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王惠琛 Wang, Hui-Chen |
|---|---|
| 論文名稱: |
台灣府城〝龍華齋堂〞與地域社會的關係(1765~1924)-以德化堂為例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onghua Zhaitang” and Regional Society in Taiwan Fucheng (1765-1924) : A Case Study of Dehuatang |
| 指導教授: |
陳梅卿
Chen, Mei-Ching |
| 學位類別: |
博士 Docto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 論文出版年: | 2024 |
| 畢業學年度: | 112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290 |
| 中文關鍵詞: | 龍華齋堂 、地域社會 、德化堂 、傳教策略 、班兵 、林向榮 |
| 外文關鍵詞: | Longhua Sect Temple, local community, Dehua Hall, missionary strategies, squad soldiers, Lin Siang-Rong |
| 相關次數: | 點閱:51 下載:19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以往,研究明清民間宗教者,因受限於內部資料的匱乏,很少可清楚看出該宗教大致發展歷程及教內領導者的傳教佈局。筆者幸運地掌握了台南府城龍華教大批且時代連續的內部資料(如《普門墓誌》、《恭紀德化堂勝跡》等),故得以從〝傳教者-傳教策略〞的角度,透過該宗教入台的發展、信徒與領導人物、資產、宗教活動、宣講活動與社會事業、人際網絡等課題的討論,去呈現此宗教團體在不同時代、特定空間裡如何生存與發展的方方面面。
本文對清中葉至日治中期台南府城龍華齋堂與地域社會關係的討論,基本上是放在清代民間宗教史與佛教史研究的大架構裡來談。藉由本文的討論,得出府城的龍華齋堂是由福建的福州、興化(莆田、仙遊二縣)語系龍華教徒傳來建立的。這批龍華教徒,主要有福州、興化籍班兵、小商人,以及府籍不詳的戲班人員。其中福州、興化籍的班兵扮演重要角色,這方面的著例是總兵林向榮,這是本文的重大發現。
龍華教在清代是非法宗教,在發展初期即遭遇開化堂被士紳藉白蓮教案而侵奪事件,當時齋友含冤忍屈,未被連根拔起,但此促使領導者謝志誠、李英才等審時度勢思考傳教策略:對外而言,以佛教為掩護,稱自身為在家佛教,刊印《六祖壇經》等佛經、善書,以及從事慈善、講善活動。透過此方式取得龍華齋堂的佛教身份,進而得到正當性與生存發展空間;對內來說,則是建立傳教中心及穩定的財源。特別是透過設置功德堂,供信徒安放祖先牌位,收取相當的費用與捐獻是德化堂的一大發明。至於到日治時期,龍華教已是合法宗教,領導階層盧震亨父子、陳日三、石學文等其傳教策略:對外部份,持續龍華教生存與發展基調,並主要透過臺灣佛教龍華會及南瀛佛教會積極參與社會事業與布教活動,充分釋放其宗教正向功能及社會影響力;對內部份,除功德堂牌位、田租收入外,兼採放款操作,厚植齋堂經濟實力,以與對外之活動、形象形成良性互動。
此外,德化堂發展過程中,需要舉辦一些活動,故亦會跟周邊居民、商家或寺廟有所往來,如大天后宮遶境時,德化堂採佛教搭壇、築清醮方式「鬥熱鬧」,而德化堂光場法會時,大天后宮則借予器物共襄盛舉。幸運地此類資料亦有所留存,故本文亦可透過德化堂與府城百工百業之互動,窺知當時台南府城的一些商業狀況。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onghua Sect Temple in Tainan Prefec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ts missionary strategies. It examines the sect's growth after its introduction to Taiwan, its followers and leaders, assets, religious activities, preaching endeavors, social enterprises, and interpersonal networks. The study aims to present the various aspects of how this religious group survived and developed within the specific contexts of different eras, namely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一、史料
(一)中文
1.一般史料
丁曰健,《治臺必告錄》,《臺灣文獻叢刊》第17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年。
不著撰人,《安平縣雜記》,《臺灣文獻叢刊》第52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年。
王必昌,《重修臺灣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13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年。
林豪,《東瀛紀事》,《臺灣文獻叢刊》第8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年。
許南英,《窺園留草》,《臺灣文獻叢刊》第147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年。
《臺灣私法人事編》,《臺灣文獻叢刊》第117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年。
連橫,《臺灣通史》,《臺灣文獻叢刊》第128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年。
謝金鑾,《續修臺灣縣志》附圖「臺灣縣志城池圖」,《臺灣文獻叢刊第140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年。
《臺灣南部碑文集成》,《臺灣文獻叢刊第218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6年。
《臺案彙錄癸集》,《臺灣文獻叢刊》第228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6年。
盧德嘉,《鳳山縣采訪冊》,《臺灣文獻叢刊》第73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年。
《清宣宗實錄選輯》,《臺灣文獻叢刊》第188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年。
《臺灣兵備手抄》,《臺灣文獻叢刊》第222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6年。
《新竹縣采訪冊》,《臺灣文獻叢刊》145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年。
《臺灣私法物權編》,《臺灣文獻叢刊》第150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年。
《臺灣私法商事編》,《臺灣文獻叢刊》第91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年。
《法軍侵臺檔》,《臺灣文獻叢刊》第192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4年。
《清代臺灣大租調查書》,《臺灣文獻叢刊》152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年。
陳培桂,《淡水廳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72種,臺北市: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年。
崑岡等修,《欽定大清會典》一百卷,《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2002年。
故宮博物院編,《大清律例》卷16,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
徐壽,《臺灣全臺寺院齋堂名蹟寶鑑》,收於王見川‧李世偉等編《臺灣宗教資料彙編第一輯》27冊,臺北縣蘆洲市:博揚文化,2009年。
施德昌,《臺灣佛教名蹟寶鑑》,收於王見川、李世偉等編《臺灣宗教資料彙編第一輯》28冊,臺北縣蘆洲市:博揚文化,2009年。
《臺灣社寺宗教要覽台北州》,收於王見川等編《臺灣宗教資料彙編:民間信仰‧民間文化第一輯(28冊)》,臺北縣蘆洲市:博揚文化,2009年。
《南部臺灣紳士錄(臺南廳)》,臺南:臺南新報社,1907年。
河北禪學研究所編,《禪林象器箋》,北京:中華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1996年。
溫國良,《台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宗教史料彙編(明治二十八年十月至明治三十五年四月)》,南投市:國史館文獻委員會,1999年。
王見川、林萬傳主編,《明清民間宗教經卷文獻》,臺北市:新文豐,1999年。
2.德化堂史料
《台灣老齋堂的珍寶:台南德化堂所藏的經卷與文獻》1至7冊,新北市:博揚文化,2018年。
《普門墓誌》、《南部神主牌位》、《普門神主牌位登錄簿》、《德善化堂齋友遷葬登錄簿》、《德善化堂甲辰年改葬簿》、《第一號計(記)錄徵收來徃(往)結册》、《第二號計(記)錄徵收來徃(往)結册》、《日清簿》、《清代臺灣龍華道場疏文》、《大正13年光場法會條約簿》、土地契書等手抄本,藏於德化堂。
(二)日文
丸井圭治郎,《臺灣宗教調查報告書》第一卷,臺北:捷幼出版社,1993年。
相良吉哉,《台南州祠廟名鑑》,《臺灣宗教資料彙編第一輯》第27冊,台北:博揚文化,2009年。
村上玉吉編,《南部臺灣誌》,台南:台南州共榮會,1934年。
新竹市役所編,《新竹市要覽》,台北市:成文出版社,1885年
臺灣新民報社調查部編,《臺灣人士鑑》,臺北:臺灣新民報社,1937年。
(三)報紙
《臺灣日日新報》
《南瀛佛教會報》
(四)電子資料庫
臺灣文獻叢刊合訂本全文檢索資料庫
臺灣日日新報全文檢索資料庫
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臺灣總督府職員錄-臺南州》
《南瀛佛教會報》日據時期台灣佛教史料http://buddhism.lib.ntu.edu.tw/museum/TAIWAN/ny.html
二、專書
(一)中文
王見川,《臺灣的齋教與鸞堂》,臺北市:南天,1996年。
王見川,《台南德化堂的歷史》,台南市:德化堂管理委員會,1994年。
王見川、皮慶生,《中國近世民間信仰:宋元明清》,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王見川、李世偉,《台灣媽祖廟閱覽》,臺北縣蘆洲市:博揚文化,2000年。
王見川,《高雄縣教派宗教》,高雄縣鳳山市:高雄縣政府,1997年。
王瑞興等編,《歸仁仁壽宮志》,台南縣歸仁鄉:歸仁仁壽宮管委會,1999年。
卞鳳奎編譯,《新編南部臺灣誌》,臺北縣蘆洲市:博揚文化,2010年。
石萬壽,《台南府城防務的研究》,台南市:有寧出版有限公司,1985年。
石文誠等編,《古城‧新都‧神仙府:台南府城歷史特展》,臺南市:臺灣史博館,2011年。
江燦騰、王見川,《臺灣齋教的歷史觀察與展望》,臺北市:新文豐,1994年。
江燦騰,《臺灣佛教百年史之研究(1895~1995)》,臺北市:南天,1996年。
江燦騰,《台灣佛教史》,台北市:五南,2009年。
江燦騰,《日據時期台灣佛教文化發展》,臺北市:南天,2001年。
江燦騰,《風城佛影的歷史構造:三百年來新竹齋堂佛寺與代表人物誌》,臺北市:學生,2021年。
江燦騰、邱敏捷、王見川合著,《臺南府城佛影的歷史構造:臺南市佛教史新透視與盧嘉興研究導論風城佛影的歷史構造:三百年來新竹齋堂佛寺與代表人物誌》,臺北市:原華文創,2024年。
朱其昌編,《台灣佛教寺院庵堂總錄》,高雄縣:佛光出版社,1977年。
李添春,《臺灣省通志稿人民志宗教篇》,南投市:省文獻會,1956年。
李志鴻,《閩浙贛寶卷與儀式研究》,新北市:博揚文化,2020年。
李文良,《清代南臺灣的移墾與「客家」社會》,臺北市:臺大出版中心,2011年。
李昌齡、鄭清之等注,《太上感應篇集釋》,中央編譯出版社,2016年。
李世偉,《羅祖傳》,出版中。
李建緯,《臺南德化堂文物普查登錄計畫期末報告》,台南市:臺南德化堂,2018年。
宋軍,《清代弘陽教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
伊能嘉矩,《臺灣文化志》,新北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17年。
吳嘉燕,《臺灣天公(玉皇)信仰之探究-以臺南市天壇為考察中心》,臺北市:博揚文化,2015年。
吳培暉、曾國棟,《臺灣首廟天壇寺廟生命史》,臺南市:臺灣首廟天壇,2004年。
林美容,《臺灣的齋堂與巖仔-民間佛教的視角》,臺北市:台灣書房,2008年。
林美容,《民間佛教和人間佛教的接軌點:新竹證善堂建堂125年紀念特刊》,臺北市:健康世界,2018年。
林朝成、鄭永萍、鍾廣吉等,《安平區志(上、下冊)》,台南市:安平區公所,1998年。
卓神保,《鹿港寺廟大全》,鹿港鎮:鹿港文教基金會,1984年。
周菊香,《府城今昔》,台南市:台南市政府,1993年。
洪敏麟,《臺南市區史蹟調查報告書》,臺中市:省文獻會,1979年。
洪連成編纂,《基隆市志風俗篇》,基隆市:基隆市政府,1979年。
范純武、王見川、李世偉著,《臺灣佛教的探索》,臺北縣蘆洲市:博揚文化,2005年。
施添福,《清代在臺漢人的祖籍分布和原鄉生活方式》,臺北市:臺師大地理學系地理研究叢書,1987年。
范勝雄等著,《寧南飄桂‧府城采風圖錄》,臺南市:南市文資協會,2010年。
馬西沙、韓秉方,《中國民間宗教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徐亞湘,《日治時期中國戲班在台灣》,台北市:南天,2000年。
酒井忠夫,《中国善書研究(增補版)下卷》,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年。
許雪姬,《清代臺灣的綠營》,臺北市:中研院近史所,1987年。
許雪姬等,《臺灣歷史辭典》,臺北市:文建會,2004年。
許淑娟等撰述,《臺灣地名辭書》卷21,南投市:省文獻會,1999年。
張有志,《日治時期高雄地區鸞堂之研究》,臺北市:博揚文化,2015年。
郭光華,《傳播學是什麼=What is communication?》,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年。
張珣、江燦騰主編《宗教環境學與臺灣大眾信仰變遷新視野(第二卷)》,臺北市:元華文創,2022年。
張崑振,《臺灣的老齋堂》,臺北縣新店市:遠足文化,2003年。
張文進編,《臺灣佛教大觀》,臺中:正覺出版社,1957年。
莊為璣‧王連茂編,《閩台關係族譜資料選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
楊仁江,《臺南德化堂調查研究與修護》,台南市:台南市政府,1995年。
楊永智,《明清時期台南出版史》,臺北市:臺灣學生,2007年。
楊惠南、釋宏印編,《臺灣佛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財團法人佛教青年文教基金會,1996年。
黃俊文,《寺廟與地方歷史、文化的發展關係:以臺南市普濟殿為例》,臺南市:台南市鳳凰城文史協會,2016年。
游子安,《善與人同:明清以來的慈善與教化》,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游子安,《勸化金箴-清代善書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年。
曾國棟,《臺南府城古井誌》,臺南市:南市文化局,2020年。
鄭永華,《清代秘密教門治理》,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
增田福太郎,《臺灣宗教論集》,南投市:省文獻會,2001年。
謝石城等編,《臺灣省臺南縣市寺廟大觀》,高雄市:興台文化,1963年。
顏尚文纂修,《嘉義縣志‧卷九‧宗教志》,嘉義:嘉義縣政府,2009年。
詹翹等,《臺境之南-府城地名的故事特展圖錄》,臺南市:南市文資協會,2010年。
劉澤民主編,《契文解字:解碼臺灣古文書》,臺北市:玉山社,2020年。
Cheng Ying‧Claude Aubert,《滿倉:1980年一個臺灣農村的掠影》,臺北市:中研院民族所,2018年。
《經文社軼事》,未出版。
盧圓華,《台南市市定古蹟-原廣陞樓修復及再利用計畫調查研究》,台南市:台南市政府,2009年。
謝國興,《府城紳士:辛文炳和他的志業(1912-1999)》,臺北市:南天,2000年)。
闞正宗等撰稿,《物華天寶話開元:臺南市二級古蹟開元寺文物精華》,臺南市:臺南開元寺,2010年。
闞正宗,《「齋教在台發展及無形文化資產潛力評估調查計畫」報告書》,臺中市:文化部文化資產局,2020年。
戴炎輝,《清代臺灣之鄉治》,臺北:聯經,1979年。
(二)日文
杵淵義房,《臺灣社會事業史》,臺北:南天,1940年。
曾景來,《台灣宗教と迷信陋習》,臺北:臺灣宗教研究會發行,昭和13年。
(三)外文
Barend J ter Haar田海,Practicing Scripture:A Lay Buddhist Movement in Late Imperial China,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14年11月30日)。
三、期刊論文
(一)中文
王見川,〈日治時期的「齋教」聯合組織-臺灣佛教龍華會〉,收於《臺灣的齋教與鸞堂》,臺北市:南天,1996年。
王見川,〈《五部六冊》刊刻略表〉,收於《民間宗教》第1輯,臺北市:南天,1995年。
王見川,〈民間宗教調查與研究〉,收於張珣、江燦騰主編《宗教環境學與臺灣大眾信仰變遷新視野(第二卷)》,臺北市:元華文創,2022年。
王見川,〈略談安平第一間齋堂-化善堂〉,收於鄭水萍主編,《安平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南市:臺南市文化中心,1995年。
王見川,〈從龍華教到佛教-台南德化堂的成立與其在近代的發展〉,氏著《臺灣的寺廟與齋堂》,臺北市:博揚文化,2004年。
王見川,〈從新史料看清代臺灣佛教:兼談所謂的「開化堂」〉,收於《圓光佛學學報》18期,中壢市:圓光佛學研究所,2012年。
王見川,〈台灣佛教龍華派〝七天法會〞:〝過光場〞之研究〉,收於《歷史、藝術與台灣人文論叢》15期,新北市:博揚文化,2018年。
王見川,〈西來庵事件與道教、鸞堂之關係〉,《臺北文獻》直字120期,臺北市:臺北市立文獻館,1999年。
王見川,〈世界宗教博物館蒐藏的善書、寶卷與民間宗教經卷文獻的特色與價值〉,《善書、經卷與文獻》第七期,新北市:博揚文化,2023年。
王見川,〈國民政府來臺(1949)前兩岸的宗教往來與慈善活動初探:兼談蘭記書局黃茂盛的角色〉,收於《王見川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二編)》,臺北市:蘭臺,2018年。
王見川,〈關於近代媽祖經卷:兼談鄭成功成為「民族英雄」由來〉,收於《王見川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二編)》,臺北市:蘭臺,2018年。
王見川,〈西來庵事件與道教、鸞堂之關係-兼論其周邊問題〉,《臺灣的宗教與文化》,臺北縣蘆洲市:博揚文化,1999年。
王見川,〈余清芳事件前的白龍庵與西來庵-兼談「正心社」〉,《王見川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二編)》,臺北市:蘭臺,2018年。
王見川,〈台北萬華龍山寺歷史之考察〉,收於《臺灣的寺廟與齋堂》,臺北市:博揚文化,2004年。
王見川,〈觀音三節日的由來〉,收於《善書、經卷與文獻》第六期,新北市:博揚文化,2022年。
王見川,〈略論五公菩薩信仰〉,未刊稿。
王惠琛,〈從新資料看台灣龍華派的特質-以《信徒皈依簿》為考察中心〉,收於《近代華人宗教活動與民間文化-宋光宇教授紀念文集》,新北市:博揚文化,2019年。
王惠琛,〈現存德化堂手抄《五部六冊》版本初探〉,收於《善書、經卷與文獻(一)》,新北市:博揚文化,2019年。
王惠琛,〈台灣傳統在家佛教龍華派的「藏經閣」:德化堂現存的經卷與文獻〉,收入《善書、經卷與文獻(二)》,新北市:博揚文化,2020年。
王惠琛,〈清代臺灣契書反映的宗教現象考察:以德化堂有關的地契為討論中心〉,收入於《善書、經卷與文獻》(三),新北市:博揚文化,2020年。
王惠琛,〈臺灣總兵林向榮與龍華教派:從一張新發現的清代疏文談起〉,《善書、經卷與文獻》(四),新北市:博揚文化,2021年。
李世偉,〈身是維摩不著花-先天道頂航黃玉階之宗教活動〉,王見川、李世偉編,《臺灣的民間宗教與信仰》,臺北縣蘆洲市:博揚文化,2000年。
李世偉,〈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清末日據時期台灣的宣講勸善〉,王見川、李世偉著,《臺灣的宗教與文化》,臺北縣蘆洲市:博揚文化,1999年。
武內房司,〈臺灣齋教龍華派的源流問題-清末浙江的靈山正派與覺性正宗派〉,收於江燦騰,王見川主編,《臺灣齋教的歷史觀察與展望,臺北市:新文豐,1994年。
林美容,祖運輝,〈在家佛教:台灣彰化朝天堂所傳的龍華派齋教現況〉,收於江燦騰、王見川主編,《台灣齋教的歷史觀察與展望─首屆台灣齋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新文豐,1994年。
林美容、張崑振,〈臺灣地區齋堂的調查與研究〉,臺灣文獻51(3),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0年。
林國平,〈龍華教新探〉,收入於《世界宗教研究》2021年第4期,北京:社科院宗教研究所,2021年。
林朝成、張家慧,〈清治時期台南德化堂的研究-由文本形式與內容論齋教與佛教的關係〉,《成大中文學報》第七期,臺南市:成大中文系,1999年。
姚麗香,〈日據時期臺灣佛教與齋教關係之探討〉,收於楊惠南、釋宏印編,《臺灣佛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財團法人佛教青年文教基金會,1996年。
高賢治,〈臺灣的齋教〉,收於《臺灣風物》36(3),臺北縣板橋市:臺灣風物,1986年。
鄭志明,〈臺灣齋教的淵源及流變〉,收於《臺灣民間宗教論集》,臺北市:學生,1988年。
楊永智,〈德化堂的藏經閣-從臺南德化堂珍藏的清代古書板談起〉,《歷史文物》第9卷第10期,臺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1999年。
楊永智,〈臺南市德化堂典藏雕版印刷文物的整理〉,《文化資產保存學刊》第54期,台中市:文化部文化資產局,2020年。
(二)外文
Nikolas Broy百可思,〈臺灣齋教:秘密社團、佛教原旨主義還是民間宗教運動?〉,收於《中國民間宗教、民間信仰研究之中歐視角》,新北市:博揚文化,2012年。
四、學位論文
(一)中文
戴文鋒,《清代台灣的社會救濟事業》,成功大學史語所碩論,1991年。
張崑振,《台灣傳統齋堂神聖空間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年。
張禕琛,《清代善書的刊刻與傳播》,上海復旦大學博論,2010年。
徐逸誠,《日治時期「臺灣佛教改革運動」中的齋教徒:以洪池為研究中心》,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論,2020年。
林揚洺,《台灣日治時期市區改正計畫地區之都市形態研究》,成功大學都計所碩論,2020年。
賴育仁,《日治時期休閒活動與都市空間變遷研究-以臺南為例》,成功大學都計所碩論,2023年。
(二)外文
Nikolas Broy百可思,Die religiöse Praxis der Zhai Jiao („Vegetarisch Sekten“) in Taiwan,萊比錫大學歷史、藝術和東方研究學院博士論文,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