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蔡玉滿
Tsai, Yu-Man
論文名稱: 影響跨縣市合作案例成功與否因素之探討
The Pivotal Factors of Inter-Jurisdictional Issues for Successful Cooperation among Local Governments
指導教授: 林享博
Lin, Hsiang-Po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規劃與設計學院 - 都市計劃學系
Department of Urban Planning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87
中文關鍵詞: 二項羅吉特跨縣市合作賽局理論
外文關鍵詞: binary logit model, game theory, inter-jurisdictional cooperation
相關次數: 點閱:103下載:1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國內目前尚未有在縣、市政府之上的區域性政府,然部分縣、市政府體認到經由彼此合作,結合成一個區域做整體發展,確有利益與優勢存在,因此逐漸形成自發性的跨縣市合作組織,如「高高屏首長暨主管會報」等。除形成組織之外,縣市政府間亦有為單一目的而成立的協商機制。然而經由成立組織或透過協商機制所討論的合作案件中,成功或不成功者,均已有之。因此影響案件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不在於是否成立合作組織,而在於與案件有關的相關變數。本研究以「高高屏首長暨主管會報」所討論的合作案件為樣本,參酌國內外有關區域治理等相關文獻及案例,以賽局理論為分析架構,擬出與案件成功有關的相關變數,此等變數分屬於參與縣市政府的特性、案件的辦理方式、案件不可抗力外在因素、案件獲取資訊情形、縣市政府內部決策原則、利益分配情形、案件達成共識情況及案件成效等八大類,共20個變數。利用這些變數建構二項羅吉特模型,發現若案件是以「中央為訴求對象」,則對案件成功的機率有負的影響。若案件能使「二個縣市受益」及「三個縣市受益」,則對案件成功的機率有正的影響。因此縣市合作應多討論對彼此有利且自身能解決的案件,避開需要中央政府補助或支援的案件。

    There has not had any regional government in Taiwan yet. However, some of city and county governments have already realized there are advantages in forming a regional unit and undergoing an inter-jurisdictional cooperation for the benefits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Consequently, various forums of local governments were launched, such as the forum of Kaohsiung City, Kaohsiung Country and Pitung Country (FKKP). Other forums can be set up and restricted for a single purpose. Each of the final results of the cases discussed in the forums can be identified as success or failure. The purpose of the paper is to find out what the key variables are in affecting the cases to be successfully carried out. The sample of the study comes from the cases discussed in FKKP. In addition to referring to the literatures and examples about regional cooperation, we also rely on the essence of the game theory to propose 20 explanatory variables by which a binary logit model is constructed. The regression result shows that the variable of appealing to the central government will reduce the probability of success for the case. The variables of benefits to two or three governments will increase it. Thus the forum should focus on cases which can produce mutual benefits and can be coped with by themselves. It should avoid cases which need financial aids or other types of support from the central government.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範圍 1  第三節 研究內容、方法與流程 2  第四節 研究限制 3 第二章 理論建構與文獻回顧 5  第一節 理論建構 5  第二節 文獻回顧 20  第三節 小結 21 第三章 國內外跨域合作發展情形 27  第一節 國外跨區域合作模式分析 27  第二節 國內跨縣市合作模式分析 33 第四章 模型建立與結果分析 38  第一節 研究設計 38  第二節 樣本基本分析 52  第三節 模型的建立與結果分析 5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59  第一節 結論 59  第二節 建議 60 參考文獻 62 附錄 66 表目錄 表2-1 賽局理論基本元素定義表 18 表2-2 賽局理論資訊分類表 19 表2-3 賽局理論模式分類定義表 19 表2-4 賽局理論均衡概念表 20 表2-5 援引國外跨區域合作機制相關研究文獻綜整表 23 表2-6 探討國內跨縣市合作案例相關研究文獻綜整表 25 表3-1 美國地方政府跨區域合作機制一覽表 30 表3-2 日本公共團體間地方事務之共同處理機制一覽表 32 表3-3 英、美、日地方政府合作模式特性一覽表 33 表3-4 各縣市跨區域合作現況統計表 34 表3-5 國內跨縣市合作會報一覽表 37 表4-1 高高屏首長暨主管會報第1至21次會報討論案件數統計表 40 表4-2 本研究初步研擬變數類別一覽表 42 表4-3 連續變數之相關分析表 49 表4-4 案件屬性與政事別變數之相關分析表 49 表4-5 處理別-確定辦理經費與經費情形之相關分析表 50 表4-6 提案縣市首長與執政當局政黨異同、提案縣市首長與行政院長政黨異同之相關分析表 50 表4-7 本研究變數預期符號及定義一覽表 51 表4-8 高高屏三縣市政府88-93年度歲入情形表 53 表4-9 整體模式之適合度檢定與個別參數顯著性之檢定摘要表 56 表4-10 預測分類結果表 58 圖目錄 圖1-1 研究流程圖 4 圖2-1 垂直分化傳統層級概念圖 12 圖2-2 垂直分化新式層級概念圖 13 圖2-3 事業部門制基本結構圖 13 圖2-4 矩陣制基本結構圖 14 圖4-1 高高屏三縣市地理空間位置示意圖 39 圖4-2 高高屏三縣市政府88-93年度歲入情形圖 53

    中文部分
    1.王濟川、郭志剛,《Logistic回歸模型-方法及應用》,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臺北,2003。

    2.周志龍,《全球化、臺灣國土再結構與制度》,詹氏書局,臺北,2002。

    3.吳明隆、涂金堂,《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臺北,2005。

    4.高雄市政府、高雄縣政府、屏東縣政府,《高高屏首長暨主管會報紀錄》第1至20次,高雄市政府、高雄縣政府、屏東縣政府,高雄市、高雄縣、屏東縣,1999~2005。

    5.高雄市政府,《高雄市統計年報》,高雄市政府,高雄市,1999~2004。

    6.高雄縣政府,《高雄縣統計要覽》,高雄縣政府,高雄縣,1999~2004。

    7.屏東縣政府,《屏東縣統計要覽》,屏東縣政府,屏東縣,1999~2004。

    8.李長晏,全球化治理:地方政府跨區域合作分析,《研考雙月刊》,頁55-65,2004,。

    9.周志龍,全球化發展與臺灣行政區劃再結構,《經社法制論叢》,27:頁159-189,2001。

    10.周志龍,全球化、國土策略與臺灣都市系統變遷,《都市與計劃》,29(4):頁491-512,2002。

    11.紀俊臣,英、美、日對跨域自治事務之處理機制與經驗分析,《中國地方自治》,頁4-20,2003。

    12.紀俊臣,地方自治團體跨區域事務合作,《研考雙月刊》,頁25-38,2003。

    13.夏鑄九、成露茜,1998,歷史之債?臺灣的領域治理與跨領域之社會,《城市與設計學報》,7/8,頁57-91,2004。

    14.夏鑄九,全球化過程中臺灣社會的挑戰,《都市與計劃》,28(4):頁413-420,2001。

    15.陳立剛、李長晏,全球化治理:臺灣都會治理的困境與體制建構─地方政府跨區域合作探究,《中國地方自治》,頁4-19,2003。

    16.趙永茂,英國的府際關係,《中國地方自治》,54(7),頁4-23,2001。

    17.趙永茂,臺灣府際關係與跨域管理的發展策略與途徑,《中國地方自治》,56(7),頁21-40,2003。

    18.葉俊榮,政府再造與區域治理,《研考雙月刊》,頁13-24,2004。

    19.葉嘉楠,科學園區之跨域管理─以科管局與新竹縣市為例,《推動跨域管理機制公共論壇》,頁45-65,2004。

    20.魯俊孟、曾建元、李長晏,未來我國跨域治理機制之建構,《推動跨域管理機制公共論壇》,頁95-105,2004。

    21.賴宗裕,經濟全球化與國土規劃策略之探討,《都市與計劃》,28(4):頁519-542,2001。

    22.薄慶玖,政府層級的調整與多省制的思考,《考銓》9:頁18-21,1997。

    23.江岷欽,《地方政府策略性夥伴關係之研究》,臺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臺北,2003。

    24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推動跨域管理機制公共論壇研討會論文集》,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臺北,2004。

    25.李永展,《臺北市綜合發展計畫─北臺區域分工合作之空間發展定位與策略規劃》,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臺北,2004。

    26.吳介英、紀俊臣,《地方自治團體化區域事務合作之研究》,內政部,臺北,2003。

    27.夏鑄九,《區域合作─以臺北縣市為例》,臺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臺北,2004。

    28.張效通,《國土與城鄉計畫法計畫功能體系與內容之研究》,內政部營建署市鄉規劃局,臺北,2000。

    29.馮正民,《臺北都會區整體發展定位與建設發展構想之研究》,內政部營建署市鄉規劃局,臺北,2003。

    30.詹中原,《大臺北都會區行政組織調整規劃》,臺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臺北,1993。

    31.王德興,《我國地方府際合作─「高高屏跨域合作」個案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高雄,2004。

    32.田家樂,《臺北都會建設規劃執行體制之研擬》,中國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班論文,臺北,1989。

    33.李佩穎,《應用賽局理論分析公共工程採購申訴調解行為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營建工程系碩士班碩士論文,雲林,2003。

    34.林耿弘,《國土法(草案)體制下臺灣地區都會管理機制建立之研究》,逢甲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臺中,2003。

    35.林慈玲,《地方政府跨域合作研究─日美與我國經驗之比較》,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臺北,2005。

    36.凌聖凱,《臺灣地區行政區劃之研究─治理取向之觀點》,南華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2004。

    37.張慈慧,《從跨域管理觀點─探討臺十六線公路砂石車問題》,逢甲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臺中,2003。

    38.張銘憲,《夥伴關係與府際合作─南投縣濁水溪開採砂石政策之解析》,國立暨南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南投,2003。

    39.張華興,《行政契約在跨區域事務處理之應用》,東海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臺中,2004。

    40.曾漢洲,《國土計畫法通過後計畫審議機制建構之研究─以重大建設為例》,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南,1999。

    41.游慶忠,《日本廣域行政之研究─以市町村合併為中心》,中國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2001。

    42.趙恭岳,《跨區域管理的府際關係研究─以臺北捷運為例》,東吳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臺北,2001。

    43.鄭懿婷,《跨區域事務處理之研究─以流域管理為例》,東海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臺中,2003。

    44.賴郁晴,《社區居民與既有保齡球館業者協商意願之研究─以臺南市為例》,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南,2000。

    45.蔣 麟,《地方機關跨部門合作之研究─以臺北市南港經貿園區剩餘土石方棄置問題為例》,銘傳大學公共管理與社區發展研究所在職專班,臺北,2003。

    46.謝孝昆,《臺北都會區治理制度障礙─政府間合作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2004。

    47.龔意琇,《臺灣垃圾跨區域處理之個案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2001。

    外文部分
    1.Agranoff, Robert, “Direction in Intergovernmental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Vol.112:357-391, 1988.

    2.Chisten, Karen Stromme, “Local Government Today”, Ma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99.

    3.Gissendanner,S., “Methodology Problems in Urban Governance Studies”,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C: Government and Policy, 21:663-685, 2003.

    4.Gorth, N. B., “Urban Systems between Policy and Geography”, Regional Studies,34(6):571-580, 2000.

    5.Hamilton, David K., Governing Metropolitan Areas: Response to Growth and Change, New York: Garland Publishing, Inc., 1999

    6.Hudson, Bob et al., In Pursuit of Inter-Agency Collaboration in the Public Sector: What is the contribution of Theory and Research? Public Management 1(2):235-2690, 1999.

    7.Kearns, A. and Ronan Paddison, “New Challenges for Urban Governance”, Urban Studies, Vol.37, No.5-6:845-850, 2000.

    8.Keating, M., “Governing Cities and Regions: Territorial Restructuring in a Global Age.”, In A.I.Scott. (Eds): Global City-Regions:371-390.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9.Keating, M., “The Polit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Political Change and Local Development Polic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Britain and France.”, Urban Affairs Quarterly, 28(3):373-396, 2003.

    10.Lake, D. A., “Global Governance: A Relational Contracting Approach”, In A. Prakash and J. A. Hart(eds.), Globalization and Governance. New York: Routledge, 1999.

    11.Leach, Robert & Percy-smith, Janie, Local Governance in Britain, New York: Palgrave, 2001.

    12.Lowndes, V. and skelcher, C., The Dynamics of Multi-Organizational Partnership: An Analysis of Changing Modes of Governance: Public Administration, 76:313-333, 1998.

    13.Moore Chris, “Economic Challenges”in Desmond S. King, and Jon Pierse, ED., Challenges to Local Government, London: Sage Publication Ltd. , 1990

    14.Ng, M-K., and Peter Hills, “World Cities or Great Citie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Five Asian Metropolises”, Cities,20(3):151-165, 2003.

    15.Norris, D.F., “Prospects for Regional Governance under the New Regionalism: Economic Imperatives Versus Political Impediment”, Journal of Urban Affair, 23(5):557-571, 2001.

    16.Resenau, Pauline Vaillancourt, ed., Public-Private Policy Partnerships, Cambridge: The MIT Press, 2002.

    17.Stocker Gerry, ed., The New Management of British Local Governance, Landon: MacMillan Press Ltd. , 1999

    18.Willem Salet, Anton Thornley and Anton Kreukel, Metropolitan Governance and Spatial Planning: Comparative Case Studies of European City-Regions, New York: Spon Press, 2003.

    19.Wright, Deil S., Understanding Intergovernmental Relations, 3rd ed., Pacific Grove, CA: Brook Cole Publishing Company, 1988.

    下載圖示 校內:2007-08-28公開
    校外:2007-08-28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