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凌赫
Lin, Her
論文名稱: 教科書審定的憲法爭議探討
A Research on Constitutional Issue of Textbooks Determination
指導教授: 許育典
Hsu, Yu- Dia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科學院 - 法律學系
Department of Law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96
中文關鍵詞: 教科書審定出版自由人格開展教科書言論自由著作自由教育基本權
外文關鍵詞: textbooks, freedom of speech, basic education rights, press freedom, freedom of composition, determination of textbooks, development of personality
相關次數: 點閱:201下載:1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近年來關於教科書的爭議不斷,從吳鳳事件到最近的高中歷史課程綱要,都在社會上引起了爭議;而在一綱多本下,多種版本的教科書,亦產生了極大的爭議。而這些爭議的原因,在於教科書。按教育的目的是在於個人,並非是為了民族、國家。但現行的教育體制卻在目的上產生了混淆,導致不同的意識形態與價值間,彼此相互衝突,所以現行的教科書制度才會產生爭議。然而教育的目的及制度的形成,並非是少數幾個人所能掌控,在民主社會之下實取決於大眾的決定。而社會大眾最基礎的價值決定,一般認為是憲法,亦即憲法是國家最基本的價值決定。要確認憲法所採擇的教科書法制及其目的,必須要從憲法的解釋中出發,從發現憲法保障教育基本權,與言論、著作與出版自由的真意中,透過違憲審查的檢驗程序,去檢視現行教科書審定法制的正當性,並從事教科書審定制度的法律分析。

    There have been disputes about textbooks recently. From Wu-feng Incident to “Senior High School History Course Outlines”, there have been several disputes arising in our society. This essay argues that the main cause for these disputes is politic and economical involvement in educational sphere. The purpose for education is for individuals, not for the nation or country. This is a confusion as to the purposes of the present education system. And some purposes are even contradicting another. At the first sight, this essay doubts the feasibility of the selection and determination system of textbooks. The purposes and systems of education are not determined by a minority of people, but rather decided by the majority of people in a democratic society. And constitution is generally held to contain basic society values. In order to identify the textbook regime and its purposes in the constitution, we must begin with a construction of constitution. And we must also use the constitutional protection of education basic right and freedom of speech to verify the justification and appropriateness of the determination system of textbooks, and use theories of judicial review to undertake a legal analysis of that system.

    第一章 緒論 1 I、研究動機 1 II、研究目的 4 III、研究方法與範圍 5 IV、論文架構 7 第二章 教科書審定與國家權力 11 I、教科書與權力結構 11 壹、知識、權力與教育 11 貳、教科書作為知識的輸送帶 15 一、教科書與教科書制度 15 (一)什麼是教科書 15 (二)教科書制度的定義 17 二、教科書的影響─ 知識的輸送帶 18 II、我國教科書制度的發展與權力分析 21 壹、教科書制度簡介 21 一、統編制 21 二、審定制 21 三、選用制 22 四、自由制 23 五、分析 23 貳、我國教科書制度的發展 ─ 從統編制到審定制 25 一、早期發展 26 (一)日據時期 26 (二)戰後發展 27 二、教育改革風潮下的教科書改革 28 三、國家權力消長與教科書制度變遷 29 參、審定制下的教科書權力結構 30 III、教科書多元化的假象 33 壹、爭議所反應的權力結構 34 貳、教科書內容過於一元 37 IV、小結 38 第三章 教育、言論與多元文化國 41 I、教育與言論的關聯 43 壹、教育的途徑 ─ 言論 43 貳、教育中的言論 46 一、教科書中的言論 46 (一)教科書作為言論集合 46 (二)教科書中言論的來源 47 二、教師與父母的言論 48 (一)教師的教學 48 (二)父母的教育 49 II、以廣義言論自由作為討論的起點 50 壹、廣義言論自由的共同特徵 50 貳、以共同特徵作為討論起點 53 III、多元文化國下的言論 54 壹、人的自我決定與多元文化國 54 一、自我決定的憲法基礎 54 二、多元文化國對個人自我決定的重要性 55 貳、人的自我決定與言論自由保障 58 參、限制言論的標準 62 一、傷害理論的不確定性 62 二、以他人自我決定作為界限 63 IV、多元文化國下對教育性言論的限制 65 壹、教育性言論的特性 65 一、是否會對學生構成傷害 65 二、是否會構成對其他人的傷害 68 貳、對教育性言論的限制 70 V、小結 71 第四章 教科書審定對教育基本權的限制 73 I、教育權理論的爭議 73 II、教育基本權及其保護法益在教科書上的實踐 76 壹、學生的自我實現權與教科書 77 一、學生自我實現權的內涵 77 二、學生自我實現權的特性 78 三、學生自我實現權與其他保護法益的關係 80 四、學生自我實現權在教科書上的體現 82 貳、父母教育權與教科書 83 一、父母教育權的內涵 83 二、父母教育權在教科書上的適用 84 參、教師教學自由與教科書 86 一、教師教學自由的內涵 86 二、教師教學自由在教科書使用上的限制 87 肆、教育基本權客觀價值秩序與教科書 90 一、國家教育監督的必要性 90 (一)系統性教育的需求 90 (二)促進學生人格開展的需求 92 二、憲法第162條作為國家教育監督的起點 93 三、教育基本權作為國家教育監督的內涵 95 (一)客觀價值秩序的意義 95 (二)教育基本權在客觀價值秩序上的體現 96 四、國家中立與寬容原則在教科書上的體現 99 III、對現行制度的檢討 ─ 反噬教育基本權的教科書審定 101 壹、教科書審定對教育基本權客觀價值秩序的違反 101 貳、教科書審定對教師教學自由的過度限制 103 參、教科書審定對父母教育權的過度限制 105 肆、無助於學生自我實現的教科書審定 105 IV、小結 107 第五章 審定對教科書出版者與作者的基本權限制 109 I、著作、出版自由與多元教育 110 壹、著作、出版自由的特性 110 貳、著作、出版自由與多元社會 111 參、多元教科書與多元教育 111 II、教科書審定對出版者的限制 114 壹、出版自由在教科書上的適用 114 一、出版自由與教科書 114 二、教科書與傳播性的問題 116 貳、教科書審定與事前審查禁止 117 一、禁止事前審查的原因 117 二、事前審查的意義 119 三、事前審查與教科書審定 121 參、教科書審定所造成的限制 123 III、教科書審定對作者的限制 125 壹、著作自由與教科書內容 126 貳、著作自由在教科書上的適用 127 參、教科書內容限制的類型化 130 一、對教科書的內容的管制 131 二、對教科書錯誤的管制 133 三、教科書形式品質的問題 134 IV、小結 134 第六章 教科書審定的形式合憲性檢驗 137 I、教科書審定的法律羈束與行政自由性 137 壹、法律保留原則的理論基礎 137 貳、法律保留原則的意義 139 參、教科書審定是否適用法律保留 140 一、在教育領域的適用 140 二、在教科書領域的適用 141 肆、判斷餘地適用於審定處分的問題 143 一、行政的羈束性與自由性 143 二、審定與不確定法律概念 144 三、判斷餘地在教科書審定上的適用 145 II、對現行教科書審定法規的檢討 147 壹、審定法律依據 147 一、實質審定標準部分 148 二、審定程序部分 148 (一)原稿審查 149 (二)修正稿審查 149 (三)樣書審查及核發審定執照 149 貳、對現行法規的檢討 150 一、實質審定標準部分的檢討 150 二、審定程序規定部分的檢討 152 III、小結 154 第七章 教科書審定的實質合憲性檢驗 157 I、公益理由的檢驗 157 壹、教科書審定的制度目的 157 一、維護社會基本價值 158 二、確保教科書品質 158 三、保護青少年 159 貳、對教科書審定制度目的之檢討 160 一、公益理由的意義 160 二、對教科書審定制度目的之檢討 161 (一)以維護社會基本價值作為公益目的 161 (二)以保護青少年作為公益目的 163 參、小結 165 II、以比例原則檢驗教科書審定制度 166 壹、比例原則作為檢驗標準 166 貳、適合性原則的檢驗 167 參、必要性原則的檢驗 168 一、替代手段 168 二、最小侵害的手段 170 肆、狹義比例原則的討論 171 第八章 結論與建議 175 I、國家在教科書內容形成上所扮演的角色 175 II、教科書審定對基本權所產生的影響 175 III、現行教科書審定制度的合憲性探討 178 壹、教科書審定無法通過形式的合憲性檢驗 178 貳、教科書審定無法通過實質的合憲性檢驗 179 IV、建議 180 壹、現行審定制度的改革方向 180 貳、其他管制措施的採取 181 參、整體教育品質的提升 183 參考文獻 185 中文資料 185 德文資料 194 英文資料 195

    中文資料
    〈【學者看法】歷史科 杜正勝個人意識型態史〉,中時晚報,2003年10月21日。
    〈9成教師贊成教科書部編〉,聯合報,2003年10月28日。
    〈吳鳳神話〉,http://www2.nsysu.edu.tw/ezchinese/story/story20010002.htm造訪日期:2004年5月5日
    〈怎麼遺傳 基因之謎 此題尚無解〉,聯合報, 2004年4月14日。
    〈耳垂分合遺傳機率?課本錯啦〉,聯合報,2004年4月14日。
    〈挖到金幣據為己有 翰林教科書錯誤示範?〉,中國時報,2005年1月11日。 
    〈原住民抗議吳鳳神話〉,http://www.ftvn.com.tw/Topic/CaringTW/TWnotes/0909.htm造訪日期:2004年5月5日。
    〈高中新課程全面延後一年 九十五學年起實施〉,中央社,2003年12月02日。
    〈高中歷史課綱草案刪除敏感文字〉,中國時報,2004年11月30日。
    〈李登輝爆料 統派教科書編委 要扁換掉〉,聯合報,2005年9月8日。
    丁干城,《美國聯邦憲法修正案第一條有關言論、出版自由預先限制之研究》,私立東吳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3年。
    王家通,〈學校制度〉,收於黃光雄編:《教育概論》,台北:師大書苑,1990年。
    王澤鑑,《民法總則》,台北:王慕華,2000年,361頁。
    石元康,〈現代社會中價值教育為什麼會式微〉,收於:氏著,《從中國文化到現代性:典範轉移》,台北:東大,1998年。
    石計生等著,《意識形態與台灣教科書─我國中小學人文社會科學之研究》,台北:前衛,1993年。
    石曉軍等譯,家永三郎著,《家永三郎傳》,香港:商務印書館,2000年。
    江垣姬,〈從哈柏瑪斯的『行動溝通理論』探討我國教科書審查制度〉,《國教學報》,13期,90年10月,135-168頁。
    何子桓譯,H. J. Laski著,《現代國家中的自由》,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年。
    何希晧,《未成年人的基本權利 ─ 以德國法為中心,並論我國之情形》,私立輔仁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吳從周譯,Arthur Kaufmann著,《類推與「事物本質」 ─ 兼論類型理論 ─》,台北:學林,1999年。
    吳庚,《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台北:自版,2001年,6版。
    ──,《憲法的解釋與適用》,台北:自版,2003年。
    吳豪人譯,〈教科書檢定之違憲、違法事件 家永教科書檢定第三次訴訟〉,收於司法院編:《日本國最高法院裁判選譯》,台北:司法院,2002年,220-242頁。
    李建良,〈民主政治的建構基礎及其難題:以「多元主義」理論為主軸〉,收於蕭高彥、蘇文流編:《多元主義》,台北:中研院,1998年,101-151頁。
    ──,〈基本權利的理論變遷與功能體系 ─ 從耶林內克「身分理論」談起(下)〉,《憲政時代》,第29卷第2期,2003年10月,175-210頁。
    ──,〈基本權理論體系之構成及其思考層次〉,《人文及社會集刊》,第9卷第1期,1997年3月,39-83頁。
    李惠宗,《教育行政法要義》,台北:元照,2004年。
    ──,《憲法要義》,台北:元照,2001年。
    李遠哲,《關於教改的一些醒思》,http://www.sinica.edu.tw/as/ytlee/lee-edu.pdf. 造訪日期:2005年9月10日。
    周志宏,〈析論我國學生懲戒制度之法律問題〉,收於:氏著,《教育法與教育改革》,台北:高等教育,2003年,372頁以下。
    ──,〈學習權序論〉,《教育法與教育改革》,503-535頁。
    ──,〈教育行政法制之研討〉,《教育法與教育改革》,3-37頁。
    ──,〈受教育的權利與使受教育的義務 ─ 強迫入學條例之檢討〉,《教育法與教育改革》,483-500頁。
    ──,〈受教育是權利還是義務〉,《月旦法學雜誌》,72期,90年5月,8頁以下。
    周宗憲譯,阿部照哉等著,《憲法(下)─基本人權篇》,台北:元照,2001年。
    周淑卿,〈國定課程:徘徊在自由與控制之間〉,《課程與教學季刊》,88年,1卷4期,13-28頁。
    周敬凡,《宗教自由的法建構─兼論「宗教團體法草案」》,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林子儀,〈言論自由之理論基礎〉,《言論自由與新聞自由》,台北:月旦,1993年,1-60頁。
    ──,〈新聞自由的意義及其理論基礎〉,《言論自由與新聞自由》,61-132頁。
    ──,〈言論自由與內亂罪 ─ 「明顯而立即危險原則」之闡釋〉,《言論自由與新聞自由》,197-228頁。
    林火旺,〈自由主義與公民道德〉,《哲學與文化》,22卷12期,1995年11月,1074頁以下。
    林世宗,《美國憲法言論自由之理論與闡釋》,台北:師大,1996年。
    林皓譯,大須賀明著,〈教科書無償論與教育內容〉,《生存權論》,台北,元照,2001年,239頁。
    林玉体,〈教育是權利還是義務〉,《國家政策季刊》,第3期,1989年,61頁以下。
    法治斌,〈定義猥褻出版品:一首變調的樂章?〉,《法治國家與表意自由》,249頁以下,246-266頁。
    ──,〈跳脫衣舞也受表意自由的保障嗎?〉,《法治國家與表意自由》,台北:正典,2003年,267-286頁。
    邱天助,〈教改,弱肉強食的文化鬥爭〉,聯合報,2002年3月25日。
    洪柏禎,〈淺析日本教科書的立憲主義觀點〉,《人權教育資訊電子報》,http://www.hre.edu.tw/report/epaper/no18/topic2_1.htm搜尋日期:2006年5月1日。
    范乃中,《論教師的教育自由》,私立輔仁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徐宗林,《西洋教育思想史》,台北:五南,1990年。
    秦夢群,〈教育民主化的改革途徑〉,《中國論壇》,26卷12期,1988年9月,11頁以下。
    ──,《美國教育法與判例》,台北:高等教育,2004年。
    翁岳生,〈論「不確定法律概念」與行政裁量之關係〉,收於氏著:《行政法與現代法治國家》,台北:自版,1982年,37-108頁。
    翁國彥,《由法律文化觀點檢討台灣的法治教育》,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4年。
    張盈堃,《性別迷思─從批判教育學觀點論教科書意識形態再生產的問題》,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張茂柏譯,Dennis Lloyd著,《法律的理念》,台北:聯經,1993年,
    張嘉尹,〈論「價值秩序」作為憲法學的基本概念〉,《台大法學論叢》,30卷5期,2001年9月,1-31頁。
    張曉玲,《從基本權利觀點論我國中小學教師之教學自主》,東吳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班乙組論文,1999年。
    張曉玲,《從基本權利觀點論我國中小學教師之教學自主》,東吳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班乙組論文,1999年。
    張鍠焜,《傅柯與哈伯瑪斯啟蒙觀點及其教育蘊義》,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年。
    曹秀蘭,《中小學教師教學自由的法建構 ─ 評九年一貫暫行綱要》,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盛子龍,《比例原則作為規範違憲審查之準則 ─ 西德聯邦憲法法院判決學說之研究─ 》,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許育典,〈論宗教自由的保障與實質法治國的實踐─評司法院大法官釋字490號解釋〉,收於劉孔中、陳新民編:《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第三輯》,台北:中研院,2002年,265-353頁。
    ──,《教育憲法與教育改革》,台北:五南,2005年
    ──,《法治國與教育行政─以人的自我實現為核心的教育法》,台北:高等教育,2002年。
    ──,《論國民教育基本權利之法規範》,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論文,1994 年。
    ──,《宗教自由與宗教法》,台北:元照,2005年。
    ──,《文化國與文化憲法》,台北:元照,2006年。
    許宗力,〈行政命令授權明確性問題之研究〉,收於氏著:《法與國家權力》,台北:月旦,1999年,215-268頁。
    ──,〈談言論自由的幾個問題〉,收於《台灣憲法之縱剖橫切》,台北:元照,2002年,239-268頁。
    ──,〈論法律保留原則〉,收於氏著:《法與國家權力》,台北:月旦,1999年,117-214頁。
    ──,〈基本權的保障與限制(上)〉,《月旦法學教室》,11期,2003年11月,50-60頁以下。
    ──,〈基本權的保障與限制﹝下﹞〉,《月旦法學教室》,第14期,2003年11月,52頁以下。
    許家馨、李冠宜譯,Herbert Lionel Adophus Hart著,《法律的概念》,台北:商周,2000年。
    許慶雄,《社會權論》,台北:眾文,1991年。
    ──,《憲法入門》,台北:月旦,1992年。
    郭志嵩譯,John Stuart Mill著,《論自由》,台北:臉譜,2004年。
    陳玉玟,《教科書市場的多元化假象─以我國國中國文教科書為例》,私立南華大學教育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陳佩琪,《父母在學校教育上之權利》,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陳怡凱,《基本權之衝突─以德國法為中心》,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陳建州,《台灣教育改革中的社會網絡與權力關係─以國民中小學教科書開放政策為例》,私立佛光人文社會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陳敏,《行政法總論》,台北:自版,2003年,3版。
    陳清秀,〈依法行政與法律的適用〉,收於翁岳生編:《行政法2000》,台北:翁岳生,2000年,145-222頁。
    陳慈陽,《憲法學》,台北:元照,2004年。
    陳愛娥譯,Karl Larenz著,《法學方法論》,台北:五南,1996年。
    陳新民,〈憲法人民基本權利的限制〉,收於氏著:《憲法基本權利之基本理論(上)》,台北:元照,1999年,181-284頁。
    ──,《中華民國憲法釋論》,台北:自版,1999年,3版 。
    彭詩文,《艾波(M. W. Apple)「合法化知識」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劍虹, 《出版自由與出版業者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童世駿譯,Jürgen Habermas著,《事實與格式》,台北:商務,2003年。
    結構群編譯 ,Paul Feyerabend著,《自由社會中的科學》,台北:結構群,1990年。
    馮朝霖、簡瑞容、詹志禹,〈多元文化與教育 ─ 其理論、政策與課程〉,收於林本炫編,《教育改革的民間觀點》,台北:業強,1997年,123-173頁。
    黃武雄,《台灣教育的重建》,台北:遠流,1996年,2版 。
    黃政傑,〈建立優良的教科書審定制度〉,《課程與教學季刊》,1998年, 1卷1期,1頁以下。
    黃振球,〈學校如何遴選教科書〉,收於: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編,《各國教科書比較研究》,台北:台灣書店,1989年,93-103頁。
    楊國揚,〈國中小教科書審定制度〉,檢閱日期:2005年10月1日,http:// www.knsh. com.tw/ epaper/ vwepaper / topic/ 200303/ topic06_ 1.asp
    楊添圍,〈德國精神醫學的納粹任務〉,《當代》,第158期,2000年10月,48頁以下。
    董保城,〈德國教育行政「法律保留」之探討〉,《教育法與學術自由》,台北:月旦,1997年,217-248頁。
    詹美華:《九年一貫課程改革 教科書開放主要議題之論述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劉慶瑞,《中華民國憲法要義》,台北:劉憶如,1996年,修訂版 。
    劉靜怡,〈「言論自由」導論〉,《月旦法學教室》,第26期,2004年11月,73-81頁。
    歐用生,〈教科書中的性別意識型態〉,收於莊梅枝編:《歐用生教授教科書之旅》,臺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發學會,2003年,85-97頁。
    ──,〈意識型態與課程〉,《歐用生教授教科書之旅》,67-84頁。
    蔡志方譯,〈關於「學校性教育案」之判決〉,收於《德國聯邦憲法法院裁判選輯 第七輯》,203-238頁。
    蔡怡慧,〈師長不放心 學生更憂鬱〉,中國時報 ,2004年7月29日。
    蔡淑玲,〈路長更需行動力來做—專訪藍順德館長〉,《翰林文教雜誌網路版》,1999年3月。造訪日期:2004年5月5日,取自http:// www.worldone.com.tw/ magazine/ 03/03_08.htm
    蔡佩如,《中華民國中學歷史教科書的後殖民分析─以台灣論述為核心》,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蔡維音,《社會國之法理基礎》,台南:正典,2001年。
    范信賢,〈「文本」:後現代思潮下對「教材」概念的省思〉,《國教學報》,第13期,2001年11月,175頁以下。
    鄭善印,〈寬容原則與刑法〉,《多元價值、寬容與法律》,台北:五南,2003年。
    盧立偉,《以真理之名──教科書「認識台灣相關辯論之語藝批判」》,私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錢永祥,〈「我總是活在表層之上」─ 談思想家柏林〉,收於:氏著,《縱慾與虛無之上 ─ 現代情境裡的政治倫理》,台北:聯經,2001年,119-134頁。
    ──,〈紀念柏林之死〉,《縱慾與虛無之上 ─ 現代情境裡的政治倫理》,106頁以下
    ──,〈自由主義為甚麼關切平等 ─ 當代的一個看法〉,《縱欲與虛無之上》,347-370頁。
    薛化元,〈戰後國家教育權發展的考察─「教育基本法爭議的歷史思考」〉,《現代學術研究》,台北: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1899年,31頁以下。
    薛曉華,《台灣民間教育改革運動 國家與社會的分析》,台北:前衛,1996年。
    叢日雲,《在上帝與凱薩之間─基督教二元政治觀與近代自由主義》,北京:三聯,2003年 。
    藍順德,《九年一貫課程教科書審定政策執行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2002年。
    顏厥安,〈法體系的統一性與多元社會〉,收於氏著:《規範、論證與行動─法認識論 論文集》,台北:元照,2004年,173-212頁。
    ──、周志宏、李建良著,《教育法令之整理與檢討─法治國原則在我國教育法制中之整理與檢討》,台北: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年。
    蘇俊斌,〈日本之教科書審定問題〉,《教育政策論壇》,52期, 2002年8月,137-147 頁。
    德文資料
    Birk, Hans- Joerg: Schulbuchzulassung - Rechtsfragen der Praxis, in: H.-J. Birk/ A.. Dittmann/ M. Erhardt (Hrsg.), Kulturverwaltungsrecht im Wandel, Professor Dr. Dr. h.c. Thomas Oppermann zum 50. Geburtstag, Stuttgart 1981.
    Brugger, Winfried: Liberalimus, Pluralismus, Kommunitartimus Studien zu Grundgesetzes, Baden- Baden 1999.
    Bryde, Brun-Otto: Anforderungen an ein Rechtsstaatliches Schulbuchgenehmigungsverfahren, Frankfurt am Main 1984.
    Gross, Rolf: Schulbuchzulassungsverfahren und Zensurverbot, RdJB 1970, S. 148ff
    Jach, Frank-Rüdiger: Die Beduetung des Neutralität- und Tolerantzgebotes bei der Entscheidung über die Zulassung eines Schulbuchs zum Unterrichtsgebrauch, RdJB 1989, S. 464 ff.
    Jarass, Hans D. / Pieroth, Bodo: Grundgesetz für die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5. Aulf, Müchen 2000.
    Jastadt, Matthias: Amerkung zum Urteil des BVerwG, JZ 1989, S. 142 f.
    Löffler, Martin/ Ricker, Reinhart: Handbuch des Presserecht, Müchen 2000.
    Maurer, Hartmut: Staatsrecht, München 1999.
    Niehues, Norbert: Schul- und Prüfungsrecht Band 1, Müchen 2000.
    Oppermann, Thomas: Nach welchen Grundsätzen sind das öffentliche Schulwesen und die Stellung der an ihm Beteiligten zu ordnen? — Gutachten C für den 51. Deutschen Juristentag, München 1976.
    Richter, Ingo Richter: Amerkung zum Urteil des BVerwG, DöV 1989, S. 315 f.
    Schmidt-Bleibtreu, Bruno / Klein, Franz: Kommentar zum Grundgestz, 9. Aluf.,Neuwied 1999.
    Stein, Ekkehart / Roell, Monika: Handbuch des Schulrechts, 2. Aulf., Bottighofen am Bodensee 1992.
    Wendet, Rudolf: Meinungs-, Kunsts-, Wissenschaftsfreiheit, in: Philip Kunig(Hrsg.), Grundgesetz- Kommentar Bd. 1, 5 Aufl. Müchen 2000.
    英文資料
    Alexander, Kern/ Alexander, M. David: The Law of Schools, Students and Teachers, St. Paul: West Pub. Co., 1995.
    Apple, Michael W., Office Knowledge: Democratic Education in a Conservation Age, New York: Routledge, 2000.
    ──, Education and Power, New York: Routledge, 1995.
    Baker, C. Edwin, Human Liberty and Freedom of Speech,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Blasi, Vincent, Toward a Theory of Prior Restraint: The Central Linkage, in: John H. Garvey/ Frederick Schauer, The First Amendment: a Reader, St. Paul: West Pub. Co., 1996.
    Essex, Nathan L., School Law and the Public Schools: a Practical Guide for Educational Leaders, 3 rd ed., Boston: Pearson 2004.
    Gottlieb, Stephen E., In the Name of Patriotism: The Constitutionality of "Bending History in Public Secondary Schools", 62 N.Y.U. L.Rev. 497 (1987).
    Hart, Herbert Lionel Adophus, Law, Liberty, and Morality, Stand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3.
    Hocking, Willian Ernest, Freedom of Press,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1947.
    Jordan, Michael David,Parents’ Rights and Children’s Interests, 10 Can. J.L. & Juris. 363 (1997).
    Levin, Betsy, Educating Youth for Citizenship: The Conflict Between Authority and Individual Rights in the Public School, 95 Yale L.J. 1647 (1986).
    Macedo, Stephen, Liberal Civic Education, 105 ethics 468 (1995 ).
    McDermott, Bruce Llewellyn, Fundamentalists’ Efforts to Intervene in Curricular Decisions, 39 Case W. Res. 911 (1989).
    Redish, Martin H., The Proper Role of the Prior Restrain Doctrine in First Amendment, 70 Va. L. Rev. 53 (1982).
    Whitson, James Anthony: Constitution and Curriculum, New York: The Falmer Press, 1991.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2006-09-04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