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怡貞
Chen, Yi-Chen
論文名稱: 消費者採用行為與意象感受程度之關聯性研究 -以數位相機為例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sumers’ Adoption and Image Perception Difference -A Case Study of Digital Still Camera
指導教授: 賴新喜
Lai, Hsin-Hsi
張育銘
Chang, Yu-M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規劃與設計學院 - 工業設計學系
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Design
論文出版年: 2002
畢業學年度: 9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3
中文關鍵詞: 意象語彙形態分析創新擴散模型
外文關鍵詞: image words, morphological analysis, Innovation Diffusion Models
相關次數: 點閱:101下載: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的目的在探討對新產品接受不同程度的消費者,在評價產品時的意象感覺是否有差異。首先,以相似性評比出從六十台的數位相機樣本中萃選出具有代表性的十一台樣本,並透過樣本對各類語彙的評比,再從六十個語彙中萃選出具有代表性的語彙對十組,接著以創新擴散模型為依據,將新產品採用行為不同之消費者分類,即分成早期採用者、早期大眾、晚期大眾、落後者等四群,再分別針對這四群受測者進行生活型態及意象評估的分析。

      這四群消費者,在評價數位相機時對十組語彙對中有六組語彙產生評價上的差異。檢驗具有族群差異者,為了探討具有差異者的原因為何,以變異數分析檢驗各族群,並取得與各相異族群相關之形態元件,最後針對具有差異之族群進行形態元件異同比較,探討差異來源。

    透過形態的投射的差異分析,可以發現四群受測者間,而每個族群間差異的差異分別來自不同的形態,接著探討其差異來源,可以得知晚期大眾對大R角形比無造形的閃光燈較具(不具)科技感,落後者對長形比大R角形的閃光燈較具(不具)耐用感,早期採用者及落後者對短小形比寬胖形的機身造型具(不具)耐用感等結果。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find out how customers will differentiate the acceptance about new products, and the image of products when they evaluate new products. First of all, we select 11 digital cameras from 60 digital camera samples by similarity comparison, and evaluate each kind of vocabularies by seeing the pictures of samples, then we select 10 sets of vocabularies pair from 60 vocabulary samples. Then, we divided the testers into four groups, early adopters, early majority, late majority, and laggards, according to the extension innovation model. And then we can analysis the four groups customers’ life style and image evaluation.

    When the four groups of consumers evaluate the 11 digital cameras, there will be some different assess in 6 set vocabularies pair among 10. In order to confer the reasons of the differentiation, we use “One-Way ANOVA” to examine each groups, and get the correlation of morphological element among each different groups. Finally, we discuss the source of differentiation by comparing the morphological element of similarities and dissimilarities among different groups morphological element.

    Through analyze the difference in cognitive map, we can found among four testing groups, and the differences from each groups are because of different morphological. Then, when we discuss the different resource, we can have the result that for photoflash in sharp “R” angle, late majority will have more sense of technology, and laggards will have more sense of usage in rectangular form. While early adopters and laggards will have more sense of usage when they see the shorter and less in shape than longer and fatter in shape about the camera.

    中文摘要 Ⅰ 英文摘要 Ⅱ 誌謝   Ⅲ 目錄   Ⅳ 表目錄  Ⅶ 圖目錄  Ⅸ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1-2 研究目的  3 1-3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1-4 研究發展架構  7 1-5 研究架構流程圖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1 消費者解讀訊息模式與產品設計之關聯性 2-1-1 以產品設計語言為傳達訊息媒介之過程 10 2-1-2 消費者解讀產品訊息的形式 12 2-1-3 產品意象的訊息傳達 13 2-2 新產品的定義及發展歷程 2-2-1 新產品的定義 16 2-2-2 新產品的發展歷程 19 2-3 市場接受及消費者採用過程 21  2-3-1 採用過程階段 22 2-3-2 採用者分類及其特質 24 2-3-3 採用者特質之比較 30 2-4 生活型態的相關研究  2-4-1 生活型態的研究目的 32 2-4-2 生活型態的衡量 33 2-4-3 與設計相關的生活型態的研究 35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研究步驟 3-1 前置實驗階段 37 3-1-1 萃取數位相機樣本 37 3-1-2 萃取數位相機的感覺語彙 38 3-2 正式實驗階段 41 第四章 前置實驗分析與結果 4-1 萃選數位相機樣本結果分析 46 4-2 意象語彙的萃選結果分析 51 第五章 生活型態與意象評估實驗統計之分析 5-1 生活形態分析  5-1-1 一般性統計分析 57 5-1-2 受測者分群分析 60 5-2 不同族群意象差異之評估分析 5-2-1 數位相機意象差異分析 67 5-2-2 四族群意象空間之建立 71 5-3 四族群間意象評估值差異性分析 5-3-1 意象語彙在族群間差異的影響 75 5-4 數位相機形態與意象語彙之關聯性  5-4-1 數位相機形態屬性與各族群意象認知 77 5-4-2 意象認知差異性之形態投射分析 80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6-1 研究結論 83 6-2 研究貢獻 84 6-3 研究不足與侷限 85 6-4 後續研究與建議 86 參考文獻 87 附錄 90 附錄一 數位電子科技產品問卷 91 附錄二 前置實驗的60台數位相機樣本 93 附錄三 數位相機的意象語彙問卷(一) 96 附錄四 數位相機的意象語彙問卷(二) 97 附錄五 正式實驗的問卷 99 附錄六 四族群在各語彙上之平均值與標準差 103 表目錄 表1-1 未來最想購買的數位電子產品 3 表1-2 國內數位相機成長情形 5 表2-1 以產品性質區分新產品類型 6 表2-2 產品創新之分類 17 表2-3 產品創新之接受程度分類 18 表2-4 BASS創新擴散模型之採用者分類 26 表3-1 六十個適合於數位相機的意象語彙 39 表4-1 六十台數位相機樣本在MDS運算中的符合向度數 47 表4-2 五向度分群樣本分配狀況及樣本與重心距離表 48 表4-3 語彙挑選實驗受測者之相關資料 51 表4-4 六十個適合於數位相機的意象語彙 52 表4-5 語彙萃取實驗的三十個語彙對 52 表4-6 意象認受評估實驗受測者之相關資料 53 表4-7 語彙因素分析結果 54 表4-8 正式實驗用之語彙 56 表5-1 問卷結構分析表 58 表5-2 一般性統計分析 59 表5-3 消費群體因素分析表 60 表5-4 因素分數分析表 62 表5-5  四相異群體與一般統計分析之卡方檢定分析表 63 表5-6  生活型態變數因素分析表 65 表5-7  四族群在生活型態差異的分析 66 表5-8  十組語彙在兩因素間的因素負荷量 71 表5-9  族群在語彙樣本間變異數分析表 75 表5-10 意象語彙在族群間交互關係覽表一 76 表5-11 數位相機樣本形態分析表 77 表5-12 數位相機的樣本型態資料 78 表5-13 以數位相機樣本七為例 79 表5-14 四族群在語彙中與數位相機形態元件相關性分析表 80 表5-15 語彙一(科技的-落伍的)在數位相機樣本一的形態屬性差異比較分析 81 表5-16 語彙四(耐用的-脆弱的)在數位相機樣本八的形態屬性差異比較分析 81 表5-17 語彙五(貼心的-冷漠的)在數位相機樣本二的形態屬性差異比較分析 82 表5-18 語彙六(帥氣的的-頽癈的)在數位相機樣本十一的形態屬性差異比較分析 82 表5-19 語彙八(炫目的-平凡的的)在數位相機樣本十的形態屬性差異比較分析 82 表5-20 語彙九(簡潔的-繁雜的)在數位相機樣本一的形態屬性差異比較分析 82 圖目錄 圖1-1  國內數位相機成長情形 5 圖1-2  研究步驟流程圖 9 圖2-1  設計經由認知系統達到判斷思考的過程 11 圖2-2  以設計語言為主的訊息傳達運作過程 11 圖2-3  產品需經由各種感官知覺作為了解的管道 11 圖2-4  依接受創新性產品之時間為基礎之採用者分類 25 圖2-5  鴻溝 28 圖2-6  技術採用生命地形圖 29 圖3-1  實驗架構流程圖 36 圖4-1  六十台數位相機樣本在MDS運算中的符合度量數 47 圖4-2  樣本集群分析樹狀圖 49 圖4-3  萃選出的11數位相機樣本 50 圖4-4 語彙集群分析樹狀圖 55 圖5-1  四群體散佈圖 61 圖5-2  意象評估值計算方式示意圖 67 圖5-3  族群在語彙一之語意折線圖 68 圖5-4  族群在語彙二之語意折線圖 68 圖5-5  族群在語彙三之語意折線圖 68 圖5-6  族群在語彙四之語意折線圖 69 圖5-7  族群在語彙五之語意折線圖 69 圖5-8  族群在語彙六之語意折線圖 69 圖5-9  族群在語彙七之語意折線圖 69 圖5-10 族群在語彙八之語意折線圖 70 圖5-11 族群在語彙九之語意折線圖 70 圖5-12 族群在語彙十之語意折線圖 70 圖5-13 十組語彙因素分析之陡坡檢定圖 71 圖5-14 族群一在意象認知空間上樣本的分佈情況 72 圖5-15 族群二在意象認知空間上樣本的分佈情況 73 圖5-16 族群三在意象認知空間上樣本的分佈情況 73 圖5-17 族群四在意象認知空間上樣本的分佈情況 74

    中文參考文獻

    【1】 Geoffrey A. Moore原著,陳正平譯,「龍捲風暴」,麥田出版社,頁49-68,1999。
    【2】 Philip Kotler等原著,謝文雀譯,「行銷管理-亞洲實例」,華泰書局,1998。
    【3】 小林重順編著,造形構成心理,藝風堂,1991。
    【4】 林亮德,消費者創新產品之採用行為與產品屬性評估之研究—以數位影音光碟機(DVD)為例,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5】 林崇宏,設計訊息之傳達研究,東海學報36(3),1995,頁153-166。
    【6】 李佩玲,反映女性生活型態之產品設計-以呼叫器為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1995。
    【7】 林振陽,從消費者生活型態探討組合響設計,工業設計雜誌,1992。
    【8】 施韋名,眼鏡造形與感覺意象對應關係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9】 姜禮誠,產品訊息解之設計考量,國立雲林技術學院學報第六卷第一期,頁27-34,1997。
    【10】馬永川 ,產品意象語彙與造形呈現對應關係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11】高清漢,當前台灣產品形象的地位探討,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12】陳光榮,創新產品與消費者的行銷策略關係(下),流通世界,1998.12。
    【13】陳怡君,一個使用者導向的新產品開發方法研究,,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14】陳國祥等,感性工學--將感性予以理性化的手法,工業設計,頁2-16,2001。
    【15】陳鍚銘,以台北市地區電視機消費者生活型態與偏好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16】 陳鴻彬,生活型態在都會公共汽車座椅設計之應用研究,大業工學院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17】 葉德川,數位相機產品趨勢分析,新電子科技雜誌172期,頁208-211,2000。
    【18】張建成,使用者對產品造形意象認知的影響因素研究,國立交通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
    【19】張振銘,設計者與消費者產品意象認知差異性之研究,私立大葉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20】張冠倫 , 生活型態與商圈惠顧之實證研究 -- 以臺南市為例,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21】程世慧,數位電子相機發展前景看好,臺灣經濟研究月刊,頁90-96,1999。
    【22】游景森,由市場與應用面看全球數位相產業發展趨勢,新電子科技雜誌173 期,頁53-69,2000。
    【23】黃俊英,多變量分析,台北:華泰文化事業公司,1995。
    【24】楊靜、李建臻,大學外宿生電器用品使用模式及生活型態之現況調,第二屆設計學會學術研究成果論文集,亞太圖書出版社,1997。
    【25】楊靜、麥兆昌,電鍋使用模式及生活型態之調查研究,第二屆設計學會學術研究成果論文集,亞太圖書出版社,1997。
    【26】蔡子瑋,產品意象語言研究 以本土性意象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27】蔡高明,數位相機,產業調查與技術133期,頁45-52,2000。
    【28】駱惠淑,由創用者的生活型態研究發展新產品-以電傳視訊為例,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29】賴世杰,產品知識及產品資訊對創新性產品消費行為的影響-----以數位相機為例,輔仁大學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30】蘇靜秀,由生活型態角度探討產品意象語彙差異性之研究-以手錶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1998。

    英文參考文獻

    【1】 Anonymous,”Marketing Guide:7-New Product Development,”Marketing,(May 11,1989)pp.25-28.
    【2】 Bass, Frank M,(1969)”A New Product Growth Model for Consumer Durables,”Management Science 15:215-237.
    【3】 Buggie,Frederick D.”Focus on a Good Idea,”Marketing(UK),Vol.13(May 1983),pp.33-40.
    【4】 Coover,Harry W.”Programmed Innovation Strategy for Success.”Research Management(Nov.-Dec.1986),pp.12-17.
    【5】 Crawford, C. Merle (1991), New Product Management,3rd ed. New Richard D. Irwin, Inc.).
    【6】 Leon G. Schiffman and Leslie Lazar Kanuk(1994), Consumer Behavior,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pp.402-415.
    【7】 Riche, Martha Fornsworth(1989 ,a),Psychographics for the 1990s, American Demographics,Vol 11, Iss 7,pp.24-51,53-54.
    【8】 Riche, Martha Fornsworth(1989, b),Psychographics for the 1990s,Supermarket Business, Vol 44, Iss 9,pp.38-45,241.
    【9】 Rogers,Everett M.(1983)「Diffusion of Innovation」,3rd ed. New York:Free Press.
    【10】Thomas S.Robertson,”The Process of Innovation and the Diffusion of Innovation”Journal of Marketing,31 (January 1976),PP.14~19.
    【11】Urban G. L. and J. R. Hauser(1980),”Design and Marketing of New Prodeucts,”Prentice-Hall, Inc.,Englewood Cliffd. New Jersey , pp.538-551.

    下載圖示 校內:2007-07-22公開
    校外:2007-07-22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