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侯喜慧 Hou, Hsi-Hui |
---|---|
論文名稱: |
全球化下台灣引進「類HMO」的論述之分析 The Analysis of the Discourse Regarding the Importation to Taiwan of HMO and its Similar Organizations under Globalization |
指導教授: |
陳美霞
Chen, Meei-Shia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醫學院 - 公共衛生學系 Department of Public Health |
論文出版年: | 2005 |
畢業學年度: | 9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57 |
中文關鍵詞: | 論述分析 、新自由主義 、全球化 、「類HMO」 |
外文關鍵詞: | HMO, globalization, neoliberalism, discourse analysis |
相關次數: | 點閱:123 下載:4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新自由主義主導的全球化自1980年代始席捲全球,影響的範圍從政治、經濟、文化,甚至在健康照護體系也不例外,台灣也在全球化之中,然而在公衞醫療體系以全球化的架構分析的研究卻是非常缺乏,從Howard Waitzkin對拉丁美洲引進「類HMO」的研究可知,1980年代拉丁美洲在財政危機、國際金融組織借貸壓力、以及跨國公司的積極廣告下快速的引進「類HMO」,並造成其健康上的不平等拉大,健康照護更加市場化的問題。反觀台灣自1980年代始便已出現企圖引進「類HMO」的行動及論述至今尚未引進「類HMO」,但是有關這段醞釀期的研究卻是付之闕如。本研究的目的,即是希望透過對這段醞釀期之論述分析,以了解「類HMO」被企圖引進台灣之歷程、支持與反對的理由,以及與全球化的關聯,以提供衛生政策決策者一個參考的方向,並嘗試與Howard Waitzkin所做的拉丁美洲的研究進行對話。
本研究採取論述分析的方法,根據台灣有關企圖引進「類HMO」的行動及論述進行分析。研究結果發現,台灣企圖引進之歷程的三個階段皆可見政府官員、業者以及學者三者間對於「類HMO」所產生不同的「拉力」以及「推力」。另外,由論述分析的結果可知,「類HMO」支持者是企圖引進「類HMO」之「市場競爭機制」以達到「節制醫療費用」與「提升效率與品質」的目的。而反對者反對引進「類HMO」則是因為「醫療費用不降反升」與「降低醫療品質」兩個理由,其中業者特別擔心引進「類HMO」對生存執業空間及執業品質的威脅。另外,研究發現支持者與反對者會根據不同的立場在相同的議題上會出現不同甚至對立的詮釋與看法。
再就「類HMO」的論述與全球化的關係而言,「類HMO」支持者企圖引進「類HMO」的現象同於當今新自由主義全球化下普遍存在的意識形態。再者,支持者對於「自由競爭市場」的追求更是與新自由主義全球化背後的思想基礎相一致。進一步初探相對於拉丁美洲台灣尚未引進「類HMO」的主要原因為,國家強力介入且具有高度民眾滿意度之全民健保的實施,以及沒有國際金融組織的借貸壓力,因此即使相關的論述已有20年,台灣仍未引進「類HMO」。最後,關於「反類HMO」者」與「反全球化者」的關係,本研究則發現兩者在組成的對象以及動機上都呈現非常多元的現象。
基於上述對全球化及「類HMO」所可能造成的負面社會結果之理解,台灣應更加堅守全民健保這項具有社會互助精神的保險制度,反對「類HMO」引進台灣,以及反對具有新自由主義全球化精神的「制度」及「觀念」以各種形式進入台灣的健康保險體系。這個研究只是個開端,建議將來在公衛醫療體系有更多以全球化架構分析的研究,以幫助我們如何思考及面對全球化。
Neoliberal Globalization spreads whole world from 1980s, and its effects cover a wild range of politics, economy, culture and moreover, the health care systems. Inevitably, Taiwan is also transforming into globalization. However, the number of relevant research on this theme is obviously inadequate. Howard Waitzkin’s research about the importation of managed care in Latin America is a good example on this issue. We can clearly realize that Latin America importing managed care so rapidly under the huge pressure of internal financial crisis, international loan, and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s’ powerful advertisements. But the result is to increase the inequality of health and to commercialize the health care systems. Although HMO hasn’t import to Taiwan yet, the attempts has already began in 1980s. However, the relevant research of this incubate stage is still insufficient. Through the discourse of this period, the purpose of this thesis is to research the whole processes and to analyze both the supportive and opposite opinions about importing HMO to Taiwan. Als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MO and the globalization will be discussed. Ultimately, this thesis may provide some valuable advices for the policymakers of Taiwanese government, and to have a dialogue with the Howard Waitzkin’s research.
In answering these questions, this study employs discourse analysis, according to the actions and discourse about importing HMO to Taiwan. Several phenomenon can be found in this case. Firstly, there are different interactions among the scholars, government officials and the medical workers in the process attempting to import HMO to Taiwan. Secondly, those supporters claim that the mechanism of marketing and competition is helpful to control the expenses of medical system and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and quality. Meanwhile, the opposite belives that HMO will increase the medical expense and decrease the quality. To most medical employers. They especially worry about the threat of a reducing job market . Besides, we find that people in different positions also have very different opinions.
Thirdly, HMO supporters’ opinions of importing HMO are fit in with the appearance of neoliberal globalization, especially the identifications of the free competition market. The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that HMO hasn’t importing to Taiwan is the practice of a high satisfied National Health Insurance system and no loan pressure from international finance organizations in. In this study, we find that the opinions of both the supporters and the opposition have a very wild range of diversification.
According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negative effects by globalization in our society, We should oppose the HMO firmly and support the NHI. Besides, we should oppose the neoliberal globalization import into our health care systems with any mechanism of systems or ideas. Furthermore, we expect more research analysis upon the frames of globalization in Taiwan medical and public health systems in the near future.
一、中文部份
尤之毅(1999),「我國管理式醫療機構設置之探討」,《醫
院》,第32卷第4期,28-34。
尤之毅(1998),「美國管理式醫療照護之解析」,《醫院》,
第31卷第6期,21-30。
王石番(1992),《傳播與內容分析法》,台北:幼獅。
王振寰(1996),《誰統治台灣?轉型中的國家機器與權力結
構》,台北:巨流。
王崇禮(1998),「管理式醫療與醫學教育」,《醫學教育》,
第2卷第2期,83-86。
石曜堂(2000),「全球化趨勢下臺灣公共衛生的挑戰與轉機」,
《中華公共衛生雜誌》,第19卷第1期,1-2。
朱明若、李姣姿(2001),「全球化之下工作壓力對職工身心
健康之影響及整合性的對策」,《台灣公共衛生雜誌》,
第20卷第6期,頁413-422,2001。
朱道凱譯(2002),Paul Hirst、Grahame Thompson著,《全球
化迷思》,臺北:群學。
江東亮、胡德偉(2000),「美國發展管理式照護的經驗與啟
示」,《中華衛誌》,第19卷第5期,340-355。
何美鄉(2000),「全球化趨勢台灣公共衛生界所面臨的問題
與挑戰 ─ 傳染病的防制」,《中華公共衛生雜誌》,第
19卷第1期。
吳堯達、張伊萍、林恆慶(2002),「論管理式醫療的利弊得
失」,《醫院》,35卷6期,47-55。
呂宗學(1998),「從奧瑞岡實驗談管理式醫療的風險逆選擇」,
《醫望》,第26期,89-90。
呂建德、邱靖惠、陳昭榮(2003),「經濟全球化對台灣勞動體
制的衝擊:競爭與保護部門的差異」,發表於「2003台灣
社會學年會」研討會,台灣社會學會、國立政治大學社會
學系主辦,2003年11月29日、30日,台北:文山。
呂建德(2001),「全民健保體制改革芻議:治理組織的建立
做為健保改革的核心問題」,《國策專刊》,第17卷,13-15。
呂建德(2004),《全球化與社會不平等,社會正義與全球化》,
福利與自由義的反思 第五章,台北:殷海光基金會。
呂建德(1997),「政策網絡與社會自主管理-以全民健保應公
辦公營或公辦民營為例的分析」。
呂建德(2001),「從福利國家到競爭式國家?:全球化與福
利國家的危機」,《台灣社會學》,第2期,263-313。
呂建德(2003),「與弱勢者團結—尋找全民健保中的正義基
礎」,《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51期,51-94。
李 明譯(2002),Joseph E. Stiglitz著,《全球化的許諾與失
落》,臺北:大塊文化。
李易駿(2001),「全球化對社會政策的挑戰:兼論台灣各案
初探」,《台灣社會福利學刊》,第2期,119-154。
李東燕(2003),《反全球化運動的性質與特點》,中國網。
李碧涵(2002),「勞動體制的發展--全球化下的挑戰與改革」,
《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第6卷第1期,185-219。
沈宗瑞、高少凡、許湘濤,陳淑鈴等譯(2004),David Held,
Anthony McGrew, David Goldblatt and Jonathan Parraton等
著,《全球化衝擊:全球化對政治、經濟與文化的衝擊》,
台北:韋伯。
林志鴻,呂建德(2001),「全球化下的社會福利政策」,《第
二現代》,台北,巨流,193-242。
林芸芸(1998),「全民健康保險「公辦民營」可行方案研究
HMOs健康照護組織?」,《醫院》,第31卷第2期,5-23。
林恆慶、陳楚杰(2003):「管理式醫療用來控制醫療品質的
方法介紹」,《醫院》,第36卷第1期,1-11。
林恆慶、黃久秦、張伊萍(2002),「管理式醫療用來控制醫
療費用之方法」,《醫院》,第35卷第2期,50-59。
林恆慶、趙儷淨(2002),「整合性健康照護系統」,《臺灣
衛誌》,第21卷第1期,1-8。
林恆慶(2001),「管理式醫療介紹」,《臺灣公共衛生雜誌》,
第20卷第5期,331-336。
林憶秦(2000),「大型醫療機構作為全民健保改革之動力—
以醫療管理者之焦點團體法為基礎的可行性分析」,《臺
灣社會福利學刊》,第1卷,41-70。
林澤聖(2000)「對"全球環境變遷對公共衛生衝擊之評析"的
幾點看法」,《中華公共衛生雜誌》,第19卷第6期,491-493。
邱永仁(2001),「WTO對醫療產業之衝擊與影響」,《臺
灣醫界》,第44卷第11期,55-56。
邱永仁(1997),「醫界對於「全民健保改制公辦民營及實施
HMO」應有的認識與對策」,《臺灣醫界》,第40卷第
10期,47-52。
洪朝輝(2000),「全球化--跨世紀的顯學」,《問題與研究》,
73-84。
紀駿輝(1997),「健康維護或降低財務風險?由兩種觀點來
比較公營與自由市場的健康保險制度」,《公共衛生》,
第24卷第2期,77-95。
胡勝正(2000),「全球化趨勢下臺灣公衛的挑戰與轉機:政
治經濟與健康」。
范國棟(2001),「全球醫療事業勞工罷工事件對臺灣的啟示」,
《台灣公共衛生雜誌》,第20卷第3期,175-182。
孫光芬(1993),「HMO在美國的現況與應用管理醫療的重
要性」,《醫院》,第23卷第5期,217-221。
孫治本(2001),《全球化與民族國家》,台北:巨流。
孫治本(2000),「全球化與社會政策的未來:德國「新中間」
路線之爭議」,《臺灣社會研究》,第38卷,91-132。
孫治本譯(1999),Ulrich Beck,《全球化危機:全球化的形
成、風險與機會》,台北,商務。
孫健忠譯(1999),Paul Wilding著,「全球化、區域主義與
社會政策」,《社會發展季刊》,第58期,237-250。
徐偉傑譯(2000), Malcom Waters著,《全球化》,台北:
弘智文化。
張逸安 譯(2002),George Soros著,《索羅斯論全球化》,
臺北:聯經。
張 玨(2000),「全球化趨勢與婦女健康」,《中華公共衛
生雜誌》,第19卷第1期。
張家銘、許偉傑(1999):全球化概念的發展:一個發展社會
學脈絡的考察,東吳社會學報,第8期,79-121頁。
張晉芬(2001),《台灣公營事業民營化 : 經濟迷思的批判》,
臺北市: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張婷華(2003),《世界貿易組織規範對臺灣健康照護產業之
影響,國立台灣大學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銘恭、林恆慶(2003),「基層醫師對國內實施論人計酬制
度可行性認知調查研究」,《臺灣家庭醫學雜誌》,第13
卷第4期,157-170。
陳光興、錢永祥(2004),「新自由主義全球化之下的學術生
產」,反思台灣的(人文及社會)高教學術評鑑研討會論
文,93年9月25-26日。
陳孝平(1994),「百年之良機-美國健康保障法草案之分析
及其立法之前景」,《中信通訊》,第195期。
陳孝平(1996),「駕馭市場機能:歐美醫療體制改革中的市場
策略對我國的相干性」,《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8
卷第1期,1-3+5-51。
陳其邁 譯(2001),紀登斯(Anthony Giddens),《失控的
世界:全球化與知識經濟時代的省思》,臺北:時報文化。
陳美霞(2000),「全球化與公共衛生界的自省」,《中華衛
誌》,第19卷第1期,12-15。
陳美霞(2003),「公衛體系醫療化與市場化的共生關係:一
個歷史的考察」,《疫病與社會:台灣歷經SARS風暴之
醫學與人文反省研討會》。
傅立葉(1997),「台灣與美國全民健保政策發展的政治經濟
分析」,《中西社會福利政策與制度》,31-71。
游美惠(2000),「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
究的運用」,《調查研究》,第8期,5-41。
徐偉傑 譯(2000),Malcolm Waters著,《全球化》,臺北:
弘智文化,。
黃子芸(2002), 2002-09-29/經濟日報/23版/知識書城。
黃明和、吳重慶、顏裕庭(2002),「「管理醫療」( managed
care)的挑戰」,《台灣醫界》,第45卷第5期,52-55。
黃源協(1996),「由「總體經營」到「內部市場」-1995年
代英國健康體系的改革」,《公共衛生》,第23卷第1
期,1-16。
黃耀輝2001:全民健險制度下市場機制與政府干預之探討,
DOH89-HI-1007 。
楊志良、江東亮、吳新英,吳新瓊、李建廷(1981),「成立社
區自助式醫療保健團體營運計劃—以澳底社區為例」,《公
共衛生》,第8卷第3期,258-262。
楊志良(1998)。「全民健保保險人多元化制度之理論與規劃」,
《醫院》,第31卷第4期,1-13。
楊泰順、席代麟(2001),《影響健保政策之策略與途徑分析》,
台北:中央健保局。
楊雪冬(2003),《全球化》,台北:揚智。
楊逸菊(1999),「健保多元化後,醫界同仁對「健康維護組
織」(HMO)應有的認識」,《台灣醫界》,第42卷第
12期,51-52。
溫信財(1993),「從美國管理照護(MANAGED CARE)看國
內醫療費用審查」,《醫院》,第26卷第5期,276-290。
萬國華、王根樹、李芝珊、 王秋森(2000),「全球環境變遷
對公共衛生衝擊之評析」,《中華公共衛生雜誌》,第19
卷第1期。
鄒勳元(2001),《經濟全球化下政府治理轉型與社會問題之
研究--以OECD國家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
碩士論文。
趙 剛(2001),「為何反全球化?如何反?--關於全球化的
一些問題的思考與對話」,《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44
卷,49-146。
劉 力、章 彰(1999),《經濟全球化:福兮?禍兮?」,
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
劉明勳(1998),「英國國民保健制度之改革及對我國之啟示」,
《醫院》,第31卷第5期,1-10。
蕭 文、顏裕庭(2000),「全民健康保險與多元保險人」,
《台灣醫界》,第43卷第6期,38-40。
蕭 文、顏裕庭(2000),「民營化是解問題的萬靈丹?」,
《台灣醫界》,第43卷第12期,59。
蕭 文(2000),「管理醫療」,《秀傳醫學雜誌》,第2卷
第2期,89-92。
瞿宛文(2002),「反全球化的意義何在?--回應<為何反全球
化?如何反?>」,《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45期,247-260。
瞿宛文(2004),「反思學術評鑑與學術生產: 以經濟學學門
為例」,「反思台灣的(人文及社會)高教學術評鑑研討
會」,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瞿宛文(2000),「全球化與後進國之經濟發展」,《台灣社
會研究季刊》,第37期,91-117。
瞿宛文(2003),「全球化與學術生產」,文化批評論壇。
簡聰健(1997),「HMOs探討系列之一:HMOs果真足堪重任?」,
《臺灣醫界》,第40卷12期,47-49。
魏中仁等(1997),「全民健保醫療照護採類似HMO制度之
可行性探討(1)--接受程度之分析」,《醫院》,第30卷第
6期,1-12。
魏書娥(2001),「全球化趨勢與全球性思考」,《第二現代》,
159-191。
龐中英(2001),「反全球化运动的“全球化”」,人民網。
龐中英(2001),「值得深思的反“全球化”浪潮」,《光明日
報》,人民網。
嚴祥鶯主編(2001),《危險與秘密—研究倫理》,三民書局。
二、英文部分
Celia Iriart, Emerson Elias Merhy, Howard Waitzkin: Managed care in
Latin America: the new common sense in health policy reform,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52(2001)1243-1253p.
Chen, M.S. The great reversal: transformation of health care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Presented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ustralia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 2000. The 2002 ASA
meeting, 2002.
Eliseo J. Perez-Stable: Managed Care Arrives in Latin America,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40(14), 1110-1112, April 8,
1999.
Folland DS. Treatment of croup: Sending home an improved child and
relieved parents. Postgraduate Medicine;101:271-278,1997.
Holton, Robert J.. Globalization and the Nation-State,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98.
Howard Waitzkin and Celia Iriart:How the United States Exports
Managed Care to Third-World Countries, Monthly Review, may
2000.
Howard Waitzkin and Celia Iriart: How the United States Exports
Managed Care to Developing Countr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lth Services, 31(3), 495-505, 2001.
Jessop, Bob :The Changing Governance of Welfare: Recent Trends in its
Primary Functions, Scale, and Modes of Coordination., Social Policy &
Administration, Dec99, Vol. 33 Issue 4, p348, 12p
Jessop, Bob : State theory, regulation, and autopoiesis: debates and
controversies, Capital & Class, Autumn2001 Issue 75, p83, 10p
Karen Stocker, Howard Waitzkin, Celia Iriart: The Exportation of
Managed Care to Latin America,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1999, 340(14), 1131-1135p.
Luft, H., and Morrison, E., "Alternative Delivery Systems," in Eli
Ginzberg, ed., Health. Services Research, Harvard, 1991.
Ohmae, Kenichi. NPQ: New Perspectives Quarterly, Summer95, Vol. 12
Issue 3, p48, 3p
W. Richard Scott, Martin Reuf, Peter J. Mendel, and Carol Caronna.
2000.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Healthcare Organizations,
Chapters 9 and 10, pp. 312-63.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Vicente Navarro:”Neoliberalism”, ”Globalization,” Unemployment,
Inequalities, and the Welfare Stat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lth Services, Vol. 28(4): 607-682.
三、報紙
<見仁見智--勞保露疲態 試辦HMO 楊漢泉:長庚辦理有助解
決問題 劉見祥:依法無據似應從長計議>,《 聯合報》,
第15版,1990.3.1。
<HMO 來華「拉保險」勞保局興趣相當濃厚>,《民生報》,
第7版,1985.9.11。
<包辦個人健康 削減醫療支出 HMO 在國內勢在必行>,《民
生報》, 1985.9.13,第7版。
<引入 HMO 制度 衛生署還要斟酌>,《民生報》,第7版,
1985.9.12。
<HMO 專案小組下月初赴美考察>,《民生報》,第7版,
1985.11.22。
<勞保醫療給付.研擬嶄新構想 將採包辦及預付醫療制度>,
《聯合報》,第1版,1985.9.11。
<美國HMO醫療保險制 衛署試探引進可行性 與會醫院及勞
保局興趣均不大>,《聯合報》,第2版,1985.9.12。
<研究推廣 HMO 模式凱薩將派專家來台>,《民生報》,第7
版,1986.6.9。
<衛署與美學術機構 擴大進行合作計劃>,《聯合報》,第7
版,1985.11.16。
<客戶無恙 醫院更有賺頭 防癌保險 新招共存共榮>,《聯合
報》,第6版,1987.12.24 。
<多上醫院多撈本? 公辦保險制度已見缺失 專家主張全民保
險民營>,《聯合報》,第11版,1988.9.9。
<減少醫療浪費 自負盈虧 長庚及逢甲 擬爭取辦理HMO>,
《民生報》,第23版,1990.2.14。
<一分鐘短評 何不試辦HMO?>,《民生報》,第23版,
1990.2.15。
<強調預防醫學 健維組織有魅力 何妨讓長庚自行試辦 讓全
民健保多一種選擇>,《聯合報》,第5版,1990.2.15。
<衛生櫥窗經建會贊成長庚推行 HMO>,《民生報》,第23
版,1990.2.15。
<另一種算盤 雖有台塑四萬員工 財務風險仍大 實施HMO
長庚划算嗎>,《聯合報》,第5版,1990.2.16。
<另一種勞保 推廣家庭醫師制度 落實轉診要求 爭取HMO
長庚說優點>,《聯合報》,第5版,1990.2.17。
<試辦HMO 並非萬靈丹 被保險人應有選擇就醫自由>,《民
生報》,第23版,1990.2.22。
<衛生櫥窗 長庚將辦HMO說明會>,《 民生報》,第23版,
1990.2.23。
<HMO提供病患另一選擇 長庚申請試辦 全民健保也將納入
>,《民生報》,第23版,1990.3.1。
<《見仁見智》勞保露疲態 試辦HMO 楊漢泉:長庚辦理有
助解決問題 劉見祥:依法無據似應從長計議>,《聯合
報》,第15版,1990.3.1。
李師鄭,<《新聞幕後》 長庚會停辦勞保嗎?>,民生報,第
23版,1990.4.14。
<長庚向統一超商看齊 醫院採連鎖經營 近期目標 - 雲、
嘉、竹、苗蓋區域醫院"佈樁" 長程目標 - 與開業醫合作
成立HMO經營模式>,《民生報》,第23版,1991.7.24。
<長庚連鎖經營 醫界大震撼! 歡迎者:最好下鄉到醫療嚴重
不足區擴充 疑懼者:合作是暫時 吃掉中小院所是必然
>,《民生報》,第23版,1991.7.25。
<監理會建議:勞保採行"本國版" HMO 可簡化醫療支付作
業、控制醫療成本 唯應公平競爭>,《民生報》,第23
版,1991.9.2。
<《大家來關心全民健保法》 全民健保第三版 著者﹕醫界聯
盟>,《民生報》,第23版,1992.9.21。
<醫界聯盟﹕對全民健保的八大建議 重要主張(1)給付制度重
新設計﹐醫療費用差額負擔透明化。(2)由民間基金會接辦
健保﹐促不同承辦機構彼此競爭。(3)雇主及被保險人各負
擔保費30%﹐餘由政府補助。(4)實施HMO﹐居家護理納
入給付。>,《民生報》,第23版,1992.11.7。
<選舉後的熱門話題 全民健保法草案 面臨新科立委強力挑戰
醫界聯盟輔導上榜的四名新科立委,對全民健保民營化、設
立健康維護組織、差額負擔透明化等主張,與衛署規劃構想
迥然不同,為未來全民健保方案投下極大的變數。>,《民
生報》,第23版,1992.12.22。
<醫界聯盟、衛署交鋒 全民健保歧見多 差額給付應否制度化
健保應否民營化 雙方"零交集">,《民生報》,第23版,
1992.12.23。
<沈富雄的全民健保建議案 醫界聯盟:願擷取精華 使兩版本
接近>,《民生報》,第23版,1993.2.15。
<95%是老面孔 新面孔則對現狀有隔閡 國建會 建言幾許
>,《民生報》,第21版,1995.7.21。
<健保民營化 長庚有一套辦法 依照長庚評估案 民眾甚至可
不必繳保費 但部分負擔額度比現在高......>,《聯合報》,
第17版,1995.8.7。
<《'全民健保改為HMO’民意調查》七成肯定可提升經營效
率 四成雇主和勞工不具信心>,《民生報》,第21版,
1996.1.21。
<健保周年紙上健檢 系列之四 與社會福利 進一步接合 尋找
保費以外新財源 建立評估新指標>,《民生報》,第21版,
1996.3.2。
<民營化 提高效率不二法門 論量計酬難掌握支出 財務窘況
將顯現 DRG加總額預算制 應及早派上用場>,《民生
報》,第21版,1996.3.4。
<「與全球同步跨越世紀」研討會 葉金川指醫療費用成長率是
保費收 入的二到三倍 健保面臨赤字 開發財源將落實
>,《聯合報》,第6版,1996.4.28。
<健保研討會 專家建議走向公辦民營>,《聯合報》,第6版,
1996.7.7。
<全民健保看板 健保體制改革初定九方案 公私合營受矚目
健保民營化輪廓浮現。將就單一保險人、多元保險人及折
衷現制三大方向,邀專家學者共商,預訂九、十月間定案。
>,《民生報》,第29版,1996.8.18。
<健保民營化 保留強制納保 連同維持現制擬九方案 衛署十
月選定公布>,《聯合報》,第1版,1996.8.18。
<「健康維護組織」民眾意願高 花蓮門諾醫院進行民調 實驗
若成功 健保將改觀>,《聯合報》,第6版,1996.9.5。
<《訪日經驗 談社區醫療體系建立》 企業自成保險組合 支出
減少 品質更好>,《民生報》,第29版,1996.9.6。
<健保改制將聽各行業龍頭意見 全面民營化已被排除 兩種
制度可能出線>,《聯合報》,第6版,1996.9.8。
<健保改制九方案 不排除全面民營化>,《民生報》,第29版,
1996.9.12。
<健保民營化 大企業無意接手>,《聯合報》,第6版,
1996.9.15。
<健保民營路 大步難邁 霖園、新光、台塑等集團無意接辦>,
《民生報》,第29版,1996.9.15。
<《民生論壇》 全民健保應從體制上作根本的改革>,《民生
報》,第2版,1996.9.19。
<全民健保看板》批評現制毫不留情 調查起來又支持現制 學
者專家傾向 改特殊公法人經營>,《民生報》,第29版,
1996.11.14。
<健保改制 獲初步共識 若不沿用現制 擬在健保局外增設
HMO提供更多就醫選擇>,《民生報》,第6版,
1996.11.17。
<健保 極可能加入民營化精神>,《聯合報》,第6版,
1996.11.17。
<《民生論壇》 樂見全民健保加入民營化的精神~>,《民生
報》,第2版,1996.11.21。
<三個山地村 試辦社區醫療計畫 花蓮門諾醫院派出醫療隊看
診 當地居民無須繳掛號費及部分負擔>,《聯合報》,第7
版,1996.12.4。
<健保改制 朝公、民營並進 衛生署確定健保體制改革,近程
以改革現制配合試辦HMO為主,中期逐步擴大HMO試
辦範圍,朝向設立健保特殊公法人與HMO併行為長期目
標 。>,《民生報》,第29版,1996.12.29。
<全民健保看板 請託協商 兩黨奧援 建保局預算 保住了! 小
刪兩億元過關 改制特殊公法人可能性大增>,《民生報》,
第29版,1996.12.31。
<《全民健保看板》 體制改革大逆轉 健保決排除民營方向 在
各界疑慮未除及現制運作成熟下,健保改制確定採現制改
革、單一特殊公法人兩案擇一,民營化與HMO制度已宣
告死刑。>,《民生報》,第29版,1997.1.8。
<短期內 健保將維持公營未署昨提出改制兩項腹案>,《聯合
報》,第6版,1997.1.8。
<《熱線追蹤----健保改制 排除民營化方向》 不變應萬變建
言、政策擺一旁>,《民生報》,第29版,1997.1.9。
<醫療機構組合,88年起加入服務 和現有健保體系之間有競爭
性,民眾可自行選擇>,《聯合報》,第6版,1997.1.20。
<健保血前走,應朝向多元競爭 研討會上建議調整體制口徑一
致 葉金川認為非政治化避免干預財務才能自主>,《聯合
報》,第6版,1997.3.2。
<《全民健保實施滿兩週年》 連戰:公共政策滿意度 健保最
高 肯定掃除就醫障礙成果;唯專家學者提醒,朝民營、多
元方向改制,才能永續經營。>,《民生報》,第29版,
1997.3.2。
<論人頭計酬 論病例計酬 論額預算制 給付多軌制>,《民生
報》,第37版,1997.3.8。
<《全民健保看板》HMO擴大試辦 八山地離島 可尋求合作
醫院>,《民生報》,第29版,1997.5.13。
<民生論壇 健保應擴大試辦>,《民生報》,第2版,1997.5.15。
<公民營路線 九彎十八拐>,《民生報》,第29版,1997.5.21。
<健保走向公辦民營 勞工團體批評 立委指政府企圖把財務包
袱丟給基金會 擔心醫療體系被財團壟斷>,《聯合報》,第
19版,1997.5.24。
<蕭慶倫 給健保85高分 民營後應加強監督>,《民生報》,第
29版,1997.6.24。
石賢彥,<《第一線》 為何我們反對 健保 公辦民營?>,《民
生報》,第37版,1997.8.23。
<焦點專訪 上任十天一席談 改善醫療方向多 偏遠地區民眾
赴都會區就醫應有交 通補助 詹啟賢:將推動急診專科醫
師證照>,《聯合報》,第3版,1997.9.9。
<《全民健保刊版》 多元保險人制 學者專家叫好 連鎖醫療集
團與外商躍躍欲試>,《民生報》,第29版,1997.9.24。
<保險人 為非營利財團法人 衛署:服務只會多、不會少 無損
權益>,《民生報》,第29版,1997.9.27。
揭仲,<健康生活專刊 健保多元競爭 弱勢團體 不保>,《 民
生報》,第37版,1997.9.27。
<《民生論壇》 改善全民健保的正確方向>,《民生報》,第2
版,1997.10.2。
<健保多元 有人憂有人喜 擔心財團牟利 樂見刺激競爭>,
《民生報》,第29版,1997.10.22。
<將改由”基金會”主辦 健保將走向 多元保險人>,《聯合
報》,第7版,1998.2.12。
<'恩主公'以北縣台大醫院自期>,《民生報》,第29版,
1998.2.28。
<健保民營及多元化 專家認為難振衰起敝>,《民生報》,第
29版,1998.3.14。
<弱勢團體反對健保公辦民營 擔心財團壟斷醫療額外付前形
成階級差別 要求公辦公營>,《聯合報》,第19版,
1998.3.22。
<因應健保變革 醫界整軍以待 提升管理效率 加強人文關係
角逐立委為健保法翻案>,《民生報》,第23版,1999.2.25。
<《熱線追蹤2─王永慶倡議診所聯營‘開放醫院’》 互信關係
難建立 開放醫院 設置不易 救亡圖存新趨勢 地區醫院
展開睦鄰>,《民生報》,第7版,1999.6.8。
<財團醫院 分院一家家地開醫院連鎖經營 擋不住的潮流>,
《民生報》,第11版,2000.1.19。
<反對健保淪為選舉籌碼>,《民生報》,第10版,2000.3.3。
江東亮,<人人健康>,《民生報》,第7版,2000.3.22。
陳孝平,<促進地區醫療聯盟>,《民生報》,第7版,2000.3.28。
<健保論人計酬制(HMO) 台灣有實施條件?>,《民生報》,第
7版,2000.4.3。
<論人計酬制 醫界:別匆促上路 衛署強調 將取得各界共識
並實施配套措施。>,《民生報》,第11版,2000.4.8。
謝坤川,<對健保的四大建言>,民生報,第7版,2000.4.10
<成醫建構醫療體系 將與佳里結盟>,《民生報》,第A7版,
2000.7.11。
<結盟、搶病患 醫院推出認同卡 台大雲林基層醫療聯合門診
示範中心首度推出‘台大醫友卡’,將召募一萬個家庭加入
會員;持卡者可優先享受台大醫療體系資源,並建立從家
醫、聯合門診中心到大型醫院的轉診制度。>,《民生報》,
第A5版,2001.7.12。
<《熱線追蹤──結盟搶病患 醫院推出認同卡》 健保局:不得
拒收非會員病患 認同卡吸收會員、帶動轉診 有人樂觀 有
人擔心>,《民生報》,第A5版,2001.7.13。
<《熱線追蹤?--整合性論人計酬制 下半年試辦》導正論量計
酬弊端 推行歷來最大的”胞衣”工程 斗六醫界意見兩極
健保局將座談>,《民生報》,A15版,2002.2.28。
<全民健保看板 論人計酬制 開業醫主動爭取 籲建立家庭醫
師品質責任制 落實轉診>,《民生報》,第A7版,
2002.11.25。
<《【熱線追蹤———健保給付點值大降 小醫院面臨倒閉危
機】》 台大、恩主公結束建教合作 馬偕、竹東拆夥 人力
吃緊 無利可圖 小醫院投靠 大醫院說不>,《民生報》,第
A15版,2004.2.2。
<為大總解套 專家建議 改論人計酬制>,《民生報》,第A15
版,2004.2.19。
江東亮,<回應與挑戰健保問題不在財務 在品質>,《民生
報》,第A15版,2004.11.18。
陳美霞,<公衞改革,市場個人主義止步>,《聯合報》,第A15
版,2003.7.14。
陳美霞,<十大死因,只能怪罪不良生活習慣嗎?>,《中國時
報》,第15版,200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