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穆伊莉 Bok, I-Li |
|---|---|
| 論文名稱: |
Pe̍h-ōe-jī Bûn-hiàn nih ê Cho̍k-kûn Pò-tō Su-siá Gián-kiù:Ēng “Tâi-ôan-hú-siâⁿ Kàu-hōe-pò” (1885 ~1942) chòe Hoān-ûi
白話字文獻nih ê 族群報導書寫研究-用《台灣府城教會報》(1885-1942) 作範圍 Coverage of Ethnic Groups in Romanized Taiwanese Literature :Centered on “Taiwan Prefectural City Church News” (1885-1942) |
| 指導教授: |
蔣為文
Chiung, Wi-vun Taiffalo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台灣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Taiwanese Literature(on the job class) |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 畢業學年度: | 98 |
| 語文別: | 其他 |
| 論文頁數: | 252 |
| 中文關鍵詞: | Kàu-hōe-pò 、Pe̍h-oē-jī 、Lô-má-jī 、cho̍k-kûn 、pò-tō bûn-ha̍k 、教會報 、白話字 、羅馬字 、族群 、報導文學 |
| 外文關鍵詞: | Taiwan Prefectural City Church News, Pe̍h-ōe-jī, Romanization, ethnic groups, reportage |
| 相關次數: | 點閱:139 下載:7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Tâi-oân tē-it-hūn pò-choá, sī Tâi-oân pò-tō bûn-ha̍k ê goân-khí-thâu, ia̍h-sī Tâi-oân bûn-ha̍k ê chá-chhun: Tâi-oân-hú-siâⁿ Kàu-hoē-pò , i sī chi̍t-hūn kok-chè-sèng--ê, chāi-tē sèng--ê, ū bûn-bêng-koan-- ê, ū kàu-io̍k-sèng koh tah-oá bîn-kan ê pò-choá, chē-chē chāi-tē ê pò-tō, chioh tio̍h chok-chiá si̍t-chè kàu-tī bô-kâng ê tē-khu kap bô-kâng ê cho̍k-kûn chiap-chhiok, tùi bîn-kan chhut-siaⁿ.
Pún lūn-bûn chú-iàu beh tùi chiàn-chêng ê Kàu-hoē-pò nih lâi khoàⁿ chá-chêng Tâi-oân bîn-kan án-choáⁿ teh khoàⁿ-thāi bô-kâng cho̍k-kûn in ê lāi-goā; ū hun-choh “Hoan”, “Hàn” kap “Kheh-ka” ê chiah-ê Tâi-oân cho̍k-kûn. Tâi-oân sui-bóng sī chi̍t ê to cho̍k-kûn pēng-chûn ê só͘-chāi, m̄-kú Tâi-oân-lâng tùi Tâi-oân-lâng hō͘-siōng ê jīn-bat soà chin chho͘-chhián koh chhiong-moá sióng-siōng. Iû-kî Tâi-oân tn̂g-kî siū Hàn bûn-hoà éng-hióng só͘ hêng-sêng ê Hàn bûn-hoà tiong-sim-koan, kiò goân-chū-bîn, goā-kok-lâng sī “hoan”, kóng ka-kī sī “lâng”. Hoan-cho̍k-kûn chú-tê tio̍h tùi “hoan” ê sióng-siōng khí-chō kàu si̍t-chè chiap-chhiok ê hoat-kiàn hoan-jîn ê bûn-bêng, koh têng-sin chài-hiàn hoan ê hêng-siōng.
Kî-si̍t Hàn-cho̍k-kûn ê kî-īⁿ hêng-siōng iá-bân thêng-tō͘ bô khah-su hoan, chóng--sī, thóng-tī ê iu-sè hō͘ to-sò͘ ê Tâi-oân-lâng siūⁿ-tio̍h Hàn bûn-hoà ê jû-hoà soà toè-teh iōng Hàn bûn-hoà-koan choè tiong-sim teh koan-khoàⁿ thaⁿ-jîn, iah khoàⁿ-khin m̄-bat-jī koh sòng-hiong ê siông-bîn; chi̍t-hūn bîn-kan pò-tō ê Kàu-hoē-pò, án-choáⁿ ēng siā-hoē koan-hoâi ê pún-chit lâi khoàⁿ-thāi tī khó͘-kéng nih ê pian-iân siông-bîn, iū-koh Hàn-jîn nā beh chiap-la̍p Ki-tok sìn-gióng, jī-pit tùi thoân-thóng bûn-hoà nih poe̍h-chhut thiu-lî, in só͘ tú-tn̄g tio̍h ê kok-chióng ê khún-tio̍k, pek-hāi soà-pìⁿ choh te̍k-pia̍t ê, kiōng-tông ê khó͘-lān kì-tî.
Lēng-goā, in-uī tông-chit kûn-thé chū-lo̍k, bûn-hoà te̍k-chit bêng-hián ê Kheh-ka cho̍k-kûn, m̄-nā ūn “ngang-kiáng” ê cheng-sîn, koh in-uī bô iông-ī chiap-siū goā-lâi bûn-hoà, hō͘ ki-tok-tô͘ khoàⁿ-choè oh-tit khai-hoat ê cho̍k-kûn, kā chheng-choè “tēng-tô͘. Tī Kheh-ka cho̍k-kûn chhian-soá-sú ê keng-giām, hō͘ kheh-lâng jīn-uî in hông pian-iân-hoà, m̄-koh, in-uī “ngang-kiáng” ê cheng-sîn hō͘ in ū kiông-lia̍t ê chū-ka gí-giân ì-sek. Kheh-ka-che̍k ê ki-tok-tô͘ tuì Pe̍h-oē-jī só͘ o̍h tio̍h ê keng-giām, “hi-mòng yu hó kì Hak-fà Lô-ma-sṳ̀ tshài Kàu-fì-pò pun Hak-n̂yin hó thu̍k”. Kó-jiân iah hoat-tián chhut “Hak-fà pún khéu-yim kài” Kheh-gí Lô-má-jī. In jīn-uî kì-jiân ū “pún khéu-yim kài Lô-ma-sṳ̀ chhut-hiàn, tshù-yân yìn-koi thu̍k pún khéu-yim kài Lô-ma-sṳ̀ chàng ha̍p-lí”. Só͘-í tī 30 nî-tāi tiong-kî ê Kàu-hōe-pò nih lâu-lo̍h in ēng “tshù ka kài pún khéu-yim” su-siá ê cho̍k-kûn gí-giân ì-sek tián-hian.
Tuì Kàu-hōe-pò ê bîn-kan pò-tō nih, hō͘ lán khoàⁿ chit-ê to cho̍k-kûn pēng-chûn ê só͘-chāi, ta̍k-lâng ēng chū-kí ê cho̍k-kûn te̍k-sek lâi chhái-oē Tâi-oân hong-hù, iām-lē ê chheng-chhái.
Taiwan’s first newspaper, Taiwan prefectural City Church News, pioneered Taiwanese reportage and Taiwanese vernacular literature in the last second decade of the 19th century. Education-oriented, it unveiled both international and local horizons, revealing views on modernization and civil imagining of Taiwan’s contemporary society. Furthermore, based on reporters’ on-scene observation and contacts with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of various areas, its coverage on local events was brimming over with voice of folks and the so-called Zeitgeist.
This thesis focuses on ethnic views of Taiwan’s society represented in Taiwan Prefectural City Church News in the pre-Second-World-War era. It will deal with how contemporary people distinguish us and the other, and what molds differences between aborigines, Han and Hakka. Despite the historical reality that multiple ethnic groups have been co-residing in the country, mutual understanding among each other still remained superficial and stereotyped. Above all, owing to long-term brainwash of Chinese Han hegemony, Taiwan’s society has been dominated by Han-centric mentality and racial discrimination. The mainstream Han people named Austronesians and foreigners “hoan”, a derogative term, while claiming themselves “humans”. Accordingly, in the chapter of “hoan” coverage, the thesis will explore the whole process of changes in narrative, from the initial imagination of “hoan” as barbarians to the realization of “hoan” civilization, and ultimately to the revers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hoan” images. By text analysis, the thesis shows that Han’s atrocities and savageness were by no means “surpassed” by “hoan”. Nevertheless, under the effects of Chinese Han’s ruling prestige and spread of Confucianism, the majority of Taiwanese people still took for granted their “superiority” over “hoan”, despising “hoan”as the inferior other, illiterate and impoverished.
In the following, the thesis will analyze how Taiwan Prefectural City Church News, from the standpoint of religious belief and social concern, reported on underprivileged ethnic groups. On the other hand, converted to Christianity, Han must shun themselves from traditional Han values, including Han-centric racism. In the meanwhile this research will also address what ostracism they had to encounter and how the experience of being persecuted had been transformed and transcended into a unique collective memory shared by first-generation Han Christians.
Moreover, the thesis will turn to heritage of another ethnic group, Hakka. With high degree of homogeneity and their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Hakka people have been known for “ngang-kiáng” spirit, literally meaning “tough-necked spirit”, a synonym of persistence or stubbornness. Contemporary foreign missionaries also referred to Hakka communities as “tough soil”, meaning they were hard to be convinced or converted. However, “ngang-kiáng” spirit might help constitute strong linguistic/cultural consciousness of Hakka Christians. Inspired by the evolution of Hoklo Romanization, Hakka Christians had managed to implement Romanization of their native in the same print medium. Hakka Romanized news printed and circulated in the 1930s manifested strong langual-cultural awareness of the Hakka minority.
In brief, the coverage of Taiwan Prefectural City Church News represented Taiwan between the late 19th century and the first half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as a society with multi-ethnicities. Contributing their individual culture, each group has co-constituted and co-enriched Taiwaness as their collective dream and pride.
1.Pò-choá
Tâi-oân-hú-siâⁿ Kàu-hōe-pò, tē 1 tiuⁿ ~ tē 80 tiuⁿ (1885 nî 7 goe̍h ~ 1891 nî 12 goe̍h).
Tâi-lâm-hú-siâⁿ Kàu-hōe-pò, tē 81 ~ 261 hō, (1892 nî 1 goe̍h ~ 1905 nî 12 goe̍h).
Tâi-lâm Kàu-hōe-pò, tē 262 ~ 339 hō, (1906 nî 1 goe̍h ~ 1913 nî 6 goe̍h).
Tâi-oân Kàu-hōe-pò, tē 340 ~ 565 hō, (1913 nî7 goe̍h ~ 1932 nî 4 goe̍h).
Tâi-oân Kàu-hoē Kong-pò, tē 266 ~ 684 hō, (1932 nî 5 goe̍h ~ 1942 nì 3 goe̍h ).
2. Choan-chheh
Anderson, Benedick. 著 吳叡人譯 1999《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佈》台北:時報文化。
Band E. 著 詹正義 譯 1976《巴克禮博士與台灣》台北:長青。
Band Edward Working his purpose out : the history of the English Presbyterian Mission 1847-1947 , London :Presbyterian Church of Englandp.
Barth, Fredrik. 1969. Ethnic Groups and Boundaries: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Culture Difference. Boston, MA: Little Brown.
Cohen Abner柯恩著 ; 宋光宇譯1987《權力結構與符號象徵》臺北巿:金楓印行。
Crystal David “Language Death”周蔚譯2001《語言的死亡》台北:貓頭鷹。
Edgar L. Macapili (萬益嘉) 2008 《Siraya Glossary Based on the Gospel of St. Matthew in Formosan (Sinkan Dialect)-A Preliminary Survey =西拉雅詞彙初探-以新港語馬太福音研究為主例》台南:南縣平埔族西拉雅文化協會。
Joseph Beal Steere著;林弘宣譯 2009《福爾摩沙及其住民:19世紀美國博物學的台灣調查筆記》 台北:前衛。
Rex John約翰.雷克斯 著 顧駿譯1997《種族與族類》台北:桂冠。
Rosalind Miles 著 刁筱華譯 1998《女人的世界史》台北:麥田。
大衛.梅柏利-路易斯2003〈族群性與文化〉《世界的臉譜:全球族群探索》台北:秋雨文化。
川口長孺等撰《安平縣雜記》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尹章義 2003《台灣客家史研究》台北:台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
井川直衛 編 邱信典 譯 1997《巴克禮的心靈世界》台北:雅歌。
日本順益台原住民研究會 1999 《伊能嘉矩收藏台灣原住民影像(伊能嘉矩所藏台灣原住民寫真集)》台北: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
木枝.籠爻(潘朝成) 1999《噶瑪蘭族:永不磨滅的尊嚴與記憶》台北:原民文化。
王天濱 2002《台灣新聞傳播史》台北:亞太圖書。
王天濱 2003 《台灣報業史》台北:亞太圖書。
王甫昌 2003《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台北:群學。
王育德 1970補充修訂版《苦悶的台灣》台北:鄭南榕發行。
王詩琅編撰 1980《日本殖民地體制下的臺灣》台北:眾文。
王銘銘 1998 《想像的異邦-社會與文化人類學散論》 中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北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史蹟委員會 陳宏文譯 1997《北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歷史》台南:人光。
史文森 (Rev. Allen J. Swanson) 1982《教會增長之鑰》台北:台灣教會增長促進會。
台灣聖經公會2006《SIN-KŪ-IOK ê SÈNG-KENG 白話字聖經》台北:台灣聖經公會。
必麒麟 (W.A. Pickering)原著 陳逸君 譯1999 《歷險福爾摩沙》(譯自:PIONEERING IN FORMOSA, Recollections of Adventures among Mandarins, Wreckers & Heak-hunting Savages) 台北:原民文化。
必麒麟著;陳逸君譯 1994《發現老台灣》台北:臺原。
甘為霖著 許雅琦,陳珮馨譯 2005 《福爾摩莎素描:甘為霖牧師台灣筆記》台北:前衛。
白尚德 (Chantal Zheng) 著; 鄭順德譯 1999《十九世紀歐州人在台灣》 台北:南天。
白尚德著.鄭順德譯 2004 《英國長老教會宣教師與台灣原住民族的接觸 1865-1940》台北: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
矢內原忠雄1987周憲文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台灣》台北:帕米爾。
石萬壽1990《台灣的拜壺民族》台北:台原。
伊能嘉矩著 楊南郡 譯 1996《台灣踏查日記(上)》台北:遠流。
向陽、須文蔚 2002《報導文學讀本》台北:二魚文化。
江宜樺 1998《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台北:揚智。
江運貴 1996《客家與台灣》台北:常民文化。
佛朗茲.法農 (Frantz Fanon) 陳瑞樺 譯 2005《黑皮膚,白面具Peau Nooire, Masques Blancs》台北:心靈工坊文化。
吳文星1992《日據時期台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台北:正中。
吳學明 2007《近代長老教會來台的西方傳教士》台北:日創社文化。
吳學明2003 《從依賴到自立:終戰前台灣南部基督長老教究》台南:人光。
呂紹理2005《展示台灣:權力、空間與殖民統治的形象表述》台北:麥田。
呂興昌 1995《台灣詩人研究論文集》台南:南市文化。
李元春 1958《臺灣志略》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李壬癸 1997 《台灣平埔族的歷史與互動》台北:常民文化。
李政隆2001 《臺灣基督教史》台北:天恩。
李炳銀 1997《當代報告文學流變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李筱峰 1999《台灣史100件大事》(上) 台北:玉山社。
李筱峰 2002《快讀台灣史》台北:玉山社。
李嘉嵩1979 《100年來》台南:人光。
杜臻 撰 1961《澎湖臺灣紀略》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沈有容1959《閩海贈言》,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里慕伊.阿紀 2002《彩虹橋的審判》台北:新自然主義。
阮昌銳.吳佰祿.李子寧.馬騰嶽1999《文面.馘首.泰雅文化》台北:國立臺灣博物館。
阮若荷 2009《後山故事(下)》台北:宇宙光。
周婉窈1998《台灣歷史圖說(史前至一九四五年)》台北:聯經。
周鍾瑄編1962《諸羅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林如珠 司欣怡 合編 2008《臺灣原住民宣教先鋒》花蓮:玉山神學院基督教教育學系。
邱彥貴 吳中杰 2001 《台灣客家地圖》台北:貓頭鷹。
長榮中學 1991《長榮中學百年史》台南:私立長榮高級中學。
施正鋒 1998《族群與民族主義》台北:前衛。
施正鋒 2006《台灣族群政治與政策》台中:新新台灣文教基金會。
施正鋒、劉益昌、潘朝成合編 2003《台灣平埔族》台北:前衛。
施正鋒編1994《台灣民族主義》台北:前衛。
柯志明2003《番頭家:清代臺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查爾斯.泰勒 (Charles Taylor) 著 李尚遠譯 2008《現代性中的社會想像 Modern Social Imaginaries》台北:商周出版:城邦文化。
洪敏麟 陳錦榮 1978《日本據臺初期重要檔案》台中 :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科塔克 (Conrad Phillip Kottak) 謝繼昌校閱 徐雨村譯 2005 《文化人類學-文化多樣性的探討》譯自Cultural Anthrapology, 11e 台北:麥格羅希爾;巨流,2008年1月(初版4刷)。
胡家瑜 崔伊蘭主編1998《台大人類學系伊能藏品研究》台北:台大出版中心。
胡傳 1960《臺灣日記與稟啟》(第一冊) 臺北巿: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胡傳 1968《台東州采訪冊》收佇方豪主編 臺灣叢書第一輯,臺北:國防研究院。
胡適 1988《文學改良芻議》台北:遠流。
郁永河1697《裨海紀遊》收佇 黃哲永、吳福助主編2007《全臺文 (五十一)》臺中市:文听閣圖書。
夏忠堅 《隱藏的一羣-台灣客庄和客庄教會》1983年8月2日〈自序〉, 台北:教會更新研究發展中心及客家宣教協會.
孫大川2000《夾縫中的族群建構-台灣原住民的語言、文化與政治》台北:聯合。
徐正光 編 1991《徘徊於族群和現實之間:客家社會與文化》台北:正中。
徐正光 等2002《台灣客家族群史》【社會篇】南投:省文獻館。
浦薛鳳1963《現代西洋政治思潮》台北:正中書局。
翁佳音 2001《異論台灣史》台北:稻鄉。
翁佳音2007 《台灣漢人武裝抗日史研究 (1985-1902)》台北:稻香。
馬偕 著 林晚生 譯 2007《福爾摩沙紀事:馬偕台灣回憶錄》台北:前衛。
馬偕著 陳宏文譯 1996《馬偕博士日記》台南:人光。
高栱乾 撰 1960《臺灣府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張妙娟 2005《開啟心眼:《臺灣府城教會報》與長老教會的基督徒教育》台南:人光。
張裕宏 2001《白話字基本論:台語文對應&相關的議題淺說》台北:文鶴。
張德水 1996《台灣種族、地名、政治沿革》台北:前衛。
許雪姬1993《滿大人最後的二十年:洋務運動與建省》台北:自立晚報。
許極燉 1993《尋找臺灣新座標:從苦悶的歷史建構現代視野》台北:自立晚報。
連橫原著 吳密察 編1987《臺灣通史》台北:時報文化。
陳明仁 2004《東台灣歷史再現中的族群異己:以胡傳之《台東州采訪冊》的原住民書寫為例》台北:稻香。
陳玲蓉1992《日據時期神道統制下的臺灣宗教》台北:自立晚報。
陳浩洋1992《台灣四百年庶民史》台北:自立晚報。
陳國偉 著 國立編譯館編 2007《想像台灣當代小說中的族群書寫》台北:五南。
陳國強主編 2002《文化人類學辭典》台北:恩楷。
陳銘磻編1980《現實的探索》臺北:東大。
陳慕真 2007《漢字之外:台灣府城教會報kap台語白語字文獻中ê文明觀》 台南:人光。
鳥居龍藏著 楊南郡譯註 1996《探險台灣:鳥居龍藏的台灣人類學之旅》台北:遠流。
彭小研主編2001《楊逵全集》台南: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
彭家發、馮建三、蘇蘅、金漙聰編 1997《新聞學》,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彭家發譯著 1988《新聞文學點.線.面:譯介美國近代的新派新聞報導》臺北:業強。
森丑之助原著 楊南郡譯註2000《生蕃行腳:森丑之助的台灣探險》臺北:遠流。
費德廉、羅效德 編譯 2006《看見十九世紀台灣:十四位西方旅行者的福爾摩沙故事》台北:如果。
黃武東、徐謙信 合編1995《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歷史年譜》台南:人光。
黃昭堂 著;黃英哲 譯 2002《台灣總督府》台北:前衛。
黃茂卿 1991《迪階觀音山教會早期五十年》花蓮:觀音山教會。
楊士養1943《南台教會史》(Pe̍k-ōe-jī pán) 台南:教會公報社。
楊英 1958《從征實錄》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楊素芬2001《台灣報導文學概論》台北:稻田。
聖經公會 1993 《客語聖經 新約佬詩篇》(HIEN-THOI THÒI-VÂN HAK-NGÎ YI̍T-PÚN現代台灣客語譯本),台北:中華民國聖經公會。
葉石濤2003《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
董芳苑1988《信仰與習俗》台南:人光。
達西烏拉彎.畢馬(田哲益) 1992《臺灣布農族的生命祭儀》台北:臺原。
臺灣銀行1965《臺灣輿地彙鈔》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劉安海 孫文憲主編2004《文學理論》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劉克襄 1992《後山探險:十九世紀外國人在東海岸的旅行》第一版第3刷1994/3,台北:自立晚報。
劉富理1982《巴克禮及其教會增長原理》洛杉磯台語福音教會。
劉還月1995《尋訪台灣平埔族》台北:常民文化。
劉還月1999《台灣的客家族群與信仰》台北:常民文化。
歐陽泰 (Tonio Adam Andrade) 著;鄭維中 譯2007《福爾摩沙如何變成臺灣府?》台北:遠流。
潘英 1998 《台灣原住民族的歷史源流》台北:臺原。
潘英海、許木柱、莊英章(1992)《文化人類學》下冊,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潘稀祺(打必里.大宇)編著 2003《台盲人教育之父:甘為霖博士傳》台南:人光。
潘稀祺(打必里.大宇)編著 2003《為愛航向福爾摩沙:巴克禮博士傳》台南:人光。
潘繼道 2001《清代台灣後山平埔族移民之研究》台北:稻香。
蔣為文 2007《語言、文學kap台灣國家再想像》台南:成功大學。
蔣為文2005《語言、認同與去殖民》台南:成功大學。
蔡金安主編 2006《台灣文學正名》台南:金安。
蔡蔚群 2000《教案:清季臺灣的傳教與外交》台北:博揚文化。
鄭明俐 1989《現代散文構成論》台北:大安出版社。
鄭明俐 1997《現代散文縱橫論》台北:大安出版社。
鄭明俐 2003《現代散文》台北:三民。
鄭明娳 1992《現代散文現象論》台北:大安出版社。
鄭明娳 1997《現代散文類型論》台北:大安出版社。
鄭連明主編 2000《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百年史》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鄭維中 2006《製作福爾摩沙-尋西洋古書中的台灣身影》台北:如果。
鄧傳安撰 1958《蠡測彙鈔 》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賴永祥1990《教會史話》第一輯,台南:人光。
賴永祥1995《教會史話》第二輯,台南:人光。
賴永祥1995《教會史話》第三輯,台南:人光。
賴永祥1998《教會史話》第四輯,台南:人光。
賴永祥2000《教會史話》第五輯,台南:人光。
賴和著 林瑞明編2001《賴和全集》漢詩卷(上) 台北:前衛。
戴國煇編 魏廷朝譯 2002《台灣霧社蜂起事件-研究與資料》(上) 台北:遠流。
謝世忠 1987《認同的污名》臺北:自立晚報。
謝銘仁1978《台灣社會文化論》大阪:浪速社。
簡炯仁1995《臺灣開發與族群》臺北:前衛。
藤井志津枝2001《臺灣原住民.政策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藤井志津枝1997《日本治理台灣的計策理蕃》,台北:文英堂。
【Ji̍t-bûn-chheh】
安倍明義編1938《台灣地名研究》臺北市:蕃語研究會發行。
移川子之藏, 馬淵東一, 宮本延人著1935《台湾高砂族系統所屬の研究》台北帝國大學 土俗‧人類學研究室調查。
3. Ha̍k-uī lūn-bûn
方耀乾 2008 〈Uì 邊緣kàu多元中心:台語文學ê主體建構〉成功大學 台灣文學系 博論。
呂美親 2007〈日本時代台語小說研究〉清華大學 台文所 碩論。
李孝誠 2001〈姬望於太魯閣宣教的研究〉衛理神學研究院 教牧學 博論。
邱韻芳2004 〈祖靈、上帝與傳統—基督長老教會與Truku人的宗教變遷〉台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 博論。
徐碧霞 2005〈臺灣戰後客語詩研究〉 成功大學 台文所 碩論。
郭東雄 2003 〈台灣排灣族七佳舊社住居文化之研究〉台南師範學院 鄉土文化研究所 碩論。
陳慕真2006〈台語白話字書寫中ê文明觀--以《台灣府城教會》(1885-1942)為中心〉,成功大學 台灣文學系 碩論。
黃佳惠 2000〈白話字資料中的台語文學研究〉台南師院鄉研所 碩論。
黃招榮2003〈巴克禮在台灣傳教研究〉 台南師院 碩論。
葉神保 2002 〈排灣族caqooqovolj (內文)社群遷徒與族群關的探討〉,東華大學 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 碩論。
鄭雅怡2008《陳雷台語作品ê去殖民精神--用《鄉史補記》做中心》,成功大學 台灣文學系 碩論。
賴啟源 2008 〈霧台部落魯凱族貴族的美麗與哀愁-魯凱族貴族權力地位變遷之研究〉東華大學 民族發展研究所 碩論。
謝明芳2003〈當代台灣報導文學興起與發展〉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 碩論。
4. Toaⁿ-piⁿ lūn-bûn
方耀乾 2004年10月9-10日〈台語白話文學ê 起源kap發展:1 ê 學界疏忽去ê存在〉《台灣羅馬字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國台灣文學館。
方耀乾 2006〈是意識形態抑是不學無術?〉 siu-tī 蔡金安主編 2006《台灣文學正名》台南:金安。
王昭文 2004〈羅馬字與「文明化」-台灣文化協會時代的白話字運動〉《台灣羅馬字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國台灣文學館。
吳密察 〈1895年「台灣民主國」的成立經過〉siu-tī張炎憲、李筱峰、戴寶村主編1996《台灣史論文精選(下)》 台北:玉山社。
李勤岸、呂美親、劉承賢 2008年10月18-19日〈陳清忠與北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教會公報《芥菜子》初探〉《2008第4屆台語文學國際學術研討論文集》台南:開朗。
李勤岸、李姿倫、邱藍萍2007年10月26-27日〈白話字文學中的文化現代性_電腦輔助語料庫分析〉「跨領域 全球化下的台灣文學與文化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
林瑞明1994 〈賴和ê文學kap 精神〉siu-tī康原 編1996《種子落地》台中:晨星。
持地六三郎,《臺灣殖民政策》(日本:富山房,1912),頁386。轉引自 鄭安睎2008 〈日治時期「隘」與「隘勇線推進」初探(1895-1920) -以南投地區為例〉年水沙連區域研究學術研討會--劉枝萬先生與水沙連區域研究 2008 年 10 月 18-19 日,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柏德行〈客家人及台灣客家教會的歷史〉siu-tī 史文森(Rev. Allen J. Swanson) 編1982《教會增長之鑰》 台北:台灣教會增長促進會。
胡仲持〈論報告文學〉siu-tī現代散文硏究小組編 1986《中國現代散文理論》 ;台北:蘭亭。
原英子〈台灣原住民的民族邊界之意識化〉siu-tī葉春榮主編 2006《歷史、文化與族群:臺灣原住民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荊溪人:1980〈泛論報導文學〉siu-tī陳銘磻編1980《現實的探索》臺北:東大。
高信疆:1978〈永恆與博大-報導文學的歷史線索〉收佇 陳銘磻編1980《現實的探索》臺北:東大。
張學謙、紀淑萍、顏叔君、戴煜德 2006 年 10 月28-29日〈台灣詩歌ê 語言關懷kap教學原則〉《2006 台語文學學術研研討會論文集:詩歌kap土地ê 對話 》台南:開朗。
梁君慈、蔣為文2007年10月6-7日〈《台灣府城教會報》所翻譯刊載ê西方囝仔古ê研究〉「中山醫學大學第2屆台灣語文暨文化研討會」、「2007台語文學學術研討會」,台中:中山醫學大學。
陳板〈族群與地域:台灣客家在地化的文化觀察〉siu-tī徐正光主編 2000《聚落、宗族與族群關係》台北:中研院民族所。
彭瑞金〈從族群特性看客家文學的發展〉siu-tī 徐正光 編 1991《徘徊於族群和現實之間:客家社會與文化》台北:正中。
黃昭堂1994〈戰後台灣獨立運動與台灣民族主義的發展〉siu-tī施正鋒編1994《台灣民族主義》台北:前衛。
黃榮洛〈客家人的台灣史〉siu-tī 徐正光 編 1991《徘徊於族群和現實之間:客家社會與文化》台北:正中。
楊允言2007年11月17、18日〈台語羅馬字書寫的花東報導文學初探以《台灣教會公報》1885~1911年為例〉「第四屆花蓮文學學術研討會」,花蓮。
楊逵,〈何謂報導文學〉,原載《台灣新民報》(1937年4月25日),收tī 彭小研主編2001《楊逵全集》第九卷(詩文卷上)》台南: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
楊鏡汀1990〈客家人的宗教信仰〉siu-tī 徐正光 編 1991《徘徊於族群和現實之間:客家社會與文化》台北:正中。
葉春榮1996〈伊能嘉矩之「平埔蕃」研究〉siu-tī 1998《台大人類學系伊能藏品研究》台北:台大出版中心。
廖秋娥2004年10月9-10日〈從《台灣府城教會報》看晚清台灣東部的交通〉《台灣羅馬字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國台灣文學館。
劉承賢 2008年11月8-9日〈國中之國的國籍選擇-《台灣教會公報》的認同研究(1895年5月~1897年5月〉,「中山醫學大學第3屆台灣語文暨文化研討會」、「第4屆台灣羅馬字國際學術研討會」,台中:中山醫學大學。
潘為欣2009年10月17-18日〈《台灣府城教會報》ê報導文學(1885.07-1888.02)〉方耀乾主編《台語文學史書寫理論佮實踐》高雄:台文戰線雜誌社。
蔣為文2005〈白話字,囝仔人teh用ê文字?〉《語言、認同與去殖民》台南:成功大學。
蔣為文2005〈羅馬字是台灣新文學ê開基祖〉《語言、認同與去殖民》台南:成功大學。
謝世忠1999〈身份與認同:日月潭邵族的族群構成〉siu-tī葉春榮主編2006《歷史.文化與族群:台灣原住民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順益博物館。
5. Kî-khan lūn-bûn
吳學明1999年12月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入台初期的一個文化面相─「靠番仔勢」〉,《台南師院鄉土文化研究所學報》第一期;台南:台南師院,頁101-130。
呂興昌 1996年08月 〈加減拾.較省共人借:談台語文學資料兮收集佮整理〉《台灣文藝》第156期。
陳龍廷 2003 〈相似性、差異性再現的複:清代書寫臺灣原住民形象之論述〉《博物館學季刊》 第17卷第3期,台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頁91-111。
須文蔚1996年7月〈報導文學在臺灣,1949-1994〉原載《新聞學研究》第51期,政大新聞研究所。
顏正一2009年02月〈歌聲悠遠情意長:論排灣族東排灣群土[土反]部落傳統歌謠之情歌內涵〉 載於《東台灣研究》12期, 臺東市 :東臺灣研究會, 頁3-50。
6. Gián-kiù pò-kò
陳茂泰、孫大川 1994 《台灣原住民族族群與分佈之研究》。
7. Chham-khó bāng-chām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http://www.pct.org.tw/look4church.htm
台灣聖經公會
http://www.biblesociety-tw.org/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
http://www.tacp.gov.tw
呂興昌〈白話字中的台灣文學資料〉
http://ws.twl.ncku.edu.tw/hak-chia/l/li-heng-chhiong/peh-oe-ji.htm
客語信望愛網站
http://hakka.fhl.net
客語線頂聖經
http://hakka.fhl.net/list.html
國立台灣文學館 《台語文數位典藏資料庫》
http://iug.csie.dahan.edu.tw/nmtl/dadwt/pbk.asp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 Tâi-oân Pe̍h-oē-jī Bûn-hiàn-koán
http://www.tcll.ntnu.edu.tw/pojbh/script/artical-default.htm
國家圖書館〈19世紀台灣攝影圖像展〉
http://vod.ncl.edu.tw/voddata/web-truth/george/george-01-d2.htm
國家圖書館
http://www.ncl.edu.tw/mp.asp?mp=2
國圖台灣記憶
http://memory.ncl.edu.tw/tm_2007/hypage.cgi?HYPAGE=index.htm。
教育部、原民會 資料庫《台灣原住民族歷史語言文化大辭典》
http://210.240.41.130/citing/index.asp。
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
賴永祥長老史料庫 (Elder John Lai's Archives) < http://www.laijohn.com/>。
校內:立即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