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魏中一 Wei, Chung-I |
|---|---|
| 論文名稱: |
明丘濬《大學衍義補》思想體系研究 A Study Of The Thought Of Chiu Chun“Ta- Hsueh Yen-I Pu,” In Ming Dynasty |
| 指導教授: |
鄭永常
Cheng, Wing-Sheung |
| 學位類別: |
博士 Docto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 論文出版年: | 2014 |
| 畢業學年度: | 102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235 |
| 中文關鍵詞: | 天 、天理 、公私 、君臣共治 、民本 、養民 、教民 |
| 外文關鍵詞: | Almighty, Heavenly Principles, The People Are The Foundation Of The State, Sustain Commoners, Edify Commoners |
| 相關次數: | 點閱:117 下載:24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的目的在檢討傳統中國政治思想史從秦漢以來至唐宋的發展,至明代丘濬又一變遷,為明清君臣統治思想建構一套王朝統治的思想體系,筆者稱此為「天君關係」。丘濬《大學衍義補》所產生的作用,過去並未受學者關注,本文重新肯定丘濬的思想對明清統治者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
「天君關係」所欲架構的內涵是:在丘濬思想中,「天」概念的來源,一來自董仲舒的人格「天」,一來自宋元理學的「理」,而丘濬將此二者概念整合為思想中的「天」。君主雖為中國最為尊貴之人,然而在理論上,他的合法性卻是由天所決定,所以君主的位階在天之下,從而建立起天、君、臣、民四個位階的體系。其次,受到理學家的影響,不僅天與理合稱,天的內容也具有理學色彩,公、義也成為天的內涵的一部分。在天的壓力下,君主必須成為存天理、去人欲的聖人不可。
繼天、君關係之後,就是君、臣關係的研究。君主受命於天,替天養民與教民,顯然必須受輔於眾臣子。君主治國之道就是擇賢才共治天下,這就有賴於君主的存天理去人欲而「公賞罰之施」,確保官僚體制的運行不受君心之私的干擾,如此,便能使朝廷各職位的官員找到其合適的人才,此為「人稱其官」。
君臣關係確定之後,就是君臣共同養民、教民。養民之道在於「藏富於民」,這就有賴於君主受到天的影響,行仁恕的「絜矩之道」,因此君主願意將心比心的節用國家之財,不需要貪圖享受而向人民徵受過多財力,自然會愛惜民力而薄賦斂。更重要的是,在薄賦斂的情況下,人民沒受到來自政府的苛捐雜稅,自然安身立命,保有其土地田宅,這就是民的「常生之道」,也是財富的「生之有道」。
養民工作完成後,就是教化人民,教化的標準就是禮教,即三綱五常。落實方法就是在府、縣學校中加強學生學習朱熹《家禮》(丘濬把《家禮》當作復原三代禮樂制度的捷徑),再由學生如同傳教士般往民間散播出禮教思想。在天的壓力下,君臣共同完成養民、教民的工作,這就是丘濬建構「天君關係」的意義。
當然,丘濬建構這套天君關係並非無的放矢,而是欲解決明中葉所遇到的各種政治、經濟、社會問題。明代的政治問題源於君主賞罰不分、親近私人、君主長期不上朝,也不願接見大臣。經濟問題是君主放任自己、勳戚貴族、宦官乃至於地主階級,輕易地兼併人民土地,破壞人民的常生之道。土地兼併的惡化,加上地主避稅的興盛,使國家財政收入不足,這就讓政府決定了加稅政策。由於加稅使人民無法負荷,人民遂整群逃亡,離開了土地的人民就成為流民,這就是明中葉的社會問題。
丘濬希望以天君關係逼迫君主,於政治上成為公平正義的君主,於經濟上可以節用財物,不再兼併人民土地或掠奪人民財物,也不再放任其他地主去兼併人民土地。如此就穩定了人民的常生之道,也解決了流民的問題。
儘管丘濬總結歷代民本思想,將其集大成於《大學衍義補》中,理論上,君主沒有理由不養民、教民。但事實上,許多的君主依然我行我素。只能說丘濬已經盡力架構其天君關係,但能否發揮牽制君主的效果,實不是丘濬所能決定,畢竟,那個時代還是一個君主專制的中國。尤其丘濬幾乎沒有注意到宦官、后妃對君主所起的影響性;也沒有注意到,即使可以達到君臣共治的理想,臣子之間可能因為種種原因而引起的黨爭或貪污腐化問題,以上二者,可能會動搖其所架構的「天君關係」。
The dissertation aims to construct an ideological framework of imperial regime in Ming and Ch’ing dynasties by examining the development and vicissitudes of traditional political ideology from Chin and Han dynasties to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as well as the influence from the canon, Ta-Hsueh Yen-I Pu, by Chiu Chun in Ming dynasty. In this work, the constructed ideological system is referred to as almighty-emperor hierarchy, and the undeniable influence Chiu Chun’s ideology elucidated in his Ta-Hsueh Yen-I Pu had is positively recognized in spite of its oblivion by scholars in the past.
In this framework of almighty-emperor hierarchy, the concept of almighty refers to that in Chiu Chun’s ideology, which is a combination of the nature concept personalized by Dong Zhong-shu and the 理concept expounded by Neo-Confucianists in Song and Yuan dynasties. Despite the emperor as the most honorable person in China, the legitimacy of his status, in theory, is designated by the almighty. Given the idea, a four-tier hierarchy is constructed, in which almighty occupies the topmost tier, followed by emperor, courtier, and commoner in a descending order. Also, under the influence of Neo-Confucianists, the concept of almighty not only juxtaposes that of 理, but also integrates the latter’s ideas, such as equality and justice, into it. Accordingly, the emperor, succeeding the almighty, must be a saint with heavenly principles in mind and without personal desires.
Following the discussion on the almighty-emperor relation is the discussion on the emperor-courtier relation. As the embodiment of the almighty on earth, the emperor shoulders the responsibility of cultivating commoners, and thus requires assistance from his courtiers. In other words, the way for the emperor to govern his regime is to govern with the talents selected. Conditions for the ideal to work are as follows. The emperor, as mentioned previously, must become a saint with heavenly principles in mind and without personal desires, as well as impartially implement awards and punishments. Consequently, the operation of the bureaucracy is free from being subject to the emperor’s personal interests. Ultimately, different governing positions are only occupied by suitable talents, which is what is called Ren Chen Qi Guan.
With the respective liabilities of the emperor and his courtiers defined, both work together to sustain and edify the commoners. The ideal way to sustain the people takes the form of enriching them. To do so, the emperor,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almighty and performing empathy, should be able to relate to the vicarious situation of the commoners and be discreet in treasury expenses. In consequence, the emperor does not impose much tax on the commoners in pursuit of personal pleasure; instead, he would minimize taxation for the commoners’ good. Given taxation minimized, the commoners are ultimately able to secure their lands and real estate, settling down permanently. This is how the commoners support themselves and the sustainable way of accumulating fortune.
After sustaining commoners comes the duty to edify them. The appraisal of successful edification is based on Ritual thoughts, that is, the three cardinal guides (the ruler guides his subject, the father guides his son, and the husband guides his wife) and the five constant virtues (benevolence, righteousness, propriety, wisdom and fidelity) as specified in the feudal ethical code. Its implementation is to reinforce students’ learning the ideas propagated in家禮 by Chu His, ideas considered by Chiu Chun the shortcut to restore the etiquette system in Hsia Shang Zhou dynasties, in government schools. Then, these students work as missionaries and diffuse the etiquette system to the commoners. Inheriting from the almighty, the emperor and courtiers cooperate to complete the task to sustain and edify the commoners, which is exactly the essence of the framework of almighty-emperor hierarchy constructed by Chiu Chun.
Although the almighty-emperor hierarchy constructed by Chiu Chun did not receive much momentum to be implemented, the system, in effect, is aimed to tackle sundry problems in politics, economics, and society after mid-Ming dynasty. Political problems in Ming dynasty include such emperor’s misconduct as nepotism, arbitrary rewarding and punishing, as well as indolence in discussing matters with his courtiers. Economic problems result from random arrogation of land by people in power from the emperor himself to the noble and eunuchs to major landlords, robbing the commoners of their way to sustain themselves. The severity of land arrogation, coupled with prevalence of tax evasion on the landlord’s part, prompts the government to take the tax-increasing policy. The unbearable tax increase brings about the commoners’ exodus from their hometown, and the commoners leaving their own lands become the homeless, which results in social problems in mid-Ming dynasty.
In light of these problems, Chiu Chun hopes that the almighty-emperor hierarchy stipulates and then forces the emperor to become politically impartial and rightful as well as economically provident. Once the emperor can behavior this way, he would stop forcefully taking the commoners’ lands or robbing them of their properties for his own gain, and he would also curb such exploitative acts from the powerful. In consequence, the commoners regain ways to sustain themselves and settle down, which, in turn, eliminates the problem of the homeless who wander aimlessly and harass every place they visit.
Although Chiu Chun summarized commoner-centered ideas of all time in his Ta-Hsueh Yen-I Pu, theorizing that emperors were obligated to sustain and edify his commoners, many emperors, in effect, were self-centered and self-indulgent. That is to say, Chiu Chun did his best to frame an almighty-emperor hierarchy, yet whether the framework had an impact on the emperor’s conduct was really beyond Chiu Chun’s capacity, considering China was still governed by an autocratic monarchy at that time. Moreover, two factors absent from Chiu Chun’s discussion may also vitiate the almighty-emperor hierarchy. One is the oblivion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empress, the concubines, and eunuchs on the emperor; the other is factionalism and corruption among courtiers despite the ideal co-ruling of the empire by the emperor and his courtiers.
壹、 傳統文獻
一、 叢書類
1.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明實錄》(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4)。
(1)《明太祖實錄》,收錄於第6冊。
(2)《明太宗實錄》,收錄於第12冊。
(3)《明宣宗實錄》,收錄於第18冊。
(4)《明英宗實錄》,收錄於第24、29冊。
(5)《明憲宗實錄》,收錄於第39、40、41、42、43、44、46、47冊。
(6)《明孝宗實錄》,收錄於第51、53、54、、56、59冊。
(7)《明世宗實錄》,收錄於第77冊。
(8)《明神宗實錄》,收錄於第114、118冊。
2.永瑢、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
(1)丘濬,《大學衍義補》,收錄於第712(卷1-卷84)-713冊(卷85-卷160)。
(2)丘濬,《重編瓊台稿》,收錄於第1248冊。
3.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市: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1)申時行等修,趙用賢等纂,《大明會典》,收錄於第789冊。
(2)何喬遠,《名山藏》,收錄於第425冊。
(3)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收錄於第595冊。
二、 文集及其他
1.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康熙起居注》(北京:中華書局,1984),第1冊。
2.王世貞,《弇山堂別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
3.王先謙撰,《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8)。
4.王圻,《續文獻通考》,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莊嚴文化,1997),子部第185冊。
5.王利器校注,《鹽鐵論校注(定本)》(北京:中華書局,1992),上冊。
6.王陽明撰、陳榮捷編,《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3)。
7.王弼注,《老子道德經》(光緒元年浙江書局張氏本校刻,上海古籍影印)。
8.丘濬,《瓊台類稿》(明閔珪刻本(1492))。
9.阮葵生,《茶餘客話》(上海:中華書局,1960年)。
10.朱元璋,《明太祖寶訓》(明刊本)。
11.朱國楨著,《湧幢小品》(上海:中華書局,1959),上冊。
12.朱舜水,《朱舜水集》(北京:中華書局,1981),上冊。
13.朱熹著、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86) ,第1冊、第2冊、第5冊、第6冊、第7冊、第8冊。
14.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
15.沈榜,《宛署雜記》(北京:北京出版社,1961)。
16.何良俊撰,《四友齋叢說》(北京:中華書局,1997)。
17.佚名輯,《蘇州織造李煦奏摺》,收錄於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台北:文海,1983),第442冊,第四十五輯。
18.呂坤,《呻吟語》,收錄於呂坤撰,王國軒、王秀梅整理,《呂坤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08),中冊。
19.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北京:中華書局,1977),第2冊。
20.李東陽,《李東陽集》(湖南:岳麓書社,1985)。
21.李賢,《古穰集》,收錄於王雲五主持,《四庫全書珍本》(台北:台灣商務,1973),二集,第1389冊。
22.李詡撰,《戒庵老人漫筆》(北京:中華書局,1997)。
23.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北京:北京大學書版社,1999)
(1)孔安國傳,孔穎達疏,李學勤主編,《尚書正義》(北京:北京大學,1999),第2冊。
(2)毛亨傳,鄭玄箋,孔穎達編,李學勤主編,《毛詩正義》(北京:北京大學書版社,1999),第3冊。
(3)左丘明傳,杜預注,孔穎達正義,李學勤主編,《春秋左傳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第7冊。
(4)鄭玄注,孔穎達疏,李學勤主編,《禮記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第6冊。
24.吳伯與,《國朝內閣名臣事略》(明崇禎年間刻本)。
25.孟子,《孟子》(崇禎三乙未奎章閣活印本)。
26.真德秀,《大學衍義》(濟南:山東友誼書社,1991)。
27.孫星衍撰,陳抗、盛冬鈴點校,《尚書今古文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86)。
28.班固著、顏師古注,《漢書》(上海:商務印書館涵芬樓百衲本二十四史,1930)。
29.高誘注,《呂氏春秋》(上海:上海書店,1992)。
30.郭慶藩撰,王孝魚點校,《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04)。
31.陸贄,《陸贄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下冊。
32.陳鼓應,《黃帝四經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1995)。
33.陳鼓應,《管子四篇詮釋―稷下道家代表作解析》(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34.陳健,《皇明紀要》(明刊本)。
35.陳子龍等,《明經世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62)。
(1)王鏊,《王文恪公文集》,收錄於第2冊。
(2)周忱,《王周二公疏》,收錄於第1冊。
(3)孫原貞,《孫司馬奏議》,收錄於第1冊。
(4)馬文升,《馬端肅公奏疏》,收錄於第1冊。
(5)葉向高,《蒼霞正續集》,收錄於第6冊。
(6)霍韜,《霍文敏公文集》,收錄於第3冊。
36.脫脫,《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77),第37冊。
37.章懋,《楓山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
38.傅維鱗,《明書》(北京:中華書局,1985),第21冊。
39.焦竑,《玉堂叢語》(北京:中華書局,1981)。
40.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竹簡整理小組編著,《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四七號墓〕(釋文修訂本)》(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41.張志聰,《黃帝內經集注》(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
42.張廷玉,《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第2冊、第6冊、第7冊、第16冊、第18冊、第19冊、第26冊。
43.黃宗羲著,全祖望補修,《宋元學案》(北京:中華書局,1982),第3冊。
44.黃宗羲,《明夷待訪錄》,收錄於沈善洪主編,《黃宗羲全集》(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第1冊。
45.黃瑜撰,魏連科點校,《雙槐歲鈔》(北京:中華書局,1999)。
46.雷禮,《國朝列卿記》(明刊本)。
47.董仲舒撰,凌曙注,《春秋繁露》(北京:中華書局,1975)。
48.慎懋賞版本,王斯睿校正,《慎子校正》(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
49.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元史幷附編二種》(台北:鼎文書局,1986),第1冊、第2冊、第6冊。
50.鄭曉撰,李致忠點校,《今言》(北京:中華書局,1984)。
51.趙翼著,王樹民校證,《廿二史劄記校證(訂補本)》(北京市:中華書局,1984),下冊。
52.鄧世龍,《國朝典故》(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下冊。
53.鄧球,《皇明詠化類編》(明刊本)。
54.談遷著,張宗祥校點,《國榷》(北京:中華書局,1988),第2冊。
55.蔣禮鴻撰,《商君書錐指》(北京:中華書局,1986)。
56.劉文典撰,馮逸、喬華點校,《淮南鴻烈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9),上冊。
57.劉向撰,向宗魯校證,《說苑校證》(北京:中華書局,1987)。
58.錢謙益,《牧齋有學集》(上海:上海古籍,1996)。
59.龍文彬,《明會要》(北京:中華書局,1956)。
60.戴望注,《論語》(清同治十年刻本)。
61.戴望,《管子校正》(上海:世界書局,1935)。
62.韓非著,陳奇猷校注,《韓非子新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63.韓邦奇,《苑洛集》,收錄於王雲五主持,《四庫全書珍本》 (台北:台灣商務,1973) ,四集,第1377冊。
64.嚴遵著,王德有點校,《老子指歸》(北京:中華書局,1994)。
65.顧炎武,《亭林文集》,收錄於顧炎武,《顧亭林詩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3)。
66.顧炎武著,黃汝成集釋,《日知錄集釋:全校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中冊。
貳、 近人論著
一、 專書
1.方志遠著,《成化皇帝大傳》(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4)。
2.甘懷真,《皇權、禮儀與經典詮釋:中國古代政治史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8)。
3.田培棟,《明代社會經濟史研究》(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
4.牟宗三,《心體與性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上冊。
5.牟鍾鑒,《《呂氏春秋》與《淮南子》思想研究》(山東:齊魯書社,1987)。
6.(美)牟復禮、(英)崔瑞德編,《劍橋中國明代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7.朱鴻林,《中國近世儒學實質的思辨與習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8.李焯然,《丘濬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
9.李鐵,《中國文官制度》(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89)。
10.李龍潛,《明清經濟史》(廣東: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11.余英時,《余英時文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12.作者不詳,《中國古代文官制度史》(出版地不詳:中華書局,出版年不詳)。
13.金耀基,《中國民本思想史》(台北:台灣商務,1997)。
14.周天令,《朱子道德哲學研究》(台北:文津,1999)。
15.胡寄窗,《中國經濟思想史》(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1998),下冊。
16.徐復觀著,李維武編,《徐復觀文集》(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
17.徐復觀,《兩漢思想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18.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上海:上海書店,2004。
19.徐復觀,《徐復觀論經學史兩種》(上海:上海書店,2005)。
20.容肇祖,《明代思想史》(濟南:齊魯書社重印本,1992)。
21.陳來,《宋明理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
22.陳弱水,《公共意識與中國文化》(台北:聯經,2005)。
23.孫翊剛主編,《中國稅賦史》(北京:中國稅務出版社,2003)。
24.梁啟超,《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上海:上海古籍,2001)。
25.梁啟超,《先秦政治思想史》(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
26.梁方仲,《中國歷代戶口、田地、田賦統計》(北京:中華書局,2008)。
27.商衍鎏,《清代科舉考試術錄及有關著作》(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3)。
28.張壽安,《以禮代理:凌廷堪與清中葉儒學思想之轉變》(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29.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上冊、中冊、下冊。
30.黃仁宇著,阿風等譯,《十六世紀明代中國之財政稅收》(北京:三聯書店,2001)。
31.黃進興,《優入聖域:權力、信仰與正當性》(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
32.程元敏等編,《宋人傳記資料索引》(台北:鼎文書局,1978),第3冊。
33.溝口雄三,《中國的思想》(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
34.溝口雄三著,索介然、龔穎譯,《中國前近代思想的演變》(北京:中華書局,1997)。
35.楊樹藩,《中國文官制度史》(台北:黎明文化,1982),下冊。
36.趙靖主編,《中國經濟思想通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2002),第四卷。
37.劉澤華、張榮明編,《公私觀念與中國社會》(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38.潘星輝,《明代文官銓選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39.樓勁、劉光華,《中國古代文官制度―修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09)。
40.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
41.錢穆,《朱子新學案(一)》,收錄於錢穆,《錢賓四先生全集》(台北:聯經,1998),第11冊。
42.錢穆,《朱子新學案(二)》,收錄於錢穆,《錢賓四先生全集》(台北:聯經,1998),第12冊。
43.龐樸主編,《中國儒學》(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7) ,第四卷。
二、 論文
1.丁君、秋波,〈淺論丘濬的養民思想〉,收錄於《中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1期。
2.王凱旋,〈明代科舉制度研究〉(吉林:吉林大學歷史系博士學位論文,2005)。
3.朱鴻林,〈丘濬《大學衍義補》及其在十六七世紀的影響〉,收錄於朱鴻林,《中國近世儒學實質的思辨與習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4.朱鴻林,〈理論型的經世之學〉,收錄於朱鴻林,《中國近世儒學實質的思辨與習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5.池田知久,〈中國古代的天人相關論―董仲舒的情況〉收錄於溝口雄三、小島毅,孫歌等譯,《海外中國研究˙中國的思維世界》(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
6.伊東貴之,〈從「氣質變化論」到「禮教」―中國近視儒教社會「秩序」形成的視點〉收錄於溝口雄三、小島毅主編,孫歌等譯,《海外中國研究˙中國的思維世界》(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
7.余英時,〈宋代士大夫的政治文化概論―《朱子文集》序〉,余英時著,《中國知識人之史的考察》,收錄於氏著,《余英時文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第四卷。
8.余英時,〈士商互動與儒學轉向―明清社會史與思想史之一面相〉,余英時著,《儒家倫理與商人精神》,收錄於氏著,《余英時文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第三卷。
9.余英時,〈試說科舉在中國史上的功能與意義〉,余英時著,《歷史人物考辨》,收錄於氏著,《余英時文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第九卷。
10.余英時,〈「君尊臣卑」下的君權與相權―《反智論與中國政治傳統》餘論〉,余英時著,《中國思想傳統及其現代變遷》,收錄於氏著,《余英時文集》,第二卷。
11.余英時,〈朱熹哲學體系中的道德與知識〉收錄於(美)田浩編,楊立華、吳豔紅等譯《宋代思想史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12.余英時,〈名教思想與魏晉士風的演變〉,余英時著,《儒家倫理與商人精神》,收錄於氏著,《余英時文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第三卷。
13.余英時,〈反智論與中國政治傳統―論儒、道、法三家政治思想的分野與匯流〉,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及其現代變遷》,收錄於氏著,《余英時文集》,第二卷。
14.沈定平,〈明代前期階級鬥爭述論〉,收錄於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編,《明史研究論叢》(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1985),第三輯。
15.宋秉仁,〈從文臣謚號看明清謚法理論〉收錄於《白沙人文社會學報》,創刊號(2002年10月)。
16.李秀英,〈我國古代官吏考課制度述略〉,收錄於《大學教育學院學報》,1996年第1期。
17.李濟賢,〈明代蘇松常地區戶籍人口消長述略〉,收錄於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編,《明史研究論叢》(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1991),第四輯。
18.李龍潛,〈試評丘濬經濟思想中的幾個問題〉,收錄於《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第21卷第2期(1999年3月)。
19.李月華,〈《大學衍義補》中的天、君、臣、民觀〉(吉林:東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碩士論文,2004)。
20.李月華,〈丘濬民本主義君主觀與黃宗羲君主論的相似性〉,收錄於《廣西社會科學》,2007年第7期。
21.武丹戈,〈明代周忱賦役改革的作用和影響〉,收錄於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編,《明史研究論叢》(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1985),第三輯。
22.周桂钿,〈中國傳統民本觀〉,《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第3期(2011年5月)。
23.孟祥才,〈中國古代民本思想的發展及其歷史作用〉,收錄於孟祥才、傅永聚主編,《中國古代民本思想與農民問題》(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3)。
24.林金樹,〈試論明代蘇松二府的重賦問題〉,收錄於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編,《明史研究論叢》(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1982),第一輯。
25.俞兆鵬,〈儒家民本主義與中國古代農民問題〉,收錄於孟祥才、傅永聚主編,《中國古代民本思想與農民問題》(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3)。
26.徐復觀,〈先秦儒家思想的轉折及天的哲學的完成〉,收錄於徐復觀,《兩漢思想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第二卷。
27.徐復觀,〈《呂氏春秋》及其對漢代學術與政治的影響〉,收錄於徐復觀,《兩漢思想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第二卷。
28.徐復觀,〈《鹽鐵論》中的政治社會文化問題〉,收錄於徐復觀,《兩漢思想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第三卷。
29.徐復觀,〈釋《論語》的「仁」―孔學新論〉,收錄於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續篇》(上海:上海書店,2004)。
30.徐復觀,〈孔子德治思想發微〉,收錄於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上海:上海書店,2004)。
31.徐復觀,〈孟子政治思想的基本結構及人治與法治問題〉,收錄於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上海:上海書店,2004)。
32.徐復觀,〈中國的治道―讀陸宣公傳集書後〉,收錄於李維武編,《徐復觀文集》(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第二卷。
33.徐復觀,〈封建政治社會的崩潰及典型專制政治的成立〉,收錄於徐復觀,《兩漢思想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第一卷。
34.徐復觀,〈西周政治社會的結構性格問題〉,收錄於徐復觀,《兩漢思想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第一卷。
35.陳佩君,〈先秦道家的心術與主術―以《老子》、《莊子》、《管子》四篇為核心〉(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
36.陳怡君,〈《淮南鴻烈》中「無為」概念之探討〉(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37.陳弱水,〈中國歷史上「公」的觀念及其現代變形―一個類型的與整體的考察〉,收錄於陳弱水,《公共意識與中國文化》(台北:聯經,2005)。
38.陳應琴,〈《大學衍義補》的思想史價值〉,收錄於《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0卷第3期(2008年5月)。
39.陳麗桂,〈《淮南鴻烈》思想研究〉(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83)。
40.袁翊軒,〈《黃帝四經》中的政治思想〉(台北: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系碩士論文,2007)。
41.郭松義,〈明末三餉加派〉,收錄於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編,《明史研究論叢》(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1983),第二輯。
42.許敏,〈明代嘉靖、萬曆年間「招商買辦」初探〉,收錄於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編,《明史研究論叢》(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1982),第一輯。
43.張壽安,〈十八世紀禮學考證的思想活力―禮教論爭與禮秩重省〉,收錄於《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專刊(86)。
44.張端穗,〈仁與禮―道德自主與社會制約〉收錄於劉岱主編,《中國文化新論思想篇(二)天道與人道》(北京:三聯書店,1992)。
45.張麗霞,〈民本思想與封建君主專制政治契合關係探析〉,收錄於《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板),第38卷第5期(2005年5月)。
46.張寶琴、何志虎,〈從《大略》篇看荀子的義利觀〉,收錄於《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9卷第5期(2009年10月)。
47.張灝,〈宋明以來儒家經世思想試釋〉,收錄於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近世中國經世思想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4)。
48.張秀軍、袁兆春,〈丘濬《大學衍義補》對中國封建正統法律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收錄於《臨沂師專學報》,第20卷第5期(1998年10月)。
49.黃俊傑,〈中國古代思想史中的「身體政治論」:特質與涵義〉,收錄於黃俊傑,《東亞儒學史的新視野》(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6)。
50.溝口雄三,〈論天理觀的形成〉收錄於溝口雄三、小島毅,孫歌等譯,《海外中國研究˙中國的思維世界》,頁223。
51.楊世文,〈漢代災異學說與儒家君道論〉收錄於《中國社會科學》,1991年第3期。
52.楊鎮魁,〈明代前期大理寺之研究(1367-1473)〉(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09)。
53.翟志成,〈宋明理學的公私之辨及其現代意涵〉,收錄於黃克武、張哲嘉主編,《公與私:近代中國個體與群體之重建》(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
54.鄭朝波,〈丘濬哲學思想辨析〉,收錄於《海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第21卷(2008年)。
55.鄭朝波,〈論丘濬的民族思想〉,收錄於《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19卷第4期(2001年12月)。
56.鄧小南,〈北宋文官考課制度考述〉,收錄於《社會科學戰線》(中國古代史),1986年3期。
57.鄧小南,〈北宋的循資源則及其普遍作用〉,收錄於《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6年第2期。
58.鄧小南,〈北宋文官磨勘制度初探〉,收錄於《歷史研究》,1986年第6期。
59.錢穆,〈論春秋時代人之道德精神〉上,收錄於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台北:東大,1976),第1冊。
60.劉芝慶,〈修身與治國―從先秦諸子到西漢前期身體政治論的嬗變〉(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9),頁36-45。
61.劉暢,〈中國公私觀念研究綜述〉收錄於《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4期。
62.劉暢,〈古文《尚書˙周官》「以公滅私」辨析〉,收錄於劉澤華、張榮明編,《公私觀念與中國社會》(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63.劉澤華,〈春秋戰國的「立公滅私」觀念與社會整合〉,收錄於劉澤華、張榮明編,《公私觀念與中國社會》(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三、 外文部分
1.Chu Hung-lam,“Chiu Chun(1421-1495) and The‘Ta–Hsueh Yen– I Pu’:Statecraft Thought in Fifteenth–Century China”(Ph.D Dissertation,Princeton University,1984)
2.Chu Hung-lam,“Intellectual Trends in the Fifteenth Century”,Ming Studies,Number27,Spring (1989)
3.Chu Hung-lam,“Chiu Chun’s Ta-Hsueh Yen-I Pu and its Influence in the Sixteenth and Seventeenth Centuries”,Ming Studies ,Number22,Fall (1986)
4.Li Zhuoran,“Chiu Chun(1421-1495) and His Views on Government and History”(Ph.D Dissertation,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1984)
5.金谷治,〈劉禹錫的「天論」〉,收錄於《日本中國學會報》,第21集(1969年)。
6.重澤俊郎,〈柳宗元見元る唐代の合理主義〉,收錄於《日本中國學會報》第3集(195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