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江岳翰 Chiang, Yue-Han |
|---|---|
| 論文名稱: |
高雄火車站建築保存與再利用之研究 A Study on the Preservation and Reuse of Old Kaohsiung Railway Station |
| 指導教授: |
吳秉聲
Wu, Ping-Sheng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規劃與設計學院 - 建築學系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19 |
| 畢業學年度: | 107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36 |
| 中文關鍵詞: | 建築遷移 、遷移保存 、建築再利用 、高雄火車站 |
| 外文關鍵詞: | Building relocation, Historic building preservation, Historic building reuse, Kaohsiung Railway Station |
| 相關次數: | 點閱:190 下載:21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係關於建築保存與再利用之研究,以日治時期(1941)所建之高雄火車站為主要對象。其2002年因應高雄新火車站改建將原車站大廳建築搬遷至現址(基地內向東南移82公尺),隔年2003年指定其為歷史建築並以「高雄願景館」正式開館,以數位博物館的型式展示高雄的發展歷史;2014年,鐵路改建工程局將高雄火車站修建為「高雄鐵路地下化展示館」,設置國內首座鐵路地下化工程的展示館,並延期至2023年預計將其遷回“原基地周邊"(原道路軸線上)做保存。本論文以高雄火車站為例,以一個在建築層級中做為「車站」的建築類型,且是台灣目前最大建築物體之搬遷紀錄,討論其歷史性建築遷移後的建築保存與歷史建築再利用方法,以供後續相關文獻或設計做為參考。
第一章之緒論係介紹研究動機與目的,在文獻與史料回顧之後,提出論文之相關走向與研究架構;第二章節藉由高雄火車站自臨港往平原發展之歷史脈絡,理解高雄火車站在擇址與興建的過程中,與高雄都市計畫和鐵路交通發展是一不斷變遷演變的過程;延續前面章節,第三章透過國內外建築遷移保存案例與高雄火車站相互比較,了解建築遷移保存所面對的問題與影響,且對於“歷史性”與“真實性”上的爭議,理論上建築遷移後已回不到”原址”,再探討其遷移後再利用的可能性;第四章係面對高雄火車站保存與再利用提出其保存原則與價值認定,並針對其與周邊和新車站相對關係提出空間規劃與再利用建議;第五章為總結各章節與架構,針對後續相關研究提供建議與心得分享。
整體而言,每一個文化資產都是個案。建築保存在不同的環境與時空背景下,所面臨的狀況皆不盡相同,在此係以歷時性的論述,來詮釋一歷史性建築在經由異地保存後的過程與演變,進而探討其保存上的再利用做法與其可能性。
This study is about the historic building preservation and reuse. It is mainly based on the Kaohsiung Railway Station which built during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period (1941). In 2002, in response to the renovation of Kaohsiung's new railway station, the original station hall building was relocated to its current location (the base moved 82 meters to the southeast). In 2003, it was designated as a historical building in the following year and officially opened with the "Kaohsiung Vision Pavilion". The type shows Kaohsiung's railway development history; in 2014, the Railway Re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Bureau built the Kaohsiung Railway Station as the “Kaohsiung Railway Underground Exhibition Hall”, and set up the first exhibition hall for the underground railway engineering in Taiwan, and it is expected to be relocated back to 2023. "About the original base" (on the original road axis) is saved. The study takes Kaohsiung Railway Station as an example, takes a building type as a “station” in the building hierarchy, and is the relocation record of the largest building in Taiwan. Discussing the methods of building preservation and building reuse after the relocation of historic buildings. For reference to relevant literature or design.
參考文獻:
江宗霖,2017,《臺北市歷史建築「林安泰古厝調查研究、修復及再利用計畫案」總結報告書》,臺北市政府民政局,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李重耀,1991,《林安泰古厝拆遷計畫》,詹氏。
建築雜誌,2003,《高雄車站-帝冠式建築遷移工程》,第064號,頁108-111。
徐明福,吳秉聲,2017,《高雄市歷史建築「高雄火車站」修復及再利用計畫》,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閻亞寧,傅朝卿, 2007,《古蹟、歷史建築與聚落修復準則計畫成果報告書》,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吳秉聲,2017,《維護計畫》歐洲重要文化意義場所指南,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高雄市政府工務局新建工程處,2004,《老車頭大願景,高雄火車站遷移活動全紀錄》。
陳永安,2002,《高雄車站保存計畫調查研究》,高雄市民政局,祥安豐業開發。
陳星昭;劉新亞;林冠成,《高雄舊火車站遷移工程》,中興工程,第八十一期,頁75-88,2003。
臺灣總督府鐵道部,1911,《臺灣鐵道史》。
劉碧株,2016,《日治時期鐵道與港口開發對高雄市區規劃的影響》,國史館館刊。
劉舜仁,2001,《台灣七大經典車站建築圖集》,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盧德嘉,1993,《鳳山縣采訪冊》,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參考論文:
王巧瑩,2006,《林安泰古厝拆遷事件後,台灣地區之歷史性建築遷移保存案例研究》,中原大學,建築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芷余,2005,《都市治理的情感政治:高雄火車站周邊暨願景館的社會分析》,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佳欣,邱文志,郭子齊,1999,《高雄火車站特定區開發計畫》,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期刊
黃世孟,2007,《高雄車站主體建築遷移工程與保存再用之評介》,高雄大學,都市發展與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森佳,2010,《高雄臨港線活化利用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石明,2004,《歷史建築保存再利用之研究,以高雄車站為例》,南華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參考網址:
「國家文化資料庫」 http://newnrch.digital.ntu.edu.tw/nrch/
「台灣百年歷史地圖」 http://gissrv4.sinica.edu.tw/gis/twhgis/
「內政部國圖測繪圖資」
https://maps.nlsc.gov.tw/?fbclid=IwAR1cPbVshesxGPnl6Xtbq05o49C-8B2U4TKWE6OwmTAaCsErekDmYaFLCGs
「農林航空測量所」https://image.afasi.gov.tw/map_searching/map.aspx
「南北樓房遷移工程行」http://www.snmovehouse.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