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楊宛臻 Yang, Wan-Chen |
|---|---|
| 論文名稱: |
論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案件之賠償與補償 A Study on Indemnity and Compensation of Private Participation in Infrastructure Projects |
| 指導教授: |
許登科
Hsu, Teng-Ko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社會科學院 - 法律學系 Department of Law |
| 論文出版年: | 2014 |
| 畢業學年度: | 102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71 |
| 中文關鍵詞: | 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法 、公私協力 、擔保國家 、合作國家 、投資契約 、行政契約 、私法契約 |
| 外文關鍵詞: | Act for Promotion of Private Participation in Infrastructure Projects, Public-Private-Partnership, Guarantee State, Cooperative State, Concession Agreement, Administrative Contract, Private Contract |
| 相關次數: | 點閱:216 下載:1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於締約、履約階段均可能產生諸多爭議,現況下因難以確定行政機關之契約行為應適用如何之法律與法理,導致難以解決後續的賠償與補償問題,本文旨在探討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案件中,參與該公共建設之申請人或民間機構,與主辦該公共建設的主辦機關間,面對締約前公告招商之促參程序或簽約後之履約階段可能產生的各種賠償與補償類型,以及其在理論面與實際操作面應如何解決之問題,並就現行法制不足之處提出建議。
就法理層面之探討,涉及兩層面交互作用之法理,首先係從公私協力與行政合作法、擔保行政法之理論為基礎,作為行政機關於依促參法訂定契約前和履約中產生賠償和補償爭議時之解釋原則。其次,在促參法之契約法理之建構部分,依照行政程序法第149條及促參法第12條,主辦機關與民間機構之權利義務,於行政程序法未規定或投資契約未約定時,得準用或適用民法之規定。此係因「契約」之概念於私法領域發展較為成熟,法律制定也較為完善,因此立法者明文規定如上,然而援引私法規定並非全無限制,蓋行政機關無論以公法或私法契約之形式完成行政任務,均不失為行政機關之行政行為,因此須優先受公法原理原則之拘束,此即行政法優先性,此種共通性會超越公法契約與私法契約之形式區分,也就是說,即便於傳統雙階理論之後階段行為,仍不能排除公法原理原則之適用。且由於行為主體的本質差異,行政機關即使透過私法契約達成行政目的,仍會與單純私人間的私法契約產生異質性。因此探討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案件之賠償與補償時,行政機關之契約行為援引民法規定之前提,必須優先受到公法的約束,公法上之原理原則,會修正民事法之規定與契約解釋原則,且由於行政機關之主體性不會改變,因此行政法上契約法理將會支配促參流程中的各階段行為。
就法制實踐與實務面,本文將爭議類型依階段區分為:一、甄選程序公平性之爭議;二、促參法及招商文件解釋不同之爭議;三、締約上過失責任及主張締約請求權之爭議;四、契約當事人違反應辦事項之爭議;五、不可抗力風險造成履約條件變動之爭議;六、強制接管之爭議。分別就上述爭議類型之實務判決,運用前揭理論加以評析,並以之為借鏡,對現行法制為檢討與建議:在締約階段,應將對於民間參與者之保護提前至磋商階段,並將賠償與補償之其要件、效果與範圍明文規定於招商文件中。在履約階段,不得以契約自由來排除比例原則或誠實信用原則、平等原則、不當聯結禁止原則等適用,而在不可抗力與不可預見事實之發生所造成之損害,應從擔保國家之理論基礎作為風險分配之原則。風險應轉嫁於何方當事人,取決於何者較有主導實益、較能控制風險、較能承擔或較能預見風險而定。建議於促參法第11條投資契約之應記載事項中,要求主辦機關應將後續之賠償與補償要件、模式訂入契約,針對難以事先具體明文化之部份,則透過促參法第11條第5款及機關辦理促參案件作業注意事項第14條第8款所規定之風險規劃,詮釋合理之風險分配原則。最後就賠償與補償之要件、方式與範圍作整理。
本論文之結論為:國家在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所引用公私協力模式中,仍必須遵守憲法之規範基礎,行政機關固然於契約行為之程序面、實質面均享有一定形成空間,然而國家在該合作之行政法法律關係中的行為,依然必須於憲法與法律的框架中行使而不可踰越。是以,在法律之層次,應先對於合作關係的內容,採取框架立法並備置明確的法律上指示,使投資契約之程序、內容與解釋,均以法律為本;進而在契約之層次,契約之內容條款應遵循行政法上契約法理來訂定與解釋,透過以上方式解決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案件之賠償與補償。
The main issue of this study is on indemnity and compensation of private participation in infrastructure,first of all is basic on the theory of 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 and the theory of guarantee state and cooperative state to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ublic and private sectors form contracting phase till singned an concession agreement and all problems might happen at the performance stage. And induce the cases in Taiwan, review the analysis and the compensation type,mode and principle.
壹、中文文獻(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一、專書著作
1.王澤鑑著,《債法原理(一)基本理論:債之發生》,王慕華發行,1999年10月2刷。
2.王澤鑑著,《債法原理(二)不當得利》,王慕華發行,2003年2月2刷。
3.王澤鑑,《侵權行為法第一冊,基本理論:一般侵權行為》,自版,2005年1月。
4.王澤鑑,《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第四冊》,自版,1996年10月。
5.李建良/陳愛娥/陳春生/林三欽/林合民/黃啓禎合著,《行政法入門》,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1月三版。
6.李建良,《行政法基本十講》,元照出版,2013年9月1日四版。
7.吳庚,《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三民書局出版,2012年10月十二版。
8.臺灣行政法學會編,《行政法爭議問題研究(上)》,五南出版,2001年8月。
9.臺灣行政法學會編,《行政契約與新行政法─台灣行政法學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2年6月初版。
10.臺灣行政法學會主編,《國家賠償與徵收補償/公共任務與行政組織》,自版,元照出版有限公司總經銷,2007年7月初版。
11.臺灣行政法學會主編,《資訊法制、土地規劃與損失補償之新趨勢》,自版,元照出版有限公司總經銷,2010年9月初版。
12.臺灣行政法學會主編,《行政契約之法理/各國行政法學發展方向》,台灣行政法學會主編,元照出版,2009年7月。
13.吳英明,《公私部門協力關係之研究:兼論公私部門聯合開發都市發展》,高雄市復文圖書出版社,1995年出版。
14.亞當史密斯著,黎冷編譯,《國富論》,華立文化出版,2003年。
15.《政府改造》,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出版,2003年12月初版。
16.姚志明,《誠信原則與附隨義務之研究》,元照出版,2003年,頁61。
17.姚志明,《債務不履行─不完全給付之研究》,元照出版,2000年,頁78。
18.程明修著,《行政法之行為與法律關係理論》,新學林出版,2005年10月二版。
19.翁岳生,《法治國家之行政法與司法》,元照出版,2009年1月初版。
20.張文郁著,《權利與救濟─以行政訴訟為中心》,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9月初版。
21.陳敏,《行政法總論》,新學林出版,2004年4版。
22.董保城著,《國家責任法》,神州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6月初版。
23.葉百修著,《損失補償法》,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6月19日初版。
24.葉俊榮著,《面對行政程序法─轉型臺灣的程序建制》,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10年3月二版。
25.廖義男著,《國家賠償法》,三民出版,1996年4月。
26.寰瀛法律事務所主編,古嘉諄/劉志鵬等合著,《工程法律實務研析》,寰瀛法律事務所出版,元照出版有限公司總經銷,2004年12月初版。
27.羅昌發著,《政府採購法與政府採購協定論析》,元照出版,2008年11月3版。
二、期刊文獻
1.Hartmut Bauer著,李建良譯,〈民營化時代的行政法新趨勢〉,《台灣法學雜誌》,第203期,2012年7月1日。
2.Hartmut Bauer著,李建良譯,〈德國行政法上行政契約發展面面觀〉,《台灣法學雜誌》,第203期,2012年7月1日。
3.Trute, Hans-Heinrich著,林明鏘譯,〈Die demokratische Legitimation der Verwaltung=行政的民主正當性〉,《台灣法學雜誌》,第212期,2012年11月15日。
4.王毓正,〈論市立醫院委託經營契約於公、私法屬性判斷上之爭議--以高雄高等行政法院九十六年度訴字第三五九號裁定為中心〉,《月旦法學》,第155期,2008年4月。
5.王毓正,〈論國家環境保護任務之私化〉,《月旦法學》,第104期,2004年1月。
6.向明恩,〈對我國民法245條之1之反省與檢討〉,《臺北大學法學論叢》,第79期,2011年9月。
7.江嘉琪,〈公私法混合契約初探─德國法之觀察〉,《中原財經法學》,第9期,2002年12月。
8.江嘉琪,〈公、私法混合契約之合法要件及瑕疵之法律效果〉,《中原財經法學》,第11期,2003年12月。
9.江嘉琪,〈論行政契約自願接受執行之約定〉,《中原財經法學》,第12期,2004年6月。
10.江嘉琪,〈行政契約關係與行政處分之容許性〉,《律師雜誌》,第303期,2004年12月。
11.江嘉琪,〈行政契約與履行行政契約之行政處分〉,《中原財經法學》,第14期,2005年6月。
12.江嘉琪,〈無效的行政契約與履約處分〉,《月旦法學教室》,第35期,2005年9月。
13.江嘉琪,〈請求作成履約行政處分之爭訟途徑〉,《月旦法學教室》,第42期,2006年4月。
14.江嘉琪,〈行政契約存否之認定與公法上不當得利--評高雄高等行政法院九四年訴字第五九九號判決〉,《臺灣本土法學雜誌》,第84期,2006年7月。
15.江嘉琪,〈勞工住宅開發案之撤銷〉,《月旦法學教室》,第48期,2006年10月。
16.江嘉琪,〈行政契約:第一講行政契約的概念〉,《月旦法學教室》,第52期,2007年2月。
17.江嘉琪,〈行政契約:第二講行政契約的類型〉,《月旦法學教室》,第54期,2007年4月。
18.江嘉琪,〈行政契約:第三講行政契約的合法要件〉,《月旦法學教室》,第57期,2007年7月。
19.江嘉琪,〈行政契約:第四講行政契約的瑕疵及其法律效果〉,《月旦法學教室》,第61期,2007年11月。
20.江嘉琪,〈行政契約:第五講--行政契約法律關係的進展〉,《月旦法學教室》,第63期,2008年1月。
21.江嘉琪,〈行政契約:第六講行政契約請求權的貫徹與行政契約的爭訟〉,《月旦法學教室》,第67期,2008年5月。
22.江嘉琪,〈ETC契約之公、私法性質爭議─以台北高等行政法院九十四年停字第一二二號裁定與九十四年訴字第七五二號判決為中心〉,《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81期,2006年4月。
23.李宗勳,〈公私協力與委外化的效應與價值〉,公共行政學報,第12期,2004年。
24.李建良,〈行政法:第三講─公法與私法的區別(上)〉,月旦法學教室,第五期,2003年3月。
25.李建良,〈行政契約與私法契約區分的新思維─從「青年公園設施委託經營管理維護契約」定性問題談起〉,《月旦法學雜誌》,第157期,2008年6月。
26.吳秦雯,〈國家賠償事件中之過失相抵原則〉,,《世新法學》,第4卷第2號,2011年6月。
27.范瑞華,〈政府採購協定與公共工程〉,《萬國法律》,第93期,1997年6月。
28.松尾弘著、陳洸岳譯,〈日本「締約上過失」理論之繼受與發展─由設定符合市場參加者需求之行為規範的角度觀之〉,《月旦法學雜誌》,第99期,2003年8月。
29.林三欽,〈冤獄賠償、國家賠償與特別犧牲─簡評釋字第六七○號〉,《月旦法學雜誌》,第184期,2010年9月。
30.林三欽,〈淺介國家賠償法未來修法之方向〉,收錄於《台北市政府95年度國家賠償實務研討會會議手冊》,2006年7月。
31.林明昕,〈論ETC案中之行政爭訟問題--以暫時權利保護為中心〉,《臺灣本土法學雜誌》,第82期,2006年5月。
32.林明昕,〈行政契約法實務問題之回顧─兼論公、私法契約之區別〉,《中正大學法學集刊》,第18期,2005年4月。
33.林明鏘,〈我國行政契約理論與實務發展趨勢--以全民健保醫療契約為例〉,《法學叢刊》,第230期,2013年4月。
34.林明鏘,〈私有既成道路與損失補償請求權〉,《月旦法學雜誌》,第112期,2004年9月。
35.林明鏘,〈BOT契約與給付拒絕--評臺北高等行政法院九五年訴字第二七一○號判決〉,《臺灣本土法學雜誌》,第95期,2007年6月。
36.林明鏘,〈工程與法律教學研究之科際整合:以臺大小巨蛋判決為例〉,《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38卷第3期,2009年9月。
37.林明鏘,〈進口蘋果權利標售與行政契約:評最高行政法院95年度判字第00815判決暨台北高等行政法院92年度訴字第5337號判決〉,《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37卷第2期,2007年6月。
38.林騰鷂,〈國家補償責任之研究〉,《東海大學法學研究》,第15期,2000年11月。
39.姚志明,〈契約總論:第一講契約之基本概念〉,《月旦法學教室》,第23期,2004年9月。
40.翁岳生、李建良、黃日燦、林三欽、吳秦雯、陳清秀、王文宇、林明鏘、詹鎮榮、江嘉琪、許登科、陳愛娥、林明昕等,〈「公私合作與法律治理」研討會會議綜述〉,《月旦法學雜誌》,第224期,2014年1月
41.許宗力,〈論行政任務民營化〉,收錄於《當代公法新論〈中〉:翁岳生教授七秩誕辰祝壽論文集》,2002年7月,初版第1刷。
42.許登科,〈促參法明定最優申請人籌辦期間之法制意涵--最高行政法院一○○年度判字第一一八一號判決評析〉,《月旦裁判時報》,第20期,2013年4月。
43.許登科,〈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法制中民間機構之法律地位─以解析最高法院99臺上字第4920號刑事判決為中心〉,《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第33期,2011年4月。
44.許登科,〈行政法院對行政契約中違約金約定之審查與法則適用─最高行政法院一百年度判字第三六六號判決(含原審判決)之評析〉,《月旦裁判時報》,第10期,2011年8月。
45.許登科,〈「民間參與」之法制解析─以評論高雄高等法院92年度訴字第569號、最高行政法院94年度判字第1177號裁判為中心〉,《法學叢刊》,第204期,2006年10月。
46.陳恆鈞,〈由「公私部門合夥」觀念談民眾參與政府建設〉,《人力發展》,第47期,1997年。
47.陳愛娥,〈國家角色變遷下的行政任務〉,《月旦法學教室》,第3期,2003年1月。
48.陳愛娥,〈「政府業務委託民間辦理」的法律規制─公私部門合作法制的建構〉,《月旦法學教室》,第8期,2003年6月。
49.陳耀祥,〈論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法中甄審階段之法律關係與救濟〉,《世新法學》,第4卷第2號,2011年6月。
50.程明修,〈行政程序法上有關行政處分撤銷與程序重新進行之規範改正〉,《法學叢刊》,第227期,2012年7月。
51.程明修,〈針對行政處分附款提起隔離(孤立)撤銷訴訟之容許性/北高行100訴更一12裁判簡評〉,《臺灣法學雜誌》,第190期,2011年12月。
52.程明修,〈公私協力契約與行政合作法─以德國聯邦行政程序法之改革構想為中心〉,《興大法學》,第7期,2010年6月。
53.程明修,〈行政法上之風險評估與管理〉,《臺灣法學雜誌》,第142期,2009年12月。
54.程明修,〈論行政機關對人民之公法上(侵權)損害賠償請求權--以最高行政法院九七年判字第○○三○二號判決為開端〉,《臺灣法學雜誌》,第121期,2009年2月。
55.程明修,〈公私協力契約相對人之選任爭議--以最高行政法院九十五年度判字第一二三九號判決(ETC案)之若干爭點為中心〉,《月旦法學》,第138期,2006年11月。
56.程明修,〈公私協力行為對建構「行政合作法」之影響--以臺北高等行政法院ETC案為契機〉,《月旦法學》,第135期,2006年8月。
57.程明修,〈行政行為形式選擇自由--以公私協力行為為例〉,《月旦法學》,第120期,2005年5月。
58.程明修,〈契約自由與國家之保護義務〉,《憲政時代》,第30卷第2期,2004年10月。
59.曾冠球/黃偉誠,〈公共管理者對於公私合夥風險的認知:調查與反思〉,《公共行政學報》,第41期,2011年12月。
60.張桐銳,〈行政法與合作國家〉,《月旦法學雜誌》,第121期,2005年6月。
61.詹鎮榮,〈論經濟行政法上之競爭者訴訟〉,《政大法學評論》,第132期,2013年4月。
62.詹鎮榮,〈從德國憲法與行政法觀點論公私協力--挑戰與發展〉,《月旦法學》,第180期,2010年5月。
63.詹鎮榮,〈民間參與公共建設之國家賠償責任〉,《憲政時代》,第34卷第4期,2009年4月。
64.詹鎮榮,〈公經濟法:第一講 公經濟法之概念、體系與新趨勢〉,《月旦法學教室》,第75期,2009年1月。
65.詹鎮榮,〈公經濟法:第二講 經濟憲法〉,《月旦法學教室》,第80期,2009年6月。
66.詹鎮榮,〈論民營化類型中之「公私協力」〉,《月旦法學雜誌》,第102期,2003年11月。
67.詹鎮榮,〈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法之現實與理論--評臺北高等行政法院之ETC相關裁判〉,《月旦法學》,第134期,2006年7月。
68.詹鎮榮,〈民營化後國家影響與管制義務之理論與實踐─以組織私法化與任務私人化之基本型為中心〉,《東吳大學法律學報》,第15卷,第1期,2003年8月。
69.詹鎮榮,〈國家任務〉,《月旦法學教室》,第3期,2003年1月。
70.劉淑範,〈公私夥伴關係(PPP)於歐盟法制下發展之初探:兼論德國公私合營事業(組織型之公私夥伴關係)適用政府採購法之爭議〉,《臺大法學論叢》,第40卷第2期,2011年6月。
71.廖元豪,〈政府業務外包後的公共責任問題研究〉,《月旦法學雜誌》,第178期,2010年3月。
72.簡玉聰,〈民間參與公共建設與國家賠償〉,收錄於《政治思潮與國家法學─吳庚教授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元照出版,2010年1月。
73.蘇南,〈BOT投資契約工程爭議與仲裁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第35期,2011年10月。
74.盧展猷,〈政府在BOT計畫中不可抗力風險分擔之政策考量〉,《運輸學刊》,第14卷第2期,2002年6月。
三、學位論文
1.吳秦雯,《行政契約之效力與履行─以法國法為中心─》,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7月。
2.林孜俞,《公共工程契約之訂定與招標機關之義務》,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7月。
3.林慧貞,《附隨義務與民事責任之發展》,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7月。
4.吳嘉玲,《論民間參與公共建設契約中政府之定位─以高雄都會區大眾捷運系統紅橘線路網建設案為例》,國立成功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7月。
5.許登科,《德國擔保國家理論為基礎之公私協力(ÖPP)法制─對我國促參法之啟示》,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6月。
6.許玫瑛,《論行政契約與私法契約之區別─以ETC案及臺北小巨蛋為中心》,天主教輔仁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7月。
7.陳怡樺,《行政上契約之法律控制─以程序控制為中心》,國立高雄大學政治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7月。
8.蔡宜靜,《論行政契約上締約過失》,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8月。
9.羅詩欽,《民間參與公共建設的國家賠償責任》,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6月。
四、研究計畫
1.許登科,〈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法中投資契約法制之研究─以行政法上契約法理為基礎作分析〉,《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100-2410—006-001-,2011年12月13日。
2.詹鎭榮,〈論公私「合作契約」之法制建構與發展〉,《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 97-2410-H-004-058-,2009年11月1日。
貳、外文文獻(按作者姓名字母排序)
1.Steven Cohen,William B. Eimicke,The responsible contract manager : protecting the public interest in an outsourced world. (Public Management and Change series):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October 1, 2008).
2.Phillip Cooper,Governing By Contract: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Public Managers (Public Affairs and Policy Administration Series):CQ Press; 1 edition (July 1, 2002).
3.E S Savas ,Privatization and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Chatham House; 2nd edition (July 26, 1999).
4.芝池義一,《行政法総論講義》,有斐閣,2001。
校內:2017-09-01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