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曾子容 Tseng, Tzu-Jung |
|---|---|
| 論文名稱: |
日治時期六龜地區部落的社會變遷—以六龜交易所帳冊為觀察 The Social Changes of the Tribes in Liouguei Area During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Period:Based on the Accounting Books of the Liouguei Exchange |
| 指導教授: |
謝仕淵
Hsieh, Shih-Yua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 論文出版年: | 2023 |
| 畢業學年度: | 111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257 |
| 中文關鍵詞: | 六龜 、原漢交易 、洪稇源商號 、部落變遷 、消費生活 |
| 外文關鍵詞: | Liouguei, trade between Taiwanese Indigenous and Han Adolescents, the Hung Kuenyuan shop, tribal changes, consumer lifestyle |
| 相關次數: | 點閱:147 下載:65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六龜山區的豐富山林資源,引起日本政府對撫育當地原住民的重視,而原漢交易作為帝國控制邊境的重要手段之一,於日治時期被制度化,加速了原住民傳統部落經濟生活的改變。本文旨在透過官方文書、六龜交易所帳冊與耆老的口述訪談,觀察國家體制是如何深入坐落於帝國邊境的六龜地區,並對部落的社會傳統造成什麼影響。
六龜里交換所創立於大正3(1914)年,由洪稇源商號創立者洪見濤擔任交換人,呈現出商號結合交換所的特質。而交換所在大正12(1923)年收為官營交易所後,交易所仍需依賴在地商號的貿易網絡以協助進行商品的買賣,形成官方借用在地既存商號的機制。
從帳冊中,可見內本鹿社的通事交易模式在政權轉移之下的改變。此外,還可看到不同部落的交易物將隨著部落的生產條件而有所不同,而日本政府從槍枝扣押、授產政策到山地事業的推行,一整套對部落的細緻控制,也在帳冊中可見。最後,對於某些視獵捕與採摘為禁忌的部落,商品的經濟利益產生了強大的誘因,出現打破禁忌、習俗、提高婦女勞動的現象,部落文化因此遭遇了外部消費的影響,帶動了經濟生活的改變。
Through the official documents, Liouguei exchange accounting books and oral interviews with elders, this research mainly observes how the state system penetrated into the Liouguei area located on the border of the empire and what impact it had on social traditions of the tribes.
The Liouguei Exchange was founded in Taisho 3 (1914), with Hung Jiantau, the founder of the Hung Kuenyuan shop, as the exchange person, showing the combination of a shop and an exchange. However, after the exchange was turned into a publicly-owned exchange in Taisho 12 (1923), it still needed to rely on the trade network of local shops to assist in the trading of commodities, forming a system that the local shops help the government run the exchange.
In the accounting books, we can see not only the trading objects from different tribes, which reflected their production conditions, but also a set of detailed controls, from the confiscation of guns, 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ies to the setting of purchase prices. Some tribes referred hunting and picking as taboos. However, the economic benefits of commodities created strong incentives, and tribal cultures thus encountered the influence of external consumption.
一、史料
(一) 官方文書
丸井圭治郎,《撫蕃ニ關スル意見書•蕃童教育意見書》,臺北:臺灣總督府民政部蕃務本署,1914。
大橋捨三郎,《愛國婦人會臺灣本部沿革誌》,臺北:愛國婦人會臺灣本部,1941。
伊能嘉矩、粟野傳之丞著;傅琪貽譯,《臺灣蕃人事情》,臺北:原住民族委員會,2017。
臺灣總督府民政部蕃務本署,《理蕃概要》,臺北:臺灣總督府民政部蕃務本署,1913。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高砂族の教育》,出版地不詳:臺灣總督府警務局,1944。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理蕃誌稿》,第1卷第1-2編,臺北:臺灣總督府警務局,1918。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編,古萬煌譯,《日據時期原住民行政志稿 第四卷》,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9。
臺灣總督府警察本署編,吳萬煌、古瑞雲譯,《日據時期原住民行政志稿 第三卷》,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8。
臺灣總督府警察本署編,宋建和譯,《日據時期原住民行政志稿 第二卷(下卷)》,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9。
臺灣總督府警察本署編,陳金田譯,《日據時期原住民行政志稿 第一卷》,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
臺灣總督府警察本署編,陳金田譯,《日據時期原住民行政志稿 第二卷(上卷)》,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9。
(二) 調查統計資料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高砂族調查書.蕃社概況》,臺北:中央研究院,2011。
阿緱廳,《大正三年第七統計書》,阿緱廳:出版者不詳,1915。
高雄州,《高雄州第一統計摘要》,高雄州:出版者不詳,1922。
高雄州,《高雄州第二統計摘要》,高雄州:出版者不詳,1923。
高雄州,《高雄州第三統計摘要》,高雄州:出版者不詳,1924。
高雄州,《高雄州第四統計摘要》,高雄州:出版者不詳,1925。
高雄州,《高雄州第五統計摘要》,高雄州:出版者不詳,1926。
高雄州,《高雄州第六統計摘要》,高雄州:出版者不詳,1927。
高雄州,《高雄州第八統計摘要》,高雄州:出版者不詳,1929。
臺灣總督府民政部蕃務本署,《臺灣蕃社戶口一覽》,出版地不詳,1912。
臺灣總督府民政部警察本署,《蕃社戶口 大正六年十二月現在》,出版地不詳,1918年。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原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五卷第三冊》,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3。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高砂族授產年報 昭和十一年版》,臺北:臺灣總督府警務局,1937。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理蕃課,《高砂族調查書 第二編:生活》,臺北: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理蕃課,1936。
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原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五卷 排灣族第四冊》,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3。
(三) 檔案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典藏號:KH2019.019.0033、KH2019.019.0035、KH2019.019.0036、KH2019.019.0044、KH2019.019.0045、KH2019.019.0049、KH2019.019.0051、KH2019.019.0077、KH2019.019.0091、KH2019.019.0124、KH2019.019.0127、KH2019.019.0128、KH2019.019.0129、KH2019.019.0145、KH2019.019.0167、KH2019.019.0195、KH2019.019.0206、KH2019.019.0217、KH2019.019.0486、KH2020.002.0013、KH2020.002.0116。
「蕃地事情報告(元臺南縣)」(1898-01-01),〈明治三十一年臺南縣公文類纂永久保存第一六四卷內務門殖產部〉,《臺灣總督府檔案.舊縣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9807007。
「阿緱廳告示第十六號阿里港支廳外二支廳管內ニ蕃務官吏駐在所新設ノ件」(1911-03-04),〈明治四十四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永久保存第二十七卷地方〉,《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1793065。
「蕃地ニ於ケル交易規則」(1914年12月04日),〈臺灣總督府府報第637號〉,《臺灣總督府府(官)報》,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71020637a001。
「理蕃政策大綱ニ關スル件」(1931-01-01),〈昭和六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十五年保存第一卷秘書文書及調查警察〉,《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7393014。
(四) 清代史料
王瑛曾,《重修鳳山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
佐倉孫三,《臺風雜記》,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
屠繼善,《恒春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
黃叔璥撰,《臺海使槎錄》,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詩鈔》,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70。
臺灣銀行經濟硏究室編,《安平縣雜記》,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
(五) 刊物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理蕃課原編;陳連浚譯,《理蕃之友第一卷中文初譯本》,新北:原住民族委員會,2016。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理蕃課原編;陳瑜霞譯,《理蕃之友第三卷中文初譯本》,新北:原住民族委員會,2016。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理蕃課原編;黃幼欣譯,《理蕃之友第二卷中文初譯本》,新北:原住民族委員會,2016。
二、專書
杜奉賢主編,《茂林鄉誌》,高雄:高雄市茂林區公所,2007。
松崗格,《「蕃地」統治與「山地」行政 臺灣原住民族社會的地方化》,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8。
林淑美,《清代台湾移住民社会の研究》,東京:汲古書院,2011。
近藤正己,《總力戰與臺灣:日本殖民地的崩潰》,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4。
保羅.D.巴克萊著,堯嘉寧譯,《帝國棄民——日本在臺灣「蕃界」內的統治(1874-1945)》,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20。
施雅軒,《臺灣的行政區劃變遷》,臺北:遠足文化,2003。
財團法人日本文教基金會,《日治末期臺灣原住民族皇民化之研究》,臺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07。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109-110年高雄市六龜地區日治時代商業交易文物普查建檔第一期計畫成果報告書》,高雄: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2021。
喬宗忞,《臺灣原住民史——魯凱族史篇》,南投:省文獻會,2001。
達西烏拉彎.畢馬(田哲益),《臺灣的原住民:布農族》,臺北:臺原,2003。
齊莉莎、林惠娟著,《不要忘記咱們萬山的故事:過去的回憶》,臺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籌備處,2003。
藤井志津枝,《理蕃——日本治理臺灣的計策》,臺北:文英堂,1997。
三、期刊論文
邱馨慧,〈被殖民脈絡下山地與平地交換活動的初探——以日本時代高雄州潮州郡的赤山交換所為例〉,《屏東文獻》,5期(2002),頁3-22。
洪麗完,〈大社聚落的形成與變遷(1715-1945):兼論外來文化對岸裡大社的影響〉,《臺灣史研究》,第3卷第1期(1996),頁31-96。
洪麗完,〈清代楠仔仙溪、荖濃溪中游之生、熟番族群關係(1760-1888):以「撫番租」為中心〉,《臺灣史研究》,第14卷第3期(2007),頁1-71。
洪麗完,〈嘉南平原沿山地區之族群關係(1700-1900):以「阿里山番租」為例〉,《臺灣史研究》,第18卷第1期(2011),頁41-101。
洪麗完,〈嘉南平原沿山熟番移住村落之形成暨社會生活考察(1740-1945):以大武壠派社為例〉,《歷史人類學刊》,第10卷第1期(2012),頁31-84。
莊建華、余姿慧、曾子容,〈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典藏稇源商店六龜支店暨洪家家族文書史料介紹〉,《高雄文獻》,9卷2期(2019),頁138-158。
陳計堯,〈三個地區、三個族群、兩種模式——日治時代「蕃產交易所」與原鄉經濟生活〉,《臺灣風物》,第72卷第3期(2022),頁15-66。
黃應貴,〈失落的內本鹿:一個邊疆社會中跨越族群界線的區域中心〉,《東臺灣研究》,6(2001),頁139-159。
溫振華,〈日治時期原住民部落的交易所〉,《臺灣學通訊》,82(2014年7月),頁22-23。
四、專書論文
邱馨慧,〈近代初期臺灣原住民的「消費者革命」〉,收於林玉茹主編,《比較視野下的臺灣商業傳統》,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2,頁441-477。
五、學位論文
王和安,〈日治時期南臺灣的山區開發與人口結構:以甲仙六龜為例〉,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江昭德,〈排灣族筏灣部落生活領域變遷之詮釋(1907~1974)〉,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博士班,2009。
林素珍,《日治後期的理蕃——傀儡與愚民的教化政策(1930-1945)》,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
張雅婷,〈原住民與都市住民對台灣黑熊價值觀之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碩士論文,2007。
張夢軒,〈綏撫、監控到自治——日治到戰後前期山地交易的制度形成與變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7。
張靜宜,〈台灣拓殖株式會社與日本軍國主義〉,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
六、報紙
《臺灣日日新報》
七、網頁資料
〈洪稇源〉,高雄市六龜區公所(https://liouguei.kcg.gov.tw/Content_List.aspx?n=8324459693934401),最後檢索日期:2022年10月28日。
〈洪麗完教授演講「移民、邊疆控制與地方社會:十八至十九世紀臺灣沿山邊區社會秩序考察」紀要〉,中央研究院明清研究推動委員會(http://mingching.sinica.edu.tw/Academic_Detail/569),最後檢索日期:2022年12月26日。
〈清八通關古道與日治八通關越嶺道〉,臺灣國家公園數位典藏主題網(https://npda.cpami.gov.tw/tab8/web8_page2.php?park=B),最後檢索日期:2022年10月8日。
《本草綱目》,〈獸之二 熊〉,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https://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372#%E7%8D%B8%E4%B9%8B%E4%BA%8C%EF%BC%88%E7%8D%B8%E9%A1%9E%E4%B8%89%E5%8D%81%E5%85%AB%E7%A8%AE%EF%BC%89%E7%86%8A),最後檢索日期:2022年11月18日。
何思瞇、楊國揚,〈記憶的呼喚:口述訪談稿的編寫〉,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https://epaper.naer.edu.tw/edm.php?grp_no=4&edm_no=73&content_no=1896),最後檢索日期:2022年3月4日。
吳靜宜,〈從原民文化和狩獵 看布農族與黑熊的人熊情誼〉,環境資訊中心(https://e-info.org.tw/node/216604),最後檢索日期:2022年11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