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吳依珊 Wu, Yi-Shan |
|---|---|
| 論文名稱: |
謝肇淛及其《麈餘》研究 Research of Xie Zhao-Zhi and his novel "Zhu Yu" |
| 指導教授: |
陳益源
Chen, Yi-Yua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06 |
| 畢業學年度: | 94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96 |
| 中文關鍵詞: | 金瓶梅 、麈餘 、謝肇淛 、聊齋誌異 、五雜組(五雜俎) |
| 外文關鍵詞: | Zhao-Zhi, Zhu Yu, Jin Ping Mei, Xie, Wu Za Zu, Laio Zhai Zhi Yi |
| 相關次數: | 點閱:101 下載:3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謝肇淛(1567-1624)生於明代中晚期,一生著述不輟,在各門學科類別上都有頗為亮眼的好成績。以本論文主要的研究對象──《麈餘》來看,這是謝肇淛唯一在小說創作方面的嘗試,雖然它在中國消失好幾個世紀,卻在日本保存了下來。是以,此書必有值得探討之處,也必須給予學術價值上的重新定位。
本論文除了第一章為緒論、第六章為結論外,主要分為以下四個章節來對謝肇淛及其《麈餘》進行討論分析。
第二章,作者生平與學術背景方面:以曹學佺〈明通奉大夫廣西左方伯武林謝公墓誌銘〉和徐火勃〈中奉大夫廣西左布政使武林謝公行狀〉所載,加上《小草齋文集》中某些序文、行狀等,整理出謝肇淛的家世背景、仕宦經歷、家族世系表。接著,討論謝肇淛的文藝觀。至於作品簡介,乃是以吳智和先生〈謝肇淛的史學〉及陳慶元先生〈謝肇淛與《小草齋集》〉兩文為參考對象,同時補充近年來其他學者收羅的成果,依史、子、集部的順序排列,並以表格方式呈現,就其書名、卷數、版本、內容提要與現存狀況詳盡地作個介紹。
第三章,故事分類與解析方面:據筆者統計,明刻本《麈餘》共計四卷269則,其中明白標示故事地點的高達九成之多,可看出故事時間的則集中在神宗萬曆年間 (1573-1620)。然因全書沒有編排依據,故筆者便就故事內容分為靈異神怪、預知兆應、遺聞軼事、勸善懲惡及社會世態五類,以方便進行歸納分析。
第四章,作品藝術美與審美追求方面:筆者於此將其分為兩部分探討,第一部分是虛幻現實的內容剪裁,其中又可分為「以虛為主」的書寫和「以實為主」的書寫,這是屬於《麈餘》藝術美的部份。至於第二部份,則是簡潔雋永的敘事分析,可從結構、人物形象等方面來看,屬於《麈餘》審美追求的部份。
第五章,《麈餘》繼承與開展方面:就前者而言,筆者先就明代中晚期筆記小說的創作氛圍談起,《麈餘》當然也不例外受到影響,所寫內容亦以現實生活環境為底,故這的確可說是對大時代環境底下的文學繼承。而在開展的部份,除了《麈餘》本身的吸收與寫作過程外,還有對後來文學創作的影響,包括謝肇淛自己的《五雜組》和清初蒲松齡的《聊齋誌異》。
Xie, Zhao-Zhi(1567-1624)was born in mid- to late chinese Ming dynasty period. He has a lot of works of literature all his life and his achievements is very excellent in many different kinds of subjects. Major study of this paper - Zhu Yu is the only novel written by him. It has vanished several centuries in china, but preserved in Japan. Therefore, it is worth probing and will be necessary to give a new position in the academia.
In the paper, besides chapter 1 is a preface and chapter 6 is a conclusion, its content is divided into four chapters to introduce Xie, Zhao-Zhi and his novel Zhu Yu.
Chapter 2 is a introduction of the author’s biobibliography and academic background. According to the annals of Cao, Xue-Quan’s and Xu, Bo’s articles, and some parts of Xiao Cao Zhail Collected Literary Works, it illustrates Xie, Zhao-Zhi’s birth background, experience served the government, and genealogy. Then, his belletristic angle comes up. As for his works of literature, it is showed by making forms in terms of the annals of Wu, Zhi-He’s and Chen, Qing -Yuan’s articles.
Chapter 3 is an aspect of classifying and analyzing stories. In accordance with statistics, showing story locations obviously in Zhu Yu is up to 90 percent, and stories happened mostly to Shen Zong Wan Li period(1573-1620).We can group these stories into five types - ghosts and monsters, predictions, anecdotes, retributions, and current affairs.
Chapter 4 is a depiction of the author’s artistry and aestheticism. It is divided into two parts:(1)the descriptions to unreal and real content is representative of artistry in Zhu Yu; and(2)the analysis to story structure and characters is representative of aestheticism in Zhu Yu .
Chapter 5 is a discusser of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Zhu Yu. As far as inheritance is concerned, Zhu Yu is affected by novels in mid- to late chinese Ming dynasty period, and its content describes mainly real surroundings. As for development of Zhu Yu, it is a novel of influence with later literary creations, for example, Wu Za Zu writed by Xie, Zhao-Zhi and Laio Zhai Zhi Yi writed by Pu, Song -Ling.
說明:書目排列,古籍依作者朝代先後,其他則依出版年月先後。
一、古籍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臺北:偉文書局,1976年。
明‧陶珽《續說郛》,臺北:新興書局,1972年。
明‧謝肇淛《小草齋集、續集、小草齋文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本,臺
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年6月初版。
明‧謝肇淛《小草齋詩話》,《明詩話全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
年。
明‧謝肇淛《文海披沙》,《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本,北京:書目文獻
出版社,1988年。
明‧謝肇淛《五雜組》,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
明‧謝肇淛《麈餘》(二卷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明‧謝肇淛《謝肇淛集》,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3年1月。
清‧張廷玉《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清‧曹宗璠《麈餘》,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
清‧黃虞稷《千頃堂書目》,台北:廣文書局,1981年。
清‧蒲松齡《聊齋誌異》,任篤行輯校,濟南:齊魯書社,2000年5月。
清‧謝章鋌《賭棋山莊全集、文續二卷、文又續二卷》,臺北:文海出版社
,1975年。
二、專書
吳緝華《明代社會經濟史論叢(下冊)》,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70年9
月初版。
文史哲出版社《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年。
李厚基、韓海明《人鬼狐妖的藝術世界──《聊齋誌異》散論(附選注百篇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3月。
魏子雲《金瓶梅審探》,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年6月初版。
楊碧川、石文傑《遠流活用歷史手冊》,臺北:遠流出版社,1987年。
馬幼垣《中國小說史集稿》,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87年3
月二版。
俞汝捷《幻想和寄託的國度──志怪傳奇新論》,臺北:淑馨出版社,1991
年4月。
蔡尚思《中國禮教思想史》,香港:中華書局有限公司,1991年8月初版。
呂宗力、欒保群《中國民間諸神(上、下)》,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91
年10月。
吳志達《明清文學史(明代卷)》,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1991年12月。
尹飛舟等《中國古代鬼神文化大觀》,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2年。
黃岩柏《公案小說史話》,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年。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2年。
魏子雲《金瓶梅研究必讀──明代金瓶梅史料詮釋》,臺北:貫雅文化事業
有限公司,1992年6月初版。
魯迅《魯迅小說史論文集──中國小說史略及其他》,臺北:里仁書局,1992
年9月。
王溢嘉《不安的魂魄》,臺北:野鵝出版社,1993年5月。
吳禮權《中國筆記小說史》,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8月。
羅鋼《敘事學導論》,雲南:雲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趙景雲、何賢鋒《中國明代文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4月。
馬美信《晚明文學新探》,臺北:聖環圖書有限公司,1994年6月。
夏咸淳《晚明士風與文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7月。
吳志達《中國文言小說史》,濟南:齊魯書社,1994年9月。
洪淑苓《關公民間造型之研究》,臺北:臺大出版委員會,1995年。
黃清泉、蔣松源、譚邦和《明清小說的藝術世界》,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
限公司,1995年。
楊義《中國古典小說史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陳文新《中國筆記小說史》,臺北:志一出版社,1995年3月。
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編輯委員會《中國古籍善本書目‧子部》,上海:上海古
籍出版社,1996年。
胡興華《拓漁台灣》,臺北:省漁業局,1996年。
蒲安迪《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顏清洋《蒲松齡的宗教世界》,臺北:新化圖書,1996年。
陳慶元《福建文學發展史》,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
金玉田《明清文學概論》,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1997年第1版。
楊義《中國敘事學》,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月。
伊永文《明清飲食研究》,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
苗壯《筆記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
韋慶遠《張居正和明代中後期政局》,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戚世隽、董上德《明清文學史》,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9年1月。
趙明政《文言小說:文士的釋懷與寫心》,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
年6月。
劉世劍《小說敘事藝術》,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9年11月。
左東嶺《王學與中晚明士人心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
黃燕生《天祿琳琅──古代藏書和藏書樓》,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
2000年6月初版。
福建省地方誌編委會《福建省志‧大事記》,北京:方志出版社,2000年7
月。
上海書店出版社《中國地方志集成‧福建府縣志輯‧民國長樂縣志》,上海
: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年10月。
陳大康《明代小說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
王平《中國古代小說敘事研究》,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
鄧紹基、史鐵良《明代文學研究》,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年12月。
毛德富、節紹生、閩虹《中國古典小說的人文精神與藝術風貌》,成都:
巴蜀書社,2002年。
陳文新《文言小說審美發展史》,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年。
周作人《夜讀抄》,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
朱一玄《聊齋誌異資料匯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2年11月。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占驍勇《清代志怪傳奇小說集研究》,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3年
6月。
林保淳《古典小說中的類型人物》,臺北,里仁書局,2003年10月。
黃啟江《因果、淨土與往生:透視中國佛教史上的幾個面相》,臺北:台灣
學生書局有限公司,2004年5月。
宋莉華《明清時期的小說傳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7月。
鄭憲春《中國筆記文史》,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9月。
三、論文
(一)期刊/會議論文
馬泰來〈謝肇淛的金瓶梅跋〉,收錄於《中華文史論叢》,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1980年第4輯。
白亞仁〈關於蒲松齡的兩篇同名小說〈三生〉〉,收錄於《文獻》,1988年第
3期。
吳智和〈謝肇淛的史學〉,收錄於《中央研究院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
──明清與近代史組(上冊)》,臺北:中央研究院,1989年6月。
王振忠〈謝肇淛〉,收錄於譚其驤《中國歷代地理學家評傳第三卷(清、近
現代)》,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1993年7月第1版。
白亞仁〈謝肇淛《虞初志序》及其小說集《麈餘》〉,收錄於《文獻》,1995
年第3期。
王鴻泰〈青樓名妓與情藝生活:明清間的妓女與文人〉,收錄於熊秉真、呂
妙芬主編《禮教與情慾:前近代中國文化中的後現代性》,臺北:中
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6年。
陳慶元〈謝肇淛的《小草齋詩話》及其詩論〉,收錄於《中國詩學》,1997
年第5輯。
朱振武〈論《聊齋誌異》創作題材的三個源頭〉,收錄於《蒲松齡研究》,1999
年第4期。
王枝忠〈謝肇淛文言小說《麈餘》簡介〉,收錄於《明清小說研究》,2001
年第3期。
顧希佳〈「漁夫水鬼」型故事的類型解析〉,收錄於《思想戰線》,2002年第
2期第28卷。
王枝忠〈謝肇淛文言小說《麈餘》考論〉,收錄於《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
會科學版)》,2003年第4期。
陳慶元〈晚明詩家謝肇淛──兼論《小草齋集》的藏傳〉,收錄於《福州大
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3期。
王枝忠〈謝肇淛的小說理論和小說創作〉,收錄於《廈門教育學院學報》,
2004年第1期。
(二)學位論文
周艷娟《謝肇淛〈小草齋詩話〉之詩學理論研究》,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碩
士論文,2003年。
林姿華《謝肇淛方志學研究──以〈滇略〉、〈萬曆永福縣志〉為範圍》,高
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學碩士論文,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