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蕭文絜 Hsiao, Wen-chieh |
|---|---|
| 論文名稱: |
母職與生病角色之間:全身性紅斑狼瘡患者的生育決策與懷孕經驗 Between Motherhood and Sock Role:Reproduction Decision and Pregnancy Experience of the SLE Patients |
| 指導教授: |
許甘霖
Hsu, Kan-lin 游振祥 Yu, Chen-hsiang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醫學院 - 公共衛生學系 Department of Public Health |
| 論文出版年: | 2007 |
| 畢業學年度: | 95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97 |
| 中文關鍵詞: | 生病角色 、體現 、母職 、懷孕 、生育決策 、高危險妊娠 、全身性紅斑狼瘡 |
| 外文關鍵詞: | reproduction decision, high risk pregnancy, motherhood, pregnancy, sick role, embodiment, SLE |
| 相關次數: | 點閱:324 下載:5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母職」一向是婦女研究裡重要的主題。部分女性主義者認為,女性因為具有生育的功能而被父權所宰制,對於女性是否應該擔任母職而有不同的主張。然而從生育制度及為母經驗來看母職,發現女性為何擔任母親是受文化、認同等多元因素所影響,非單純為父權思想所致。
本研究藉由高危險妊娠女性的生育決策與懷孕經驗,與母職論述做對話。以全身性紅斑狼瘡患者為研究對象,收集其在網路分享的個人經驗,以及與全身性紅斑狼瘡患者的深度訪談及焦點團體訪談內容作為文本,透過其生育決策及懷孕經驗的分析,探討她們與「母職」和「生病角色」兩種社會處境之間的關係及其社會與理論意涵。分析結果發現疾病經驗與社會污名使得紅斑狼瘡患者自覺/被認為不適合婚育,然而藉由認同擔任母職作為一個能動性的展現,使其可達成符合社會期待、減輕污名與自我實現,因此即使必須遭受疾病與懷孕雙重苦痛的懷孕經驗,結婚後的患者幾乎都會嘗試生育。
Motherhood has been a persistent issue in women’s studies. The main concern is about the implications of women’s reproductive functions for patriarchal domination. Some feminists argue that women should refuse motherhood since reproduction functions to reproduce patriarchy, whereas others argue that reproductive function and accompanied pleasure and creativity are exclusive to women. By distinguishing institutions from experiences of mothering, recent feminists reconsider motherhood and suggest that gender, race, class and other primary organizing principles of society are factors shaping.
This thesis intends to focus on reproduction decision and pregnancy experiences of the SLE patients whose pregnancy have been medically and socially labeled as highly risky. Through analyses of data collected from in-depth interview and focus group discussion with SLE patients as well as from other secondary sources, the author argues that, while illness experience and social expectation render stigmatized identity, the SLE patients view biological mothering as a way out of social stigmatization. Moreover, though the SLE patients’ reproduction decision has been shaped by their multiple identities constituted in concrete social relations, individual’s motivation als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it.
王彩姿,2003,《男嬰偏好對台灣地區已婚有偶婦女生育動機與生育行為的影響》。台北: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碩士論文。
李從業,1994,〈不同懷孕經驗孕期焦慮之比較〉。《醫學繼續教育》:4(4):484-491
何師竹,1999,〈台灣婦女在母職角色上的困境及其影響〉。《第四屆婦女國是會議論文集》。
何孟涵,2005,《當SLE遇上網路科技:紅斑性狼瘡污名化歷程及其社會運動》。台北:台大社會系。
朱德容,2001,《類風濕性關節炎病患憂鬱與日常活動狀況對生活品質影響之探討》。台北:台北護理學院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建南、徐明洸,1993,〈妊娠與全身性紅斑狼瘡〉。《當代週產期醫學》。台北:合記。
吳惠娟,2000,《高危險孕婦居家安胎之經驗與因應策略》。台北:陽明大學臨床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嘉苓,2001,〈空間、規訓與生產政治〉。《台大社會學刊》:29:1-58
吳嘉苓,2002,〈受污名的性別、性別化的污名:從台灣『不孕』男女處境分析污名的性別政治〉。《台灣社會學刊》:29:127-179
吳嘉苓,2003,〈閱讀不一樣的人生〉。《性別平等月刊》:22
邱文仁,2003,〈全球女性大調查〉。《ELLE》:145:202-208
林文香,2000,《蝶舞》。台北:自然風。
林文源,1998,《To Be or Not To Be—長期洗腎病患的生活、身體經驗》。新竹: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治蕙,1982,〈以相對剝削的理論分析一位婦女之生育行為〉。《台灣大學醫學院護理系成立二十五週年系列》。
周慶華,2005,《身體權力學》。台北:弘智。
胡恩蕙,2005,〈狼瘡少婦 生子送命〉。台北:民生報
柯乃熒,2005,“To reproduce or not: HIV-concordant couples make a critical decision during pregnancy”, Journal of Midwifery and Women’s Health
侯嘉音,2001,《子宮內膜異位女性的生活經驗》。高雄:高雄醫學大學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栗山茂九,2001,陳信宏譯,《身體的語言—從中西文化看身體之謎》。台北:究竟。
高木蘭,2003,〈你不可不知的「高危險妊娠」〉。《嬰兒與母親》:11月號。
梁香,2002,《台灣南部地區婦女生育動機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嘉義: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娟芬,1991,〈女性與母職—一個嚴肅的女性思考〉。《當代》:62,94-98。
張笠雲,1998,《醫療與社會--醫療社會學的探索》。台北:巨流。
許維真,1997,〈母親,您真偉大—閱讀/反省台灣當代母職文本〉。http://www.iro.umontreal.ca/~nie/olivetree
許敏桃,2002,王秀紅編。《婦女健康:理論與實務》。
許禎娟,2002,《憂鬱症婦女抉擇懷孕之經驗》。台北:國防醫學院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馮容莊,1997,《高危險妊娠護理》。台北:匯華。
郭月英,2003,《蝴蝶輕舞30年:郭月英與紅斑性狼瘡的故事》。
莊永佳,1999,《台灣女性之母職實踐》。嘉義:南華管理學院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雪芳,2004,《現代母職角色之探討-「現代」與「傳統」》。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第三十五期。
陳明珠,2006,《身體傳播:一個女性身體論述的研究實踐》。台北:五南。
黃金麟,2000,《歷史、身體、國家~近代中國的身體形成1895-1937》。台北:聯經。
黃彥莉,2000,《「遊戲間」還是支配場域?─診療室的醫病互動關係》。台北: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莉惠,2002,《從生育做為一個母職的實踐來探討女性的生育自主性》。台北:東吳大學社會所。
彭嘉玲,1997,《病人自助團體對於紅斑性狼瘡患者其社會暨心理適應之影響性研究》。台北: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應用組碩士論文
詹秀珠,1989,〈婦女懷孕時情緒、心理變化及行為反應〉。《助產雜誌》:31,16-18
葉曉文,2001,《初次懷孕婦女孕期健康需求之探討-以孕婦需求面論》。台北:陽明大學社區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麗玲,1998,《母職作為女性主義實踐》。新竹: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肇基,2004,《全身性紅斑狼瘡--一群病友的故事》。台北:健康世界。
蔡肇基,2004,〈懷孕與SLE〉。〈SLE我的病〉網站網路慶生會(2004.12.5)演講內容
鄧旗明,2003,《雙峰患者生命意義之探討---以乳癌個案為例》。嘉義: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仲冬,1998,《女性醫療社會學》。台北:女書文化。
劉玲足、鄭靜瑜,2002,〈一位紅斑性狼瘡初孕婦住院安胎之護理經驗〉。《慈濟護理雜誌》91年9月。
鄭金川,1993,《梅洛—龐帝的美學》。台北:遠流。
鄭素足,2002,《孕婦對先生支持之主觀感受》。台北:國防醫學院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盧佳香,1999,《紅斑性狼瘡患者社會心理需求之研究》。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藍佩嘉,1991,〈母職—消滅女人的制度〉。《當代》:62,84-88。
藍忠亮,2005,〈百變狼瘡〉。《科學人雜誌知識庫》: 4月號第38期
謝敏,1999,顧燕翎、鄭至慧主編。〈母性的複製〉。《女性主義經典》。台北:女書文化。
蘇芊玲,1998,《我的母職實踐》。台北:女書文化。
Abbott, Pamela & Wallace, Claire.,1996,俞智敏、陳光達、陳素梅、張君玫譯。《女性主義觀點的社會學》。台北:巨流。
Chism, Denise M.,1997, The High-Risk Pregnancy Sourcebook. Los Angeles:Lowell House
Chodorow, Nancy J.,2003,張君玫譯。《母職的再生產—心理分析與性別社會學》。台北:群學。
Cutolo M, Sulli A, Capellino S, Villaggio B, Montagna P, Seriolo B, and Straub RH. ,2004, “Sex Hormones Influence on The Immune System: Basic and Clinical Aspects in Auto immunity.” Lupus,13, 635-638
Hrdy, Sarah Blaffer,2004, 薛絢譯。《母性—解開母親、嬰兒與天擇之間的歷史糾葛》。台北:城邦文化。
Martin, Emily,1992,The woman in the body :a cultural analysis of reproduction. Boston:Beacon Press
O’Nell, John,2001,張旭春譯。《五種身體》。台北:弘智文化
Rubin, R.,1984, Maternal identity and the maternal experience. New York:Springer
Teman, Elly,2003,“The Medicalization of “Nature” in the “Artificial Body”:Surrogate Motherhood in Israel.” Medical Anthropology Quarterly 17(1):78-98
Tong, Rosemarie,2003,刁筱華譯。〈基(激)進女性主義對生殖和母職的看法〉。《女性主義思潮》。台北:時報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