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侯世婷
Hou, Shih-Ting
論文名稱: 台灣「唐卡」在地化現象的研究
A study for the localization phenomenon of Thangka in Taiwan
指導教授: 許功明
Tsu, Koun-Mi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藝術研究所
Institute of Art Studies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0
中文關鍵詞: 全球化在地化藏傳佛教唐卡在地全球化
外文關鍵詞: Globalization, Localization, Tibetan Buddhism, Thangka, Glocalisation
相關次數: 點閱:81下載:1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以「唐卡」在台灣的視覺意象做為文本來研究,並試圖探討造成其改變的主要原因。唐卡本是藏傳佛教的宗教產物,在傳入台灣後,和台灣本土的民間信仰與風俗民情產生交融的現象,進而在外觀、形式甚至應用上,均和傳統書籍研究中的唐卡印象有所不同。為了深入了解這些質變,是否是唐卡本身所蘊涵的異文化脈絡到台灣,經「在地化」之後而產生的特有文化綜攝現象,筆者除了在台灣做客觀性的田野觀察及專業人士的訪問之外,還前往青海、西藏兩次,走訪唐卡文化之原生地的畫家和僧侶們,企圖釐清唐卡在形式與應用上的變化,指出其為在地化與全球化共同形塑的結果。
    在今天的台灣社會乃至全世界,唐卡這種宗教意味的藝術品,都廣受到藏傳佛教人士、博物館界及收藏界人士,即所謂「藝術世界」的歡迎,但也同時為了迎合後現代人們的生活品味,不得不在其外觀、內容或形式上產生一些妥協與變貌。即使是在西藏地區本身,目前以消費經濟為導向的藝術產業發展概念所趨,唐卡等特殊之民族技藝亦在地方政府的鼓吹下,使當地民眾了解可以運用在地文化特質、資源與優勢的所在,藉著「全球化」世紀的到來,讓精粹優美的藏傳藝術、乃至藏傳佛教與西藏文明,在世界各地廣為流傳。
    就世界宗教傳播的論點看,唐卡藝術的多元轉變、世俗化與在地化的結果,乃意喻著可以方便讓更多人親近佛法,但另一方面,這種異質文化的藝術商品出現,在市場上「待價而估」、「貨幣式交換」的種種商業邏輯與思維,無形中卻也已不斷的挑戰著其原本做為「宗教藝術」的根本特質、形式風格與神聖意涵。

    This thesis regards the visual imagery of Thangka in Taiwan as the study text, and tries to investigate the reason to cause these changes. Originally, Thangka is a production of Tibetan Buddhism that has blended with local folk beliefs and customs after being introduced into Taiwan. In advanced, such a blending produces lots of difference with traditional old Thangka not only in out looking or style but also in appliance, In order to prove these changes whether are caused by localization between intercultural fusion or not, except to investigate objectively in Taiwan, I also visited Tibet area for twice to observe the original arising place of Thangka and make interviews with local painters and the pointed out the final cause is Glocalisation.
    Thangka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popular among Tibetan Buddhists, museums, and collectors in Taiwan and all over the world. For matching the taste of people in Post-modern period, some cooperation and negotiation should be done in out looking, contents or styles of Thangka. Even in Tibetan area, there’s also a great change in recent years, The trend to direct the developmental concept of art industry with consumption and economy, some special ethnic artistries are encouraged by local government to make local people learn how to utilize the specificity of local culture, resource and ascendancy and then spread the exquisite of Tibetan arts, Tibetan Buddhism and even the Tibetan civilization to everywhere by means of the coming of the century of Globalization.
    As the contention of all-pervasive religions, it means people could get closer with Buddha dharma by pluralistic changes in Thangka arts or localization to be a common custom, On the other hand, such an artwork from foreign culture which has been judged by commercial bargains has become a challenge to its holly denotation as being an art for religion.

    摘要……………………………………………………………………I Abstract………………………………………………………………II 誌謝………………………………………………………………… III 目次………………………………………………………………… IV 表目次……………………………………………………………… VI 圖版目次………………………………………………………… VII 緒論……………………………………………………………………1 第一章 「唐卡」與藏傳佛教的關係…………………………… 13 第一節 唐卡在宗教上的意涵 ………………………………… 13 第二節 傳統唐卡的種類與形式 ……………………………… 15 第三節 傳統唐卡的畫師與製作流程 ………………………… 17 第二章 在台灣「現代化」與「在地化」之後的唐卡 …………22 第一節 藏傳佛教藝術的引入 ………………………………… 22 第二節 動機與意涵上的轉變 ………………………………… 26 第三節 台灣唐卡的新風格 …………………………………… 30 第三章 唐卡藝術在原生社會的變化 ………………………… 40 第一節 當代唐卡畫師的見解─以熱貢吾屯村為例 ………… 40 第二節 唐卡在消費與應用上的變化 ………………………… 48 第三節 在地人士對當代唐卡變化的看法與論述 …………… 52 第四章 台灣唐卡在形態與應用改變上所代表的意涵 …………58 第一節 當代台灣與原生地唐卡在製作及應用的異同…………58 第二節 唐卡藝術在台灣─異文化的移植與再現 …………… 60 第三節 文化全球化的必然結果 ……………………………… 65 結論………………………………………………………………… 70 引用文獻…………………………………………………………… 73 圖版………………………………………………………………… 79

    一. 書籍
    葉志雲,《藏傳佛教藝術導覽》,台中市:中市文化,1999。
    冉光榮,《藏傳佛教變異與新生》,台北市:萬卷樓,1990。
    費新碑,《藏傳佛教繪畫藝術》,北京市:今日中國,1995。
    熊文彬,《中世紀藏傳佛教藝術─白居寺壁畫藝術研究》,北京市:中國藏學,1996。
    熊文彬,《元代藏漢藝術交流》,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謝宗榮,《台灣傳統宗教藝術》,台中市:晨星出版社,2003。
    沉清香,〈台灣佛教史上的藝僧〉,《台灣佛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財團
    法人佛教青年文教基金會,1996。
    釋宏印,〈台灣佛教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台灣佛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
    財團法人佛教青年文教基金會,1996。
    蔡東照,《神秘的印度唐卡藝術》,台北市:藝術家,2003。
    丁明夷、邢軍,《佛教藝術百問》,高雄:佛光出版社,1991。
    胡同慶、安忠義,《佛教藝術》,蘭州市:敦煌文藝出版社,2003。
    王慶生,《繪畫─東西方文化的衝撞》,台北市:淑馨出版社,1992。
    林保堯,《佛教美術講座〉,台北市:《藝術家》,1997。
    黃英峰,《如何欣賞唐卡》,台北市:閣林圖書,1998。
    張宏實, 《探索西藏唐卡─揭開藏傳佛教即身成佛的秘密》,台北市: 橡樹林文
    化, 2004。
    楊嘉銘、楊藝,《西藏繪畫藝術欣賞:八邦寺珍藏噶舉金鬘唐卡賞析》,台北市:
    山月文化,2006。
    隱塵,《西藏的唐卡:探索藏傳佛教歷史》,台北市:紅橘子文化,2006。彼得‧布魯克著;王志弘、李根芳譯,《文化理論辭彙》,台北市:巨流,2003。
    吉莉恩‧蘿絲著;王國強譯,《視覺研究導論─影像的思考》,台北市:群學,2006。
    廖炳惠,《關鍵詞200:文學與批判研究的通用詞彙編》,台北市:麥田出版:城
    邦文化發行,2003。
    尚─皮耶‧瓦尼耶着;無錫德譯,《文化全球化》,台北市:麥田出版:城邦文化
    發行,2003。
    迪克‧何柏第著;國立編譯館主譯;蔡宜剛譯,《次文化:風格的意義》,台北市:
    巨流,2005。
    愛德華‧薩依德記述,梁永安譯,《文化與抵抗》,台北縣新店市:立緒,2004。
    阿爾維托‧曼古埃爾着;薛絢譯,《意象地圖:閱讀圖像中的愛與憎》,台北市:
    台灣商務,2002。
    高宣揚,《流行文化社會學》,台北市:揚智文化,2002。
    王國芳、郭本禹,《拉岡》,台北市:生智,1997。
    羅青,《繪畫中的後現代主義》,台北市:徐氏基金會,1986。
    鄭祥福,《後現代主義》,台北市:揚智文化,1999。
    盧建榮,《台灣後殖民國族認同1950-2000》,台北市:麥田,2003。
    廖炳惠,《回顧現代─後現代與後殖民論文集》,台北市:麥田,1994。
    休伯特‧德雷福斯、保羅‧拉比諾着;錢俊譯,《傅科:超越結構主義與詮釋學》,
    台北市:桂冠,1995。
    阿旺晋美、丹巴绕旦,《西藏美术史略》,拉萨市:西藏人民,2003。
    杰姆逊讲演、唐小兵译,《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北京市:北京大学,1997。
    王宁、薛晓源,《全球化与后殖民批评》,北京市: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赖纳‧特茨拉夫作、吴志成等译,《全球化压力下的世界文化》,南昌市:江西人
    民出版社,2001。John Tomlinson 作、鄭綮元、陳慧慈譯,《文化全球化》,台北縣:韋柏文化,2003。
    Detlef Ingo Lauf ,translated to English by Ewald Osers,《Tibetan Sacred Art- The Heritage
    of Tantra》,Berkeley:Shambhala publications,1976。
    二. 期刊
    章少明,〈藏傳佛教在國外發展概況〉,《香港佛教》,1994,頁69-101。
    王俊中,〈台灣與西藏及在台的藏傳佛教研究〉,《思與言》,1999,頁173-228。
    蕭金松,〈台灣藏傳佛教發展管窺〉,《法光學壇》,2002,頁102-116。
    張宏實,〈初探筆繪唐卡─藏傳佛教藝術視覺與精神的觸動〉,《典藏古美術》,
    2001,頁68-73。
    耿振華,〈藏傳佛教源流及其在台灣地區的發展〉,《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
    1997,頁353-371。
    耿振華,〈西藏唐卡繪畫的教學傳統─以綿派私人教學與噶舉派寺廟教學方法為中
    心〉,《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001,頁279-298。
    姚立香,〈藏傳佛教在台灣發展的初步研究〉,《佛學研究中心學報》,2000,頁
    313-339。
    徐敏和,〈關於藏傳佛教「唐卡」藝術〉,《國立歷史博物館學報》,2000,頁189-204。
    伊爾‧趙榮璋,〈唐卡繪畫及其藝術風格〉,《台灣美術》,1998.7,頁48-56。
    伊爾‧趙榮璋,〈唐卡藝術研究〉,《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歷史文物)》,第12 卷第
    3 期,2002,頁5-21。
    王順民,〈「人間佛教」的遠景與願景─佛教與社會對話〉,《中華佛學學報》,台北
    中華佛學研究所,11 期,1998, 228 頁。
    葛婉章,〈西藏唐卡的宗教本懷〉,《故宮文物月刊》,第21 卷第2 期,1995.11,頁
    114-127。葛婉章,〈西藏唐卡的宗教本懷〉,《金色蓮花:佛學月刊》,第52 期,1997,頁
    94-98。
    葛婉章,〈西藏唐卡的宗教本懷(續)〉,《金色蓮花:佛學月刊》,第50 期,1997.2,
    頁92-94。
    葛婉章,〈西藏唐卡的宗教本懷(續)〉,《金色蓮花:佛學月刊》,第51 期,1997.3,
    頁92-94。
    葛婉章,〈筆繪唐卡的保存傳統與發展〉,《故宮文物月刊》,第14 卷第4 期,1997。
    葛婉章,〈論唐卡鑑賞--以十五世紀尼泊爾風格「脇侍菩薩與羅漢高僧像」為例 –
    上〉,《故宮文物月刊》,第22 卷第9 期,2004,頁4-15。
    葛婉章,〈論唐卡鑑賞--以十五世紀尼泊爾風格「脇侍菩薩與羅漢高僧像」為例 -
    下〉,《故宮文物月刊》,第22 卷第10 期,2005,頁4-17。
    沈以正,〈由大千先生敦煌壁畫摹本談起--看唐卡繪畫在美術史上的重要性〉,《美
    育》,第61 期,1995,頁1-20。
    陳麗珠,〈西藏宗教繪畫藝術--唐卡〉,《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歷史文物)》,第4 卷
    第1 期,1994,頁68-76。
    徐盼蘋,〈慈悲‧智慧─藏傳佛教藝術大展〉,《藝術家》, 1998.2,頁252-281。
    徐盼蘋,〈藏傳佛教文物在西方收藏源起及台灣收藏近況〉,《藝術家》,1998.2,
    頁282。
    洪莫愁,〈宗教藝術與文化的關係〉,《通識教育年刊(花師)》,2003.1,頁155-196。
    劉明惠,〈造佛容像與唐卡藝術〉,《藝術家》,2002.11,頁246-253。
    朱紀忠,〈西藏佛教藝術典範─唐卡、佛雕〉,《中國佛教》,1998.2,頁18-23。
    鄭又嘉,〈藏傳文物藝術市場面面觀〉,《典藏古美術》,2001.9,頁56-59。
    楊麗玲,〈華麗唐卡下的定靜心念─袞桑多傑〉,《人生雜誌》,2000.6,頁85-89。
    河鴻,〈鑑賞唐卡‧細說因緣〉,《典藏古美術》,2003.5,頁102-106。馬成蘭,〈掌握宇宙能量的生命密碼─薩摩拉哆‧耕上師開創唐卡新風貌〉,《張老
    師月刊》,2000.12,頁92-5。
    邵雲,〈唐卡藝術〉,《藝術家》,1998.9,頁581。
    振樂堂,〈西藏藝術綴英─唐卡之美〉,《藝術家》,2000.10,頁560。
    〈唐卡 物美價廉!--宗教與繪畫藝術的結晶〉,新朝華人藝術雜誌,1999.4,頁109。
    許鶴齡,〈為藏傳佛教的現代弘傳另闢蹊徑--以宗薩蔣揚欽哲諾布所執導之「旅行
    者與魔術師」一片為例〉,《輔仁學誌:人文藝術之部》,2005.7,頁
    117-135。
    石之瑜,〈歐美後殖民主義眼中的國際關係與國家認同〉,《美歐月刊》,第10 卷,
    第3 期,1995.3,頁114。
    邱貴芬,〈是後殖民,不是後現代─再談台灣身份/認同政治〉,《中外文學》,第23
    卷,第11 期,1995。
    三. 碩博士論文
    黃慧琍,〈藏傳佛教在台發展初探─以台南地區的藏傳佛教團體為對象〉,碩博士
    論文,國立台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2000。
    王蓓蓉,〈雪域蓉情-當代西藏畫家級人物繪畫研究〉,碩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美術系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 2002。
    簡端良,〈藏傳佛教唐卡藝術的美學觀—以中觀思想為中心〉,碩博士論文,東
    海大學 ,哲學系, 2001。
    羅中展,〈藏族之唐卡藝術〉,碩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邊政學系, 1992。
    李源盛,〈藏傳佛教繪畫藝術美學原理之研究〉,碩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美術學系,1995。網路資料:
    1. http://www.njmuseum.com/zh/book/dnwhbig5/tuijian/2002081302.htm
    2. htpp://www.tococity.com.tw/bodhi/-private/bodhi.htm
    3. http://www.huangnan.gov.cn
    4. http://www.locuspublishing.com/page.aspx?id=fbbf0743-1323-4a44-91a1-872ad43f41a8

    下載圖示 校內:2009-02-13公開
    校外:2009-02-13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