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王奕期
Wang, Yi-Chi
論文名稱: 台南地區風水傳說之研究
A Study of the Feng-Shui Folklore in Tainan
指導教授: 陳益源
Chen, Yi-yua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on the job class)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8
中文關鍵詞: 台南集體記憶風水傳說
外文關鍵詞: memory, collectivity, Feng-Shui folklore, Tainan
相關次數: 點閱:128下載:2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風水傳說頻頻出現於台南地區,究其歷史背景,不僅可遠溯自明鄭時期,即使時至今日仍有不少新傳說出現。何以風水傳說會被記憶下來,一再地講述、流傳,傳說底層究竟蘊藏什麼樣的庶民心理,傳遞著怎樣的價值觀念,即是本文試圖探討的問題。
    本文以台南地區風水傳說為研究對象,認為它並非一種孤立的文化現象。風水信仰隨移民拓墾來台,在台南地區生根發芽後,與民眾的日常生活、聚落的發展,息息相關。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風水傳説的產生有著承載斯土斯民思想情感的呈現。
    台南地區的風水傳說是一種集體意識的凝聚,更是許多庶民的共同記憶。本文藉由筆者田野採錄的傳說材料,先從「人」的部份談起,分析「蔣姓京官敗地理」傳說的深層意涵,討論蔣姓京官如何成為敗盡台南風水的「箭垛式」人物;其次,論「事」的部份,討論日治時期興築的「嘉南大圳」,何以成為庶民心中敗壞村庄風水的原兇;再其次,由「時」的方面,探討清代「台灣府城龍局」的建構,所形成的社會影響。接著,以「地」的神聖空間效應,探究神、鬼、人,如何在風水福地上獲得安頓。此外,討論「厭勝物」在風水術中的運用,觀察庶民如何用厭勝物來保衛家園、鎮邪避煞,甚至是風水術鬥法;最後,針對陽宅作祟、敗壞陰宅、破邪除穢、治療疾病等,對風水傳說作一更周延的研究。
    台南地區的風水傳說與時俱進,新的風水傳說需要民眾集體情感的焠鍊,方能流傳,舊的風水傳說,更需要貼近地方視野的關注,以發掘更深層的文化意涵。

    Feng-Shui folklore has often been found in Tainan. One may trace its historical background back to the time of Cheng Cheng-kung in the Ming Dynasty. Even in our time, new Feng-Shui folklore continues to appears. Why is Feng-Shui folklore remembered, retold and spread? What is the psychology, as well as the values and ideas, of the common people behind Feng-Shui folklore? These are the questions to be answered in this study.
    The Feng-Shui folklore in Tainan is not seen as an isolated phenomenon of culture. The belief in Feng-Shui is transplanted to Taiwan with immigrants. After rooting in Tainan, it has a close relation with the daily life of peopl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villages. Therefore, Feng-Shui folklore carries with and express in it the sentiments of the local inhabitants.
    The Feng-Shui folklore in Tainan is regarded as the representation of collected consciousness and collected memory of the people. In this study, I deal with the "people" first. By investigating the folklore collected through field survey, I seek for the deeper layers of meanings in the “Officer Chiang's Deterioration of Tainan's Feng-Shui.” Secondly, I discuss the "things," interpreting why the Chia-nan Dam, constructed during the reign of Japan, has become the cause of bad Feng-Shui. Thirdly, I direct my attention to the aspect of "time," discussing the influences of the “Tainan Lung-chu” in the Ching Dynasty. Then I discuss how gods, ghosts and living people can reside peacefully in the place favoured by Feng-Su. Moreover, I examine how the “Yeng-sheng Wu” can be employed by people to guard their hometowns, to evade evils, and even to prevail at strife. Lastly, a comprehensive study is given to the various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residence of the living and the residence of the dead.
    The Feng-Shui folklore in Tainan changes during the course of time. New Feng-Shui folklore requires the refinement of people's collected sentiments to spread. Old Feng-Shui folklore, on the other hand, needs the examination from the local perspective in order to reveal more layers of meanings.

    台南地區風水傳說之研究 目次 論文提要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風水傳說的.............2 第二節 風水傳說的取材範圍.....4 第三節 相關文獻探討...........4 第四節 研究方法..............13 第二章 台南地區風水發展的文化脈絡......15 第一節 風水與原鄉移植..................15 第二節 風水與庶民生活..................27 第三節 風水與聚落發展..................38 第四節 風水與社會心理..................48 第三章 台南地區有關「人」、「事」的風水傳說...65 第一節 人:蔣姓京官敗地理.....................65 (一)蔣姓京官身分......................65 (二)蔣姓京官形象......................73 (三)蔣姓京官敗地理的意涵..............85 第二節 事:水利與村庄的互動..................100 (一)與「井」相關之風水傳說...........100 (二)與「嘉南大圳」相關之風水傳說.....103 第四章 台南地區有關「時」、「地」的風水傳說..115 第一節 時:清代台灣府城龍局..................115 (一)史籍中台灣府城的風水觀...........115 (二)傳說中台灣府城的風水印象.........122 第二節 地:神聖空間的地理傳說................130 (一)得地理...........................130 (二)敗地理...........................134 (三)爭地理...........................138 (四)偷地理...........................141 (五)得而復失地理.....................143 第五章 台南地區有關「物」及「其他」的風水傳說.......147 第一節 物:厭勝物傳說...............................147 (一)護衛聚落...............................147 (二)鎮煞避邪...............................149 (三)風水術鬥法.............................153 第二節 其他風水傳說.................................165 (一)蓋陽厝作祟.............................165 (二)敗壞陰宅...............................168 (三)破除邪穢與治療疾病.....................171 第六章 結論.........................................177 參考書目............................................179

    參考資料(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一、專書
    丁乃通《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索引》(北京市: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6)。
    王必昌《重修台灣縣志》(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
    王文亮,林啟泓著《南瀛籤詩故事誌》(台南縣新營市:台南縣政府,2006)。
    王玉徳《神秘的風水:傳統相地術研究》(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3)。
    王玉德編著《風水術注評》(台北縣:雲龍出版,1994)。
    王芃,徐隆德合譯;國立編譯館主譯《祖蔭下:中國鄉村的親屬,人格與社會流動》(台北市:南天,2001)。
    王嵩山《集體知識、信仰與工藝》(台北縣板橋市:稻鄉出版社,1999)。
    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台北市:允晨文化,1997)。
    王明蘅、賴佳宏《台南縣楠西鄉鹿陶洋江家古厝傳統建築空間美化計劃規劃報告書》(台南市:財團法人成大研究發展基金會,1997。)
    王孝廉《中國的神話世界》(台北市:時報文化,1992)。
    片岡巖著,陳金田、馮作民譯《台灣風俗誌》(台北市:大立出版社,1981)。
    台南縣南化鄉公所編輯《南化鄉風華錄:南化人說在地事》(台南縣南化鄉:
    台南縣南化鄉公所,2006)。
    台南市安南區公所《安南區志》(台南市:台南市安南區公,1999)。
    台南市安平區公所《安平區志》(台南市:台南市安平區公所,1998)。
    台南市政府《台南市志》(台南市:台南市政府,1978)。
    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泉州府志》卷3(台北市: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7)
    《清代台灣民變史研究》(台北市: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2)。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台南縣鄉土史料─耆老口述歷史》(南投:台灣省文獻會,2000)。
    《台灣地名辭書》(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2000)。
    台南縣政府編《震瀛採訪錄》(台南縣:台南縣政府,1981年)。
    《南瀛雜俎》(台南縣:台南縣政府,1981年)。
    《南瀛文獻》(台南縣:台南縣政府,1953年)。
    台南市政府《台南文化》(台南市:台南市政府,1951年)。
    台北帝國大學理農學部編纂《新港文書 =Sinkan manuscripts》(台北市:捷
    幼出版,1995年)。
    成功大學建築學系,成功大學台灣文化研究中心《台南市啟智里傳統文化建築空間美化計畫》(台南市 :台南市立文化中心,1997)。
    尹章義《台灣開發史研究》(台北:聯經出版社,1989)。
    方淑美《南瀛地形誌》(台南縣:台南縣文化局,2000)。
    方寶璋,方寶川撰《閩台文化志》(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艾定增《風水鉤沈:中國建築人類學發源》(台北市:田園城市,1998)。
    史 明《台灣人四百年史》(蓬島文化公司,1980)。
    艾柏華著,王燕生、周祖生譯《中國民間故事類型》(北京市:商務印書館,1999)。
    石萬壽《永康鄉志》(台南縣:永康鄉公所,1988)。
    甘為霖(Rev.W.Campbell)原著,許雅琦,陳珮馨譯《福爾摩莎素描》(台北市:前衛,2005)。
    江進富《宋江陣的故鄉——鹿淘洋江家古厝》(台北市:文建會,1999)。
    行龍,楊念群主編《區域社會史比較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弗雷澤(J.G..Frazer)著,汪培基譯《金枝:巫術與宗教之研究》(台北市:久大:桂冠,1991)。
    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著,楊素娥譯《聖與俗—宗教的本質》(台北市:桂冠,2001)。
    余文儀《續修台灣府志》(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
    何林墾等《新營市志》(台南:新營市公所,1997)。
    何曉昕、羅雋著《風水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發行,1995)。
    何曉昕《風水探源》(台北:博遠出版有限公司,1995)
    何培夫《南瀛古碑誌》(台南縣新營市:台南縣文化局,2001)。
    呂理政《傳統信仰與現代社會》(台北縣:稻鄉出版社,1992)。
    呂順安《台南市鄉土史料─耆老口述歷史》(南投:台灣省文獻會,1994)。
    李亦園《文化的圖像:宗教與族群的文化觀察》(台北市:允晨文化,1992)
    《信仰與文化》(台北市:巨流,1978)。
    李榮珍《台灣台南縣小新營李氏祖譜》(未詳出版資料,1996)。
    李獻璋《台灣民間文學集》(台北:台灣文藝協會,1937)。
    沈富進《彙音寶鑑》(文藝學社,1993)。
    金榮華《民間故事論集》(台北:三民書局,1997)。
    季羡林《比較文學與民間文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
    林 傳《龍崎鄉懷》﹝台南縣:龍崎鄉公所,1999﹞。
    林偉洲《台灣歷史人物小傳—明清暨日據時期》(台北市:國家圖書館,2003)。
    林嘉書《生命的風水——台灣人的漳州祖祠》初版(台北市:海峽學術,2002)。
    林美容《鄉土史與村庄史——人類學者看地方村庄史篇》(台北市:台原出版社,2000)。
    《台灣人的社會與信仰》(台北市:自立晚報,1993)。
    林祝寬編撰《福建永春林氏旅台族誌》(未出版)。
    林徳進《嘉慶君遊台灣》(台北市:時報文化,1994)。
    周元文《重修台灣府志》(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
    周鍾瑄《諸羅縣志》(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
    吳俊明總編《關廟風情香洋歲月:關廟史料風情掌故》(台南縣關廟鄉:台南縣關廟鄉公所,1999)。
    吳瀛濤《台灣民俗》(台北:眾文圖書有限公司,1989)。
    吳密察總編輯《明清台灣檔案彙編》第二輯第26冊(台北市: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2006)。
    吳修齊《七十回憶》(增補本)(吳修齊紀念雙親文教基金會出版,1983)。
    吳新榮《南台灣采風錄》(台北:遠景出版社,1981年)。
    《震瀛採訪記》(台北:遠景出版社,1981年)。
    科塔克著,徐雨村譯《文化人類學:文化多樣化的探索》(台北縣:桂冠圖書,2005年)。
    范勝雄《認識安平:大員采風錄》(台南市:台南市文化資產保護協會,2003)。
    《府城之禁忌譴送和俚諺》,(台南市:台灣建築與文化資產出版,2002)。
    《府城叢談 :府城文獻研究》(台南市:台南市政府,1998)。
    〈府城地理傳說〉《台南文化》新44期,(台南市政府發行,1997)。
    《府城的寺廟信仰》(台南市:台南市政府,1995)。
    《蔣公子敗地理》(台南市:台南市政府,2001)。
    (法)莫斯著;楊渝東等譯《巫術的一般理論 獻祭的性質與功能》(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
    洪波浪等修《台南縣志》(台南縣:台南縣政府,1980)。
    洪敏麟《台南市市區史蹟調查報告書》(台中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
    胡萬川《民間文學的理論與實際》(新竹市: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胡萬川總編輯《台南縣閩南語故事集(一)》(台南縣新營市:台南縣文化局,2001。)
    《台南縣閩南語故事集(二)》(台南縣新營市:台南縣文化局,2001。)
    《台南縣閩南語故事集(三)》(台南縣新營市:台南縣文化局,2001。)
    《台南縣閩南語故事集(四)》(台南縣新營市:台南縣文化局,2002。)
    《台南縣閩南語故事集(五)》(台南縣新營市:台南縣文化局,2002。)

    《台南縣閩南語諺語集(二)》(台南縣新營市:台南縣政府,2003)。
    《台南縣閩南語諺語集(三)》(台南縣新營市:台南縣政府,2003)。
    《鳳山市閩南語故事集》(高雄縣岡山鎮:高雄縣立文化中心,1999)
    涂順從《南瀛古廟誌》(台南縣:台南縣立文化中心,1994)。
    唐德塹《善化鎮鄉土誌》(台南:唐德塹,1982)。
    高國藩《中國民間文學》(台北:學生書局,1995)。
    連橫《台灣通史》(台北:幼獅,1988)。
    許獻平《將軍鄉有應公採訪錄》(台南縣新營市:台南縣政府,2006)。
    許献平《後港庄信仰記實》(台南縣佳里鎮:鹽鄉文史工作室,2000)。
    新化鎮公所編印《新化鎮誌》,(台南縣新化鎮:新化鎮公所,2005年)。
    曹永和《台灣早期歷史研究》(台北:聯經出版社,1991)。
    郭瑞雲編輯:《府城七寺八廟》(台南市:道教學探索,1993)。
    俞孔堅:《理想景觀探源 :風水的文化意義 Lixiang jingguan tanyuan》(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1998)。
    (日)柳田國男著、連湘譯、張紫晨校:《傳說論》(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7)。
    陳益源《台灣民間文學採錄》(台北:里仁書局,1999)。
    陳梅卿《說聖王・道信仰-透視台灣廣澤尊王》,台南:台灣建築與文化資產出版社,2000)。
    陳盛韶《問俗錄》,(台北市:武陵出版,1991)。
    陳慶浩、王秋桂主編:《中國民間故事全集─台灣省》(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89)。
    陳香編著《台灣的根與枝葉》(台北市:國家出版社,1983)。
    陳蓁《南安續志》(台北市:陳其志基金會,1974)。
    陳耕、楊浩存、黃振良《閩南民系與文化》(金門縣金寧鄉:金門縣文化局,2006)。
    陳進國《信仰、儀式與鄉土社會》(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陳鴻圖《活水利生——台灣水利與區域環境的互動》(台北市:文英堂出版社,
    2005)。
    陳主顯《台灣俗諺語典》卷七〈台灣俗諺的鄉土、慣俗與信仰〉,(台北市:前
    衛,2003)。
    陳鴻圖《水利開發與清代嘉南平原的發展》(台北:國史館,1996年)。
    黃文博《南瀛探索-台南地區發展史》(台南縣新營市:台南縣政府,2004)。
    《南瀛石敢當誌》(台南縣新營市:台南縣文化局,2001)。
    《南瀛俗諺故事誌》(台南縣:台南縣文化局,2001)。
    《南瀛地名誌》(台南縣:台南縣立文化中心,1998)。
    《南瀛歷史與風土》(台北市:常民文化出版發行,1995)。
    《南瀛民俗誌》(新營市:台南縣立文化中心,1989)。
    黃明惠、黃明雅《南瀛聚落誌》(台南縣:台南縣文化局,2002)。
    黃潼煌《麻豆鎮耆老口述歷史記錄》(台南縣麻豆鎮:麻豆鎮公所,2002)。
    黃典權《重修台灣省通志》〈卷九人物志人物傳篇〉(南投縣: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8)。
    《台灣南部碑文集成》(台北市:台灣大通,1987)。
    《鄭成功復台三百年史畫》(台北市:中華文化出版事業社,1961)。
    《鄭延平開府台灣人物志》(台南市:海東山房,1958)。
    莊秋情編《台灣鄉土俗語》(台南縣:台南縣政府,1998)。
    莊孟憲等撰稿《新市鄉志》(台南縣新市鄉:新市鄉公所,2006)。
    曾順忠,曾曉馨《南瀛古井誌》(台南縣新營市:台南縣政府,2006)。
    渡邊欣雄、楊昭譯《東方社會之風水思想》(台北市:地景,1999)。
    張溪南《白河鎮志》(台南縣:白河鄉公所,1998)。
    鈴木清一郎原著,馮作民譯《增訂台灣舊慣習俗信仰》(台北市:眾文圖書,1989)。
    葉石濤《從府城到舊城:葉石濤回憶錄》(台北市:瀚音文化,1999)。
    詹評仁總纂《台南地區佳里鎮營頂錦繡堂莊氏族譜》(台南縣:營頂莊氏錦繡堂管理委員會印行,1992)。
    詹伯望《半月沉江話府城:一個關於台灣府城的故事》(台南市:台灣建築與文化資產出版社,2006)。
    楊逵著,張恆豪主編《台灣作家全集:楊逵集》(台北市:前衛,1991)。
    楊祖珺譯《傳播及文化研究主要概念》(台北:遠流出版社,1998)。
    漢寶德《風水與環境》(台北市:小異出版、大塊發行,2006)。
    管志明,鍾騰,杜正宇《新化鎮誌》(台南縣:新化鎮公所,2005)。
    趙文榮《南瀛內海誌》(台南縣新營市:台南縣政府,2006)。
    鄭志明《中國社會的神話思維》(台北:谷風出版社,1993)。
    鄭道聰《五馬朝江一回首:台南市中西區歷史發展及區公所沿革》(台南市:台南市中西區區公所,2003)。
    鄭枝南《大社玄武傳奇》(台南縣新市鄉:玄武傳奇文史工作室,2002)。
    鄭佳韻、黃文博總編輯《南瀛探索:台南地區發展史》(台南縣:台南縣政府,2004)。
    蔡蕙如《與鄭成功有關的傳說之研究》(台南市:台南市立文化中心,1998)。
    舞鶴《悲傷》(台北市:麥田岀版,2001)。
    劉守華《中國民間故事史》(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劉守華,陳建憲《民間文學教程》(武漢市: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
    劉守華,巫瑞書《民間文學導論》(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1992)。
    劉良璧《重修台灣府志》(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77)。
    盧嘉興等撰《輿地纂要》(台南縣:台南縣政府,1981)。
    鍾騰《大目降傳奇故事》(台南縣新化鎮:新化鎮文史工作室,2003)。
    謝宏昌等《鹽水鎮志》(台南:鹽水鎮公所,1998)。
    (日)瀨川昌久著,錢杭譯《族譜:華南漢族的宗族、風水、移居》(上海市:
    上海書店出版社,1995)
    羅絲巴哈Sarah Rossbach 著,李煥明譯註《風水:中國的方位藝術》(台北巿:
    明文,1988)。
    顧希佳《社會民俗學》(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
    國立中正大學人文研究中心台灣歷史組編《珍藏西港:常民文化卷》(台南縣西港鄉:台南縣西港鄉公所,2005)。
    博風技術工程顧問有限公司等《第一級古蹟大天后宮(寧靖王府邸)之研究》(台南市:台南市政府,1992)。
    嘉南農田水利會七十年史編輯委員會《嘉南農田水利會七十年史》(台南市:嘉南農田水利會,1992)
    二、學位論文
    王惠琛《清代台灣科舉制度的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90)。
    李宜憲《清乾隆期的台灣民變研究》(台南:成功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90)。
    李嘉慧《台灣閩南語故事集研究》(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周郁森《清代台灣城牆興築之研究》(台南: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2002)。
    周士煌《鄭成功的民族學研究》(台南: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周政賢《台灣民間「地基主」信仰之研究》(台南:國立台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林渭州《台灣地區清水祖師信仰研究——以台北、台南地區為中心》(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林培雅《台灣地區邱罔舍故事研究》(新竹:清華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1995)。
    洪健榮《清代台灣社會的風水習俗》(台北: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
    唐蕙韻《中國風水故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
    陳進國《事生事死:風水與福建社會文化變遷》(廈門:廈門大學博士論文,2002)。
    張雅蕙《漚汪傳統民宅空間之研究》(台南:成功大學建築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張妙娟《「台灣府城教會報」與清季台灣的基督徒教育》(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01年)。
    郭庭源《台灣與金門地區民間風水傳說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翁育民《台南市安南區食水崛之形成與變遷》(台南:國立台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教學碩士班,2006)。
    張昀浚《台灣民間風水傳說研究》(台北:台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趙文榮《清代台南地區的開發與社會變遷(1683~1895)》(台南:台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蔡蕙如《與鄭成功有關的傳說之研究》(台南:成功大學歷史語言所碩士論文,1991)。
    蔡婉婷《台南市寺廟建廟傳說之研究》(台南:台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賴仕堯《風水:由論述構造與空間實踐的角度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顏素麗《台南市安南區農田水利與村庄發展之研究》(台南:台南師範學院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三、單篇論文
    石萬壽〈洲仔尾鄭墓遺址勘考報告〉,《台灣文獻》第29卷第4期,1978年
    12月,頁15-頁37。
    〈台南市古蹟考〉,《台灣文獻》第28卷第1期,1977年3月,頁90-
    頁106。
    〈記新出土的明墓碑〉,《台灣文獻》第26卷第1期,1975年3月,
    頁90-頁106。
    林衡道〈台灣的民間傳說〉,《漢學研究》第8卷第1期,1990年6月,頁
    1-頁15。
    施翠峰〈探討台灣民間故事的發展及內容〉,《漢學研究》第8卷第1期,1990 年6月,頁677-頁681。
    范勝雄〈台灣府半月沈江〉,《台灣文獻》第29卷第3期,1978年10月,頁
    142-頁149。
    〈台郡三蔣與七寺八廟〉,《台灣文獻》第47卷第2期,1996年6月,
    頁113-頁127。
    〈府城地理傳說〉,《台南文化》第44期,1997年12月,頁97-頁120。
    〈府城「鄭成功傳奇」〉,《台灣文獻》第49卷第4期,1998年12月,
    頁287-298
    〈府城多奇廟〉,《台灣文獻》第50卷第3期,1999年9月,
    頁125-144。
    洪淑苓〈試論台灣民間傳說的傳說圈、區域性與在地化——以人物傳說與地方
    風物傳說為例〉,刊載於《民俗暨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花蓮教育大學民間文學研究所編輯,2006),頁321-345頁。
    洪健榮〈明鄭治台前後風水習俗在台灣社會的傳佈〉,《台南文化》新60期,2006年6月,頁16-頁52。
    〈風水習俗與清代臺灣區域開發的互動〉,《台灣文獻》第57卷第1期,2006年3月,頁225-頁254。
    〈清代台灣文教發展與風水習俗的關聯〉(上),《台灣風物》第55卷第2期,2005年6月,頁115-頁144。
    〈清代台灣文教發展與風水習俗的關聯〉(下),《台灣風物》第55卷第3期,2005年9月,頁81-頁103。
    胡萬川〈土地‧命運‧認同‧——京官來台灣敗地理傳說之探討〉,《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1期,2005年10月,頁1-頁21。
    黃典權〈清代臺灣南部的開發〉,《歷史月刊》第15期,1989年4月,頁108-頁114。
    〈三研蔣公子〉,《成功大學歷史學報》第13期,1987年3月,頁83-
    頁154。
    〈鄭成功復台前台灣開發史事新材——東勢村方氏祖先源流之勘考〉,《史蹟勘考》第8期,1982年6月,頁39-頁63。
    〈歸仁古墓考索——吳天河史事勘考〉,《史蹟勘考》第7期,1979年6月,頁17-頁29。
    黃蘭翔〈風水中的宗族脈絡與其對生活環境經理的影響〉,《台灣史研究》第4
    卷第2期,1997年6月,頁57-頁88。
    黃道遠〈台南市萬福庵歷史、信仰與文物之探究〉,《台南文化》新58期,2005
    年3月,頁110-頁124。
    覃瑞南〈風水鎮物在台灣地區民宅施作的研究〉,《台南女子技術學院學報》第23
    卷第1期,2004年10月,頁267-頁286。
    連景初〈風水奇訟〉,《台南文化》第8卷第7期,1968年9月,頁31-頁32。
    陳益源〈民間文學田野調查實施策略〉,《民間文學研究通訊 》第1期,2005年
    5月,頁111-頁116。
    〈明清時期的台灣民間文學〉,《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 》第3卷,2000
    年9月,頁183-頁203。
    〈台灣民間故事家的發掘與研究——以宜蘭羅阿蜂、陳阿勉姊妹為
    例〉,刊載於《台灣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投市:
    台灣省文化處,1998),頁303-313頁。
    陳文達〈蔣元樞之生平(1738-1781)〉,《台灣文獻》,第49卷第2期,1998年
    6月,頁163-頁169。
    陳健銘〈從歌仔冊看台灣早期社會〉,《台灣文獻》第47卷第3期,1996年9月,頁
    61-頁110。
    陳漢光〈台灣移民史略〉,《台灣風物》第21卷第1期, 1971年2月,頁25-
    頁42。
    莊國土〈海貿與移民互動:十七~十八世紀閩南人移民台灣原因——兼論漳泉
    籍移民差異〉,《台灣文獻》第51卷第2期,2000年6月,頁11-
    頁26。
    葉春榮〈風水與報應:一個台灣農村的例子〉,《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
    刊》,2000年6月,頁233-頁257。
    楊彥杰〈移墾社會歷史與宗族文化的構建——以鹿陶洋江氏宗族為例〉,《第一
    屆南瀛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南瀛地區的歷史、社會與文化論文稿
    彙集》(台南縣政府,2005年),頁1-頁16。
    蔡蕙如〈從地形地物傳說到地形地物信仰——以「七星墜地」傳說為例〉,《台
    灣風物》第54卷第3期,2004年9月,頁99-134。
    蔡淵洯〈清代台灣的移墾社會〉,《台灣社會與文化變遷》(上冊),1986年6月,
    頁45-頁67。
    鄭道聰〈從民俗信仰看漢人社會的建立——以臺南市為例〉,《歷史月刊》第136期,
    1999年5月,頁96-頁102。
    賴麗娟〈「海音詩」觀風問俗析論〉,《成大中文學報》第9期,2001年9月,
    頁99-頁134。
    簡文敏〈性習俗之衝突與調適——以大目降「十八嬈」為例〉,《台灣風物》第54卷第4期,2004年12月,頁21-頁56。
    簡齊儒〈支付與回報、試煉與公理——從「社會交換論」觀點探析台灣地理師風水傳說〉,《興大人文學報》,2003年6月,頁181-頁209。

    下載圖示 校內:2012-06-27公開
    校外:2012-06-27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