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黃筑 Chu, Huang |
|---|---|
| 論文名稱: |
龍發堂攝影研究 A Study of Long Fa Tang's Photography |
| 指導教授: |
劉瑞琪
Liu, Jui-Ch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藝術研究所 Institute of Art Studies |
| 論文出版年: | 2007 |
| 畢業學年度: | 95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21 |
| 中文關鍵詞: | 厭棄 、龍發堂 、瘋癲 、瘋狂史 、克莉絲蒂娃 、精神分析 、禁錮 、精神病患 、傅柯 、周本驥 、張乾琦 、侯聰慧 |
| 外文關鍵詞: | Michel Foucault, abjection, mental patients, madness, Julia Kristeva, confinement, Chien-Chi Chang, Hui-Cong Hou, Ben-Ji Zhou, Psychoanalysis, Long Fa Tang |
| 相關次數: | 點閱:221 下載:8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篇論文以龍發堂攝影為主要研究對象,論述周本驥、侯聰慧、張乾琦三位攝影家的龍發堂系列作品,這些八0年代的照片,在攝影者不同的鏡頭下,分別演繹並揭示了龍發堂這個特殊的精神病患收容機構裡,有關於瘋癲的種種面貌。影像凝縮了時代對待瘋人的態度,以及瘋人被禁錮的處境,為了能更全面地理解龍發堂影像中的意義,筆者援引了法國學者傅柯的瘋狂史論述以及法國女性主義學者克莉絲蒂娃的厭棄理論,以畫面分析為主軸,來探討其中精神病患形象的再現,並思索攝影者、觀者面對瘋狂發散的複雜訊息時,自我心理機制的認同或否定作用,亦在觀看與詮釋的過程中,逐步耙梳瘋狂與社會秩序之間流動反覆的辯證關係。周本驥以紀實的角度,用相片及圖說為瘋癲者立傳,並提出對自己剝削者身份的反思;侯聰慧則用曾處身於龍發堂的經驗,試圖替瘋癲提出拒絕窺視的理由;張乾琦將精神病患與他們捆綁的鐵鍊一同簡化為一個概念性的整體,質問僵化的社會關係。但影像、瘋癲與理性卻不能這麼單一而化約的詮釋,當瘋癲的存在與理性的界線永恆不斷地進行拉扯時,這些共時交織的情緒與權力的位移,架構了龍發堂影像極端糾結的言說,唯有持續地進行自我批判,剖析銘刻在三者中的痕跡,才能有更接近真實的可能。
龍發堂攝影揭示了社會邊緣的秘密——瘋癲從來不曾消失,它與我們始終共存,期望透過本論文的撰寫,能提出觀看瘋癲攝影的一些方法,並作為在台灣攝影史上為影像發聲的嘗試之一。
From the different spotlight of the Long Fa Tang's photographers, those pictures from the 1980s separately deduct and explore every feature of mental disordered people who were accepted by the insane asylum. The image condenses the age's attitude toward the insane people, and the circumstance of the imprisoned insane people.
In order to completely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the madhouse images, the author quotes the insanity history discourse from a French scholar Michael Foucault, and appoints the abjection theory from a French feminist scholar Julia Kristeva. The author uses the image analysis as the theme to discuss the reappearance of the madmen's images, and think about the ambivalence of the photographer and audiences when they are looking at these photographs. The author also discrimin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raziness and social order through the process of understanding and explanation.
From the documentary perspective, Ben-Ji Zhou uses picture to describe the insane people, and points out his self-reflection as an exploiter. Hui-Cong Hou tries to find out the reasons why the crazy people refuse snooping with the experience of living in the mad house. Chien-Chi Chang lets the mental disorder people and their iron chains simplify as a conceptive unique unit, and asks about the rigid social relationship. However, image, craziness and rationalism can't be explained so simply. When the existence of craziness permanently controverts with the frontier of rationalism, those interference and movement or the motion and power, constructs the saying about the complexity of the image of the insane asylum. Only through the continuously investigation,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images, craziness and rationalism, we can possibly approach the truth.
The insane asylum photography reveals the secret of the frontier of our society: craziness has never disappeared, and it is always along with us. We expect that we can
provide some method of appreciating craziness photography through the report above. Hopefully, through this announcement of this essay, the works of Taiwan photographers can get more attention and more chances to be studied.
參考文獻:
中華攝影教育學會第四屆學術審議委員會編著,《攝影與藝術:攝影學術論文集》,台北:中華攝影教育學會,民86。
尤里匹底斯(Euripides)等著,羅念生、楊憲益、王煥生譯,《古希臘戲劇選(上)悲劇》,木馬文化:台北,民90。
巴特(Roland Barthes)著,許綺玲譯,《明室:攝影札記》,台灣攝影工作室:台北,民86。
巴贊(Bazin, Andre)著,崔君衍譯,〈攝影影像的本體論〉,《電影是什麼?》,遠流:台北,民84。
史特林堡(August Strindberg)著,林國源譯,《夢幻劇》,志文:台北,民79。
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著,宋廣文譯,《性學三論:愛情心理學》,知書房:台北,民89。
伯格(John Berger)著,劉惠媛譯,《影像的閱讀》,遠流:台北,頁53,民91。
克莉絲蒂娃(Julia Kristeva)著,彭仁郁譯,《恐怖的力量》,桂冠:台北,民92。
宋妲(Susan Sontag),黃翰荻譯,《論攝影》,唐山:台北,民86。
拉普斯利(Lapsley, Robert), 維斯雷克(Westlake, Michael)著,李天鐸、謝慰雯譯,《電影與當代批評理論》,遠流:台北,民86。
易卜生(Henrik Ibsen)著,劉森堯譯,《野鴨》,書林:台北,民91。
林志明、蕭永盛著,《台灣當代美術大系:報導紀實攝影》,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出版,民93。
波特(Roy Porter)著,巫毓荃譯,《瘋狂簡史》,左岸文化:台北,民93。
施密特(Schmidt James)著,尚新建、杜麗燕譯,《梅洛龐蒂:現象學與結構主義之間》,桂冠:台北,民81。
格霍(Frederic Gros)著,何乏筆、楊凱麟、龔卓軍譯,《傅柯考》,麥田:台北,民95。
班雅明(Walter Benjamin)著,許綺玲譯,《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台灣攝影工作室:台北,民88。
曼古埃爾(Alberto Manguel)著,薛絢譯,《意象地圖:閱讀圖像中的愛與憎》,台灣商務:台北,民91。
張照堂,〈光影與腳步—臺灣寫真攝影發展報告〉,引自臺灣攝影年鑑編輯委員會編,《臺灣攝影年鑑綜覽:臺灣百年攝影∼1997》,原藝藝術空間:台北,民87。
張照堂主編,《台灣攝影家群像-侯聰慧》,三友:台北,民78。
梅奎爾(J. G. Merquior)著,陳瑞麟譯,《傅柯》,桂冠:台北,民87。
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著,朱生豪譯,《哈姆雷特》,世界書局:台北,民85。
傅柯(Michel Foucault),《性意識史》,尚衡譯,桂冠:台北,頁79-82,民89。
傅科(Michael Foucault)著,劉北成、楊遠嬰譯,《瘋癲與文明》。桂冠:台北,民81。
傅科(Michel Foucault)著,林志明譯,《古典時代瘋狂史》,時報文化:台北,民97。
傅科(Michel Foucault)著,劉北成、楊遠嬰譯,《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桂冠:台北,民81。
傑米森(Kay Redfield Jamison)著,王雅茵、易之新譯,《瘋狂天才:藝術家的躁鬱之心》,心靈工坊文化:台北,民91。
曾麗淑主編,《身體變化》,南天:台北,民93。
黃翰荻,《台灣攝影隅照》,元尊文化:台北,民87
溫諾(Ellen Winner)著,陶東風譯,《創造的世界-藝術心理學》,田園城市:台北,民86。
廖炳惠,《關鍵詞200 2: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彙編》,麥田:台北,民92。
臺北市立美術館展覽組編,《鍊:張乾琦攝影展》,臺北市美術館:台北,民90。
賓恩(Alex Beam)著,陳芙揚譯,《雅緻的精神病院》,麥田:台北,民92。
劉紀蕙編,《他者之域—文化身份與再現策略》,城邦文化:台北,民90。
劉康著,《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評述》,城邦文化:台北,民84。
德希達(Jacques Derrida) 著,張寧譯,《書寫與差異》,麥田:台北,民93。
德勒茲(Gilles Deleuze),楊凱麟譯,《德勒茲論傅科》,麥田:台北,民89。
羅特施坦(Arthur Rothstein)著,李文吉譯,《紀實攝影》,遠流:台北,民82。
龔卓軍,《身體部署:梅洛龐蒂與現象學之後》,心靈工坊:台北,民95。
參考論文:
周郁齡,《多重矛盾與零度瘋狂:論裂縫的光—侯聰慧攝影個展》,台南藝術學院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05。
陳佳琦,《再現他者與反思自我的焦慮:關曉榮的蘭嶼攝影》,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民91。
陳思穎,《尋找張乾琦: 穿越「我願意」、「鍊」、「囍」的幻見》,國立交通大學外國文學與語言學研究所文學組碩士論文,民95。
曾仁杰,《慢性精神病患安置於龍發堂的問題及相關因素之探討》,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6。
簡正怡,《禁錮與越界:瑪莉‧愛倫‧瑪蔻〈81號病房〉中的瘋女人形象》,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民93。
參考期刊:
Cheers 編輯部,〈專訪攝影家張乾琦-人道鏡頭觀世界〉,《CHEERS 雜誌》,第21 期,頁206-209,民91.06。
北美館,〈鍊:張乾琦攝影展〉,《藝術家》,第308 期,頁566,民90.01。
史蒂娃克(Spivak, Gayatri C.)作、邱彥彬、李翠芬譯,〈從屬階級能發言嗎?〉,《中外文學》,第282 期,頁94-123,民84.11。
伍翠蓮,〈文明驅不走的名「堂」:剖析龍發堂的「神」效〉,《聯合月刊》,第56 期,頁78-81,民85.03。
吳勁甫,〈傅科的知識/權力論述及其對教育的啟示〉,《教育研究(高師)》,第10 期,頁103-112,民91.06。
李文瑄,〈當前社會之自戀與邊緣性格:其內心世界與外在關係〉,《諮商與輔導》,第156 期,頁11-14,民87.12。
周本驥,〈他們還能等多久? 龍發堂事件之探討與反省〉,《張老師月刊》,第100 期,頁18-31,民75.04。
邱太三,〈臺灣社會刑事法律體制中人身自由權力的配置與爭鬥:以福科的權力系譜學角度的嘗試性分析〉,《哲學與文化》,第354 期,頁121-146,民92.11。
邱麗文,〈掙脫「鍊」的纏綁:張乾琦在鏡頭下尋獲自由〉,《張老師月刊》,第281 期,頁124-127,民90.05。
阿姆斯壯(Armstrong Nancy),馮品佳譯,〈何謂寫實主義中的真實?〉,《中外文學》,第360 期,頁54-73,民91.05。
侯聰慧,〈侯聰慧〉,《現代美術》,第105 期,頁66-67,民91.12。
南條史生,〈看得見與看不見的枷鎖—張乾琦作品解讀〉,《典藏今藝術》,第133 期,頁102-103,民92.10。
姚人多,〈傅科(Michel Foucault)的工具箱-國家篇〉,《當代》,第177 期,頁84-9,民91.055。
姚人多,〈傅科、殖民主義、與後殖民文化研究〉,《臺灣社會學》,第6 期,頁223-266,民92.12。
姚人多,〈論傅科(Michel Foucault)的「主體與權力」-一個批判性的導讀〉,《當代》,第150 期,頁108-133,民89.02。
胡永芬,〈無以迴避的主觀與偏見—看張乾琦的圖片故事〉,《現代美術》,第100 期,頁46-51,民91.02。
張華葆,〈龍發堂民俗醫療究竟有多少效果?〉,《聯合月刊》,第56 期,頁82-83,民85.03。
張琬琳,〈鏡頭、時間、故事:張乾琦的攝影世界〉,《新新聞》,第726 期,頁96-98,民90.02。
張禮豪,〈既是生活也是告解:張乾琦、陳順築以攝影再現內心〉,《典藏今藝術》,第101 期,頁123,民90.02。
莊坤良,〈「遊岩」:喬伊斯的愛爾蘭後殖民眾生相〉,《中外文學》,第371 期,頁186-214,民92.04。
郭文華,〈臺灣醫療史研究的回顧:以學術脈絡為中心的探討〉,《臺灣史料研究》,第8 期,頁60-75,民85.08。
傅大為、游美惠,〈回應姚人多-「東方主義」中的學科與規訓(discipline)〉,《臺灣社會學》,第6 期,頁267-27,民92.12。
游任濱,〈斷裂與懷舊中的呼喚:紀念攝影集中的國族認同〉,《傳播文化》,第9 期,頁37-59,民91,。
黃明川,〈一段模糊的曝光-台灣攝影史簡論〉,《雄獅美術》,第175 期,頁158-168,民74。
黃錦樹,〈漫遊者、象徵契約與卑賤物〉,《中外文學》,第30 卷,第10 期,頁24-41,民91.03。
楊樹煌,〈後殖民社會的臺灣美術現象-「除殖民化」的文化藝術探索〉,《藝術觀點》,第1 期,頁60-67,民88.01。
趙雍生,〈精神疾病處遇之新探討:參觀高雄縣龍發堂觀後感〉,《社會福利》,第31期, 頁31-32,民85.03。
劉建基,〈全球文化流動中的論述暴力與邊緣議題:以張煒的「外省書」及譚恩美的「百種神秘感覺」為例〉,《中外文學》,第376 期,頁29-44,民92.09。
劉紀蕙,〈文化研究的視覺系統〉,《中外文學》,第30 卷,第12 期,頁12-23,民91.05。
蔡佩君,〈見證的藝術(The Art of Testimony)-張乾琦的「鍊」〉,《典藏今藝術》,第113期,頁99-101,民91.02。
蔡金桐,〈傅高論瘋子與社會〉,《大學雜誌》,第192 期,頁63-69,民75.04。
鄭惠美,〈照片所隱藏的,超過所呈現的-張乾琦的報導攝影「鍊」〉,《藝術家》,第311 期,頁330-333,民90.04。
顏忠賢,〈影像與空間的差異地學-從傅寇(Michel Foucault)到巴赫汀(Mikhail Bakhtin)的理論建構〉,《影響電影雜誌》,第73 期,頁129-131,民85.05。
參考網站:
〈紀爾茲「稠密描述」:一個文化詮釋理論〉,
http://htc.emandy.idv.tw/newsletters/001/article02.html
《重訪東亞:全球、區域、國家、公民》,東海大學文化研究學會2002 年會論文,http://hermes.hrc.ntu.edu.tw/csa/journal/22/year2002_paper.htm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4/new/may/14/today-so5.htm
周本驥,〈攝影‧自我‧龍發堂〉,《醫望雜誌》,第24 期,
http://mpat.org.tw/html/hope24_a3.html
約翰.札考斯(John Szarkoski) ,周本驥譯,〈論攝影的新聞性與藝術性〉
http://www.geocities.com/Tokyo/Bay/5254/article/af2.html
馬格蘭通訊社http://www.magnumphotos.com/
外文書目:
Burgin, Victor ed., Thinking of Photographs (London: Macmillan, 1982)
Marianne Hirsch, ”Maternal Exposures,” in Family Frames: Photography Narrative and Postmemory, Cambridge, MA and London, 1997, p.151-162.
W. M. Hunt, Delirium, in Aperture, 148 (Summer 1997)
訪談資料:
黃筑,釋心賢訪談記錄,民95 年7 月28 日,訪談龍發堂(現名財團法人開豐紀念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