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黃杏夙 Huang, Hsing-Su |
|---|---|
| 論文名稱: |
台南市中西區巷弄視覺景觀構成之研究 A Study of Visual Landscape Constitute of Alley in West Central District of Tainan City |
| 指導教授: |
曾憲嫻
Cheng, Hsien-Hsi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規劃與設計學院 - 都市計劃學系 Department of Urban Planning |
| 論文出版年: | 2014 |
| 畢業學年度: | 102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60 |
| 中文關鍵詞: | 視覺景觀 、巷弄 、道路景觀構成 、道路形式 、景觀組織性原則 |
| 外文關鍵詞: | Visual Landscape, Alley, Landscape Constitute of Road, Road Form, Visual Landscape Organizational Principles |
| 相關次數: | 點閱:323 下載:10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台南的巷弄具有蜿蜒曲折、四通八達的空間特質,形成引人入勝的巷弄景觀。當深入巷弄中,卻發現過度自由地増建或改建的新舊式建築物交錯排列,造成複雜與不和諧的視覺景觀。進而檢視今日都市設計審議對於巷弄景觀的管制,發現三維群體景觀實質構成內容闕如,因此巷弄開闊壓縮、轉折變換等豐富的視覺景觀特質,易被忽視而遭受破壞。本研究欲探究人類視覺特性下,蜿蜒道路空間的視覺景觀類型與構成內容,而選定台南市中西區中蜿蜒巷弄為研究對象。本研究轉繪沿街拍攝之視景,配合曹正(2007)以「形」為視覺景觀主要分類觀點,分類巷弄視覺景觀。輔用Jim Mc Cluskey(1994)討論各種道路型式之景觀,並加以細分台南視覺景觀類型。爾後,將歸納出的視覺景觀類型,運用Simon Bill(1993)視覺景觀組織性原則,以基本美學組構的概念分析各類型視覺景觀之構成特質。另外,運用Smardon R. C., Palmer J.F., Felleman J. P.(1986)道路距離視帶可見度劃分遠、中、近景區帶之景觀內容,歸納影響視覺景觀之遠中近景。以彌補巷弄相關景觀管制中,視覺景觀分類與分析上之不足,提供具有人行知覺尺度的視覺景觀管制建議。
本研究將蜿蜒巷弄視覺景觀,依其「構景形式」分類,歸納為直線型、漸轉型、岔路型、臨計畫道路型、臨開放空間型五大類。並發現對於視覺可見之巷弄景觀,在不同的巷弄建成環境下,有「視域範圍差異」的現象;而視域範圍內的景觀,又因「視距差異」而有不同的景觀內容。以景觀組織性原則解構景觀組構內容後,得到台南市中西區巷弄「直線型」視覺景觀擁有封圍性、軸向性之構成特質;「漸轉型」視覺景觀擁有互索之構成特質;「岔路型」視覺景觀多分布於Y字型岔路口,景觀焦點為街角建物;「臨計畫道路型」視覺景觀擁有層次、韻律之構成特質;「臨開放空間型」視覺景觀擁有主屬之構成特質。本分析結果可輔助蜿蜒道路空間視覺景觀規範之擬定,有助於促進都市設計審議之三維空間管制。
(1) The scope of the study: Choose the main roadway of each street blocks in West Central District of Tainan City. (2) Objectives of the research: First, summarized visual landscape form of the alleys. Second, analyze the constitute qualities of visual landscape of the alleys, Third, compose alleys guideline to control the visual landscape. (3) Methods Used: By literature review, fieldwork and visual landscape classification and analysis. Repainted street shooting photos. Classify visual landscape form of the alleys by classification opinion of the theory of visual landscape by Albert C. Tsao (2007) and detailed classify visual landscape form with Jim Mc Cluskey (1994)’s opinion of discussing the various forms of road landscape. Besides, analysis each forms of visual landscape qualities by using Simon Bill (1993) visual landscape organizational principles and use Smardon RC, Palmer JF, Felleman JP (1986)’s analysis of road visibility, analysis landscape content of different visual distance. (4) Results: In this paper, following "visual landscape constitutive form" to classify the meandering alleys’ visual landscape to five visual landscape forms, such as Straight road, Gradually Turning Road, Intersections, Road near the Urban Planning Streets, Road near the Open Space. In this paper, we found that visual landscape of different environment show "visual field differences". While the landscape within visual field, due to ‘the horizon difference having different views content’. After using visual landscape organizational principles analyze landscape content, we find the visual landscape form of ‘Straight Road’ having enclosure and axis constitute; the visual landscape form of ‘Gradually Turning Road’ have interlock constitute; the visual landscape form of ‘Intersections’ focus on corner building; the visual landscape form of ‘Road near the Urban Planning Streets’ have rhythm and hierarchy constitute; the visual landscape form of ‘Road near the Open Space’ have dominance and Subordination constitute. (5) The main conclusion: The result of this paper could be helpfully to visual landscape control of urban visual landscape.
中文文獻
王淑宜(譯)(1999)。都市設計-街道與廣場(原作者:Cliff Moughtin),台北:創興出版有限公司(原著出版年:1992)。
曹正(2007)。視覺景觀理論。台北:太倉規劃顧問有限公司。
章俊華、陸傳、雷芸(譯)(2003)。道路景觀設計(日本土木學會編)。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原著出版年: 1985)。
張恆輔(譯)(1997)。景觀學中視覺設計元素(原作者:Simon. Bill)。台北: 六合出版社(原著出版年: 1992)
李麗雪、洪得娟、顏家芝(譯)(1997)景觀視覺評估與分析(原作者:Smardon R. C., Palmer J.F., Felleman J. P.,)。台北: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原著出版年: 1993)。
林欽榮(1995)。都市設計在臺灣。台北:創興出版社。
歐陽志敏、張仲一、盧紹曾(譯)(1994)。圖解道路型式與都市景觀(原作者:Jim McCluskey)。台北: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原著出版年: 1992)。
蔡燕寶(譯)(2008)。圖解都市景觀(原作者:Dieter Prinz)。台北: 詹室書局(原著出版年: 1997)
李素馨(1999)。都市視覺景觀偏好之研究。都市與計劃,26(1),19-40。
李素馨、蔡榮峰(1997)。景觀道路之規劃管理,規劃學報,24(2),75-93。
李素馨、陳育文(2006)。駕車者對廣告招牌與植栽形式之視覺認知與偏好研究。戶外遊憩研究,19(3),45-67。
邱茂林,藍儒鴻(2001)。都市景觀電腦視覺模擬之課題探討—以臺南市為例。建築學報(37),133-155。
邱攸園、林晏州(2004)。都市街道景觀設計元素之成本效能研究,中國園藝,50(4),501-514。
陳映均、林晏州(2014)。都市街道景觀封閉感之研究,都市與計劃,41(1),99-115。
章錦瑜、辛珮甄(2007)。景觀元素影響景觀偏好與複雜度認知之研究-以集集鐵道沿線景觀為例。東海學報,48,163-172。
王澤種(1993)。道路景觀視覺複雜性之研究。東海大學景觀設計學系碩士學位論文,台中。
王怡云(2009)。探討都市計畫內之傳統聚落景觀管制-以安平聚落為例。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碩士學位論文,台南。
王梅娟(1995)。都市虛體空間之視覺品質分析。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台南。
朱珮君(1992)。居民對都市道路景觀元素印象之研究:以高雄市中山路、民生路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園藝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台北。
呂采芳(2006)。新市區建設地區人行空間及步道系統動線配置規劃準則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台南。
李依靜(2010)。歷史街區修復後之視覺景觀研究-以三峽民權老街為例。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台北。
李祐安(2013)。晚清臺南府城空間紋理保存現況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台南。
李昀蓁(2013)。歷史區域再生研究-台南孔廟文化園區生活聚點建構與連結。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台南。
林巧倩(1995)。道路景觀變化對視覺景觀品質之影響。國立台灣大學園藝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台北。
林隆賢(2012)。視覺距離帶對視覺資源經營管理之影響─以日月潭國家風景區為例。私立東海大學景觀學系碩士學位論文,台中。
倪順成(2000)。電腦輔助歷史街道景觀設計準則擬定之研究-以台南市中正路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台南。
邱肇輝(1988)。台灣傳統空間都是廟前廣場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台南。
周杏霞(2007)。台北東區巷弄空間,真實/看不見/再現之探究。私立逢甲大學大學景觀與遊憩研究所學位論文,台中。
胡杏璋(2007)。台南府城舊市中心區步行空間系統之建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學位論文,台南。
莊輝煌(1981)。從理論和實例探討都市景觀之調查評估輿發展。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台南。
黃冠智(1988)。都市歷史景觀構成之研究-以臺南市孔廟周圍地區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台南。
黃國誌(2005)。赤嵌文化園區都市景觀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台南。
簡瑋廷(2012)。臺南府城廟境網絡之分佈特性研究。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台南。
王明蘅(1997)。住宅社區規劃設計準則之研究。台北:內政部營建署。
張效通、陳鵬元(2001)。都市地區建築景觀視域評估與真實性之探討。(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 89-2211-E-034-010)。台北:中華民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張效通、李威儀、呂宗盈、劉明志(2000)。數位化投影之景觀視域評估方法之研究,(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 89-2415-H-034-005)。台北:中華民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內政部(2010)。既有市區道路景觀與人本環境改善計畫。台北。
內政部營建署(2004年1月)。台灣地區既有市區道路景觀與綠美化改善計畫。台北。
財團法人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會(2001年12月)。台南市歷史建築清查研究案(台南市政府文化局委託研究案)。台南。
逢甲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1999)。道路相關設施景觀設計準則之研究(交通部台灣區國道高速公路局委託研究計畫)。台中。
變更台南市中西區都市計畫(細部計畫)通盤檢討案(補辦公開展覽)說明書(2010年2月)。台南: 台南市政府。
外文文獻
Appleyard, D., & Lynch, K., & Myer, J. R. (1964) The View from the Road, , Cambridge MA: MIT Press.
Bell, S. (1993). Elements of visual design in the landscape. London: E & FN Spon.
Cullen, G. (1971). The Concise Townscape. London: Architectural Press.
Colin J. (1994). The Sustainable Street: The Environmental, Human and Economic Aspects of Street Design and Management.
John J. F. (1971). Pedestrian Planning and Design, Metropolitan Association of Urban Designers and Environmental Planners. New York:N.J.
Jacobs A.B. (1993). Great Street, Cambridge, Mass Press.
Lynch, K. (1960). The Image of the City. Cambridge MA: MIT Press.
Litton, R.B.Jr. (1968). Forest Landscape Description and Inventories: A Basis for Land Planning and Design. USDA Forest Service Research Paper, PSW-49.
Litton, R. B. Jr. (1973). Landscape Control Point:A Procedure Predicting and Monitoring Visual Impacts ,PSW-91,Caligornia.
Smardon R. C., Palmer J.F., Felleman J. P., (1986) Foundations for visual project analysis(p.125-130). New York: Wiley.
Thiel, P. A. (1961) . Sequence-experience notation, Town Planning Review, Vol. 32, No. 1, pp. 3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