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張伊昀 Chang, Yi-Yun |
|---|---|
| 論文名稱: |
阿德勒勇氣心理學對高中生同儕關係影響之研究 The Influence of Adler’s Psychology of Courage on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Peer Relationships |
| 指導教授: |
饒夢霞
Rau, Meng-Shya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社會科學院 - 教育研究所 Institute of Education |
| 論文出版年: | 2017 |
| 畢業學年度: | 105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09 |
| 中文關鍵詞: | 勇氣心理學 、同儕關係 、團體輔導 |
| 外文關鍵詞: | Psychology of Courage, Peer Relationships, Group Guidance |
| 相關次數: | 點閱:128 下載:0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阿德勒主張人生有三項生命任務,分別為愛、工作與友誼,而勇氣則是了解個體心理健康程度與完成生命任務的主要推力,他認為勇氣是個體的自我及社會的理想,且勇氣能鍛鍊心理肌力(Psychological Muscle),使個體在遭遇困難時能夠得以因應,故本研究提出勇氣心理學之重要影響性,而參與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為八位高中在學學生,因此在三項生命任務中著重探討青少年面對友誼任務及同儕人際關係之相關議題。
本研究對象為研究者實習學校之教學現場的班級學生,在班級觀察後發放人際關係與同儕互動評量學習單,再以此篩選出參與團體的八位成員。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中半結構式深度晤談,旨在探究阿德勒三項生命任務中的友誼任務,主要著重探討高中生之間的同儕互動。
本研究以阿德勒勇氣心理學為主軸脈絡,延伸與高中生對人際關係中的同儕互動結合,進行阿德勒勇氣心理學團體輔導活動。此活動目的旨在探討八位高中生認識阿德勒勇氣心理學後所產生的人際互動之變化,接著進一步整理團體回饋資料與晤談記錄。本研究所得結論為八位高中生在接觸阿德勒勇氣心理學後,皆對八位高中生面對人際關係議題產生正向助益,例如團體成員在團體結束後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班級中之同儕互動與人際關係皆有改善,以及對青少年生活中的生活目標提出修正與改變的反思與行動,因此欲提出阿德勒勇氣心理學在未來走入高中教學現場,並能跨領域結合與後續發展之研究建議。
Adler proposes three tasks in human life, which are love, job, and relationship. Furthermore, courage plays the main role in understanding the level of individuals’ mental health and in accomplishing life tasks. He thinks that courage can be referred to as the ego of an individual and the social interests. Besides, courage is able to refine Psychological Muscle, which helps individuals overcome difficulties. Hence, this thesis aims to analyze the influence of Adler’s psychology of courage.
The thesis adopts 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focuses on developing in relationship which is one of Adler’s life tasks. In the field of relationship, this study emphasize on discussing high school students’ peer interactions .Through making use of close observation as well as evaluation sheets, eight students are chosen from the class and participate group guidance based on Adler’s psychology of courage.
The group guidance takes ten hours to accomplish and peer interactions among those eight students. The purpose of these activities is to analyze students’ change of peer relationships after joining the group of Adler’s psychology of courage. Afterwards, the eight subjects are interviewed respectively, with their words documented. The thesis comes to a conclusion: Adler’s psychology of courage has a positive influence on high school students regarding their peer relationship. All in all, the study further brings up the suggestion about blending Adler’s psychology of courage with working in education in the future and even with interdisciplinary fields.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大前研一(2008)。實用心理學。東京:鑽石。
小倉廣(著)、林于婷(譯)(2016)。這樣做人太累了!阿德勒教你面對不完美的人際關係。臺北:平安。
小倉廣(著)、楊敏綺(譯)(2016)。接受不完美的勇氣:阿德勒一百句人生革命。臺北:遠流。
中野明(著)、黃紘君(譯)(2016)。勇氣心理學:一小時讀懂阿德勒。
臺北:天下。
王煥琛、柯華葳(1999)。青少年心理學。臺北:心理。
向後千春(著)、李璦祺(譯)(2016)。阿德勒教你前進人生的智慧:別讓自卑
阻礙了向前的步伐。臺北:台灣東販。
吳秀碧(2017)。團體諮商與治療。臺北:五南。
林淑馨(2010)。質性研究理論與實務。新北市:巨流。
狄克梅爾/麥凱(合著)、林瑩珠(譯)(2016)。阿德勒的青少年教養課:引導孩子創造自信負責的未來。臺北:遠流。
岩井俊憲(著)、葉小燕(譯)(2016)。你真的有被討厭的勇氣嗎?九大自我評量表與實踐故事。臺北:究竟。
岩井俊憲(著)、蕭辰倢(譯)(2016)。打不倒的勇氣-阿德勒教你戰勝生活的八大習慣。臺北:晨星。
岸見一郎(著)、古賀史健、葉小燕(譯)(2014)。被討厭的勇氣。臺北:究竟。
岸見一郎(著)、古賀史健、葉小燕(譯)(2016)。被討厭的勇氣二部曲完結篇:人生幸福的行動指南。臺北:究竟。
岸見一郎(著)、林佳純(譯)(2015)。其實你不必為了別人改變自己:
一定可以實現的阿德勒勇氣心理學。臺北:木馬。
岸見一郎(著)、陳聖怡(譯)(2017)。重新相處的勇氣:三十六堂關於家庭、人際、職場的阿德勒勇氣實踐課。臺北:楓書坊。
岸見一郎(著)、葉小燕(譯)(2016)。我只是敢和別人不一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勇氣學。臺北:今周刊。
岸見一郎(著)、葉小燕(譯)(2017)。讓孩子成長的阿德勒名言。臺北:究竟。
岸見一郎(著)、楊詠婷(譯)(2015)。拋開過去,做你喜歡的自己:阿德勒的「勇氣」心理學。臺北:方舟。
亞隆(著)、鄧惠泉/湯華盛(譯)(2001)。團體心理治療。臺北:五南。
哈波.李(著)、商辛(譯)(1960)。梅岡城故事。臺北:遠流。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五南。
陳金定(2008)。青少年發展與適應問題-理論與實務。臺北:心理。
郭靜晃(2013)。青少年心理學。臺北:洪葉。
張春興(1983)。青年的認同與迷失。臺北:東華。
鈕文英(2016)。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雙葉。
黃德祥(2005)。青少年發展與輔導精要。臺北:考用。
鈴木義也(著)、楊御楓(譯)(2016)。勇氣心理學:阿德勒教你不討好他人,活出自我。臺北:世茂。
溫美玉(2017)。教室裡的阿德勒:人生三角柱裡的處世智慧。臺北:親子天下。
楊瑞珠(2010)。勇氣心理學:阿德勒觀點的健康社會生活。臺北:張老師。
鄭照順(1999)。青少年生活壓力與輔導。臺北:心理。
劉玉玲(2003)。青少年心理學。臺北:揚智。
江南發(1994)。從青年期的身心發展談高職的施教重點。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23,23-28。
吳卿華(2005)。阿德勒取向團體輔導對國小高年級生活適應困難學生輔導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吳翠霞(1996)。高中學生心理與行為問題及其輔導實務。青少年問題與輔導論文集83(1)。
李麗卿(2007)。高中生同儕社會地位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周文欽(1999)。壓力與適應。健康心理學(69)。國立空中大學,臺北市。
郭玉辰(2005)。國中班級運作脈絡之民族誌探究(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陳美璊(2010)。阿德勒學派對輔導與親職教育的提醒。諮商與輔導,
293,17-20。
陳振盛、謝振裕(2013)。同儕友誼發展與青少年偏差行為問題。
社區發展季刊,142,273-282。
陳麗娟(2002)。社會適應欠佳兒童在阿德勒諮商團體中改變歷程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許雅嵐(2002)。國中班級同儕團體互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黃玉(2000)。在團體中成長:團體動力運用與社團活動指導。高中教育,
10,7-14。
曾瑞真(2007)。兒童行為的瞭解與輔導--阿德勒心理治療學派的觀點。
國民教育,48(1),28-35。
廖俞榕、連廷嘉(2012)。阿德勒取向團體諮商對於青少年網路成癮的
諮商成效。教育實踐與研究,25(2),67-95。
蔡宛靜(2014)。阿德勒取向團體諮商對於大學生社會興趣與人際困擾之
諮商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二)英文文獻
Adler, A. (1930). The education of children. New York, NY : Greenberg.
Adler, A. (1931). 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 Oxford, England: Little Brown.
Adler, A. (1938). Social interest: A challenge to mankind. London,
UK: Faber & Faber.
Erikson, E.H.(1956).The problem of ego identity.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sychoanalytic Association, 4, 56-121.
Marilyn Lichtman. (2010).Qualitative Research in Education: A User's Guide. The Qualitative Report, 13(1), 232-243
Maslow, A.H.(1943). 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50(4), 370-396.
Sonstegard, M. A., & Bitter J. R. (2004). Adlerian group counseling and
therapy: Step-by-step. New York: Brunner-Routledge.
Statton, J. E., & Wilborn, B. (1991). Adlerian counseling and the early recollections
of children . The Journal of Individual Psychology, 47(3), 338-347.
Sweeney, T. J. (2009). Adlerian counseling: A practitioner’s approach
(5th ed.). Philadelphia, PA: Accelerated Development.
Yalom, I. D. (1983). Inpatient group psychotherapy(3rd ed.).New York, NY: Basic Books.
Yalom, I. D.(1995).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group psychotherapy(4rd ed.).New York: Basic Books.
校內:2022-09-07公開