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蔡寧
Tsai, Ning
論文名稱: 超越現代主義的臺灣想像:陳其寬的建築與繪畫
Taiwanese Cultural Imagination Beyond Modernism: Architecture and Paintings of Chen Chi-Kwan
指導教授: 吳光庭
Wu, Kwang-Tyng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規劃與設計學院 - 建築學系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論文出版年: 2025
畢業學年度: 11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79
中文關鍵詞: 陳其寬建築與繪畫移植現代性全球南方批判性地域主義多元現代性離現代
外文關鍵詞: Chen Chi-Kwan, Architecture and Painting, Transplanted Modernity, Global South, Critical Regionalism, Multiple Modernities, Off-Modern
相關次數: 點閱:35下載: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臺灣戰後的現代建築發展,是在國際現代主義、美援體制、經濟奇蹟、本土文化動能與後殖民經驗的交織下逐步形成的複數過程。其歷程難以簡化為「傳統/現代」的二元對立框架,亦不能以單一中心的現代性觀點加以涵蓋。為此,本研究提出「超越現代主義的臺灣想像」作為批判性主軸,強調在錯置歷史與多重文化條件下重新認識臺灣現代建築的必要性。本研究以建築師暨藝術家陳其寬(Chen Chi-Kwan, 1921–2007)為核心,從其建築與繪畫作品的互文關係出發,探討其如何在全球性與在地脈絡之間,開展出具有文化主體性的創作實踐,進而揭示戰後臺灣現代性的多元樣貌。
    立足於當代的後見性(retrospective)視野,本研究回望1950至1980年代陳其寬的創作軌跡,考察時代背景、教育養成與專業實踐如何交織形構其創作觀。研究以陳其寬個人為核心,輻射狀蒐集史料,整合建築圖說與文獻調查、實地踏查、人物訪談及繪畫分析,建立一套跨媒介、跨時期的分析架構,聚焦於三組對應範疇:「薄殼建築」與「意象山水畫」、「質感皮層建築」與「佈滿畫水墨」、「後東海時期大學校園」與「疊景式水墨畫」。這些對應關係揭示陳其寬如何透過結構語彙與視覺層次進行文化轉譯,並在建築空間與繪畫構圖中,重構對場所感、歷史記憶與臺灣文化主體性的感知與表述。
    在理論面向上,本研究導入並交織多種當代表述工具,以開展對非西方現代性之批判性理解。首先,「移植的現代性」(Transplanted Modernity)提供理解臺灣現代化進程中外來結構輸入與在地文化轉譯之間張力的基礎框架;其次,「批判性地域主義」(Critical Regionalism)指出建築應回應地方氣候、地景與文化感知,然而其作為北方論述的理論限制亦須被補充;「全球南方」(Global South)進一步凸顯臺灣作為邊陲位置的文化能動性與知識生產潛能,挑戰知識霸權與美學中心論;「多元現代性」(Multiple Modernities)則肯定文化現代性的非同步進程與歷史重構;而「離現代」(Off-Modern)則從懷舊與詩性出發,重視歷史錯置與未竟現代性的想像力,在陳其寬的作品中得以見其文化位置的浮現與延展。
    綜合而言,本研究不僅藉由陳其寬的建築與繪畫作品重構臺灣戰後現代建築發展的文化脈絡,也回應當代學術中對全球與在地、傳統與現代、核心與邊陲之間張力的關注。其創作提供我們一種介於技術、詩性與歷史之間的實踐模式,也召喚我們以「超越現代主義的臺灣想像」為起點,重新思考建築史的書寫方式與臺灣當代建築文化的思想根基。建築不僅是形式的組構,更是歷史與文化對話的場域;而陳其寬,正是那位在錯置與轉譯之間,構築出非典範現代性敘事的關鍵角色。

    This research centers on the creative practices of architect and artist Chen Chi-Kwan (1921–2007), proposing the concept of a "Taiwanese imagination beyond modernism" to reinterpret the developmental trajectory of postwar Taiwanese architecture and art. It traces Chen’s creative path from the 1950s to the 1980s, integrating architectural drawings, paintings, field investigations, and interviews to explore the intertextual relationship between architecture and visual arts. The research focuses on three thematic pairings: "thin-shell architecture" and "abstract landscape painting," "textured envelope architecture" and "over-all ink paintings," and "post-Tunghai University campus designs" and "layered landscape ink paintings." The study incorporates theoretical frameworks such as Transplanted Modernity, Critical Regionalism, Global South perspectives, Multiple Modernities, and Off-Modern thought to reveal the cultural adaptations, historical displacements, and alternative modernities manifested in Chen’s work. His architectural projects synthesized Western structural techniques with Eastern spatial aesthetics, while employing local materials to respond to Taiwan’s subtropical climate. Simultaneously, both his architecture and paintings engaged in nostalgic reflections on the loss of homeland. Ultimately, Chen Chi-Kwan constructed a culturally rooted, non-paradigmatic narrative of Taiwanese modernity, offering an innovative modernization path for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al historiography and Taiwan’s architectural culture.

    摘要I EXTENDED ABSTRACTII 誌謝V 目錄VI 表目錄VIII 圖目錄IX 第1章、緒論1 第一節、研究緣起:研究對象之鎖定—陳其寬2 第二節、回顧臺灣戰後建築現代性之研究4 第三節、陳其寬建築與繪畫的前行研究進路8 第四節、研究提問14 第五節、研究方法16 第六節、建構分析性提綱21 第2章、陳其寬的的創作觀與當代建築理論25 第一節、雙重視界:建築師與畫家的雙生25 第二節、回顧陳其寬一生的建築與繪畫創作歷程26 第三節、回顧影響陳其寬的現代主義著作33 第四節、建構陳其寬的創作觀35 第五節、從當代建築理論回看39 第六節、小結:理論視野的選擇與可能的詮釋方向42 第3章、現代性的移植與轉化:陳其寬的薄殼建築與意象山水畫44 第一節、戰後臺灣的現代性渴望45 第二節、現代建築與繪畫:從基提恩(SIGFRIED GIEDION)到陳其寬46 第三節、現代性的臺灣移植:薄殼結構與抽象繪畫48 第四節、疊合陳其寬的薄殼建築與意象山水51 第五節、中國意境的平面組構54 第六節、詩意傳統的現代轉譯70 第七節、虛體留白的景觀構成79 第八節、小結86 第4章、現代性的吸納與抵抗:陳其寬的質感皮層建築與佈滿畫水墨87 第一節、以「全球南方」與「批判性地域主義」視野重構臺灣戰後建築與繪畫知識論88 第二節、全球南方、臺灣與陳其寬91 第三節、回顧陳其寬的質感皮層建築與佈滿畫水墨96 第四節、戰後建築皮層的轉向:東海校舍作為立面語彙的前導者99 第五節、南方工業的抽象浮影107 第六節、沉重物質性的輕靈轉化108 第七節、文化意象的映射機構115 第八節、小結121 第5章、現代性的懷想與反思:陳其寬的後東海大學校園空間與疊景式水墨畫124 第一節、探索另一種臺灣戰後大學校園與水墨畫的懷舊現代性125 第二節、由離現代(OFF-MODERN)到陳其寬的夢境與現實 128 第三節、回顧陳其寬的疊景式水墨畫與大學校園131 第四節、校園原型的延異與回望:從後東海視角重探空間轉譯133 第五節、時序感的擷取與重構:迴廊空間中的另類時間154 第六節、空間語言的創新挪用:作為邊界與過渡的月門170 第七節、水平延展與垂直滲透:校園合院建築的空間特質181 第八節、小結189 第6章、結論:重構對話,當代建築理論視域下的陳其寬詮釋191 第一節、回顧192 第二節、從中國走向臺灣,由臺灣思索世界195 第三節、尋找臺灣建築的文化主體性:超越現代主義的臺灣想像備忘錄197 參考文獻199 附錄一、羅時瑋教授訪談節錄207 附錄二、吳威廉先生、陳世龍先生、江美琪女士訪談節錄222 附錄三、杜希聖先生訪談節錄236 附錄四、陳世龍先生、江美琪女士、杜希聖先生訪談節錄244 附錄五、曾成德教授訪談節錄255 作者學術著作發表262

    外文文獻
    Colin Rowe, and Robert Slutzky. Transparency. Birkhäuser Architecture., 1965.
    Frampton, Kenneth, et al. Studies in tectonic culture: the poetics of construction in nineteenth and twentieth century architecture. Mit Press, 1995.
    Eisenstadt, Shmuel N. 2000. Multiple Modernities. Daedalus 129 (1. Winter): 1-29.
    Eduard Kögel. “Modern Vernacular : Walter Gropius and Chinese Architecture,” 2018. https://www.bauhaus-imaginista.org/articles/343/modern-vernacular.
    Joan Stanley-Baker. Chats with Chen Chi-Kwan. The Inner Eye of Chen Chi-Kwan. Art Gallery of Greater Victoria, 1978.
    Mahler, Anne Garland. “What/Where is the Global South?” Global South Studies. November 11, 2017.
    Sigfried Giedion. “The State of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Architectural Record, (Feb 1954), p.186-191.
    Sigfried Giedion. Space, Time & Architecture: The Growth of a New Tradition. Fifth Edition, Revised and Enlarged. U.S.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7.
    Sigfried Giedion. Walter Gropius, 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s, INC.
    Svetlana Boym, Architecture of the off-Modern. 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 2008.
    Svetlana Boym, The Off-modern. Bloomsbury USA Academic, 2017.
    Svetlana Boym, The Future of Nostalgia. Basic Books, 2008.
    Walter D. Mignolo. The Global South And World Dis/Order. Journal of Anthropological Research, Vol. 67, No. 2, 2011, pp. 165-188.
    Walter Gropius: ‘Université de Hua-Tung’ in L’Architecture d’aujourd’hui, February 1950, p. 28.
    中文文獻
    今日建築資料室,〈大師小傳貝聿銘先生〉,《今日建築》第2期,台南:成功大學建築學系,1954年,頁23。
    今日建築編輯部,《今日建築》創刊辭,第一期,頁1。
    公共電視台《以藝術之名》(2007.9.18)。
    王俊雄、徐明松,《粗獷與詩意:台灣戰後第一代建築》(台北市:木馬文化,2008)
    王秋華著,〈高雄中山大學競圖評審報告〉,《建築師》。
    王鎮華,〈一條健康而未開展的路—談前期東海風格與陳其寬〉,《建築之心—陳其寬與東海建築》(臺北:田園城市,2003),頁145。
    史作檉,《水墨十講 哲學觀畫》,(臺北市:典藏藝術家庭,2008)。頁110。
    安德魯.希米奇(Andrea Simitch)、瓦爾.渥克(Val Warke)著,吳莉君譯,《建築的語言》,(臺北市:原點,2017),頁105。
    百年樹人-交大世紀之慶特刊編輯委員會編輯,《百年樹人—交大世紀之慶特刊》(新竹:交通大學,1996),頁153。
    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ound Freud),呂俊、高申春譯,《夢的解析》(台北:五南圖書,2020)。
    何恭上,《陳其寬畫集》(台北市:藝術圖書公司,1981)
    余青勳主編,《陳其寬:雙曲.交響》(臺南市:臺南市美術館,2024)
    佚名,〈高雄中山大學評審報告〉《建築師》67期7月,1980年,頁51。
    佚名,〈經濟部高雄加工出口區綱要計劃〉,《建築雙月刊》,頁29-34,1968年。
    佚名,〈牆〉,《建築雙月刊》。
    佚名,《國立中央大學校史館導覽手冊》,頁29。
    吳光庭,〈1945年後臺灣當代建築發展綱要〉,《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1945年後台灣當代建築專題討論課程簡報》(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2019)。
    吳光庭,〈現代與傳統的融合——論六○年代的臺灣現代建築〉,《建築之心—陳其寬與東海建築》(臺北:田園城市,2003),頁128。
    吳光庭,〈意外的現代性〉,《意外的現代性:臺灣現代建築論述文集》(台北市:田園城市,2015)
    吳光庭,《摩登生活中的建築自由》,藝術很有事,EP.102,公共電視台,2024年,0:55-1:37。
    吳明修,〈從其寬先生想起〉,《游藝化境—懷念陳其寬教授》(臺中:東海大學建築研究中心,2007),頁43。
    呂佩怡,〈製造南方:「南方」作為台灣當代策展之方法〉,《現代美術學報》,頁75,2021年。
    李鑄晉,〈陳其寬—一位貫通中西的天才〉《雲煙過眼:陳其寬的繪畫與建築》(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2003)。
    李顯裕主編,《中央警察大學校史》,(桃園:中央警察大學出版社,2016.8)頁46。
    阮慶岳、王增榮,《建築的態度:戰後臺灣建築師群像》(台北市:田園城市,2021)。
    周揚,〈「作者電影」理論視域下王家衛電影的畫面構圖風格探析〉(2019)。
    周蕾、蔡青松,〈懷舊新潮:王家衛電影《春光乍洩》中的結構〉,《中外文學》,頁49,2006年。
    東海建築研究室,〈帳幕式難民住宅區〉,《建築雙月刊》1963年第11期,頁27-31。
    林孝庭,《意外的國度:蔣介石、美國、與近代台灣的形塑》(新北市:遠足文化,2017),頁31。
    林育世,〈南方性?離散意識與認同生產中的新南方〉,《藝術觀點 ACT》,第77 期,頁73-79,2019年。
    林祺錦,《臺灣商業辦公大樓樣式發展之研究(1945-1997)》,臺灣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詮居,〈全新時空 全新境界—訪當代水墨畫家陳其寬〉,《名家翰墨叢刊,中國近代名家書畫全集,陳其寬/晴川》(香港:翰墨軒,1996),頁84。
    林濁水,《掙扎的社會與文化》。(臺北市:前衛,1991)。頁155。
    肯尼斯.法蘭普頓(Kenneth Frampton)著,張欽楠等譯,〈批判的地域主義:現代建築與文化認同〉,《現代建築:一部批判的歷史》,(北京:三聯書店,2012)。
    金長銘與今日建築研究會編輯組編譯,〈空間架構的概念及其可能性〉,《今日建築》第2期,頁11-16,1954年。
    洪文慶,《陳其寬繪畫中的建築空間美學》(2006)東海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
    洪美玲,《陳其寬藝術創作之線條與墨韻研究》(201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
    郁漢良,《華僑教育發展史》,(台北:國立編譯館,2001),頁604-606。
    夏鑄九,〈書評〉,《臺灣戰後第一代建築——粗獷與詩意》(新北市:木馬文化,2017),頁229。
    夏鑄九,〈現代建築在臺灣的歷史移植—王大閎與他的建築設計〉,收錄於徐明松編,《王大閎:永恆的建築詩人》。(臺北市:木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7),頁6-9。
    夏鑄九,〈競爭現代性:1950-70年代臺灣的現代建築移植〉,《異質地方之營造:理論與歷史》(臺北:唐山出版社,2016)。
    夏鑄九,〈競爭現代性——1950-1970年代臺灣現代建築的移植〉《世界建築》,頁17-25,2014年。
    席德進,〈中國畫新傳統的開拓者〉,《陳其寬畫集》(台北:藝術家,1981),頁25。
    徐小虎著,邱博舜譯〈陳其寬生命中的建築與藝術〉(Architecture and Art in the Life of Chen Chi-Kwan)《建築之心—陳其寬與東海建築》(台北市:田園城市,2000)頁31-35。
    徐小虎著,黃捷瑄譯,〈我所認識的陳其寬〉,《游藝化境—懷念陳其寬教授》(臺中:東海大學建築研究中心,2007),頁43。
    徐明松,〈怎樣的現代?陳其寬早年建築雜思〉,《臺灣的建築文化》(台北市:中華民國全國建築師公會雜誌社,2015),頁48。
    徐明松、邵文政與黃瑋庭,《臺灣戰後經典建築手繪施工圖選》(台北市:木馬文化,2023)。
    徐明松、黃瑋庭,〈1962年前的陳其寬「游」與留白的藝術〉,《時代建築》2020/4,頁166。
    徐明松、黃瑋庭,〈東海大學學生活動中心倒傘計畫案〉,《狂喜與節制—張肇康的建築藝術》,(新北市:木馬文化,2022年),頁77-80。
    殷寶寧,《現代性的魅惑:修澤蘭與她的時代》(台北市:典藏藝術家庭,2019)
    耿建興,《陳其寬繪畫之研究》,(1996),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基提恩(Sigfried Giedion). “The State of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Architectural Record, (Feb 1954): 186-191.;方汝鎮中譯,〈現代建築管窺〉,《今日建築》,頁2-5,1954年。
    基提恩(Sigfried Giedion)著,王錦堂、孫全文譯,《空間、時間、建築》(台北市:臺隆,1964),頁41。
    許麗玉,《末年:戰後台灣現代建築與移植現代性》(台北市:田園城市,2020)。
    郭喜斌,《國立僑生大學先修班建校三十年紀念特刊》(臺北市:國立僑生大學先修班,1991)。
    國立僑生大學先修班,《國立僑生大學先修班五十周年校慶特刊》(臺北市:國立僑生大學先修班,2005)。
    陳國偉主編,《臺灣的住宅建築》(臺北市:中華民國建築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出版社,1991)。
    徐明松、黃瑋庭《狂喜與節制:張肇康的建築藝術》(臺北市:木馬文化,2022)
    柯林.羅、羅伯特.斯拉茨基著,金秋野、王又佳譯,《透明性》(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23)。
    廖春鈴編,《雲煙過眼:陳其寬的繪畫與建築》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2003。
    趙家琪總編輯,《臺灣建築》(臺中市:台灣省建築師公會,1995)。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保險局,《甲子紀事—勞工保險60年》,(臺北市:勞動部勞工保險局,2010)。
    許禮平主編,《名家翰墨 : 陳其寬特集》(香港:香港商翰墨軒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1991)。
    Andrea Simitch, Val Warke著,吳莉君譯,〈柯比意空間裡的現象透明性〉,《建築的語言》(台北市:原點,2015),頁103。
    郭肇立,〈光復後的臺北建築〉,《臺北建築》(臺北:臺北建築師公會,1985),頁42。
    郭繼生,〈二十世紀中國水墨畫之常與變〉,《藝術史與藝術批評的探索》(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96),頁69。
    郭繼生,〈論陳其寬〉,《藝術史與藝術批評的探索》(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96),頁211。
    陳其寬,〈中國建築的新方向〉,《成大建築系刊》,(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1979)。
    陳其寬,〈肉眼、物眼、意眼與抽象畫〉,《作者》三卷四期,頁37-38,1962年。
    陳其寬,〈東海大學藝術中心〉,《建築雙月刊》第六期,1963年2月。
    陳其寬,〈非不能也,是不為也〉,《建築雙月刊》第一期,1962年。
    陳其寬,〈秩序與美的考察──改善臺北市容之我見〉,《成大建築系刊》,1978年。
    陳其寬,〈貢獻一磚(一)〉,《建築雙月刊》第二期,頁21-22,1962年。
    陳其寬,〈貢獻一磚(續)〉,《建築雙月刊》第五期,1962年。
    陳其寬,〈街景〉,《房屋市場月刊》第16期,1974年11月。
    陳其寬,〈龍柏與相思樹〉,《房屋市場月刊》,1976年12月。
    陳其寬,《陳其寬繪畫手稿(部份)》,(臺北市:臺北市立美術館,2014)。
    陳其寬2004年第八屆國家文藝獎紀錄片。
    陳其寬口述,《建築與藝術》記者記錄整理,〈薄膜結構—建築界的新猷:陳其寬建築師訪問記〉,《建築與藝術》,1968第3期,頁10-13。
    陳其寬口述,宋晶宜、盧蕙馨整理,〈怎樣美化我們住的環境?環境與藝術座談會紀要〉,《民生報》1981.3.30。
    陳其寬口述,黃文興、林載爵整理,黃文興、林載爵、張志遠訪問。〈我的東海因緣〉。《東海風-東海大學創校四十週年特刊》,頁178-180,1995年。
    陳其寬口述,黃梅香訪談,〈陳其寬訪談錄〉,《陳其寬的繪畫藝術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頁281,1996年。
    陳其寬的世界足跡 World footprints of Chen Chi-kwan:陳其寬 x 南美館(網址:https://kwan-map.vercel.app/,2025年2月4日檢索)。
    陳其寬建築師事務所,〈中央警官學校〉,《建築師》十一月號,頁56,1979年。
    陳其寬建築師事務所,〈彰化銀行臺北大樓〉,《建築師》,頁47,1979年。
    陳其寬獲得第八屆國家文藝獎(美術類)引用於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文藝獎官方網站:https://www.ncafroc.org.tw/artsaward/winnerDetail@1236
    陳國偉主編,〈東海大學校長宿舍〉,《臺灣的住宅建築1976-1990》(臺北:中華民國建築師公會,1991),頁42-43。
    陳瑋鈞,《隱藏在現代性下的鄉愁-陳其寬繪畫作品研究》(2005)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傅朝卿,〈戰後的房地產現象:1960年代至1990年代初商品化建築的崛起與發展〉,《臺灣建築文化史》
    傅朝卿,《戰後臺灣地域主義建築》,《成功大學建築系93學年度第2學期》(2005)
    凱斯.艾格爾(Keith L. Eggener)著,孫志健譯,〈抵抗的地域:批判地域主义的批判〉,《裝飾》,2021年,頁21。
    斯維特蘭娜.博依姆(Svetlana Boym)著,楊德友譯,《懷舊的未來》,(南京:譯林,2010),頁6。
    曾冠樺,〈佈滿空間的碎片:水墨畫的「佈滿畫」形式〉,《台中教育大學學報》,頁72,2023年。
    黃梅香,《陳其寬的繪畫藝術之研究》(1996)中國文化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瑋庭,《陳其寛建築中的「游」與「留白」》,銘傳大學建築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21年。
    黃寶瑜,〈中山博物院之建築〉,《故宮季刊》第一期,1966年,頁71-72。
    黃寶瑜,〈新宇宙觀導臆〉,《今日建築》第四期,頁8-11,1954年。
    葉維廉,〈物眼成千意,意眼入萬真—與陳其寬談他畫中的攝景〉,《與當代藝術家的對話—中國現代化的生成》(臺北:東大圖書,1987)。
    葛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著,張心龍譯,《藝術與文化》(台北:遠流,1993)。
    虞曰鎮、張肇康,〈國立臺灣大學農業陳列館〉,《建築雙月刊》,1966年第20期,頁51-53。
    漢寶德,〈自眼界到境界—看陳其寬的藝術〉《須彌芥子—陳其寬八十回顧展》(台北市:財團法人沈春池文教基金會,2000)頁32-43。
    漢寶德,〈空靈的美感:陳其寬的建築與繪畫〉,《雲煙過眼—陳其寬的繪畫與建築》(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003),頁31-35。
    漢寶德,〈情境的建築〉,《建築之心—陳其寬與東海建築》(臺北:田園城市,2003),頁20。
    漢寶德,《築人間—漢寶德回憶錄》,二版一刷。(臺北市:天下遠見,2012),頁93-94。
    漢寶德〈自眼界到境界—看陳其寬的藝術〉《須彌芥子—陳其寬八十回顧展》(台北市:財團法人沈春池文教基金會,2000)頁32-43。
    漢寶德〈空靈的美感:陳其寬的建築與繪畫〉《雲煙過眼:陳其寬的繪畫與建築》(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2003)頁31-35。
    趙建中,《大度山林》(臺北:田園城市,2012),頁43。
    劉益昌、高業榮、傅朝卿、蕭瓊瑞,《臺灣美術史綱》(臺北:藝術家,2009),頁25。
    潘襎,《臺灣近現代水墨畫家大系:陳其寬》(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07),頁60。
    蔡元良整理,夏鑄九、黃接明、陳素芬、許南雄、吳宇平、蔡元良調查,〈高雄市福音村難民住宅檢討〉,《境與象》1973年2月,頁33。
    蔡寧,〈空間造境的現代性:論陳其寬先生建築與繪畫聯繫的意眼〉,《中華民國建築學會第三十五屆建築研究成果發表會論文集》2023年,頁469-474。
    蔣雅君,〈民族形式與紀念性――台灣現代主義建築之「地域性」表述〉,《城市與設計學報》,2008年。
    蔣雅君,《移植現代性,建築論述與設計實踐 王大閎與中國建築現代化論戰,1950-1970s》,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頁2。
    蔣雅君,《圖說臺灣宮殿式建築1949-1975》(台北市:PCuSER電腦人文化,2024)
    蔣雅君、張馨文。〈從高雄福音新村談現代主義社會住宅規劃的在地書寫經驗〉。《建築師》,頁98-103,2008年10月。
    鄭仁杰訪談,陳其寬口述,《現代建築構築性之臺灣經驗—陳其寬薄殼建築作品》。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頁附錄2,2003年。
    鄭惠美,〈包浩斯精神在臺灣——陳其寬的建築與繪畫〉,《一泉活水:陳其寬》(台北市:印刻,2006)
    鄭惠美,《一泉活水—陳其寬》。(臺北:印刻,2006),頁72-73。
    蕭瓊瑞,〈現代水墨在臺灣的生成、開展與反省〉
    蕭瓊瑞,《臺灣美術史綱》,三版。(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2013)。頁369-406。
    戴運軌,〈在臺復校的回憶〉,《中大在臺第一個十年:地物所1962》,國立中央大學,2012.5,頁43。
    薛孟琪,〈大學校園規畫設計中的傳統與現代:追溯東海大學早期學院以「獨立迴廊」組織「漏角合院」的設計原型〉,《設計學報》,29(3),49-72。
    薛孟琪,〈洞.動.天井:陳其寬先生對「實中有虛,虛中有實」空間的探索與實踐〉,《設計學報》,頁43-66,2023年。
    薛孟琪,〈圖、底與透明性:試論陳其寬先生建築與繪畫中共通的空間探索〉,《建築學報》,頁27-52,2021年。
    薛孟琪,〈臺灣戰後現代建築的地域性轉化——從東海校園的住宿設施的設計演變看陳其寬先生的地方性探索〉,《建築師》,頁104-111,2021年。
    邁克爾.康奈爾(Michael Cannell)著;蕭美惠譯。《貝聿銘:現代藝術泰斗》(I.M. Pei: Mandarin of Modernism)。(臺北:智庫,1995/1996),頁84-85。
    鍾博霖,《陳其寬水墨繪畫的現代藝程》(2013)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顏振,〈從建築學談都市發展—訪名建築師陳其寬教授〉,《臺北畫刊》,頁28,1968年。
    羅五湖召集編輯,〈勞保黃金年代〉,《甲子紀事—勞工保險60年》(臺北: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保險局,2010),頁91。
    羅時瑋,〈東海校園早期白牆建築的構造詩意〉,《建築之心—陳其寬與東海建築》(臺北:田園城市,2003),頁186。
    羅時瑋教授於2015年之講座〈陳其寬先生的藝術與東海大學校園建築〉,東海通識工作室將其錄影紀錄。(網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pqzov41MEI,檢索日期:2025年1月15日)
    關華山、林婉婷、蕭雅菁,《東海校園迷思—自由中國的現代傳奇》,(臺中市:東海大學建築學系,2020),頁110。

    無法下載圖示 校內:2030-05-08公開
    校外:2030-05-08公開
    電子論文尚未授權公開,紙本請查館藏目錄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