva- tonal:the dance age.”in documenting taiwan on film:Methods and issues in new commentaries.(Eds.)Sylvia L-c Lin and T-l D. Sang. N.Y & London:Routledge.60-88.
    Wang,B.(2009).“Of human and nature in documentary:the logic of capital in west of the tracks and blind shaft.”in chinese ecocinema:in the age of environmental challenge.(Eds.)Sheldon H.L. and J.M. H.K.: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157-169.
    Davis, N.Z.& R.S.(1989).“Introduction.”representations 6:1-6.
    Lee,N.(2005).“Repatriation and the history of korean documentary filmmaking.”asian cinema 16(1),16-27.
    McGarry.E.(1975) “Documentary realism and women’s cinema,”In women and film,7(49),50-59.

    無法下載圖示 校內:2026-01-01公開
    校外:2026-01-01公開
    電子論文尚未授權公開,紙本請查館藏目錄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