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孫尉鐘
Sun, Wei-Zhong
論文名稱: 隨境釋義:《左傳》「忠」、「孝」之釋義與內涵研究
Contextual Definition: A Study of the Definitions and Connotations of the Terms " zhong " and " xiao " in Zuo Zhuan
指導教授: 黃聖松
Huang, Sheng-Su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24
畢業學年度: 11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3
中文關鍵詞: 隨境釋義《左傳》德性倫理語用
外文關鍵詞: Contextual Definition, loyalty, filial piety, Zuo Zhuan, Pragmatics
相關次數: 點閱:102下載:5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整理《左傳》中所有「忠」、「孝」二字之使用語境,蒐集經過語境限制後,「忠」、「孝」二字呈現出之語義,找出《左傳》中「忠」、「孝」二字所表達之語義。語義可分為二種,一為動態性、暫時性之語義,為言語義,會被語境限制而精確的表達出該字辭在當下之語義;另一則為靜態性、常態性之語義,稱為語言義,不會受限於語境,而是較為籠統、原則性的,若被放置於特定語境中會產生變形的語義,如辭典所記錄之語義。兩者相輔相成,言語義為語言義的變形,因為被置入語境而產生的專對義涵;語言義則會因為孳乳出諸多言語義而修改變化。本文透過整理24個孝字、70個忠字語例,論述其在各語境之涵義,此為言語義,透過這些言語義之整理,提出屬於《左傳》之「忠」、「孝」二字之語言義:「忠」為替主效命,主包含了國家、國君等,甚至也包含所跟隨之亡者,如出奔之公子重耳,皆可是所效忠之對象,實際有不事二主、不妨害公事、不偏私、不遷怒等指涉。「孝」為穩定家族關係之行為,包含對父母的敬愛之心、遵行父命、祭祀並維持宗廟等,核心在於維持家族關係的穩定。藉由本研究所提出之結果,能確實地呈現《左傳》之「忠」、「孝」二字之語義,避免提出有目無辭之語言義。

    The paper compiles all instances of the terms " zhong " (loyalty) and "xiao" (filial piety)in the "Zuo Zhuan" and analyzes their contextual usage to reconstruct the semantic meanings of these two words. By organizing 70 instances of " zhong" and 24 instances of " xiao ",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ir meanings in various contexts, which represent contextual meanings. Through this analysis, it proposes the linguistic meanings of " zhong " and " xiao " in the "Zuo Zhuan": " zhong " denotes loyalty to a lord, which can include the state, sovereign, or even a deceased person one follows, such as Prince Chong'er who fled. " xiao " refers to behaviors that stabilize familial relationships, including filial love and respect for parents, obedience to parental commands, participation in ancestral worship, and the maintenance of ancestral temples. Its core lies in the stability of familial relationships. It encompasses principles such as not serving two masters, not obstructing public affairs, impartiality, and not shifting blame.
    Through the results presented in this study, the article accurately depicts the semantic meanings of " xiao " and " zhong " in the "Zuo Zhuan," avoiding the presentation of unfounded linguistic meanings.

    第一章 緒論 1 一、研究背景、目的 1 二、文獻回顧 4 三、研究方法與章節安排 12 第二章 《左傳》忠之內涵 17 一、《左傳》之忠授受考索 19 (一)效「忠」之對象 20 (二)誰得行「忠」 27 二、《左傳》忠之釋義 31 (一)忠之釋義 31 (二)行忠於國 35 (三)效力於主 41 三、小結 47 第三章 《左傳》孝之內涵 53 一、《左傳》孝字考索 57 (一)孝為子德 58 (二)君與儲君,皆有孝德 62 二、孝的用例與指涉 64 (一)引《詩》舉譬 65 (二)子愛父母 67 (三)不孝:不行父命 68 (四)保全宗廟 70 三、小結 72 第四章 《左傳》合德之內涵:以「忠」、「孝」二字為中心 77 一、忠信之釋義 80 (一)信之釋義 80 (二)忠信之釋義模式之一:並釋 82 (三)忠信之釋義模式之二:偏釋 83 二、忠貞、忠儉、忠良、忠善之釋義 90 (一)忠貞、忠儉 91 (二)忠良、忠善 92 三、孝敬之釋義 94 (一)敬之釋義 94 (二)孝敬之釋義模式:偏釋 96 四、小結 98 第五章 結論 101 一、研究結果 102 二、研究反思與展望 103 徵引書目 107

    一、原典文獻
    (一)《春秋》類文獻
    [漢]杜預注,[唐]陸德明音義,[唐]孔穎達疏,[清]阮元校勘:《重刊宋本左傳注疏附校勘記》,臺北縣:藝文印書館,1976年。
    [漢]何休撰,[唐]陸德明音義,[清]阮元校勘:《重刊宋本公羊注疏附校勘記》,臺北縣:藝文印書館,1976年。
    [晉]范甯集解,[唐]陸德明音義,[唐]楊士勛疏,[清]阮元校勘:《重刊宋本穀梁注疏附校勘記》,臺北縣:藝文印書館,1976年。
    [清]蘇輿著:《春秋繁露義證》,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年。

    (二)經部文獻
    〔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陸德明音義,[唐]孔穎達疏,[清]阮元校勘:《重刊宋本毛詩注疏附校勘記》,臺北縣:藝文印書館,1976年。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唐]陸德明音義,[清]阮元校勘:《重刊宋本尚書注疏附校勘記》,臺北縣:藝文印書館,1976年。
    〔漢〕鄭玄注,〔唐〕陸德明音義,[唐]賈公彥疏,[清]阮元校勘:《重刊宋本周禮注疏附校勘記》,臺北縣:藝文印書館,1976年。
    〔漢〕鄭玄注,〔唐〕陸德明音義,[唐]孔穎達疏,[清]阮元校勘:《重刊宋本禮記注疏附校勘記》,臺北縣:藝文印書館,1976年。
    [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清]阮元校勘:《重刊宋本論語注疏附校勘記》,臺北縣:藝文印書館,1976年。
    [晉]郭璞注,[宋]邢昺校定,[清]阮元校勘:《重刊宋本爾雅注疏附校勘記》,臺北縣:藝文印書館,1976年。
    [清]王引之著:《經義述聞》,臺北:廣文書局,1971年。

    (三)其他古典文獻
    [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圈點段注說文解字》,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2年。
    [漢]班固撰:《白虎通義》,收錄於永瑢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第850冊。
    [唐]尹知章注,[清]戴望校正:《管子校正》,收錄於楊家駱主編:《四部刊要》,臺北:世界書局,1958年。
    [宋]呂祖謙著:《足本東萊左氏博議》,臺北:廣文書局,1981年。
    [宋]朱熹著,[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臺北:文津出版社,1986年。
    [宋]洪邁:《容齋續筆》,收錄於上海師範大學古籍研究整理所編:《全宋筆記》第五編,鄭州:大象出版社,2012年。
    [清]王先愼撰:《韓非子集解》,臺北:藝文印書館,1983年。
    [清]王先謙撰,吳格點校:《詩三家義集疏》,臺北:明文書局,1988年。
    [清]章學誠著,倉修良編:《文史通義新編》,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清]盧元昌:《左傳分國纂略》,收入於四庫未收書輯刊編纂委員會編:《四庫未收書輯刊》第三輯,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第9冊。
    [清]范家相著:《詩瀋》,收錄於任繼愈、傅璇琮主編:《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第30冊。
    [清]金聖嘆著,陸林輯校整理:《唱經堂左傳釋》,收錄於《金聖嘆全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年,第5冊。
    [清]陳奐撰,滕志賢整理:《詩毛氏傳疏》,南京:鳳凰出版社,2018年。

    二、今人專著
    (一)專書
    王德春:《語言學概論》,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8年。
    王子今:《「忠」觀念研究──一種政治道德的文化源流與歷史演變》,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9年。
    王更生校注:《新編晏子春秋》,臺北:臺灣古籍出版公司,2001年。
    王國維著,謝維揚等校訂:《觀堂集林》,謝維揚、房鑫亮主編:《王國維全集》,杭州:杭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3冊。
    朱鳳瀚:《商周家族型態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
    肖群忠:《中國孝文化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2年。
    呂思勉:《中國制度史.選舉》,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
    呂振羽:《史前中國社會研究殷周時代的中國社會》,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9年。
    辛田:《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
    何茲全:《中國古代社會及其向中世社會的過度》,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年。
    李隆獻:《先秦兩漢歷史敘事隅論》,臺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17年。
    李衛軍:《左傳集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
    林安弘:《儒家孝道思想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查昌國:《先秦「孝」、「友」觀念研究──兼論漢宋儒學探索》,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6年。
    馬承源主編:《商周青銅器銘文選》,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
    孫維張、呂明臣:《社會交際語言學》,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6年。
    荊門博物館編:《郭店楚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
    徐中舒主編:《漢語大字典(第二版)》,湖北:崇文書局,2010年。
    徐元誥:《國語集解(修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19年。
    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北京:科學出版社,1957年。
    符淮青:《現代漢語詞滙》,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年。
    康學偉:《先秦孝道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張素卿:《左傳稱詩研究》,臺北:臺大出版委員會,2000年。
    張素卿:《敘事與解釋──《左傳》經解研究》,臺北:書林出版公司,1998年。
    陳致宏:《語用學與《左傳》外交辭令》,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0年。
    陳克炯:《左傳詳解辭典》,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年。
    許葵花:《認知語境語義闡釋功能的實證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
    童書業:《春秋左傳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黃懷信、張懋鎔、田旭東撰,李學勤審定:《逸周書彙校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黃聖松:《左傳後勤制度考辨》,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6年。
    楊伯峻、徐提編:《春秋左傳詞典》,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修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葛本儀:《語言學概論》,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02年。
    葛本儀主編:《漢語詞滙學》,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3年。
    劉正浩:《左海鉤沉》,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7年。
    韓席籌:《左傳分國集註》,新北:華夏出版公司,2021年。
    [日]竹添光鴻:《左氏會箋》,成都:巴蜀書社,2008年。
    [日]佐藤將之:《中國古代的「忠」論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0年。

    (二)期刊論文(論文集論文)
    石雲孫:〈論語境〉,收於[日]西楨光正編:《語境研究論文集》,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2年,頁87-102。
    林素娟:〈春秋戰國時期為君父復讎所涉之忠孝議題及相關經義探究〉,《漢學研究》第24卷第1期(2006年6月),頁35-70。
    吳智雄:〈論《左傳》「君子曰」的道德意識〉,《國文學誌》第8期,2004年6月,頁377-396。
    宋惠如〈從《春秋》書「弒」論楊伯峻(1909-1992)書法觀〉,《中國學術年刊》第35期,2013年9月,頁81-108。
    高守綱:〈試談語境對語言的制約〉,收於[日]西楨光正編:《語境研究論文集》,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2年,頁283-297。
    許丕華、吳博富:〈語境探索〉,收於[日]西楨光正編:《語境研究論文集》,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2年,頁178-194。
    陳筱芳:〈也論中國古代忠君觀念的產生〉,《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2卷第6期,2001年6月,頁126-130。
    陳弘學:〈儒家倫理與現代法治社會銜轉的可能性探析──以「直躬案例」與「桃應難題」為主要考察對象〉,《成大中文學報》第51期,2015年12月,頁1-40。
    張高評:〈《春秋》書法與「義」在言外──比事見義與《春秋》學史研究〉,《文與哲》第25期,2014年12月,頁77-130。
    黃聖松、黃羽璿:〈從《左傳》中諡「靈」國君論其定諡之由〉,《東華漢學》第16期,2012年12月,頁89-114。
    黃聖松、湯云瑋:〈《左傳》「宗」、「家」、「室」家庭制度考論〉,《高雄師大國文學報》第19期,2013年11月,頁169-203。
    黃聖松:〈《左傳》私屬考〉,《成大中文學報》第50期,2015年9月,頁1-56。
    黃聖松:〈《左傳》文詞釋讀五則〉,《東華漢學》第25期,2017年6月,頁1-36。
    黃聖松:〈《左傳》文詞釋讀七則〉,《興大中文學報》第45期,2019年6月,頁1-28。
    黃聖松、王寶妮:〈春秋時代第二次弭兵會盟失效時間芻議〉,《漢學研究集刊》第31期,2020年12月,頁93-112。
    黃聖松:〈《左傳》人物名字考論八則〉,《中山人文學報》第54期,2023年1月,頁1-25。
    黃聖松:〈春秋齊國卿數獻疑〉,黃聖松主編:《大雅當傳:第二屆海峽兩岸《左傳》學高端論壇論文選集》,臺北:萬卷樓出版公司,2023年,頁193-241。
    楊華:〈春秋戰國時期「宗統」與「君統」的鬥爭──兼論我國古代忠孝關係的三個階段〉,《學術月刊》1997年第5期,1997年5月,頁91-97。
    劉紀曜:〈公與私──忠的倫理內涵〉,黃俊傑主編:《天道與人道》,臺北:聯經出版社,1993年。
    戴璉璋:〈策名委質與誠身明善──概述「忠」德義蘊的演變〉,《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9卷第1期,2009年3月,頁59-68。
    [日]西楨光正:〈語境與語言研究〉,收於[日]西楨光正編:《語境研究論文集》,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2年,頁26-45。

    (三)學位論文
    王桂蘭:《《左傳》忠孝思想研究》,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語文教學碩士班學位論文,2008年。
    周玉生:《先秦儒家忠孝觀念變遷研究》,鄭州:鄭州大學中國古代史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
    卓素絹:《先秦儒家道德觀對現代問題的啟示》,臺中: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4年。
    陳致宏:《《左傳》之敘事與歷史解釋》,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2006年。
    郭芳:《春秋左傳「忠」觀念研究》,鄭州:河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
    梁麗雪:《秦漢以前典籍「孝」字詞詮解》,高雄: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21年。
    曾怡嘉:《先秦至漢初儒家孝道思想之演變》,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2年。
    裴傳永:《中國傳統忠德觀的歷史性考察》,濟南:山東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年。
    劉嬌柔:《《左傳》中的倫常關係探討》,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學位論文,2004年。
    蔡瑩瑩:《敘事、論說與徵引──論《左傳》、《國語》的典故運用》,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
    鄭志慧:《儒家孝道思想研究》,臺北縣: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1985年。
    賴秀靜:《先秦忠觀之研究》,臺南:嘉南藥理大學儒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18年。
    蕭燕榮:《春秋時代孝親倫理研究》,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2007年。
    蘇淑瑜:《儒家孝道思想研究(先秦~兩漢)》,臺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3年。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