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琛瑞
Huang, Chen-ruei
論文名稱: 權力菁英與台灣的政治發展
The Power Elites and the Political Development in Taiwan
指導教授: 彭堅汶
Peng, Chien-we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科學院 - 政治經濟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Economy
論文出版年: 2004
畢業學年度: 9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2
中文關鍵詞: 權力菁英菁英政治發展政治參與官僚威權體制制度正當性政治意識型態
外文關鍵詞: Power Elite, Elite, Bureaucratic-authoritarian System, Political Development,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Political Ideology, Institutional Legitimacy
相關次數: 點閱:234下載:1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欲使用文獻分析法,個案研究分析法,訪談法對台灣政治發展過程進行分析,歸納分析出權力菁英如何影響台灣的政治發展。
    就菁英主義的觀點,台灣在1988年以前,1988-2000年以及2000-2003年三個時期,幾乎是權力菁英主導著台灣政治發展的演變。其中明顯的除了是權力菁英互動為台灣政經發展帶來全面性的衝擊外,論文的研究焦點亦在於找尋政治發展過程中菁英互動應有的規範。
    例如研究發現早期的政治安定與經濟發展,主因是威權統治下權力菁英的危機意識與政治發展的共識。如今台灣政治發展的困境與政治發展的不確定性、不安定性,主要卻是源於菁英互動中國家認同與族群衝突無法快速解決所致。

    This thesis deals with the issues of power elites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It employs the theories of elitism to explore the main questions about the transition to democracy from authoritarianism in the process of political development in Taiwan.
    Political reforms in Taiwan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periods: before 1988, 1988-2000 and 2000-2003.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power elites had deeply affected Taiwan's politic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cluded national integration ideological legitimacy,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nd institution-building.
    In conclusion, the major factors that affected the political stability during the period of authoritarianism were crisis consciousness of power elites and political consensus for development. On the contrary, national identity and ethnic conflicts now have become the major factors that put Taiwan in a situation of political instability.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 2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二章 理論與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相關文獻回顧…………………………………………………………… 8 第二節 菁英理論………………………………………………………………… 12 第三節 菁英與政治發展………………………………………………………… 24 第四節 研究架構………………………………………………………………… 28 第三章 兩蔣時期的權力移轉……………………………………………… 30 第一節 兩蔣時期的時代背景…………………………………………………… 30 第二節 兩蔣時期的憲政制度…………………………………………………… 36 第三節 菁英互動與政治發展…………………………………………………… 42 第四章 威權轉型期的憲政發展…………………………………………… 52 第一節 威權轉型期的憲法制度………………………………………………… 53 第二節 菁英互動的政治過程…………………………………………………… 59 第三節 菁英互動與政治發展…………………………………………………… 70 第五章 政黨輪替後的憲政發展…………………………………………… 82 第一節 修憲後府院關係的改變………………………………………………… 82 第二節 政黨輪替後的憲政制度問題…………………………………………… 88 第三節 菁英互動與政治發展…………………………………………………… 94 第六章 結論………………………………………………………………… 112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12 第二節 建議…………………………………………………………………… 118 參考文獻…………………………………………………………………………125 附錄資料:訪談內容

    一、中文專書
    丁永隆:《南京政府崩潰始末》,(台北市:巴比倫,1993年)。
    王作榮:《王作榮談李登輝》,(台北縣:稻田出版社,1995年)。
    王鈞章:《中華民國憲法論》,(台北市:宏政,1992年)。
    王海山:《科學方法百科》,(台北市:恩楷出版公司,1998年),頁235。
    司法院秘書處編:《司法院大法官會議解釋彙編》,(台北市:司法院秘書處,1964年),頁103。
    白錦門:《教育研究方法論文集》,(台北市:台灣書店,民國1994年)。
    江炳倫:《政治發展的理論》,(台北市:臺灣商務,1979年)。
    何洛:《李登輝全紀錄1923-1996》,(台北市:生活智庫,2000年)。
    佐佐木毅:《政治學講義》,(東京都:東京大學,1999年)。
    吳國光:《自由化、制度化、民主化》,(台北市:風雲論壇,1997年)。
    林水波:《制度設計》,(台北市:智勝,1999年)。
    林水波:《憲法政治學》,(台北市:元照,2002年)。
    林嘉誠,朱浤源:《政治學辭典》,(台北市:五南,1990年)。
    李筱峰:《二二八消失的台灣菁英》,(台北市:自立晚報,1990年)。
    李登輝:《李登輝先生言論集十二》,(台北市:正中,2000年)。
    李登輝:《李登輝先生言論集十三》,(台北市:正中,2000年)。
    李登輝:《李登輝先生言論集十八》,(台北市:正中,2000年)。
    李登輝:《李登輝執政告白實錄》,(台北市:印刻出版,2001年)。
    宋鎮照:《發展政治經濟學:理論與實踐》,(台北市:五南,1995年)。
    宋鎮照:《社會學》,(台北市:五南,1997年)。
    杜維運:《史學方法論》,(台北市:三民,1985年)。
    呂亞力:《政治發展與民主》,(台北市:五南,1987年)。
    呂亞力:《政治發展》,(台北縣:黎明文化,1995年)。
    呂亞力:《政治學》,(台北市:三民,2001年)。
    周宏濤口述,汪士淳撰:《蔣公與我:見證中華民國關鍵變局》,(台北市:天下文化,2003年)。
    周玉蔻:《李登輝的一千天》,(台北市:麥田,1993年)。
    袁菁:《菁英─新一代企業家的工作觀》,(台北市: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0年)。
    胡佛:《政治學的科學探究(四)─政治變遷與民主化》,(台北市:三民,1998年)。
    馬起華:《民權主義與民主憲政》,(台北市:揚智,1992年)。
    荊知仁:《中國立憲史》,(台北市:聯經,1992年)。
    齊光裕:《中華民國的政治發展-民國卅八年以來的變遷》,(台北市:揚智,1996年)。
    廖忠俊:《台灣地方派系的形成發展與質變》,(台北市:允晨文化,1997年)。
    陳其南:《公民國家意識與台灣政治發展》,(台北市:允晨文化,1992年)。
    陳春生:《台灣憲政與民主發展》,(台北市:月旦,1996年)。
    陳鴻瑜:《政治發展理論》,(台北市:桂冠,1992年)。
    曾濟羣:《中華民國憲政法制與黨政關係》,(台北市:五南,1995年)。
    葛永光:《政治變遷與發展-台灣經驗的探索》,(台北市:幼獅,1989年),頁200。
    張世熒:《中華民國憲法與憲政》,(台北市:五南,2001年)。
    張希哲:《中華民國的憲法與政制》,(台北市:正中,1991年)。
    張治安:《中華民國憲法與憲政》,(台北市:五南,1997年),頁107-108。
    張君勱:《中華民國民主憲法十講》,(台北市:自刊本,1997年)。
    張慧英:《李登輝-1988~2000執政十二年》,(台北市:天下文化,2000年)。
    梁靜鐓:《中美關係論文集》,(台北市:聯經,1988年)。
    彭懷恩:《精英民主理論評介》,(台北市:正中,1983年)。
    彭懷恩:《中華民國政治體系的分析》,(台北市:時報,1983年),頁235。
    彭懷恩:《台灣發展的政治經濟分析》,(台北市:風雲論壇,1991年)。
    彭懷恩:《認識台灣─台灣政治變遷五十年》,(台北市:風雲論壇,1997年)。
    黃光國:《民粹亡台論》,(台北市:商周,2003年)。
    管歐:《中華民國憲法論》,(台北市:三民,1997年)。
    華力進:《從二屆國代選舉看政黨政治發展》,(台北市:理論與政策,1992年)。
    康綠島:《李國鼎口述歷史─話說台灣經驗》,(台北市:卓越文化,1993)。
    錢穆:《中國歷史研究法》,(台北市:東大圖書,2002年)。
    Andrew Heywood原著,楊日清等譯:《政治學》 (Politics),(台北市:韋伯文化,1999年)。
    Carl Cohen原著,聶崇信譯:《民主概論》,(台北市:商務,1990年)。
    C. Wright Mills原著,王逸舟譯:《權力菁英》 (The power elite),(台北市:桂冠,1994年)。
    David Brook原著,徐子超譯:《BOBO族:新社會菁英的崛起》 (Bobos in Paradise),(台北市:遠流,2001年)。
    David Marsh等原著,陳菁雯等譯:《政治學方法論》 (Theory and Methods in Political Science),(台北市:韋伯文化,1998年)。
    Jean Touchard原著,胡祖慶譯:《西洋政治思想史》 (Histoire des idees politiques),(台北市:五南,1996年)。
    Michael Quinn Patton原著,吳芝儀等:《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市:桂冠,1995年),頁226。
    Noreena Hertz原著,許玉雯譯:《當企業購併國家》 (The Silent Takeover: Global Capitalism and the Death of Democracy),(台北市:經濟新潮社,2003年)。
    Patrick Dunleavy等原著,羅慎平譯:《國家論:自由民主政治學》 (Theories of the State: the Politics of Liberal Democracy ),(台北市:五南,1994年)。
    Reinhard Bendix原著,劉北成等譯:《韋伯思想與學說》 (Max Weber: An Intellectual Portrait),(台北市:桂冠,1998年)。
    Robert D. Putnam原著,潘邦順譯:《政治精英的比較研究》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Political Elites),(台北市:風雲論壇,1994年)。
    Samuel P. Huntington原著,劉軍寧譯:《第三波-20世紀後期民主化浪潮》,(上海市:三聯書店,1998年)。
    原田鋼原著,李憲文譯:《少數統治的原理:政治權力的結構》,(台北市:黎明,1982年)。

    二、中文期刊論文
    王振寰:〈台灣的政治轉型與反對運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二卷第一期(1989年3月),頁71-116。
    江澄祥:〈五十年來(1945-1995)臺灣的政治發展及其問題〉,《東海學報》,36卷第5期(月),頁35-73。
    李酉潭:〈文武關係與民主鞏固初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第6卷第1期 (1998年6月),頁133-169。
    余致力:〈民意與公共政策〉,行政管理學術研討會,空大行管科主辦,國際會議中心(台北),2000年5月13日。
    林碧堯:〈臺灣反核運動史〉,《臺灣史料研究》,4期(1994年10月),頁98-100。
    周陽山:〈解放、自由化、民主化與制度化─拉丁美洲經驗的反省〉,《政治科學論叢》,第二期(1991年6月),頁93-103。
    邱延正:〈精英民主理論初探〉,《復興崗學報》,第六十三期 (1998年6月),頁133-147。
    洪陸訓:〈我國國防二法通過後文人領軍的觀察〉,《國防政策評論》,第1卷第2期 (2001年1月),頁7-37。
    高永光:〈八十六年憲法修改後我國政治制度之發展〉,《法律與你》,1997年9月號,頁22-29。
    郭正亮:〈李登輝現象:政治領導與政黨轉型〉,《東吳政治學報》,第6期 (1996年9月),頁203-231。
    郭秋永:〈發展中國家的政治參與〉,《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2000年9月),頁387-432。
    徐永明:〈國會改選後政府組成的途徑--政黨中心或總統中心?〉,國會大選後的憲政運作學術研討會,台灣新世紀文教基金會主辦,台北市,2001年。
    許志雄:〈政黨輪替在我國憲政發展上的意義〉,《新世紀智庫論壇》,10期(2000年6月),頁37-38。
    楊日青:〈六次修憲對政黨生態變遷對政府體制的影響〉,《政策月刊》,59期(2000年6月),頁21-25。
    楊日青:〈憲法修改與政黨重組對憲政體制的影響〉,《理論與政策》,第十四卷第二期(2000年7月),頁199-218。
    彭堅汶:〈三民主義與台灣政治發展之策略〉,《社會科學學報》,第三期(1990年),頁71-124。
    彭堅汶:〈孫中山先生的建國理念與臺灣的政治發展經驗〉,《近代中國》,85期(1991年10月),頁12-29。
    彭堅汶:〈從政治發展論孫中山先生的建國理念〉,《國立成功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4期(1991年12月),頁65-84。
    彭堅汶:〈國民大會的制度建立與政治發展〉,《近代中國》,86期(1991年12月),頁44-59。
    彭堅汶:〈國民黨屬性的變遷與當前臺灣的政治發展--十四全大會的反省與評估〉,《國立成功大學社會科學學報》,6期(1993年12月),頁75-96。
    彭堅汶:〈中華民國臺灣地區政治發展經驗之探究〉,《國立成功大學社會科學學報》,7期(1994年12月),頁25-60。
    施正鋒:〈亟需尋求共識的中央政府體制〉,《政策月刊》,59期(2000年6月),頁26-31。
    蕭全政:〈台灣民主化對政府經濟和社會職能的挑戰與因應〉,《理論與政策》,第51期(1999年),頁1-18。
    遠見雜誌:〈貧窮危機〉,《遠見雜誌》,10月號(2002年10月),頁96-102。
    趙居泰:〈臺灣政治發展的民主化與本土化〉,《交流》,25期(1996年1月),頁25-33。
    鄭貞銘:〈大眾傳播在民主政治運作中的功能〉,《中華學報》,第十卷第二期(1983年7月),頁24-30。
    鍾穎盛:〈臺灣民主鞏固與政黨政治關聯性之探討〉,《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第8卷第2期(2000年12月),頁95-118。
    謝奕旭:〈拉丁美洲政治民主化與軍隊角色〉,《復興崗學報》,第69期 (2000年6月),頁187-210。
    蘇進強、沈明室:〈國軍政戰制度與文武關係演變的展望〉,《國防政策評論》,第1卷第2期(2001年1月),頁39-63。

    三、中文學位論文
    李功勤:《蔣介石臺灣時代的政治菁英(一九五O年~一九七五年)—以中國國民黨中常委及內閣成員為例》,台灣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年。
    洪志朋:《警政菁英對警政議題取向之研究》,台灣國立中央警察大學行政警察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馬力引:《國民黨政府與台灣政治發展》,台灣國立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
    紀俊臣:《臺灣民主政治發展之研究:社區主義的觀點》,台灣私立文化大學政治所碩士論文,1997年。
    陳信傑:《民主進步黨的創黨過程:外省菁英分子所扮演的角色》,台灣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胡興梅:《中華民國在台灣地區的政治發展(民國三十八年至八十二年)》,台灣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年。
    蔡慧君:《原住民知識精英之學校經驗與族群認同》,台灣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蔡育倫:《台灣民主化歷程中政治菁英、選舉機制及媒體的角色探討-以笫一屆立法委員的退職歷程為個案》,台灣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葉俊麟:《菁英理論應用於政策制訂過程之研究:以我國國民卡方案為例》,台灣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
    盧建名:《誰統治士林--士林社區權力結構與權力菁英之分析》,台灣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
    韓政憲:《從媒體報導政治菁英的互動探討政黨形象的轉變—以1991年至1996年國民黨的統獨形象為例》,台灣私立東吳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1999年。
    鄭姿伶:《新加坡的精英主義》,台灣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謝順旭:《從台灣光復後之政治發展探討政府原住民政策之演變》,台灣私立東海大學政治所碩士論文,2001年。

    四、英文專書
    Bottomore, Tom, Elites and Society (London: Routledge, 1993).
    Burnham, James, Capitalism, the Managerial Revolution: what is happening in the world (New York: The John Day Company, 1941).
    Diamant, Alfred, Political Development and Social Change (New York: Wiley, 1966).
    Dahl, Robert A., Polyarchy: participation and opposition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1).
    Domhoff, William, The Power Elite and the State (New York: Aldine de Griuter, 1990).
    Easton, David, The Political System: an inquiry into the state of political science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1971).
    Easton, David, A Framework for Political Analysi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79).
    Easton, David, The Analysis of Political Structure (New York: Routledge, 1990).
    Field, G.L. & J. Higley, Elitism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80).
    Huntington, Samuel P., Political Order in Changing Societie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8).
    Huntington, Samuel P. and Moore, Clement H. (eds.), Authoritarian Politics in Modern Society (New York: Basic Books, 1970).
    Huntington, Samuel P., No Easy Choic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6).
    Kornhauser, William, The Politics of Mass Society (New York: Free Press, 1959).
    Lasswell, Harold Dwight, Politics: who gets what, when, how (New York: Peter Smith, 1950).
    Lasswell, Harold Dwight, Power and Personality (Westport, Conn.: Greenwood, 1976).
    Longman, Longman Active Study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Hong Kong: Longman, 1993).
    Michels, Robert, Capitalism, Political Parties: a sociological study of the oligarchical tendencies of modern democracy (New York: Free, 1962).
    Mosca, Gaetano, The Ruling Class (New York: McGraw-Hill, 1939).
    Parkin, Frank, Marxism and Class Theory: a bourgeois critique (London: Tavistock, 1979).
    Pareto, Vilfredo, Vilfredo Pareto: Sociological Writings (New York: Praeger, 1966).
    Pareto, Vilfredo, The Historical Theory of the Ruling Class (Albuquerque, N.M.: American Classical College, 1971).
    Pareto, Vilfredo, Compendium of General Sociology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1980).
    Parry, Geraint, Political Elites (New York: Praeger, 1969).
    Ranney. Austin, Governing: An Introduction to Political Science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1996).
    Schumpeter, Joseph A., Capitalism, Socialism, and Democracy (New York: Harper Torchbooks, 1975).
    Ware, Alan, Political Parties and Party System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Wen Shin, Wen Shin`s Bilingual Dictionary of English (Taipei: Wen Shin, 1992).

    五、英文期刊
    Bille, Lars, “Democratizing a Democratic Procedure: Myth or Reality,” Party Politics, Vol. 7, No.3 (2001), pp.363-380.
    Bollen, Kenneth A., “Political Democracy: Conceptual and Measurement Traps,” Studies in Comparativ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Vol. 4 (Winter, 1969), pp.23-53.
    Chousalkar, Ashok, “Party Elections: Long Road to Inner-Party Democracy,” Economic and Political Weekly, Vol. 32 (1997), pp. 2318-2319.
    Coppedge, Michael, and Reinicke, Wolfgang H., “Measuring Polyarchy,” Studies in Comparativ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25 (Spring, 1990), pp.51-72.
    Faucher, Florence, “Party Organisation and Democracy - a Comparison of Les Verts and the British Green Party,” GeoJournal, Vol. 47, No. 3 (1999), pp.487-496.
    Huntington, Samuel P., “Political Development and Decay,” World Politics, Vol. 17, No.3 (1965), pp. 386-430.
    Karl, Terry Lynn, “Dilemmas of Democratization in Latin America,” Comparative Politics, 23 (October, 1990), pp.9-10.
    Karatnycky, Adriam, “A Century of Progress,” Journal of Democracy, Vol. 11, No.1 (2000), pp. 192-193.
    LeDuc, Lawrence, “Democratizing Party Leadership Selection,” Party Politics, Vol. 7, No. 3 (2001), pp. 323-341.
    Linz, Juan J, “Transitions to Democracy,” Washington Quarterly, Vol. 13 (1990), pp. 143-164.
    Mainwaring, Scott, “Party Systems in the Third Wave”, Journal of Democracy, Vol. 9, No. 3 (1998), pp.67-81.
    O’Donnell, Guillermo, “Illusions About Consolidation,” Journal of Democracy, Vol. 7, No. 2 (1996), pp. 34-51.
    Share, Donald, “Transitions to Democracy and Transition Through Transaction,” 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 Vol. 19 (1987), pp.525-545.

    六、報紙
    《中國時報》(台北市),2000年3月19日,第1版。
    《聯合報》(台北市),2000年5月11日,第1版。
    《聯合報》(台北市),2000年5月19日,第4版。
    《聯合報》(台北市),2001年11月22日,第1版。
    《聯合晚報》(台北市),2002年3月6日,第2版。
    《民生報》(台北市),2002年9月24日,第2版。
    《中時晚報》(台北市),2002年10月22日,第4版。
    《中華日報》(台北市),2002年12月8日,第11版。
    《中央日報》(台北市),2002年12月16日,第3版。
    《中華日報》(台北市),2003年8月3日,第4版。
    《中央日報》(台北市),2003年8月4日,第9版。
    《經濟日報》(台北市),2003年11月13日,第2版。

    七、網路資料
    中文BBC新聞2002年11月23日《台灣農漁民大遊行抗議改革》 http://www3.thny.bbc.co.uk/hi/chinese/news/newsid_2506000/25063792.stm (2003年5月)。
    中央社新聞2003年4月20日《政府不宜以新聞公害一詞冠在媒體身上》:http://news.yam.com/cna/politics/news/200304/200304200192.html (2003年5月)。
    中華民國總統府網站:http://www.president.gov.tw/index_c.html (2003年10月)。
    中央選舉委員會:http://210.69.23.140/cec/cechead.asp (2003年10月)。
    王拓時論文章:http://www.wangtuoh.org.tw/New_Writings_Page3.asp?no=83 (2003年4月)。
    行政院全球資訊網:http://www.ey.gov.tw/web/ey2000-1-05.htm (2003年10月)。
    立法院全球資訊網:http://www.ly.gov.tw/ (2002年12月)。
    內政部戶政司: http://www.ris.gov.tw/ (2003年10月)。
    資料來源自 新聞局:http://www.gio.gov.tw/info/polbook/ipoltab4.htm (2003年10月)。
    行政與立法兩權互動模式的變更──評兩黨有關的修憲提案:http://www.inpr.org.tw/inprc/pub/jounals/160-9/m164_2.htm (2002年12月)。
    台灣政黨競爭與電視媒體發展:http://www.dmc.isu.edu.tw/%B3%AF%AB%DB%C0s%BD%D7%A4%E53.htm (2003年5月)。
    台灣新聞報2002年9月28日《從教師九二八遊行看台灣的街頭運動》:http://www.tainews.com.tw/news/comment/2002/c9109/0928.htm (2003年5月)。
    台灣新聞報社論2003年2月16日社論 http://www.tainews.com.tw/news/comment/2003/9202/0216.htm (2003年5月)。
    我國政軍關係的變遷趨勢1987-1995:http://www.inpr.org.tw/inprc/pub/jounals/130-9/m133_2.htm (2003年5月)。
    新政府再啟航:http://www.books.com.tw/data/magazine/N-Taiwan.nsf/Item_View/289F55327AD77DA248256931002B1DE2-OpenDocument.htm (2003年4月)。
    國家政策論壇:http://www.npf.org.tw/monthly/00104/theme-047.htm (2003年5月)。
    澄社國是諍言:http://www.kmt.org.tw/Content/HTML/Statement/Analysis/20020626_11_4015.html (2003年5月)。
    罷免總統副總統 法理及實務問題:http://news1.yam.com/forum/200011/15/25136300.html (2003年3月)。
    聯合新聞網之登輝時代:http://udn.com/SPECIAL_ISSUE/FOCUSNEWS/LEE_ERA/index.htm (2002年12月)。
    資料來源自 聯合新聞網2004年總統大選:http://udn.com/PE2004/statistics/udnsurvey/ep9205_1/ep9205_1.shtml (2003年10月)。
    蕃薯藤電子新聞報2003年4月17日《游揆親自下令要媒體評鑑踩煞車》:http://news.yam.com/ftv_news/politics/news/200304/138631.html (2003年5月)。
    蕃薯藤電子新聞報2003年4月25日《媒體評鑑 阿扁:政府不必也不能介入》:http://yam.udn.com/yamnews/daily/1291564.shtml (2003年5月)。
    聯合新聞網:http://archive.udn.com/2003/11/28/NEWS/NATIONAL/NAT5/1703883.shtml (2003年11月)。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2004-01-30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