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雅婷
Chang, Ya-Ting
論文名稱: 論九歌少兒文學獎中的少女形象
The Representations of Girlhood and Female Images in Chiu Ko Children’s Literature Award
指導教授: 吳玫瑛
Wu, Mei-Y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台灣文學系
Department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23
畢業學年度: 11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0
中文關鍵詞: 少女少年小說性別刻板印象九歌少兒文學獎
外文關鍵詞: Girlhood, Young Adult Fiction, Gender Stereotypes, Chiu Ko Children’s Literature Award
相關次數: 點閱:137下載:2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在提及「少女」之時,隨之連結的是純真浪漫、青春活力的印象,因為在刻板印象之下,一般大眾總不免將其與「美好」畫上等號,然而,少女到底是純真美好的象徵抑或是被想像的產物?少女大多被放在「少年」和「(成年)女性」之中去討論,模糊了她的位置,那麼,我們又該如何去認識少女?台灣目前並沒有專屬少女的文類,故本論文選擇以少年小說為徵文對象的國內重要兒童文學獎─九歌少兒文學獎得獎作品作為檢視窗口,探討其中所刻劃的女性形象。綜觀九歌少兒文學獎得獎作品中的少女,雖然文本中少女呈現的形象過於主流化,少女與好女孩之間似乎是理所當然的等號,表示即便進入九○年代,少女形象仍舊服膺於傳統性別刻板印象中,但筆者認為不能就此忽視少女在成長過程中展現的思考力與行動力,因此,本文想探討文本中呈現的被建構的少女形象,並肯定她們在傳統社會觀下的反抗,力量或許不大也或許沒有真的顛覆,但卻也展現少女的能動性。
    本論文共分為五章,在緒論陳述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研究範疇與思考進路及文獻回顧,第二章和第三章分別就少女最主要的生活場所─家和校園中討論少女被形塑出的形象,第四章少女革命探討文本中少女除了因應社會期待所展現的好女孩形象之外,看見她們試圖打破標準,展現不一樣的樣貌。

    When we talk about “Girlhood”, an impression of innocence, romantic, youthful vitality will come up in people’s mind, because under the stereotype way of thinking, the general public will equate it with “beautiful and good”. However, is girlhood a symbol of innocence and beauty or it is simply a product of imagination ? girlhood are mostly discussed from the collective perspective of “juvenile (male) and (adult) female”, which blurs and narrows their status quo and ignores their uniqueness. In that way, how do we get to know girlhood? Currently there is no literature genre for girlhood exclusively in Taiwan so this thesis takes the award-winning works from the most important children’s literature award here in Taiwan - Chiu Ko Children’s Literature Award that focuses on young adult fiction as the review window to explore the girlhood and female images depicted in the books.

    目錄 摘要 ⅰ 誌謝 ⅴ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1 第二節、名詞釋義 8 (一)、少女 8 (二)、少女小說 10 第三節、研究範疇與進路 13 (一)、研究範疇 13 (二)、思考進路 13 第四節、文獻回顧 15 (一)、九歌現代少兒文學獎相關研究 15 (二)、女性小說的少女相關探討 20 第二章、傘下的女兒 23 第一節、變調的家 23 第二節、焦慮的母親 27 (一)、生育與男嗣的必要性 30 (二)、工作和母職的衝突與取捨 31 (三)、母職與父職的義務與權力 31 (四)、「好媽媽」的迷思與要求 32 (五)、台灣女性肩負的多重角色 33 (六)、夫妻關係與親職參與 33 第三節、女兒的養成 36 (一)、試圖超越媽媽 37 (二)、代替媽媽成為媽媽 39 (三)、複製媽媽的軌跡 41 (四)、尋找媽媽替身 42 第四節、小結 43 第三章、校園少女正青春 44 第一節、從課桌白線開始的青春悸動 44 (一)、疏遠期 45 (二)、愛慕期 46 (三)、戀愛期 49 第二節、花開少女的美麗與哀愁 52 (一)、長大的她 52 (二)、誘人的她 56 (三)、球場上的她 59 第三節、少女間的隱性攻擊 63 (一)、欺凌的定義 64 (二)、少女間的攻擊 66 第四節、小結 68 第四章、少女能動性 69 第一節、一定要當女孩嗎? 69 (一)、男人婆與大腳 70 (二)、是公雞也是母雞 72 第二節、變裝的力量 74 (一)、長褲女孩 74 (二)、羅莉塔少女 78 第三節、離家,冒險! 80 第四節、小結 83 第五章、結論 84 第一節、筆者的少女時代 84 第二節、少女形象的僵化與轉變 85 第三節、對少女小說的期許 86 (一)、未成年少女懷孕議題 88 (二)、校園性侵犯的議題 88 (三)、同志議題 89 參考書目 91

    參考書目

    (一)研究文本
    王文美,《女籃特攻隊》(台北:九歌,2005)。
    林佑儒,《圖書館精靈》(台北:九歌,2002)。
    林佩蓉,《風與天使的故鄉》(台北:九歌,2001)。
    林音因,《藍天使》(台北:九歌,1999)。
    林峻楓,《青春跌入了迷宮》(台北:富春,1998)。
    侯維玲,《二○九九》(台北:九歌,1999)。
    柯惠玲,《珊瑚男孩》(台北:九歌,2004)。
    洪雅齡,《躲進部落格》(台北:九歌,2007)。
    張如鈞,《大腳李柔》(台北:小魯文化,1992)。
    陳沛慈,《寒冬中的報歲蘭》(台北:九歌,2001)。
    陳素宜,《秀巒山上的金交椅》(台北:九歌,1995)。
    陳素宜,《第三種選擇》(台北:九歌,1996)。
    黃秋芳,《魔法雙眼皮》(台北:九歌,2001)。
    黃麗秋,《連結愛的USB》(台北:九歌,2009)。
    黃麗秋,《黃色蝴蝶結》(台北:九歌,2001)。
    楊欣樺,《帽子店的秘密》(台北:九歌,2008)。
    臧保琦,《河水,流呀流》(台北:九歌,1999)。
    趙映雪,《LOVE:人生球場‧愛與掛零》(台北:九歌,1996)。
    劉俐綺,《蘋果日記》(台北:九歌,1997)。
    劉美瑤,《剝開橘子以後》(台北:九歌,2003)。
    劉美瑤,《神秘的白塔》(台北:九歌,2004)。
    劉美瑤,《網站奇緣》(台北:九歌,2005)。
    劉碧玲,《貓女》(台北:九歌,2002)。
    蔡聖華,《不說話的女孩》(台北:九歌,2009)。
    賴曉珍,《花漾羅莉塔》(台北:九歌,2008)。

    (二)中文專書
    方太初,《浮世物哀=物の哀れ:時尚與多向度身體》,(台北:新銳文創出版,2016)。
    王煥琛、柯華葳,《青少年心理學》(台北:心理出版社,1999)。
    朱志賢,《兒童心理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發行,2009)。
    吳鼎,《兒童文學研究》(台北:遠流,1986年)。
    吳嘉苓,〈生殖自主篇〉,財團法人婦女新知基金會編,《一九九九台灣女權報告(2000)》(台北:婦女新知,2000),頁93-103。
    李勇主編,《青春期心理》(北京:中國人口,1997)。
    李維菁,《我是許涼涼》(台北:印刻文學,2011)。
    沈奕斐,《被建構的女性:當代社會性別理論》(上海:上海人民,2005)。
    周慕姿,《他們都說妳「應該」:好女孩與好女人的疼痛養成》(台北:寶瓶文化出版,2019)。
    林文寶、徐守濤、陳正治、蔡尚志合著,《兒童文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1996)。
    林良,〈論少年小說作者的心態〉,馬景賢主編,《認識少年小說》(台北:天衛文化,1996),頁10-23。
    林滿秋,〈少女小說的理性與感性〉,馬景賢主編,《認識少年小說》(台北:天衛文化,1996),頁142-153。
    邱各容,《臺灣兒童文學史》(台北:五南圖書,2005)。
    邱各容,《臺灣兒童文學年表》(台北:五南圖書,2007)。
    洪文瓊,〈少年小說的界域問題〉,馬景賢主編,《認識少年小說》(台北: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1986),頁11-15。
    范銘如,《眾裏尋她──台灣女性小說綜論》(台北:麥田,2002)。
    徐珊惠,〈「像女孩一樣……」:女性身體的運動經驗〉,王秀雲編,《性別與社會》(台南:成大出版社,2016),頁61-73。
    徐學,《地母與瘋婦:台灣女性半世紀》(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11)。
    張子樟,〈少年小說的功能與欣賞作用──以「九歌現代兒童文學獎」得獎作品為例〉,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編,《臺灣少年小說作家作品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2004),頁5-30。
    張子樟,〈憶舊與關懷共存 傳統與創新並列──十三本少年小說的觀察報告〉,林文寶主編,《台灣兒童文學100研討會論文集》(台東:國立台東師院兒童文學研究所,2000),頁71-89。
    張子樟,《少年小說大家讀:啟蒙與成長的探索》(台北:天衛文化,2007)。
    張子樟,《回顧中的省思─少年小說論述與其他》(澎湖縣馬公市:澎縣文化局,2002)。
    張子樟,《青春記憶的書寫──少兒文學賞析》(台北:幼獅文化,2000)。
    張春興,《青年的認同與迷失》(台北:大明,1992)。
    張清榮,《少年小說研究》(台北:萬卷樓出版,2002)。
    梁羽生,《冰河洗劍錄(一)》(香港:天地圖書,2009)。
    梅家玲,《性別,還是家國?五○年代與八、九○年代台灣小說論》(台北:麥田,2004)。
    梅家玲,《從少年中國到少年臺灣──二十世紀中文小說的青春想像與國族論述》(台北:麥田,2013)。
    郭靜晃,《青少年心理學》(台北:洪葉,2006)。
    陳莉,《中國兒童文學中的女性主體意識》(鄭州市:海燕出版發行,2012)。
    傅林統,《兒童文學的思想與技巧》(台北:富春,1998)。
    黃莉娟,〈從性別意識啟蒙談少年小說中的成人角色──以紐伯瑞文學獎得獎作品為例〉,丁玟瑛主編,《第七屆「兒童文學與兒童語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兒童文學的翻譯與文化傳遞》(台北:富春文化,2003),頁239-268。
    葉立誠,《中西服裝史》(台北:商鼎文化,2000)。
    葉志誠,《蛻變的社會─社會變遷的理論與現況》(台北:洪葉文化,1997)。
    劉安彥、陳英豪,《青年心理學》(台北:三民,1994)。
    駱以軍,〈城市少女學〉,李維菁著,《我是許涼涼》(台北:印刻文學,2011),頁300-312。

    (三)翻譯專書
    Carol Lynch-Brown、Carl M. Tomlinson著,林文韵、施沛妤譯,《兒童文學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出版社,2009)。
    Charlotte Perkins Gilman(夏洛特‧吉爾曼)著,邵愛倫譯,《男性建構的世界:我們的雄性本位文化》(台北:暖暖書屋文化,2020)。
    Chris Barker著,羅世宏等譯,《文化研究──理論與實踐》(台北:五南圖書出版,2004)。
    Claire A . Etaugh(埃托奧)、Judith S . Bridges(布里奇斯)著,蘇彥捷等譯,《女性心理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Élise Thiébaut(艾莉絲‧迪艾波)著,劉允華譯,《月經不平等》(新北:木馬文化出版,2018)。
    Iris Marion Young(艾莉斯‧馬利雍‧楊)著,何定照譯,《像女孩那樣丟球:論女性身體經驗》(台北:商周出版,2006)。
    Juliane Frisse(朱莉安娜‧弗里澤)著,趙崇任譯,《女性主義:21世紀公民的思辨課》(台北:平安文化,2020)。
    Marilyn Yalom(瑪莉蓮‧亞隆)著,何穎怡譯,《乳房的歷史》(台北:先覺,2000)。
    Nancy J. Chodorow著,張君玫譯,《母職的再生產:心理分析與性別社會學》(台北:群學出版,2003)。
    Nancy W. Cocola(柯柯拉)、Arlene M. Matthews(馬休斯)著,孫柯譯,《解開母女情結》(台北:遠流,1994)。
    Paula J. Caplan著,蔡素玲譯,《母女戰爭STOP:重塑母女關係》(台北:心理出版社,2008)。
    R. W. Connell(康奈爾)著,劉泗翰譯,《性/別:多元時代的性別角力》(台北:書林,2004)。
    Rachel Simmons(瑞秋‧西蒙)著,曾如瑩譯,《怪女孩出列:揭開女孩間的隱性攻擊文化》(台北:商周出版,2003)。
    Sarah Blaffer Hrdy(莎拉‧布萊弗‧赫迪)著,薛絢譯,《母性──解開母親、嬰兒與天擇之間的歷史糾葛》(台北:新手父母,2004)。
    Simone de Beauvoir(西蒙‧波娃)著,歐陽子譯,《第二性(第一卷:形成期)》(台北:志文,1998)。
    Simone de Beauvoir(西蒙娜‧德‧波伏娃)著,陶鐵柱譯,《第二性(全譯本)》(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發行,1998)。
    Simone de Beauvoir(西蒙‧德‧波娃)著,邱瑞鑾譯,《第二性》(台北:貓頭鷹出版,2013)。
    Susan A. Basow著,劉秀娟、林明寬譯,《兩性關係:性別刻板化與角色》(台北:揚智文化,1996)。
    Susan B. Kaiser(蘇珊‧凱瑟)著,李宏偉譯,《服裝社會心理學1:象徵性外觀》(台北:商鼎文化,1997)。
    弗朗索瓦茲‧多爾多著,李利紅譯,《青少年的利益──學會理解青春期的孩子》(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2010)。
    李利安‧H‧史密斯著;傅林統編譯,《歡欣歲月:李利安‧H‧史密斯的兒童文學觀》(台北:富春,1999)。
    金熹暻著,簡鬱璿譯,《異常的正常家庭》(台北:時報文化,2019)。
    威廉‧古德著;魏章玲譯,《家庭社會學》(台北:桂冠,1988)。
    赫洛克著,胡海國編譯,《兒童心理學》(台北:桂冠,1985)。
    赫洛克著,胡海國譯,《青少年心理學》(台北:桂冠,1990)。
    樸又蘭著,林侑毅譯,《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台北:悅知文化,2021)。

    (四)學位論文
    吳芷維,〈交纏與共生:九○年代以來女性小說中的母女關係〉(台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吳雅芬,〈臺灣少年小說中的情感書寫──以九歌現代少兒文學獎得獎作品為例〉(台南:台南大學國語文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9)。
    呂得輝,〈少年小說中啟蒙與成長的心靈捕手──以九歌現代少兒文學獎得獎作品為例〉(台東:台東大學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李宜芳,〈全職媽媽母職意義觀點之轉化學習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博士論文,2012)。
    李宜芳,〈全職媽媽母職意義觀點之轉化學習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博士論文,2012)。
    林柔菡,〈羅莉塔文化之研究〉(高雄:義守大學語文學院應用日語學系碩士論文,2014)。
    施佩君,〈臺灣少年小說中的少女形象──以九歌現代兒童文學獎為例〉(台東:台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施美夙,〈二十一世紀少年小說中的父子(女)關係──以「九歌現代少兒文學獎」得獎作品為例〉(台東:台東大學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柯宜呈,〈國中女生受欺凌經驗之探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洪綺蓮,〈少年小說中的台灣文化研究──以九歌現代兒童文學獎作品為例〉(台東: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范慧,〈新時期少女文學成長主題研究〉(中國:中國海洋大學中文系碩士學位論文,2011)。
    倪建芝,〈影響服裝設計之性別因素研究〉(新北: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創意產業設計研究所博士論文,2021)。
    徐曉放,〈九○年代少年小說中的台灣家庭問題──以九歌現代兒童文學獎得獎作品為例〉(台東:台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馬麗君,〈少年小說中的台灣美食書寫──以九歌得獎作品為例〉(台東: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連培妏,〈九○年代以降台灣女性成長小說研究〉(台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陳明芳,〈台灣少年小說中的性別角色──以九歌現代兒童文學獎作品為例〉(台北: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陳素宜,〈發現客家身影──從「九歌現代兒童文學獎」看台灣現代少年小說中的客家文化現象〉(台東: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黃珮瀅,〈華文少女書寫中的情愛與孕育〉(台東:國立台東大學進修部兒文所碩士班碩士論文,2018)。
    廖雙秀,〈台灣少年小說中的女性角色──以九歌現代兒童文學獎為例〉(台東: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劉怡君,〈少年小說中親子關係之研究──以「九歌現代少兒文學獎」得獎作品為例〉(台中:台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6)。
    蔡美玲,〈朱天心小說女性形象之研究〉(新竹: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8)。
    蔡懷萱,〈冒險小說中的「孤島」與男童形構──以《手斧男孩》系列作品為例〉(台東:國立台東大學進修部兒文所碩士班碩士論文,2011)。
    鄭雅文,〈戰後台灣女性成長小說研究──從反共文學到鄉土文學〉(桃園: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謝采紋,〈朱天文、朱天心小說分期及主題探究〉(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09)。
    韓麗君,〈當代少女文學研究〉(中國:華東師範大學人文學院中國語言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6)。
    龔瓊玉,〈少兒小說中單親題材表現之研究──以九歌現代少兒文學獎得獎作品為例〉(台南:台南大學國語文學系國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6)。

    (五)期刊論文
    王祥俊、陳渝苓,〈期望或“歧”望?從性別發展觀點探索女性參與運動的困境〉,《大專體育》106期(2010.02),頁31-38。
    出版界編輯室,〈解讀文學獎〉,《出版界》78期(2006.07),頁15-18。
    石曉楓,〈少女成長記事──當代台灣女性成長小說書寫主題之研究〉,《中國學術年刊》28期,(2006.09),頁153-180。
    江鳳凰,〈我家有女初長成──談青春期女孩的身心變化〉,《中華兒科醫學雜誌》10卷1期(2008.08),頁58-64。
    吳文薰,〈什麼風格正夯?──融合日本文化的羅莉塔(Lolita)風格〉,《性別平等教育季刊》47期,(2009.09)頁104-110。
    李亦芳、程瑞福,〈運動領域中性別框架之再製與鬆動〉,《身體文化學報》8期(2009.06),頁71-98。
    孟園,〈“女兒性”在現代文學中的重現〉,《劍南文學:經典教苑》6期(2011.06),頁66。
    林文寶,〈臺灣兒童文學的歷史與記憶〉,《全國新書資訊月刊》128期(2009.08),頁4-14。
    林建宇、楊志豪、李炳昭,〈性別與運動:台灣父權社會結構與女性參與運動議題探討〉,《彰化師大體育學報》7期(2007.01),頁43-51。
    邱各容,〈開花結果滿園香──一九九○年以來,台灣兒童文學的發展(上)〉,《全國新書資訊月刊》(2001.10),頁8-14。
    金玉燕,〈少女小說和少男小說的分野──大陸少年小說發展新趨勢〉,《中華民國兒童文學會刊》8卷6期(1992.12),頁22-25。
    馬力,〈中國兒童文學中的女性意識探微〉,《兒童文學學刊》5期,(2001.05),頁84-97。
    張子樟,〈台灣少年小說創作的回顧〉,《全國新書資訊月刊》121期(2009.01),頁23-25。
    張瀞文,〈女性的母職:社會學觀點的批判分析〉,《社教雙月刊》77期(1997.02),頁20-25。
    郭馥滋、黃貴樹、王正忠、雷小娟,〈觀看運動文化中性別角色的分析〉,《淡江體育》15期(2012.11),頁52-56。
    陳振華、李麗雲,〈青少年偏差行為與家庭〉,《社區發展季刊》146期(2014.6),頁171-183。
    陳惠娟、郭丁熒,〈「母職」概念的內涵之探討──女性主義觀點〉,《教育研究集刊》41期(1998.07),頁73-101。
    陳雅玲,〈封面故事──家變危機:問題家庭的孩子形成社會問題 家庭重度失能 102年上升25個百分點〉,《商業週刊》917期(2005.06),頁108-115。
    程景琳,〈不動拳頭之校園霸凌──論關係攻擊之性別因素與發展階段特性〉,《輔導季刊》50卷1期(2014.03),頁2-11。
    黃怡瑾,〈「私」領域中的女性困境:生育、教養與照顧工作之分工〉,《臺南師院學報》34期(2001.06),頁341-365。
    意林,〈《意林‧小小姐》編輯部出品新書推薦 《最佳少女文學讀本─成長卷①②》即將上市〉,《意林》15期(2010),頁29。
    楊文娟、高淑清,〈化解傳承的愛:母女性別角色之代間傳遞經驗〉,《家庭教育與諮商學刊》21期(2017.12),頁1-32。
    楊翠竹,〈十九世紀美國服飾改革運動:向性別化服飾與流行專制挑戰的社會運動〉,《歐美研究》43卷4期(2013.12),頁785-827。
    楊澤、成英姝,〈少女革命,還是辣妹風潮?〉,《誠品好讀月報》改版試刊號2(2000.05),頁1-2。
    劉亮雅,〈中外文學中的少女〉,《誠品好讀》改版試刊號2(2000.05),頁4-5。
    劉惠琴,〈母女關係的社會建構〉,《應用心理研究》6期(2000.06),頁97-130。
    盧沛樺、張玉佩,〈性別差異政治:女性運動員的媒體再現與認同糾葛〉,《中華傳播
    學刊》17期(2010.06),頁139-170。
    嚴仟芳,〈友誼的堡壘─從女生關係霸凌談起〉,《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卷4期(2016.04),頁94-99。

    (六)網路資源
    EC,〈性別流動,跨越性別二分法〉,《LEZS》(來源:https://www.lezsmeeting.com/post/read/994,檢索日期:2022.12.27)。
    Moffy Chen,〈她們的性別光譜‧性別流動─在框架之外,跨越之後我更好─小風〉,《LEZS》(來源:https://www.lezsmeeting.com/post/read/888,檢索日期:2022.12.27)。
    王穎芝,〈世界的經期禁忌:你能想像在某些地方,女孩月經來不準上學嗎?〉,《風傳媒》(來源:https://www.storm.mg/lifestyle/63012?mode=whole,檢索日期:2022.11.08)。
    張瓊方,〈偷嚐禁果之後為「小媽媽」尋找出路〉,《台灣光華雜誌》(來源:https://www.taiwan-panorama.com,檢索日期:2022.12.20)。
    樂羽嘉,〈認識異文化/尊重月經的文化有哪些?〉,《天下雜誌》(來源:https://www.cw.com.tw/index.php/article/5071444,檢索日期:2022.11.08 )
    鄭曉蘭編譯,〈做自己/蘿莉塔 拒絕長大的女孩〉,《自由時報》(來源: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paper/232103,檢索日期:2022.11.17)。
    顏銘新,〈童書大師看童書:不是把成人的東西「幼稚化」這麼簡單〉,《親子天下》,(來源: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93749,檢索日期:2022.12.15)。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