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咨仰
Chen, Tzu-Yang
論文名稱: 戰後台灣地區海軍的接收與重整(1945-1946)
The Military Takeover and Reorganization of Chinese Navy in Taiwan area after the World War II(1945-1946)
指導教授: 鄭梓
Cheng, Tze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8
中文關鍵詞: 戰後台灣台灣接收中國海軍閩系海軍警備總司令部
外文關鍵詞: Taiwan after World War II, Military Takeover, Chinese Navy, Fujianese Navy, Taiwan Garrison Command Headquarters
相關次數: 點閱:157下載:1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討論主題,為海軍在台灣的接收與重整。為探討這主題,本文先探討二次大戰未結束之前,中國海軍的情況與日本在台灣的海軍建設與建制。其次討論海軍到台灣進行接收工作,其準備工作、接收的經過與結果。最後討論海軍如何在日本軍方、台灣人民、民國政府的影響之下,完成接收的工作。
      中國海軍在民國建立之後,因為政局的不穩與派系的鬥爭,發展的很不順。之後國民黨北伐成功,雖有黃金十年時期(1927-1936年),但沒有突破性的發展。另方面,日本統治台灣五十年期間,投入許多海軍建設,其中基隆、馬公、高雄三港可為代表。國民政府在準備接收台灣時,亦明白台灣海軍戰略的重要性,奈何戰亂時期,而在準備不全的情況之下,迎接接收的工作。
      台灣的軍事接收工作,在盟軍中國戰區最高統帥蔣介石委員長的命令之下進行。陳儀在蔣委員長的授權下,領台灣行政長官兼台灣警備總司令一職,主導台灣的接收工作。海軍則派第二艦隊司令李世甲,主持台灣海軍接收,被編入海軍接收組。因應人數不足的情況,而有令日軍代為看管、點收的情形發生。接收的物資與設備,大多數集中在高雄。另外,海軍亦有支援港口清理、要塞接收、遣返日人的工作。
      海軍在台接收工作,勢必要與日本軍方和台灣人民接觸。日本軍方大體上對於接收工作,是相當配合。但另方面,日本軍隊也有私藏、毀損、盜賣軍品行為,造成了不少的阻礙。另外台灣籍日本海軍或其他台灣人民,在接收工作中,也占了一席之地。而海軍著眼於此,亦有召募相關人員的行動。當接收工作進行當中,海軍進行改組,對在台海軍人員造成了不小的影響。最後海軍以左營為核心,設立台澎區專員公署,開始海軍在台灣的經營與建設。

    The topic of this thesis is the military takeover and reorganization of Chinese Navy in Taiwan. First, we discussed the history of Chinese Navy and Japanese naval constructions and formation in Taiwan before the end of the World War II. Second, we discussed the preparation, course and result of the military takeover in Taiwan. Finally, we discussed how Chinese Navy achieved the military takeover influenced by Japanese Military, Taiwanese people and Government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Chinese Navy developed slowly because of political instability and factional struggle. Although the Northern Expedition of KMT was succeed, during the Golden Decade (1927-1936), Chinese Navy had no extensive development. On the other hand, Japanese Government built many navy constructions such as Keelung, Kaohsiung, and Magong bases in Taiwan almost the same time. On the verge of military occupation, Nationalist Government (China) understood the importance of Navy strategy of Taiwan, but the preparation was incomplete because of the war.
    The military takeover of Taiwan conducted under the command of Chiang, Kai-shek, the Supreme Commander of allied forces, China Theater. By the influence of Chiang, Chen-Yi was appointed as governor of the Taiwan Provincial Administrative Executive Office leading the military takeover of Taiwan. Lee, Shi-Jia, Navy's second fleet commander, presided over the mission of Navy takeover. Since manpower shortage, Japanese military helped to guard and check the materials. Japanese naval material and equipment concentrated mostly in Kaohsiung. Chinese Navy also supported the work of port cleanup, fortress receiving, and the repatriation of Japanese.
    They had to contact with Japanese military and Taiwanese people. Japanese helped to proceed, however; they also had possession, damaged and sold of military products. Taiwan nationals of Japanese Navy and other Taiwanese people were important in Military Takeover, too. During this period, the reorganization and recruiting of Chinese Navy made the impaction of the personnel. Finally, Chinese Navy started the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in Taiwan when the Office of the Taiwan and Penghu Area was established in Zuoying, Kaohsiung.

    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二、 研究成果回顧…………………………………………………………3 三、 文獻資料分析……………………………………………………… 17 四、 本文架構與章節安排……………………………………………… 25 第二章 台灣海軍接收的背景……………………………………… 27 第一節 海軍在終戰之前的發展…………………………………………… 27 一、 紛亂不止的海軍(1911-1928年)…………………………………27 二、 閩系海軍與國府中央的合作與紛爭(1927-1936年)……………32 三、 中日戰爭的困苦歲月(1937-1945年)……………………………34 第二節 終戰之際日本海軍在台的佈署…………………………………… 37 一、 日本軍隊在台的編制……………………………………………… 37 二、 台灣相關軍港的發展……………………………………………… 45 三、 終戰之際日本海軍的處境……………………………………………48 第三節 戰前國府對收復台灣的擘劃……………………………………… 51 一、 國府對接收台灣的籌劃工作…………………………………………51 二、 準備不足的各項接收計劃……………………………………………53 第三章 台灣海軍接收的過程……………………………………… 58 第一節 國民政府接收在台海軍的準備……………………………………58 一、 蔣委員長所主導的軍事接收………………………………………59 二、 台灣軍事接收的準備工作…………………………………………60 三、 海軍對台灣接收工作的準備………………………………………63 第二節 海軍接收工作的展開與成果………………………………………65 一、 接收中海軍組的權責與角色………………………………………65 二、 接收前的具體準備…………………………………………………68 三、 接收工作的展開過程………………………………………………70 四、 接收的成果…………………………………………………………78 第三節 海軍在其他相關接收中的角色……………………………………87 一、 港口清理……………………………………………………………87 二、 協助接收要塞事宜…………………………………………………89 三、 支援遣返戰俘作業…………………………………………………91 第四章 多重勢力輻輳下的海軍接收……………………………… 94   第一節 日本軍方在海軍接收中的角色……………………………………94 一、 日本軍方在接收體制中角色………………………………………94 二、 日本軍方對海軍接收的協助………………………………………97 三、 日本軍方於接收作業中的阻礙與誤會……………………………103 第二節 台灣人對海軍接收的因應…………………………………………110 一、 台籍軍人於日本海軍服役的情形…………………………………111 二、 台灣民眾在海軍接收中所扮演的角色……………………………114 三、 海軍對台籍海軍人員的處置………………………………………117 第三節 接收與重整的後續工作……………………………………………121 一、 海軍接收的外部干擾………………………………………………121 二、 海軍接收的內部管理………………………………………………125 三、 戰後在台海軍的初步整備…………………………………………126 第五章 結論…………………………………………………………133 參考與徵引書目………………………………………………………140 附錄……………………………………………………………………153 附件 附件一 中國戰區最高統帥蔣中正下達岡村寧次第一號命令--民國三十四年九月九日………………………………………………………153 附件二 中國戰區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備忘錄 臺軍字第一號…………157 附件三 中國戰區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備忘錄 臺軍字第二號…………160 附件四 中國戰區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備忘錄 臺軍字第三號…………161 附件五 范副主任與諫山參謀長第一次談話紀錄…………………………162 附件六 范副主任與諫山參謀長第二次談話紀錄…………………………165 附件七 行政長官致日方代表第一號命令--民國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五日     ………………………………………………………………………166 附件八 臺灣地區軍事接收委會組織規程草案……………………………167 附圖 附圖一 台北地區點收簽單…………………………………………………169 附圖1-1……………………………………………………………………169 附圖1-2……………………………………………………………………170 附圖1-3……………………………………………………………………170 附圖1-4……………………………………………………………………171 附圖二 國軍在台募兵公告…………………………………………………172 附圖2-1……………………………………………………………………172 附圖2-2……………………………………………………………………173 附圖2-3……………………………………………………………………174 附圖2-4……………………………………………………………………175 附圖2-5……………………………………………………………………176 附圖2-6……………………………………………………………………177 附圖2-7……………………………………………………………………178 表次 表2-2-1 台灣日軍兵力人馬武器艦艇飛機數量總表…………………………38 表2-2-2 台灣日本陸海軍指揮系統及主管官姓名表…………………………39 表2-2-3 日本海軍在台灣部隊一覽表…………………………………………42 表2-2-4 台灣日海軍飛機種類及完備機修理機數量調查表…………………44 表3-2-1 海軍組接收組織表……………………………………………………67 表3-2-2 海軍接收概況表………………………………………………………72 表3-2-3 接收日海軍物資集中實施情形簡報表………………………………76 表3-2-4 海軍接收成果概況表…………………………………………………82 表3-2-5 海軍接收船艇一覽表…………………………………………………86 表3-3-1 港口運輸司令部聯絡系統表…………………………………………92 表4-1-1 台灣省戰俘投入海運、港務設施復舊工作表…………………… 102 表4-1-2 日本海軍戰俘犯罪一覽表………………………………………… 105 表4-1-3 日本海軍犯案類刑統計表………………………………………… 108 表4-3-1 台灣省警備總司令部軍法處偵察海軍接收物資貪污統計表…… 123 表4-3-2 台灣省警備總司令部點驗第二組實際歷程表(海軍相關)…… 128 表4-3-3 國防部海軍總司令部駐台澎區專員公署組織圖………………… 132

    一、史料(以下均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一)檔案資料

    《國家檔案》(台北:檔案管理局藏)
    0034/002.6//4010.2,〈台灣光復案專輯〉
    0034/701.1/4010,〈臺灣區日本海軍資產接收案〉
    0034/701.1/6010,〈日本海軍物資接收目錄(高雄地區)〉
    0035/511.1/4010,〈臺灣海軍情報資料〉
    0035/441/5000,〈中央海軍訓練團政治教育報告〉
    《許昭榮檔案》(高雄:高雄市歷史博物館藏,未公開)
    〈國軍在台募兵〉
    〈自己紹介〉
    〈訪問稿〉

    (二)文獻彙編

    1.陳雲林主編,《館藏民國台灣檔案匯編》,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年,12月
    2.張研、孫燕京主編,《民國史料叢刊》,鄭州:大象出版社,2009年2月
    3.張瑞成編,《抗戰時期收復臺灣之重要言論》,台北:國民黨黨史會,1990年6月
    4.張瑞成編,《光復臺灣之籌劃與受降接收》,台北:國民黨黨史會,1990年6月
    5.楊志本主編,《中華民國海軍史料》,北京:海洋出版社,1987年5月

    (三)官方報告書

    1.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接收委員會編,《臺灣省軍事接收總報告書》,台北:正氣出版社,1945年。收錄於陳雲林主編,《館藏民國台灣檔案滙編》,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年12月,第56冊-第59冊。
    2.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接收委員會編,《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週年工作概況報告書》,台北:警備總司令部,1946年,未刊行
    3.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人事室編,《臺灣省各機關職員錄》,台北: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人事室,1946年7月

    (四)報紙

    台灣灣民報社編,《民報》,台北:台灣民報社

    二、專書

    1.Nancy Hsu Fleming著,蔡丁貴譯《狗去豬來──二二八前夕美國情報檔案》,台北:前衛出版社,2009年2月
    2.王玉麒,《海癡-細說佘振興與老海軍1889-1962》,台北:河中文化實業,2011年2月
    3.包遵彭,《中國海軍史》,台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70年5月
    4.吳平城,《軍醫日記》,台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1989年4月
    5.吳杰章、蘇小東、程志發主編,《中國近代海軍史》,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9年7月
    6.汪彝定,《走過關鍵年代》,台北:商周文化,1991年
    7.柳永琦編,《海軍抗戰史》,台北:海軍總司令部,1994年6月
    8.【日】海軍歴史保存会編,《日本海軍史》,東京:海軍歴史保存会,1995年11月
    9.海軍軍官學校校史編撰委員會編,《海軍軍官學校校史》,高雄:海軍軍官學校,1997年10月
    10.海軍總司令編,《海軍艦隊發展史》,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1年10月
    11.海軍軍官學校編,《海軍軍官教育一百四十年(1866-2006)》,台北:國防部海軍司令部,2011年10月
    12.孫建中編,《中華民國海軍陸戰隊發展史》,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10年1月
    13.高曉星、時平,《民國海軍的興衰》,江蘇:中國文史出版社,1989年10月
    14.高曉星編,《陳紹寬文集》,北京:海潮出版社,1994年7月
    15.梁華璜,《臺灣總督府的「對岸」政策研究:日據時代台閩關係史》,台北:稻鄉出版社,2001年3月
    16.梁華璜《臺灣總督府南進政策導論》,台北:稻鄉出版社,2003年3月
    17.梁華璜《梁華璜教授台灣史論文集》,台北:稻鄉出版社,2007年10月
    18.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台北:曉園出版社,1994年5月
    19.【美】費正清、費維愷所編,《劍橋中華民國史下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1月
    20.劉鳳翰,《日軍在臺灣--一八九五年至一九四五年的軍事措施與主要活動》,台北:國史館,1997年6月
    21.劉芳瑜,《海軍與臺灣沉船打撈事業(1945-1972)》,台北:國史館,2011年7月
    22.鄭梓,《戰後台灣的接收與重建-台灣現代史研究論集-》,台北:新化圖書,1994年3月
    23.鍾堅,《驚濤駭浪中戰備航行──海軍艦艇誌》,台北:麥田出版,2003年7月

    三、回憶錄、訪問記錄

    1.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文史資料選輯》,第六十六輯,北京:文史資料出版社,1979年10月
    2.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文史資料選輯》,第八十五輯,北京:文史資料出版社,1983年1月
    3.王楚英、陳遠湘等著,《受降內幕》,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0年1月頁320-324
    4.郭宗清口述;許瑞浩、陳世宏訪問,《大風將軍:郭宗清先生訪談錄》,台北:國史館,2011年11月
    5.許雪姬、方惠芳訪問,《高雄市二二八相關人物訪問紀錄》,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5年2月
    6.陸寶千訪問;官曼莉紀錄,《鄭天杰先生訪問紀錄》,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0年5月
    7.黃有興編,《日治時期馬公要港部:臺籍從業人員口述歷史》,馬公:澎湖縣文化局,2004年10月
    8.黃金島,《二二八戰士黃金島的一生》,台北:前衛出版社,2004年12月
    9.湯熙勇、陳怡如編,《臺北市臺籍日兵查訪專輯》,台北:台北市文獻委員會,2001年10月
    10.賈廷詩、陳三井訪問,《白崇禧先生訪問紀錄》,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4年
    11.福建省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福建文史資料》,第八輯,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10月
    12.福建省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福建文史資料》,第十一輯,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12月
    13.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二二八事件文獻輯錄》,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1年11月
    14.廣東省委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廣東文史資料》,第二十三輯,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79年6月

    四、地方志

    1.林熊祥,《臺灣省通志稿》,卷十光復志,台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2年6月
    2.福州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福州市志》,第八冊,北京:方志出版社,2000年12月

    五、工具書

    1.中國現代史辭典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現代史辭典─史事部分─》,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90年6月
    2.中國現代史辭典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現代史辭典─人物部分─》,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90年6月
    3.徐友春主編,《民國人物大辭典(增訂本)》,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
    4.許雪姬總策劃,《臺灣歷史辭典》,台北:文建會,2004年5月
    5.張炎憲主編,《二二八事件辭典》,台北:國史館,2008年2月

    六、期刊論文

    1.王家儉,〈海軍對於抗戰的貢獻〉,《珠海學報》,第十六期,香港:香港珠海書院,1988年10月,頁650-668
    2.王家儉,〈近百年來中國海軍的一頁滄桑史──閩系海軍的興衰〉,《近代中國》,第一五一期,台北:近代中國雜誌社,2002年10月,頁174-191
    3.王家儉,〈閩系海軍歷史地位的重新評價〉,《我武維揚:近代中國海軍史新論》,香港:香港海防博物館,2004年3月
    4.王曉華,〈台灣光復與軍事接收〉,《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05年第3期,南京: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政治學院,2005年5月,頁18-20
    5.王曉華,〈台灣光復後的軍事接收問題及其後果〉,《牢記歷史振興中華──江蘇省紀念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論文集》,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6年2月,頁242-250
    6.白純,〈戰後台灣光復過程中的受降與軍事接收問題述略〉,《軍事歷史研究》,2002年第2期,上海:南京政治學院上海分院,2002年,頁83-93
    7.老冠祥,〈李世甲率中國海軍參與光復台灣的經過和意義〉,《近代中國海防──軍事與經濟》,香港:香港中國近代史學會,1999年8月,頁323-340
    8.沈上明,〈抗戰勝利後軍事接收決策問題的探討〉,《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 第三屆討論會》,台北:國史館,1996年3月,頁601-638
    9.吳文星,〈戰後初年在台日本人留用政策初探〉,《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33期,台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2005年6月,頁269-285
    10.呂月娥,〈日治時期基隆港口都市形成歷程之研究〉,《臺灣史蹟》,第三十九期,南投:中華民國臺灣史蹟研究中心,2001年12月,頁1-38
    11.杜正宇,〈日治時期的「高雄」飛行場研究〉,《高雄文獻》,第一卷第二期,高雄: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2011年9月,頁93-121
    12.杜正宇,〈日治下臺南永康機場的時空記憶〉,《臺灣文獻》,第63卷1期,新北;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12年3月,頁229-284
    13.杜正宇,〈日治下的臺南機場〉,《臺南文獻》,第1期,台南:臺南市政府文化局,2012年6月,頁(02-1)-(02-30)
    14.杜正宇,〈盟軍記載的二戰時期臺灣機場〉,《臺灣文獻》,第63卷3期,新北;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12年9月,頁1-39
    15.杜奉賢,〈日軍東港軍事基地探勘〉,《臺灣風物》,50卷2期,台北:臺灣風物雜誌社,2000年6月,頁107-153
    16.何燿光,〈海軍在剿共作戰期間之作為與歷史意義〉,《海軍學術月刊》,第三十四卷第十二期,台北:海軍學術月刊,2000年12月,頁4-21
    17.何燿光,〈抗戰以前海軍參與剿共戰爭之研究〉,《中華軍史學會會刊》,第六期,台北:中華軍史學會,2001年8月,頁393-441
    18.何燿光,〈海軍關閉大陸港口政策之研究──戡亂作戰中一個幾乎被遺忘的部分〉,《中華軍史學會會刊》,第七期,台北:中華軍史學會,2002年4月,頁45-73
    19.李文環,〈漁塭變軍港──萬丹港之歷史地理研究〉,《白沙歷史地理學報》,第二期,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2006年10月,頁111-149
    20.李西勳,〈從「虎虎虎」到「雨蛙」:談二戰日軍震洋特攻隊〉,《臺灣文獻》,第63卷1期,新北;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12年1月,頁417-440
    21.何鳳嬌,〈戰後初期臺灣軍事用地的接收〉,《國史館學術集刊》,第十七期,台北:國史館,2008年9月,頁169-199
    22.何鳳嬌,〈戰後初期臺灣軍事用地的處理〉,《國史館學術集刊》,第十九期,台北:國史館,2009年3月,頁91-131
    23.金智,〈民國時期的廣東海軍〉,《軍事史評論》,第十七期,台北:國防部部長辦公室,2010年6月,頁161-208
    24.金智,〈民國時期的東北海軍〉,《軍事史評論》,第十八期,台北:國防部部長辦公室,2011年6月,頁205-242
    25.金智,〈民國時期軍政部電雷學校〉《軍事史評論》,第十九期,台北:國防部部長辦公室,2012年6月,頁245-275
    26.金智,〈民國時期北洋政府海軍〉,《軍事史評論》,第二十期,(台北:國防部部長辦公室,2013年6月),頁193-230
    27.洪致文,〈二戰時期日本海陸軍在臺灣之飛行場〉,《臺灣學研究》,第十二期,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2011年12月,頁43-63
    28.孫彩霞,〈陳儀與台灣〉,《台灣研究集刊》,1996年第2期,廈門: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1996年6月,頁62-72
    29.孫淑文,〈閩系海軍陸戰隊與衰之研究〉,《軍事史評論》,第十二期,台北:國防部部長辦公室,2005年6月,頁181-224
    30.孫淑文,〈戰後國軍海軍陸戰隊的重建與遷台初期建軍發展之研究〉,《軍事史評論》,第十三期,台北:國防部部長辦公室,2006年6月,頁165-211
    31.梁長青,〈從清末至抗日勝利期間的陸戰隊初探〉,《海軍學術月刊》,第三十一卷第四期,台北:海軍學術月刊,1997年4月,頁60-73
    32.陳孝惇,〈抗戰勝利後海軍艦艇接收與艦隊重建(上)(民國34年至38年)〉,《海軍學術月刊》,第三十卷第二期,台北:海軍學術月刊,1996年2月,頁80-90。
    33.陳孝惇,〈抗戰勝利後海軍艦艇接收與艦隊重建(下)(民國34年至38年)〉,《海軍學術月刊》,第三十卷第三期,台北:海軍學術月刊,1996年3月,頁73-87
    34.陳孝惇,〈抗戰勝利後海軍之教育與訓練(民國34年至38年)(上)〉,《海軍學術月刊》,第三十一卷第四期,台北:海軍學術月刊,1997年4月,頁75-85
    35.陳孝惇,〈抗戰勝利後海軍之教育與訓練(民國34年至38年)(下)〉,《海軍學術月刊》,第三十一卷第五期,台北:海軍學術月刊,1997年5月,頁72-80
    36.陳孝惇,〈東北海軍的創建與發展〉,《海軍學術月刊》,第三十二卷第四期,台北:海軍學術月刊,1998年4月,頁75-89
    37.陳孝惇,〈抗戰後期海軍之留學教育與訓練(民國31年至34年)(上)〉,《海軍學術月刊》,第三十三卷第四期,台北:海軍學術月刊,1999年4月,頁68-81。
    38.陳孝惇,〈抗戰後期海軍之留學教育與訓練(民國31年至34年)(下)〉,《海軍學術月刊》,第三十三卷第五期,台北:海軍學術月刊,1999年5月,頁67-77
    39.陳孝惇,〈戡亂時期海軍基地與部隊整建之探討(民國34年至民國39年)(上)〉,《海軍學術月刊》,第三十三卷第八期,台北:海軍學術月刊,1999年8月,頁72-79
    40.陳孝惇,〈戡亂時期海軍基地與部隊整建之探討(民國34年至民國39年)(下)〉,《海軍學術月刊》,第三十三卷第九期,台北:海軍學術月刊,1999年9月,頁54-68
    41.陳孝惇,〈國共戰爭期間海軍整建之研究(一九四五-一九五○)〉,《中華軍史學會會刊》,第五期,台北:中華軍史學會,1999年12月,頁229-303
    42.陳孝惇,〈抗戰勝利後海軍接收日偽降艦始末(上)〉,《海軍學術月刊》,第三十四卷第九期,台北:海軍學術月刊,2000年9月,頁67-74。 
    43.陳孝惇,〈抗戰勝利後海軍接收日偽降艦始末(中)〉,《海軍學術月刊》,第三十四卷第十期,台北:海軍學術月刊,2000年10月,頁68-77
    44.陳孝惇,〈抗戰勝利後海軍接收日偽降艦始末(下)〉,《海軍學術月刊》,第三十四卷第十一期,台北:海軍學術月刊,2000年11月,頁78-90
    45.陳孝惇,〈戰後日本賠償艦艇之接收編組及其意義〉,《中華軍史學會會刊》,第六期,台北:中華軍史學會,2001年8月,頁173-213
    46.陳孝惇,〈戰後海軍艦隊之整編與遞嬗(1945-1949)(上)〉,《海軍學術月刊》,第三十五卷第九期,台北:海軍學術月刊,2001年9月,頁97-107。
    47.陳孝惇,〈戰後海軍艦隊之整編與遞嬗(1945-1949)(下)〉,《海軍學術月刊》,第三十五卷第十期,台北:海軍學術月刊,2001年10月,頁103-111
    48.陳孝惇,〈試論海軍接收日本賠償艦艇之意義及其功能(上)〉,《海軍學術月刊》,第三十六卷第五期,台北:海軍學術月刊,2002年5月,頁78-95。
    49.陳孝惇,〈試論海軍接收日本賠償艦艇之意義及其功能(下)〉,《海軍學術月刊》,第三十六卷第六期,台北:海軍學術月刊,2002年6月,頁94-102
    50.陳孝惇,〈抗戰勝利後國府海軍舊有艦艇的最後歲月〉,《海軍學術月刊》,第三十七卷第十期,台北:海軍學術月刊,2003年10月,頁79-100
    51.陳孝惇,〈四○年代美國援華艦艇接收編組之研究〉,《我武維揚:近代中國海軍史新論》,香港:香港海防博物館,2004年3月,頁343-368
    52.陳孝惇,〈二次大戰後中國海軍艇隊中的日偽艇船〉,《中華軍史學會會刊》,第九期,台北:中華軍史學會,2004年4月,頁41-87
    53.陳孝惇,〈抗戰勝利前後海軍接收英艦始末──以第二次考接艦為中心之探討(上)〉,《海軍學術月刊》,第三十九卷第十期,台北:海軍學術月刊,2005年10月,頁83-99。 
    54.陳孝惇,〈抗戰勝利前後海軍接收英艦始末──以第二次考接艦為中心之探討(下)〉,《海軍學術月刊》,第三十九卷第十一期,台北:海軍學術月刊,2005年11月,頁73-83
    55.陳亮州,〈政府對臺灣日俘管理之研究-以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戰俘管理處為分析中心〉,《檔案季刊》,第10卷2期,台北:檔案管理局,2011年6月,頁94-110
    56.陳漢光,〈臺灣光復前夕的史事日誌〉,《台灣文獻》,第24卷2期,台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3年6月,頁56-70
    57.章慕榮,〈台灣光復後日俘處理問題〉,《南京社會科學》,2005年第十期,南京:南京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2005年10月,頁60-64
    58.張力,〈中國海軍的整合與外援-1928-1938〉,《國父建黨革命一百周年學術討論集第二冊》,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95年3月,頁444-474
    59.張力,〈從「四海」到「一家」:國民政府統一海軍的再嘗試,1937-1948〉,《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6期,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6年12月,(頁267-316)
    60.張力,〈1940年代英美海軍援華之再探〉,《近代中國海防──軍事與經濟》,香港:香港中國近代史學會,1999年8月,頁273-302
    61.張力,〈航向中央:閩系海軍的發展與蛻變〉,《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 第五屆討論會》,台北:國史館,2000年12月,頁1559-1594
    62.張瑞成,〈台灣光復史料與研究(上)〉,《近代中國》,第一○九期,台北:近代中國雜誌社,1995年10月,頁178-189。
    63.張瑞成,〈台灣光復史料與研究(下)〉,《近代中國》,第一一○期,台北:近代中國雜誌社,1995年12月,頁163-181
    64.黃有興,〈日本馬公海軍工作部對澎湖的影響-以考、訓、用澎籍工員為例〉,《澎湖研究第二屆學術研討會論文輯》,馬公:澎湖縣政府文化局,2003年4月,頁16-36
    65.黃有興、林麟祥,〈日治時期馬公要港部初探〉,《臺灣文獻》,第55卷3期,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4年9月,頁263-292
    66.湯熙勇,〈臺灣光復初期的公教人員任用方法:留用臺籍、羅致外省籍及徵用日人(1945.10—1947.5)〉,《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四卷第一期,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1年11月,頁391-425
    67.楊元忠,〈借艦參戰與中國海軍重建〉,《傳記文學》,第四十四卷第四期(總號第二六三號),台北:傳記文學雜誌社,1984年4月,頁29-35
    68.楊元忠,〈新制海軍官校初創時期的艱辛史〉,《傳記文學》,第五十八卷第二期(總號第三四五號),台北:傳記文學雜誌社,1991年2月,頁77-82
    69.褚靜濤,〈台灣光復初期的貪污問題〉,《南京社會科學》,2006年第二期,南京:南京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2006年2月,頁62-67
    70.劉宏祥,〈從閩系到嫡系-國民政府海軍中領導勢力的變化(1927-1945)〉,《史匯》,第九期,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2005年9月,頁101-117
    71.劉芳瑜,〈海軍與澎湖沉船打撈〉,《中華軍史學會會刊》,第十四期,台北:中華軍史學會,2009年9月,頁101-154
    72.劉鳳翰,〈抗戰後的剿共與整軍〉,《國父建黨革命一百周年學術討論集──抗戰建國史》,台北:近代中國史出版社,1995年3月,頁582-619
    73.劉鳳翰,〈抗戰期間臺籍日本兵問題之研究〉,《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第三屆討論會》,台北:國史館,1996年3月,頁965-988
    74.鄭梓,〈抗戰時期對於「收復臺灣」之輿論反映〉,《臺灣史研究暨史料發掘研討會論文集》,高雄:中華民國臺灣史蹟研究中心,1986年11月,頁11-40
    75.鄭梓,〈戰後台灣省制之變革──從行政長官公署到台灣省政府(1945-47)〉,《思與言》,第二十六卷第一期,台北:思與言雜誌社,1988年5月,頁133-146
    76.鄭梓,〈國民政府對於「收復台灣」之設計──台灣接計劃之草擬、爭議與定案〉,《東海大學歷史學報》,第九期,台中:東海大學歷史學系,1988年7月,頁191-213
    77.鄭梓,〈復台前夕祖國派台籍人士的最後言論主張──以「台灣民聲報」為中心的初步分析〉,《台灣史研究暨史蹟維護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1990年6月,頁69-96。
    78.鄭梓,〈戰後台灣行政體系的接收與重建──以行政長官公署為中心之分析〉,《思與言》,29卷第4期,台北:思與言雜誌社,1991年12月,頁217-259
    79.鄭梓,〈戰後臺灣地方與中央關係之演進與轉折──從「光復邊區」到「反共中樞」〉,《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第五屆討論會》,台北:國史館,2000年12月,頁2025-2052
    80.鄭梓,〈塵封的記憶-再探戰後初期台人眼中「國軍」形象〉,《中華軍史學會會刊》,第十五期,台北:中華軍事史學會,2010年9月,頁185-227
    81.蔡文騰,〈從漁港變軍港:日治時期馬公要港之形成(1895-1937)〉,《澎湖研究第七屆學術研討會論文輯》,馬公:澎湖縣政府文化局,2008年12月,頁135-167
    82.謝濟全,〈日治後期高雄第六海軍燃料廠之興建與戰備分析〉,《史地研究》,第三期,嘉義:國立嘉義大學史地學系,2011年12月,頁173-224

    七、未刊登稿件
    金智,〈戰後海軍接收台灣之研究未刊稿〉,2012年

    八、學位論文
    1.陳致學,《薩鎮冰在清末海軍整建裡扮演的角色(1895-1911)》,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7月
    2.何鳳嬌,《戰後初期台灣土地的接收與處理(1945-1952)》,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6月

    下載圖示 校內:2014-09-02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