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李依靜 Lee, Yi-Ching |
|---|---|
| 論文名稱: |
反向策略的績效與獲利成因 |
| 指導教授: |
許溪南
Hsu, Hsinan 陳淑惠 Chen, Shu-Hui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管理學院 - 企業管理學系 Department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
| 論文出版年: | 2004 |
| 畢業學年度: | 92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38 |
| 中文關鍵詞: | 過度反應 、反向策略 、超額報酬之解釋因子 |
| 相關次數: | 點閱:73 下載:4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DeBondt and Thaler (1985)研究發現美國股市存在過度反應,而Chan (1988)與Lakonishok, Shleifer and Vishny (1994)卻認為β並不能完全解釋輸家的超額報酬,因此本研究以台灣股市為研究對象,採用個股之月報酬率,參考DeBondt and Thaler (1985)之研究設計以實證長期下是否存在過度反應,並且使用Black, Jensen and Scholes (1972)市場單因子模式、Chan (1988)風險調整模式、顧廣平 (2003)四因子模式,以及本研究所提出的另一模式,比較各模式對反向策略績效的解釋能力。
本研究以投資組合形成前2~48個月為投資組合形成期,並連續持有24個月,實證發現台灣股市在長期下存在顯著的過度反應,前期輸家與贏家的報酬會反轉,因此反向操作策略可以獲得正的異常報酬。而且,相對於輸家、贏家、市場組合或是無風險利率,買輸家賣贏家的反向組合能獲得更高的報酬。另外,透過迴歸分析,本研究發現β從形成期進入持有期後發生了顯著的變化。而在四種迴歸模型中,本研究所提出的模式每個因素均顯著,而且其平均解釋能力是四個模式中最高的。因此,本研究所提出模式的各因子能解釋反向策略之超額報酬,而反向策略績效之解釋因子有:市場風險溢酬、成交量、營收市價比和動能四因子。
none
一、中文部份
1.甘逸偉,台灣股市動能策略與過度反應之整合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2001年。
2.汪子淵,日本股票市場的因子探討,國立東華大學國際經濟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2002年。
3.朱榕屏、王明昌、謝企榮、郭照榮、莊建富,「台灣股市動能與反向策略」,2003年行為財務學暨法與財務學研討會論文集,2003年。
4.陳正佑,台股動量策略與反向策略投資績效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財務管理學研究所未出版博士論文, 2002年。
5.陳良,反向投資策略的績效探討-以台灣股市為例,國立東華大學國際經濟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2002年。
6.絲文銘,股票市場過度反應與風險變化關係之探討,國立台灣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1994年。
7.程淑美,台灣股票市場過度反應現象之實證研究,輔仁大學管理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1999年。
8.游奕琪,台灣股市產業與價格動能策略關聯性之實證研究,國立政治大學財務管理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2000年。
9.黃成志,反向操作成因與績效,國立中央大學財務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2001年。
10.黃偉信,橫斷面預期報酬、公司特徵變數與動能效果之研究,東海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2002年。
11.楊明樺,利用動量策略與生命週期假說解析全球化動量策略之有效性,銘傳大學金融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2002年。
12.蔡德淵,台灣股市「漲時重勢、跌時重質」之實證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2002年。
13.顧廣平,「台灣上市(櫃)公司股票期望報酬橫斷面差異解釋因子之探討」,亞太社會科技學報,第2卷第1期,pp.139-164,2002年。
14.顧廣平,「單因子、三因子或四因子模式?」,2003年現代財務論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3年。
二、英文部份
1.Chan, K. C.,“On the contrarian strategy,”Journal of Business, vol. 61, no. 2, 1988, pp.147-163.
2.Carhart,“On persistence in mutual fund performance,”The Journal of Finance, vol. 52, Mar.1997, pp.57-82.
3.Chordia, T. and L. Shivakumar,“Momentum, business cycle, and time-varying expected return,”The Journal of Finance, vol. LVII, no. 2, April 2002, pp.985-1019.
4.Connolly R. and C. Stivers,“Momentum and reversals in equity-index returns during periods of abnormal turnover and return dispersion,”The Journal of Finance, vol. LVIII, no.4, Aug. 2003, pp.1521-1555.
5.De Bondt, Werner F. M, and Richard H. Thaler,“Does the stock market over-react?”The Journal of Finance, 1985, pp.793-808.
6.Fama, E. F. and K. R. French,“Multifactor explanations of asset pricing anomalies,”The Journal of Finance, 1996, pp.55-84.
7.Jegadeesh N. and S. Titman,“Return to buying winners and selling losers: implications for stock market efficiency,”The Journal of Finance, March 1993, pp.65-91.
8.Lakonishok, J., A. Shleifer, and R. W. Vishny.,“Contrarian investment, extrapolation and risk,”The Journal of Finance, vol. XLIX, no. 5, 1994, pp.1541-1578.
9.Lee, C. M. C. and B. Swaminathan,“Price momentum and trading volume,”The Journal of Finance, vol. LV, no. 5, Oct. 2000, pp.2017-2069.
10.Richards, A. J.,“Winner-loser reversals in national stock market indices: can they be explained?”The Journal of Finance, vol. LII, no. 5, Dec. 1997, pp.2129-2144.
11.Rouwenhorst, K. G.,“International momentum strategies,”The Journal of Finance , Feb. 1998, pp.267-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