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呂宜真
Lu, Yi-Chen
論文名稱: 從情感表現到天人合一──以先秦儒道思想為例
From Emotional Life to the Spiritual Unity of Universe and Human Beings: Pre-Qin’s Confucianism and Daoism as an example
指導教授: 江建俊
Chiang, Chien-Chu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1
中文關鍵詞: 情感天人合一先秦儒道
外文關鍵詞: emotion, the spiritual unity of universe and human beings, Qi, Pre-Qin’s Confucianism and Daoism
相關次數: 點閱:132下載: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試圖藉由現代科學對大腦中情感與理性思考(認知評估決策)的了解與理論,以及人類在不同時期的思維方式,再度探問為什麼中國思想家為什麼一直在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而天人合一實質上又是什麼、其作用為何等等。也許有一個從人類自身的歷史、人類的身心整體的機能的角度,可以展開一個屬於現代的新理解方式。
    天人合一來自一個原始的情感,是一個需要被滿足、實現的需求,所謂天人合一的精神或心靈境界,其實就是人在意識中所做的努力。然而,為什麼人能這樣修練、改變自我?因為人具有以認知評估決策的能力,在經由後天對社會、文化的認知學習,能將原始情感的喜怒哀樂提升為高階情感、具有某種道德意義的情感,例如孟子說的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都是這種後天的、具有社會道德意義的高級情感,是只有人類才有的情感;因此,人能改變、修練自我,人既已發展為如今此番面貌,那就只能在現有的基礎上、藉由現有的能力(邏輯分析、認知評估、理性思考等)去實現、去滿足那份與萬物為一體的深層情感。在春秋戰國時期整體思潮的變化推進下,儒道二家在共同的基礎上發展出不同的實踐方法。

    This thesis attempts to explore why Chinese thinkers have always tried to pursue the realm of the spiritual unity of universe and human beings, and what the nature and effect of such unity are, by the means of the theories of modern science on emotions and rational thinking (cognitive appraisal and decision-making) in human brain and the various ways of thinking in different eras. It might initiate a new and modern means of comprehension through the perspectives of human chronicles and functions of human physical and mental integrity.
    “The spiritual unity of universe and human beings” derives from an original emotion which requires satisfaction and fulfillment. The unity is a spiritual realm, towards which human endeavors consciously, such as changing, improving, or perfecting oneself. However, why can human accomplish these? Because only human has the abilities of cognitive appraisal and decision-making and through the cognitive learning in societies and cultures becomes capable of promoting original emotions to high-level sentiments with moral significance, like the feeling of shame, dislike, and modesty and complaisance, and the feeling of approving and disapproving in Mencius. Thus, only human can reform oneself and address the emotional demand of being united with the universe and the whole creation. For this reason, the philosophers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d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especially Confucianism and Daoism, developed distinct ways of practice on the same basis.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及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對象與問題意識 4 一、研究範圍、對象 4 二、問題意識 5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理路開展 7 一、研究方法 7 二、研究理路 7 第二章 天人思維與情感表現界說 11 第一節 人類思維發展中的天人關係 11 一、原始思維:天人不分 14 二、神話思維:天人分離 17 三、哲學思維:天人復合為一 20 第二節 先秦對「情」之內容的認識、界定 25 一、「情」的定義 25 二、情感的內容與種類 27 第三節 情感與各種心理活動的關係 34 一、情感與境界:在情感中體驗「天人合一」34 二、情感與認知 36 三、情感與欲望 37 四、情感與意志 38 小結 39 第三章 氣──情感表現與天人合一體驗的根基 43 第一節 天地陰陽之氣與人之氣的交匯 43 第二節 六氣與疾、味、色、聲的關係 48 一、六氣致六疾:隨氣起伏的生理與心理 48 二、從六氣到五味五聲和人情 51 第三節 本乎「氣」及治「血氣」的兩大核心概念 58 一、以氣為本:成立物我一氣、天人合一的整體性思維 59 二、對治血氣:克服「人與禽獸同」的負面性情 60 小結 63 第四章 儒家:下學上達──由仁義之情而天人合一 65 第一節 天人思維下的整體知覺與群體經驗 65 第二節 道德情感的群體基礎 69 一、孔子:人以群體立身 70 二、荀子:人以禮義節情 72 第三節 道德情感的個體追尋77 一、孔子:人以行仁處世 77 (一)從孝道為天生之本到後天情志的表現 79 (二)天人合一的情感進程 88 二、孟子:人以情志知天 93 (一)從對同情心的認知建立高階道德情感 93 (二)從情志修持達天人合一 100 小結106 第五章 道家:轉俗成真──從天人隔絕回返天人感通 107 第一節 絕地天通:邏輯思維的發端 107 第二節 老子:歸根復命的天人情思 110 一、從體道之體而知法自然 112 二、自然道德:個體價值的理性思辨 119 三、虛靜、知常:去人為私情以合天地自然之情 121 第三節 莊子:法天貴真的天人情識 126 一、至德之世:對上古天人不分的祈想 126 二、「知」道與「知止」於道:天人關係的認知基礎 129 三、物理與人情:常因自然天地之情──天人之知的情感表現 137 四、忘知與忘我:天人合一的情感意識之境 144 小結 148 第六章 結論 151 一、天人整體思維的理性智慧 151 二、從天人一體的情感體驗完成人的意義 154 三、科學與生命境界能否相與? 155 參考文獻 157 表目錄 表一 45-46

    一、古籍文獻
    1.【周】周公撰,屈萬里集釋:《尚書集釋》,臺北:聯經,1983年。
    2.【春秋】管仲撰,黎翔鳳校注:《管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3.【春秋】老子撰,王弼注:《老子四種‧老子王弼注》,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
    4.【春秋】左丘明撰,徐元誥集解,王樹民、沈長雲點校:《國語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5.【春秋】左丘明撰,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修訂本)》,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第二版。
    6.【春秋】左丘明撰,趙生群注:《春秋左傳新注》,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
    7.【戰國】墨子撰,孫詒讓注、孫啓治點校:《墨子閒詁》,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8.【戰國】荀子撰,王先謙集解:《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9.【戰國】荀子撰,李滌生集釋:《荀子集釋》,台北:臺灣學生,1979年。
    10.【戰國】莊子撰,郭慶藩輯,王孝魚整理:《莊子集釋》,台北:華正書局,2004年。
    11.【西漢】劉向集錄,范祥雍箋證:《戰國策箋證》,上海:上海古籍,2006年。
    12.【西漢】劉向輯,戴德編,鄭玄注,孔穎達疏:《禮記注疏》,引自《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13.【東漢】許慎撰,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台北:黎明文化,1974年。
    14.【宋】朱熹集注:《四書章句集注》,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
    15.荊門市博物館編:《郭店楚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

    二、近人研究論著
    (一)中文專著
    1.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臺北:聯經出版社,1980年。
    2.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臺北:聯經出版社,1987年。
    3.朱德生、冒從虎、雷永生:《西方認識論史綱》,新店:谷風出版社,1987年。
    4.李存山:《中國氣論探源與發微》,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
    5.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臺北:藍燈文化,1991年。
    6.陳鼓應:《老莊新論》,臺北:五南出版社,1993年。
    7.蒙培元:《中國哲學主體思維》,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8.趙輝:《楚辭文化背景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
    9.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8年。
    10.蒙培元:《心靈超越與境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11.蒙培元:《心靈超越與境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12.歐崇敬:《中國的知識論史觀》,台北:洪葉文化,1998年。
    13.歐崇敬:《渾沌之知的構造》,台北:洪葉文化,1998年。
    14.韓民青:《當代哲學人類學‧第一卷》,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15.韓民青:《當代哲學人類學‧第二卷》,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16.燕國材主編:《中國古代心理學思想史》,臺北:遠流出版社,1999年。
    17.陳雪麗:《情感教育儒佛情緖觀的現代應用》,台北:五南出版社,2000年。
    18.居閱時、瞿明安主編:《中國象徵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19.陳鼓應、白奚:《老子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20.葛兆光《中國思想史‧導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
    21.葛兆光:《中國思想史‧第一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
    22.張其成:《易學與中醫東方生命花園》,台北:志遠出版社,2002年。
    23.劉宗賢:《儒家倫理秩序與活力》,濟南:齊魯書社,2002年。
    24.朱建民編著:《知識論》,台北:國立空中大學,2003年。
    25.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臺北:臺灣商務,2003年。
    26.袁珂:《中國古代神話》,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年。
    27.孫國鼎主編:《世界人學史》,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
    28.劉文英、曹田玉:《夢與中國古代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
    29.蒙培元:《人與自然中國哲學生態觀》,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30.陳戰國、強昱:《超越生死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生死智慧》,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
    31.張岩:《從部落文明到禮樂制度》,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4年。
    32.費孝通:《論人類學與文化自覺》,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年。
    33.葉舒憲:《中國神話哲學》,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
    34.李澤厚:《實用理性與樂感文化》,北京:新華書店,2005年。
    35.陳來:《古代宗教與倫理──儒家思想的根源》,臺北:允晨文化,2005年。
    36.鄧啟耀:《中國神話的思維結構》,重慶:重慶出版社,2005年。
    37.尹星凡等著:《西方哲學經典命題》,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
    38.袁廷棟:《哲學心理學》,台北:輔大出版社,2006年。
    39.陳志堅編著:《哲學簡史‧歐洲卷》,北京:線裝書局,2006年。
    40.陳榮華等著:《西洋哲學傳統》,台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6年。
    41.張岱年等著、苑淑婭編:《中國觀念史》,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年。
    42.張志平:《情感的本質與意義 舍勒的情感現象學概論》,上海:上海人民,2006年。
    43.王志楣:《莊子生命情調的哲學詮釋》,臺北:里仁出版社,2008年。
    44.呂俊華:《藝術與癲狂:藝術變態心理學研究》,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年。
    45.許倬雲:《我者與他者--中國歷史上的內外分際》,臺北:時報文化,2009年。
    46.劉緒義:《天人視界:先秦諸子發生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二)外文譯著
    1.〔德〕卡西爾(Ernst Cassirer)著,甘陽譯:《人論》,An Essay on Man。,上海:上海譯文,1985年。
    2.〔美〕湯姆生(Robert Thomson)著,廖元輝譯:《思維心理學》,台北:五洲出版社,1988年。
    3.〔德〕卡爾‧雅斯貝斯(Karl Jaspers)著,魏楚雄、俞新天譯:《歷史的起源與目標》,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年。
    4.〔美〕當斯爾(J. F. Donceel, S. J.)著,劉貴傑譯:《哲學人類學》,台北:巨流,1989年。
    5.〔美〕斯托曼(K. T. Strongman)著,游恆山譯:《情緒心理學》,台北:五南,1993年。
    6.〔美〕W. T. Stace著,楊儒賓譯:《冥契主義與哲學》,臺北:正中,1998年。
    7.〔義〕安東尼奧‧阿馬薩里著,劉儒庭等譯:《中國古代文明》,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7年。
    8.〔日〕小野澤精一、福永光司、山井涌編著:《氣的思想──中國自然觀和人的觀念的發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9.〔法〕路先‧列維-布留爾(Lucien Levy-Bruhl)著,丁由譯:《原始思維》,臺北:臺灣商務,2001年。
    10.〔美〕羅洛‧梅(Rollo May)著,龔卓軍、石世明譯:《自由與命運》,臺北:立緒文化,2001年。
    11.〔美〕威爾‧杜蘭特(Will Curant)著,梁春譯:《哲學的故事》,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2001年。
    12.〔美〕約瑟夫‧李竇(Joseph LeDoux)著,洪蘭譯:《腦中有情──奧妙的理性與感性》,臺北:遠流,2001年。
    13.〔美〕斯托曼(K. T. Strongman)著,游恆山譯:《情緒心理學:情緒理論的透視》,台北:五南,2002年二版。
    14.〔美〕本傑明‧史華茲(Ben Jamin I. Schwartz)著,程鋼譯、劉東校譯:《古代中國的思想世界》,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年。
    15.〔美〕Steven Johnson著,洪蘭譯:《心思大開──「我」在腦中顯影》,台北:遠流,2005年。
    16.〔加〕蘇隆德(Ronald de Sousa)著,馬競松譯:《情感的理趣》,台北:五南,2006年。
    17.〔美〕威廉‧亞當斯(William Y. Adams)著,黃見波、李文建譯:《人類學的哲學之根》,桂林市:廣西師範大學初版社,2006年。
    18.〔德〕吉仁澤(Gerd Gigerenzer)著,劉永芳譯:《適應性思維現實世界中的理性》,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
    19.〔英〕菲力普‧費南德茲-阿梅斯托(Felipe Fernández-Armesto)著,賴盈滿譯:《我們人類-人類追尋自我價值及定位的歷史》,臺北:左岸文化出版,2007年。
    20.〔美〕諾曼‧多吉(Norman Doidge)著,洪蘭譯:《改變是大腦的天性──從大腦發揮自癒力的故事中發現神經可塑性》,台北:遠流出版社,2008年。
    21.〔美〕賈德‧戴蒙(Jared M. Diamond)著,王道還譯:《第三種猩猩──人類的身世與未來》,臺北:時報文化,2009年。
    22.〔義〕史華羅著、林舒俐等譯:《中國歷史中的情感文化──對明清文獻的跨學科文本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

    三、學位論文
    1.危玲:《《黃帝內經》情志理論之研究》,湖南中醫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04年。

    下載圖示 校內:2011-09-09公開
    校外:2011-09-09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